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哈佛大学的退学生。但你知道吗?比尔·盖茨并不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退学生。在他之前,还有不少哈佛先辈们因退学而成名。这在哈佛校史上已经成为一个趣闻。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哈佛大学最有成就的退学生们——
在1894年,一位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因为一心梦想着投入到石油开采行业而从哈佛大学退学。后来,他果然从石油开采行业获利一跃成为美国的巨富。他的名字是霍华德·休斯。
1926~1927年和1929~1932年,一位学生断断续续地在哈佛大学读了三年书。最后,他禁不住科研工作的诱惑,自动终止了在哈佛大学的学业,投身到他极度热爱的科研工作中去。后来,通过努力他共获得了500多项专利,是继爱迪生之后,美国最著名的发明家。他的名字就是波尼·莱特。
在1966年,一位来自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哈佛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因为疯狂地热爱音乐,创立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乡村乐队“国际潜水艇乐队”而从哈佛大学退学。后来,他如愿成为当时一位著名的歌手,他的名字叫做格兰姆·帕森斯。
当然,在所有的这些哈佛大学退学生中,比尔·盖茨最受人关注。他的退学大概是最富戏剧性的。
1973年,比尔·盖茨考入哈佛大学读书。此前,他一直是被公认的数学天才,他也曾想成为一名数学家。但是到了哈佛大学之后,他很快发现,竟有人比他的数学天分还要高,这个事实曾使他感到沮丧万分。于是,他便一门心思开始钻研起电脑来,当时电脑也是一个新事物。一开始,盖茨并没有从哈佛大学退学的打算。但是他最后下定决心从哈佛退学,源于他的老搭档艾伦。艾伦为了拉盖茨回华盛顿州去创业,不惜放弃原来的工作,追随盖茨来到哈佛,并就地找了工作,以便能更好地劝说盖茨退学。艾伦可以说是一位“最有决心的劝退者”。在艾伦的劝说下,盖茨终于动摇了,于是便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退了学。
有趣的是,盖茨从哈佛退学的决定受到了许多亲朋好友的劝阻,其中一位就是他的室友兼好友。数年后,当盖茨这位室友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读MBA时,盖茨又跑来劝他退学,请他和自己一起去共创一番事业。盖茨的室友禁不住轮番劝告,最后真的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退了学,跑去盖茨那个只有20多人的小公司担任总经理。
这位室友就是当今微软大名鼎鼎的行政总裁史蒂夫·鲍尔默,他也是一个退学生。
这些退学生们都沉迷在自己想要的目标上,这些让他们不能自拔的“兴趣”最终使他们毅然地从哈佛大学离开了。带着希望出发
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波斯之前,将所有的财产都分给了臣民.大臣皮尔底加斯感到非常惊讶,便问道:“那么陛下,您带着什么起程呢?”
“希望,我只带这一件法宝。”亚历山大坚定地回答说。
听到这个回答,皮尔底加斯说:“那么好吧,也让我来分享它吧。”于是,他谢绝了分配给他的财产,随着亚历山大一起出发。
亚历山大带着这唯一的法宝出发,却带回来了所要征服的全部。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希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正是希望使得人们能够对理想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和不屈的拼搏精神。爱因斯坦也说:“希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希望之光指引着那些渴望成功的人,排除干扰,专注于他们的梦想,专注着他们所想的,而非一些不要的东西。
哈佛大学教授常常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们:“要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伟大价值,不被那些阻挠和诽谤左右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成就伟业。”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一直是哈佛人的骄傲,1945年8月,随着两朵蘑菇云在日本上空升起,奥本海默的名字也为全世界知晓。他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担任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主席,拥有任何科学家从未有过的巨大权力。
奥本海默是犹太人。1904年,他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家庭,很早便显示出过人的智慧。1922年,奥本海默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他后来回忆说:“哈佛是我一生中最兴奋的时代。我确实有机会学习,我爱她,并且我的理性激情开始在这里觉醒。”奥本海默在哈佛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尽管他曾经想过当建筑师、文学家,甚至是诗人,但他最后还是决定献身科学。
他在哈佛期间学习起来废寝忘食,每天坚持比别人更早地进入实验室,只有午餐时稍微休息一下,啃一块“黑黄饼”——一片涂上花生酱和巧克力的夹心面包。他的同学回忆说:“奥本海默在哈佛的3年中,从来没有陪一位姑娘出去玩过。”
因此,奥本海默只花了3年的时间并以最优秀的成绩在哈佛大学化学系毕业。在奥本海默就读于哈佛时,原子物理和量子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各国的研究所纷纷传出了物理学家们探索原子世界取得重大进展的消息,这深深地吸引了奥本海默,他坚信自己将会在这一领域内大有作为!
3年后,奥本海默到英国读研究生。1927年,他获得了德国格丁根大学博士学位。1930年,他证明了质子并不是“反电子”,为安德森两年后发现真正的“反电子”铺平了道路。1943年,奥本海默受任领导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就是在那里,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被设计和制造出来,并在附近爆炸成功。
制造原子弹对全人类来说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很多人认为,这根本就不可能成功;还有人认为,假如真的研究出原子弹,对人类将是一个可怕的灾难。
尽管人们议论纷纷,说辞不一,但是奥本海默坚信自己工作的深刻意义,坚信自己努力想要达到的是对的。因为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德国人正在抓紧时间研制原子弹,一旦这种核武器被希特勒先研制出来,让他掌握了这个足以毁灭整个世界的核武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奥本海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德国之前先把原子弹研制成功。奥本海默坚信自己的工作对于全人类的意义,他是为了拯救地球,拯救世界,为全人类服务,这个事实使他充满了信心和勇气。他怀着担忧、怀着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同时也积极地通过联合国来实行原子能的国际控制和和平利用。
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有6000名专家,这是一座“秘密之城”。经过27个月的联合奋战后,这些专家们在被他们昵称为“奥匹”的奥本海默的领导下,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奥本海默并不是盲目地自以为是,他制造原子弹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假如法西斯先研制出了原子弹,那么全人类就会面临灭顶之灾。所以,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哈佛人强调,若要成功,就必须专注于自己所想的,不为外在的压力所扰,只要怀抱希望,怀抱必胜的信念,它可以推动你勇往直前,甚至去完成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还有一个哈佛大学生的例子,它就发生在当代。
现在,如果你随便问一名美国大学生知不知道Facebook网站,那么你很可能会被看成外星人,因为这个由一名哈佛大学辍学生创建的社交网站,已经从全美2000多所学校的注册用户人数扩展到全世界近10亿的注册用户。
它引发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Facebook网站的创始人马克·朱克伯格只有25岁,因为他的经历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有不少相似之处,所以他已被称为IT业的“下一个比尔·盖茨”。
从外表上看,朱克伯格和刚刚走出校园的普通年轻人没什么两样。他穿着T恤、松垮的牛仔裤、阿迪达斯运动鞋,讲起话来还有点腼腆。但作为Facebook网站的掌门人,《福布斯》日前评出10位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朱克伯格以40亿美元的身价排在首位,他已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Facebook网站里有最酷的人、最怪异的想法以及最流行的音乐,它就像是一个不断变换的年鉴。在“本科生认为最in的事”中,Facebook网站排名第二,仅次于苹果的iPod,和啤酒与性并列。
网站创建最初只是来源于一个小想法。2004年,还是哈佛大学二年级学生的朱克伯格突发奇想,要建立一个网站作为哈佛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这个愿望非常强烈,于是他便立即与室友一拍即合,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编写出网站程序,把新网站命名为Facebook,网站的名字就来自传统的纸质“花名册”。通常美国的大学和预科学校都会把这种印有学校所有成员的“花名册”发给新来的学生和教职工,以方便大家相互认识。
由于美国的大学生一般没有固定班级,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等来选修课程,所以每门课程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同班同学”,虽然这样“交友广泛”,但学生彼此之间却难以加深了解。Facebook网站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一开始只是为哈佛大学学生提供方便,是一个标准的“花名册”,网站让平时喜欢交流的学生们能轻易得到同学的信息,以便更利于交往和组织活动。Facebook网站一推出,便大受欢迎。它横扫了整个哈佛校园,形成了一股热潮。
短短几个星期,哈佛大学一半以上的大学部学生都登记加入了会员,并主动提供了他们最私密的个人数据,比如照片、姓名、地址、兴趣爱好等。学生们利用这个免费的平台和朋友聊天、搜寻新朋友,Facebook网站成了一种新的社交资本。
之后的两个月,注册人数迅速扩展到波士顿地区的其他高校,比如波士顿学院、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特福茨大学以及罗切斯特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和所有的常春藤名校。
第二年,很多其他学校也相继加入进来。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只要有一个大学后缀电子邮箱的人,如edu、ac、uk等,都可以注册。之后,Facebook网站又推出了中学版本,并把范围扩展到了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在Facebook网站中也可以建立起公司的社会化网络。Facebook网站界面非常简洁,它为用户联系同学、校友和公司同事等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Facebook网站满足了大学生交朋友和谈恋爱的需求,网站人气迅速升高,广告收入也不断增加,朱克伯格便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网站的运营当中去——他一直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和最想要的。
于是,2004年底,当时Facebook网站的注册人数突破了100万,朱克伯格毅然离开了他就读的哈佛大学,把公司搬到了惠普公司总部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从此Facebook网站便开始了更强劲的跳跃性增长。关于退学,朱克伯格在2006年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说,促使他决定离开的是比尔·盖茨的一席讲话。“盖茨鼓励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某个项目,而当时哈佛也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当时盖茨开玩笑对我们说‘如果微软失败,我会重返哈佛’。”所以,朱克伯格也追随着前辈的道路,离开了哈佛。
随后两年,Facebook网站用户迅速增长,成了仅次于“我的空间”(Myspace)的第二大社交网站,全球排名第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创下如此骄人的成绩,这是史无前例的。
2007年7月,Facebook网站在所有服务大学生的网站中拥有了最多的用户。同时Facebook网站成了美国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网站。2008年,Facebook网站全球独立访问用户首次超过了竞争对手Myspace。媒体报道,Facebook网站正在赶超雅虎网站,成为全球第三大网站,与微软、谷歌并列。
2009年12月,Facebook网站一个月内增加的新用户量相当于雅虎一年所增加的用户量。虽然2010年要维持这样的增长速度很难,但Facebook网站稳操胜券。
当然,要超过微软和谷歌,还需要时间。尽管微软和谷歌还保持着可观的增长速度,但人们不难想象Facebook总有一天会超过谷歌。现在,Facebook网站的流量已经是全球第二大,仅次于谷歌。
朱克伯格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从事了这样的工作并且处于这样的位置,那你就必须非常非常喜欢你的这份工作,否则一切就没意义了……做Facebook这件事情需要付出很多劳动,如果你不把这份工作当回事,或者认为它无足轻重,花这么多时间在它身上实在是不理智。但我却从中能够得到很多乐趣。”朱克伯格也会犯错。
一次,Facebook引进了“灯塔”项目,这个项目可以监测用户在购物网站的访问情况,自动向用户好友报告。一段时间后,人们纷纷投诉这项功能,认为它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比如有用户在网上给妻子买了一枚钻戒想给她一个意外的惊喜,但由于“灯塔”功能将这项购物行为传播给了他的亲友,制造惊喜的愿望也就泡汤了。于是朱克伯格发表声明道歉。年轻的朱克伯格并不惧怕犯错,他喜欢在各种尝试中积累经验,他的性格也影响了整个公司,使其与众不同。
纵观朱克伯格的成功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他怀抱希望的力量。朱克伯格一直清楚自己的目标,所以,他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参与到他的理想事业中,他要让Facebook网站成为一个真正“酷”的东西。在网站创建初期,他就曾经拒绝了雅虎10亿美元巨额资产的收购,这一点说明了:朱克伯格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会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不被外界的利益所扰。
如果“嚣张”也能够被当成是一种人生态度,那么朱克伯格这个年轻人已经将这种态度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有着“嚣张”的青春,梦想着做“真正酷的东西”,他因为爱睡懒觉,拒绝微软高层提出的约会;他在名片上印着“我是个CEO”;他喜欢开玩笑说:“我想统治世界。”
要像永远不会失败一样地去做
“美洲杯”是世界著名的航海比赛。之所以叫“美洲杯”,是因为几百年来,夺得冠军的都是美国队。然而,在1983年,澳大利亚队因夺得奖杯而震惊世界。
在比赛失利那年,担任美国帆船队队长的是康纳。4年后,他和他的船员再次驾驶着“星条旗号”回来,这一次他们夺回了“美洲杯”。
为了夺回奖杯,康纳克服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困难,包括克服失去“美洲杯”的心理障碍。
康纳的成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他做出了承诺。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他全力以赴,他告诉自己“要像永远不会失败一样去做”。康纳总结经验说:“要充满激情,告诉自己不准失败。一旦做出承诺,你就会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成功。”
哈佛教授训导学生们:“为了获得成功,要学会只关注自己想得到的事物,忽略那些不想得到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持续的激情。”激情可以改变领导者,进而影响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追随自己的渴望,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更愿意付出努力、更富有创造力的人,他的员工也会感染到他的激情。就像一把热情的火焰,在每个人的心中燃起。
史蒂夫·鲍尔默是微软公司的新总裁。在微软,如果说比尔·盖茨是战略家,那么,鲍尔默就是行动家;如果说比尔·盖茨是技术领袖,那鲍尔默无疑就是精神领袖;如果说盖茨是大脑,鲍尔默就是心脏。凡是接触过鲍尔默的人,都会被他的激情感染。在微软,鲍尔默的热情深刻地影响着微软员工,可以说,鲍尔默对微软的影响是不可取代的。
鲍尔默和比尔·盖茨是哈佛大学校友。他们的相识,甚至让盖茨改变了自己在数学领域的追求。
在精英荟萃的哈佛大学,数学天才盖茨很快发现,竟有人比他还具有数学天分,这使他感到沮丧。有一天晚上,盖茨邂逅了一个天才学生,两人一见如故,他们的友谊在一次观看《雨中情》和《发条橙》的电影时得到巩固。后来,这个名叫史蒂夫·鲍尔默的人成了微软的新总裁。盖茨和鲍尔默经常在一起学习,并在学业和某些运动项目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他们两人有许多共同点:他们都是一样的精力充沛,甚至可以长时间熬夜不眠,但盖茨常常是通宵玩牌,在早餐时两人一碰面,会一起讨论应用数学;他们一起选修研究生的数学和经济学,但盖茨大多数时候都会逃课,到了期末才会玩命突击,花最少的时间,得最高的分数,这就是他们的游戏。
两人都是数学高手,鲍尔默更胜一筹。在一次著名的数学竞赛中,鲍尔默还击败过盖茨。在“宏观经济学”的考试中,他们虽未上过一堂课,但鲍尔默却得了97分,盖茨得了99分。他们两人都想将上课时间降到最少,但与盖茨的玩乐不同,鲍尔默喜欢将自己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社会活动中,他不仅担任文化社社长、管理足球队,还是社交俱乐部的成员。盖茨在鲍尔默的保护下,被纳入一个社交俱乐部,但因为笨手笨脚,盖茨总显得像个局外人。
虽然个性不同,但两人很投缘,用盖茨的话说,两人用的是“高频段交流”,彼此能接收对方的全部信息。当盖茨决定从哈佛退学时,曾受到许多人的劝阻,其中也包括鲍尔默。有趣的是,数年后,当鲍尔默来到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攻读MBA时,盖茨又跑来劝他退学去共闯天下。最后鲍尔默也从斯坦福退了学,去了盖茨当时只有20多人的微软公司。虽然鲍尔默最终没有完成学业,不过他在头一年就获得了两项一万美元的奖学金,名声大振。为此,盖茨的好友、风险资金投资商安·文布拉德称赞巴尔默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
在微软,鲍尔默就是个行动家,而且,这个行动家的执行力是无与伦比的。鲍尔默在工作上非常严厉,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但他并不只是严格要求别人该怎么做,他深谙律人必先律己的道理,总会先从自己做起。他认为,如果一个领导者经常说空话,就不可能得到员工的尊重。所以,要员工做到,就必须自己先做到。
鲍尔默精力旺盛,他孜孜不倦地关心着微软的每件事情、工作的每个环节,他旺盛的工作热情让所有员工都感到吃惊。他关心员工,让员工感觉到微软就是一个大家庭。他不仅经常提醒员工不能因为工作而透支自己的健康,还亲自下令人力资源部和各级主管制定可行的康乐保健措施,保护员工们的健康。他认识每一个员工,每次都能专注地倾听别人的意见,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这种做法感染了所有人,整个微软形成了一种亲密无间的家庭氛围。
鲍尔默在哈佛时就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他当初是哈佛足球队的拉拉队队长,他总是有能力让全场的人都热血沸腾。在微软,他把这种激情能力用在了管理上,使微软的员工在开拓市场时更团结、更投入。鲍尔默说:“好的领帅要懂得控制比赛的节奏和进程,还要懂得如何激发团队的斗志——你要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他们。”
用鲍尔默自己的话说:“我天生就是个激情派。我认为,激情对开辟企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不仅仅是‘我自己有激情,我的管理是让我周围的人都有激情’。激情不是瞬间的一个状态,而是一种文化。”鲍尔默传递激情的一个秘诀就是——“每个员工都是我的客户。管理层要为员工提供一流的服务,而员工要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这就是整体的管理理念所在。”
鲍尔默可以使一些讨厌电脑的人心甘情愿去编写程序代码,无论鲍尔默走进哪个部门,这个部门的气氛就会急速升温,所有员工都像吃了兴奋剂似的,拼命地为公司工作。鲍尔默的这种激情让他充满了个人魅力,使他更有亲和力和感召力,他能鼓舞员工从早上工作到深夜,并且无怨无悔。
在微软,没有人比鲍尔默更激情、更有煽动能力,他的演讲总是像沸腾的岩浆,点燃着每个人的工作激情。一次,鲍尔默在微软公司的会议上,用无与伦比的大嗓门重复着一个词:“市场!市场!市场!”停了一下,他说,“原因只有一个:如果你占有市场份额,实际上就是使对手们——”,他突然紧紧扼住自己的咽喉,作挣扎状,然后说:“只剩下吸入维持生存的氧气的能力。而我们需维持的就是让对手们奄奄一息!”一个在微软做过多年产品推销的经理说:“鲍尔默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除非是死人,否则只要和他在一起,你就不可能不被他感染。”
鲍尔默经常在会议上声情并茂、手舞足蹈,他的眼睛放射着光芒。无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言,还是一般的谈话,鲍尔默总习惯用一只攥紧的拳头不停地击打另一只,并以一种高昂的语调爆破出来,比如他曾在一次大会上连声高喊:“Windows!Windows!Windows!”非常具有震撼力。甚至在一次会议上,他因为叫喊得太猛,喊破了嗓子,最后不得不上医院做手术。
在一次关于Net计划的会议上,鲍尔默更是以传教士的激情向开发者高唱“Net赞歌”,其中提到“Net”不少于20次。鲍尔默还把这次会议进行了网络直播,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员工被他的激情感染。
虽然微软员工已经对鲍尔默的激情习以为常,但每一个面对他的员工仍会热血沸腾。鲍尔默的工作热情感染着微软的全体员工,为盖茨撑起了一片天,从开始的20多名员工,壮大到现在的6万多名。鲍尔默的“煽情”对微软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他自己则成了“激情演讲者”的代名词,形成了“鲍尔默式”的管理方法。
可以说,正是哈佛精神塑造了鲍尔默,鲍尔默的激情和执著得益于哈佛的教育。哈佛大学在挑选学生时,总喜欢挑选那些有能力、有激情的学生,不仅如此,在哈佛大学里从不缺乏激情的元素,哈佛大学的建筑物多为红砖,这种红色被称为“哈佛红”,它象征着一种激情,哈佛大学的这种红是哈佛大学独有的、标志性的红。哈佛大学的运动队名叫“深红”。哈佛大学的日报叫《哈佛深红报》。深红色代表着哈佛师生对追求学问的热爱与激情,更代表着哈佛大学这所古老名校的无比自信。哈佛大学的学生正是有了激情,才能够在如此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废寝忘食,在激情中勇敢竞争,在激情中摘取诺贝尔奖……
请记住,每个想要成功的人都不能缺乏激情,因为失去了它,你的灵魂便苍老了。我们见过因为激情而成功的人,但更多的是由于缺乏激情而一事无成的人。所以,拿出你的激情吧,“它是激励,更是行动;犹如棒喝,是质问;更是号角,是催促”。
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
1973年,一个叫克莱特的青年考入了哈佛大学。常和他一起听课的是一个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二那年,美国小伙子和克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软件。克莱特感到很吃惊,退学可不是闹着玩的。再说,想要开发32BIT系统,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拒绝了小伙子的建议。
10年后,克莱特成了哈佛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在这一年进入了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1992年,克莱特继续攻读博士后,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了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大富翁。1995年,克莱特认为自己具备了研究和开发32BIT软件的学识,而那位小伙子已经绕过了BIT系统,开发出了比BIT软件快1500倍的BIP软件,并在两周之内占领了全球市场,他因此成了美国首富——比尔·盖茨的名字也随之传遍了世界。
机遇不等人,人生成功的秘诀就是当有好机会来临时,立刻伸手抓住它。不知道克莱特会不会遗憾错失了和比尔·盖茨一起创业的机遇。
大思想家培根说过:“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学会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懂得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基辛格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
1943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基辛格正在美国陆军服役。一辆吉普车停下来,车上走下一位名叫克雷默尔的列兵,他到基辛格所在的连队来和士兵们谈为什么要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克雷默尔滔滔不绝的演讲给性格内向的基辛格很大影响,基辛格听后热血沸腾,忍不住做了一件从未做过的事——写了一封表示钦佩的信。基辛格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克雷默尔,昨天我听了你的讲演,真是讲到我心坎里去了。我是否能帮你干点什么呢?”署名是“列兵基辛格”。
克雷默尔读到信后大为感动,他觉得这个写信的人既有纪律又有闯劲。以后的好几十年,克雷默尔在给人讲过不止一次的故事中说:“我同基辛格初次交谈了仅20分钟,就有一种十分惊奇的感觉——我遇到的这位20多岁的青年是个天生的奇才。”
许多年后,人们都把克雷默尔说成是“发现”基辛格的第一个伯乐。然而这番恭维却惹恼了克雷默尔,他吼道:“不,我只不过是使他认识了自己。”
克雷默尔当即为基辛格说情,让他在第84师调往欧洲时担任师长的德文翻译。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基辛格所属的那个部队开到了德国,他果然得到了师长翻译的职务,也从列兵被提升为军士。后来他还被任命为接管德国被占领城市的官员。
战争结束后,基辛格回到了美国。1947年,他根据《士兵权利法案》获得了奖学金并进入了哈佛大学学习。
可以说,正是基辛格的一封善于抓住机遇的赞美信,为他以后的成功铺开了道路。
基辛格非常珍惜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的机会,他刻苦好学,早晨7点就起床苦读,下午回到宿舍后还要坐在摇椅上看书,他每日必看的两份报纸是《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报》,但他从来不看社论,他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基辛格酷爱网球和棒球,但各种球赛从未见过他的身影。
在哈佛同学的印象中,基辛格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不爱体育、不喝酒、不追求女同学。实在看不出他日后会成为出口成章、机智幽默的外交家。
这一切的努力,只有基辛格自己明白:他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机会来临时牢牢地把握住。
第一学期,基辛格选修了政府学、历史、数学和法语,每门成绩都是“优”。此外他还选了门化学,考试也得了个“优”,欣喜之余他曾考虑过是否献身科学,为此还特地向化学教授凯斯塔沃斯基请教。凯斯塔沃斯基教授说:“我觉得你不应该主攻化学。”结果,化学界少了一位二流的科学家,外交界多了一位超一流的大师。
基辛格选择政府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政府学系的泰斗人物威廉·艾略特教授的影响。
基辛格第一次见艾略特教授时很紧张,当他怀着崇拜的心情走进艾略特的办公室时,教授正在埋头疾书,见进来的又是一个本科生,颇为不耐烦,便给基辛格开了一长串书名,共有25本书,让他回去细读,然后写一篇读书报告,比较一下康德的两部专著《纯理性批判》与《现实理性批判》,并告诉基辛格在完成读书报告之前不要再来找他。第一次见面,教授三言两语就把基辛格打发了。
基辛格的室友听了之后开怀大笑,劝基辛格别理那老头。可基辛格并不气馁,他从图书馆借来那批书,一本本地认真看,每天都熬到凌晨两点。3个月后,基辛格完成了读书报告,当他把报告送到艾略特的办公室后,艾略特对基辛格大为赞赏,说从来没有学生读完过这25本书,更没有人写出这样条理清晰的读书报告。此后,艾略特便将基辛格视为最得意的弟子,并对他鼎力相助。
艾略特把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抱负都倾注在基辛格身上,希望爱徒有朝一日能够脱颖而出,光耀师门。于是每逢周日,哈佛校园内常见到这一老一少在林荫道上漫步,倾心交谈。艾略特在推荐基辛格的一封信中说:“我过去5年教学中,即使在十分优秀的学生中,在思想深度和哲理洞察力方面也无人能与基辛格先生相比。”
基辛格的成绩几乎门门优秀,但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在恩师艾略特的指导下,他主攻政府学和哲学。一次,哲学实证主义这门课他只得了个“良”。“良”对其他学生来说恐怕不算什么,但基辛格却将此视为奇耻大辱,便转为专攻政府学,再没选过任何哲学课。
在哈佛,“标新立异”的人已经见怪不怪了,但基辛格的毕业论文交到系里后,却着实把教授们都吓了一跳。只见洋洋洒洒385页,长过有史以来任何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教授们受不了了:如果今后的学生中多几个效尤者,教授们岂不要累死?于是哈佛赶紧颁布了一条校规,将本科生的毕业生论文篇幅限制在130页左右。
基辛格的毕业论文不仅篇幅长,而且内容也广得惊人——从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谈到历史学家斯本戈尔,一直谈到诗人但丁、荷马和弥尔顿。并且,这篇论文的题目也大得吓人,叫《历史的意义》。由此可见基辛格付出的辛苦。
上天不负苦心人,基辛格终于收获了成功。他担任过美国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一度成为美国政府中最有权势的第二号人物。1973年,他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基辛格实现了从平民到“美国政府最有权势的第二号人物”的飞跃,这无不得益于他刻苦努力、善于把握机遇的性格优点,他的成功为后来人提供了最值得借鉴的经验,哈佛以他为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