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秦朝时,秦始皇就使用了近百万劳力修筑长城。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大量的劳动力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我们现在所见的万里长城大都是明长城,东起辽宁丹东的虎山,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8851.8千米,在世界上有“万里长城”之誉。它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在古代,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000千米。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1.5万多千米。
绵延万里的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绵延之中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九个军事管辖区,称作“九边重镇”,来分段防守和修缮,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所经地形极为复杂,根据地形又采用了不同的奇特结构,充分展示了华夏祖先的聪明才智,在世界古代工程史上可谓罕见。长城在重要道口、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立关城,既便于交通,又有利于防守。在墙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用于左右射击。长城每隔一段距离,设有敌楼,可存放武器、粮食和让士兵居住,战时还可作掩体。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燧、烽火台,当有敌人入侵时,迅速举火燃烟,传递信息。城墙沿着山坡起伏延伸,穿过沙漠和沼泽。土制的墙以石头为地基,表面用砖块贴饰。从瞭望台上能看到烟雾信号,而在晚上利用篝火,这样消息便能以罕见的速度横越全国。
自修建以来,长城就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长城的守失关系着许多朝代的更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伴随着长城内外著名战役的发生,英雄人物云涌而出,大大丰富了这座亘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如战国时代的赵国名将李牧,后代为纪念其功绩,在雁门关修建了李牧祠作为纪念,至今其遗址犹存。在中国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长城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姜女哭长城,在山海关还建有孟姜女庙,前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长城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更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且也显示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规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因此砖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处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万里长城是世界冷兵器时代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自公元前八世纪开始,延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公里,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其在几百年前就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了。
知识链接
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修筑。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煌的篇章,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铁马、逐鹿中原、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上都有所反映。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将永存在中华大地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