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上古时期尧主政的时代,“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大家都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有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悠闲地做着“击壤”游戏,一边唱出了这样的诗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这一诗歌的大概意思是说:人们在太阳升起时下田劳作,太阳落下时回家歇息。自己开凿一口井就能有水喝,耕种好自己的田地就有粮食吃,这样自由快乐的生活,那帝王的权力对我有什么用呢?这首诗歌被后人称作《击壤歌》。
“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用木头做两片“壤”,做成前边大、后边小的样子,各长一尺三寸。先把一片立在地上,再站到若干步以外,用手上这片“壤”来打,打中了,就算赢。这是一种老人游戏,对于老人锻炼身体是有好处的。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安闲自乐的生活和心境,其做成年代约在公元前2300年,很多古书中都曾提到过,可能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诗歌了。
女娇作诗思大禹
生活在夏朝以前的大禹王是个治水能手,当时黄河四处泛滥,他因忙于治水,到了30岁时仍然未成家,后来他在涂山治水,见到女娇,二人互生爱慕之情,便结为夫妻。
女娇是涂山部族的女子,仪容秀美,生性娴雅,是当地有名的美女。
但由于治水的工作紧迫,大禹在婚后不久便又到别处巡视灾情。女娇一人在家孤单,心里就非常想念大禹,便派使女到涂山的南麓去等候大禹归来,可是天天等候也不见大禹回来。由此,涂山氏的郁郁情衷无处可诉,便作诗唱道:候人兮漪。意思是我在等你啊,我心爱的人儿,我想你的情思就像水纹一样一波又一波。这首诗虽只有4个字,但却是我国爱情诗的鼻祖,迄今已有4100年的历史了。
从这首情诗中也可见女娇对大禹的情意,但大禹不以私情贻误公事,他往来奔波,一心治水,八年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女娇的使女把此事告诉了大禹,大禹感动了,遂让女娇追随自己,在治水附近的安邑安了家,照顾大禹的饮食起居。
为了把奔流肆虐的洪水引向大海,大禹不得不吃住都在治水的现场。大禹便与女娇约定,为了抢时间,他在工地上设张鼓,女娇听见鼓声就来送饭,否则就不要来。
有一天,大禹在治水时不慎碰落一块山石,石落击鼓发出声响。女娇听到了,就连忙带着食物来到了工地。
但她却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一幕,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化作一头巨大的黑熊,一爪操钎,一爪执斧,站在大河中用力地开凿一座大山。
女娇大惊失色,她以为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头面目狰狞的大熊,吓得扔下手中的食物,慌乱地奔逃而去。
这个时候,大禹发现了妻子,见状也赶紧追了上去,他想向妻子解释清楚,但急切中他居然又忘了要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他边追边喊,可是他越追越喊,女娇就越害怕,飞似的奔逃着。
就这样,他们一追一逃间,女娇跑到了嵩山之下,终于力竭而止化成了一块大石。
大禹心急如焚,又非常悲痛,觉得因为自己的疏忽,让女娇变成了石头。大禹的部属闻讯赶来,也都十分吃惊,这时大禹的下属伯益发现女娇的石像中传来空洞的声音,原来女娇已经怀孕了。大禹见母子俱化为石,更是悲痛不已,他对石头喊道:“还我儿子。”只见石像的肚腹应声开启,一个男婴就此降临人世,由于是启石而生,天赋异禀,这个男婴的名字便叫“启”,他就是未来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开创者夏启。大禹治水成功后,大家推举他继承了舜的帝位,大禹便封女娇为妃。
杜氏一歇情动百里奚
春秋时著名政治家百里奚,字井伯,亦称百里子或百里侯,楚国宛人,也有人说是虞国人,为秦穆公时的贤臣。
百里奚才华横溢,可由于家境贫寒,都三十多岁了还没有什么作为。
百里奚的妻子杜氏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只是呆在家里,有何出息呢?”
百里奚听从了妻子的劝告,准备出去闯荡。
临别前,妻子杜氏杀掉唯一的老母鸡,没有柴烧,只得拆下大门闩当柴。百里奚饱餐一顿,杜氏抱着饥饿的儿子对他说:“你富贵以后,可别忘了我们。”百里奚说自己是不会忘的,于是夫妻二人含泪而别。
百里奚在外面漂泊了许多年,吃了很多苦,他最早时来到齐国,欲求仕于齐襄公,由于无钱送礼,又没人给他引荐,于是生活更加穷困。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叫蹇叔的义士,蹇叔见他谈吐非凡,就把他收留在家里。
但是蹇叔家也不宽裕,就问百里奚会做些什么?百里奚说会养牛。蹇叔就让他去饲养牛,牛果然被他养得膘肥体壮的。
这时百里奚听说周王喜好牛,凡给他养牛、献牛的都有重用,就想去给周王养牛,蹇叔劝告说:“一个君王不理朝政却偏爱牛,不会有好下场的,你不能去。”
后来,齐国公子无知弑齐襄公而自立,向天下广招贤才,百里奚想去应聘,蹇叔劝道:“齐国公子出逃在外,无知初即位,而且即位不正当,必有内乱,你不能去。”
这时蹇叔的朋友宫之奇在虞国任国相,便让蹇叔来做官,蹇叔就带着百里奚来到了虞国。不过,蹇叔见虞国国君虞公听不得谏言,就想和百里奚离开,但百里奚因长期颠簸、生活潦倒,便执意留在虞国,蹇叔无奈,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乡宋国去了。
不久后,晋献公派兵攻打虢国,借道于虞国,大夫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屡谏虞公,但他不听,最终虞国灭亡,虞公和百里奚被俘获到晋国,晋献公见百里奚有才华,欲任用之,百里奚说:“君子不适仇国,何况为它服务呢?我就跟随虞公吧。”
这时秦穆公结姻于晋国公主伯姬,晋献公见百里奚不识好歹,就把他作为陪嫁奴隶给了秦国。百里奚不甘受辱,就借机逃到了楚国给人养牛,楚人看他养的牛比别人的都强壮,便称他为“看牛大王”,不久后连楚王也知道了他的名号,就叫他到南海养马。
秦穆公早就听说百里奚贤智,知道他在楚国后,就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许,就想了个法子,他派人对楚国人说:“我的罪臣百里奚在楚国,请以五张羊皮赎回他。”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这时的百里奚已经70岁了,他来到秦国后,便被秦穆公任为相国,很受重用。
而百里奚的妻子杜氏在百里奚离开数年后便开始寻找他,她带着儿子也辗转到了秦国,后来得知百里奚做了秦国的相国,便想去和他相认。
不过这时的杜氏很担心,百里奚与她分别数十年,现在又位高权重,还会不会和自己相认呢?自己又怎样才能接近他呢?后来杜氏打听到百里奚的府上要招几名洗衣服的女工,便应聘进入了相府中。但在相府中,一名下人是无法接近百里奚的。
这时杜氏又听说相府的乐队招人,便向乐队的头领自荐她会唱歌,乐队头领便让她试一下。杜氏自小生活在素有“歌舞之乡”的虞国山区,唱歌方面还是很出色的,她一亮嗓门,那清亮的山谣便立刻打动了头领,于是就把她招为乐队人员,这样杜氏终于有机会接近丈夫了。
这一天晚上,百里奚吃饱喝足后,照例让乐工们奏乐,杜氏自告奋勇地第一个出场,只见她低眉敛袖、扬声而歌日:
百里奚,五羊皮!
忆别时,烹伏雌,舂黄齑,炊度廖;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五羊皮!
父粱肉,子啼饥,夫文绣,妻洗衣;富贵忘我为?百里奚,五羊皮!
昔之日,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离。
嗟夫,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听了第一句就觉得十分奇怪,听着,听着,他感觉这个老妇人很奇怪,想必是自己的结发妻子?就站起来走向她身边扶起她,喃喃地说:
“夫人……你受苦了……”于是杜氏哭着与百里奚相认,相互倾吐久别之情。
其实,百里奚虽然富贵了,并没有忘记夫人,几次三番派人去家乡打听都没有下落。不料今日一场宴会,两人竟得重逢,牵线搭桥的居然是一首《琴歌》。自此,百里奚功成名就,全家团圆,他的儿子孟明视自小习武,武功高强,便向秦穆公举荐,也被封为将军。
庄姜出嫁轰动卫国
庄姜是春秋时卫庄公的夫人,齐国人。庄姜品德美好,大方得体,《左传》记载她“美而无子”。对待卫庄公妾戴妫所生的儿子公子完和公子晋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样,既善又美。在当时已有很好的口碑,后世对她的评价也很高。
大多数卫国人第一次见到庄姜时,正是她和庄公成婚的时候,《诗经·卫风》第三篇《硕人》中描写的人们公认是庄姜出嫁时的情景,其诗写道:
硕人其颀,衣锦袭衣。
齐候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愤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施最鏕鏕,缝鲔发发,葭菱揭揭。
庶姜孽孽,庶士有蝎。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那个白白胖胖的美女个子很高,她身穿华丽的锦衣和披风,她就是齐侯娇贵的女儿,嫁给了卫侯做妻子。她本和齐国太子同胞生,也是邢侯的小姨妹,谭公是她亲姐丈。她的双手白嫩如春天萌发的草木嫩芽,肌肤如凝脂一般细润腻滑;她的脖颈粉白如蝤蛴,牙齿如瓜子一样白又齐;她的额头很方正蛾眉很细,笑容非常美丽动人,秋波流动之间情意自然显现。那个白白胖胖的美女姿态十分尊贵,她在城郊驻马停车;四匹雄马非常矫健,马辔两边红绸飘飘,乘坐用鸟羽装饰的车去上朝;诸位大夫该早退,别让国君太操劳。
黄河之水声势大,奔腾向北哗啦啦;撒开鱼网呼呼响,鱼儿跳跃泼剌刺,芦荻稠密又挺拔。陪嫁女子服饰美,媵臣英武又高大。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卫国人欢迎庄姜的热闹场面,在人们的眼中,庄姜丰满高大、身材匀称、容颜俏丽,她身着鲜艳的锦衣,乘着漂亮的彩车来到了卫国,到了城郊就停下了车来,四匹高大的俊马在河沿边高声鸣叫,昂首挺立,披红乱飘,随着马的呜叫,庄姜款款地走下车子,等着庄公的迎娶花车,那自然是收拾得更加香艳的一辆车了。卫国人也就趁着这个机会。
大饱眼福,把庄公的新媳妇看了个够,那临风飘逸的身姿,很多人多年以后也还记得,那众多的嫁妆和陪伴的盛妆,以及随行大夫的气势,都成了卫国人经年谈论的话题。自那天后,很多的卫国人就去劝他们的大夫,上朝议事之时,早点退朝,给庄公和庄姜多留下一些在一起的时间。
庄姜嫁与庄公后,两人十分恩爱地过了几年。可遗憾的是那庄姜没有生养,庄公也就把过盛的精力移到了别的女子身上。他先是从陈国娶来了漂亮的戴妫两姐妹,后来又恋上宫中的一个小宫女,此时的庄姜自然是失意到了极点,但她却又说不出庄公的不是,只能把一切怪罪为自己不能生养,可她又觉得这不能全怪自己,于是感觉到自己很委屈、很孤单,远方的父兄无法依靠,就连告诉他们的勇气也没有。
可庄姜的心永远在庄公身上,不曾移动一点。从庄公移情以后,庄姜便喜欢上了出宫游玩,经常带上七、八随从,或登山,或临水,把一腔的愁绪撒在绵绵的山水之间,也希望在故径之上,搜寻出她的从前。
有一天,庄姜从外游玩进宫里,正看见戴妫姐妹身着绿衣,打扮整齐,笑盈盈的走上前来请安,并说是宫中有夜宴,邀庄姜一起去参加,庄姜一想到庄公对自己的冷淡和他看见戴妫姐妹的眼神,心里就一阵阵的酸痛,于是推说自己身体不适,回到自己的宫中。
回宫后已是掌灯时分,隔窗望去,王宫内一片通明,从正殿里传来了丝竹之声,也夹杂着宫女们的歌声和嫔妃们的笑声,当然偶尔间也有庄公粗洪响亮的笑声。庄姜想起了戴妫姐妹身着绿衣的模样,很是好看,不由得也把自己的绿衣拿了出来,虽说是有好几年了,可不曾生养过的她,身材一点没变化,她禁不住穿戴起来,还飘逸地做了个旋转,心中得意几分,可一听见那边传来的笑声,又黯然的脱了下来。庄姜心里很郁闷,但也找不到宣泄的地方,于是提笔便作《绿衣》诗以述情: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诜兮。
烯兮络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后来戴妫两姐妹失宠,与庄姜同为失意人,三人关系很好,戴妫妹妹生子后,庄姜就把那个孩子视若己出,戴妫妹妹去世后,那孩子也就跟了庄姜。
季札不忘故,宝剑挂到徐君墓
春秋时期,地处东南的吴国锻制宝剑的技艺非常精良,出产的各种宝剑名声远扬。当时的人们也都以能有一把吴国的宝剑而满足。
吴国的王子季札,人称“延陵季子”,其身处宝剑产地,自然会经常身配精工制作的宝剑。有一次他出使晋国,途中路过徐国,便去拜见徐国国君。
“大王,请接受我转达父王对您的问候!”季札行礼毕,习惯地握住腰间的剑柄。徐君的眼光也自然地落在那金光耀眼的剑鞘上,露出羡慕的神情。
徐君对宝剑的注意虽是一刹那间的事,可还是让季札感觉到了,徐君设宴款待他时,他一边饮酒一边想:
此剑送给徐君,对加强吴、徐友谊很有作用……可是,我出使晋国,身上无剑又不合适,于是他决定从晋国回来时再把宝剑献给徐君。
季札离开徐国去往晋国。过了一段时间从晋国返回,又经过徐国,便想将宝剑献与徐君,却看到徐国上下素衣白幡,一派治丧景象,原来徐君去世了。季札心里很失落,他说:“我有心向徐君表示敬仰,不料永远失去了机会啊!”
一个随从对季札说:“既然徐君不在,赠剑之事也就作罢吧?”
季札摆摆手:“不行,此事不做,我心里总会不安的。”于是他把宝剑赠给徐国新君王。新君王感激地说:
“先王没有遗嘱,我不该接受贵重礼物啊。”季札只得把剑挂在徐君墓地上,寄托自己的怀念。
徐国人知道后都很感动,有人还就此事作诗,即《乐府诗卷八十三》中的《徐人歌》: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由此,吴国与徐国的关系更亲密了。
刘向的《新序》也记载此事:“延陵季子将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反而徐君已死,季子于是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乃为之歌。”
季子本是吴王寿梦第四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吴王寿梦应该是第一位称王的吴主。作为一位逍遥王权之外的国之重臣,季札学识丰厚,见闻广博,这种过人的个人素质与文化修养让其出访列国写就了春秋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最经典的外交史话。赠剑徐公,也许只是发生在季札出使各国的行程中的一个小而精微的插曲。但君子一诺值千金,季札是用自己的真心兑现着曾经的诺言,哪怕那只是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一次暗许,什么人情世故,什么外交通谊,人心的交感才是弥足珍贵的天下之大道。
季札以他的高远智识,清远德行给后世留下了千古不朽的传奇!
荆轲赴秦,易水风寒
战国末期秦国霸于天下,秦王赢政想独霸天下,在消灭了赵国后派兵向燕国逼近,燕国太子丹万分恐慌,便想派刺客刺杀赢政,他用心结交了侠士荆轲,荆轲也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刺杀秦王。
要刺杀秦王,就必须要能见到秦王才可以,怎样才能使秦王接见自己呢?太子丹和荆轲苦苦思索,后来他们想起了秦王的仇人樊於期。樊於期是秦国的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避难。秦王便用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买他的头。两人想,如果将他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一起献上,秦王必定会高兴地接见荆轲,那时就有机会行刺了。
于是,荆轲前去拜访樊於期,把刺杀秦王的计谋告诉他。樊将军听后说:“这正是我日夜盼望的事啊,今天终于机会来了,我这就成全你!”说罢便拔剑自刎。
荆轲流着泪将樊将军的头装入木匣封好,又将一把有毒的匕首藏在卷起的督亢地图里,与太子丹商定了启程的日子。出发那天,太子丹和了解内情的朋友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到易水边送行。大家迎着刺骨的寒风,心情异常沉重。
这时,荆轲和太子丹的朋友,音乐家高渐离在易水岸边敲起竹制的乐器,荆轲和着乐声高声唱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慷慨激昂的歌声激荡着易水,震撼着人心,荆轲连头发梢都向上竖了起来。送行的人们禁不住掉下热泪,目送着壮士的车马渐渐远去……
这首短歌虽然只有两行15个字,却展示了一种离别时悲壮的真情实感,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刺杀秦王前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的坚定意志。
唐朝诗人骆宾王有一次在易水边送人,遥想起古时太子丹、高渐离等人在易水边送别壮士荆轲的情景,情之所至赋诗一首《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屋原心怀国难作《离骚》
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等。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间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他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由屈原做主。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由于(屈原)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屈原痛心极了,站在宫门外面不忍离开,盼着怀王能醒悟过来相信自己,以免给国家带来灾难。他从早站到晚,却看见子兰、靳尚和秦国的奸细张仪等人欢欢喜喜地从宫门走进走出,不由叹着气喃喃地说:“楚国啊,你又要受难啦……”
屈原回到家中,闷闷不乐,想到亲手结成的楚齐联盟一经破坏,楚国就保不住眼前的兴旺了,不禁顿脚长叹。
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问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劝他不要再发议论了,屈原道:“我是楚国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国遇到危险啊!”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屈原认为怀王会醒悟,也一定会忍而不能舍也。
分清是非的。只要怀王回心转意,楚指九天以为正兮,国就有办法了,便一直想求见怀王。夫唯灵修之故也。
但是怀王不再召见他,于是,屈原越此段的意思是说:尧虞舜多么光来越忧愁,常常整夜不眠,就写了一明正直,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夏篇名叫《离骚》的长诗,把对楚国的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贪图捷径落得担忧和自己的怨愤都写了进去。其中走投无路。结党营私的人苟安享乐,有诗句说:他们的前途黑暗而险阻。难道我害怕惟草木之零落兮,招灾惹祸吗,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灭。
恐美人之迟暮。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希望君王赶不抚壮而弃秽兮,上先王脚步。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何不改乎此度?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我早知道忠乘骐骥以驰骋兮,言直谏有祸,原想忍耐却又控制不住。
采吾道夫先路!上指苍天请他给我作证,一切都为了其意思是说:我想到草木已由盛社稷的缘故。
而衰,恐怕自己身体逐渐衰老。为何这篇诗传出去后,子兰、靳尚等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人又获得了攻击屈原的材料,说屈原这些法度?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把怀王比作桀纣。怀王一怒,撤掉了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屈原的官职,并打算把他赶出郢都。
又说:女媭劝他换个地方去休养一阵,他大彼尧舜之耿介兮,声说:“我不能带着楚国和百姓一起走既遵道而得路。呀!”但在女委的日夜劝说下,屈原何桀纣之猖披兮,最终恋恋不舍地搬出了郢都,流落到夫唯捷径以窘步。了汉北。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路幽昧以险隘。兵南下,攻破了郢都,楚国基本被灭。
岂余身之惮殃兮,屈原知道后,就在农历的端午节这天恐皇舆之败绩!跳进泪罗江殉国了,后人为了纪念他,忽奔走以先后兮,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都举行划龙舟比及前王之踵武。赛,并且用糯米包粽子吃。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裔怒。
宋玉与《九辨》
战国末年的文学家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鄢(今襄樊宜城)人。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今难分晓,大多是说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曾事楚怀王和楚顷襄王,但在仕途上颇不得志。
宋玉身上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人们经常所说的“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巫山云雨”的典故皆由宋玉而来。而且中国人形容美男子也都爱用“颜如宋玉,貌比潘安”,可见宋玉的美貌。
宋玉好辞赋,为屈原之后的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他的《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愫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惨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恍圹恨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怜。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雁雍雍而南游兮,鹃鸡啁哳而悲鸣。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时叠叠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关一人兮心不绎。
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
蓄怨兮积思,心烦憺兮忘食事。
愿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
车既驾兮揭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
倚结柃兮长太息,涕潺渡兮下沾轼。
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
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歃傺而沈藏。
叶菸芭而无色兮,枝烦挈而交横;颜淫溢而将罢兮,柯仿佛而萎黄;前辅糁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
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
揽腓辔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佯。
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
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依攘。
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
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
仰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
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
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扬。
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于众芳。
闵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
心悯怜之惨凄兮,愿一见而有明。
重无怨而生离兮,中结轸而增伤。
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
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
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骗跳而远去。
凫雁皆唼夫粱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
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钮镭而难入。
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
愿衔枚而无言兮,尝被君之渥洽。
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
谓骐骥兮安归?谓凤凰兮安栖?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
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凰高飞而不下。
鸟兽犹知怀德兮,何云贤士之不处?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喂而妄食。
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独悲愁其伤人兮,冯郁郁其何极?霜露惨凄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
霰雪雾糅其增加兮,乃知遭命之将至。
愿徼幸而有待兮,泊莽莽与野草同死。
愿自直而径往兮,路壅绝而不通。
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从。
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按而学诵。
性愚陋以褊浅兮,信未达乎从容。
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俗之不固。
何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凿。
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
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
食不偷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
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见乎阳春。
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
春秋连连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
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
白日畹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
岁忽忽而道尽兮,老冉冉而愈弛。
心摇悦而日幸兮,然怊怅而无冀。
中惨恻之凄怆兮,长太息而增欷。
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寥廓而无处。
事亹亹而觊进兮,蹇淹留而踌躇。
何泛滥之浮云兮,焱壅蔽此明月!
忠昭昭而愿见兮,然露噎而莫达。
愿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
窃不自料而愿忠兮。或焉点而污之。
尧舜之抗行兮,嘹冥冥而薄天。
何险嚱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鍖而有瑕。
何况一国之事兮,亦多端而胶加。
被荷稠之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带。
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
憎愠怆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
事绵绵而多私兮,窃悼后之危败。
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
今修饰而窥镜兮,后尚可以窜藏。
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
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漠而无光。
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适。
谅无怨于天下兮,心焉取此怵惕?乘骐骥之浏浏兮,驭安用夫强策?谅城郭之不足恃兮,虽重介之何益?遭翼翼而无终兮,忳惛惛而愁约。
生天地之若过兮,功不成而无效。
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
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恂憨而自苦。
莽洋洋而无极兮,忽翱翔之焉薄?国有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而更索?宁戚讴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
无伯乐之善相兮,今谁使乎誉过。
罔流涕以聊虑兮,惟着意而得之。
纷纯纯之愿忠兮,妒被离而鄣之。
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
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
骖白霓之习习兮,历群灵之丰丰。
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跃跃。
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
前轾辌之锵锵兮,后辎乘之从从。
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
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
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
该诗文将肃杀的秋景与悲怆的心境融为一体。全诗语言清新,想象丰富,手法细腻,主观客观和谐统一,所以很受人推崇,“悲秋”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不断重复的主题。
《九辩》是一首感情真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被认为是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从诗的内容来看,主要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尚。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模仿《离骚》之处,但追求理想、坚持抗争的精神远逊于屈原。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