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晓东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他在大学里打工时做过门卫。上班时,他坐在楼门口,监督进来的人有没有佩戴大学的证件。这个工作一天上8小时,每两个小时要在校园里巡视一圈,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岳晓东每次上班都背一个大书包,他的很多博士论文都是在值班时完成的。
岳晓东在哈佛大学总共做了5年门卫,在哈佛大学剑桥市校区的大部分教学楼里都值过班。其中,他最喜欢的值班地点是教师俱乐部。在那里值班不用来回巡视,还有美味的点心和咖啡可以享用。当然,这样好的活并不容易获得,岳晓东报名后排了两年的队才有了这个机会。
岳晓东做门卫时最愿意值夜班,因为这样他晚上和白天都能学习。当然,值夜班要经受彻夜不眠的考验。为了保证整晚不犯困,岳晓东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上班前睡一会儿,不停地喝咖啡,听激烈的音乐等。有时候实在太困了,他就去外面吹风提神,或吸半支烟,再吸几口清凉的空气,回到值班室,头脑顿时清醒了。
无数个夜晚,岳晓东望着窗外的天空由漆黑变成灰色,四周的景物渐渐清晰可见,直至东方露出鱼肚白,新的一天开始了。那种对黎明的期盼是一股巨大的动力,支撑着岳晓东坚持下去。
岳晓东值班最多的地方是天文物理系。天文物理系门厅的墙壁上挂着历届系主任的油画像,而正对着他值班座椅的墙上挂着波尔金教授的画像。画中的波尔金教授微笑着,一手叉腰,一手拿着眼镜,炯炯有神地看着前方。每当岳晓东困得睁不开眼时,就好像感觉他从画里走出来,跟自己打招呼,提醒自己不要失职。有时岳晓东实在太困了,就用手撑着头打盹儿。没想到这样就练成了用任何姿势都能打盹儿的本事,这也是长期熬夜的功夫啊。
岳晓东在哈佛大学当门卫时创过一项特殊纪录。哈佛大学有个妇女研究中心是以哈佛女校前校长Bunting的名字命名的,岳晓东经常在那里值班。有一次,一家人要出门,想请个哈佛大学学生帮忙看家。于是岳晓东前去应聘,结果发现此人正是Bunting本人。因此,他就是哈佛大学看门人中唯一看过Bunting研究中心和她本人家的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奇遇。
在当门卫时,岳晓东还有过一项纪录:连续3年的大年除夕都是在值班中度过的。岳晓东喜欢哈佛大学安静的夜,这个时候他正好可以写年终日记,在不知不觉中迈入新的一年……
风雨哈佛路
这是一部由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风雨哈佛路》,它讲述了一个拥有金色头发的纽约女孩如何经历人生的悲苦和辛酸,最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哈佛的殿堂。这个女孩名叫莉兹,她的故事足以让每个人动容。
莉兹生长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她的母亲因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他的父亲因酗酒最后进入了收容所,而外公脾气暴躁,又常常殴打她,她不得不离家出走,四处流浪,可是又没有一个安宁的地方容她栖身。
后来,她在一个被她称为“疯人院”的教养所里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她和好朋友克瑞丝一起流浪,乞讨、露宿街头、到便利店偷东西……
莉兹的童年岁月多半是在慌乱的流浪中度过的,她8岁就开始卖破烂,从垃圾堆里捡东西吃。她从来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在充满暴力、性虐待和精神疾病的环境中生活,她身边的朋友也大多是捡垃圾或是做妓女,他们都是一些习惯向生活的不幸低头的人。偶尔,莉兹还要扮演大人的角色,回去照顾她的父母和姐姐。
有很多次,莉兹流着眼泪坐在母亲的病床前。日复一日,莉兹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希望和梦想的世界里。
但即使是这样,莉兹对父母依然没有抱怨,有的只是爱与责任。哪怕被送进可怕的教养所,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她对父母的爱、对亲情的渴求依旧没有改变,她为能再次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而开心。
“我的妈妈,她是一个瘾君子,一个酒鬼,常常烂醉不醒,还有精神分裂症。我一直都爱着我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很爱。尽管她已经忘记了爱我,但我一直爱着她,自始至终,对,自始至终。”
莉兹渴求亲情,可是连这人世间最基本的愿望最后都变成了奢望,她的母亲最终因感染艾滋病离她而去了,她的伤心只有自己知道——“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好像披着一层膜,无法穿透。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就在母亲死去的那一天,只有棺木,连最简单的葬礼仪式都没有。棺木就要被下葬了,莉兹跳上了棺木,静静地躺在上边,和母亲做最后的告别。
她任凭思念和回忆静静地在心里流淌,她回忆和母亲在一起时幸福的时光:母亲带着她去公园玩,拿硬纸板当垫子从山上滑下来,她们开心地喊叫,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就算在世人的眼里你是人见人怕的瘾君子,妈妈,我依然那么的爱你。如果可能,我愿意放弃我所有的一切来换取我家庭的完整。世界是虚无的,我们活在彼此的心中。”
而现在,母亲却已经离她而去,这个世间最爱她的人已经离她而去。
一个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亲情围绕的弱小女孩,当她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破灭的时候,命运留给她的只有伤心。
奇怪的是,这些贫穷和负面的童年经验并没有让莉兹变成坏孩子,并没有让她绝望。
因为,在隐隐约约之中,莉兹一直都知道,在她生长的环境之外,有另一种生活,那是其他人所过的、很不一样的生活。
莉兹知道,只有想办法逃离现在的环境,才有可能去到那个新的世界里。
“是的,我真的很聪明,我会成功的,我只是需要机会而已,是的,是这样的,我需要机会脱离我出生的环境,我认识的人全都充满了怨气,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但是我相信有比那更好的地方,那里更发达,我要活在那种地方,就是这样。”
莉兹深知:如果就此沉沦下去,她将会落得一个和母亲同样的悲惨结局。于是,她决心告别这里,她要走向全新的生活。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做出选择。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我为什么要觉得自己可怜呢?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在母亲死后的最初几个月里,莉兹都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任何精神鼓励。她凭着坚强的信念,自己一个人,申请进入一所私立高中,“我要上学,我必须要去”。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帮她跳出贫苦的轮回。
最终,莉兹用她的真诚争取到了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机会。父亲作为她上学的担保人,在办理完担保手续出来的时候,父亲对她说:“好孩子,坚持学习,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
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弱小的莉兹坚定了信心,从容地走进了学校的大门,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
莉兹虽然还是没有地方睡,但她找到了打零工的工作,她必须要在肮脏的洗碗槽前面,一边为赚取微薄的薪水而工作,一边念微积分和几何学。
莉兹身边的人告诉她,没有用的,不要痴心妄想进入大学。但是莉兹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从17岁到19岁,两年的时间,在大卫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莉兹发挥出惊人的潜力,她在只有小学水平的基础上,在常常打零工的情况下,硬是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的高中课程。并且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A以上。
于是,作为学校的奖励,莉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和其他9名同学获得了免费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深秋的季节,金黄色铺满了校园的小路,在写满辉煌的树下,一个女孩站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仰望。
面对哈佛大学的殿堂,莉兹决心实现她的又一个愿望——她要考入这所大学,成为哈佛学府中的一员。
那天,当莉兹看着走在哈佛校园里的那些自信昂扬的学生们,心里不禁问自己:“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么这么不一样呢?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么不一样?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
莉兹要证明给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实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莉兹,像我们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不可能进哈佛。”
“我会的。”莉兹说。她更加坚定了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
为了争取进入哈佛,莉兹必须要申请助学金,她为此找遍了所有的助学金资讯,发现了《纽约时报》提供全额助学金,并且这笔钱足够让她去念昂贵的哈佛。
在去面试的那天,莉兹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她只能穿着破烂的衣服,外面罩上一件从姐姐那里借来的大衣勉强充场面。
上帝不会让一颗饱受磨难的美好心灵再哭泣,这个付出了顽强努力和艰辛的女孩最终收获了喜悦——她的论文、她的经历、她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评委。12万美元的《纽约时报》一等助学金,让她获得了进入哈佛的通行证。
莉兹成功了,在领奖致辞的那天,她说,她的生命就在那一刻“将永远地被改变”。
同样一个金色的季节,作为哈佛大学的一员,莉兹安静地坐在了校园的教室中。凭借着对信念的执著追求和改变困境的强烈愿望,莉兹实现了她的诺言。
莉兹——一个最贫穷,也是最勇敢的哈佛女孩。
这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故事,莉兹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实现了梦想。莉兹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经艰辛,难有收获。一个人的意志是惊人的,面对困境,只有自己不放弃自己,生活才不会放弃你。这个世界没有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只要你去努力,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的脚步。
成功不是偶然,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在美国,“西奥多·帕克”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是美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为推动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奥多·帕克的奋斗历程充满了艰难,他一边做农活,一边自学,最终考上了哈佛。
这是8月的一个午后,在列克星敦的小农场里,西奥多·帕克小心地问他的父亲:“爸爸,明天我可以休息一天吗?”这位老实的木匠惊讶地看了一眼儿子,现在可是活儿最忙的时候,小儿子少干一天,就可能影响整个工作计划。但是,父亲不忍心拒绝西奥多企盼而坚决的目光,他知道,西奥多请假一定是有原因的,于是,他答应了这个请求。
第二天,西奥多早早地就起床了,因为他今天要赶10英里的崎岖山路,到哈佛学院去参加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考试。
其实,从西奥多8岁那年起,就没有真正地上过学,但他一直在自学。农场里的活很多,只有在冬天才有比较清闲的时候,他就挤出3个月的时间来认真学习。但在其他的时间里,无论是耕田还是干农活,他也不让自己松懈下来,一边干活一边默默背诵以前学过的课文,直到滚瓜烂熟为止。在偶尔休息的时候,西奥多还到处去借书读,因此他慢慢地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有一次,西奥多急需一本拉丁字典,但没有人可以借到。于是,西奥多就在一个夏天的早上,早早地跑到野地里采了一大筐浆果,背到波士顿去卖,然后用卖浆果的钱买回了这本拉丁词典……
终于,在哈佛的入学考试上,西奥多得心应手地答完了考题,第一个交卷。监考的老师惊奇地看着这个衣着简朴的考生,他听说这是一个连学校都很少去的穷少年,他完全都是靠自学学习的,监考老师好奇地抽出西奥多的试卷来察看,然后,他对西奥多说:“祝贺你,小伙子,我想,你很快就会接到录取通知的。”
西奥多走了很远的路才回到家里。那天深夜,当西奥多拖着疲惫的身体推开院门,发现父亲还在院子里等着他回家。
当父亲听到他考试通过的消息时,高兴地赞扬说:“我的孩子,你真是好样的……但是,西奥多,我实在没有钱供你到哈佛读书……”西奥多多的父亲感到很惭愧。
“没关系的,爸爸,别担心,我不会住到学校里去的,我会继续在家里抽空自学,只要通过了考试,我就可以获得正式的学位证书。”西奥多说。后来,他真的做到了,他长大成人后,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自己积攒了一笔学费,然后又在哈佛学习了两年,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毕业,他的成绩比谁都出色。
西奥多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我们通过他的奋斗历程可以看出,他付出的艰辛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没有机会去学校读书,就通过自学给自己创造机会;没有钱去哈佛学习,就先努力存钱。只要梦想不灭,走过艰辛,迎来的必将会是收获。
时光飞逝,当年那个读不起书的孩子后来成了著名的废奴运动倡导者和社会改革家,作为国务卿西沃德、首席大法官蔡斯、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废奴协会主席温德尔等人的密友和事业顾问,西奥多·帕克直到今天的影响力仍是不可估量的。当西奥多回忆起童年在列克星敦的岩石上和灌木丛里读书的情景时,仍感到无比的温馨和快乐。
罗曼·罗兰说过:“成功不是偶然,失败不是命运。”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从来都是青睐那些敢于奋斗、敢于付出和把握机会的人。
在哈佛大学校园里,打工几乎是每个哈佛学生的“必修课”,哈佛一半以上的本科生都打工赚钱,不论他是哪个专业。
不要以为打工的哈佛学生都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有很多人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愿意再依靠父母养活,更多的是想通过努力来实现自食其力。
哈佛大学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打工和锻炼的机会,比如在哈佛经理学院内就设有学生自营企业的活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各项服务项目都承包给哈佛学生去办理。例如:学生旅行社、电话应答机出租、洗衣服务、冰箱出租、健身操学习班等。还有像《学生住址录》《哈佛经理学院年鉴》《净现值》《新生介绍》等一些实用手册,也由学生负责编辑出版,营业利润归学生所有。据统计,仅洗衣服务处的一学年营利就可达七千多美元,《新生介绍》的编辑出版利润竟高达2万到25万美元。这样,学生们不但锻炼了经营小企业的具体经验,而且还有实利可图,何乐而不为?
有一名哈佛学生甚至炫耀自己丰富的打工经历:在哈佛学习期间,他曾经先后做过图书馆员、助教、助研、推销员、电脑房助理、门卫、帮厨工、邮递员、铲雪员、搬家工、清洁工、粉刷工、花园工、包装工等近30个工种的活,他说自己“无论粗活细活、文活武活,只要是能干的活几乎全都做过了”,他的打工奇遇和打工故事更是数不胜数,让其他哈佛学生都羡慕不已。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他的打工趣事吧——
“在哈佛大学求学时,我曾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长孙詹姆士·罗斯福家清理过地下室,给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拉克家擦过玻璃,给美国的中国专家费正清家清理过书,给世界著名谈判学家费舍家修过花园。当然更多的还是在寻常百姓家里干活,反正都是一样的‘见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当然,这当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经历。如1990年感恩节,我在一位哈佛校友家干帮厨的活。与主人闲聊时,我发现他家的祖上竟然是威廉·布莱福德。此人是随‘五月花号’船来美洲大陆定居的第一批清教徒,后又被推举为新移民据点的村长,就是他主持了美洲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1621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369年后,我能与他的后人共度此佳节,真不枉我在厨房里忙活了一场。
“但是,最最令我自豪的哈佛纪录还是我曾在哈佛大学计算机房连着熬过三夜。
“1988年5月间,我为了及早完成自己的期末功课,曾连着在哈佛大学电脑房熬夜三天(它24小时开放)。在那几天内,我白天照常上课、打工、去图书馆等地;晚上我就来到电脑房做功课,困了就趴在桌旁睡一会儿,醒了接着干。如此到了第四天早上,电脑房的主管走到我的桌前问:‘你是不是连着3个晚上都在这里熬夜做功课的?’
“‘是的。’我机械地回答。‘那你真够了不起的!’他赞叹道。‘没什么的。’我木然地回答道。‘你应该感到自豪的,’那位主管向我敬了一个美式军礼,然后凑近我说:‘小伙子,你知道吗?10多年前,当我刚开始在这里工作时,也曾有一个小伙子在这里连熬了三夜。他原本是学数学专业的,却迷上了计算机,到了不吃不睡的地步。后来他干脆从哈佛大学休了学,回到老家去开了一家电脑公司,干得相当不错,去年还上了杂志封面。有朝一日你见到他,可给我带个好。’
“‘那小伙子叫什么名字?’我好奇地问。‘比尔·盖茨。’那个主管说。‘比尔·盖茨。’我重复着这个名字。‘记住这个名字吧,’主管又说,‘至少你们两人都拥有在我这里连熬三夜的纪录’。”
当然,在哈佛大学打工并不总是遇到这些有趣的事,更多的则是劳累琐碎的工作。哈佛学生除了每天必须面对学习的巨大压力外,还要抽出时间来打工,有时候甚至都没有休息的时候,这种辛苦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承受的。但是哈佛人就是哈佛人,他们能够承受比一般人多好几倍的压力。哈佛毕业生的可怕实力并不是因为哈佛给了他们什么,而是,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做过的一切对他们的巨大回报。所以,哈佛大学走出了那么多足以改变世界的成功者,哈佛人获得的成功是他们必得的,他们当之无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