雷姆·库哈斯,1944年出生在荷兰鹿特丹,幼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做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1968—1972年,雷姆·库哈斯在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学习建筑,近30岁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雷姆·库哈斯曾跟随德国现代主义大师翁格尔斯工作过,参与他的德国科隆的沃尔拉夫—理查兹博物馆的竞赛设计工作。从翁格尔斯那里,雷姆·库哈斯学到了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发展成为自己的建筑设计体系。雷姆·库哈斯创作早期受到荷兰风格派的影响,爱用施德罗住宅一样的穿插方式。1975年,雷姆·库哈斯与艾利娅·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创立了OMA建筑师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雷姆·库哈斯的著作《错乱的纽约》,被认为是研究纽约文化和建筑的经典著作;其城市论著《小、中、大、特大》被建筑系学生称为“建筑圣经”。
2000年,雷姆·库哈斯成为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得主。雷姆·库哈斯重要的建筑作品有:法国图书馆、拉维莱特公园、波尔多住宅、荷兰驻德国大使馆、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中国中央电视台新楼、西雅图图书馆、广州歌剧院等。
雷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首先是现代主义的,然后以此为基础加入了造型上与社会意义中的若干内涵,并以此作为其建筑创作的显著特征。从深层次讲,雷姆·库哈斯受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很深的影响,希望通过建筑来传达人的下意识,传达人类的各种思想动机。建筑具有某些解构主义的特征,同时也具有通俗文化的色彩。因为来自理性主义非常强烈而有极具创造力的荷兰,他的设计企图是解构、超现实的道路,这就是被布罗德彭特称之为“高度直觉的解构主义”。
在对城市的认识的过程中,雷姆·库哈斯的思考路径不是顺着建筑学的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诸如网络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新时代生活方式的变革、建筑不得不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对城市发展速度的思考、资本财富在城市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建筑师的收入与建筑作品及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等,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几乎人们接触到的新事物,都会被雷姆·库哈斯纳入对建筑学的反思之中。这种反思构成了雷姆·库哈斯理论的基础,所指者为何并不唯一,分析视角时常变化,难免有极大的炫目感和跳跃性。从微观上讲,他要求建筑应对每种社会新问题作出回应,以保持一种先进性。从宏观来讲,他的结论就是建筑学的“末世论”,他在普利兹克建筑奖授奖仪式上发表的讲话中说道:“人们仍沉浸在砂浆的死海中。如果人们不能将人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将不会持续到2050年。”这种末世论不是灭亡论,而是指传统建筑学理论的解体与消亡。
雷姆·库哈斯认为今天城市变化的真正力量在于资本的流动,而非职业设计。城市是晚期资本主义文明产生的无尽重复的结构模块,设计只能以此现实为前提思考并成形。在这个意义上,雷姆·库哈斯颠覆了传统“场所”的概念。又如,库哈斯对网络生活的理解:“在数十年,也许近百年来,人们建筑学遭遇了到了极其强大的竞争,人们在真实世界难以想象的社区正在虚拟空间中蓬勃发展。人们试图在大地上维持的区域和界限正在以无从察觉的方式合并、转型,进入一个更直接、更迷人和更灵活的领域——电子领域。”现今的建筑学潮流,在建筑界普遍对现代建筑进行了反思,全球的思想界普遍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以后,渐渐地温和化了。库哈斯是身处在这个潮流之外的,他的方法是让现代化更加现代化。他的建筑在形式上依然没有违背现代建筑的造型原则,但在功能上却策划着一场又一场的颠覆——这正是雷姆·库哈斯自我对建筑新潮形式的解释。
雷姆·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即使这样,也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的创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知识链接
雷姆·库哈斯的著作价值可以与其建筑设计作品相媲美。雷姆·库哈斯为当今世界最具天才及创造力的建筑师之一,是荷兰新一代建筑师的领袖。他不断求新求变,构思极佳,还有能让建筑唱歌的本领,在当代建筑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