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文化-鬼神文化中的经典形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至尊无上的“三清”

    “三清”是道教尊奉的三位最高神的统称,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早期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南朝梁陶弘景编撰《真灵位业图》,排列神仙等次,将“元始天尊”尊为最高神,位在老子之上。唐代时配上太上道君,与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并列,称为“三清”。后来太上道君又改名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一千多年以来供奉“三清”神灵的“三清殿”是每一座正规道教宫观中最主要的建筑。然而在道教史上这三位神灵原来分别是中古时代不同道派或经系最主要的神灵。元始天尊是东晋末年《灵宝经》中所创立的最高神,灵宝天尊(太上大道君)是东晋中期《上清经》所创立的尊神,而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则是东汉末年天师道所创立的最高神。这些分属于不同道派的尊神之所以最终能构成一个完整并且影响极为深远的“三清”神灵体系,与东晋末年《灵宝经》的“灵宝自然天文”的神学理论密切相关,而“三清”神灵在道教中地位的正式确立则在唐朝前期。道教“三清”的形成既代表了道教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神灵走向“体系化”和“秩序化”的趋势,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古道教从早期道派分立、神系与教义歧异冲突,到逐步走向整合与统一的历史过程。

    1. 元始天尊

    全称“玉清元始天尊”,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的第一位神,在“三清”之中地位最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盘古是元始天尊的前身。而作为天界最高神的元始天尊,实际是道教最高信仰“道”的神格化。元始是最初的本源,在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据《道经》描述:天尊禀自然之气,在宇宙万物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其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沦坏,也丝毫不受影响。每当新的天地形成,天尊就下降人间,向世人传授奥秘之道,称为“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

    元始天尊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一书,此时还只有元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开始有“元始天尊”之号。元始天尊一般供奉在道教三清殿的中央,头罩圆光,手执丹丸,或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

    2.灵宝天尊

    全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相传他以《灵宝经》十部传世,故道教中称“灵宝天尊”,居于上清仙境,道教“三清”之一,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与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并为三洞教主。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关于灵宝天尊的来历,《云笈七签·灵宝略纪》记载得较为生动。灵宝君前生为太上大道君,于五劫之后天地初开时,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洪氏,三千七百年后才降生浮罗之岳,及长,启悟道真,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此时元始天尊下降,授他《灵宝经》十部,且和他同游,度化天人。《太上道君记》记载与此略同。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

    3.道德天尊

    亦称“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第三位神。道德天尊之神形根据先秦时代之老子形象演变而成。据司马迁《史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为道家学派创始者。曾任周王朝之守藏室史,后见周之衰,遂辞职西去,不知所终,著有道、德上下篇五千余言,留传于世,称为《老子》。东汉末张陵创立五斗米道,造作道书,自称出于老君口授, 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尊老君为教主。相传为张陵所作《老子想尔注》有“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之说法,自此老子被神化为道教教祖,长期受到道教信众之尊奉。唐代帝王尊崇道教,奉老子为先祖,立庙祭祀。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封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给老子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令天下诸州普建玄元皇帝庙。宋真宗又封他为“混元上德皇帝”。从古至今,道教信徒皆相信太上老君是“无上大道”之化身,是永世长存、常分身救世的至尊天神,这是道教的根本信仰。在道教三清殿中,道德天尊常供奉在元始天尊之右,手持阴阳扇,象征万物化生之“太初”世纪。

    (二)佛光普照的“如来”

    如来佛祖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佛祖是佛教中用于对“佛”和“祖”的合称。修行成道者为佛,开创宗派者为祖师,二者合称“佛祖”。亦用于专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如来”是释迦牟尼的尊号之一,因其从“真如”得悟,尊为“如来”。

    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或作“萨婆悉达”,略称“悉达”,意译“义成”“一切义成”;俗姓“乔达摩”,亦作“瞿昙”“具谭”。“释迦”为其族姓,略称“释氏”;“牟尼”,意译“寂默”“文”“仁”“儒”“忍”等。以其觉悟得道,被尊为“佛陀”,意译“觉者”,略曰“佛”。

    悉达多出生在古印度之迦毗罗卫国的劫比罗城,属刹帝利种姓。依汉传资料记载,其父为迦毗罗卫国王,汉译净饭王。母为王妃摩诃摩耶,意译“大术”,通称“摩耶夫人”,系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王之女,回母家的途中于蓝毗尼(今尼泊尔南部)分娩,七日后去世,悉达多即由姨母大爱道育养长大。太子悉达多接受的是波罗门教育,凡诸技艺,典籍议论,天文地理,算数射御,皆知之,尤有大筋力。关于悉达多出家的时间,一说是19岁,一说是29岁。他的一生经历,是反映佛教早期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他的厌恶五欲,是原始佛教提倡出家禁欲的模式;他对生老病苦的观察,是原始佛教根植于悲观主义的根据;释迦族的灭亡,又使原始佛教倾向种姓平等,反对战争。

    太子求道的过程历尽艰辛,在菩提树下经四十九天(一说七天七夜),于十二月八日晨,觉悟成佛,时年35岁(或说30岁)。早在太子修习苦行时,净饭王即派憍陈如等五人为其作伴,共修苦行。及至太子中止苦行,此五人以为太子修行不坚而离去,到波罗奈国,住鹿野苑。至太子成佛后,即住鹿野苑,向五人讲述所悟内容,佛史通称此为“初转法轮”,为佛说法之始。此受法五人,称“五比丘”。从此,佛陀即专心于他的宣教活动,在恒河流域的中印度,以摩揭陀、拘萨罗和跋耆三国为主,东到瞻波,西到摩偷罗。佛陀的门徒虽不乏下层人物,但支持者主要是国王与富有者。

    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所说教理,佛典普遍记为“四谛”,其中“苦”“集”二谛,说明世间价值及其因果关系;“灭”“道”二谛,说明出世间价值及其因果关系。认为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皆由个人的“业力”决定,个人的思想行为是个人命运及其周围环境的最终原因,因而反对天神等外力决定论。由此形成佛教最基础的教义,包括“十二缘起”“五阴”等可归结为“无常”“无我”“苦”等世间理论和“八正道”“涅槃”等修持与出世的理论。

    在早期佛教中,释迦牟尼只作为佛教的创始者受到信徒的敬仰和尊崇,没有偶像崇拜。到了后来,特别是大乘佛教时期,释迦牟尼的一生被当做“菩萨行”的最后阶段,他的生平经历被定型为一种成佛的格式。于是“佛”从具体的教主释迦牟尼中被抽象出来,成了最高的信仰对象。

    (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地藏”

    地藏菩萨,称地藏王菩萨,梵名Ksitigarbha,中文译音为乞叉底蘖婆。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他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据《地藏十轮经》讲,其道场在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

    地藏菩萨本已证入十地之果位,但为教化众生,仍处声闻、独觉等地,不愿成佛。至心称念地藏菩萨名号或礼拜供养地藏菩萨之像等,必能离诸忧苦,不堕恶道,并能获得十种利益。其十种利益为:土地丰壤、家宅永安、先亡生天、现在益寿、所求遂意、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多遭圣因。《地藏菩萨本愿经》等载,地藏于忉利天受释迦佛之付嘱,在释迦佛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佛前的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地藏菩萨之本缘故事有多种说法,诸说随地藏信仰而广泛流传,概括成“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地藏大愿,反映了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根本精神。

    地藏菩萨有两个显著特点:

    1.常居秽土

    “我今学世尊,发如是大愿,当于此秽土,得无上菩提。”(见《十轮经》卷一)地藏菩萨精神的伟大在于,越是浊恶世界,越要去;越是恶业深重众生,越要去度化。释迦佛是在秽土成佛的,地藏菩萨发愿学习释迦佛在秽土成佛的高风,可见他是释迦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因此释迦佛将灭度后在秽土教化众生的艰巨任务交给地藏菩萨,自然是十分放心的。

    2.现出家相

    在诸菩萨中,地藏菩萨与众不同的是现出家相,即以出家人的形相出现在世人面前,不像其他菩萨基本上都是现在家相的。如观音菩萨现白衣大士或天人相,文殊菩萨现童子相,普贤菩萨也现在家相。所以现在一般寺庙菩萨的塑像或画像中,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都现头戴天冠、身披璎珞的天人相,唯独地藏菩萨现比丘像。据《地藏菩萨仪轨》,画地藏像须作声闻形,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左手执莲花,右手施无畏,坐莲花台上。或有幢幡,左手持莲花,右手持宝珠。地藏菩萨为什么要现声闻形?这是由于他在秽土工作的条件决定的。秽土的众生无明痴暗、多诸邪见。地藏菩萨为了令众生“尊敬三宝,深信因果”,故现出家相。《十轮经》说:出家的僧相是秽土世界的清净幢相。可使大家见闻熏习,达到身心清净,为人们提供一条远离罪恶、解脱苦难的途径。

    (四)慈悲为怀的“观音”

    观音菩萨(或称观音大士)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历史上,在佛教传入以后,和中国民众结缘最深的莫过于观音,中国民众对她的崇信远在其他佛教神祇之上。观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亦称“观音”“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别称救世菩萨、莲花手菩萨、圆通大士等,是中国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观世音菩萨全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因为当时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并沿用至今。“观世音”的意思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该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在民间将菩萨和众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观世音”(或“观音”)菩萨最为普遍。

    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在魏晋时期,随着净土宗的盛行,观音菩萨日益深入人心。净土宗的信仰是称名念佛,即向往阿弥陀佛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是造成这种信仰盛行的社会现实根源。哀鸿遍野、苦难深重的社会,促使人们信崇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遭逢悲剧、焦虑和危机之时,宗教可以抚慰人类的心理,给予安全感和生命意义,中国民众信仰观音菩萨的原因即在于此。

    伴随佛教逐步中国化的过程,观音的形象也逐渐发生重大变化,在中国经历了从男身变为女身的过程。佛教初传中国时,兴起了早期的观音信仰,中土因袭印度习俗,大多将观音塑为男相。南北朝时,观音造像始有女相出现。隋初出现一种“非男非女相”,面为女容,只是唇有小髭。至唐时,观音形象如唐代贵妇,基本定型。元、明、清后,以“送子观音”形象传世,更富女性特征。中国佛教对观音的改造,还突出地表现在编造观音菩萨的新的身世,这就是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妙善公主说:印度的男观音变成了西域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这种女观音身世说最早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这些观音故事广泛流传,深入人心,致使中国化的女观音形象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男观音形象。

    观音菩萨可以显化为多种宝相,依据观音菩萨随意显化这一特点,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各佛教宗派和中国民间又供奉着各种观音,如密宗所传为六观音,天台宗所传也为六观音,中国民间则盛传三十三观音。中国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多是唐以后逐渐定型流传至今的,其形象为中国古代画家依据流传故事而精心创作。三十三观音是:1.杨柳观音:造型为立像,手持净瓶、杨枝,常戴女式风帽和披肩长巾。2.龙头观音:造型为云中乘龙。3.持经观音:坐在崎岖岩石上手持经卷。4.圆光观音:合掌坐于岩石上,身后现圆光火焰。5.游戏观音:乘五色云,左手放于偏脐处。6.白衣观音:身披白衣,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7.莲卧观音:卧于池中莲花之上。8.泷见观音:坐岩石观赏瀑泉。9.施药观音:手持药草。10.鱼篮观音:手提鱼篮。11.德王观音:坐于岩畔,左手置膝上,右手持树枝。12.水月观音:法相现身月色水光中。13.一叶观音:乘一片莲花飘于水面。14.青颈观音:坐于断岩,右膝立起,右手置膝,左手扶岩壁。15.威德观音:坐岩畔,左手执金刚杵,右手持莲花,作观水状。16.延命观音:头戴宝冠,身着白衣,手持草药赤柽柳。17.众宝观音: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在弯膝上,身挂宝物。18.岩户观音:在山洞中打坐,欣赏水面。19.能静观音:伫立海岩边上,望海沉思。20.阿耨观音:左膝倚于岩上,两手相交眺望海景。21.阿摩提观音:三目四臂,乘白狮,身有光焰,天衣璎珞,手持宝棍,怒目嗔容。 22.叶衣观音:四臂身披千叶衣,头戴宝冠,冠上有无量寿佛像。23.琉璃观音:乘一片莲叶,双手捧璃壶,轻浮水面。24.多罗尊观音:直立乘云合掌,持青莲花。25.蛤蜊观音:乘蛤蜊上,或居于两扇蛤蜊壳中。26.六时观音:左手执摩尼宝珠,右手持梵策,立像,常作居士装束。27.普慈观音:头戴天冠,身披天衣,立于山岳之上,为大自在之化身形象。28.马郎妇观音:右手持《法华经》,左手持头骸骨,为民妇形象。29.合掌观音:合掌立于莲台上。30.一如观音:坐于云中莲座上,立左膝作飞行状。31.不二观音:两手重叠在水中,坐莲叶上。32.持莲观音:坐莲叶持莲茎,常作童女或童男面孔。33.洒水观音:又称“滴水观音”,右手执洒杖,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或右手作持瓶泻水状。除三十三观音外,中国民间还有大量各不相同的观音,如自在观音、送子观音、三面观音等。

    (五)叱咤风云的“哪吒”

    在佛教经籍中,哪吒是梵文Nalakuvara 的音译之略。相传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第三子,是佛教护法神之一。曾“折肉还母、折骨还父,然后显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见宋普济《五灯会元》)。后逐渐演化成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其中《三教搜神大全》卷七说:哪吒本是玉皇驾下的大罗仙,身长六丈,头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只因世间多妖魔,玉帝命他下凡降除,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之妻,为李靖的第三子。生后不久,去东海沐浴时,惹恼龙王,还杀死龙王太子,又射死诸魔领袖石记娘娘之子,致使李靖非常生气。于是,哪吒割肉剔骨送还父亲,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释迦)之侧。世尊因哪吒能降除妖魔,便以荷菱为骨,莲藕为肉,莲叶为衣,使其复活,并授以法轮密旨及“木长子”三字,哪吒便能大能小,能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后被玉帝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神之领袖,永镇天门。《封神演义》中在写完他大闹东海,莲花化身后,即去帮助姜子牙兴周灭纣,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吒,无论是作为神话的形象,还是作为宗教的圣灵,无论是作为文学描写的题材,还是艺术审美的对象,他都是正义的代表和美好的化身,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哪吒的形象之所以具有强健的生命力,还因为他用的“风轮”“火轮”“金砖”“乾坤圈”“混天绫”等,将生命的诸多元素综合于一身。他不是单一的神,而是集生命之大成的不可战胜之神。哪吒虽然是神,但他又具有人的喜怒哀乐,而且还有少年儿童的活泼天真,颇具人情味,形象贴近民众。台湾民间盛行对哪吒的崇奉,往往建庙祭拜,或在他庙里祭祀,民屋神坛上也祭祀,哪吒成为了民间信仰的守护神。

    (六)食鬼护君的“钟馗”

    钟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在中国的陕西西安(钟馗故里)、江淮、闽南、台湾等地,对钟馗的信仰非常盛行。人们在春节、端午、开工、开盘、开地、开业、开庙、开台、谢土、乔迁、庆丰、婚寿、祈福以及重要庆典活动时,都会悬挂钟馗画像和举行傩舞表演,常会有艺师打扮成钟馗的模样戴傩面具、着官袍、手持蝙蝠和宝剑跳傩,有迎福纳祥、人寿丰年、祈福除邪、镇宅佑安之意。

    关于钟馗的起源,杨慎《丹铅摘录》载:“齐人谓椎为终葵。”顾炎武《日知录》中引申了杨慎的说法,指出“终葵”本为逐邪之物:“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耳。”赵翼《陔余丛考》更在顾炎武说法的基础上指出由“终葵”演变为“钟馗”的轨迹。赵翼认为“终葵”本为逐鬼之物,后世以其有辟邪之用,遂取为人名,并附会为真。经杨慎、顾炎武和赵翼等人的考论,钟馗乃是由驱邪法器“终葵”衍生而来,逐渐演变成神祇的名称。

    那么钟馗又是如何深入民间并走入文学创作之中的呢?从民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钟馗为人们所接受,因其能杀鬼辟邪。而从通俗文学传播的角度而言,在大量通俗文学作品中,钟馗形象及其故事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摆脱了辟邪的功用,变成了文人抒发胸臆、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这是文人再创造的结果,也是钟馗由民俗走向文学的必然。如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所记载的钟馗故事,在钟馗故事的演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较之以前的记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首先去掉了巫舞的描写,使钟馗基本摆脱了辟邪的性质,取而代之,是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的正义形象出现。虽然在故事框架以及钟馗的相貌等方面,还是依据之前记载,但在钟馗故事的实质上已经摆脱了辟邪的性质,加入了文人创作的因子,钟馗的正义形象更是成为后世通俗文学中作者抒情达意的工具。至明代的通俗文学作品中,钟馗的形象逐渐远离神的威严,而被赋予更多的人性色彩。无论是在敦煌文献还是在唐宋人的记载中,钟馗始终是一个威严的神,对鬼怪毫不留情,甚至带着残忍和血腥。而从明代开始,作者大胆突破,塑造了丰富多彩而又刚烈忠义的钟馗形象。如在《钟馗全传》中对钟馗形象以及故事的描写,较之以前的文献记载,要具体细腻得多,钟馗被塑造成一位忠义之士。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曲折,写了其武曲星下凡的身世,及其从生到死,乃至为神捉鬼的完整过程。在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了钟馗高尚的人格。此外钟馗疾恶如仇、为民除害的行为在文中也多有描述。钟馗成了一个正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在无名氏的《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杂剧中,钟馗是一个平生正直、满腹诗书的形象。

    由于钟馗的辟鬼作用,以及五鬼闹钟馗、钟馗嫁妹等富有情趣的情节,因而钟馗故事在民间源远流长,直到现在依然家喻户晓。民间流传的钟馗故事,与文献记载和文人创作的钟馗故事相比,既有所继承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民间故事在内容的选取上,多侧重民间所喜闻乐见的情节,包含很多的故事因子,比如钟馗捉鬼、貌丑落第、钟馗嫁妹等。这些故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民间气息,故被流传下来并加以发展和变化,成为钟馗民间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

    钟馗由祭祀的法器演变为捉鬼的英雄,在民俗学中,以其一直发挥着辟邪的功能为民众所推崇。而在通俗文学中,经过文人的加工和创造,其形象更加丰满,故事也日益增多,同时也逐渐演变成了文人抒情寄托的工具。钟馗的形象因为自身的双重特质,使得其无论是在民俗学还是在文学领域,都能够长盛不衰地一直为大众所认可。

    (七)锁人魂魄的“无常”

    “无常”,佛教地狱鬼名,亦称无常使,无常杀鬼。无常梵语为Anitya,指时间变异不定而言,亦可喻为生命的幻灭存亡无常,因而视造成生命死亡的勾魂鬼吏为无常。中国民俗中的无常亦有不同的刻画,人们并称白无常和黑无常为无常二爷。黑无常一脸凶相,长帽上有“正在捉你”四个字;而白无常则笑颜常开,头戴一顶长帽,上面有“你也来了”四个字。无常穿的是斩衰的衣服,腰间束草绳,脚着草鞋,项挂纸锭;手拿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耸起,头发披下;八字眉眼,头戴长方帽,二尺来高,十足的小丑形象。

    在民间传说中,白无常名叫谢必安,也称“七爷”,黑无常名叫范无救,也称“八爷”。据说谢范二人自幼结义,情同手足。一日,两人相偕走至南台桥下,天将下雨,七爷回家拿伞,要八爷稍待,岂料七爷走后,雷雨倾盆,河水暴涨。八爷不愿失约,竟因身材矮小被水淹死。不久七爷取伞赶来,八爷已失踪,七爷痛不欲生,吊死在桥柱(由此很多白无常的形象是伸着长长的红舌)。阎王爷嘉勋其信义深重,命他们在城隍爷前捉拿不法之徒。还有说法称谢必安就是酬谢神明则必安;范无救就是犯法的人无救。

    为何民间将无常分为黑白二位?简要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宗教中的神很多都具有人间性,按照百姓的日常生活逻辑,捉拿恶鬼,不能一天到晚只有一个司此职,总要轮个班,不然一个神司此职长期是受不了的。因此白天一个,黑夜一个。其二,黑白无常并不是因为肤色或衣着颜色的不同而称之为黑无常、白无常的。黑白无常只是一种阴阳属性的表示,“黑”与“白”代表的是一阴一阳,也就是说黑无常代表的是阴性体,白无常代表的是阳性体。这是道教阴阳说对民间思维的影响。其三,从民间的具体实际分析,白无常多为惩治那些罪恶不深,也就是“不够称”的鬼魂,而黑无常是专拿链子、镣铐捉拿恶鬼的。

    (八)斩爱断情的“孟婆”

    孟婆是民间崇信的幽冥之神。相传黄泉路上有一条忘川河,河上的奈何桥边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孟婆就在望乡台边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三生石记载着人的前世今生,孟婆汤却能让人忘了一切。每一个灵魂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碗忘川水煮孟婆汤,从此前缘尽断……

    关于孟婆的来历,民间较为普遍的有三种说法。一说,孟婆本为天界的一个散官。此时鸿蒙初开,世间分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间即所谓的阳世,地即为阴曹地府。孟婆在天界看到世人恩怨情仇,死后也难以解脱,就来到了阴曹地府的忘川河边,在奈何桥的桥头立起一口大锅,将世人放不下的思绪炼化成了孟婆汤让阴魂喝下,便忘记了生前的爱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个轮回。在春秋时期的道家典籍中,这种说法就已出现。

    第二种说法颇具某种现实主义色彩,即所谓的孟婆就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眼见长城之下尸骸无数,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尸骨。为了不在回忆中继续痛苦,就熬制了能使人忘记记忆的孟婆汤。后来由于其思夫之情感天动地,上天免了她的轮回之苦。让她在奈何桥畔熬制孟婆汤,让轮回的阴魂们忘记前世的一切。即“前世已了,今生善恶唯本心所念”。这一说从元朝开始广为流传,到明清时期多见于文人笔记之中,亦是至今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

    在第三种说法中,孟婆是一位绝世美女,相传生于西汉,从小熟读孔孟儒家书籍,长大以后诵佛经。她对过去之事不思,未来之事不想,在世时她唯一所做的事就是劝人戒杀吃素。年至81岁,仍鹤发童颜,终身处女,只知姓孟,所以人们称她为孟婆老奶。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天命孟婆为幽冥之神,筑造醧志台(孟婆亭),采用人间药物,合成似酒非酒的汤,五味俱全。凡死者灵魂经过这里,喝过此汤,即忘记前生诸事。如有刁蛮狡猾不肯饮用者,就令神卒用铜管刺破喉咙灌进去,即民间俗说的迷魂汤。

    孟婆汤的流传,是与中国古老的轮回观念密不可分的。古人认为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孟婆汤的传说,既具有怀旧的伤感色彩,又富于向前看的乐观精神。无论过往记忆如何,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前尘往事的孟婆汤。

    孟婆神的信仰在安徽一带流传很广。民俗以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吃迷魂汤。故成殓时,用茶叶一包,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灵魂就可以不吃迷魂汤了。这个风俗在南方一些农村至今还有所闻。

    (九)断人生死的“阎王”

    阎王,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祇。梵文Yamaraja的简译,亦称“阎罗”“阎罗王”“阎魔王”“焰摩罗王”“琰魔”等,俗称“阎王爷”。原为古印度神话传说中阴间主宰,后为佛教吸收沿用,称为阴间地狱魔主。阎罗王的职责是统领阴间的诸神,审判人生前的行为并给与相应的惩罚。

    阎王的来历,据《通俗编》引《翻译名义》载:“阎魔兄妹,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称双王。”另有为古印度毗沙国国王之说,《法苑珠林》载:“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恶忿劝。同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阎王又译作双、双世、遮止、静息、平等。“双世”意为阎王自身苦乐并受,自身难保。“遮止”意为阎王令人不再造恶,予以遮止。

    “静息”意为罪人听王示语,便知己罪而静息。“平等”意为业镜平等,其罪自能彰显。道教将阎罗王列为泰山东岳大帝属下。东岳大帝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司冥之神,掌管十八层地狱及六案簿籍等冥中事务。隋唐以后,民间虽仍尊崇东岳大帝,但对其属下阎罗的信仰最为普遍。唐朝末年,有“十殿阎罗”的说法。十殿阎王名如下:秦广王蒋、楚江王厉、宋帝王余、五官王吕、阎罗天子包、卞城王毕、泰山王董、都市王黄、平等王陆、轮转王薛。十王分管地府十殿,故名。宋至清代,民间盛行将生前刚直不阿之士作为冥王。著名的有包拯、范仲淹、寇准、韩擒虎等。包拯在中国民间的传说中是公正的化身。有的传说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自然是人们理想的阎罗王最佳人选。东方传说文化是讲现世报的,阳世之冤,阴司必报,所以必须要有包拯做阎罗王,才能了结冤报。韩擒虎是隋初大将,据称他在13岁时打过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他首先渡江进入建业(南京),由此立下了大功。在初唐时,韩擒虎死后做阎罗王的传说是颇见风行的。在晚唐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中,更是惟妙惟肖地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一事。而寇准和范仲淹都是北宋名相,以清廉、秉直著称于世。

    阎罗王在民间向无专庙,多在东岳庙、城隍庙中设十王阎罗殿,有的殿内还附绘牛头马面各种鬼吏、判官,以及阴间施刑画面,塑成十八层地狱模型。旧时民间多于东岳大帝诞辰日,即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赛会迎神,其中还有“审鬼”等活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