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将门后裔。项羽身高八尺,力能举鼎。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在江东一带征集了精兵八千,项羽做了牌将(副将)。为了便于号召,他采纳了谋士范增的建议,立前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建都于盱胎,仍称楚怀王。项梁率义军在和秦军战斗中接连取胜,由于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结果项梁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被秦军章邯指挥的军队打败,项梁战死。
定陶之战后,秦军北渡黄河,攻打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将赵军围困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兵救援。
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便畏缩不前,屯兵46天。当时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于困境之中。
项羽便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他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
一到战场,项羽指挥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把秦军包围起来。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楚军个个勇猛杀敌,一以当十,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秦将王离,杀死秦副将苏角,迫使秦副将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接着西进入秦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后返回彭城。
项羽挟其军事上的余威,以诸侯上将军自居,发号施令。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取梁、楚之地九郡(占有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地区),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又割地封王,分封了18个诸侯。封刘邦为汉王,王汉中、巴蜀,企图限制刘邦势力的发展,使其不得东进。
由于项羽分封不公,引起诸侯和功臣的不满。先是田荣据齐反楚,项羽急忙率军讨伐,刘邦便乘隙东进,从汉中潜出,打败项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后迅速东进,楚汉战争开始。
后来项羽与刘邦在成皋一带相持两年之久。这期间,刘邦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指导,扼守成皋,在持久战中消耗对方实力,伺机反击,项羽找刘邦决战,又急攻不下。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汉军由弱变强,项羽由强变弱。
这期间,刘邦派大将韩信北伐东征,占领了燕、赵、韩、魏、齐等大部分地方,对项羽形成了包围之势,项羽见形势对自己不利,遂与刘邦议和,双方划鸿沟为界,之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则采用了张良和陈平的计策,趁机发兵向项羽发动总攻,与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在垓下把项羽军团团包围。
此时,项羽率领的十万楚军已兵疲粮尽,士气低落。夜间韩信又对楚兵进行了攻心战,让汉军在楚营四面唱起了楚歌。项羽大为吃惊,误认为汉军已全部占有了楚国,便借酒浇愁,慷慨悲凉地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诗后来被称为《垓下歌》,表现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楚霸王穷途末路时的情景,这首诗起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的气象。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他曾有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所以这句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
“时不利兮骓不逝”。似乎一切尽是天意:时机于我不利,战事于我不顺,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此刻面对四面楚歌的惨败结局,面对爱妾虞姬,项羽感慨万千,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
“骓不逝兮可奈何”,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句则是在说他连自己的爱妃虞姬也保护不了,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悲哀!当年,他所向无敌,威震天下;如今兵败如山倒,面对虞姬也只能是“奈若何”了。
当时的虞姬见事已至此,不想成为霸王的拖累,便奏乐和了一诗唱给霸王听,其诗为:
汉兵已略地。
大王意气尽,四面楚歌声;贱妾何聊生?唱完之后,虞姬拔剑自尽。后人称此诗为《和项王歌》,此诗既是历史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句式上规整流畅,已具汉诗典雅的气象。后来清朝有位诗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诗一首:
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项羽见虞姬自尽,十分心痛,仓促间只好草草掩埋了虞姬,又觉了无牵挂,便飞身上马,带领八百骑突围南去。来到乌江边上,身边只剩28人,而追过来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大战一场后就自杀身亡了。
刘邦建汉作《大风歇》
刘邦出身在江苏沛县的一个贫民家庭,可以说,出身不怎么样。时势造英雄,刘邦顺应农民起义的浪潮参加了起义。后投奔项梁的阵营,与项羽并肩作战。正当他不得志时,遇到杰出的军事家韩信,并听从他的意见,跟项羽争夺天下,拉开了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相争。虽然刘邦在很多方面不及项羽,但他的知人善任、不计前嫌、用人不疑的性格特点是项羽所不及的,从而使他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成为了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刘邦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部队的协同作战。这些部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部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部队的首领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在这过程中,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英布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有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即兴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就是著名的《大风歌》,刘邦边唱边慷慨起舞,一时感慨万千无法抑制,不由边歌边哭,流泪数行。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情诗相偕
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他的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
司马相如早年家贫,并不得志,得托孳尾永为妃。
长大后曾在汉景帝的宫中担任武骑常交情通意心和谐,待。后来又做了梁孝王的门客。梁王中夜相从知者谁?死后,便回到家乡成都,迫于生计,双翼俱起翻高飞,后到好友临邛(现在的邛崃)县令王无感我思使余悲。
吉那里寻找生计。卓文君也早就听说司马相如之才,这里有一叫卓王孙的富商,与王今又见其相貌堂堂,才艺过人,其琴吉关系不错,他有一女名卓文君,当与诗中之求偶之意声声人心,于是心时仅17岁,其“眉色远望如山,脸际生爱慕。席散后,卓文君寻到司马相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如,两人相谈甚欢,有意相好。但司善琴,文采亦非凡。本来已许配给某马相如觉得自己落魄至此,无钱上门一富家公子,不料那公子短命,未待求亲,而其父卓王孙也势必不会同意,成婚便辞世了,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没办法,两人商量后便决定私奔。于家守寡。是当夜,卓文君便与司马相如离开了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某日,临邛,卓王孙知道后非常生气,宣布卓王孙在家宴请王吉,司马相如作为与卓文君断绝父女关系。
一个客人和乐手也在被请之列。席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才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便趁机发现司马相如家里穷得只剩下四堵墙一展其才,不时博得叫好声。壁,两人生活十分窘迫,卓文君想了这时卓文君听见乐音悦耳,便前一个让其父资助的办法,她把自己的来大厅边上的帘后倾听。司马相如奏头饰当了,来到临邛临街开了一家酒琴时窥见此女美貌非凡,心想可能是铺,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卓王孙之女,遂有心留情,于是奏了则光着膀子与伙计们一起酿酒,有时一首《凤求凰》。其诗日:还亲自在大街上涮大缸。
凤兮凤兮归故乡,卓王孙闻讯后深以为耻,觉得女遨游四海求其凰;儿女婿干那种下等人干的活,自己也时未遇兮无所将,没脸见人,就整天闭门不出。这时他何悟今兮升斯堂!的兄弟和长辈都劝他说:“你只有一子有艳淑女在闺房,二女,又并不缺少钱财。如今文君已室迩人遐毒我肠;经委身于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一时不何缘交颈为鸳鸯,愿到外面去求官,虽然家境清寒,但胡颉颃兮共翱翔!毕竟是个人才;文君的终身总算有了凰兮凰兮从我栖,依托。而且他还是我们县令的贵客,你怎么可以叫他如此难堪呢?”
卓王孙无可奈何,只得分给卓文君奴仆百人,铜钱百万,又把她出嫁时候的衣被财物一并送去。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双双回到成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有了财资,司马相如也有心做文章了,于是写了不少妙文,流传一时。
当时汉武帝初即位,他的奶奶窦太后掌握大权,汉武帝无事可做,呆在宫里实在无趣,他喜欢文学辞赋,东方朔、吾丘寿王等著名的文人便经常陪伴在他的身旁,吟诗作赋,倒也十分快活。
一天,汉武帝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赋中华美的文辞与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不由拍手叫好。他一口气读完《子虚赋》,以为作者是前朝人,便连声叹息说:“写这篇赋的人,真是个才子,可惜我没有和这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这时,在汉武帝身边服侍的狗监(替汉武帝管理猎狗的人)杨德意谄笑着说:“陛下,写这篇赋的人小臣知道,他是小臣的同乡司马相如,现在成都闲居。”
汉武帝听了又惊又喜,问道:“你说的可是真实情况吗?”
杨德意回答说:“是的,司马相如曾经对我说过,是他写的《子虚赋》。”
汉武帝大喜,马上派人召司马相如来京。
司马相如被召到朝廷,汉武帝接见了他,问他道:“《子虚赋》是你写的吗?”
司马相如非常自负地回答说:“是的,陛下,《子虚赋》正是臣写的。
不过,那是写诸侯的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若准臣陪陛下游猎,臣可写出‘天子游猎赋’献给陛下。”
汉武帝听了非常高兴。为司马相如安排了豪华的住处,给以优厚的待遇。第二天就带了司马相如等人去上林游猎。没过几天,司马相如就挥洒大笔,写出了一篇《上林赋》,呈献给汉武帝。汉武帝读了感到十分满意,就封了司马相如一个郎官(帝王的侍从官)做。
司马相如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并与一茂陵女子十分要好,加上官场得意,曾经和卓文君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卓文君?于是竞然产生了弃妻复娶之意。
终于有一天,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13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因为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见事竟至此,就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了一诗一书以回赠,其诗是哀怒的《白头吟》:
皑如山间雪,皎若云中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其书是凄怨的《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唏,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
“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的才华横溢,又遥想昔日夫妻的恩爱之情,羞愧万分,遂乘驷马高车亲赴成都,将卓文君接往长安,从此不再提休妻纳妾之事。
李延年一诗送妹进宫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很年轻,娶了陈阿娇后一度被看管得很严,后来他曾宠爱卫子夫和王夫人,但王夫人早死,卫子夫失宠又较早,所以后宫佳丽虽多,却没有一个得到汉武帝专宠的。
汉武帝有一位乐师叫李延年,精通音律,颇得汉武帝的欢心,他所做的曲子凡听到者都会莫名感动。李延年有个妹妹是个歌女,长得非常漂亮,但因为李延年出身微贱,不便自荐,于是便请求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代为荐引。
这一天,汉武帝在宫中置酒,平阳公主也在座,便安排李延年侍宴。
待倒酒时,平阳公主命李延年弹琴,李延年就边弹边唱自做的一首新诗,其歌日: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平日所接触的女子为数不少,有姿色的也不少,但听到李延年的诗歌后也不由得叹息说:“世间哪有你所唱的那种佳人啊?”
平阳公主在一边揣摩得知李延年歌中的寓意,于是趁机说:“陛下有所不知,延年的小妹,就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
汉武帝听了心中一动,便命李延年召其妹入宫一见,李延年见目的达到,便将其妹引入。汉武帝一看,果然是倾国倾城,美丽无比,遂纳李氏为妃。
李氏由此便宠冠后宫,号为李夫人,不久后她怀孕生下一个男婴,汉武帝封其为昌邑王。自从汉武帝专宠李夫人后,所有宫女无不艳羡嫉妒。
一天,武帝去李夫人宫中,忽然觉得头痒,于是用李夫人的玉簪搔头。
这件事传到后官,人人想学李夫人的样子,头上都插了玉簪,一时长安玉价加倍。
武帝写诗念佳人
汉武帝刘彻十分宠爱李夫人,还爱屋及乌地封了她的哥哥李延年为宫廷乐师,弟弟李广利为将军,但李夫人命薄,入宫只短短几年却不幸染病在身,不久病入膏肓卧床不起。
汉武帝不忘旧情,对此很难过,便亲自去看她。李夫人一见武帝到来,急忙用被子蒙住头辞谢道:“陛下,贱妾久病卧床不起,身态容貌都遭到了毁坏,请原谅不能面见皇上,只希望将咱们的儿子昌邑王和我的兄弟托付给陛下,多谢关照了!”
汉武帝安慰她道:“夫人病得如此厉害?恐怕是不能起床了?但现在就嘱咐昌邑王和兄弟的事,是否太早了点?”
李夫人又说:“女子的容貌不加修饰是不能见丈夫和父亲的,所以,妾不敢在仪容没整的情况下见皇帝陛下。”
这时,恩爱难舍的汉武帝请求道:
“夫人只要让朕见一面,朕将加赐千金给你,而且封给你兄弟当高官。”
但李夫人又答道:“陛下,是否能当高官全在于陛下的意思了,而不在于是否见这一面。”
可汉武帝还是坚持说一定要见见夫人,李夫人就转身朝里,只是嘘唏哭泣而不再说话了。于是,汉武帝很不高兴地起身拂袖而去。
李夫人的姐妹见她一时惹恼了皇帝,便不理解地责备她道:“你也未免做得太过分了,你是什么贵人,怎么就不能让皇帝见上一面,却又要嘱托他照顾兄弟呢?为什么使皇帝这样生气呢!”
李夫人叹口气道:“这你们就有所不知了,凡是以色相去侍奉别人的女子,一旦容貌衰退,别人对她的爱情也就会自然地减退;爱情减退了,别人对她的恩义也就断绝了。皇上之所以对我还依依不舍,是因为我漂亮的缘故。而现在我病得如此难看了,皇上见了一定会由于厌恶而抛弃我。那他还肯追念过去的恩爱而怜悯任用我的兄弟吗?我之所以不愿见皇帝,就是希望能长久地把兄弟托付给他啊!”
听了李夫人这一番话,姐妹们这才感到李夫人考虑深远,不由自叹弗如。
几天后李夫人去世,她拒见汉武帝,非但没有激怒他,反而激起他无限的痛苦,汉武帝刘彻将李夫人用皇后礼安葬,命画师将她生前的形象画下来挂在甘泉宫,思念李夫人之情日夕递增。
有一天,汉武帝去了昆明池。昆明池在上林苑中,池中有豫章台、灵波殿及一条石刻的鲸鱼。石鲸长三丈,每到天上下雨的时候,石鲸首尾皆动。
昆明池东西各立一个石人:一是牵牛,一是织女,做成天河的样子。时值秋日,汉武帝坐在舟中,听秋蝉哀鸣,见夕照西斜,凉风激水,景物使人凄凉,不禁触事怀人,想到李夫人生前的种种好处,于是自做新词一首,名《落叶哀蝉曲》,其词日:
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到了20世纪时,汉武帝的这首《落叶哀蝉曲》被美国意象派作家、诗人庞德改译成《刘彻》一诗,《刘彻》被称为美国诗史上的杰作。特别落叶一句被称意象叠加法的典范,落叶旬也成了美国诗史上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其英文原作如下:
The rustling of the silkisd is continued.Dustd rift sover the court—yard.Thereisnosoundoffoot—fall.andthe leaves.Scurryin to heap sand lies till.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be neaththem.Awet leaf that clings to.the thresh—old,将其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绸裙的寒瑟再不复闻,灰尘飘落在宫院里。
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
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这首诗本是汉武帝刘彻出来游昆明池,为散闷解颐而作,谁知反添了许多新愁,于是他回到延凉室中休息,一会儿觉得很疲倦便想入睡,而在半梦半醒之间,忽见一人袅袅走进。原来竟是李夫人,她手携一物,赠与武帝,并说:“这是蘅芜香。”
汉武帝惊觉而起,回忆刚才的梦境仍历历如在眼前。这时忽又闻到一阵香气,芬芳经久不息。他记起李夫人梦中所赠的香,到处摸索却找不到。
但是枕席衣襟,却不知怎么沾染了香气,因此改延凉室名为“遗芳梦室”。
后来汉武帝怀思李夫人心切,就召来一个方士,让他在宫中设坛招魂,好能与李夫人再见一面。于是方士在晚上点灯烛,请汉武帝在帐帷里观望,只见摇晃烛影中,一个女人隐约的身影翩然而至,一曲舞罢后徐徐远去。
汉武帝痴痴地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
意思是说:“是你?不是你?站立着惆怅地望着你,你的婀娜身影,为什么来得这样慢啊?成语“姗姗来迟”即来自于此诗句中。
汉武帝死后,她还得以以皇后的身份配享宗庙,尊号为“孝武皇后”。
李陵降匈奴与
苏武作《别歌》
李陵之父是李广长子李当户,李当户死得早,李陵为遗腹子。李陵成年后,被选拔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他擅长射箭,十分爱护手下的士兵。
汉武帝因李家世代为将,便让他带领八百骑兵。李陵曾带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侦察地形,但没有发现敌人。后又被任命为骑都尉,率丹阳郡的楚兵五千名,在酒泉、张掖一带教练射术,以防备匈奴。
天汉二年(前99)秋,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骑兵三万出征匈奴,在天山与右贤王相遇、战斗。汉武帝在武台召见李陵,令他为李广利军监苏武故里陕西武功县之苏武雕像护辎重。李陵辞谢,并主动请缨率所部独立成军,牵制匈奴军队,以辅助李广利的正面作战。汉武帝应允,因为战马不足,所以李陵只能将步兵出征。
李陵率五千名弓箭手从居延北行军一个月,在浚稽山与且辊侯单于的三万骑兵遭遇,匈奴军将汉军围在两山之间。汉军以辎重车为营,布阵于营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后列士兵持弓箭。匈奴见汉军人少,便向汉军进攻,结果遭到汉军千弩急射,匈奴兵应弦而倒,被迫退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急调左右部八万余骑攻打李陵,李陵且战且退,士兵伤重者卧于车上,伤轻者推车,再轻者持兵器搏战。李陵说:“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汉书·李广苏建传》)原来刚出征时,一些关东盗贼的妻子因迁徙而随军,为士卒妻妇,藏于车中,后被李陵发现,全部处斩。第二日再战,斩首三千余级。
行了十多天,到达一大泽中,泽中多芦苇,匈奴顺风放火,汉军亦纵火,预先烧周围的芦草以自救。退至某山,单于派兵攻击,李陵与匈奴兵步战于树林中,斩杀数千人。又发连弩射单于,单于逃走。单于见李陵部卒勇锐,久战不下,又渐近汉塞,便问部下:“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将说:“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于是再战。
当时,两军一日战数十次,汉军又伤杀匈奴二千余人。匈奴见形势对己不利,便想退兵。这时汉军军侯管敢被校尉侮辱,气愤之下投降匈奴,说:“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
(《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大喜,于是便派骑兵合攻汉军,并大声疾呼:
“李陵、韩延年速降!”(《汉书·李广苏建传》)汉军在谷中,匈奴在山上,四面对射,矢如雨下。汉军南撤,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而去。此时,汉军尚有三千余人,以短刀、车辐为武器,退至一峡谷内,被匈奴阻断后路。单于隐藏在汉军身后,在角落里向汉军投石,汉军多数战死,无法前行。
黄昏后,李陵穿便衣独步出营,良久而还,长叹说:“兵败,死矣!”
军吏说:“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
李陵说:“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于是斩尽旌旗,将珍宝埋于地中。李陵慨叹说: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李陵与成安侯韩延年率壮士十余人突围,被匈奴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匈奴招降李陵,李陵日:“无面目报陛下。”
(《史记·李将军列传》)遂降匈奴。
仅有四百余人回到了汉境。
这场战役李陵以步兵与匈奴骑兵抗衡,孤军苦战,杀伤匈奴骑兵万余,其战术运用和战役指挥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汉军未能对李陵部实施必要的接应和支援,实力相差悬殊,最终造成李陵几乎全军覆灭。
李陵战败后,武帝召见了李陵的妻母好言安慰,但群臣皆言李陵有罪,汉武帝后悔没给李陵派救援,于是遣使者慰劳李陵军逃脱的人。
李陵在匈奴部族一年有余,武帝派因杆将军公孙敖率兵入匈奴,无功而还,说:“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汉武帝闻后大怒,将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诛杀。陇西士大夫都以李氏为愧,李氏的名声由此败落了。
其后不久,汉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为汉将时,率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没有救援而败,为什么要诛吾家呢?”使者说:“朝廷听说你教匈奴兵法,让他们学习后打汉人。”李陵说:“那是李绪,不是我教的。”李绪本为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后降匈奴,曾教匈奴练兵。李陵便痛恨李绪,叫人刺杀了他。匈奴大阏氏听说后要杀李陵,单于将李陵藏于北方,直到大阏氏死后才回来。
匈奴单于得到李陵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李陵英勇的表现,对他非常佩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并加以重用,封为右校王。
后来,李陵的好朋友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来到匈奴,单于想让他投降自己,便将他扣留下来,因苏武宁死不降,单于便让李陵前去劝说他,两人在一起交谈了十多天,李陵好话说尽,苏武始终不为所动,反被苏武说得无地自容,苏武劝他回归汉朝,李陵默然无语,最后只好与他流泪作别。
临走时李陵哭泣着对苏武作诗说: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此诗后称《别歌》,是汉诗中的经典,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二人与李陵交情非常好,便派李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降李陵。任立政见李陵即说:“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霍光)、上官少叔(上官桀)用事。”想以此言打动李陵。但李陵说:“吾已胡服矣!”
“归易耳,恐再辱,奈何!”最后他说:“丈夫不能再辱。”表示其决意留在匈奴。
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其后裔生活于中亚一带,对汉地历史发展有重要贡献。
李陵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其成为历史上颇有争论的人物。有人以李陵投降匈奴而不耻于他,也有人认为他敢以“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并非怕死。千年后的辛弃疾在词中评其日:
将军百战声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刘细君《悲秋诗》
刘细君生于扬州,史称“江都公主”,由其叔刘胥抚养长大。元封六年(105),细君公主到达乌孙,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宫室。
汉武帝时,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如何对付匈奴的骚扰。
匈奴遭受汉军几度打击,远遁漠北。
汉朝廷为了进一步制止匈奴的复起,便有了联络西域诸国遏制匈奴的愿望。
汉武帝听取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以“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命他为中郎将,率300人再度出使西域。张骞到了乌孙(今新疆伊犁地区),要求乌孙王昆莫东回故土(指敦煌祁连之间的地区),臣服于汉,以防匈奴,并答应把汉公主嫁给他,作为结盟的条件。但乌孙虽很想与汉朝结好,却又惧怕匈奴,不敢贸然应允。不过从此以后,汉与西域的往来也就进入了极频繁的时期。
张骞死后,乌孙已亲眼看到了汉朝的强盛,同时又惧怕匈奴报复性的侵略,于是自动地结好于汉,遣使献马,表示愿意和亲,结为昆弟之交。
汉武帝当下同群臣计议,同意了这个要求,只是提出说:“一定要先来纳聘,然后才能把公主送出去。”
元封年间,乌孙向汉朝廷献上良马千匹,作为聘礼。汉朝廷便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封为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猎骄靡(又作昆奠),并且还赠送了丰厚的妆奁,以及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当时匈奴听到了这个消息,唯恐乌孙被汉朝拉过去,也照样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昆莫。昆莫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
作为汉朝与乌孙的第一个友好使者,细君公主到了乌孙以后,即开始进行政治活动,经常“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积极联络乌孙上层贵族,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初步实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战略目标。
但细君公主在乌孙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也很不相同,难以习惯,又思念故乡,便作《悲愁歌》(又称《细君公主歌》《乌孙公主歌》《黄鹄歌》),其诗日: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悲愁歌》为后世传诵,被称作是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刘细君也被称为“和亲公主中的第一才女”。
这首诗被班固收入《汉书》,后来又收入汉诗,称为“绝调”。至汉代,传世的名篇都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色彩。唯独刘细君的《悲愁歌》,通过对周边事物的描写和述说,着重抒发了自己的真切且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
它首先突破了“诗言志”的樊篱,给沉闷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从《悲愁歌》开始,抒情诗广泛流传。刘细君出生扬州,扬州旧属楚地,故此诗以楚声骚体为制。80年后,班婕妤的《怨歌行》完成了抒情诗由骚体向五言的转变。东汉末年,蔡琰的《悲愤诗》又沿着《悲愁歌》的轨迹继续前行,把抒情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据说刘细君这首《悲愁歌》不久后传到汉武帝耳中,让他十分感动,并且非常同情她的境况,于是每隔一年他便派遣使者带着锦绣帏帐,赠给乌孙公主。
按照乌孙的风俗习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如果祖父尚在,孙子竟可以和后祖母结婚。当时,乌孙王昆莫年岁已老,准备让他的孙子岑陬娶乌孙公主为夫人。刘细君当然不答应,她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乱伦”!她连忙写了一封信,向汉武帝说明了情况,请示应如何处理。当时西汉正想联结乌孙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就命刘细君顾全大局,“从其国俗”。其实,乌孙的这些习俗,从儒家的封建伦理观念来看,固然是不可思议,而从社会发展的观点来说,不过是原始社会血缘群婚制的遗迹而已。
后来,乌孙王昆莫真的把刘细君嫁给了他的孙子岑陬。昆莫死后,岑陬继立为王。刘细君在乌孙期间约有四五年,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少夫。
但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刘细君死后,汉武帝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通过和亲,乌孙终于和汉朝结成了长期的同盟。刘细君和解忧公主都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为汉王朝的安邦睦邻做出了贡献。
刘细君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并且她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她既是古代诗坛上突破“诗言志”樊篱的第一人,还是琵琶乐器的发明人。
晋人傅玄《琵琶赋·序》对之考证很详细。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
由此可以看出,刘细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蔡文姬命运坎坷赋诗述怀
东汉末期时的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蔡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为时人所称道。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大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后来,父亲死于狱中,蔡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23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的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其开头二拍说: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天不仁兮降乱离。
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
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
两拍张弦兮弦欲绝。
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人们欣赏此诗,仿佛是在听一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感念与好友蔡邕的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她赎了回来。左贤王碍于曹操威势只好同意蔡文姬归汉,但不许蔡文姬带走孩子。
母子分离,这是多么残忍的事!
蔡文姬在颠簸的马车上回忆起当年屈辱的经历,写下了《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徽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归汉的路上,蔡文姬眼前不断摇晃着孩子哀哭的身影,不由吟道: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蔡文姬仿佛听到孩子在责问:“妈妈一向那么疼孩儿,今天怎么狠得下心丢下我们?”
《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这诗开头40句叙述了遭祸被虏的原由和被虏入关途中的苦楚。次40句叙述了在南匈奴的生活和听到被赎消息悲喜交集以及和“胡子”分别时的惨痛。最后28句叙述了归途和到家后所见所感。同时也详细地记述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演变和社会情况。
《悲愤诗》熔个人的痛苦遭遇,人民的苦难,异域的生活感受,母子分离的切肤之痛于一体,言语质朴,全篇贯穿着“悲愤”之情绪,没有过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诗的。另外,蔡文姬还作过一首让人品味的七言《悲愤诗》:
《悲愤诗(二)》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
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羌蛮。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顾兮但悲叹。
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眦不干,薄志节兮念死难。
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
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
言兜离兮状窈停,岁聿暮兮时迈征。
夜悠长兮禁门扃,不能寝兮起屏营。
登胡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
北风厉兮肃泠泠,胡笳动兮边马鸣。
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
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愤盈。
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
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
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
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