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不加帽,
冬不蒙首,
春不露背。
立春春不来,养生不懈怠
立春,俗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2月4日或5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立”为开始之意,立春意味着春天序幕的拉开,万物复苏的春季自此开始了。
“立春”一般在“春节”前后。此时在气象上虽仍属冬季,但一年中最寒冷的隆冬一月已过,气温开始渐渐回升,土壤开始从下层解冻,冻土层深度变浅。例如:位于华北地区的北京,其常年平均气温已由1月的-5℃左右,升高到2月的-2℃左右;平均最低气温由1月的-10℃左右,升高到2月的-7℃左右。位于华东地区的南京,其常年平均气温已由1月的2℃左右,升高到2月的4℃左右;平均最低气温由1月的-2℃左右,升高到2月的0℃左右,比北京暖和多了。
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天气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打春牛、喝春酒、吃春饼,不亦乐乎。台湾地区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农事活动由此开始。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立春的习俗,不仅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对春耕生产的重视,还包含着科学的春季养生思想。迎春活动就是提醒人们春天来了,要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陶冶情操,使得心神愉悦事打春牛则可以使身体得到适当的运动,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吃春卷则表现出古人对春季饮食的重视。立春后的饮食调理对身体健康很重要,宜甜少酸,还要少吃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中医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人的五脏“心肝脾肺肾”相应。春属木,与肝相应。木的物性是生发,肝脏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在生理特点上,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的流水一样,需舒展畅通。所以,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应尽量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理,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忽冷忽暖,但人体皮肤肌理却逐渐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急于脱去棉服,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我国许多民间养生保健谚语中,就有“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等说法。古医书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以养阳之生气。
春天在起居方面,要求我们夜卧早起,衣着宽松,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所以,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
阴冷莫过倒春寒,预防疾病放在先
立春预示着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但经验告诉人们,初春时的气候变化无常,是一年中最不稳定的季节,稍有疏忽,极易感染疾病,危及人体健康。同时,人体经过一个严冬的“蛰伏”,呈现出一种僵持状态,免疫力和抗寒能力均有明显的下降,这就为各种病菌的侵入铺垫了温床。所以说,立春时节的养生保健是不容忽视的。
古人说:“阴冷莫过倒春寒”。初春天气有晴有阴,晴天时阳光普照、温暖宜人,倘若阴雨绵绵,则又会寒气袭人,令人难挨。而且初春季节又常有回潮的小股冷空气,仍让人们觉得寒意逼人。所以,立春之后要适时增减衣服,本着“春捂秋冻”的原则,注意保暖实为上策。
医学专家认为,由于早春气候寒冷、干燥,加之人体抗病能力的下降,所以,这时正是流感、脑炎及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和传播季节。调查资料还表明,早春时,白喉、麻疹、猩红热、肺结核等疾患的发病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季节。那么,应该如何预防呢?
注意居室内的环境卫生
应保持地面的清洁卫生,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和阳光充足,这样就使各种病菌失去了滋生的条件。
要加强体育锻炼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给各种生物带来了勃勃生机,也正是人们开展室外活动的大好时光。清晨起床后或散步、慢跑,或打拳、做操均有益,闲暇时间和朋友结伴去郊游、爬山,也会情趣盎然、愉悦身心,从而加速新陈代谢的进程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抵抗疾病的能力。
合理调节饮食结构
立春时节正临近新春佳节,人们的膳食结构多以高脂肪和高蛋白为主,这对于大脑和心脏的保健都是不利的口所以,初春时节,要合理地调节饮食结构,应以蔬菜、水果、豆制品等食品为主。
注重精神养生
漫长的冬天里,人们大多在户内活动,由于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人际交往也相对减少,此时,人都有一种郁闷不畅、闭塞困惑的感觉。春回大地之时,要多接触大自然,多与朋友沟通交流,根据自己的爱好,做一些有益的活动,以克服单调的生活方式,这对维护身心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立春之后宜养阳,全年防病保健康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从人的生理健康周期来看,春季养生有利于全年的健康。
立春后人体内阳气开始升发,新陈代谢增强,如能在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对全年的健身防病都是十分有利的,甚至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春季又是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所以,立春养生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专家提醒,立春之后,养生应注意以下事项。
避免“湿”气上身
立春后雨水增多,湿气加重,细菌,病毒容易生长和繁殖。春季养生要在防潮上下功夫。居室每天中午要开窗通风,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春季穿纯棉的宽松衣服,可避免发生湿疹。另外,不要在潮湿的地方进行锻炼,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并尽快将留有汗渍的衣服换掉。运动后不能带着汗洗澡,以免出现汗疹或关节疼痛等病症。
适当“春捂”
春季气候忽冷忽热,中老年人的代谢功能和调节体温能力较弱,受凉后易感染疾病。我国民间有“春捂”之说,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不宜马上脱去棉衣。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把上衣减掉一些,裤子可晚一些减,下身宁热勿冷。这样有助于养阳气。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老年人,初春时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避免受凉加重疾病。
饮食省酸增甘
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春天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应忌“酸”。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立春之后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如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
宜“动”不宜“静”
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宜“动”不宜“静”。应积极到室外锻炼,春季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动脉硬化。
但是老年人及体质较弱者进行春炼不宜太早,防止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引发伤风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所以最好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春季锻炼不能空腹,早晨血流相对缓慢,体温偏低,在锻炼前应喝些牛奶、蛋汤等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晨起后肌肉松弛、关节韧带僵硬,锻炼前应先轻柔地活动躯体、扭动腰肢、活动关节,防止因骤然锻炼而发生意外。
保持心情舒畅
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春季肝阳亢盛,人的情绪易急躁,所以应保持心胸开阔,身心和谐。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影响肝气的疏泄,容易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进而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节制性欲
春天是养阳的大好时机,如情欲妄动而房事较频,则会耗气伤精,进一步损伤阳气,因此春天应适当节制性欲。
小贴士
春季忌盲目壮阳
人们认为,动物的阳具,如牛鞭、狗鞭、鹿鞭以及海狗肾、犀牛角等,具有益肾通阳的作用,能够刺激性欲。因此,在民间有人把梅花鹿、牛的阳具割下来,风干后,当做壮阳良药高价出售。其实,这类所谓壮阳药,对增强性欲的作用极为有限。
不了解性药方面的科学知识,人为地利用性药催情,一方面可以使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引起肾功能衰竭;另一方面,长期服用性药后,一旦停药,可以导致无法恢复的勃起功能障碍。
春季需要壮阳,但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忌盲目壮阳。
立春宜吃“升发”物,民俗“咬春”好处多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温暖的春天已经到来。中医认为,春季应该特别注意对肝脏进行保养,以顺应天时。所以,在饮食调养时要考虑到春季阳气开始升发的特点,宜多吃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
传统饮食养生学认为,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蔬菜有:油菜、香菜、韭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辣椒、生姜、葱、大蒜、茼蒿、大头菜、茴香、白菜、洋白菜、芹菜、菠菜、荠菜、茴香、黄花菜、蕹菜、蕨菜、莴苣、茭白、竹笋、黄瓜、冬瓜、南瓜、丝瓜、茄子等。具有酸收性质的蔬果有:西红柿、柑、橙子、橘、柚、杏、木瓜、枇杷、山楂、橄榄、柠檬、石榴、乌梅等。
《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时一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至今在我国仍有所谓“咬春”的习俗,所不同的是北方吃萝卜,南方吃生菜。
萝卜古时叫莱菔,有理气助消化的功能。李时珍对萝卜赞誉有加,认为它“根叶皆可生,可熟,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益者”。而且,萝卜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它可祛痰、通气一止咳,甚至解酒、解毒、补脾胃、御风寒。由此可见,表面看来,吃萝卜仅是一种风俗,实际上它是古人关于营养、健身、祛病的经验之谈。
南方吃生菜与北方吃萝卜有同样的意义。生菜极富营养,含有抗氧化物、-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1、B1、B0和维生素C、维生素E,它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常吃生菜能改善胃肠血液循环,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还能保护肝脏,促进胆汁形成,防止胆汁淤积,有效预防胆石症和胆囊炎。另外,生菜可清除血液中的垃圾,具有血液消毒和利尿作用,还能清除肠内毒素,防止便秘。生菜中的某些物质对舌癌、胃癌、肝癌、大肠癌、膀胱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现在研究认为,生菜对胰腺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同时,在立春时节,还有吃春卷(又称春盘)和春饼的习俗。春卷有专用萝卜做的,也有用五种辛辣蔬菜做的五辛卷。“五辛”的一种解释是葱、蒜、椒、姜、芥。实际上,食“五辛”不仅可以驱寒,还可以杀菌,也是古人的养生健身之道。
春饼用小麦面制作,烙制而成。单吃面饼不够味,如今人们又用火腿肉、鸡肉、菜心,甚至辅以柿饼、黑枣、胡桃仁、糖、豆沙做成馅,油炸而成。这种春卷味美可口,大大超出洋人的比萨饼了。
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这一习俗,可追溯到晋,而兴于唐。
《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宋陆游有诗句:“春日春盘节日新。”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春饼薄如蝉翼,这里记载的春饼是用稀面烙成的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春饼、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
吃春饼讲究将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除此之外,还必须有酒,这就是春酒。喝酒能烘托喜庆气氛。有时人们吃得十分尽兴,往往相互拜访、宴请,一下就吃到元宵节了。
小贴士
立春名吃——炸春卷
春卷的做法是,将用开水烫过的面粉揉均匀,用右手抓住面团,左手抓住烧热的热勺,手抓面团在勺底转一圈,顺势揭下,即是一张春卷的薄皮。将配好的菜馅放在薄皮中间,卷好后用稀面糊封口,在油锅内炸至金黄色后即可食用。
立春名吃——-春饼
春饼的做法是,将面粉用开水略烫,揉均匀,制成薄饼烙制而成,然后将春饼卷入不同的熟菜食用。春饼内卷的熟菜可分为荤素两种,荤菜包括肉丝炒韭菜、肉丝炒菠菜,或将酱肉、酱肘子、熏鸡、酱鸭等切成细丝,再加上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或甜面酱;素菜包括炒豆芽、炒韭黄、炒粉丝或将三种菜一起素炒。
立春时节巧养生,饮食调节不放松
从立春起,天气转暖,阳气始发。此时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也随之上升。所以饮食应注意疏泻肝气。保持情绪稳定,使肝气顺达且不影响其他脏腑。进补应益脾胃,防肝气过盛。下面是立春时节养生的参考食谱。
水芹炒千丝
【用料】
水芹500克,豆腐干150克,精盐、味精、葱花、豆油等各适量。
【做法】
1.将干净水芹入水中焯一下,捞出沥干切成段。
2.锅加油烧热,放入葱花煸香,放入水芹煸炒加入精盐,倒入豆腐干煸炒几下,撒上精盐,出锅即可。
【功效】
清肺热,养胃,利水。
首乌肝片
【用料】
首乌液20毫升,鲜猪肝250克,水发木耳25克,青菜叶少许,绍酒、醋、盐、鲜汤、酱油、葱、姜、蒜、油各适量。
【做法】
1.首乌煎汤浓缩,取20毫升药液备用:猪肝剔筋洗净切片:葱,姜、蒜洗净,葱姜切丝,蒜切片;青菜洗净控干。
2.将猪肝片放入首乌液内浸蘸(取一半首乌汁),加少许食盐,放适量淀粉搅拌均匀,另把剩余的首乌汁、酱油、绍酒、醋、鲜汤兑成滋汁。
3.炒锅置大火上烧热入油,待油热,放入拌好的猪肝片滑透,用漏勺淋去余油,锅内剩少量油,下入蒜片、姜末略煸,出香味时下猪肝、水发木耳,爆炒数分钟,将青菜叶入锅翻炒数次,八成熟时倒入滋汁炒拌均匀,出锅前把葱丝下锅,翻炒几下,起锅即成。
【功效】
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无病常吃也能健身益寿。
虾仁韭菜
【用料】
虾仁30克,韭菜250克,鸡蛋1个,食盐、酱油、植物油、麻油各适量。
【做法】
1.虾仁洗净用水发涨,约20分钟后捞出淋干水待用;韭菜择洗干净,切3厘米长段备用。
2.鸡蛋打破盛入碗内,搅拌均匀加入麻油,把虾仁倒入拌匀待用。
3.炒锅烧热倒入植物油,待油热后下虾仁翻炒,虾仁熟后放入韭菜同炒,待韭菜炒熟,放食盐、淋麻油,搅拌均匀起锅即可。
【功效】
补肾阳,固肾气,通乳汁,可作糖尿病伴发习惯性便秘患者之膳食。
章鱼猪脚花生汤
【用料】
干章鱼120克,花生60克,猪脚1~2只,陈皮1个,生姜2~3片。
【做法】
1.干章鱼用清水浸泡1小时,洗净;猪脚去毛、杂,洗净,斩件。
2.花生、陈皮洗净,浸泡片刻,然后一起放入沙锅内,加入清水1250毫升(约10碗水量),大火煲沸后,改用小火煲2个小时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猪脚、花生可供佐膳。
【功效】
益血气,填肾精,健腰脚。
珍珠三鲜汤
【用料】
鸡脯肉50克,豌豆50克,西红柿1个,鸡蛋清1个,牛奶25克,淀粉25克,料酒、食盐、味精、高汤、麻油各适量。
【做法】
1.鸡肉剔筋洗净剁成细泥;5克淀粉用牛奶搅拌,鸡蛋打开,去黄留清,把这三样放在一个碗内,搅成泥待用。
2.西红柿洗净开水滚烫去皮,切成小丁;豌豆洗净备用。
3.炒锅放在大火上倒入高汤,放盐、料酒烧开后,下豌豆、西红柿丁,等再次烧开后改小火,把鸡肉泥用筷子或小勺拨成珍珠大的圆形小丸子,下入锅内,再把火开大,待汤煮沸,入水淀粉,烧开后将味精、麻油入锅即成。
【功效】
温中益气,补精填髓,清热除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