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级跳远运动员詹·康诺利是现代奥运会的众多冠军中,人们最难忘记的一个。
康诺利在20多岁的时候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就读,因为他从小就喜欢田径、篮球等运动,所以当他听说要在希腊举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消息时,便激动地向校方请假,准备参加雅典的大赛。可是哈佛校方考虑到要参加如此漫长的运动会,一定会妨碍正常的学业。所以对康诺利进行劝阻,校方同时说:如果康诺利坚持要去,就要被学校除名。
面对校方的拒绝,康诺利火冒三丈,便与校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他一气之下,冒着被开除的风险,毅然与另外13名选手一起踏上了向希腊进军的德国“福达号”货轮。
当时和康诺利在一起的13名美国选手都是波士顿体育协会麾下的成员,所以他们参赛是得到资助的,而康诺利却不被这个上层社会的精英机构所接受,为此他不得不花掉了所有的积蓄——700美元,为的就是到雅典进行比赛。
1896年4月6日,第一届奥运会的第一项比赛三级跳远开始了,来自5个国家的7名选手参加了比赛。轮到康诺利出场时,只见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以猛虎下山般的雄姿,“噌!噌!噌!”便跃了出去——1371米,全场沸腾了!康诺利夺得了梦寐以求的金牌,他是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个冠军!
运动场上升起了美国国旗,奏起了美国国歌,这在以后就成了奥运会的传统颁奖仪式。
伴随着胜利的喜悦和激情,第二天,康诺利在跳远比赛中,又以611米的成绩获得了铜牌;最后,他在跳高比赛中以165米的成绩夺得了银牌。
当康诺利这位奥运英雄戴着3枚奖牌回国时,他还在憧憬着自己一定会受到哈佛大学的热烈欢迎。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哈佛校方竟以他“破坏校规”为理由开除了他的学籍。但是,意志坚强的康诺利并没有气馁,虽然精神上受到重创,但他仍决心要参加4年后的巴黎奥运会。
1900年5月,32岁的康诺利怀着新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了法国巴黎,参加堪称“马拉松式”的第二届奥运会。最终康诺利以1397米的好成绩,获得了三级跳远的银牌。
在退出体坛以后,康诺利成了一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记者、作家。他在世界各地穿梭,写了20多部长篇小说、200多篇短篇小说和无数篇赛场报道,他也因此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赏识,并与罗斯福成为亲密的朋友。
1949年,康诺利已经是81岁的高龄,为了纪念他在奥运会上的伟绩,美国哈佛大学决定授予他“名誉博士”的学位,这也是为了挽回这位昔日的哈佛校友与校方曾经的“不愉快事件”。1957年1月20日,康诺利逝世,享年88岁。美国人民为了缅怀他,就在洛杉矶的冠军博物馆里为他竖立了一个冠军纪念碑,碑上刻着历届奥运会获得冠军的美国运动员的名字,纪念碑上第一个赫然醒目的名字便是詹·康诺利。
不分性别不论种族,
男女机会均等
2008年2月,萨默斯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遗憾地辞去哈佛大学校长的职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将女子在科学和数学领域成功的几率比男子低的原因归结为是男女先天的性别差异所致。
萨默斯的这一言论触犯了哈佛坚持的人人平等的原则,引发了哈佛大学教职工的严重不满。
于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展开了一次对校长的不信任投票,结果,以218票对185票的不信任票宣告了萨默斯的下台。
尽管萨默斯对哈佛大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并且他本人也在财经界赫赫有名(他曾担任美国财政部部长),但是在崇尚平等的哈佛校园里,即使是校长也不能享有特权。萨默斯的辞职是哈佛精神地生动诠释,它告诉人们:无论他的身上有多少光环,只要是哈佛人,就必须遵守哈佛的精神,即使是作为校长也不能有任何例外,校长的偏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则会背离“坚持以真理为友”的精神实质。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弗逊,不畏强大的英国殖民势力的压迫,第一次把“人人平等”写入了《独立宣言》,并在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获一致通过,以此作为美国国家的立国之魂。尽管当时的美国距离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还十分遥远,然而这作为一种理想,照耀着每个人的心灵,点燃了人民的激情之火。
哈佛大学也传承着“人人平等”的观念。她提倡要坚持真正的平等,不论性别、不分种族,男女机会均等,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这一点,在2007年7月哈佛大学第一位女校长福斯特上任时,表现得更为鲜明。
对哈佛大学来说,福斯特不仅是建校300多年来的第一位女校长,更是第一位郑重表明自己男女平等理想的校长,她说:“希望我的任命能成为机会均等的象征,这是我们的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事。”
福斯特是“一名有造诣的领袖,一名出色的学者,更是一名专注的教师”。
有趣的是作为校长,福斯特却从未在哈佛就读,这也突破了哈佛大学以往的传统。
在获得任命之后,福斯特表现得异常谦虚:“我想,我们这一代人性格中都有一个特点,总觉得生活会给我们很多惊喜。所以,我总能做得比我预想的要出色,我在成为教授之前,从没想过我会成为一名教授;出书之前从未想过能出书;博士学位的取得也是在之前没有考虑过的。我的人生从来都是一步步走的。”
福斯特在就职演说中表示:“我希望我的任命能成为机会均等的象征,这在一个世纪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我不是哈佛女校长,我是哈佛校长。”
当被人问到她的当选是否意味着性别歧视在大学中的终结时,福斯特给出的回答是:“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福斯特看来,真正实现男女平等需要继续努力,但是如果一个社会女性一旦杰出甚至超越男性后,更是一个需要人们多加思考的课题。
所以,哈佛教授这样教导学生们:不要特别地从性别上去判断一个人,而要从能力上来判断。
因为在人的层面,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如果机会均等,无论男女都可能取得杰出成就,拥有美满的人生,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印证。
正因为如此,福斯特校长才特别强调:“我是哈佛的校长,不是哈佛的女校长。”
人人平等当然也不排除种族平等。哈佛大学在坚持种族平等方面曾作过不懈的斗争。
早在1848年,在艾佛雷特担任哈佛学院的院长时,当时的校方决定招收一位名叫威廉姆斯的黑人进入哈佛深造。在种族歧视比较严重的时代,这种做法无疑引起了一些白人学生的强烈不满。他们涌到院长办公室提出强烈的抗议,甚至威胁院长说,如果校方坚持招收这名黑人入学,他们将会以集体退学来反抗。
面对这种情况,艾佛雷特院长没有让步,他只是静静地回答说:“如果这名黑人学生通过了考试,他将会被哈佛录取。如果你们退学,那么哈佛的收入将会被用作这名黑人学生的教育费用。”最终,那名黑人成了哈佛校史上第一位入学的黑人学生。
同样,作为另一位著名人物、现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来说,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当选打破了白人垄断美国总统的历史。
奥巴马胜选总统的消息让整个哈佛校园都沸腾了,尤其是哈佛法学院,整个法学院都为这位杰出的校友感到骄傲。因为奥巴马就是从这里走出,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1988年,28岁的奥巴马来到了哈佛法学院,攻读三年制的法学博士学位,之前他一直在芝加哥黑人社区从事一份低薪的社区组织工作。两年后,奥巴马当选为《哈佛法律评论》的一位黑人主编。
《哈佛法律评论》是哈佛学生自己编辑出版的刊物,在美国甚至世界法学界拥有很高的地位,是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一个学生期刊和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
奥巴马的当选无疑在当时成了各大报刊的头条新闻。
在哈佛同学们的回忆里,奥巴马虽然有黑人的血统,但他似乎从来没有身份困惑,这便将他和多数非裔学生区别开来。教授们都觉得奥巴马是个让人过目不忘的人。
劳任斯教授很少招收第一年的新生为自己工作,但当奥巴马找上门的时候,他竟破例当场给了奥巴马一个助研的工作。是奥巴马的智慧和求知欲打动了他。
奥巴马的口才极其出众,当他发言时,每个人都会聚精会神地倾听,非常安静。奥巴马有一种出色的团结大家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哈佛法学院个个都是精英。即使是排名最差的学生,也能在毕业后轻松找到年薪16万美元以上的律师工作。这些未来的律师与政治家,都是一帮能说会道的家伙,个个有野心,有抱负。而奥巴马能从这群人中脱颖而出,可见他的非凡能力。
通过奥巴马的例子,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哈佛大学的博大心胸,她接纳了所有最优秀的人才,无论性别、无论种族,哈佛大学始终坚持着平等的理念,为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提供最好的发展自我的舞台。
哈佛不仅不以肤色作为接收标准,她还在其他方面号召人们坚持种族平等,比如,在每年的哈佛毕业生招聘工作结束后,哈佛会公布一个取消第二年来哈佛招生的公司的名单,其中有些公司就是因为哈佛认为其存在种族歧视倾向。
哈佛大学就像一个母亲,接纳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孩子们,因为哈佛坚信:只有实现了真正的平等,才能吸引到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真正的平等为这些最优秀的人才提供了最大的自由。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1638年9月,哈佛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约翰·哈佛先生因患肺病逝世,临死前,他将自己一半的财产和约400多本图书捐赠给他参与创建的学院。
哈佛先生的捐赠是该学院成立以来所接受的最大一笔捐赠。为表示感谢,学院的名字被命名为“哈佛学院”。
其后,哈佛学院一直把哈佛先生捐赠的这批图书珍藏在哈佛楼的图书馆内,并且严格规定:学生们只能在馆内阅读,不得携出馆外。
关于这400多本书,后来,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1764年的一天深夜里,突然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400多本珍贵的藏书也不能幸免。但是就在大火发生前,碰巧有一名学生把一本名为《基督教针对魔鬼、世俗与肉俗的战争》的书带出了馆外,他本打算在宿舍里慢慢读。结果在第二天他得知了大火的消息,意识到他从图书馆带出的那本书,已是哈佛先生捐赠的400多本书中唯一的幸存本了。
这个突发的事故一下子把这名普通的哈佛学生推到了两难的境地:他悄悄地把书带出了馆外就是违反了图书馆的规则。然而一夜之间这本书竟然成了哈佛先生捐赠的图书中唯一幸存的一本。
该怎么办呢?是勇敢地承认错误,还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这名惴惴不安的学生终于敲开了霍里厄克校长办公室的门,心中的道德法庭让他最终选择了把书还给学校。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书,感谢并赞赏了他的诚实,然后又下令把他开除出校。原因是这位学生违反了哈佛校规。
这就是哈佛的行事态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哈佛大学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让其他的一切看守哈佛更安全、更有效。
在坚守制度方面,高傲的哈佛曾经经历了很多次的斗争,她不为权倾、不为利诱、不为情动,为的就是能够坚持真理的校训,无论任何人、任何事,都要遵守哈佛制度,没有例外。这就是哈佛的品格。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小故事——
1986年,哈佛大学举行350周年庆典,6万名哈佛大学的校友和嘉宾来参加这一盛大节日。各地的新闻记者也多达1000人。按惯例,哈佛庆典,美国总统理应获邀参加并在庆典仪式上发表演讲。
此前,美国历史上共有6位总统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哈佛大学曾为华盛顿总统、杰弗逊总统、艾森豪威尔总统、肯尼迪总统等好几位授予过荣誉学位。
所以,里根总统欣然接受了邀请函,同时又提出了一个条件,他说他将十分愿意到哈佛大学校庆现场演讲,如果哈佛大学能够授予他一个“荣誉博士”学位的话。
虽说只是一个“荣誉博士”头衔,何况当时里根还是国家元首,不料哈佛大学校长鲍克却为此专门召开会议并讨论了这件事。最后多数人的立场是:哈佛大学一直坚持以学术水平来聘任教授和授予荣誉头衔称号的制度,里根虽然是国家总统,但他却和学术一点都不沾边。怎么能随便就授予博士学位呢?
于是哈佛校长毫不客气地向媒体宣布,他无意奉承总统的虚荣心。此话一出,舆论哗然。因为在英文中,总统和校长是同一个词,都是President。所以,这件事就被人们称为哈佛校史上的“两个总统之争”。
哈佛校长鲍克坚持了大学的独立性,拒绝将神圣的学术世俗化、庸俗化,因此,他也得到了更多的舆论支持。哈佛坚持平等,不向权威低头的品格可见一斑。
另一个故事:
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的总裁想以每年一亿美元的捐赠作为条件,要求哈佛大学接收他不学无术的孙子进入哈佛商学院就读,并要求商学院今后两年的课堂案例至少有一半是关于他们公司或计算机领域的。这一要求一提出就立刻遭到了哈佛校董事会的拒绝。董事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招收他的孙子入学就等于拒绝了另一个本应进入哈佛的优秀学生。对于那个优秀学生、对于哈佛、对于社会,这都将是一笔损失。
而那位总裁关于课堂案例的要求,哈佛认为,这简直是让人气愤和不可理解的,因为300多年来,哈佛一直坚持的是自由和独立办学的精神,从不为任何诱惑所动。那位总裁的要求,对哈佛来讲简直是一种侮辱。这也是哈佛最不能忍受的。
哈佛大学的拒绝让人肃然起敬。的确,哈佛也有自己的尊严和道德底线,这是不可冒犯的,只有守护好自己的尊严,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在未来更多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哈佛大学不仅经受住了外来的诱惑,顶住了来自权威的压力,在对来自哈佛院校内部的纷争也处理得令人叹服。例如,哈佛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伊顿牧师就曾经被迫辞职,原因是他的太太违反了规则,她没有将收购来的牛肉做饭给学生吃,并且还贪污了学生饮用的啤酒。虽然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些小事,但是这却在当时引起了哈佛人的强烈不满,成为一桩巨大的丑闻,因此,这个女人的错误牵连了她的丈夫,当时的院长伊顿牧师只好被迫辞职。哈佛的制度不可冒犯,即使是作为校长也不例外。
校长没有例外,当然哈佛教授也不会例外。2009年,哈佛医学院的学生们发动了一场运动,他们抗议医药公司的金钱资助和各种拉拢行为严重影响了医学知识的纯粹与公正。学生们发现了某位医学院教授曾经在课堂上大肆宣讲某种胆固醇类药物的诸多好处,但是却对许多质疑药物副作用的学生不屑一顾。后来,学生们在网络上搜索到,原来这位教授在相关的医药公司里有好几项兼职。
学生们更气恼的是,就是这些外来干涉,让哈佛医学院在美国大学的排名中掉到了令人羞愧的“F档”。于是,哈佛医学院200多名学生和教职员工决心为哈佛的声誉而战,他们要求曝光并制止某些医药公司对哈佛课堂和实验室的控制。
最终,这场运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一个由19人组成的监督排查委员会成立了,其中有3名是学生。并且在“地毯式”的排查中,一些教授和讲师被要求在课堂上公开自己的“工业关系”。检查结果很让人吃惊,有一位教授被查出了他在医药行业共有47份兼职。
金钱、权力这些在当今社会处处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品格的东西,也影响着哈佛追求真理的精神。但是哈佛大学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以真理为友”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哈佛坚持的“平等”也不只是装点门面的幌子。在坚持自己的原则方面,哈佛绝不退缩,绝不妥协;对冒犯规则的哈佛人,也绝不姑息。
坚持平等,敢于对权威说“不”、对金钱的诱惑说“不”,这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决心。坚持自己的原则、追随真理的精神,这就是哈佛留给她的学子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