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中国古代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古代乐器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道路,在不同的时期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都代表了那一时代国家的发展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与思想。通常我们会将中国古代乐器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先秦时期(公元前1711年—公元前256年);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840年)。

    1.远古时期

    在艰苦落后的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像野兽一样抢夺食物,像野兽一样死于自然灾害或是集体争斗。但是人类并不同于其他动物,他们有智慧,会思索,他们需要更多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丰富的内心感情,动物只会嚎叫,但人类会歌唱,需要聆听,而且还会让石头、泥土、竹子、骨头发出美妙的声音。就这样,乐器诞生了!

    专家推测:远古乐器来源于古人的生产生活工具。如磬,一种和石器时代的石犁、锄头形状很相似的乐器,只不过是在石犁、石锄安柄用的圆孔中系上一根绳子,悬挂撞击,能发出“当当当”悦耳的声音。骨哨,是作为一种联络工具用于狩猎中的;把兽皮蒙在空心的陶制器皿上击打,鼓就诞生了;受敲打的陶碗、陶杯能发出清脆声音的启发,便有了陶铃。研究者由此认为,石质乐器的产生,与当时农耕、狩猎活动中石制工具的使用有关;陶制乐器的产生,与陶器文化的整体发展有关;而在生产活动中,一些拟音工具的长期使用,逐渐开发了人的音乐智能,培养了人的音高甚至音程观念。而那时的乐器主要也是为配合其他的活动形式,因为远古的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是一体的。这些古乐器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们既是表现音乐的工具,又是劳动生产的工具,或是生活用具。

    就这样,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就已能制造了很多乐器了,据考古出土的实物来看,远古最早出现的是吹奏类乐器,其中以1985年在河南舞阳出土的16支竖吹骨笛的年代最为久远,已有8000余年历史,浙江河姆渡出土的160支骨哨距今也有7000余年。

    而目前发现最广、最普遍的远古时期乐器当数埙,那时的埙多是陶埙。埙是一种吹奏乐器,形状类似于鸡蛋,上面开孔,由土捏成,于火里烧制而成的。埙的声音凄婉、深邃、空洞,让人们在听到后,不免会在心底涌起一丝淡淡的怅惘,仿佛置身于空旷的原野或忆起了尘封的往事,其意境是众多现代乐器都难以表达的,有很强的震撼力。远古时期的埙最初被怀疑可能是烧制给小孩当玩具的东西,后来才慢慢成为大人也用的乐器。那是因为出土的远古时期的埙确实无论是外形、大小、指孔位置、指孔数都始终带有随意性,很难确定它的音高和音律。

    其他远古时期的吹奏类乐器见于传说记载的有龠、管、箫、笙等,其中管可能指的就是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箫也是由骨哨发展而来。远古时期也已经有了击奏类乐器,如磬、鼓。

    这一时期的音乐都非常简单,节奏是最基本的因素,但是在乐器制作时已注意到了音高和音色的变化了,出现了基础音阶的萌芽。打击乐器种类较多,占主要地位,其发展途径是由形制不定到定型,种类由少到多,音高也逐渐确定,由只有个别音到有一定的高低音关系的多音阶段。

    在乐理上,这些远古乐器在演奏中主要体现了古代以宫、商、角、徵、羽为主的五声音阶,但这并不代表说远古乐器不能表现现在的七声音节。这主要与我们祖先的和谐共生的宇宙观关系密切:从后来的发展看,“宫商角徵羽”变成了“金木水火土”,又变成了“东西南北中”,一切都与古老的“五行”相暗合,这便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七声奉五律”,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习惯性的规则。这个规则,也恰好符合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平缓、宁静、相依相存的精神境界,体现在用这些远古时期的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乐曲上,就尤其显得沉稳典雅、荡气回肠。

    2.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公元前8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虽然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各国之间都在不断的兼并融合,但春秋战国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文化大发展的年代。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中国古乐器迎来了其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这一时期乐器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以击奏类为主、钟鼓乐为代表。先秦这段时期乐器制作精美,音乐性能也逐渐完备,从总体上来说无论是在乐器的品质还是数量上都具有前所未有的飞跃。这一时期出土发现的乐器主要有大型编钟、编磬、笙、竽、琴、筝、瑟、排箫、箜篌、建鼓、悬鼓、有柄鼓、扁鼓、铜鼓等等。这一时期最能够集中反映当时的乐器成就、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出土乐器,可以说是曾侯乙墓出土乐器。仅从墓葬的规模之大,发现乐器总类之多和殉葬乐队来看,我们就能知道当时乐器发展的繁荣景象。

    据统计,先秦时期的乐器,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近70种。仅在《诗经》一书中提及的就有29种之多。由于当时乐器品种与数量的大大增加,于是在周代时产生了根据制作乐器的不同材料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作“八音”分类法。这也是中国古代首次对乐器的分类,对于后世乐器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乐队的表演形式也是出现在先秦这一时期,常常需要几十人来演奏一曲完整的乐器。最常见的乐队演出形式就是编钟,这也是诸侯王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末期,旧的礼乐制度受到冲击而濒于崩溃,民间俗乐得到较大的发展,当时的民间俗乐,节奏轻快活泼,表情丰富,与宫庭雅乐的“和平静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断地流传开来。

    随着乐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先秦时期代出现了系统关于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即“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传统的五声音阶由宫、商、角、徵、羽加变宫、变徵两音变成了七声音阶,但仍与现代流行的七声音阶不同。“六律”则是指只用一个“变音”的六声音阶。

    伟大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是先秦时代的一个音乐家。在孔子的音乐理论体系中,音乐和礼仪规范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弹奏乐器是培养高尚品德的重要途径。据说,孔子本人非常爱好演奏古琴,还能亲自谱曲。从此,古琴就被赋予了高于乐器本身的意义,它的身影一直萦绕在中国古人的音乐生活中。还有著名的关于古琴高山流水的故事也是发生在先秦时期,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对这种乐器的重视。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名叫俞伯牙的樵夫听到了琴师钟子期的琴声,当演绎巍峨的高山时,他感慨道:“多高的山啊!”当表现江流奔涌时,他又大声赞美道:“多么壮阔的江水啊!”钟子期生平第一次遇到能如此懂得欣赏自己音乐的人,十分感动,与俞伯牙结为生死之交,俞伯牙死后,钟子期为了纪念自己的好友,便把琴摔碎,不再弹琴。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代称,并一代一代流传了下去。

    3.秦汉隋唐时期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不断增加,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丘明所传的《幽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晚唐音乐家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流传下来。琵琶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唐代宫廷音乐以燕乐为代表,在民间拉弦类乐器开始出现。

    秦汉时期,乐器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涌现出新乐器。如秦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弹弦乐器——“百姓弦鼗而鼓之”。弦鼗是一种圆形音箱、直柄的琵琶,后发展成汉代四弦十二柱的“汉琵琶”,又称“阮咸”。

    到了秦汉时,中华民族广泛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乐器。如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时传入的横吹(即横笛);汉灵帝时传入的竖箜篌(曾称胡箜篌);约在公元350年前后的东晋时,从西域传入了“曲项琵琶”,这些外来乐器,经过不断地发展改进,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民族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秦汉时期考古的发现也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到那个时期乐器的存在和发展状况。考古人员在山东洛庄发掘的一座西汉早期王公墓葬的陪葬坑时,出土了一整套19件的编钟,但是它们已经和普通的军乐器混杂在一个坑穴里,不再有以往统领高雅音乐界长达千年的至上王者风范了;与这套编钟同时出土的还有6套编磬,总计107件。仅从此墓出土的编钟和编磬规模、数量配比来看,编磬的地位和重要性已经远远的超过了编钟。这有力地说明了,曾侯乙时代有着最高贵的乐器和权力地位象征的“钟鼓之乐”已渐渐为汉初的“金声玉振”或说“金石之声”所取代。

    还有在同是汉初时代著名的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套体现当时室内小型乐队的木俑。木俑们使用的乐器是竽和瑟,而“竽瑟之乐”也正是风靡战国到秦汉之际的流行音乐组合。此外,从乐俑们的演奏姿态我们也可以发现,曾经的庄严肃穆被轻快和愉悦的风尚代替,再有一些同时代的其他考古发现显示,当时乐舞百戏这类欢快活泼的综合艺术十分受欢迎,各种轻便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已开始在乐队中粉墨登场。乐器与音乐开始了从一种“排场”向人性化、实用性的方向回归,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是秦汉鼓乐之风改变的明显标志。

    汉代结束后,中国进入到了纷争不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的年代反而是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各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带来了创新的机遇。表现在乐器方面,就是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以及在传入中逐渐汉化的乐器,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占据了明显的地位。比如从西域传入的梨形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和 “阮咸”,这就是文化交流触合在乐器方面的现实体现。

    到了充满活力和开放精神的唐代,由于人们对外来文化始终抱着新奇和接纳的态度,中国乐器史上的重大变革产生了。遗憾的是,保存至今的唐代乐器实物非常少见,但人们仍可从其他途径管窥异彩纷呈的唐代乐器。

    在一幅反映唐朝乐队演出盛况的壁画中,人们可以发现一些以往从未见过的新乐器,其中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里面的琵琶是横着弹的,而且还用拨子。据研究发现:早期西域的琵琶就是横着用拨子弹奏的。在中国,琵琶的演奏方法大约经历了千年演变,而在唐朝琵琶是最流行乐器,深受人们的喜爱。

    另外,在一件出土的唐三彩上,一个唐朝的演奏乐队完整地被展现了出来:乐队所使用的乐器有传统土生土长的排箫、笙、竖笛等,也有从西域传入的琵琶、箜篌、横笛、拍板等,但领衔的则非琵琶莫属。

    据《乐府杂录》记载,唐朝时各类乐器总和大约有300种。虽然其中一些古老乐器如今恐怕已经难觅踪影,但一些外来乐器在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却最终成为地道的中国民族乐器。公元907年,随着唐的灭亡,中国音乐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结束了,但是,历史的痕迹却永久地印刻在古老的土地上。

    如今,在西安郊区的一个古镇中,仍然活跃着一支完全仿唐的民间乐队——集贤乐社,他们使用的乐器大部分是地地道道祖辈传下来的,演奏技艺也是祖传的,所演奏的则是大名鼎鼎享誉中外的“长安古乐”。据传,唐“安史之乱”时,一位宫廷乐师逃难流落于此,为谋生计创立了一个音乐教坊,专门教导民间弟子演奏唐朝的宫廷音乐,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长安古乐的演奏形式分座乐和行乐,座乐一般坐着演奏,演奏大套曲;行乐就是站着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常会奏一些短而优美的乐曲。乐队的核心是鼓,有7种,整套古乐以不同的鼓声为主干贯穿下来的。它使今人有幸聆听到了“余音绕梁,‘千年’不绝”的唐代宫廷高雅音乐。

    4.宋元明清时期

    这段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弓弦乐器的蓬勃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并且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和说唱艺术的发展。古琴则开始出现了不同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了扬琴。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总体来说,宋元明清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发展繁荣。

    宋元时期,商业经济的萌芽,音乐活动也逐渐开始展示世俗百态,各种风格迥异,适合普通百姓、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音乐形式纷纷涌现。如泛称民俗性的百戏歌舞、趋向于独立的南北杂剧以及俳优艺伎表演等,这些音乐活动,都通过乐器得到了直接反映,从而表明了这些乐器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外,宋代文化思想中的复古意识,在宋元的乐器中有所体现,其中琴、排箫、笙、龙首苗、悬钟、杖鼓、细腰鼓、铜鼓、悬鼓等乐器的组合形式,对于乐器史的研究也是一种参照。

    唐代以后,发展于宋、元,成熟于明、清的戏曲艺术逐渐成为主流,这一转变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的发展轨迹,如今不少著名的中国民乐器都是在宋元之后逐步出现和成型的。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生活中是“南有弹词,北有鼓词”,而后世的说唱音乐题材,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根据文献记录,当时的弹词基本上都是用琵琶伴奏,也有用小鼓、拍板的。

    明代冶炼铸造、陶瓷烧制工艺技术的进步,也促成了像铁笛、铁箫、瓷箫这类乐器的产生。清代的音乐生活,很多在绘画作品中得以再现。如《过皇会图》中所反映的就是当时盛行的民俗文艺演出中的乐器表演形式,有笙、箫、云锣、小鼓、镲、拔等。在清代,仿古乐器仍普遍存在,像编钟、搏钟、磬、埙等,常用来演奏宫廷雅乐或是应用于一些大型的祭祀活动中。

    京剧在明清时期尤为繁盛,伴奏乐器更是或洪亮高昂或低沉婉转,将戏中的人物情绪发挥到淋漓尽致,实际上京剧乐队却并不庞杂,只是经过长期摸索后合理搭配的成果。其实,京剧乐师们手里拿的乐器大都并非产自中国本土,却最终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乐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二胡。二胡的前身叫“奚琴”,是隋唐时代北方一个叫“奚”的部落发明的乐器。从史料中可以发现,唐宋前一直没有关于像二胡这类弓弦类乐器的记载。这类乐器传入后,同样也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大约在元代最终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中国乐器——弓弦类乐器。明清时期以后,这类乐器则是流传非常普遍。

    就这样,历经千年的吸收、创造、淘汰和更新,到了明、清时,中国民间乐器的队伍基本成熟了。直至今日,很多不同材质、不同音色的传统民乐器,仍在共同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含蓄温和的特有气质,鸣奏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奋进的世界最强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