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说,孩子才肯听-一句话改变一生,鼓励是最好的教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鼓励是点燃人生信念的火把,是照亮希望的灯塔。父母的鼓励就是孩子心中最积极的力量来源,而且在父母的鼓励中孩子会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奇迹,会更有勇气张开翅膀,去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不要低估一句话的力量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曾说过:“你可以有童年的遗憾,但你不能给孩子遗憾的童年;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能够成为天才的父母!”这句话的教育意义让我受益良多,所以在教育我的孩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一直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那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不遗憾的童年呢?是给孩子优越的物质生活,还是给他各种新奇的玩具,甚至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每一个愿望?这些也许都是孩子童年的一部分,但绝不是给予孩子最正确、最重要的东西,唯有真诚地鼓励孩子,从小建立起他的自信,才能让他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顺畅。

    我的小女儿妮妮今年6岁,是一个比较害羞的小丫头。一天,我从幼儿园接她回家,一路上小家伙都低着头,眼晴里一直强忍着泪水,我知道她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事情,但是我没有逼问。

    “妈妈,我是不是长得一点儿也不可爱,很讨人厌呢?”终于,女儿抬起一张楚楚可怜的小脸问我。

    “当然不是,妮妮长得很可爱,而且总是喜欢帮助别人,小区里的爷爷奶奶不是最喜欢妮妮了吗?”我马上温和地笑着说。

    “可是宋佳佳说我是个坏孩子!”女儿脸上受挫的神情让我的心一紧。

    接着我从女儿的口中得知,今天在幼儿园的时候,她不小心把佳佳最喜爱的芭比娃娃的裙子弄破了。

    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我马上鼓励女儿说:“妮妮是最棒的孩子,你可以重新为佳佳的芭比娃娃做一套漂亮的衣服送给她。”

    “妈妈,我可以吗?”女儿犹豫地问。

    “妮妮当然可以,妈妈可以做你的后勤部长,你一定行的!”我再次鼓励她。

    几天后,女儿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妈妈,佳佳说很喜欢我送给她娃娃的衣服,而且老师还表扬我了,说我是很聪明的小孩儿!”

    看着女儿洋溢着自豪和快乐的小脸,我真庆幸当时不是简单地买个玩具让女儿赔给自己的朋友,因为那样只会让她觉得自己闯了祸,父母可以帮她解决,而且已经造成的心灵伤害不但得不到治愈,反而像一种隐藏的恶性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孩子就像父母心中一棵正在发芽的幼苗,当你用鼓励、赏识去对待你的孩子时,他就会变得积极和充满自信,反之可能变得悲观和自卑。我在一本心理杂志上看过一个故事:

    法官决定对一个死囚实施死刑。法官对死囚说:“我们决定用放血的方式对你执行死刑,你同意吗?”囚犯没有异议,于是狱警把死囚带进一个小房间,等待的时候,死囚听到隔壁医生和护士的对话。

    “医生,准备几个放血瓶?6个够吗?”护士问。

    “不够,至少8个!你知道这个人看起来比较高大!”医生说。

    一段时间后,护士走了进来,在这名死囚的手臂上用刀尖点了一下,然后再用一根细管子在他的手臂上放热水。但是死囚并没有看到,他只是觉得自己身体里的血在一点一滴地流逝,当热水滴完3瓶的时候,他已经昏死过去了。滴到第5瓶的时候,死囚就已经没有了呼吸,而且此时的死亡症状和放血死亡症状一模一样,尽管这名死囚一滴血也没有被放出来。

    这个故事里的死囚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他内心的一种恐惧暗示,正是这种暗示让他被吓死了。其实像这种暗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而且小孩对大人的暗示往往特别敏感,一旦收到那些不好的暗示,他们就极容易变得自卑和消极,甚至怯懦和畏缩不前。所以,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孩子那些负面的暗示,而要给予他们正面的暗示,并且是积极的、赏识的。

    作为一个母亲,我会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给予他们不同的鼓励和赞赏,因为每个孩子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即使生活在相同家庭环境下的双胞胎,他们所具有的天赋和聪明才智也是有差别的。

    就拿我们家的两个孩子来说吧,我儿子对篮球情有独钟,而女儿喜爱画画,两个孩子一动一静,有时候儿子打球回来,一身臭汗的就坐在沙发上,鞋子、衣服随便一扔也不管了,女儿则把画画的颜料蹭得什么地方都是,就连我刚买的白毛衣也没有幸免于难。

    但是我从不为此训斥孩子,而是采用鼓励的方法教导他们把自己制造的“后果”解决掉。比如,一次,儿子打完球回到家,又把自己的衣服乱扔,也不去冲澡,我对他说:“鑫鑫,今天战果如何,进了几个球?”

    儿子兴奋地说:“我们赢了,我是今天的篮板王!”

    “我儿子真是厉害,最近不但个子长高了,就连球技也越来越棒了!不过,有些方面你也可以做得更好?”

    儿子有些好奇地看向我。

    我笑了笑,有意地看了一眼他乱扔在地上的衣服和他的身上,接到我的暗示,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然后关掉刚刚打开的电视,拾起了地上的衣服放进洗衣机里,并且让我不要动洗衣机,说洗完澡后他来洗。

    我没有直接对儿子说出不满,是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快乐的情绪,假如他一回到家我就大声地斥责他不讲卫生、贪玩懒惰,那无疑是对孩子最大的打击,不但达不到我最后想要的结果,还会和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最后就是妈妈和儿子两人都对对方有埋怨。

    孩子总是需要家长的多多鼓励,有时一个鼓励就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如果只知一味地训斥孩子,则会起到反作用。就像日本教育家铃木镇在其著作中说的那样:“孩子的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能,虽然处在其双亲的‘摧残’之下,依然能发挥出难以想象的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则无论是怎样的孩子,他能力的萌芽都能茁壮成长。所以说,孩子能力的萌芽是被大人掐掉的。”

    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美梦成真,其中大部分父母愿望落空的原因不是在于孩子,而是在于父母本身。可能我这句话会让很多父母觉得委屈,自己为了孩子心力交瘁,“十八般武艺”能使的全使上了,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话、不上进,没有一点儿出息呢?

    其实,此时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就被自己植入了一种错误的教育孩子的理念和心态,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只有不会发现孩子亮点的父母。

    我们不但要做善于发现孩子亮点的父母,还要把孩子的这种亮点化作语言和行为有效地传达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而且这无形中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慢慢地挖掘出他们的潜能,使我们的孩子身体和心理同时健康成长。

    所以,不要小看一句鼓励孩子的话,它能让自卑的孩子变得自信,懦弱的孩子变得勇敢,胆怯的孩子变得无所畏惧。从此刻开始,经常对你的孩子说:“你真棒!”“你能行!”“我相信你是最出色的!”……

    在爱迪生成功的背后

    我一直都很欣赏爱迪生母亲南希教育孩子的方法,她是我认为的最伟大的母亲之一,不单单是因为她把自己“有问题”的儿子培养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还因为她把自己宝贵的育儿经验留给了世上所有的父母。

    我想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爱迪生的故事,在爱迪生很小的时候,他就被学校的老师斥为“低能儿”,还被同学耻笑,但是他的母亲南希却说:“爱迪生刚出生时脑袋很大,很笨拙,但是在我眼里,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子。尽管这个孩子满是缺点,很淘气,但我发自内心地爱着他。”

    父母都喜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也有方法和分寸,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适得其反,爱孩子变成了害孩子。那什么爱的方法才是对的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像南希那样发自真心地鼓励孩子、喜爱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这样孩子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走向成功。

    我有一个邻居就曾运用了南希的这一爱的鼓励方法,让自己的孩子重新从轮椅上站了起来。

    小志是我邻居的儿子,两年前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双腿没有了知觉,病好后只能依靠轮椅生活。原本他是一个性格非常开朗的孩子,经常和我的儿子在一起打球,可自从不幸的事情发生后,他变得沉默寡言,更不愿和小区里的朋友一起玩,就算偶尔出来晒晒太阳,他也要躲在隐蔽的树影下,不想让别人注意到他。

    很长一段时间小志都是这样躲躲藏藏地生活,甚至再也不去学校。不过,半年之后,我发现小志有了变化,他开始愿意接近别人,而且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开始在小区里主动找人说话,脸上消沉的神色也渐渐没有了。

    我知道这个孩子的身上一定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要不然他不会这样转变。而且有几次在楼道里,我还看见他试着从轮椅上站起来,扶着楼梯的扶手想要练习站立。

    看着孩子脸上因为忍受疼痛而流出的汗珠,我忍不住想要扶着他。这时,他总是冲我笑笑,委婉地拒绝说:“阿姨,不用!我自己可以的,你看我是不是很棒!我爸说我是超级能量源,是很了不起的男子汉!我不会做让人失望的篮球!”

    我虽然不清楚小志说的“不让人失望的篮球”是什么意思,但我明白那是孩子的动力来源,是能够使他重新鼓起勇气和自信的力量。

    后来有一天,小志的父母邀请我们一家人参加小志的生日宴,吃过饭后,孩子们都去了小志的房间玩。我忽然记起了“篮球”的事情,就好奇地问小志的父亲,他笑笑说:“其实小志能有这么大的转变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刚开始看到孩子变成那样,我也很心痛,但我想这是我的儿子,他无论变成什么样,都不会阻碍他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每天都会鼓励他,即使一个很小的优点,我也不会放过,一开始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孩子脸上的笑容多一点儿。没想到这个方法这么管用,孩子现在又变得自信起来,也不惧怕见人和交朋友,也愿意积极配合医生做康复治疗。现在,他还试着自己发明一些小东西,前一阵子他的发明还获得了市里的‘小发明家’特别奖。昨天他还说,自己要像爱迪生看齐!”

    听完小志父亲的话,我开始敬佩起这个平时被我称为有些木讷的男人,他做了一个父亲最应该对孩子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毫不吝啬地鼓励。当孩子遭遇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苦痛时,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更不是嘲笑和不屑,而是鼓励和支持。

    正是父亲每日点滴的鼓励,让小志从人生的阴影中走到了阳光下,并且取得了引以为傲的成绩。现在的小志虽然还不能完全大步地行走,但他已经摆脱轮椅,试着站起来走路了。

    也许小志的父亲不能像爱迪生的母亲南希那样,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但他和南希一样伟大,因为他们的孩子都是在鼓励声中前进的。

    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很多中国父母都不太爱表扬和鼓励自己的孩子,虽说我们是一个比较含蓄的民族,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绝不可以扭扭捏捏地对付过去,而对于孩子提出的“天马行空式”的问题,更不应采取不予理睬或者应付了事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南希学习。

    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求知欲特别强的孩子,对于他见到的所有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也让教他的老师感到很无力,不知道这个孩子是真的好奇,还是脑子有问题。但爱迪生的母亲对儿子的问题总是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并时常鼓励自己的儿子,还和他一起思考问题。

    有一次,小爱迪生指着鸡舍里的母鸡问南希:“妈妈,那只红母鸡为什么坐在鸡蛋上面?”

    南希微微一笑,开始给儿子讲解母鸡孵小鸡的原理。没想到下午的时候,爱迪生就跑到邻居家的农场里,拿几个鸡蛋放在屁股下,开始一本正经地孵鸡蛋,害的家人找了他半天。

    南希在日后谈到这个问题时说:“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的孩子,时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但是我从来不觉得他的那些问题很愚蠢。我想,孩子都是带着一颗好奇心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没错,孩子是带着一双好奇和未知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的,如果父母把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在摇篮里,那就相当于把孩子的一双眼睛无形中用黑布挡住,让孩子不但失去了探索的欲望,也像失去双眼的盲者一样,找不到成功的道路。

    父母不能只做孩子物质保障的提供者,更应该做孩子心灵力量的供给者,要善于鼓励、表扬孩子,并且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对于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做适当的鼓励和引导。这样不但能够发掘出孩子内在的潜能,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有一次我去做家访,有一个家长一见到我就忍不住叹气说:“我家的孩子将来成不了大器,我都说过他多少次了,不要捣鼓那些木头,他就死活不听,整日整夜地在屋子里弄那些木头。我看,他以后也就是个木匠!”

    我知道这个学生最近迷上了木制的小玩意儿,这也是我这次家访的主要目的。我对那个家长说:“其实孩子对一件事情上心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他有热情。木匠虽然没什么不好,不过,如果稍加引导,木匠也可以变成航天英雄。”

    这位家长有点茫然地看着我。

    我笑笑说:“从今天开始,你不妨试着鼓励和支持孩子这项事业,让他试着用木头造飞机,或许木头飞机也能飞上天!”

    这位家长了然地点点头,而且真的照我说的去做了。之后的一段时间,这名学生上课的时候很专心,下课就抱着航天方面的书看,节假日也泡在图书馆里。

    几个月后,他竟真的造成了一架木制的小飞机,还在学校操场上试飞。正式试飞那天,他的父母都来了,一直微笑着替他加油鼓劲,而他则充满自信地看着所有人。

    我很替这名学生自豪,同时也欣慰他有支持鼓励他这项兴趣的父母,我想这中间父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不能对自己做出最正确的评价,这时他们就需要父母的表扬和赞同,还有正确的引导,这样他们就会不断地拥有自信和探索的力量,然后攀登到成功的顶峰。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但是夸孩子是要讲究方法和策略的,假如父母采用的是不恰当的夸奖孩子的方法,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这样的事情自古就有,有多少天才神童在“夸奖”的伴奏声中从赫赫有名变得无声无息,最终沦为一个平庸之人。

    我觉得把好孩子给夸出来,首先父母要有一个积极正确的心态。我时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我的小孩非常聪明,可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呢?”这些父母都把自己对孩子的关注点放在了“聪明”上,而对于孩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却没有探究和解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曼曾做过一个心理测试实验,他选择了1440名天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跟踪研究30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有1/5的儿童在幼儿时期智商很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天分就会慢慢消失,成年之后也没有什么成就,而且与那些成功者相比,智力方面差别不大,但是在非智力因素上有很大差别。比如这些人会缺乏主动性和上进心,没有勇气和毅力,做事懒惰等。

    可见,影响一个孩子成功的因素除了智力还有个性、心态和习惯等,对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父母绝不可小觑。

    我的班上曾经来过一个转校生,他叫宋明岩,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父母时,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宋明岩的父亲开着一辆豪华的小轿车出现在学校里,他的母亲也穿得很时髦,宋明岩则一副事不关己的漠然样子。

    宋明岩的父亲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的孩子很聪明,可不知道为什么成绩就是不好?我这次给他换个好学校,希望您能好好教教他!”

    我满口答应,不过对于眼前冷漠地看着周围一切的新学生,我的心也有一点点打鼓,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孩子,眼神为何如此疏离?

    接下来,我通过一个多月的观察发现,这个叫宋明岩的学生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漠然,而是严重的消极,似乎周围的一切都无法引起他的兴趣,如果任其长此以往下去,对他的将来绝不会有什么好处。所以,我决定和他进行一次朋友间的平等对话,希望能找出这个孩子的症结。

    一开始我以为谈话会很难进行下去,因为某些与人群疏离的孩子,心胸往往不易对他人打开,不过,我和宋明岩之间的谈话在开始10分钟后就顺利地进行了,仅仅是因为我表扬了他5次。

    “老师,你可能不相信,我爸妈表扬我的次数加起来还没有您表扬我的次数多。他们以为有钱就行了,我要什么就给我什么,可是我真正想要的他们却不给我。学习还有什么意思,不就是为了他们在外面的面子吗?”宋明岩沮丧地说。

    “你的父母做得确实不对,不过,他们也不是从没有表扬过你,你爸不是说你很聪明吗,这也是一种表扬,因为你确实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的数学老师告诉我,有好几次你都把几道很难解的数学题答出来了,为什么不把你的聪明证明出来呢?”我笑着说。

    “证明出来又能怎样,我爸妈会在意吗?”他低声地说。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孩子内心极度渴望得到的是父母的认同和鼓励,可能是父母给予了他很多物质上的爱,而对孩子渴望的心灵上的爱却忽略了,导致孩子现在学习没有积极性,精神上没有得到满足。

    几天后,我和宋明岩的父母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并建议他们每天花费哪怕两分钟的时间夸奖一下自己的孩子,但前提是要真诚地夸赞孩子。

    几个月后,宋明岩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也渐渐和班里的同学打成一片,做事也变得积极乐观起来,春天的时候还自发组织大家去春游,更被大家选为副班长。

    这件事情再一次证明了夸奖能让每个孩子都变成拥有无限可能的好孩子,所以,不要对孩子吝惜真诚的表扬。

    我觉得把好孩子夸出来的第二点要注意的就是——夸奖孩子要注意方式,并且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夸奖孩子。

    美国的一些教育专家曾让100名孩子做过一些非语言性的试题,并在孩子们写完试题后,对其中50名孩子说:“你们答对了10道难题,你们真的很棒、很聪明!”而对另外50名孩子说:“你们答对了10道难题,你们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几分钟后,教育专家马上给这些孩子重新分配新任务:一种是简单好完成的工作,一种是有些难度但可以学些新东西的工作。

    通过100名孩子不同的选择,教育专家发现那些被夸奖很聪明的孩子选择了简单易做的事情,而那些被夸奖很努力的孩子选择了有些难度但可以学到新东西的工作。为什么孩子的选择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教育专家得出的结论是:时常被大人夸奖很聪明的孩子,他们会选择更容易被自己掌握和简单好完成的事情,因为这样可以得到更多聪明的夸奖,而且没有任何失败和出错的风险。而那些常常被大人夸奖很努力的孩子,他们更喜欢选择一些有难度的事情,因为他们对挑战新事物充满了兴趣和热情。

    我也在教育自己孩子和学生的过程中,很好地运用了教育专家的这个夸奖方式,因为如果长时间夸奖孩子聪明,那么他的脑中会渐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世上一些好的结果都是因为自身的聪明,不好的结果理所当然就是因为“我不聪明!”事情的成功与否只和聪不聪明划等号,而和付不付出努力无关。所以,父母在夸奖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称赞的方式,要把孩子取得的成果和他的努力付出相联系,而不是一味地夸奖孩子聪明。

    有一天,我的女儿妮妮画了一幅画,名字就叫《太阳和花》,画完后,她兴冲冲地跑到我们面前说:“爸爸妈妈,这是我画的!”

    小家伙是想要得到称赞,我们当然不会让她落空。我的丈夫马上说:“妮妮真是太聪明了,画得真棒!”

    听到爸爸的称赞,妮妮显得很高兴,我也知道丈夫的这种夸赞很自然的出自真心,但是这样的夸奖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很大,我马上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夸奖她。

    “这幅画妮妮一定是动了很多小脑筋才有的灵感吧,看看这些美丽的线条和颜色,真是不一般呢!快告诉妈妈,妮妮是怎么想到的呢?这朵花应该是向日葵吧?妮妮为什么选择它呢?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太阳的颜色有一些是黄黄的,为什么有一些是红红的呢?”我虽然一下子提出来很多问题,但是我的女儿都开心地一个一个给我讲清楚,不一会儿我就了解了她画画的整个过程,还有孩子思考的过程。

    我认为这种夸奖孩子努力过程的方式是非常好的,它既夸赞了孩子,也不会让孩子沾沾自喜,反而在孩子以后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使其经受住打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坚持到底。

    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拥有他人的赏识。”夸奖和赞美是孩子最需要的,也是父母能够随时给予的。还犹豫什么,为孩子成功的船帆注入动力吧!

    为我们的孩子鼓掌

    我一直执著地认为上帝给人两只手掌是为了让我们鼓掌用的,有时候我们可以为自己鼓掌,有时候我们要为别人鼓掌。而作为父母,则要时时为自己的孩子鼓掌,赞美和表扬的掌声对孩子而言,是他们最喜欢听到的响彻心灵的“乐声”。

    我的一位教育界的朋友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事例:

    美国一位教心理学的教授在实验课上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了三组,他把第一组学生带到一个小房间,对他们表示信任,并且给予他们鼓励和赞美;接着,他把第二组学生带到另一个小房间,对他们不管不问;对第三组他则不断地给予批评和斥责。

    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同实验,这位教授发现,经常被鼓励的第一组学生学习进步很快,而总是被批评和斥责的第三组学生只有一点点的进步,至于完全被漠视的第二组学生则在原地踏步。

    听完这个事例我思考很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发现上述事情的存在,有些父母对待孩子不是打骂批评,就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只有极少数的父母会选择鼓励、表扬自己的孩子。于是,我决定也在自己的班级做一个小小的关于称赞和鼓掌的实验。

    一天,我要求班里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表扬其中的一个同学,他叫王为,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也很害羞的男生。

    最初的几分钟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王为也显得很尴尬,羞愧地把脸埋得很低。我有意地看了一眼他的同桌李思伟,可能感觉到王为的难堪,李思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王为把课桌的一大半给我,我觉得这值得表扬!”

    班里的同学都被李思伟的这句话逗得大笑起来,原本有些尴尬的气氛瞬间变得活跃。这时,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他每天上学都来得很早,值得表扬!”

    “体育课的时候,他会主动帮老师把器材放好!”一个同学也站起来大声地说。

    “有一次,我中午没有带午饭,他把自己的面包全都让我吃了,自己饿着!”一个女生站起来说。

    我看到王为慢慢地抬起头,原本灰心丧气的脸上此时是明显的激动和兴奋,我甚至可以看到有亮晶晶的东西在他的眼睛里闪烁。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每天上课的时候都会让学生表扬自己的同学,我发现自从课前有了这个小活动之后,学生们的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原先有些自卑倾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渐渐变得合群,学生之间的团结也更强了。

    孩子都有一颗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大人稍不注意就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而表扬孩子却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时更能改变他们不好的性格和一些坏习惯。但是来自最亲的人的表扬和来自外人的表扬,孩子的感受程度和受用程度是存在很大不同的,越是最亲近人的表扬,对孩子产生的作用越大。

    我家访的时候,一直告诉学生家长平时在家要多表扬孩子,有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回答我的:“老师啊,他最听您的,您多费心平时多表扬表扬他,我们的话他不听!”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表扬和认同,能够得到最亲近人的鼓励,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最具有能量的动力,而父母的鼓励和赞扬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和影响。

    有一年我回老家探亲,妹妹把她10岁的儿子小龙推到我面前说:“姐,这孩子没法教了,送给你好了!你看你们家鑫鑫和妮妮都被你教得这么乖,我们把小龙也交给你了!反正我是管不好他了!”

    看着一脸怨气的小妹和一旁还在挤眉弄眼的外甥小龙,我也犯了难。小龙这孩子虽说有些调皮捣蛋,但也是很有家教的孩子,听母亲说,这孩子和小妹一直不对盘,整日闹得鸡飞狗跳的,有几次小妹甚至还动手打了孩子。

    晚上,我特意把小妹叫到自己的房间,向她询问了一些她和小龙之间的事情,结果一晚上我听到的全是妹妹对孩子的抱怨和批评。

    “小龙就没有什么值得你表扬和认同的吗?”我问她。

    “没有,一点儿也没有!哪怕有一点儿我也谢天谢地了,这孩子天生就是来折磨我的!”小妹叹着气说。

    “我可不认为是这样,昨天他帮我提行李,还给我洗了一个苹果,这孩子很不错,很善良!”我笑了一下说。

    “他那是怯生!”妹妹说。

    “是吗?对我是怯生?对你呢?下午我听妈说,有一次你生病,是小龙在照顾你!只不过为你倒水,把茶壶碰碎了,你就把孩子给骂哭了!”我带点责备语气地看着小妹。

    她显然已经感觉到我话里的意思,变得沉默起来。

    我趁热打铁说:“小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调皮捣蛋很正常,不是孩子教不好,是你教孩子的过程和方法出现了问题。从明天早上开始,你要试着表扬他的每一个优点,我听说明天下午他有一场足球友谊赛,你要去做观众,到时无论孩子在场上的表现如何,你都要不时地为他鼓掌!”

    小妹听从了我的建议,第二天下午去观看了小龙的足球比赛,我不知道小妹是不是真的在比赛的过程中为孩子鼓掌了,但比赛回来后,他们母子的关系好了很多。

    后来,小妹打电话给我说,她自从那场足球比赛后,努力克制对孩子的抱怨,尽量去称赞孩子,现在小龙和她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学习成绩也好了很多,闯祸的次数也少了。

    通过小妹母子的事情,我再一次印证了鼓励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父母如果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愿意用掌声,而不是用斥责声对待孩子,那么我相信这些孩子都会感到很幸福。

    我也时常会听到一些父母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的笨,没有一点儿创造力和想象力,殊不知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可以被鼓励出来的,只要父母担当好“催化剂”的作用,在孩子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及时有效地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赏,你就会发现有时你的一个满意的点头或者毫无保留的热烈掌声,就可以改变孩子的世界,为他带来巨大的自信和创造能量,孩子也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和信心在上面。

    孩子总是走在人生的两道门之间,一个是成功之门,一个是失败之门,无论孩子面对的是哪扇门,父母都应该给孩子鼓励和掌声,因为这是孩子自信和动力的源泉,也是父母给予孩子人生之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恶习”吹响成功的号角

    孩子就像一株慢慢从土里长出的嫩芽,在他还没有成才之前,总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习惯和性格,因为孩子成长的环境和过程都大不相同,人生阅历也非常少,所以他们在判断是非和处理事情上都显得能力有限,有很多不足和缺点。

    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首先觉察到这个问题,并且尽快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免孩子的“恶习”养成后,我们要补救已经来不及了。同时,父母也应摆正自己的态度,因为孩子的“恶习”和成人的恶习是不能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比较的。父母应该更多地站在孩子的一方去考虑问题,以避免把一件小事看得过大,最后弄假成真,既伤害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对孩子日后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去年冬天,我带妮妮和鑫鑫去哈尔滨看冰雕,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神奇透明的冰雪世界,两个孩子显得非常兴奋。

    晚上的冰雕更被装饰得异彩纷呈,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而且因为相同的兴趣,鑫鑫很快地在冰雕展上交到了几个朋友,而我则带着妮妮静静地观看一个又一个的冰雕。

    一段时间后,有一个母亲带着自己低声哭泣的孩子来到我面前控诉:“你儿子怎么回事,竟然让一大帮孩子打我的孩子!”

    我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而这位女士身后是低着头显得很委屈的鑫鑫。

    “鑫鑫,你打这个小朋友了?”我有些生气地问儿子。

    鑫鑫点点头,也不做解释,但是我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眼神显露出了受伤和委屈。

    那位母亲一看鑫鑫承认了,更加大声地斥责我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万一她的孩子被打得有什么后遗症怎么办,还说孩子是他们家的宝贝,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动一下等。

    我知道是自己理亏,也就不做声,任她一个人在我对面叫嚷,可能是感觉到我没有什么气焰,那名母亲倒也渐渐消了气,语气也平和了许多。

    这时,我问儿子:“鑫鑫,妈妈想知道真正的原因,你打架的理由是什么呢?”

    儿子说:“妈妈,刚才我看见他拿着一把小刀在一座冰雕上乱画,我不让他画,他就偏要画,然后我们就打起来了。”

    “那你为什么不让他画呢?”我有意看了一眼那个母亲和心虚的孩子。

    “因为老师对我们说过,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那座冰雕是别人花费很长时间,用心做出来的,破坏它是不对的!”儿子看着我说。

    我走过去拍拍儿子的肩膀,称赞他说:“儿子,你这样的想法非常好,但你做的方式是不对的!就算那位小朋友的行为不对,你也不能用打架解决啊!这是一种野蛮而又暴力的行为,我相信以后你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次的教训要记住啊!”

    儿子沉闷的脸上露出了一些笑容,得到我的肯定和称赞,他很开心,但同时他也知道了自己对这件事情采取的办法并不好。

    我马上又要求儿子去给那位母亲和孩子道歉,儿子很听话地照做了。后来,倒是那位母亲有些不好意思了。

    孩子打架这样的事情,如果不妥善处理好,很可能在日后造成孩子逞凶斗狠的性格,让他们以为打架是解决事情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好战欲。很多男孩都以为要做英雄,首先就要会打架、敢打架,结果不是学业退步,就是之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很多父母甚至无条件纵容孩子的这种“恶习”,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体现孩子勇敢的标志,殊不知正是父母的这种一再的认同和纵容,让孩子以为有了更充足的理由,变本加厉地做一些“坏事”。

    假如父母能够在孩子“恶习”显露的初期就觉察出它的危害,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解决,那么很多孩子的“恶习”都可以改掉,并且成为孩子成功路上的基石。

    孩子的“恶习”并不是一无是处,全是危害,这要看孩子养成的是什么样的“恶习”,有的“恶习”经过父母的指导之后,反而会成为孩子取得成就的重要砝码。

    我从报纸上看到过关于湖南益阳龚家两姐妹的事情,这两位来自普通家庭的女孩先后考上了哈佛大学,传奇的经历不禁令很多家长感叹,她们的父母是怎样把孩子教育得如此优秀的。

    我对那篇报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龚家的大女儿龚彦焱从小就痴迷看电视,对动画片更是情有独钟,每天放学后都是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有时候母亲催促她吃饭,她都听不到,为此家人严令禁止她写作业的时候看电视,害怕这种坏习惯会影响她的学习。

    可奇怪的是,没有了电视吵闹的声音,龚彦焱写作业的时候竟然安不下心来,因为她的脑中都是动画片接下来演到哪里了,之后的剧情是什么,弄得她做作业的速度变慢了,还会出现错误。

    于是,龚彦焱委屈地对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情况,说是不看电视写不下去作业,看电视不但写得快效率也很高。

    刚开始不相信的父亲通过之后几天的观察,发现事实果真像女儿说的那样,于是毅然决定让女儿边看电视边写作业。他觉得或许是女儿习惯了电视吵闹的环境,潜意识里对这种环境更适应,而看电视和大脑思考并不矛盾,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大,而且更容易让孩子获得知识,学习效率也很高,既然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认为这位父亲的做法很正确,看电视写作业在旁人眼里是孩子的“恶习”,但是孩子这样的选择既然利大于弊,为什么不按孩子的要求做呢?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也让孩子明白他的选择要自己负责,这也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生活中,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而且我相信很多父母遇到的事情和我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孩子上网。

    我一直不排斥孩子上网,因为我认为越早让孩子接触网络,解除网络在孩子心中的神秘感,对孩子的将来越好。不过,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一个好的指引者和协助者,不能对孩子上网这件事情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者只是说教打骂了事,要真正地去帮助孩子,了解他的心理,然后和他一同面对遇到的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的“偷菜”游戏非常盛行,本来儿子对于网络聊天和打游戏都已经保持了一种很平常的态度,学习之余在网络上和同学聊天,打会儿游戏,这都很正常,可自从玩上了“偷菜”游戏,我发现他的生活作息出现了问题,有老师反映他上课也没有以前那么专心了。

    网络每次出现一个吸引孩子的新玩意儿,做父母的心都跟着不同程度地大颤一下,唯恐孩子沉迷进去走不出来,我同样也有这种感觉。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把孩子的电脑网线拔掉,结果我们大吵一架,不欢而散;上课让老师盯紧他,结果一下回来又是满腹的怨言;和他朋友的妈妈结成联盟,结果母亲们和儿子们成了“公敌”。

    最后,我决定给孩子的这种“恶习”两个月的时间,在此之前我们母子签订了一个协议,如果两个月后他的成绩不受影响,我就从此不再管他上网“偷菜”的事情。

    孩子年龄毕竟还小,连有些大人都因为上网“偷菜”精神萎靡,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所以时间仅仅过去一个月,儿子就对这种“偷菜”游戏厌倦了,甚至认为很无聊,耽误了自己很多事情。

    现在他偶尔也会看看他的“菜地”,但是放学后,他把时间都给了学习和打篮球,网络已经不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了。

    孩子虽然内心脆弱,但他们并不是易碎的瓷娃娃,因为年龄小的缘故而养成一些“恶习”,也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正常的反应,父母不必过于忧虑,但要防患于未然,及早地为孩子纠正这些坏习惯,把他们带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孩子的“恶习”并不是十恶不赦、难以招架的,而是需要父母找到解决的好方法,即使是“恶习”也能吹响成功的号角。

    “加油站”——孩子成功的动力

    每次走过加油站,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卡车、公车等排队等候加燃料时,我都会突然想到孩子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是也像这些汽车一样,需要不断地补充“燃料”吗?从孩子牙牙学语到独当一面,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少不了他人的鼓励和支持,而这中间起着重要作用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他们才是孩子人生最大的“加油站”!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情感很重,当他遇到危险或者遭遇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保护,就像汽车没有了油,需要找个加油站加油一样,孩子失去“动力”时,也想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加油”。

    有一次,学校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我通过学生了解到,我教的班级里有一个隐藏的“田径高手”叫田亮。我找到田亮,希望他能参加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但是他唯唯诺诺不自信的态度,让我有些着急。

    我问他:“你跑得不是很快吗?我听说你还拿过长跑冠军,为什么不想跑呢?”

    田亮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低着头说:“老师,我不行,我坚持不下来,到时一定会给咱们班丢脸的!”

    我鼓励他说:“你要相信你自己,你有实力啊!就算你没有取得任何名次,大家也不会怪你的,你已经尽力了啊!”

    田亮还是摇摇头拒绝了。

    我马上意识到这个学生心里肯定有什么障碍,要不然一个曾经的长跑冠军现在怎么惧怕跑步了?接下来的两天时间我通过多方面的了解,知道了这个学生的问题所在。

    原来,有一次,田亮父亲的单位举行亲子长跑比赛,结果对同事大肆吹嘘儿子如何跑步了得的田亮父亲,因为田亮的一个小意外跑了一个很差的成绩,让他颜面尽失。回到家之后,他又对儿子埋怨,甚至说出他不是跑步那块料的话。

    父亲的强烈斥责从此在田亮的心里留下了阴影,让他以为拿不到好名次就会很丢脸。他害怕面对失败,完全丢失了自信心。

    为了能够帮助田亮找回自信心,我找到了田亮的父亲,希望他能帮助自己的孩子重拾以往的信心。或许是孩子的改变让田亮父亲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对我说:“我真的没想到自己一时的冲动竟给孩子造成这样的后果,您放心吧,我会努力改正的!”

    就在校运动会比赛前夕,田亮主动找到了我,要求参加长跑比赛。正式比赛那天,田亮的父母也来了,而且一直在场边为儿子呐喊助威,最后一圈,田亮的父亲甚至和儿子一起跑,嘴里一直喊着:“儿子,加油!你是最棒的!加油,胜利在望了!加油!”

    最后,田亮取得了冠军。我想说的是一个冠军也许代表不了什么,但是父亲在儿子身边的一声“加油!”却给了孩子无比的勇气和力量,让他坚持到底,没有选择放弃。

    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岛”,也是孩子的“加油站”,可怎样做好这个“安全岛”和“加油站”却是很多父母需要学习的。没有谁生来就会做一个成功的爸爸或妈妈,陪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有些父母也许会说:“做孩子的‘安全岛’有什么困难的,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直接给他依靠不就行了,至于‘加油站’更简单,对他常常说‘加油’‘你能行’,不就可以了!”

    如果教育孩子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情,那么做父母实在是太轻松了,轻松的让我认为有点不负责任。我就认识这样一对年轻的父母,他们和我住同一个小区,是上下楼的邻居关系,平常我很注意观察周围大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所以对有关孩子的话题我都会特别感兴趣和敏感。

    一个周末的下午,是小区的“妈妈时间”,很多为人母者都聚在小区的花园里,讨论孩子的问题。我上面说的那位女主人谈起自己的育儿经是眉飞色舞,她说:“我觉得教育孩子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我看到有些人还去参加什么家教班,甚至买家教书看,我觉得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孩子,渴了给喝的,饿了给吃的,送他去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老师教不就行了。”

    “你说起来是很简单,可是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做父母的都不一定能解决好,更何况是孩子们。我觉得父母对待孩子还是应该了解更多!”我说。

    “你是老师,当然会想很多教育的问题。其实没必要,就由着孩子的天性发展呗,你不是常说要鼓励孩子吗?那我就每天对他说一声‘加油’!”

    我哑然失笑,没想到自己在小区妈妈之间提倡的鼓励教育竟被这位母亲理解得这么简单。如果没在最合适的时候给孩子恰当的鼓励,那鼓励的效用在孩子那里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效用。

    那什么时候给孩子“加油”是最合适的机会呢?我个人认为是在孩子遭遇挫折和犹豫不决时。我之所以认为这些时候是最合适的,是因为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内心是极为脆弱的时候,此时他们非常需要被人保护的安全感,而此时的自信和勇气也处在最低谷,假如父母能在这个时候及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做他们坚强的后盾,那么孩子就觉得心理上有了满足感和安全感,就会有信心面对困难,从挫折的旋涡里走出来。

    犹豫不决的孩子就好比把自己放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是前进还是后退,是向左还是向右,在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和判断力之前,他们无法做出选择。这时候,就需要父母有力地推孩子一把,让他果敢地选择一条路,即使那条路是失败的,孩子也会在失败的路上收获更多有益的东西。假如裹足不前,就会错失机会,无论错失的是成功的机会还是失败的机会,孩子为此得到的都没有失去的多。

    一天,鑫鑫为参不参加市里举行的航模展征求我的意见,我问他自己的意见,他说:“我也不知道,只是昨天看到报纸上有这个消息,有点想参加而已,但是我最近要考试,我怕没有时间,而且我从来没有做过,飞机的一些原理也不是很清楚!”

    我知道此时他的心里是天人交战,犹豫不决,于是鼓励他说:“你不要还没有参加,就给自己设置这么多障碍!你不是一直对航模有兴趣吗?可以参加试试!复习的时间你可以合理分配,我觉得问题不大,至于你担心的原理问题,你可以去问隔壁的李叔叔,他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吗!”

    “这么说你同意我参加,也支持?”儿子问我。

    我郑重地点点头,表示十分支持。

    接下来的几天里,虽然看到儿子很辛苦,一边要忙着复习,一边要制作航模,但是我可以感觉出他的用心和快乐,我也没有动手帮助他,因为他既然选择这样做,就要为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而我只需要在他没有动力时给他“加加油”,并且注意他的身体就行了。

    父母在平常生活中一定要试着体察孩子的内心,找出时间和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突然失去动力时,一定要及时为孩子的内心“加满油”,让他有更充足的力量朝着前方正确的道路前进。

    如何给孩子一个“冒险”乐园

    孩子无时无刻不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之心,而且他们对未知事情的喜好远远超出大人对他们的想象,所以他们会常常做出一些在父母看来是“冒险”的事情。

    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妮妮去动物园游玩,当时,动物园里有很多父母和小孩,而且父母都是一副严阵以待的样子,唯恐孩子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遇到不可预知的危险。

    当我们到达猴山的时候,孩子们都对树丛间来回晃荡的猴子充满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拿着香蕉或其他食物去喂那些猴子。这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父母在孩子一靠近顽皮的猴子时,马上把孩子紧紧地护在自己的身边;有些父母则是双双护在孩子的两边,让孩子小心翼翼地接近猴子;只有极少数父母选择站在一旁观看孩子和猴子的互动。

    我的女儿妮妮胆子有些小,她一直紧紧地依偎在我的身边,不敢靠近那些猴子,我觉得这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很好的机会,说不定能锻炼一下孩子的胆量。

    于是,我对女儿说:“妮妮,你看这些小猴子多可爱啊,你手里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分给它们一些好不好?”

    女儿怯怯地说:“妈妈,我怕!”

    “妮妮怕什么呢?你看,这些小猴子是不会伤害你的,看到那边那个哥哥没有,他和小猴子玩得多开心,只要你对它们友好,它们是不会伤害你的!而且周围都有管理员叔叔,妈妈也在啊。”我柔声对女儿说道。

    “可是妈妈,它们会不会不乖啊?”妮妮担心地问。

    “小猴子也有不乖的时候,不过妮妮这么友善,它们一定会喜欢你的,再说你还带礼物给它们呢。”我笑着说。

    忽然,一直站在我旁边的一位母亲说:“孩子这么怕,你干嘛一定要让她去跟猴子接触,会吓到孩子的!”

    我微微一笑说:“没关系的,孩子需要一点儿‘冒险精神’,要不然他们永远接触不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最后,女儿在我的陪同下,一点点接触一只小猴子,而那只小猴子接过妮妮递给它的香蕉,迫不及待地就吃了起来,滑稽的吃相逗得妮妮一直开心地大笑。

    回到家之后,妮妮竟主动要求我买一些关于小猴子的图书给她,她说自己很喜欢那只小猴子,希望可以知道得更多,这样下次再去动物园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多带一点儿东西给它了。

    通过女儿的这件小事情,让我领悟到父母不能因为保护孩子,害怕他们遇到危险,而杜绝他们去接触一些看似“危险”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正是孩子们的“冒险”让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的神奇之门。孩子需要有“冒险精神”,更需要去接触一些新事物,去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在孩子的“冒险”过程中,父母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去“冒险”,另一方面又要做好孩子冒险的“军师”。

    我曾在一本文学杂志上读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9岁的约翰,一天兴冲冲地从院子里跑进房间,对着妈妈大声地喊道:“妈妈,我要去爬院子里那棵树!”

    儿子约翰的这一冒险想法,马上遭到了母亲玛丽的制止:“不,约翰,那太危险了!你难道没看到那棵树又高又大,你会摔下来的!”

    小约翰兴奋的小脸马上垮了下来,转身看了一眼正在看报纸的父亲乔治。

    “嗨,小伙子,我觉得你的想法很好,男子汉就应该有冒险精神!亲爱的,不要担心,他会处理好的!”乔治放下报纸看着妻子说。

    玛丽大声尖叫道:“乔治,你疯了吗!那对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太危险了,你难道想看他进医院吗?”

    “不要担心,亲爱的,我们应该给约翰一个机会,不是吗?走吧,小伙子,我和你一起去看看!”乔治说完,领着约翰就来到了院子里。

    其实乔治很清楚,这棵树对约翰来说真的太危险了,但他不想打击孩子的冒险兴趣,同时又要使孩子免于危险。

    “约翰,你等一下准备怎么爬上那棵树?依靠梯子吗?”乔治问。

    “当然不,我要真正地爬上去,我要先抓住第一个树枝,然后够到第二个,一直爬到第三个树枝。”约翰说。

    “可是,亲爱的,你怎么下来呢?要知道第一根树枝和第二根树枝之间的距离很不好掌握,而且上去的时候看起来很容易,下来的时候没有落脚的地方,你很容易就踩空的,而且我们家里并没有高的梯子!”乔治把事实说给儿子听。

    小约翰仔细想了一下,的确是这样的,可他还是想要尝试一下,这时候乔治说:“你勇于尝试这种行为,我觉得很好!不过,你必须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解决你将要遇到的难题,否则我不会赞同你那样做的!而且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想出好的办法来!”

    小约翰虽然有些伤心,但他已经了解了自己爬树后将要遇到的危险,除非把这些危险用好的方法排除,他才能去实施自己的冒险计划。

    虽然这是一个小故事,但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有很多孩子想要去冒险的时候,都会遭到父母的拒绝,得到的唯一回答就是:“那太危险了!”父母并没有明确地告诉孩子,他做这件事情的危险在哪里,自己应该如何应对,怎样处理面对的困难和预知的危险。

    父母如果只是不加思考地就掐断孩子的冒险想法,只会造成孩子有两个结果,一个就是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莽撞地去实施自己的冒险,另外一个就是安于现状,再也不敢涉足新事物或者大人眼中“危险”的事情。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的结果。

    父母最正确的做法就是鼓励孩子去“冒险”,并在孩子冒险之前帮助他们学会对事情进行思考和分析,当他们脑中对自己即将要“冒险”所做的事情已经有了正确的分析思考,也明白了其中的危险和找到一些应对方法时,那么孩子在冒险之路上就会减少危险,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

    假如孩子要做的事情危险很大,甚至存在父母无法控制的危险因素,应马上制止孩子去冒险,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并不是所有的险都值得去冒,应谨慎思考之后再做决定。

    有一年冬天,一夜寒流来袭,人工湖结了一层冰,很多好奇的孩子都跃跃欲试的想要到结冰的湖面上滑行,尽管在湖边上已经挂上了“严禁入水”的标牌。

    鑫鑫一天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准备跑出去,我马上叫住他问:“你去哪儿?”

    因为我已经收到鑫鑫好朋友的妈妈打来的电话,说这些孩子打算放学后去人工湖滑冰。现在冰层很薄,根本承受不了这些孩子的重量。

    “不去哪儿,我找同学玩去!”鑫鑫躲躲闪闪地说。

    “玩?如果你去人工湖滑冰我没有什么意见,不过可不可以给我一分钟,我们谈谈?”我语气柔和而又不容置疑。

    “谈什么?反正都被你发现了,不去还不行吗!”儿子显得很沮丧。

    我马上对他说:“你当然可以去,因为我想你已经了解了湖水现在的高度,即使你一不小心掉进冰窟窿,也只能到你的脖子处,最多被冷水冻一下,也不至于有生命危险!不过,有很多小朋友个子没你高,滑冰的兴趣却比你还强烈,如果他们看到你们这些哥哥都敢去湖面上,那么他们就会模仿你们,到时候他们遇到危险,你说怎么办呢?”

    儿子听完我的话,坐在沙发上想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对我说:“妈,我知道怎么做了!我现在有急事要去处理!”

    看着儿子快速从家奔出的身影,我没有再阻拦,因为我知道他一定有了自己的注意。

    后来我了解到,鑫鑫和自己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志愿小组,放学后轮流在人工湖边巡逻,叮嘱小朋友不要靠近湖面。我还听人说,他有一次竟大着胆子和几名冬泳队的人员砸冰游泳,虽然他没有告诉我,但我相信他从中得到的快乐一定比我想象的还要多。

    我一直鼓励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冒险精神”,这样就相当于给了孩子很多的可能性,他们在自己的“冒险”乐园里可以得到很多父母无法直接给予的东西,通过“冒险”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处理危险事情的能力,虽然不可一蹴而就,但可以通过父母的细心指导慢慢培养出来。所以,鼓励孩子去冒险,给他一个打开世界的“冒险”乐园吧!

    健康——鼓励开出的“运动之花”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说过一句话:“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我想大多数人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那就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孩子的健康是父母最挂在心上的,也是父母最希望给予孩子人生的第一份珍贵礼物。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首先就要从运动开始,通过不断的运动,不但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意志。

    我没生孩子之前不太爱运动,但后来读过很多育儿方面的书,从那些书里我了解到要想从小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让孩子喜欢运动,喜欢运动的孩子性格都比较开朗,耐挫力强,即使遭遇痛苦的事情也可以通过运动发泄出来。

    鑫鑫一岁多点的时候,我就慢慢陪着他一起运动,最常做的就是慢跑。等他长大一点,我又让他接触了很多运动项目,看孩子对哪一项特别感兴趣,最后他选择了篮球。但是我没有想过让他成为篮球明星,也没有想过让他成为运动全能,只是纯粹地希望他通过接触不同的运动项目,锻炼自己不同的能力,也从不同的运动项目中体会不同的乐趣。

    现在,每个周末的时候,他还是会去游泳馆游泳,有时间和朋友踢踢足球,他的棒球打得也很不错。

    其实,有很多运动父母都可以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做,例如爬山、骑自行车、滑冰、打羽毛球等。有些运动可以让孩子强身健体,有些运动可以锻炼孩子身体的灵活性,有些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毅力和耐力。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乖乖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参加运动,懒惰是每个人身体里隐藏的不定期的“爆发因子”,一旦懒惰在孩子的心里作祟,那么不论父母使出多少招数,孩子都可以绞尽脑汁想出应付的办法。那如何让孩子心甘情愿又愿意长期坚持下去呢?

    网坛的传奇人物克里斯·埃沃特是这样说的:“你不能光对孩子说运动多有意思,就希望孩子会喜欢运动,你要让孩子们看到运动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和我的3个男孩儿一起玩球,还和他们一起游泳。小家伙看到你进行体育锻炼,他们就也想参加了。”

    我非常赞同克里斯的观点,要想孩子热爱运动,父母先要以身作则,小孩最初认识这个世界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孩子对父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跟你学的!”

    孩子能理直气壮地说出“我是跟你学的!”说明父母的一切行为在他们眼里就像一个固定模板,自己只要向这个模板看齐,就相当于自身有了充足的理由去做某些事情。所以,父母的言行一直都在影响着孩子。既然是这样,父母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行为呢?父母要用自己的运动去带动孩子的运动,从而达到让孩子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这种方法有效而又快捷。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她和我一样一开始并不喜爱运动,可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她开始雷打不动地带着孩子锻炼身体,她的女儿圆圆很喜爱跆拳道,但是因为孩子很小,做事情没有常性,每次都是去了几天跆拳道馆就回来了,过一段时间因为喜欢又去了,反反复复地折腾,一段时间下来,把我这位朋友搞得身心俱疲,心情也很糟糕。

    后来有一天,她咬咬牙也报了跆拳道的学习班,以便女儿和她一起练习。刚开始的几星期她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主要还是希望女儿能够坚持下去,她说只要女儿不再反复瞎折腾,她就恢复正常生活。

    没想到一个多月下来,圆圆果然安心地在跆拳道馆学习下来,而其中一大半的原因关系到她的妈妈,因为她要好好练习,帮助有些“笨拙”的妈妈。

    一直到现在,我这位朋友还定期去练习跆拳道,用她自己的话说:“一开始练习是为了女儿,现在一部分是因为她,另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也喜爱上了这项运动。”

    说实话,我很佩服这个妈妈,她用自己的行动鼓励了女儿去练习自己喜爱的运动,而在此过程中,母女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密,还有了共同的兴趣,想必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们也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

    很多父母都极力想要和自己的孩子建立紧密的亲子关系,可就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有些父母甚至把责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说:“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根本不想自己走进,要不然他们会很反感!”有这种想法的父母,本身就存在了一种错误观念,孩子的心是最容易靠近,也最容易打开的,而且越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们的心门越容易被最亲近的人推开走进去。所以,父母和孩子建立最紧密的亲子关系最佳的时间是在孩子小时候,而和孩子一起运动是其中最好的方法之一。

    运动可以给孩子一个健康向上的身体,同时更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马得利斯曾研究得出结论:运动、玩耍是儿童学会观察、理解、认识、说话和活动的最佳“工具”,能够有效地开发儿童的智力。

    孩子通过运动或者参加一些运动类的游戏,可在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几十种与大脑和思维活动有关的动作,比如平衡协调心理、掌控心理、处理问题等,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也会得到提升。

    父母不应该忽视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训练,应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运动环境和条件,更要时常鼓励孩子去运动,从而让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心理等方面得到发展。不过,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父母因为心疼孩子,有一些不好的做法。

    前一段时间看报纸,有一篇文章说某中学在举行1500米男生长跑时,10分钟的路程有20%的学生没有坚持下来,有40%的学生跑到一半就捂着肚子喘不过气来,而剩下的40%的学生在跑完之后几乎全都累倒在地上,跑步的速度只比走路的速度稍微快一点儿。

    而有很多学生家长给该校的体育老师发短信、打电话、甚至写纸条,内容大体差不多,不是“这样跑孩子太累了”,就是“孩子身体不行,可不可以少跑几圈”,甚至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因为跑步出了问题,谁负责”。

    正是由于家长的娇惯和在孩子背后做靠山,孩子才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逃避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才会越来越差。

    年少吃苦不算苦,何况是为了身体有益的运动之苦,更值得孩子们去尝试,值得父母去鼓励孩子尝试。

    我在这里建议父母鼓励孩子去运动,并不是说要孩子花费很多的时间在运动上,因为运动有度才有益,过度的运动或者采用了不合适的运动方法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对孩子来说也不是最好的方式。

    当然也不必像培养专业运动员那样,每天让孩子运动好几个小时。一般来说10岁之前的孩子每天运动1小时,我觉得就差不多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支配运动时间,但也不宜过多,那样孩子的身体也承受不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第一任“体育老师”,为了孩子的健康身体,就请做一名合格的“体育老师”,从鼓励孩子运动开始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