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经典法则-学习的痛苦是一时的,而没有知识则痛苦终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哈佛大学的神童是怎样学习的

    1914年,一个美国少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了,他当时年仅15岁,名叫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是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的儿子。

    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被人们称为“哈佛神童”。他的学历非常奇特:不到两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教育,3岁时已经能够熟练地用母语进行读写。5岁时,他看到了父亲放在家里的骨骼标本,于是对人体产生了兴趣,开始学习生理学,很快他的水平便达到了职业医师水平。

    6岁那年,他开始和别的小孩一起上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可是早晨才入学,到了中午,他的母亲去学校接他时,他却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了。他惊人的学习天赋让所有老师都吃惊。也是在这一年,他学完了小学的所有课程。

    第二年,他7岁了,因为年龄不够,中学没有接收他,他只好自学,主要功课是高等数学,因为语言学他早就学过了。

    一年后,他8岁,终于被中学录取了。他的功课门门优秀,尤其数学更是出类拔萃,没多久,学校就同意他不再上数学课,并让他协助老师批改同学的作业。他在中学期间还编写了好几本教科书。不久,他就退学了,因为已再无课程可学。

    这位9岁的小神童出了名,许多人都来出难题考他,结果更令人吃惊。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教授用连博士都感到头疼的难题来考他,结果他很快答了出来。

    随后两年里,他都是自学。在11岁时,他便考入了哈佛大学。

    进入哈佛不久,他的才能便让那些哈佛教授们都感到惊讶,他很快就能讲解四维空间这样的难题了,他极其擅长连不少学者都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并且能用希腊语背诵《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他精通古希腊文,在读一些晦涩深奥的文学名著时,就像其他孩子读《鲁宾逊漂流记》那样轻松自如。同时,他还熟读了逻辑学、古代史、美国史等,并熟悉美国的政治和宪法。

    在1914年,这位小神童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毕业,并选择继续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也是在这一年,哈佛还出了两个像他这样的小毕业生。一个是塔夫托大学神学教授的儿子,叫阿道夫·伯利,他比塞德尔兹稍晚一年进入哈佛大学,但他只用了3年时间就读完了4年的课程。

    另一个神童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教授威纳博士的儿子诺伯特·维纳,他10岁就考入了塔夫托大学,14岁大学毕业后便考入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1912年,年仅18岁的维纳顺利地获得了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这些神童的学习能力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是遗传还是早教?没有人能给出让人信服的回答。此时打盹,你将做梦;

    此时学习,你将圆梦

    这是一个关于哈佛医学院院长的故事。

    在某一年的新生入学会上,院长照例要发表讲话。这位院长一上台就说:“台下在座的诸位都是今天步入医学界的佼佼者。”众人得意。院长继续说:“10年甚至20年后,在座的各位当中可能有的人能治好癌症,有的人能治好糖尿病,甚至还有更加厉害的,能治好感冒。”这句话让新生们都笑起来了。

    但是院长话锋一转,说道:“自人类有文字以来,医学史上有记载的疾病种类已经超过几千种。在今天科学进步、医学昌明的时代,我想问问,在座的诸位,有谁知道,在这些有史为证的几千种人类的疾病中,有多少种是我们在今天已经完全了解并能彻底治疗的呢?”众学生交头接耳。没有人说话。于是,院长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数字:42。

    “没错,42种。就是说今天我们已经真正了解并能够彻底治疗的疾病,只有42种。而其余的疾病,我们都只是在猜。”众学生愕然。

    院长说完就转身走了。留下新生还在沉默着。

    最厉害的医生治感冒,最差的医生治癌症。这个故事也许会让你发笑,但是,笑过之后,也许会意识到它所传达的重点其实并不在此。在当今我们认为医学已经极度发达的社会,其实人类真正能掌握并彻底治疗的疾病却只有42种,这是有自知之明的哈佛教授的自嘲,也是对那些无知的缺乏自知之明者的冷嘲。

    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多,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对真理的探索就像浩瀚的宇宙永远没有终点。

    所以,哈佛教导她的学生们:“你们每个人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获得关于世界、关于宇宙的真理而来。”虽然哈佛所招收的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有前途的学生,但是在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中,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这个世界的皮毛,所以,学习就必须成为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投入到对真理的探求中。

    哈佛学子都知道:“学习的痛苦是一时的,而没有知识则将痛苦终生。”

    所以,每个有幸进入哈佛的学子都会努力学习,绝不浪费时间。一张名为“哈佛大学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的图片传遍了各大网站的各个角落,图片上,4点半的图书馆里依然是人满为患。

    没有人怀疑这张图片的真实性,因为它的确是哈佛校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

    哈佛的学生个个惜时如金,学习极为刻苦,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是很平常的事情,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学我这门课,一天就只能睡两小时。”

    学生就会想:“那么,如果我学4门课,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

    但倒贴睡眠时间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对学生而言,几乎每节课前都要阅读大量的资料,如果没有阅读,就根本听不懂教授在讲些什么,更不可能参与课堂讨论,实现和其他学生的互动,这会很大地影响自己的成绩。

    一个在哈佛读本科的韩国女孩在入学第一年就选修了一门韩国文学课程,由一名韩国著名教授授课,但即使作为韩国人,女孩也感觉到学习的吃力,她说她真的不知道其他国家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是怎样的。

    这位韩国女孩在第一年选修了5门课程,每位教授都布置了大量的作业,要想出色地完成这么多课程,就只有牺牲晚上的睡眠时间和周末的休息娱乐时间,尤其是在临近大考时,女孩每天平均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在哈佛校园里,你看不到那些打扮入时的学生,每个人的着装都是简单朴素,因为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打扮自己,女孩也根本没有时间花费在化妆上。

    每个哈佛学子都明白:如果想在以后步入社会时得到更高的肯定和成功,就必须在现在努力学习。“此时打盹,你将做梦;此时学习,你将圆梦”。

    在哈佛学习期间“没有晒太阳的时间”。紧张的学习节奏会从入学的第一天持续到毕业的最后一天。

    你听说过哈佛的魔鬼考试吗?在哈佛,学习的压力大,一方面是来自于哈佛淘汰制度的残酷。这更多的是表现在考试上。这些考试安排得很多,不仅有例行的期中考、期末考,有的科目还举行月考,每次考试都像是一次战役,你死我活的大决战,教授们平时也会布置一些作业,而这些作业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每个哈佛学生都得绷紧弦,努力地学,丝毫不能有所松懈。

    有一个故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一次期中考试的前几天,由于压力过大,哈佛学生约翰晚上总是很难入睡,只要一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万一考不过怎么办。于是,他决定邀请同学吉姆一起去打球,以缓解紧张的压力。吉姆同样也对这次考试充满焦虑,几乎和约翰一样紧张。

    虽然二人都是很好的网球选手,但是,那次打球表现太糟糕了,有好几次约翰几乎抓不住球,并且他们在打球时还在谈论着考试,两个人都担心考不过需要面临的糟糕境地,都是心事重重。最后,由于过度紧张,两个人无法再继续打下去,只好早早地收拾东西回去继续复习,结果,让他们感到安慰的是,两人在考试中都顺利地通过了。

    尽管哈佛的考试让人感觉就像在经历炼狱一样,但是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会拒绝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请充分享受这无法回避的痛苦”,哈佛这样告诉她的学生们。哈佛人之所以成为哈佛人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痛苦,更坚强的努力。

    每个哈佛学子都深深懂得“现在流下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只有比别人起得更早,比别人更勤奋,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的确,他们曾经洒在书上的汗水更多,睡在床上的时间更少,这便是哈佛人成功的秘密。

    所以,当你还在抱怨不能取得成功时,你问过自己:我努力了吗?

    连学习都征服不了,

    你还能做什么

    1912年的一天,在哈佛大学举行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执行主席看到了一个少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看起来就像还没有成年,这样年龄的学生站在一群哈佛博士之中,执行主席当然非常惊讶,便询问他的年龄。

    不想少年却缓缓答道:“我的年龄的立方是一个4位数,这个数的4次方是个6位数,我年龄的这两个数,刚好把10个数字0、1、2、3、4、5、6、7、8、9全用上了!”

    少年的话音一落,举座震惊,包括执行主席在内的所有人都一下子被难住了!

    其实这并不是很难的一道题,只需一点数字“灵感”便可猜到。21的立方是4位数,22的立方是5位数,所以他最多21岁。同理,18的四次方是6位数,17的四次方是5位数,所以他至少18岁。这样,就将范围缩小到18、19、20、21这4个数中的一个。

    剩下便可一一筛选。20的立方是8000,有3个重复的0,所以被排除。19的4次方是130321,21的4次方是194481,也被排除。最后只剩下18。18的立方是5832,而四次方是104976,正好应对上10个阿拉伯数字,多么完美的组合!

    出这道难题的少年名叫诺伯特·维纳,他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应用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

    1894年11月26日,维纳出生在密苏里州。他的父亲列奥·维纳是一名语言学家,在哈佛大学斯拉夫语系担任教授。父亲小时候就是智力早熟,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和语言天赋,父亲当时是人们眼中的“神童”,他13岁就会说好几种语言,18岁时独自漂洋过海,移居到美国。维纳从小便显示出的天赋就是得益于父亲。虽然维纳的父亲是一位神童,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是神童,更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是神童。

    由于天资聪颖,再加上父亲的悉心教育,维纳从小就表现得聪明过人,他3岁半便开始读书认字。6岁时,他迷上了数学的运算,同时语言天赋越发明显,拉丁语、希腊语、德语和英语,不论何时何处,都可随时拿出来应用。在其他孩子玩警察和火车司机的时候,维纳就立志要当一名博物学家。7岁时,他开始深入学习物理学和生物学,甚至超出了父亲的知识范围。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雅内的精神病学著作,从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文学名著等,几乎无所不读。12岁时,父亲把他送到塔夫托大学就读,为的就是避免由于把一个神童送进哈佛,而惹起人们的过分注意。

    维纳14岁大学毕业,之后便开始攻读哈佛大学研究院的生物学博士学位。生物学是维纳从童年开始就一直渴望的,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但是,由于动手能力差,维纳的实验工作失败了,而且他的深度近视更为他的研究增添了麻烦。

    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维纳转到康奈尔大学去学哲学,第二年又回到了哈佛大学研读数理逻辑,并在18岁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哈佛哲学博士学位。

    对于维纳的成功,他自认为先天智慧占两成,后天的教育占八成,他一直感激父亲对自己的教育。

    这其中有一个小插曲。维纳9岁时,他的数学水平就已经超过了普通大学一年级的水平。在学校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喜欢称他为“小神童”,连维纳自己也对这个称号沾沾自喜,但父亲认真地对儿子说:“记住,你不是神童。”然后又严肃地告诉周围的人说:“请不要叫他神童!”

    父亲的教导让维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如果仅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又有什么动力去继续学习,继续成长呢?父亲正是看到了自满会扼杀进取心和创造力,才适时地对维纳的观念做出了调整。

    是的,真理就如同浩瀚的宇宙,一个人的所知也只不过是零星的一点,学习是无止境的。所以,为了向更广、更深处求知,维纳必须克服自满的情绪。

    于是,维纳拒绝承认自己是“神童”,为此,他不惜和学校的老师翻脸。从此,没人敢再叫他“神童”,大家都不能理解他的举动,认为他是一个古怪而骄傲的人。

    在学术领域,维纳铭记父亲的告诫:“不要急于求成,年轻时多学东西比多出成绩会更有帮助!”虽然身兼神童和少年博士的双重身份,维纳却在快40岁时才当上教授。

    谈到自己的人生,维纳很感慨:“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从没将自己当成神童。当年,如果父亲没把我送进一所普通大学,而是直接送进哈佛大学,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我。”

    像维纳这样天赋极高的神童都如此刻苦学习,在征服学习的路途上,保持着寻求真理的激情,且不为外界所扰,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呢?

    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世上没有那么多神童,更多的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虽然没有很高的天赋,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来实现成功。

    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没有痛苦哪来成功,如果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随随便便的事情,那么成功也就没有意义了。哈佛大学就是在用刻苦的学习来塑造未来世界的精英,比起以后要面对的各种更大、更强的压力,一个人连学习都征服不了,他还能做什么呢?所以,练就学生们长时间的超负荷毅力、培养哈佛式的学习精神就是哈佛大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要求下,每个哈佛学生都喊出了要“征服学习”的口号。

    哈佛学生深知,要想变得更强大就要学得更多。为此哈佛也给学生安排了多而且紧张的课程。光哈佛的核心课程就要求每个本科生都要修满涵盖八大学科领域、分为7类的32门课程。只有修满并通过了考试才可以毕业。专业课、选修课则更多,为此学生必须忍受每天做不完的作业和频频到来的考试。

    在哈佛要想修好一门课非常不容易,作业负担太大,评分等级更是严格,教授是不会轻易让学生过关的。在人数少的班里,“A”只能给头名状元;在人数多的班里,能得“A”的学生不会超过5%。

    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课,最忙的一天从早上8点上到下午5点,4门课。有时候中午没时间吃饭,只能在课间喝杯水,吃点儿饼干充饥,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回到宿舍,简单吃点儿东西,又背着书包到图书馆看书,一看就是到半夜一两点。

    美国的授课方式以启发式为主,所以必须做好预习,否则很可能听不懂。尤其在法学院,课堂上讲的都是复杂的法庭案例分析,其间还夹杂大量的法理、习俗和以往惯例等。老师的假设是学生们已经熟读了所有背景资料,对课上要讲的案例都基本理解,因此在授课时一般不会重复书上已有的内容,而是加入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启发学生更深的思考。所以,如果想偷懒,那你就惨了。

    一位哈佛学生回忆说:“我的每一分钟都是掰着手指头算的。预习、上课、做作业,预习、上课、做作业,预习、上课、做作业……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严重的睡眠不足。实在太困了,就在书桌上闭一会儿眼睛,再用凉水洗洗脸,然后继续看书。

    “仅仅半年的时间,我的体重下降了15公斤,视力也急剧下降,不得不戴起了眼镜。值得高兴的是,我的几门功课成绩全部高于毕业要求,其中有3门是A或A-。”

    这种情况并不是特殊的,而是每个哈佛学生都要面对的。一个学生这样说:“在哈佛,你不想刻苦也得刻苦。”因为,只有顶住学习的压力才能证明你的优秀,而那些因无法忍受学习压力而退学甚至自杀的学生是不被人同情的,哈佛认为,只有先征服了学习,你才能证明自己有征服未来的能力。

    今天你受教育的程度,

    预示你未来的收入

    哈佛大学是教育水平全球顶尖的大学,也是门槛最高的大学,但每年为什么都有那么多学生拼命也要挤进哈佛的门槛呢?看看那些从哈佛走出来的人,我们就明白答案了。

    俗话说,上帝偏爱美国,美国是一个崇拜天才的国家,而哈佛就是一个塑造天才、塑造精英的地方。

    哈佛大学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才基地。在这里,先后走出了8位美国总统,他们分别是约翰·亚当斯(第2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第6任总统)、拉瑟福德·海斯(第19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第32任总统,连任四届)、约翰·肯尼迪(第35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以及现任美国总统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第44任总统)。因此哈佛也是公认的“总统的摇篮”。除此之外,曾在哈佛就读的参议院、众议院里的政治家们更是数不胜数。

    除了政治人物以外,在社会经济、法律、艺术、医学等各个领域中,哈佛人也都是引领风骚的人物。单就诺贝尔奖一项,哈佛大学就是全世界所有大学中获奖最多的,有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包括理查兹(获诺贝尔化学奖)、乔治·明诺特(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珀西·布里奇曼(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德华·珀西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弗里兹·李普曼(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约翰·恩德思(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弗雷得里克·罗宾斯、托马斯·韦勒(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乔格·贝克西(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詹姆斯·华生(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康拉德·布洛奇(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朱利安·斯温格(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罗伯特·伍德华(获诺贝尔化学奖)、西蒙·库兹内兹(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威廉·范弗里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沃尔特·吉尔伯特(获诺贝尔化学奖)、尼利里斯·布鲁伯根(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贝尔纳德·洛恩(获诺贝尔和平奖)等。

    哈佛大学还培养了30位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当然,我们也绝不能忘记的还有那些从哈佛走出的对美国价值和人文精神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思想巨擘,例如爱默生、威廉·詹姆斯、桑塔亚那、梭罗等人。

    有这么多影响历史和人类社会进程的大人物从这里走出,所以美国人常常会说:“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这句话与其说是哈佛的历史早于美国的历史,不如说是哈佛创造了美国,是哈佛的精神引导了美国的成长。

    哈佛的精英群体在美国社会具有主宰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是绝大多数其他国家的学术力量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哈佛大学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贡献,关键就在于她的人才培养机制,她在人才培养及创新方面有一套不断与时俱进、与众不同的教学管理方法,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所以,只要你有能力,足够优秀,都可以在哈佛施展你的抱负。在哈佛读过书的百万富翁比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要多得多。在这里,知识得到充分的尊重,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知识就会很快变作金钱或者权力。

    我们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尤其是在当代进入到知识型社会后,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知识都会给你带来好处,收入的增长就是最显著的例子。

    就拿哈佛商学院举例来说,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一直是华尔街的抢手货,商学院“从来没有嫁不出去的姑娘”。当学生们还在学校读书时,很多人就早早地聘书在握了。

    有资料显示,在全美500家最大财团中,有2/3的决策者都来自哈佛大学。美国《幸福》杂志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发现,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光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就大约占20%。这些商业精英们活跃在各大公司的总裁、总经理、董事长等显赫的位置上。更有不少人将哈佛商学院的MBA证书,看成是进入名企高级管理阶层的通行证。如今哈佛商学院已经是美国最大、最富有、最著名,也是最有权威的管理学校。商学院的基金达到了近3亿美元之巨,比美国其他管理学院的总和还多。

    哈佛商学院是美国培养企业人才的最著名的学府,是一个制造“职业老板”的“工厂”,它被誉为商人、主管、总经理的“西点军校”。美国许多著名企业家都曾经在这里学习过。哈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简称MBA)成了金钱与权力的象征,成了有志青年梦寐以求的学位。

    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有着极强的追求成功的冲动和自命不凡的意识,他们的平均年薪可达10万美元以上,以致美国人都指责MBA的“第一条缺点”就是他们的身价太高。

    哈佛人都认为“学习能力决定着未来收入”,所以,报读哈佛的MBA,成了众多当代年轻精英追求的一个梦。

    根据联邦普查局公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我们会发现:收入的差距反映了学历的高低,那些具有高等学历的人的收入要比没有高中文凭的人高出4倍。

    这些数据显示,在18岁或以上的成年人当中,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他们的平均年收入为79946美元,而那些高中没有毕业的人,他们的年收入仅为19915美元。

    在这些数据面前,我们不可否认,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虽然并不等于这个人的工作能力,但也不得不承认,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拥有更强的适应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较强,所以,收入也会更高。

    我们不能否认,在当今世界上,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成正比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犹太人的富有和智慧可谓举世闻名,这与他们重视教育的传统关系密切。在那里,哪怕是最穷的家庭也会尽全力让子女受到尽可能多的教育。资料表明,美国犹太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的比例是整个美国社会平均水平的5倍。在福布斯美国富豪排行榜上,犹太人就占了很大的比例,像微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鲍尔默,他是哈佛大学理学士,他的个人资产高达250亿美元。还有新西兰,这个国家的人普遍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他们的个人收入就越丰厚”。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哈佛本科毕业生走入社会后的收入水平。我们以他们从事最多的20种职业及每个职业的收入状况来一一比较。

    首先来看收入最高的4个职业:公司总裁居首,全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生担任公司总裁的中位年薪为191万美元;排在第二位的是管理顾问,年薪为122万美元;第三位的是软件设计师,年薪115万美元;第四位的是投资银行合伙人,年薪为11万美元。

    哈佛本科毕业生从事的最常见的20种工作:哈佛本科毕业生大多选择私人公司,进入政府机构或公共服务行业的人数比例较低。首先是管理顾问(年薪122万美元),然后是高级软件工程师(年薪986万美元),以下依次是软件开发工程师(年薪769万美元)、非营利组织的执行总裁(年薪641万美元)、投资银行分析师(年薪825万美元)、软件设计师(年薪115万美元)、高中教师(年薪494万美元)、公司总裁(年薪191万美元)、商业顾问和公司经理(年薪107万美元)、公司总裁助理(年薪494万美元)。

    金融领域是哈佛大学毕业生最喜欢从事的行业,其中投资银行合伙人的收入最高,中位年薪11万美元。信息技术项目经理为965万美元,律师助理为469万美元,财务经理为682万美元,非营利性组织的项目经理为465万美元,商业分析师为668万美元,有价证券分析师为668万美元,软件项目经理为978万美元,金融研究分析师为583万美元,高级编辑为674万美元。

    这只是哈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薪水,其实在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薪水排行中,哈佛大学毕业生的薪资并不占首位,一些医学、工程类的毕业生收入还要高一些。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薪水水平。

    哈佛商学院是美国的商学院中最有名的,商学院中没有本科专业,只培养研究生。所以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一毕业主要就是进入管理领域,这可以说是美国一个“金领”云集的领域。

    以2009年为例,32%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就业于金融行业,中位基础年薪(不包含红利)为11万美元;28%选择咨询顾问行业,年薪为125万美元;16%进入管理行业,年薪为105万美元;9%在行销行业,年薪为97万美元;8%在商业发展行业,年薪为12万美元;4%在战略策划行业,年薪为109万美元;3%在其他行业,年薪为975万美元。

    如果按产业分,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中的有26%担任商业顾问,中位基础年薪为125万美元;31%从事金融服务行业,年薪为11万美元;8%在制造行业,年薪为1125万美元;7%在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年薪为9万美元;4%在娱乐和新闻界担任经理,年薪为104万美元;3%从事零售业,年薪为105万美元;2%在其他服务业,年薪为10万美元;7%在卫生保健行业,年薪为105万美元;5%在消费产品行业,年薪为95万美元;7%在科技领域,年薪为1125万美元。

    如果选择不同的雇主,商学院毕业生的薪水也会有很大不同。比如在美国公司工作的人,中位年薪为136128万美元;在基金会工作的人,年薪为98264万美元;在大学工作的人,年薪为102063万美元;在联邦政府工作的人,年薪为10万美元;在非营利机构工作的人,年薪为65万美元;在州和地方政府工作的人,年薪为61994万美元;在连锁企业工作的人,年薪为105万美元;在医院工作的人,年薪为2135万美元;自己开公司当老板的人,年薪为101736万美元。

    虽然从哈佛毕业就意味着未来的高收入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哈佛毕业生并非都云集在高薪领域,虽然有不少毕业生选择进入美国一流的大公司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也有许多毕业生选择在中学当老师或者到非营利组织中工作。

    不是所有的哈佛大学毕业生都把追求更多的薪水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一位哈佛大学教授就公开呼吁美国名校的毕业生放弃高收入的行业,多考虑进入收入并不是很高的公共服务行业。因为金钱并不代表一切,追求金钱并不是人生最高的理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