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宝典-趣味养生保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兴趣愿意去干,有兴趣愿意去做,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调动身心的生理机制,使内分泌效应都向良性的健康方向发展。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离、退休之后,适当地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对心身的健康都大有裨益。此有兴趣的、对身心都有益处的活动,也可称作“趣味养生法”。

    趣味养生的最大特点是:自己有兴趣愿意去干,有兴趣愿意去做,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调动身心的生理机制,使内分泌效应都向良性的健康方向发展。趣味养生内容包括很多,如:垂钓、养花、园艺、唱歌、吟诗、听音乐、写作、书法、绘画、剪集报纸、阅读、摄影、旅游、棋类、社会公益活动……各人可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项目去做。

    §§§第一节交往与健康

    1.多交往益健康

    多交往即指在生活中要多与同事、家人、邻居有工作之外的交往。有学者研究表明:不愿意与人交往、不与别人交往的人,最容易患上抑郁症、常会有孤独感,还会表现为性格怪异、体乏无力、内分泌及神经功能失常,脑细胞活力也会随之下降,到老年患上老午性痴呆的可能性也最大。

    美国疾病检查中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或亲近的人、或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多交往能够延长生命和增强健康。研究人员整理了1.9万份调查表,被调查者不仅回答了健康与生活方式问题,而且也回答了有关自己与别人的交往情况。科学家们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善于与朋友和家人交往的人较少生病。

    2.聊天益健康

    在社交活动中与别人交往离不开聊天,聊天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人们通过聊天,既能够从中获取信息,拓宽知识面,又能够保持大脑的活力,增进思维的敏捷,因为语言的表达是大脑的思维产物。还有,通过聊天还能够消除忧愁、解除烦闷,使自己的不良心境转移,从而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促进机体分泌有益健康的激素和酶。再次,通过聊天还能够扩大社会的交往面,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生活就好像在一个水桶之中,我们在里面敲打桶壁,希望有人会听见我们的声音而有所回应。”与人聊天互相间的感应性很强,便可起到此回应式的回报。至于聊天对象的选择,能够选择同龄人,也能够选择年长者、更能够选择年幼者,只要与自己能谈在一起的人都能够同他(她)们聊天。聊天的内容,要多谈向上的、良性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切忌聊那些惹是生非、令人烦恼生厌,及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话题。

    3.助人益健康

    在与人的交往中要能够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不仅属社会道德的范畴,而且与保健身心也大有裨益。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的专家,曾对某一特定地区的2700多名居民进行了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与别人融洽相处,乐于助人的人,其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明显。河南医科大学精神医学专家,曾对80岁以上老人进行过长寿原因及养生之道的调查,发现他们共同特点是:乐于奉献、热情助人。

    医学界在解释助人益健康的机制时认为:出自内心的热情助人的人,其心里常会有一种快乐观、愉悦感,此情绪可增强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为此,有学者认为:古今中外,能为别人着想、能热心助人的学问是天下第一等的学问,在帮助别人时,温暖的不仅仅是别人的心;同时,也在温暖着自己的心;帮助别人亦是保护自己。

    4.异性交往益健康

    在于人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异性交往,从养生的角度讲:正当的异性交往有益健康。世界本身就这么奇妙,有男有女才是世界,倘若,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区域内长期都是同性生活而没有异性,生活常会显得单调乏味,人们也会变得懒散、随便、情绪低落,人们的健康也往往会因此而受到伤害。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林兰博士曾对1000名志愿者进行研究证明:不论男女老少,都能从自己的异性朋友那里找到安慰,这点,对健康尤为有益。有学者研究表明,同优秀的异性交往,会促使体内分泌出一种快乐荷尔蒙——脑内吗啡,此物质对人的健康最为有益。

    在与异性交往中一定要做到,以诚相待,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但更应做到热情而不失分寸,亲密而保持距离,关心要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可建立起异性之间长久的相知和支撑的精神友情,才可显现出各自的高尚品德与人格,才可使身心得以健康而免其弊乱。

    §§§第二节听音乐与健康

    1.听音乐益健康

    优美的音乐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且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多益处,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愉悦作用喜乐是音乐的主旋律。人们听音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愉悦身心。在听完一曲格调高雅、充满浪漫色彩、旋律流畅的乐曲后,常常使人轻松、愉快、而使忧郁、苦闷、焦虑等负面情绪荡然无存,从而起到宽胸解郁之作用。

    2.养性作用中国古人所说的“养性”与现代所讲的性格培养、个性修养相吻合。常听高雅的音乐,听节奏较慢、雅静的音乐,可使人的性格变得不卑、不亢、不急、不躁,而显得文雅、平静。

    3.激励作用有些乐曲能激发人的激情,使人变消沉为振奋、变沮丧为昂扬,进而收到振奋人心、激发向上的目的。

    4.安神作用缓慢悠扬的旋律与柔绵婉转的曲调,多有安神宁心、镇静催眠的功效。听后可使人消除紧张,有宁静、馨香之感而对烦乱、躁动、不安,有良好的平静作用,更可催人很快地进入梦乡,这类曲子又称“催眠曲”。

    5.治病作用音乐疗法可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神经症、应激反应。如:大脑功能障碍、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功能性心脏病、精神病,以及胃炎、胃溃疡、高血压、冠心病、肿瘤、脑外伤、脱发、老年痴呆等疾病。

    2.听音乐治病举例

    早在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就在《史记·乐书》中写道:音乐可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正心也”。

    魏晋时的阮籍在其著作《乐论》一文中指出:“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人,天地交泰,……故谓之乐也。”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集》中记载:他曾因政事忧伤成疾,形体消瘦,屡进药物无效。后来辞官在家学习弹琴,常常陶醉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之中,疾病慢慢地好了。欧阳修深有体会地说:“久而乐之,不知其疾在体也。”

    临床实践证明,高血压患者听一首旋律优美、节奏舒缓适中轻快的小提琴演奏曲,能使血压降低10~12毫米汞柱。

    美国纽约圣约瑟医院的132个病例报告说,在运送心脏病人的救护车上播放轻松的音乐,可使病患者的死亡率大为减少。

    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们指出:常给胃溃疡病人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对康复有奇妙独到的效果。

    还有报道说,1975年美国音乐界知名人士凯·金太尔夫人患了乳腺癌,病情不断变化,其父亲便常用钢琴为她弹奏一些乐曲,结果,两年之后,她战胜了乳腺癌。康复后,她以极大的热情参加音乐治疗工作,带着吉他和动人的歌曲走遍全国,帮助癌症病人战胜顽症。

    还有报道说,音乐对假性老年痴呆有明显的疗效,老年人常听旋律优美的乐曲,能推迟大脑的衰老,唤回失去的记忆。

    还有报道说,产妇在产程中听音乐,能促进顺利分娩;外科手术时听音乐有明显的止痛作用;食欲不振之人,常听音乐,可刺激胃液分泌,增进食欲;留心力不集中、言语表达有障碍的儿童,常听音乐对改善症状有一定的作用;听音乐还可启发人遐想、启迪心灵,开发智慧。

    因为音乐具有多种养生保健及治疗疾病的作用,因此,“音乐治疗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国内外相继开展起来。

    3.音乐保健治病原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音乐对人体生理和心理有着广泛的影响。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后,首先对下丘脑和大脑边缘系统发生效应,发挥出调节中枢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新陈代谢系统的功能。

    常听悦耳的音乐能增加脑内阿片肽的分泌;促进一些酶和乙酰胆碱的分泌;提高有益于健康的激素的分泌;提高体内生物的活性;调节血液循环和活化神经细胞;能使胃蠕动变得规律;使胃液、唾液和胰岛素的分泌相应增加;还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

    4.听音乐的方法

    听音乐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因为并非所有的音乐均有益于人体健康,凡音响超过85分贝的音乐,则对人体有害。因此听音乐时的音量应掌握在70分贝以下。每次听音乐如为治疗疾病用,通常每次以30~60分钟为宜,每天以听3次为宜。

    还应做到,在聆听乐曲前,最好能了解乐曲创作的背景、内容大意、曲调风格、表现意境及其寓意;在乐曲的选择上还要考虑到个人爱好、欣赏水平、文化传统、各自的病情、情绪等因素,这样会提高音乐保健治病的效果。

    就通常的保健与娱乐而言,可针对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紧张程度,选听合适的音乐。例如,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后,听一听节奏明快、优美的轻音乐,能使你的神经会很快松弛下来;当你精神不振时,能够听节奏感强、富有激情的音乐,以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倘若刚做完体力劳动、感到疲劳时,可听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音乐,以消除疲劳。逢年过节、尽情娱乐之时,如听音乐也不可长时间地听节奏感较强、噪声过大的音乐,以免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第三节唱歌与健康

    1.唱歌有益身心健康

    人们都知道,生活中没有歌声,就像春天没有鲜花一样。唱歌能调节情绪,陶冶性情,消除紧张,解除疲劳,发泄郁闷滞气,振奋精神,使人心情舒畅,乐观向上;唱歌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呼吸功能,对身心健康最为有益。美国马里兰大学麦克密克教授发现:职业歌唱家的寿命比一般脑力劳动者要长一二十年,而且外貌年龄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2.唱歌的保健机制

    歌唱时能促进大脑发生脑内阿片肽;歌唱时能调节植物神经,使体内激素的分泌趋于良性或平衡。

    歌唱时能使肺活量增大,呼吸深长;歌唱时心脏功能变强,横膈肌收缩有力。通常,人们的心肺功能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弱,但经常唱歌,则能使人的心肺功能延缓衰老。

    歌唱时能使人的血液循环加快,健康人平时心脏每分钟输出血液约3~5公升,唱歌时心脏每分钟输出血液可达20公升。

    歌唱时多采用胸腹式呼吸,这对胸腔和腹腔的器官可发生交替式的按摩作用,不仅可增强心脏的功能,还对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畅通、肠胃功能的增强,新陈代谢的促进等都有益处。

    3.哼唱有益身心

    哼唱,即小声地、漫不经心地轻声哼唱歌曲、乐曲,或者任何别的带节奏、旋律的东西。它不要求方式方法,不需要具备音乐素质,不讲究艺术性,完全是自己随心所欲下意识的感情流露。

    倘若下意识的哼唱上升到有意识的哼唱,久而久之,也会对身心大有好处。其保健作用能使自己消除紧张焦虑心理,能使自己心气平和,能调节植物神经,能发生脑内阿片肽,能使寂寞的生活充满快乐。

    倘若是一个不会唱歌、不善交际的人,不妨在生活中常常哼唱一些自己愿意唱的、发自内心的东西,这对心身的健康也大有裨益。

    人们常说:“是戏不是戏,自己取乐意”便是指此而言。

    §§§第四节书法与养生

    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书法艺术更是一种高雅实用的养生文化。

    1.书法益养生

    书法益养生已被古今的书法家所证实。在历代的书法家中,健康的长寿者能够说很多。如:唐代欧阳询活了85岁、虞世南活了89岁、柳公权活了88岁;明代文嘉活了83岁、董其昌82岁;清代时敏活了88岁、王石谷活了85岁、梁同书活了93岁;近代书法家孙墨佛活了102岁、苏局仙活了10l岁;现在仍健在高龄书法家也比比皆是。

    2.书法的养生机制

    从生理方面讲,练习书法要有正确的姿势,要做到头部端正、两肩齐平、胸背直张、两脚平放在地,写字时通过运动手、腕、肘、肩部及腰、腿、脚暗劲的发挥,从而使全身从头到脚、从肩到手的关节肌肉都得到锻炼,也相应地促进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很多有经验的书法家,其书法的写作过程,就像练气功、打太极拳一样,会使身体得到锻炼。

    从心理方面讲,习练书法和欣赏书法作品有移情性的作用,久而久之习练书法便会起到陶冶情操、调心养性的作用,能驱除不良情绪,能改善大脑皮质和植物神经功能,对神经功能紊乱有很好的调整作用。由此,学练书法可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

    总之,学练书法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是一种有趣有益的养生活动。近代著名的书法家孙墨佛老人曾说过:“写字能养神、长寿,每天写上2个小时的字,会令人心旷神怡,久而久之身心受到良好的调整和锻炼,自然就能保持健康了。”

    3.习练养生书法的原则

    练习书法除应留心写字的姿势、握笔的方法及运笔的技巧、布局的合适外,还应做到贵在坚持,每天应写1~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写作时还应精神集中、专心致志、兴趣十足。在写作过程中不要自己乱写,以防生厌,应请老师指导,临摹一本自己喜爱的碑帖,一边观摩、揣其神韵,一边勤练以提高书法兴趣与书法水平。还应多结交一些书法爱好者,相互交流经验与心得。这样可使自己的书法水平得以提高,书法兴趣得以增长,既陶冶了性情又锻炼了身体,可真正地收到书法养生的效果。

    §§§第五节绘画、赏画与养生

    1.绘画益养生

    绘画是一门艺术,一门能够感染人的艺术;绘画同时也是一种“心神合一”的养生运动。

    绘画前的构思,把对生活的理解、理想和热爱用“心”去体验、用“心”去琢磨,这可使人的心志得以良性的锻炼;绘画时的心平气和、绝虑宁神,使自己陶醉在画面艺术的海洋,可使人忘却忧愁烦恼,使情绪、精神与美感相通,就会使心情变得达观、喜悦、洒脱;再加之绘画时的全身活动,动静相合,寓动于静,这对机体的关节、肌肉、血液、都有良好的作用。因此说,绘画有陶冶心灵、养心舒肝、活动关节、流通气血的养生效应。

    绘画的养生效应,已被一些高寿的画家所证实。《画论》曾写道:“黄大痴九十而貌童颜,米友仁80余神明不衰,无疾而游,盖画中云烟供养也。”画中的云烟是指于绘画艺术境界中所获得的乐趣。近代绘画艺术大师刘海粟在90岁时,依然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挥毫自如,有人问他长寿健康的秘诀是什么?刘海粟回答说:“我的长寿秘诀无他,不过是写写画画而已。”一语道出有兴趣的写写画画的确是简单易行的养生之道。

    如为保健而学画,不必强求画技的水平,只求专心认真地做,等到养成作画的习惯,有了作画的兴趣时,其健身养生的效应也便在其中了,其作画水平也可显现出来。美国摩西婆婆,70岁才开始学画,在80岁的时候,举行过一次个人画展,轰动了世界,到了90岁时,她还老当益壮,对绘画兴致勃勃。她说:“你只要对你所喜爱的活动发生兴趣,时常让心智保持活动,做你能做的事,你就能延缓老化,获得健康,便生活有意义、生命有价值。”

    2.赏画益养生

    画是造型艺术,特别是中国画讲究“传神写意”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它能够使欣赏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美的享受。

    赏画之所以具有保健、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因为画面的颜色、形态等内容被人的视觉接受后,会导致条件反射,会直接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和心理活动。如:有的人赏画后会感到神清气爽、身心愉悦;有的人赏画后会感到心气平和、精神放松:有的人常画后会精神振奋、乐观向上。这都说明,赏画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只要选择的画面合理,对养生、治病都有莫大的好处。

    §§§第六节写作、记日记与养生

    1.写作益养生

    写作,不论写任何体裁的文章,只要有兴趣去写、认真去写,都对健康有益,古今中外在创作方面有成就的健康老人都证实了这点。如:中国科学家竺可桢82岁写成了《物候学》;唐代名医孙思邈在100岁时写成了《千金翼方》;英国著名剧作家潇伯纳93岁时写成了《牵强附会的寓方》;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勒斯100岁时还在编写剧本;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杜波依斯在93岁时完成了《黑色的火焰》三部曲。中国文学家郭沫若、茅盾也都在80多岁时还从事创作。

    写作益健康的机制,首先在于写作过程是大脑思维活动的过程,按照“用进废退”原则,经常写作的人,大脑功能便得到了良性有序的增强,可有效地预防大脑早衰。再则,爱写作的人,必定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与工作,他们把物欲看得很轻,他们的心态也就常处于平衡状态。为此,他们机体的内分泌,激素的分泌,气血的运行也常逞平衡状态,这样他们机体的免疫系统与抗病能力也都可相应地得到提高。还有写作过程中的专心一意、聚精会神、物我两忘的境界,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可促使大脑内啡肽的发生,这对养生祛病都大有益处。

    2.记日记益养生

    记日记是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经历、经验、心理体验、情绪变化及教训。记日记有备忘录的作用;记日记有精神修养的作用;记日记有锻炼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的作用;记日记更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心理治疗专家分析说,记日记有利于情绪宣泄。美国达拉斯州一所大学的心理学家,选择了50名曾有过各种精神创伤,却没有任何疾病的人,要求其中一半的人每天坚持写日记,要求他们把认为不愉快或痛苦的事情记下,并写出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及情绪体验。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心理学家发现,写日记的人,几项免疫功能指标有所改善,T细胞的效能增强,看病次数大为减少,而不写日记的对照组则没有这些变化。这位心理学家认为:有过精神创伤的人,倘若一开始就坚持写日记,在日记中抒发情感,六个月便可基本恢复其受损伤的心灵,不至于引发心身疾病,他的这项研究曾在华盛顿召开的全美心理年会上作了报告。

    记日记不仅可使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在日记中得以发泄;更可使人把美好的事物、亲情、友情、爱情记在日记中,体验愉快的时刻,重温愉快时刻;还可使人理顺思绪、明确生活态度,加强精神修养。这几方面的综合因素,都体现出了记日记的养牛保健效应。

    §§§第七节读书与养生

    1.读书益养生

    人们都知道,书是人生的指南,对于养生来说,读书更是如此。人的生命堪称伟大,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只要能很好地领悟书中的内容,便会化作巨大的精神,使人发生极强的生命力。

    有人挑出20世纪以来欧美名人400人,比较哪类人的寿命最长,结果发现读书人居首位。我国也有人对秦汉以来13088名著名的知识分子的寿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那些读书人的寿命远远超过其他职业人员的平均寿命。前几年瑞士《读者文}商》曾报到“很多从事老年学专家发现,读书学习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有密切关系。”从事老年生理学研究的约翰·摩西博士说:“读书学习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还涉及反射和一种被我们称之为意向的活动。依我看,不论老幼通常有读书学习上的要求,都会使人健康。”

    当今世界上一些发达的国家,“读书疗法”已成为时尚。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很多医院还专门为病人开设图书室,有专门医生指导病人配合“读书疗法”来加速患者的康复。

    2.读书益养生的机制

    现代医学指出,有兴趣的读书可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收到相对的平衡,从而把血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使机体的激素和体液的分泌趋于良性的增强,这便能使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都得到增强。

    生理学家发现,大脑不用,脑细胞就会减少,脑功能就会衰退,可引发老年性痴呆,并可直接或间接地加速其他器官的衰老与病变。美国老年研究所研究测定,经常读书用脑的老年人的脑细胞比不常读书用脑的中年人还要多。

    心理学家认为,常见的心身疾病,大多与心理因素有关,而经常读书可使人学识渊博、精神充实、情趣高雅,遇事能看得开、放得下,使人的个性豁达、洒脱、大度。因此,常读书的人,不会被生活的压力挤垮,能主动地调节不良的心理障碍,这样,他们患身心疾病的机会就相应少些。

    3.读书养生的原则

    读书养生的关键是“善读”。倘若读书经常熬夜、常苦思冥想,读得无趣负累,也会造成对自身能量的透支,也会有损身体的健康。“善读”便是要科学地读,读逸结合地读,要读得有兴趣,读得不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善读是深有体会的,陆游一生十分喜欢读书,一直到80岁高龄还坚持读书写诗,但他懂得读书一定要有兴趣,还要留心劳逸结合,他说:“读书取畅适性灵,不必终卷。”

    再者,读书养生还应注重书籍的选择,应该选择那些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怡情养性、有益于增长知识的好书来读。如若迷恋那些黄色的、邪恶的、坏书,非但不利于养生,反而还会让人短命或犯罪。

    §§§第八节旅游与养生

    1.旅游能养生保健

    旅游能养生保健已被当今的人们所认识。《内经》曰:“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安徒生说:“对我而言,旅行是使精神返老还童的秘方。”法国作家莫罗阿认为,解脱紧张、悲哀、抑郁、烦闷等精神创伤的最好办法是旅游。他曾说:“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森林、高山、大海之苍茫雄伟,和我们个人的狭隘渺小对照之下,把我们的心灵创伤抚平。”当今,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旅游健身已成为时代的时尚。

    2.旅游健身的机制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人越是远离自然,便越接近疾病。”旅游是接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观景是旅游的目的之一,观景的养生保健作用,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证明。根据巴甫洛夫学说,基本的神经活动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由大脑皮质加以调节使之平衡。正诱导是抑制过程所诱导出来的兴奋,负诱导是兴奋灶周围抑制的出现和加强。旅游过程中,观看大自然中优美的景观能够使大脑皮层出现一个新的、外来的活动,即兴奋灶的转移,从而能够消除精神紧张,使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在旅游过程中,会给你一种全新的感受,使你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总的讲旅游的养生保健作用有:

    1.陶冶情操旅游时的山地、草原、峡谷、海滨、河畔、森林、高山、人文、建筑、风土人情等不同景观,都可使旅游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2.平衡心态在旅游中大自然的优美环境,可使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使焦虑、烦躁、忧伤或苦闷的情绪得以调节,代之以愉快的平衡心态出现。

    3.增进感情在旅游过程中,夫妻之间、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与照顾,这便在无形之中增进了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3.旅游的留心事项

    首先应根据自身的条件、自身的体质及自己的疾病,选择好旅游的路线、地点、季节、交通工具;还要带一些必要的常用药物。旅途中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要急于赶路、过度劳累;在旅途中不要感情冲动,遇事要明智、果断、最好不要到危险的地方或没有把握的地方,以防不测。旅行完了回到家里,不要急着去上班或工作,应在家里适当休息,以防旅游综合症的发生。

    §§§第九节劳动与养生

    1.劳动有益身心健康

    “动”是宇宙的客观规律,人是生物之一、万物之灵,所以经常劳动是极为重要的。从人生的全部意义上讲,劳动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且是为更健康、更充实、更幸福地活着。劳动对于身心的保健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生理方面劳动可使气血得以流通,从而可增强肺功能与心脏功能;劳动可使肌肉与关节得到锻炼,能够消耗人体的能量,使人强健而不肥胖;劳动能够调节大脑神经,能够帮助消化,所以经常参加劳动的人食欲旺盛,吃得香甜、睡得安然。

    2.心理方面劳动者通过自身的劳动,劳动成果的取得,自我价值的体现,使他(她)们在心理常有一种慰藉感、充实感、愉悦感。在生活中常见热爱劳动的人,对劳动感兴趣的人,他们能够在劳动中忘却自我,他们很少有烦恼,也很少有精神上的困惑。2.古今人们对劳动益身心的认识

    战国时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日:“形不动则精(气)不流,精(气)不充则气郁。”

    东晋医药学家、养生家葛洪著《抢朴子》曰:“体欲常劳,劳勿过极。”

    宋代文人蒲虔贯著《保生要录》曰:“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湾(污秽)。”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颢兄弟著《二程集》曰:“动静节宜,所以养生也。”

    明代文人郑宣著《昨非庵日篡》曰:“体欲常动,谷气得清,血脉流通,疾不得生。”

    清代文人徐荣《劝民》诗中说:“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

    清代学者、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说:“体动则强健,久卧则委弱。”

    现代中医骨科大夫张时奎在94岁高龄时,仍然为病患者按摩、接骨,他曾说:“劳动可说是我生活的第一需要。我觉得活得很有意义,从中获得的乐趣是无穷的。”

    前苏联的长寿者马列耶夫在95岁时曾说:“我对长寿的看法是:为了活得长久,应该多做工作。劳动——这是生命的重要源泉。”

    3.园艺劳动益身心

    劳动的范围能够说广泛得很,适当的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能起到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下面便将园艺劳动益身心作一简单的介绍:

    种草养花、植树护林、栽培农作物等方面的劳动都可称作为园艺劳动。园艺劳动有益身心已被医学界所公认。在18世纪的欧洲,便把种植花草树木、接近绿色当作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种疗法。到了19世纪美国科学家还将园艺劳动称之为“园艺疗法”。1997年10月在日本举行的“园艺疗法世界大会”导致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医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认为,园艺劳动的确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能够调节人的情绪,给人精神上带来某种寄托和安慰。研究指出:人们在园艺劳动中,经常地接近绿色,能解除神经紧张,绿色环境中有丰富的负离子,能调节神经系统和促进血液循环,可善心肌功能,增加心肌营养,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园艺劳动对神经官能症、高血压、肺气肿、冠心病等病症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此外,园艺劳动还有怡情养性的作用,在有兴趣的园艺劳动中会获得一种充实的情感体验。

    §§§第十节钓鱼益养生

    钓鱼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钓鱼作为一项娱乐性修养身心的养生活动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钓鱼对老年人尤为适宜,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展这项活动,号称“钓鱼王国”的日本还经常进行钓鱼比赛。

    钓鱼对于养生保健可起到如下作用:

    1.钓鱼可逸情养性垂钓通常在湖畔、河边进行,那里的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安静,手持鱼竿置身于幽静、光明、芳香的大自然之中,既可领略大自然之美,又陶冶了性情,尤其是鱼儿吞钩之际,往往会激起无比的欢快之情,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2.钓鱼练气功钓鱼是一种动静结合的运动,垂钓时手、眼、腿的有机配合,静、意、动的协调都犹如在无形之中练气功。这时调节大脑皮质功能,使人排除杂念,活备通络都可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垂钓时的精神专注、平心静气、从容雅逸等待鱼上钩的心态更像在练静坐气功。故钓鱼对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精神忧郁症,都市综合症及某些慢性病均有辅助治疗作用。

    3.钓鱼可增加生活的乐趣人到了老年,闲逸在家,时间一长往往会感到寂寞无聊、情绪消沉。如能培养步行去钓鱼的兴趣,这样每次去垂钓都要经过一番跋涉,而每次锻炼又能将身体寓于有趣的娱乐活动之中。这样,便会使身体逸而不闲、劳而不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寂寞无聊的时间也会一晃而过,情绪也会欢快振作起来,便会对生活充满了乐趣。

    利用垂钓健身养性的例子古今皆有。《封神演义》中的传奇人物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安邦治国,日理万机,活到97岁还身心健康,这与他有几十年的钓鱼生活是分不开的。

    §§§第十一节闹适与养生

    闲适不是懒惰,闲适与懒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懒惰是什么事情也不想干,思想常处于百无聊赖的状态,懒惰最有损于身心的健康。闲适是通过节制来使身体得以安闲、自在,心性得以舒适。闲适是一种境界,闲适是一种乐趣。

    就养生而言,闲适不是消极的休息,而是一种积极的进取。闲适是人生之途的加油站,闲适可给生命带来勃勃的生机;闲适可使尘中忙忙碌碌追逐身外之物而疲惫的身心得以息养、解脱与升华。闲适有益于身心健康,对于离退休以后的老年人及体弱多病的人,持有闲适的生活方式与心境显得尤为必要。

    明代大学者、养生家高濂深得闲适的含义,他在其著作《遵生八笺中》说:(译成白话)心中没有焦虑的事,身体没有过多的劳作,避开世俗虚名,顺应时事而安适处之,这就是世间所说的“闲”。可是,闲并非指无所事事的行尸走肉,也不是掷骰子的赌博行为。闲而修身养性,以使心情舒畅,使人快乐而长寿,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闲适”了。我酷爱闲,一向好古,考察古代的学问、尧舜的训诫……有时在松窗下拓印帖文,在书房中打开图画,此时,窗前香气缭绕,栏杆间花影摇动,哪怕空着肚子,也会整天快乐得忘掉饥渴。书斋中的冰清玉洁,将人间的浊气污垢,一下子就冲涤得荡然无存了。清心寡欲,满志为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适意愉快呢?!

    能够说,学会真正的闲适是生命赏赐的礼物;学会闲适是生命旅途中的幸运;学会闲适可使人们从名利的重压下解脱出来,使人们有闲情逸致做自己最喜欢做的有趣有益的事情,享受生命的本真。试想,倘若没有闲适的心境,哪会有心思去听音乐、练气功、练书法,去垂钓、去养花。因此说,学会闲适最有益于身心的放松,最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