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塞尔·普鲁斯特是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他因著作《追忆逝水年华》而闻名于世。著名的普鲁斯特问卷由一系列问题组成。有趣的是,普鲁斯特本人并不是这份问卷的发明者,但这份问卷却因他特别的答案而出名,并在当时的巴黎沙龙中颇为流行。因此后人便将这份问卷命名为“普鲁斯特问卷”。
普鲁斯特在13岁和20岁的时候分别做了一次调查,答案有很大的不同,研究普鲁斯特的人士还以此为依据来分析他的成长变化。再后来,《名利场》杂志开始在每期封底搞普鲁斯特问卷专栏,专门请一些知名人士来回答。
普鲁斯特问卷是一次对自我内心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审视一下自己对人生、对幸福、对未来的想法。也许你在完成问卷时,会发现很多问题似乎无从回答,因为我们自以为最了解却又是最不了解的。做这个问卷其实就是展开一次叩问心灵之旅。
普鲁斯特问卷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4.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5.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6.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7.你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最觉得痛恨?
8.你最喜欢在哪儿生活?
9.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
10.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11.你最奢侈的是什么?
12.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13.你认为哪种美德是被过高地评估的?
14.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15.你对自己的外表哪一点不满意?
16.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17.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鄙视的是谁?
18.你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19.你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或词语是什么?
20.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21.你最伤痛的事是什么?
22.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23.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24.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25.何时何地让你感觉到最快乐?
26.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家庭一件事,那会是什么?
27.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28.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附:普鲁斯特的经典回答
13岁时的答案:
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和妈妈分开。
你喜欢在哪儿生活?
——我的理想国。
你认为现实中的幸福是怎样的?
——活在那些我爱的事物当中,包括美丽的大自然,大量的书籍和音乐,不远处有一家法国剧院。
哪一种错误你觉得是最可以被纵容的?
——失去工作的才能。
虚构人物中你认为谁是英雄?
——那些浪漫而有诗意的,对思想的表达远胜过对现实的虚构的。
你最欣赏的历史人物是谁?
——苏格拉底、伯利克利、穆罕默德、小普林尼和奥古斯丁的混合体。
现实中最欣赏的女性是谁?
——有天分却过着平常生活的女人。
你欣赏的小说中的女英雄是谁?
——那些非常有女性气质,非常柔弱、纯洁、任何一面都非常美的女子。
你最欣赏的男性气质?
——智慧,有道德。
你最欣赏的女性气质?
——温柔,自然,聪明。
你最希望拥有的?
——阅读、做梦和写诗。
你最希望成为谁那样的人?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的话,我宁愿不回答。非要说的话,我希望是小普林尼。
普鲁斯特20岁时答案:
你最显著的特质是什么?
——渴望被爱,或者说希望被关怀、被溺爱胜过被钦佩和赞赏。
你最喜欢男性身上什么品质?
——温柔的、女性的迷人气质,阴柔的吸引力。
你最喜欢女性身上什么品质?
——有着男性的美德,在友谊中率直、真诚。
你最看重朋友拥有什么样的品质?
——敏感,倘若他们对我具有某种身体上的吸引力,那他们的敏感就是我需要的。
你天性中的缺点是什么?
——缺乏理解能力,意志力不强。
你认为完美的快乐是什么样子的?
——没有,恐怕那是一种很崇高的东西,我还没有勇气说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假使敢于表达,恐怕在说出来的那一刻,已经破坏了它。
你最伤痛的是什么?
——从不曾见过我的母亲与我的祖母。
你最想成为什么?
——我自己,就如那些我赞赏的人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
你最想在哪个国家生活?
——一个能让我对某些事确定不疑的国家,在那里,敏感温柔的思绪总是可以得到回应。
你最喜欢的小说中的男主角是谁?
——哈姆雷特。
什么是你最不喜欢的?
——我自己的最糟糕的品质。
你最希望具有怎样的天赋?
——意志力强与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你感觉最被纵容的错误是什么?
——那些我可以理解的错误。
什么是你的座右铭?
——我宁愿不说,担心那会带给我坏运气。
幸福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以前是什么样的人,是上帝送给你的礼物;你以后是什么样的人,却是你送给上帝的礼物。”
在哈佛大学年轻讲师本·沙哈尔的课堂上,我们会经常听到他对“幸福”做出这样一种阐释——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本·沙哈尔是谁?走在哈佛大学校园里,你随便找个同学打听一下,就会发现,现在,在哈佛最受欢迎的课不是以往的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而是一门“幸福课”,这门课的讲师便是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泰勒·本·沙哈尔。
本·沙哈尔是一个害羞而内向的人,他说:“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幸福课”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候。”
为什么本·沙哈尔的“幸福课”如此受欢迎?人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相信很多人都会有此困惑。
本·沙哈尔决定讲授这门“幸福课”也是源自他内心的成长过程:“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感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使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于是,本·沙哈尔在哈佛大学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后也没有去薪水高的大公司任职,而是选择了留在母校任教。
本·沙哈尔经常讲到“蒂姆的故事”。他认为,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很多人都熟悉的影子,也许他就是你,也许是你身边的人。
童年时代的蒂姆,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是打从上小学的那一天起,他忙碌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是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要取得好成绩,只有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但是,却没有人告诉他,学校也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更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
因为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一直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而每年的假期则成为他最大的精神寄托。
蒂姆渐渐地接受了大人们的价值观。虽然不喜欢学校,但他还是努力把学习成绩搞好。因为成绩好,父母和老师就会夸奖他,同学们更是羡慕他。
升入高中以后,蒂姆对此更是深信不疑:我现在所做的牺牲,完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
面对压力,蒂姆一直安慰自己:等我考上了大学,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
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几乎落泪了。他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现在,开心的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了。但是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了,在大学里,蒂姆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取胜,将来就不可能找到好工作。
于是,大学四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为了让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参加学生社团和各种运动项目,积极去做义工,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等,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保证他可以获得好成绩。
临近毕业那年,蒂姆被一家知名企业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可是他又很快地感觉到,这份每周工作84个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了压力。于是,他又一次说服自己:没关系,我还年轻,多吃点苦,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当然,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的时候,蒂姆也是很开心的,但这些满足感很快便消退了。
又过了许多年,蒂姆经过辛苦的打拼,成了公司的合伙人——他曾经多么渴望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可是,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他却没觉得有多快乐。现在,蒂姆拥有了“成功人士”拥有的一切——豪宅、名牌跑车和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存款。
蒂姆被身边的人定义为成功的典型。朋友们都拿他当做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可是蒂姆呢?他在盲目地追求中并没有找到幸福的感觉,于是,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让自己的假期延长,他在海滩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也不必去担心明天的事。刚一开始,他快活极了,但很快又陷入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感觉不到快乐,做“享乐主义型”又容易很快厌倦,找不到出路的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
但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很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上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教授这样解释:那是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人们常常会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却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了终生的盲目追求。
而目标一旦达成,人们便常把放松的心情视作幸福。就好像事情越困难,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克服困难的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正如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就会为头不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以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实现目标后的放松就是幸福。因此,他才会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幸福感”调查,结论指出: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还有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
在本·沙哈尔教授的课堂上,他常常对幸福感做出这样一种阐释: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他说:“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的情绪当做支出,把正面的情绪当做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所以,本·沙哈尔教授在他的幸福课上告诉学生:“从根本上说,幸福感的源泉在于积极的心理。积极的心理,可以使人们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要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追求。
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本·沙哈尔教授还为他的学生们简化出了10条小贴纸: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
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
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
成功没有快捷方式,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
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
更多并不总是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
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
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
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
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依然向前。
10表达感激
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月亮照亮地球的时候也照亮自己
朋友们问我去林肯的弗林特湖畔做什么。看四季的轮回难道就不算一种职业吗?
——亨利·大卫·梭罗
梭罗做到了,他真的将看四季的轮回当成了一种职业。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一个自然主义者,一个诗人和一个哲学家。
梭罗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建了一座房子,过着他向往的“简单些,再简单些”的生活。每天耕作、阅读、写作,听云雀唱歌,看松鼠摘果,触摸自然,感悟自然。梭罗终身未娶,他简单而馥郁的短暂一生和孤独而芬芳的人格魅力为后人诠释了幸福生活的真正含义。
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他的父亲是一家小铅笔厂的主人,虽然生活贫困,但是梭罗在姐姐的资助下,16岁便考入了哈佛大学。
梭罗性格孤僻,中学时代他就因外表严肃,被同学取了个“法官”的绰号。在哈佛大学同学的印象中,梭罗是个“冷峻且不易动情”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梭罗虽然并不十分敬重大学教育,但他确实在哈佛大学里受益匪浅。从哈佛毕业以后,梭罗所有的友伴都在选择他们的职业,或是急于要担任一些报酬丰厚的职务,但梭罗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梭罗先是和他的兄弟约翰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是美国第一所采用实地考察方式进行自然研究的学校,梭罗担任校长,并得到了学生的爱戴。1841年,由于约翰的健康恶化,兄弟俩便关闭了学校,并进行了一次旅行。自此,梭罗走上了一条常人难以理解的道路。
梭罗不肯为了狭窄的技艺或职业而放弃他的目标,那是一种更广博的使命、一种艺术,“能使我们好好地生活”。梭罗蔑视而且公然反抗别人的意见,是因为他一心一意要使他的行为与信仰协调。他能够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保存他孤独而自由的决心实在是难得的,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虽然他的选择使他的处境更艰难,但是梭罗从来没有踌躇。
后来,梭罗在接受他的哈佛大学班级10周年问卷调查时,对自己的一生这样概括:“我是个校长、家庭教师、测量员、园丁、农夫、漆工,我指的是房屋油漆工、木匠、石匠、苦力、铅笔制造商、作家,有时还是个劣等的诗人。”但是,梭罗在担任每一个角色时都是称职的,甚至是优秀的。
梭罗从来不懒惰,他需要钱的时候,就会做些与他性情相近的体力劳动来赚钱。比如造一只小船或是一道篱笆,种植或别的短期工作——他不愿长期地受雇。他能吃苦,生活上的需要也很少,他精通森林里的知识,算术也非常好,这让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谋生。比如,他曾制造过一艘名为“马斯克特奎德”号的船只;作为铅笔制造商的儿子,他还从哈佛图书馆的苏格兰百科全书中得到启发,研制出一种更精细的石墨粉;他发明过一种钻机,可使铅芯直接插入铅笔,而不需切开木条……
对梭罗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当属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从哈佛毕业后,梭罗就开始追随爱默生,他担任过爱默生兄弟威廉子女的家庭教师,后来便长期寄居在爱默生家里,帮助他照料花园,当门徒,又当助手。爱默生对梭罗在文学上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提携。梭罗最早发表诗歌就是在爱默生创办的《日晷》季刊上,爱默生赞扬他:“我的亨利·梭罗将成为这个社交聚会的大诗人,并且总有一天会成为所有社交聚会的大诗人。”
梭罗只出版过两本书,一本是《在康克德河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另一本就是为他带来盛名的《瓦尔登湖》。头一本销量不佳,梭罗曾从第一版的1000册书中取出了706册,存于家中,他幽默地说:“我的藏书已近900多册,其中700多册是本人所著。”
梭罗只活了45岁,他终生未婚。年长他14岁的爱默生在梭罗死后曾对他作了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行。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但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他觉得他家乡那块地方包含着整个世界,他是能从一片叶子就看出春夏秋冬的人,他家乡的地图就在他的心里,那地图自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固定的,而是活动的,云会从它们那儿带走一些东西,风又会把它们送来。”
1845年3月,梭罗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把斧头,然后就孤身一人跑去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里住了两年多的时间。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离开小木屋后,梭罗在爱默生的家中完成了《瓦尔登湖》的初稿。
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多时间里,梭罗完全是自食其力,他计算着自己建造那间小木屋的支出,总共花费了28块1毛2分5;他也计算了他在隐居期间的所有饮食费用及其他支出,并得出了收支相抵后的差额。他在小木屋的周围种上豆子、玉米、萝卜和马铃薯,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度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在瓦尔登湖畔,梭罗的手不仅拿笔,也拿斧头;不仅看书,也看绿树、落日和闪着波光的湖水。梭罗认为:“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梭罗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从不把花从枝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
梭罗大部分闲暇的时光都是在康科德附近的森林里漫步,或者到缅因州、纽约州、明尼苏达州及加拿大旅行。从明尼苏达州的一次旅行回来后不久,梭罗因患肺结核去世。
纵观梭罗的一生,他都在追随大自然的轨迹。在哈佛求学期间,他就喜欢花很多时间独自看书、散步;在康克德学院任教时,他常常与兄弟约翰乘坐自造的“马斯克特奎德”号在康克德和梅里马克河上旅行;在担任家庭教师时,他喜欢沿纽约斯泰顿岛岸边漫步。他甚至差一点买下一个破落的农场,梦想着到那里构建木屋生活,他认为看四季的轮回也是一种职业。
在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都在鼓励人们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告诉人们不要被繁纷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按照宇宙法则过一种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过简单的生活就需要单纯的心灵。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梭罗告诉人们:“你要去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这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梭罗整个人的独特性使他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他像一个隐士那样生活,他觉得自然中的动植物比人更与他相投,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甚至他的一个朋友也说:“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绝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绝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真的,梭罗生活得就像一棵树——静默的,独立的,蓬勃向上的,它不断迸发出新的枝条,而根深深扎进土壤。就像惠特曼所说: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棵橡树正在生长,
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
那里没有一个同类,它独自生长着,
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快乐的叶子。
然而,梭罗这棵树又不是孤独的,与世隔绝的。它隐秘而深刻的根须通过大地,不仅和其他的树木联系着,也和青草、鲜花、阳光、雨露和整个大自然联系着。他用一生证明了:专心致志做好你要做的事——一辈子也许只是一件事。
梭罗用行动证明了幸福人生的意义,他的光亮就像月亮,照亮地球照亮他人的时候,也照亮了自己。让我们再来拜读一下他对生活的注解。
爱你的生活
——梭罗
无论你的生活如何卑微,要正视它,生活下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恶语相加。你的生活不像你本人那么糟糕。你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看上去倒是最贫穷的。
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要热爱你的生活,尽管生活一贫如洗。即使身处贫民窟,你也可能享受一段愉快、兴奋、辉煌的时光。西斜的落日映照在贫民窟窗户上的余晖,与照射在富贵人家的豪宅上一样光芒万丈;门前的积雪一样在早春消融。我只看到,一个气定神闲的人在那里可以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里一般。依我之见,城镇的贫民倒是往往过着最独立的生活。也许他们十分伟大,对任何事情皆可坦然受之。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不屑于接受城镇的施救,但是实际上他们经常使用不诚实的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生计,这是更为不体面的。像圣贤一样,如同栽培花园中的花草一般来培养贫困吧。犯不着千辛万苦以求获得新东西,无论是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人们不应该碌碌无为,而应找到些许使命去完成。不要错过唤醒爱的机会,要坚定、正直、诚实地为人。这样从高处照耀你的那道光芒就不会黯淡,而你也会聆听到天使的声音,这些不会消逝。
衣服要卖掉,思想要保留。上帝会证明,你并不需要社会。如果我被终日关闭在阁楼的一隅,如同一只蜘蛛,只要我还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世界还是原来那样大。
不要急于谋求发展自己,不要让自己受到各种影响的利用,这全都是浪费。谦卑如同黑暗,展现着天国之光。贫穷与卑贱的阴影笼罩着我们,“看啊!天地万物在我们的眼界中扩大了”。我们常常被提醒,假使上天赐予我们克洛索斯一样的财富,我们的目标必须依然保持不变,我们的手段也将维持基本不变。此外,如果你受到贫困的约束,比如买不起书和报纸,你的经验不过是仅限于最有意义、最为重要的那一部分;你将不得不与那些可以产生最多的糖和淀粉的物质打交道。但是最接近骨头的地方的生活最甜美,你不可能再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较高层次上的宽宏大量,不会使任何人在较低层次上获得损失。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之物。人所必需的灵魂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