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 Evrey的“5种方法让你成功做决定”曾给了很多哈佛学子以启示。
多年前的一个清晨,Steve Evrey来到厨房,盯着面前一堆装谷物的盒子,不能决定早餐吃什么。是吃燕麦粥,还是兰格偌拉燕麦卷?他站了5分钟还是无法决定,最后失落地饿着肚子跑了出去。幸运的是,他后来学会了如何快速地做决定。下面就是他总结的5种有效阻止犹豫的方法:
1。让自己的价值观来导向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在两个选择中犹豫不决。当需要机警地做出决断时,通常有一个好办法:把各种选择按重要程度排列起来,然后问自己:“这些选择中,我认为哪个最值?”——你的核心价值观是自己最好的选择。
2。相信自己的直觉
Steve Evrey喜欢在下雨的周末看《神探哥伦布》,尤其是最后主人公悄悄走近坏人抓住他们说“还有一件事情”,然后把罪犯驳得哑口无言。主人公看起来是那么的有智慧,总是对自己的直觉坚信不疑。
那么,来看一下你的直觉告诉你什么选择是正确的吧。抛弃“如果这样将会怎样”的想法和许多琐碎的细节。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它很清楚整件事情。
3。没关系,放手做
其实,关于早餐吃什么的决定没什么大不了,无论选择哪种食物,都不会有重大影响,而且伴随决定而来的感觉会很快消失。
人们很容易会循环思考,让事情变得复杂,尤其是必须要做某事的时候。没关系,放宽心,放手去做吧。循环地思考只会让你头疼,不妨立刻停止,问自己:如果我的幸福先前不会(如今或将来也不会)取决于这个决定,我会怎么选择?
4。搜集充足的信息
你在做某个决定前应先去搜集足够的信息。一定要在支持和反对的两方面上做出权衡,使自己能够清楚地了解选择背后的分量。但是要当心,对某事足够了解后做决定和对某事完全了解后做决定有很大区别。
相对逐一搜寻各个信息而言,迅速且集中地寻找一些较重要的资料将会省下不少时间。
5。尊重你的疑虑
人们在面对改变时常常会本能地逃避,继续停留在原地。这部分自己被称做“胆小鬼”,他让人们宁可不做决定也不冒险去做一个糟糕的选择。胆小鬼和疑虑不同,疑虑是对行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或潜藏事物的合理担忧,它能帮助人们为潜在的变化做好准备。
分清楚胆小鬼和合理疑虑的不同之处,将帮助人们区别真相与幻象,相关的和无关的因素。
告别犹豫,坚持到底
我不知道我处事之慢,是因我已像头畜生般的把此事茫然忘却,还是因我对此事有着过分的顾虑,使我犹豫不前;说真的,此原因若分四份,它包括了一份理智与三份懦弱。
……
所以,“理智”能使我们成为懦夫,而“顾虑”能使我们本来辉煌之心志变得黯然无光,像个病夫。再者,这些更能坏大事,乱大谋,使它们失去魄力。
——《哈姆雷特》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优柔寡断的哈姆雷特的翻版,由于总是无法下定决心,便使他成了一个“病夫”。这些举棋不定、优柔寡断的人是世间最可怜的人。优柔寡断的性格会极大地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判断力,使他的精神能力受损,久而久之,便成为一个“病夫”,失去了冒险的勇气。
历史上一些优柔寡断的人到最后往往都是一无所获,成不了大事。他们在时机来临的时候,往往犹豫不决,不懂得把握;他们也不敢决定任何事情,因为怕担负不起应负的责任;他们常常会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怀疑,不敢相信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权利。犹豫让许多人的梦想最后成了泡沫。
相反,那些遇事果断,有坚定的能力,能够迅速做出决策的人,往往具有一种出色的领导力,他们不怕承担风险,甚至期待即将到来的人生挑战,这种人天生就具备成为领袖的品格。
赵小兰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她被媒体誉为“展翅的东方凤凰”,她实现了华人在国际上从“苦力”到进入美国最高权力中心的华丽转身,是美国华人参政的新丰碑。
赵小兰勤奋、坚韧、聪慧机智,她干练、优雅的外表,出色的办事能力,雷厉的处事风格让她担任过两届美国劳工部部长,任期打破了美国政坛纪录。
从2001年上任到2009年卸任,这位开创了美国政坛诸多第一的华裔女性,为自己的内阁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劳工部部长,而且也是唯一一个在布什政府中任职满8年的内阁部长。
赵小兰有6个姊妹,被外界称为“六朵金花”,赵小兰是老大;二妹赵小琴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硕士;三妹赵小美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硕士,现任纽约消费者保护厅厅长;四妹赵小普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现任通用电气航空服务公司副总裁;五妹赵小婷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自己创业,现又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特殊教育博士;小妹赵安吉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现任福茂集团资深副总裁。
赵小兰的父母要养育这么多女儿,可想而知,日子会有多么辛苦。但赵家姐妹都是争气的,全部考上了名牌大学,其中付出的艰辛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赵小兰初到美国时,只能选择进开支较少的公立学校读书。当她插班上三年级时,一个英文单词也不会说:“我必须说,我们在美国最初的年头非常艰难。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活,父亲一人要打3份工,我母亲则日夜为家中生计操心。我上三年级时,由于不懂英文,只能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所有东西都记在本子上。每天晚上,在劳作了一天后,父亲根据我的笔记给我讲解当天的课程,他必须很努力才能看懂我的笔记,因为我经常是db不分、pq不分。”
同时,父亲还不得不抽出时间从ABC开始为赵小兰补习英语。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赵小兰便早早叫姊妹们起床,带她们赶学校的公车上学,放学后又带姊妹们一起回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赵小兰作为大姐十分懂事,作为长女,她从小就有很强的责任感,样样都给姊妹们树立了榜样。她总是把一分钱当两分用。
在外面的花费,不论大小,都要拿收据回来一五一十地向父母报账。
即使后来赵家生活富裕了,赵小兰也尽可能地减少家庭负担。念大学的时候,她还专门向政府申请了助学贷款,然后利用暑假的时间打工还钱。
看到孩子这么争气,父母当然心里也很高兴,但他们担心孩子过分节约,把该买的东西也省略掉,所以,父母要求赵小兰:“只要是学习必需的东西,绝对不能省!”赵家父母在教育孩子爱学习的同时,还要求她们爱劳动。
虽然后来家里有了管家,但他们仍然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房间。
闲暇时,赵小兰还会带着姊妹们一起分担家里的琐事。
每天早晨上学之前,她们都要检查自家游泳池里的设备,清理脏东西。
周末的时候,还要把两英亩院子里的杂草和蒲公英除掉。很难相信,赵小兰家门前37米长的柏油路,是由她带着几个姊妹一点点铺成的。
在学习上,赵小兰以勤奋和智慧见长。1975年,赵小兰以优异的成绩从荷里克山大学毕业。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她到父亲的船务公司实习,父亲为了锻炼她,特意拿一些一般人难以完成的高难度工作给她做。
赵小兰当仁不让,总是千方百计把父亲交办的工作做得十分圆满。
在父亲公司工作了两年,赵小兰经手了与全球第二大谷物公司库克的订单,参与了父亲在日本建造3艘万吨级货轮的工作,并起草了可行性发展计划书。
这些实践使她产生了强烈的继续深造的愿望,于是她决心报考哈佛商学院。
赵小兰虽然获有斯坦福大学、沃顿商学院、芝加哥大学等名校的入学许可,但她仍渴望进入哈佛大学。
众所周知,哈佛商学院举世闻名,其研究所的MBA硕士学位尤其难念,能跨进商学院大门的学生,全部是各大学的顶尖学生。即使是考进来,竞争也十分激烈,不用功很容易就会被淘汰。
并且哈佛商学院每年招收的女生不超过5%。赵小兰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呢?
是她的社会实践帮了她,那些和她打过交道的大老板看好她,力荐她,使她击败了近万名竞争者脱颖而出。1977年4月15日,赵小兰被哈佛商学院录取。
那年商学院的企业管理硕士班,一共录取了756人,共分成9组,每组84人。赵小兰说,学校分组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们对学校产生忠诚感——即使毕业很久的学生,也不会忘记自己是哪一年哪一组的。
在回忆哈佛的两年研究生的学习时光时,赵小兰说:“那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教室如同战场,老师上课没有教科书,也不讲课,每天发3项课题给大家,每一项课题都是描述一个有问题的公司。学生的功课就是去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提出建议。用这种方式教学,如果学生每天没有研究组织,怎敢走进教室?一旦被教授指名就必须一一回答。”
赵小兰永远都不会忘记在哈佛求学的艰难刻苦。那时上课,每天从早晨8点半到下午2点半,下课后要立即去图书馆找资料。每天3项课题,她常常要做到凌晨1点,只有全部准备好,她才肯去睡觉。第二天走进教室,面对铁面无私的教授,老教授那锐利的目光射到任何人身上,都会让她战战兢兢。
赵小兰在哈佛的两年学习生活让她既惶恐又兴奋,她几乎“连睡觉都在想那些解不开的课题”。
这种严格的训练,加深了她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锻炼了她周密的思考能力。
她在班上参与讨论时干练自信,成绩卓然,教授更是对她另眼相看,在教授的嘉勉之下,赵小兰更不能放松片刻。
压力越大,受益越多。
哈佛两年的历练,使赵小兰成为一个处事更果敢、干练的女性,也进一步培养了她的领导才能。
在毕业典礼上,赵小兰被授予了一项极高的荣誉,她被学校选派为全体毕业生游园的领队班长。
她也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此种殊荣的东方女学生。赵小兰带着这份荣誉和信心,走出了哈佛的校门,开始了更加辉煌的人生。
朝着一个方向,
永远尽最大的努力
克服犹豫的最好方法,就是设立一个努力追求的有价值的目标。爱默生说:“努力,是对一个有价值目标的不断显现。朝着一个方向,永远尽最大努力地工作,成功就会接踵而至。”
下面这个小故事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几乎人所共识。
很多年前,当时有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做隔板,贾金斯便走过去说要帮他一把。
贾金斯说:“应该先把木板头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便找来了锯子,还没锯两三下,又说要先把锯子磨快些。他便又去找锉刀。接着他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手柄,锉刀才好用。于是,他又去树丛中寻找小树。
可是砍树又得先磨斧头。磨斧头又需将磨石固定好。使用磨石就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
制作木条就必须要一条木匠用的长凳,“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可是不行的”。
于是,贾金斯便回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他这一走,就再也不见回来了。
贾金斯无论做什么都是半途而废。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学习法语,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先对古法语有一定的了解,而没有拉丁语的知识,要想学好古法语是绝不可能的。
贾金斯进而发现,学好拉丁语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梵文,于是,他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中,离他最初设定的目标越来越远。有很多想改变自己处境的人,但是很少有人将这种改变的欲望化为清晰而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结果,这些欲望也就仅仅是欲望而已。
贾金斯总觉得他受过的教育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他的先辈为他留下了一笔遗产,于是他便拿出10万美元投资创办了一家煤气厂,可是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太高,使得贾金斯大为亏本。于是,他便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办起了煤矿。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贾金斯又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并将之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
从那之后,贾金斯便像一个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
贾金斯谈过好几次恋爱,但每一次都毫无结果。他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为提高自己的能力,他去了一所星期日学校上了一个半月的课,但不久便逃掉了。两年后,当他又回来向那位姑娘求婚时,姑娘早已嫁给了别人。
很快,贾金斯又爱上了另外一位迷人的、有5个妹妹的姑娘。可是,当他到姑娘家时,却喜欢上了三妹。不久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最后,一个也没有谈成功。
贾金斯一直在困惑着,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失败是由朝三暮四、犹豫不决造成的后果。
每一天,我们都有可能遇到充满抱怨的人,这些人中有95%的人没有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他们每天都在漫无目的地生活着,对将来的事犹豫不决,不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
哈佛心理学教授告诫学生们:“没有目标,优柔寡断是导致人生以悲剧收场的主要原因。你能否也问一下自己:我也是贾金斯这样的人吗?”
只有设定了目标,人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目标是服务于未来的,一个长远性的目标也必须是切合实际的。一个人真正的人生之旅,就是从他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采访心理学教授朱利斯·法兰克博士。虽然法兰克博士已经是70岁高龄了,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
“多年前,我遇到过一个中国老人,”法兰克博士说,“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在远东地区的俘虏集中营里。当时情况很糟,食物短缺,也没有干净的水,身边有很多患痢疾、疟疾等疾病的人。对某些战俘来说,由于无法忍受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死已经变成最好的解脱。我也想过一死了之,但是有一天,一个中国老人的出现改变了我的想法。”
年轻人专注地倾听着法兰克博士的诉说。
“那天我身心俱疲,在广场上坐着,心里想:要是爬上通了电的围篱自杀是多么容易啊。一会儿,我身旁坐了个中国老人,他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却救了我的命。”
“他问,”法兰克博士继续说,“‘你从这里出去之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想过,也不敢想。但是我心里却有答案:我要再看看我的太太和孩子。突然间,我认为自己必须要活下去,那件事值得我活着。就是那个问题救了我一命,因为它给了我一样我已经失去的东西——活下去的理由!从那一刻起,活下去似乎变得简单了,我知道,每多活一天,我就离战争结束近一天,这位中国老人的问题不只救了我的命,还给我上了最重要的一课。”
“是什么?”年轻人又问。
“那就是,目标的力量。目标、企图,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事。当然,我们也可以没有目标地活着,但是要真正快乐地活着,就必须有目标。没有目标,生活就失去了方向,人也成了行尸走肉。人们生活的动机往往来自于两种东西:不是远离痛苦,就是追求欢愉。目标可让我们追求欢愉,缺乏目标则会让我们专注于避免痛苦。同时,目标甚至可以让我们更能够忍受痛苦。”
“我有点不太懂,”年轻人说,“目标怎么会让人更能够忍受痛苦呢?”
“嗯,让我想想……好!想象你现在肚子痛,每几分钟就会剧烈地痛一下,痛到你忍不住呻吟起来,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太痛苦了。”
“如果疼痛越来越厉害,并且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你有什么感觉?你会紧张还是兴奋?”
“为什么这么问呢?痛得死去活来怎么可能兴奋得起来,除非是被虐待狂。”
“不,这是个怀孕的女人!她忍受着痛苦,因为她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女人甚至还期待这种痛苦越来越频繁,因为这种疼痛的背后隐含着具体意义的目标,这使得疼痛居然可以被忍受了。同理,如果你已经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在那儿,你就更能忍受抵达目标前的那段痛苦期。毫无疑问,我就是因为有了活下去的目标,所以我才更有韧性,使自己撑下去。后来,我看见了一个非常消沉的战俘,于是我问了他同样的问题:‘当你活着走出这里时,第一件事想做什么?’他听了我的问题,脸上的表情渐渐地变了,他因为看到了自己的目标而两眼闪闪发亮。他要为未来奋斗。看着我的话对他有这么大的帮助,那种感觉真是太棒了!所以我又把这当成了一个目标,每天都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人。
“战争结束后,我在哈佛大学从事了一项有趣的研究。我找到1953年那一届的毕业生,问他们对生活是否有任何目标或企图?你猜,有多少学生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50%吧,我想。”年轻人猜道。
“你错了!实际上只有3%!”法兰克博士说,“你相信吗?100个人里头只有3个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有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
“后来,我们持续追踪了这些学生达25年之久,结果我发现:3%的人在25年间由于一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他们几乎都成为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的人,短期目标不断实现,他们成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属于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过着安稳的生活,大多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中下层;剩下的那27%的人,由于没有生活目标,他们过得很不如意,并且时时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给他们机会。”
朱利斯·法兰克博士说:“毫无疑问,那3%的人比其他人有更快乐的生活。”
为什么呢?
因为人不只从食物中获得精力,还会从心底的一股热诚中获得精力,而这股热诚就是来自目标,是对未来的企求和期待。没有目标,一个人就会在犹豫中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就会在抱怨中碌碌无为,迷失方向和自我。
如果我们朝着一个方向去追求,我们就会像参加障碍赛跑一样,永远尽最大的努力冲过一道道关卡和障碍,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缺乏意义和目标的生活是无法创造出持久的快乐的,这就是“目标的力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