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与养生-清明时节话养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

    盖时当气清景明,

    万物皆齐,故名也。

    清明养生重精神,神清气爽身体壮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都已升到12℃以上。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淮南子·天文训》中这样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农历书上说:“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

    清明时节,杨柳泛青,桃花初绽,天地之间是一派凋零枯萎随风过的明朗清秀景致。自古以来,清明节都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虽然各地清明祭祖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中国人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却是一脉相传的。宋代高菊涧的《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民间还把清明称为“寒食节”。也就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不动灶火,忌食热食,否则要遭神惩罚的说法。事实上,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但由于二者相距很近,人们干脆把它们合二为一,把寒食当成了清明的别称。

    传说,寒食节原本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的。介子推本是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子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子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子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子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子推的影子。他想,介子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子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有件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来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子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清明节的习俗很丰富,除了扫墓、禁火,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等体育活动。这很可能是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人们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特意进行体育活动以健身的。

    就养生而言,清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过后,天气转暖,人体循环加快,动脉压不断增高,容易伤及血管,脑、心、肾等器官。机体容易出现阴阳失调,本虚标实的现象。

    春季养生与人的精神因素关系密切。精神不爽,喜怒太过,影响肝木的疏泄和肾水的涵养。因此,清明养生,应针对阴阳失调、本虚标实的病理,调和阴阳,扶助正气。

    空气潮湿人体倦,谨防寒暖疾病染

    清明时节空气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还寒的天气又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水痘,流脑等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加预防。

    宜防水痘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在孩子们中间,很容易流行水痘口水痘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在整个发病期间,都有传染性,而且传染性很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水痘的潜伏期多为半个月。其主要特点是:起病较急,先出现发热、头痛、咽喉痛、乏力不适、四肢酸痛或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通常说来,发热在39℃以下,一般经过2~5天消退。在发病24小时内会出现皮疹,由躯干向头面部和四肢蔓延,起初为针尖大小的散发性红斑,迅速变为丘疹,在数小时至1天内,发展为绿豆样的水疱,周围可有红晕。水疱开始为清澈的水珠状,以后逐渐浑浊,疱壁薄而易破,常伴有瘙痒,2~3天后干燥结痂,随后痂皮脱落,2个星期后愈合,不留疤痕。

    病毒不仅引起小“豆豆”,而且皮肤瘙痒,抓破后还会导致皮肤黏膜的继发感染,甚至会出现急性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脓毒血症和败血症。同时,情况严重的,还会并发肾炎、心肌炎。

    在春季生活中,预防水痘首先要做患儿的隔离工作。要从发病到皮肤完全干燥结痂,才可解除隔离,而接触过水痘患儿的易感儿童,应观察3个星期。患儿每日要更换内衣,清洗干净后,煮沸30分钟消毒。房间可以用阳光或紫外线消毒。

    此外,除了按医嘱服药外,还应注意家庭护理,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蛋白质。如果皮疹瘙痒难忍,可口服抗组织胺药物,再涂些红汞(红药水)。皮疹痂皮未脱落时,可用温水擦洗,但不可洗澡。

    宜防“流感”

    清明时节,气候变化无常,稍有不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很容易乘虚而入,使人发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携带的病毒,通过呼吸道排出,污染空气和生活用具,并传染给其他的健康人群。它不同于俗称“伤风”的普通感冒,其传染性很强,可以波及全国乃至全世界。

    春季患流感的病人主要症状有:病人突然发烧并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8℃~40℃,头痛、咳嗽、打喷嚏、全身酸痛无力,不想吃东西。身体健壮的病人,一般7~10天可恢复。身体差的孕妇、老年人、儿童,很容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如孕妇容易发生肺部炎症,或导致胎儿死亡;老年人和儿童,易并发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心肌炎等病症。

    另外,由于病人抵抗力差,也很容易受到其他细菌的感染,后果很严重。

    那么,在春季的生活中,怎样预防流感呢?

    1.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好措施。

    2.采用药物预防。如果当地已经有流感,未接种流感疫苗的人也可采取药物预防的措施。既经济又可靠的便利药物有中成药板蓝根,每日早晚各冲服1包;西药有金刚烷胺,成人每次口服100毫克,日服2次,小儿按医嘱服用。

    3.调整工作的节奏,减小压力;不要太劳累,保证睡眠时间,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

    4.注意冷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5.随时洗手,降低流感病毒的传染性。

    6.加强锻炼,增加血液循环,改善体质;冷水洗脸,加强人体抗寒防病能力。

    7.开窗睡觉,让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病毒的污染。

    8.勤晒被褥,利用日光中的紫外线杀死病毒。

    宜防“流脑”

    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冬末春初,2~4月份为流脑发病的高峰期。流脑病菌主要栖居在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当病人或带菌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病菌随飞沫喷出,人们一旦吸入了含菌的飞沫,有可能被感染而发病。

    由于儿童抵抗力低,更容易感染发病。6个月到两岁的婴幼儿“流脑”的发病率最高。有的暴发型病人,其病情发展极快,出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若救治不及,有生命危险。

    “流脑”的起病虽然急骤,但如果注意观察,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早期发病迹象的。例如:有些孩子会出现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婴儿可能有哭闹、烦躁、不肯吃奶或昏睡等表现,还有些患儿的皮肤、口腔黏膜或眼结膜等处往往会出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家长若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上述情况,则可视为“流脑竹的“苗头病人”,应当及时去医院诊治,以防病情发展和恶化。

    春季的“流脑”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如下。

    1.及时给儿童接种“流脑”疫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要增强卫生意识,注意自我保健,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晒衣被和枕头,经常让孩子到向阳无风的户外去活动,以减少或避免发病。

    3.在“流脑”发生的地区,儿童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去,以减少病菌感染的机会。

    4.注意早期发病。

    春愁非春困,不可一概论

    从表面上看,春困与春愁的发生都与春季的气候变化有关,而且所出现的症状也有相似之处:均有情绪抑郁的表现。只是前者是困倦引起的精神症状,后者是精神障碍所表现出的困倦。所以说,春愁绝非春困,二者应区别对待。

    春愁,是精神障碍的一种症状。春季气候多变,总有一段阴雨绵绵的时间,极容易引发“季节性抑郁症”。其实,这是在人体中有一种叫“松果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在作怪。

    现代医学证明,松果腺体对阳光极为敏感。当阳光强烈时,松果腺体受到阳光抑制,分泌的松果激素减少,而阴雨天时分泌的松果激素则增多。松果激素具有调节人体内其他激素含量的本领。由于在阴雨天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从而导致了人体内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浓度相对降低。这两种物质是促使细胞积极工作的激素,一旦减少,细胞就会“偷懒”,变得极不活跃,使人情绪低落。

    防治季节性抑郁症的关键是:要努力使自己拥有一个好心情,保持开朗豁达的性格和愉快的情绪,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进一步转化这种不良的情绪。

    春困,是季节交换带来的一种生理变化反应。寒冷的冬季,人体受到低温的影响和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相对减少,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减少了热量的散发,以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进入春季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体表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加大,大脑的供氧则显得有些不足。加上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是睡不够。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以下调摄,加以消除。

    宜调整好睡眠

    有良好的休息睡眠,人体才能得到调整,减少白天的困倦。然而春天发困,并非生理上需要增加睡眠时间。一般来讲,成年人每天睡眠时间8小时,就足以恢复体力,如一发困就去睡觉,反而会出现精神萎靡的状态。克服春困,只需要加强锻炼即可,或者在发困时,吃些甜酸苦辣的食品,无需过多增加睡眠时间。另外。春日里尽量不要熬夜,以免诱发和加重“春困”。

    宜做头皮操

    春季,坚持做头皮操,能消除大脑困倦。其方法是:先用双手十指自然屈指并拢,用指端自前向后、自中绕至两侧,对发际较有力地划摩10次;再用十指依前顺序较有力地一点一点地按压3遍,再用十指依前顺序做短距离往返搔抓3遍,每个搔抓区抓5下;最后用十指依前顺序轻缓按摩5遍。每日晨起、晚睡前各做1次,可使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是消除脑疲劳困倦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宜视觉刺激

    走出户外,举目远眺,让美丽的大自然景色尽收眼底,给自己以视觉上的良好刺激,有助于消除春困。

    宜饮食调摄

    科学的饮食对解除困倦也有积极的效果。春季饮食宜清淡、新鲜、易消化,青菜、胡萝卜、马兰头、荠菜、小白菜、荸荠等食物是最佳的选择。尽可能少吃肥肥腻腻的肉食类食品,以便于肠道的消化吸收;应适量多吃一些葱、姜、蒜等辛味食物,它们有祛湿、避秽浊、促进血液循环、兴奋大脑中枢的作用。

    宜科学用脑

    科学用脑,就是让左脑半球得到适当的休息。左脑半球主要负责语言,数学、抽象思维等,脑力劳动者的右半球较少应用,相对轻松一些。因此,当头脑不清醒和胀痛时,应放下手头的工作,听听音乐、赏赏花草、做做体操,让右脑半球得到启动和使用,左脑半球适当休息。更重要的是,运动能及时补充和供给大脑所需的氧气,有利于去劳解困。

    宜刷牙洗脸

    当困倦之意袭来时,可采用具有芳香味的牙膏刷牙漱口,用冷水洗脸。这样可以提神醒脑。

    值得提醒的是,某些“春困”是疾病的表现。比如:精神病发作前所出现的抑郁症状;肝炎前期的低热嗜睡表现;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因体虚引起的困乏。有人还发现,高血压患者在春天嗜睡,哈欠频频,很可能是中风的先兆。因此,因疾病引起“春困”,应去医院检查治疗。

    养体力固精神,动中有静练太极

    清明时节的运动养生应注意减轻和消除异常情绪反应,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畅。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为首选锻炼方式。另外应避免参加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以免情绪激动;还应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免引起屏气,而引起血压升高。

    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养生实践里创造发展出来的一种运动健身术,具有非常好的防病抗衰效用,自17世纪以来就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备受欢迎。

    太极拳的拳理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它融《道德经》、《周易》、太极阴阳学说于其中,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虚极静笃”“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古典哲学思想指导拳术法则、招式规范、套路组成、技术要求等。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术,注重内外兼修。“拳术者,形于外为着,蕴于内为劲;着其质也,劲其气也;着其体也,劲其用也。气质兼修、体用皆备,而后可以言拳。”内家修炼注重意气,以养生为基础,从松柔、虚静入手,修真合道,感而遂通。

    太极拳符合医理,具有健身功效。太极拳根据古代养生术吐纳导引,根据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形神相因论等医学养生理论,确立了注重意气、形神合修的修炼方法。现代医学对太极拳运动的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是符合医学科学、具有独特的健身功效的运动项目。

    据有关调查资料证实,练拳老人在30秒内蹲起20次运动实践之后,血压和脉搏的改变在3分钟里有87.5%-90%的恢复正常,而不练拳的仅有22.2%的人恢复正常。另有报告指出,长期坚持练拳者动脉硬化率是35%,不练拳者为46.4%。经常练拳,能保持“腹实胸宽”状态,有利于维持肺组织的弹性,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还能让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纤维都得以活动,有利于增强体力,改善骨的血液供给,对保持脊柱关节正常形态和关节灵活性,延迟骨和肌肉衰老有显着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与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其特点为:动作柔和,平缓舒展,动静结合,缓慢连贯,均匀协调,圆活自然。既能抗老延年,又可防病治病。练拳时,腹压有节律的改变,可以提高心肌血管的营养,对维持心脏生理机能、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太极拳防病治病、强身抗老的作用已得到不容置疑的证明,广州地区老年医学科研协作组,于1979年对省体育场太极拳辅导站120位50-80岁长期练拳的老年人,进行医学检查,结果表明,坚持打太极拳可以延缓肌力衰退,保持关节韧带的敏捷灵活,推迟心脏功能减退,降低高血压,改善肺脏机能,增强胃肠消化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培养乐观性格。

    太极不拘时间,不限地点,不用特殊设备,不需过分力量,老弱皆宜,妇孺皆可,外增体力,内固精神,是一种非常好的群众体育运动。

    清明尝尝鲜,芽菜是首选

    节气到了清明,树木纷纷发芽。香椿芽、柳树芽等树木的嫩芽,也都被人们采摘下来入馔。它们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树上佳蔬”。清明时节宜吃的芽菜主要有以下几种。

    柳树芽

    柳树芽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食用历史。如今,苏、鲁、皖等地的农村,春天还有取柳树芽制作美食的习俗。柳树芽做成的美食有柳树叶包子、凉拌柳穗等。柳树芽除了食用外,还能泡茶饮,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

    枸杞芽

    枸杞的嫩芽营养丰富,具有补中益气、健身明目的功效,因此自古以来都被当成贵重的药材和珍品时蔬。《山家清供》中所列的一道宋代名菜“山家三脆”,就是用枸杞芽,春笋尖和小香菇制成的。

    刺龙芽

    刺龙芽,别名树头菜,早春发出的嫩芽,采集后盐渍炒食,清脆味爽,且有黄瓜鲜味,是出口的山野蔬菜之一。食前嫩芽需要在沸水中略烫,捞出,沥去多余水分,用油、盐以急火炒熟即成。

    香椿芽

    香椿芽,即“椿芽”,是楝树科落叶乔木香椿的嫩叶。香椿是名副其实的香季佳蔬,过了这个季节就再也吃不着了。正如人们常说的:“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

    香椿的营养价值极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等。据分析,每100克新鲜香椿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达56毫克,比西红柿高5倍。另外,香椿中各类矿物质的含量,在蔬菜中也名列前茅,特别是钾,不仅含量多,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

    香椿性平、味甘,有清热解毒、健脾理气、杀虫的作用。香椿还可通肠开胃、止血固精。民间常用它治疗痔疮出血、跌打肿痛、食欲不振等症。用干香椿泡茶饮,还可以缓解水土不服。

    香椿芽煎的水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浓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因此香椿可止痒防腐。民间多用它治嗓音嘶哑及痢疾等症。

    现代医学认为,香椿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对防治坏血症,有较好的疗效。因此,在春天里,多吃些香椿,对健康长寿是大有裨益的。

    饮食须定量,减甘限热量

    清明时节在饮食调养方面,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也须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下面是几款这一时节的参考菜肴。

    家常公鸡

    【用料】

    嫩公鸡250克,芹菜75克,冬笋10克,辣椒20克,瘦肉汤30克,姜、豆瓣酱、白糖、酱油、醋、食盐、淀粉、味精、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1.鸡肉切成小块,用有水焯后捞出备用;芹菜切成段,冬笋切细条,辣椒剁碎,姜切成末。

    2.淀粉兑成湿粉,取一半和酱油,料酒、醋,盐放入同一碗内拌匀;另一半湿淀粉和白糖、味精,高汤,调和成粉芡备用。

    3.植物油入锅加热,先煸鸡块至鸡肉变白,水分将干时,放进冬笋、豆瓣酱,姜等用大火急炒至九成熟,加入切好的芹菜略炒,倒入调好的粉芡,至熟起锅即成。

    【功效】

    温中补虚,降压安神。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营养不良、术后恢复期患者食用。

    口蘑白菜

    【用料】

    白菜250克,干口蘑3克,酱油,白糖、精盐,味精、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1.白菜洗净切成3厘米段,口蘑温水泡发。

    2.油入锅内烧热后,将白菜入锅炒至七成熟,再将口蘑,酱油,糖、盐、入锅,炒熟后,放入味精搅拌均匀即成。

    【功效】

    清热除烦,益胃气,降血脂。适宜高血压、冠心病、牙龈出血者。

    香椿煎豆腐

    【用料】

    香椿芽100克,豆腐2块,味精0.5克,麻油1茶匙,鲜汤100克,精盐5克,酱油1汤匙,黄酒半汤匙,猪油75克。

    【做法】

    1.将豆腐切成3.5厘米长、2.5厘米宽,0.5厘米厚的片,盐腌半小时;香椿芽洗净,用沸水烫一下,捞出投凉,挤去水分,切段。

    2.炒锅放油置火上,当油温达五成热时,将豆腐一片片放入,用小火煎至两面发黄时,倒入黄酒烹调片刻,再加酱油,味精、鲜汤和香椿段,用中火收干汤汁,淋入麻油,即可装盘。

    【功效】

    清热解毒,健脾理气,通肠开胃,止血固精。

    猪肝枸杞鸡蛋汤

    【用料】

    猪肝100克,枸杞子15~20克,鸡蛋1只,盐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

    1.先将猪肝洗净,切成薄片,加入适量淀粉,加少许盐等调味品腌一下;将枸杞子洗净,备用。

    2.锅中加水煮开后,放入枸杞子和腌好的猪肝,大火煮开后即可。

    【功效】

    养肝明目,补益气血,滋肾养阴。

    萝卜粥

    【用料】

    新鲜萝卜250克,粳米100克。

    【做法】

    1.将萝卜切碎粒,备用。

    2.锅内加适量水,用武火烧开,下入萝卜粒、粳米,同煮成粥。

    【功效】

    止咳化痰,顺气消食,除燥生津,清热解毒,通利大便。

    猪肝羹

    【用料】

    猪肝100克,鸡蛋2个,淡豆豉10克,葱白少许,盐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

    1.先将猪肝洗净,切成薄片,加入适量淀粉,打入鸡蛋,加淡豆豉及少许盐等调味品腌一下。

    2.锅中加水煮开后,放入腌好的猪肝,大火煮开后,加入葱白及其他调味品即可。

    【功效】

    养肝明日,补益气血。

    【禁忌】

    腹泻者应少食。

    莲肉粥

    【用料】

    莲子肉15~20克,粳米100克。

    【做法】

    1.锅内加适量水,用武火烧开。

    2.下入莲子肉与粳米,同煮成粥,加糖食用。

    【功效】

    养心安神,健脾止泻,益肾止遗。

    【禁忌】

    莲子味涩,有收敛作用,故大便干结,疳积、疟疾及外感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