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大落的沧桑巨变自然是令人瞩目的。然而,当这个时代进入文学作品之后,读者更多关注的,可能就并不仅限于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甚至主要不是这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是由这些事件所掩映,所调整的,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着的日常生活。对于刻画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大约也是如此:许多读者更为关注的,可能并不只是,或者说主要并不是两大“奇迹”本身的惊心动魄,而是两大“奇迹”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生活况味。
《从白天到夜晚》正好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段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故事。小说的主人公黄蓉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北方的一个小城,她的家庭,是一个在时代环境挤压下逐步工农化的知识分子家庭。就笔者的感受而言,小说是最有意味的,那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因而也还未带有成年人叙述者愤世嫉俗批判眼光的小女孩眼中平常而新奇的世界:邻里间如何利用毛主席著作落井下石;关押多日的父亲,佩戴着碗口大的毛主席像章被解放回家;年过四旬的高知女右派的悲情婚恋和传奇人生;回乡女知青的热情、愚忠的悲剧结局,以及特殊年代中的夫妻勃谿,婆媳斗法,小儿女猜忌,单调而热闹的文化娱乐,物资匮乏所激发的暴饮暴食,以及吊炉烧饼和炸果子所带来的悠长回味……作者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还原了“政治奇迹”时代的社会生活。那个时代无疑是充斥着阴谋与罪恶的,但那阴谋与罪恶又毕竟主要潜行于社会政治层面的权力与争斗,而那些对无休止的无谓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渐生疲惫和厌倦感的普通百姓,心中所系念的,恐怕主要还是饮食男女,政治迫害,尤其是那种真正触及皮肉又触及灵魂的,令人刻骨铭心、五内俱焚的政治迫害的对象,在任何时代,任何政治运动中,都只能是少数人,“文化大革命”恐怕也不能例外。经过岁月的淘洗,多数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所留存的忆念,除了对于那场“革命”的几乎出于本能的深恶痛绝之外,大约还是如《从白天到夜晚》作者笔下的那些琐屑,凡庸却自得其乐,荒诞多于凶险,游戏意味多于悲情的生活片断。作者采用了娓娓倾诉生活琐事的艺术方式而非“伤痕文学”式的,字字血声声泪的控诉来“还原”那个时代,或许可以说是在一个特定的层面上,更贴近那个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实,也包括人们的心理生活真实。
中国现代的女性作家似乎比较喜欢诉说自己的生活经历,很多女作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无意地体现“家庭主妇”的角色意识,都会在诉说自身经历或身边琐事和文字中焕发母性与妻性的光彩。不仅冰心写了《寄小读者》和《往事》,丁铃写了《母亲》,庐隐写了《海边故人》,苏青写了《结婚十年》,萧红写了《呼兰河传》……不止一位女作家的代表作其实就是她们自己身世经历的文学记录。《从白天到夜晚》,大约属于《寄小读者》《往事》《母亲》之类的作品。惟其如此,《从白天到夜晚》也就具有了与上述名篇杰作相似的,琐细平凡而真切感人的美学品格。
——江苏教育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江锡铨
叙写“文革”已经成了一种对文学叙事的巨大挑战。仅仅从外部淋漓尽致地渲染可怕的灾难情景,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我们需要与人心的内心体验相关的崭新的角度和鲜活的细节。雪静这部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叫黄蓉的姑娘,她敏感、聪慧,有一颗欲飞的心。作者通过从她的角度展开的散文化第一人称叙述,将日常生活中散珠碎玉式的细节和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构织成一个不乏诗意的形象体系,充满了一种看似平淡寻常、实则意味深长的反讽意味和幽默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著名评论家李建军
主人公黄蓉出生在塞北的一个小城,她从童年到青春期,环境是封闭的,严酷的,她亲眼看到了多个女性的不幸遭遇。首先是母亲遭遇了第三者的夺爱,两个女人为一个男人撕打,继而父亲丧失性功能,母亲变得幽怨乖戾。一个女老师被丈夫怀疑不是处女,频遭毒打。一个叫大唤的女工为情人付出一切,却遭唾弃……周围无数女性的屈辱、泪水和陨落给黄蓉强烈刺激,形成她的文化心理的潜结构。她相信,尽管在倡言男女平等,但女人还是为男人活着的,男人决定着这个世界的面貌,也决定着女人的幸与不幸。正如西蒙波娃所言:“女人是雌性的,而雌性是物种的牺牲品,目的在于做好准备,恭候雄性的到来,就像月光一定要借用太阳的光泽一样。”这是一本现实性很强的小说,女性主题贯穿始终。由于它对女性生存境遇和潜隐心态的真实披露,有可能对女性的生存理念带来一些冲击性的思考。
——当代著名评论家雷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