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病恹恹的美国人——
3岁的时候,他患上了严重的猩红热,在医院里一躺就是好几个月,后来靠着一剂强心针才勉强摆脱了死神的纠缠。
18岁的时候,他又染上了一种怪病,不得不住进波士顿的一所医院。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他实在是身心俱疲:“我想,也许,明天你就得参加我的葬礼了!”
26岁的时候,他隐瞒了病史参加了海军。在一场海战中,他所在的军舰不幸被敌方击沉,最后,他幸运地靠身边的一块木板捡回了一条命,但却落下了更严重的后遗症。
30岁的时候,他去英国出差,突然晕倒在一家旅馆里。当时,英国最高明的医生断言说,他最多只能再活一年。
37岁的时候,他身上突然多种病症并发,长时间卧床不起。
……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从小到大一直被疾病缠身,甚至好几次就要去见上帝的人,却凭借顽强的意志活了下来,努力考入了哈佛大学,参加了美国海军,后来又进入了政坛。在他43岁那年,当选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就是约翰·肯尼迪总统。
很难想象,这个在公众场合中风流倜傥、充满魅力的肯尼迪竟然是个药罐子,而事实的确如此,他的主治医生可以见证这一点,同时,他们也见证了肯尼迪在发病时期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勤奋。
在肯尼迪的病床上,随时堆满了各种书籍和笔记本。在他35岁那年,他在病床上创作的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专著《勇敢者》,荣获了当年的普利策奖;在当选为总统之后,有时他病得无法办公,就躺在疗养室的温水池里阅读文件、下达指示。因为疾病时刻都让他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
所以,肯尼迪总统更懂得时光的宝贵,他有一套严格的自我管理的计划和方法,因此,在他有限的46年生命中,他废寝忘食、快马加鞭,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总统之一,他被人们称为“与时间赛跑的人”,这真的是一个奇迹。
学会管理自己
要想享受自由,必须要懂得如何自我管理。
在哈佛,倡导自由的同时也对纪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因为没有纪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哈佛学生也深知这一点,哈佛教授教导他们:“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地成功,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自我管理和毅力。”一个学生能否管理好自己,决定了他未来成就的大小。哈佛学生如果没有严格的自我锻炼和约束,就不能收获比较满意的大学生活,因为这里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世界,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人背着大书包,急匆匆地从身边走过,很多人在喝咖啡的时候手里还在翻书。
因为在哈佛,只有明确目标、有效支配时间的人才能最终获胜,而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学生估计很快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一位获得巨大成功的哈佛毕业生费尔德曾说过:“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5个字概括——‘我没有时间’。”
哈佛学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在读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寻找一种最优的平衡,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学习并且“会学习”,要学会合理地利用时间。在当今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的年代里,人们每天似乎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完想做的事,所以许多念头也就此打消了。但世界上仍有许多人用顽强的毅力,坚持每天至少挤出一小时来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一小时到底能做什么?
在哈佛的MBA讨论课上,学生们都相信,越是忙碌的人,往往越能挤出这一小时来。一位名叫奥斯勒的加拿大医生,为了从忙碌的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读书,他规定自己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必须读15分钟的书,不管忙到多晚,都要雷打不动地坚持。
于是,他天天读书,就这样坚持了半个世纪,共读了1000多本书,8000多万字,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研究了第三种血细胞。
世界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总裁格劳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挤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研究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他用专门的器材给蜂鸟拍照,并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关于蜂鸟的书,被权威人士称做自然历史丛书中的杰出作品。
布莱克先生在进入美国议会以前,从未受过高等教育。但是,百忙中他都坚持每天挤出一小时到国会图书馆去博览群书,他的阅读范围非常广,包括政治、历史、哲学、诗歌等方面的书。他坚持数年如一日,即使是在议会工作最忙的日子里也从未间断过。后来,他成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并且是最高法院中知识最渊博的人士之一。他的博学使美国人民受益匪浅。罗斯福总统在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常常强迫自己挤出一个小时来集邮,借以摆脱周围的烦心事。
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摆弄着各种邮票。他进去那件屋子的时候常常疲惫不堪,脸色阴沉,心情忧郁。等到他走出屋子离去时,精神状态完全改变了,他神采飞扬,容貌柔和,让人感觉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对这位总统来说,这一小时的独自清静换来了新的精神面貌。
当然,每天要挤出这一小时需要有决心和恒心,关键还在于如何设法去获得这一个小时,并有效地利用它。
全世界织布业的巨头之一威尔福莱特·康,尽管平时公司事务十分忙碌,但他仍渴望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说:“过去我很想画画,但从未真正学过油画,我不敢相信自己花费的力气会有很大的收获。可是我最后还是决定了,无论做出多大牺牲,我每天都一定要抽出一小时来画画。”为了这个理想,威尔福莱特·康只好牺牲睡眠了。为了保证这一小时不受干扰,他唯一的办法是每天清晨在5点钟前就必须起床,一直画到吃早饭为止。他说:“我做到了,其实那并不算苦。一旦我决定每天在这一个小时里学画,每天清晨这个时候,渴望和追求就会把我唤醒,就怎么也不想再睡了。”
威尔福莱特把顶楼改成画室,几年来从不放过早晨的这一小时作画时间。后来,时间给了他惊人的回报。他的油画在画展上大量地展出了,他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有几百幅画被收藏者以高价买走了。威尔福莱特把用这一小时作画所得的全部收入变为奖学金,提供给那些搞艺术的优秀学生。他说:“捐这点钱算不了什么,这只是我的一半收获。从画画中我获得了很大的愉快,这是另一半收获。”
还有一位名叫尼古拉·格里斯多费罗斯的希腊籍电梯维修工,因为对现代科学很感兴趣,他决定每天下班后到晚饭前,总要花一个小时来攻读核物理学方面的书籍。
他做到了,随着知识的积累,一个念头突然跃入他的脑海,于是在1948年,他提出了建立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的计划。这种新型加速器比当时所有其他类型的加速器更强有力而且造价也更便宜。他把计划书递交给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做试验,又经过多次改进,这台加速器为美国节省了7000多万美元。格里斯多弗罗斯也因此得到了数万美元的奖励,还被聘请到加州大学放射实验室工作。
心理潜能学大师罗宾备受哈佛大学师生的推崇,他指出:“如果每天花一小时来干你想干的任何事,这会有助于挖掘出你身上的潜在能力。潜能若不去挖掘,它就很容易会消失。所以,抓住这点时间,就能使你的心灵变得更美,生活更富有情趣,生命也更有意义。”
不信你就去试试,看看结果会如何。
你荒废的今日,
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曾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学位的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一次接到一个年轻人的求教电话,两人便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当这位年轻人如约而至时,发现本杰明的房门正大敞着,屋子里乱七八糟、一片狼藉。年轻人感到很意外,但是还没等他开口,本杰明就先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现在太乱了,请你在门外等我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然后,本杰明就轻轻地关上了门。
不到一分钟,本杰明打开了房门,热情地招呼年轻人进客厅。这时,和刚才完全是不同的景象,年轻人眼前展现出的仿佛是另一个房子,眼前这个房间里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倒好的红酒,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年轻人还在诧异中没醒过神来,他还没有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问讲给本杰明听,本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干杯吧!现在,你可以走了。”年轻人一下子就愣住了,他带着一丝尴尬和遗憾说:“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向您请教呢……”
“哦,这些……难道还不够吗?”本杰明微笑着扫视自己的房间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年轻人若有所思,“哦,我懂了,您是让我明白一分钟的意义,一分钟的时间原来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
珍惜眼前的每一分钟,也就是珍惜现在、珍惜此刻,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做起。哈佛教授经常给学生这样的告诫:“你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在哈佛,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那么,在哈佛学习期间,你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今天不走,明天你就得跑。
在安静的哈佛校园里,其实隐藏着最激烈的也是最无声的竞争。在这个人人都是精英的地方,即使是最厉害的人也没有丝毫的放松:哈佛的博士生每3天就要啃下一本几百页的厚书,还要上交详细的阅读报告;在哈佛的学生餐厅,你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学生们端着比萨和可乐坐下后,往往顺手把大衣扔地上,一边吃一边看书做笔记;哈佛的医院也同样宁静,不管有多少候诊者也一样无人说话,无人不在阅读或作记录。医院成了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走出了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数不清的政界、商界、医学界、文学界等领域的成功者,他们都是最善于把握时间、最善于有效地利用时间的人。
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曾说:“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24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在哈佛的理念中,时间不会因你财富充裕而多给你一分,也不会因你物质匮乏而少给你一秒,时间是最公正的。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一样多,但时间却会因你对待它的态度而给你不同的结果。
哈佛大学哈力克教授曾经说:“世界上有93%的人都是因为爱拖延的恶习而导致一事无成,拖延最能够杀伤人的积极性。”置身在哈佛校园,容不得你有半点松懈。几乎所有的哈佛学生都对时间极为重视。从他们一入校,就接受了要学会有效管理时间的理念。他们在生活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其他事,都注重效率为先,从不让时间白白流走。
在哈佛学生的头脑中,接受的是这样一种思想:时间的意义,取决于我们怎样合理地利用它。对智者来说,它是伟大的祝福,因为它能使智者的精神走向永恒;对愚者来讲,它是祸患,留下的是绵绵的悔恨和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凡是有理想、有大志的人都能很好地把握时间,让时间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被英国国王册封为爵士的威廉·奥斯勒教授在年轻时也曾经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但是偶然间读到的一句话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这句话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是做手边清楚的事。”威廉曾经乘着一艘大船去耶鲁演讲,并说了这样的一番话:“人生要比那条大海轮精美得多,所要走的航程也要远得多。我要劝告各位的是,你们也要学着去控制一切,而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面,这才是航程中确保安全的最好方法。你有的是今天——忘掉过去,把自己的过去埋藏,并且将明日也紧紧地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于今天——没有明天这个东西。”
威廉·奥斯勒教授说,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发挥所有的智慧和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完美。做好了今天的事,明天的模糊前程也会随之变得清晰。一个真正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的人,会发现成功其实并不是那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将昨天、今天和明天比作一串链环,那么今天毫无疑问就是这条链的中心环节。把握不好这个中心环节,不管你的昨天多么辉煌,明天多么宏伟,对现在的你来讲,都是很不现实的。正如惠特曼所说:“我现在这一分钟,是经过了过去无数亿万分钟才出现的,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一分钟和现在更好。”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孙子大卫·洛克菲勒,出生在纽约市。从1939年起,他一共获得了包括哈佛在内的9所大学的博士学位,他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了出色的银行家。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明确指出,他的成功,得益于他对自己的时间有着严格的管理方法,他认为“懒惰是最严重的浪费,而我绝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洛克菲勒为自己制定了科学的时间表,并严格按照时间表展开学习和工作。
洛克菲勒的一位同事曾经惊奇地说:“我真怀疑这小子是不是有分身术,要知道一个人怎么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事,也许,我应该试试他的方法。”
时间在悄悄地流逝,今天马上就成为昨天,明天很快便成为现在,很多时候,人们都在说“明天,我将如何如何,明天,我一定会……”其实这些都是在拖延。不要总把明天作为起航的始发点,而对眼前的今天视而不见。殊不知,到了明天,又会期待下一个“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哈佛教授会提醒学生们说:“你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明天再美好,也不如抓住现在、抓住今天多做点实事,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哈佛哲学教授耶曼逊说过:“你确实能把握的只有今天,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与其整天生活在美好的想象中,不如把那种美好带回到现实中来。因此我们认为,既然上帝给了我们一个现实的今天,我们就要好好去体验,去珍惜。”
所以——
不要为昨天叹息,不要为明天忧虑;
因为明天只是个未来,昨天已成为过去;
未来的不知是些什么,过去的只能留作记忆;
只有今天,才是你真正的拥有;
今天,是你冲锋的阵地;
缅怀昨天、把握今天、迎接明天;
昨天是成功的阶梯,明天是奋斗的继续。
没有什么来不及,
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
一位老人到日语补习班报名,负责登记的小姐问:“请问,是给您的孩子报名吗?”“不,是为我自己。”老人回答说。小姐一脸惊讶地问:“您今年多大年纪了?”“68岁。”“那这样的话您最少要学两年,可是两年之后您都70岁了。”老人风趣地回答说:“你以为我不学,两年后我就66岁吗?”
老人的回答很有趣,也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位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商业巨子在谈到他的成功秘诀时,说了4个字:“现在就做。”的确,有很多人习惯拖延,认为以后总会有时间去做想做的事,但是,时间的残酷却不会因为你的等待就多陪伴你一会儿,因为时间在流逝,你若能及时将它抓住,它就能为你所用,你若错过了,便将一无所得。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做一件事,就不要说为时已晚。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哈佛教授这样告诉学生们:“要知道,没有什么来不及,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家、道德家加图,不仅在政治上很有成就,而且他还是一位非常受人欢迎的演说家和拉丁散文的奠基者。他博学多才,一生共写出了7部作品,内容涉及历史、法律、医学、军事、农业等诸多方面。
为了教育儿子,加图还编撰过一套内容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其中涵盖了医学、修辞、军事、农业、法学等方面。加图的博学源于他对学习保持了持续终身的热忱,他也是一位十分善于学习的人。
在他80岁高龄的时候,一次,朋友们看见他正戴着老花镜努力地在学习希腊文,朋友们很吃惊地说:“希腊文可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不花费很长时间是很难学得会的。如果您在年轻的时候学它是很合适的,但是现在,您都到如今这个年纪了,没有必要再学这些了吧!”
加图却认真地回答说:“学习不分早晚,我认为,什么时候都是可以学习的。而且,只要真正地去学,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有用处的!”
加图在8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着学习,年轻的你,有什么理由说“现在再学,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吧……”之类的话呢?学习不分早晚,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
哈佛大学安妮·森德伯克教授说:“不要犹豫,不要等待,用积极的心态去付诸行动,你就能比别人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现在已经是80多岁的高龄了,你可能叫不上他的名字,但你一定接触过他公司旗下的产品。他靠个人的艰苦奋斗,从一名普通人成长为全球第12位的富人。
63岁时,当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准备退休颐养天年的时候,他却在这个时候买下了Viacom公司,这可是一家靠年轻人生存的娱乐业公司!当时,人们都对他的举动感到惊讶,并戏称他为“不入流的领班”,他毫不理会,一心想创建自己的娱乐帝国,后来他又收购了美国三大广播公司之一的CBS,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娱乐公司。他就是莱德斯通,一个“老小孩”,他愿意大家叫他年轻人。
在他任职期间,Viacom公司从一家小规模的有线公司和电视节目重播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娱乐公司之一,年收入超过120亿美元。Viacom媒体集团旗下包括MTV全球电视网、派拉蒙电影公司、派拉蒙电视、百视达影带租售连锁店、派拉蒙主题公园、思贝灵电视制作公司、Showtime电视频道、赛门舒思特出版公司、19家电视台、国际戏剧公司以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非裔音乐台等大型企业。Viacom的母公司是国家娱乐公司,在美国、英国和南非拥有1300家电影院。我们看过的电影史上的经典名片《教父》《阿甘正传》《第六感生死恋》和《泰坦尼克号》等都是Viacom媒体集团旗下的产品。
莱德斯通曾在哈佛大学拿到法学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又因为破解了敌方的密码,成了英雄人物。
莱德斯通完全依靠个人的奋斗,一手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娱乐企业。
莱德斯通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不管你做什么工作,有个积极的心态很重要。要非常努力地工作,要有非常强的信念,同时做事时还要力求完美,要努力做到最好,要有足够获胜的信心。不管你从事哪一个行业,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有记者问:“您为什么会有勇气,在63岁退休之后,还决定着手去建立一个自己的娱乐王国?”
莱德斯通幽默地答道:“谁说我63岁?我才20岁嘛!实际上年龄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工作的时候对你所做的东西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让你活力十足,你对自己是不是有信心,当你有了目标,你就马上着手去做,这一点才是关键。”
莱德斯通的勇气让我们敬佩,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一旦确定目标就马上着手去做。在他看来,只要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无论何时永远都不会晚,所有的时间都是在享受兴趣所带来的乐趣。
莱德斯通的故事告诉我们:岁月并不会催人老,一个人不管年龄多大,只要打定主意去做一件事,永远都不会太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