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温州人一样思考-挫折不是问题,更不是灾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失败在所难免,成功就在眼前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是温州人的创业理念,是温州人的致富秘籍。成千上万的温州人都是经历了艰苦奋斗的过程,才取得今天的辉煌,在温州有句谚语“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这是对温商创业艰辛的真正写照。在这些艰难困苦面前,他们用自己的坚强意志书写着一个个传奇般的财富人生。

    睡得地板,当得老板,赚得大钱

    【财富语录】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成就的取得都需要付出代价。想赚大钱,必须能受常人所不能受的罪,忍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

    【温州人创奇】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正是吴绍达创业经历的真正写照。

    吴绍达是温州平阳县的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1982年,他一心想创业,于是独自跑到安徽,做起了印刷、设计、工艺礼品之类的业务。

    两年后,在对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他在安徽阜阳开了一家商店,自己当起了小老板。创业之初,十分艰苦,白天骑着一辆三轮车到各大商场推销,晚上睡在出租房里的地板上。五年的时间从未间断,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终于赚到了一百多万元。

    有了一定的资本之后,他并没有满足于此,更没有立刻回老家过起了清静安详的日子。而是有了更大的目标,第二年,他再次前往宜昌,由于资金有限,他和别人合作经营广告公司。1996年,时机成熟,他则自己开了一家设计公司——美特普装饰设计公司,还从温州老家引进了一流的设备和技术,加上他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经营方式,很快揽下大批业务,不久便在宜昌200多家印刷企业中脱颖而出。

    2000年,他又斥资百万元引进整套日本先进菲林输出设备,扩大规模,他的业务量也呈爆发式的增长。2002年,他再次投资了600多万元,创建了宜昌绍达包装印业有限公司,彻底做到了设计、出样、印刷一条龙服务,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当地同行业中的龙头地位。2004年,吴绍达联合三位同乡用4000多万元买下了原三峡市场,创办了宜昌鑫昌大市场。这是宜昌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小商品集散地。2009年6月,他又在鑫昌大市场旁边征地249亩,准备将该市场建设为渝东鄂西最大的物流仓储中心。

    吴绍达一步步地登上了事业高峰,这都与这股勤劳,能吃苦,能忍受的精神分不开。成千上万的温州人出来创业,像吴绍达这样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人有很多。温州人的吃苦精神在全国是非常出名的,尤其是老一辈温商,几乎全是凭着一股韧劲在坚持。走在温州的大街上你都可以看到很多边摊,通常经营到很晚,甚至是24小时营业。遇到顾客较多的时候,他们都没有吃顿舒服饭的机会,宁愿吃冷馒头,也要等到顾客走完。生意较忙的时候,都是自己装车,押运。

    温州人为什么能赚大钱,就是因为在对待“吃苦”的态度上的差异。别的地方的人宁愿端着饭碗晒晒太阳,也不愿意走出去赚辛苦钱。而温州人只要能够赚到钱,在天涯海角也宁愿去吃苦。在当地流传着一种“五千五万”的说法,“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踏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挣得千金万银”。这虽然是一则谚语,但形象地说明了温州人的吃苦耐劳精神。

    温州人这种精神注定了他们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很多人在异地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人这样形容温州的吃苦精神“鸟不拉屎的地方,温州人都在做生意”。的确是在这样,1987年,16岁的罗云远身上仅带着100元钱来到武汉,每天只吃清汤面,后来连吃清汤面的钱都没有了,只能挨饿。当时他心中一片迷惘,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否活下来。后来在老乡的帮助下,借钱租了个简陋的门面,卖起了服装、皮鞋,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生意一天天地好转,他有了长远的打算,不久转入五金行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武汉五金行业的龙头。

    1984年,年仅21岁的张宁,只身来到远在万里的西藏山南泽当镇,当时身上的全部家当只有一把剪刀和200元钱。到西藏后,身上仅有的200元钱怎么也不够维持生计,她用租来的缝纫机,凭着从小学到的精湛的缝纫技术立足生存下来。1987年,他把结婚不久的丈夫也带到西藏,开起了“夫妻”服装店。

    在温州,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他们明明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条充满千灾万难的道路,偏要向前进。这种野草般的顽强生命力,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吃多大的苦,都能够努力生存下来。

    ※老板都是“苦”出来的

    “睡的地板,当得老板”就是温州人创业最真实的写照,温州人正是在“两板”之间,不断超越走向成功的。

    “有小钱当小老板,有大钱当大老板,没有钱借钱也要当老板”,在温州,人人可以当老板。但是,老板并不是那么好当的,创业难,当老板能不难吗?尤其是创业之初,面对资金短缺,规模过小,缺乏知名度,难以与大企业竞争的各种困境,老板需要承担得很多。

    ※精神之苦比身体之苦更大

    温州人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成长起来的商人群落,20世纪80年初,就陆续有人外出打工,远离家乡,走到哪里,吃住在哪里,身体上的苦不算什么,但是心灵上的苦却是难以忍受的。

    外出的温州人大部分都是做小生意,做生意,弹棉花,修鞋,做钥匙,修理家电等。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许赚不了几个钱,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对于他们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看不起他们,经常遭受白眼与不屑。十几年,二十年后,这些外出的人来了个华丽大变身,他们大都事业有成,小地摊变成了大企业,小资本变成了大财富。

    【一定要摒弃的思维误区】

    ◎对于创业之苦,一定要能忍——苦可以忍一时,那能忍一时?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对苦难的忍受应及时加以改变。否则,达到一定的程度,得不到正确的解决,则可能挫伤人的积极性。

    摔得多了,才能知道哪里有坑

    【财富语录】

    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建立在多次失败的基础上,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当你每经过一次失败后,也就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一步。

    【温州人创奇】

    陈志远,温州市区人,现在担任阿联酋温州商会会长,在他十多年的从商过程中,先后建立了中国商品城、中国轻工城、中国志远鞋城等几座大型的商场。这些商城是温商的聚集地,这里曾经是一条荒芜的大街,如今变成阿联酋的一个商贸中心,这与陈志远在那里建立这些商城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商城为在阿联酋做生意的温州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为什么这样做?这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

    陈志远在去阿联酋之前,已经在国内开始做些小生意,却因为市场上一些人为的原因屡次失败,而且还导致他背负大量外债。他把这次失败归功于市场秩序的混乱,不良的竞争。

    为了重新振作,开始新的经商之路,1998年下半年,他只身来到阿联酋,白手起家。他像大多数温州人一样,到阿联酋后只能到咖啡馆、餐馆等场所打工。然后用打工积攒下来的钱慢慢地做些小生意。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他就把温州的小商品运到当地,靠摆地摊向路人兜售。陈志远卖的小商品物美价廉立刻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他在阿联酋很快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是,当地没有一个像样的中国商品城,大部分温商都是靠摆地摊做些小生意,有时,为了争夺一个有利的地盘,相互之间还时常发生一些恶性竞争。这正是陈志远最不想看到的,都是出来做生意的温州人,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损温商的形象。于是他就想,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大规模的商场,以出租的形式让客商入驻,这样既可以规范商场秩序,而且也可以避免分散化,形成规模经营。

    2002年,他筹资承包了两座商城,分别命名为“志远鞋城”、“中国轻工城”。至此,阿联酋终于拥有了两家中国商贸城。商城开业之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吸引了上百家中国商户入驻。

    为了更好地经营,他经常找一些入驻的商户们谈心,希望大家不要盲目杀价,要共同维护好这片区域。在他的倡导下,几个商城从未出现过恶性竞争,大家都把陈志远看成是一种把所有温州人都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因而,在大家的推荐之下,他也成功当选为阿联酋温商商会会长。

    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认真对待失败,善于总结经验,就会发现成功在向你招手。商人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失败后不放弃,不气馁,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重新站起来。温商陈志远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先后两次创业,经历国内国外双重市场的考验,第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从中吸取了很好经验教训,并在第二次成功避免掉,依靠自己努力终于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温州人做生意从不会半途而废,相反会越挫越勇。失败后,他们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经验。只要还要有就机会,就不放弃。做生意也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只有大胆敢试,尝试的多了,才能从中发现纰漏或缺点,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商机,不大胆进行尝试,成功可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失败往往是必然的。有的人在做生意过程中,由于缺乏失败的磨练,总有一种浮躁冲动,对市场的形势把握不准,对市场的方向感把握不强,再加上缺少先进的管理理念,就很难取得成功。

    如果你认为每一位成功者都只有成功的经验,那就错误了,其实,没有人比成功者经历过更多失败的了。现在,不要看温州人风光体面,但是在背后不知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决心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抛弃仅凭一两次机会迅速暴富的心理,跌倒不可怕,最重要的是站起来继续赶路。就像陈志远,十多年间经受的失败和挫折,让他在以后的生意场上更加营运自如,如鱼得水。

    陈志远失败了多次,最后一次终于成功了,但成功后也可能会在此面临新的失败,其实失败和成功就是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正如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失败者不一定能转变成一个成功者,但是一个成功者,一定曾经是个失败者。

    ※成功者的背后有更多失败的经验

    成功者与失败者最大的不同,前者珍惜失败的经验,他们从失败中吸取宝贵的教训,百折不挠,锲而不舍,最终必能反败为胜;后者一旦遭遇失败的打击,即坠落在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每天闷闷不乐,自怨自艾,直到自我毁灭为止。    不经历挫折不会坚强,不会坚强就无法抵抗更大的挫折,可见,能成大事的人就是必须经历失败的考验。

    ※做生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靠自己去突破

    做生意总会遭遇到困难和挫折,这就得靠自己去突破。成功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坎坷,不是一次成功就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追求着成功。千万要记住,未曾失败过的人,一定也未曾成功过,但成功的人一定经历了多次失败。

    【一定要摒弃的思维误区】

    ◎一旦做起生意来,则不可随便放弃——半途而废虽然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不愿看到的,但任何事都有个限度。辛苦了好几年,到头来业绩却毫无起色,这时候就要冷静分析一下:为什么生意无法打开市场?为什么事业无法扩大?如果得出的结论是“将来发展并不乐观”,那么就应该果断放弃。

    熬过“苦”尽,“甘”必然会来

    【财富语录】

    苦尽甘来,先苦后甜,这是自然法则,也是生活的真理。

    【温州人创奇】

    回想起在商场打拼的几十年,林余存深有感慨,位于北京大都市商业街核心地段的世纪天鼎商品交易市场就是他一手打造的。2002年5月18日,林余存的世纪天鼎投资有限公司打败众多竞争对手,正式取得了这座废弃厂房使用权与经营权,从此也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奋斗。

    世纪天鼎商品交易市场位于北京大都市商业街的核心地段,距天安门广场只有800米,它的前身是一处废弃厂房,不过富有苏式特色的建筑风格,上面56个类似于蒙古包样的穹顶让林余存一见钟情。他决定不惜投巨资进行装修改造,决心把它打造成一个高品位的室内品牌服 饰广场,成为全国品牌服饰的信息中心、展示中心、交易中心。

    投巨资改造世纪天鼎商品交易市场,是林余存事业上最大的一次挑战。2003年2月18日,世纪天鼎公司组织召开了一次知名服装品牌代理商研讨会,有50多家代理商参加。利用这次会议他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印制了精美的招商宣传画册,并在画册上印刷了精美的宣传图案和字样。力争把世纪天鼎建成一个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服装批发和零售基地。然而,他的这番努力并没有赢得客户的好感。

    后来,他尝试着几次招商,每次都遇到了困难,连战连败,无奈之下,他最后不得不着手改造。2003年4月初,在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世纪天鼎品牌服饰广场全面转型,并斥资数亿元进行了重建。自此,世纪天鼎成为北京市单体面积最大、配套设施最完善、购物环境最优越的商品交易市场之一。同时,林余存还对入驻商户进行免物业管理费优惠活动,两个月内招商1300多户。在售后服务上也下足功夫,成立了维修组,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专业维修服务。

    现在,一提起温州人,大部分都会想到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他们,但今天的“甜”与当初吃的“苦”是分不开的。忆苦思甜,今天虽然富裕了,但是据不能忘记过去的苦日子,反而,应该以更大动力和干劲去面对未来。

    温州人给人的第一影响就是“特别能吃苦”,的确,温州人是一个特别能忍受劳苦的群体,正是依靠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生意遍布全世界,积累了巨大财富。林余存的创业经历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最早开始创业的一批温州人,吃苦最多,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南至三亚,北至漠河,西抵拉沙,东临青岛,全国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足迹,有些人还离开自己的国家,跋山涉水,漂洋过海,来到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经营自己的生意。正如一位长期在海外做生意的温州人所说:“在柏林、巴黎等欧洲大陆的不少城市中,做生意的温州人数以万计。他们大多来靠着自己的双手,赚够第一桶金,有了一定的资本之后,就转而做一些小买卖”。

    温州人在异国他乡做生意,经常遭遇很多人都无法想像的困难,语言不通,居无定所,遭受欺负等,这种苦也只有温州人才能体验到,但是他们都忍受了下来。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创业的目的,自己为什么要出来受这些苦,是为了将来更好,为了在生意场上是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他们眼里吃苦是对自身的一种磨练,既然选择与常人不一样的生活,吃苦是必然的,就需要做好过苦日子的思想准备。温州人对赚钱的渴望,对创业的执着,使得他们宁愿吃苦,也不等不靠,在任何时候都明白,只有过关苦日子,才能换来新生活。长期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吃苦精神已经成为温州人闯天下,做生意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食粮。已经形成了自主创业,不断前进,不断开拓的精神。

    许多人认为,温州人能吃苦是因为他们贫穷,不得不吃苦。其实这种说法有所偏颇,有许多温州人在创业前,生活已经得很不错了,但是他们骨子里的一股闯劲使他们甘愿放弃舒适的生活,不断地追求。比如,第二代、第三代温商,他们大部分是70后、80后,成长要比第一代的生长环境要好多了,他们同样能吃苦,敢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而且发展势头更为强劲。这就是受父辈们的影响,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们脑海中,若想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仍需去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他们深深地懂得先“苦”后“甜”的道理,既不过于谨慎,也不大胆冒进,一步一脚印地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永远像创业初期那样

    温商生意做得再大,再强,也会像创业初期那样,拼命地工作,大部分温商现在成功了,腰缠万贯,一掷千金,今天的“甜”与当初吃的“苦”是分不开的。忆苦思甜,今天虽然富裕了,但是不能忘记过去的苦日子,反而,应该以更大动力和干劲去面对未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吃得苦中苦,才可能取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功,温州人不甘寂寞,胸有大志,他们放弃安适的生活,背井离乡,绝不仅仅是为了迫于生计或者养家糊口,因为温州地区人少地多,资源匮乏,他们只得向外发展,不断寻找更高的生存空间。

    【一定要摒弃的思维误区】

    ◎沉浸“苦”中,方可获得“甜”头——我们总是说,先苦后甜,但是不一定所有的“苦”都可以化作“甜”。在经历“苦”的阶段,不能沉浸其中,只能努力挣脱出来。

    可以言“败”,但绝不可以言“亡”

    【财富语录】

    市场风险与机遇总是并存的,而且利润越高,风险越大,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不要害怕失败,可怕的是失败后再也无法站起来。

    【温州人创奇】

    陈颂楠退伍后来到上海做生意,先后涉足多个行业,电子产品销售、海上航运、电子商务及保健品市场等。他曾经非常成功,但也经历多次失败。

    他最辉煌的时候,拥有3条万吨巨轮,创办了年交易额达6亿元的中昊化工网,但一次重大的打击,差点让他的产业一夜之间破产。在做海上航运期间,他承包了3条可以载运万吨物资的巨轮,斥巨资筹建的巨仁国药港。当时,石油价格极不稳定,油价的突然高涨使得他的两艘油轮一个航次就亏损千万元,而且受到国际油价的影响,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这间接导致他的宏伟计划胎死腹中。

    面对如此大的挫折,他没有气馁,从容应对。他把这次失败看作万里征途走出的第一步,面对困难,每次他都能以军人的坚韧迈步重越,重新燃起了创业的激情,他把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巨人”,就是想顶天立地,在此干一番大事业。

    巨人公司成立后,他就做了一个大手笔,陈颂楠在考察市场的时候,了解到台湾、东南亚国家久负盛名的“西门町”,这在当地是商业娱乐中心的代名词。当时上海的银宫商厦经营效益不好,于是,他斥资亿元收购这座商厦。该商厦面积14000平方米,与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相邻,人流密集,交通便捷,是商业繁华地段。收购银宫商厦后,他对商场进行了改建,并引进了的概念,在上海也要打造一个以经营的货品和娱乐以领先潮流商业娱乐中心。

    如今,上海的银宫商厦与台北"西门町"的格局极为相似,已经成为拥有400多家“店中店”,以经营时尚服饰和新潮礼品为主,同时配有餐饮、健身、娱乐等设施。它的建成开业,成为了上海商业的一大亮点。

    温州人走遍全国和世界,受到的挫折,经历的失败比成功要多得多,如果失败了就彻底放弃,失败了就一绝不振,凭什么如此强大。温州人的信念就是失败以后总结经验教训再干,所以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比较高,与其他地方的商人比起来也坚强得多。商场如战场,失败乃兵家常事,做生意的道路上充满了风险,一个人不可能每次都能成功逾越。相反,只有在经历失败后才能抓住机遇,再能重新振作。在温州人眼里根本就没有失败,“失败了也是英雄”。失败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种打击,而是积累经商经验的最佳手段。

    在温商的骨子里,可以失败但绝不能就此灭亡,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正确地面对失败,而且失败并不是一无所获,失败换来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要比成功后的经验来的更真实一些。失败了可以总结经验再做,而失去了创业的热情,失去进取之心,就彻底灭亡了。温商对待失败有一颗平淡的心,失败了怕什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有了失败作垫脚石,走起来路来会更坦然。

    敢于承当“失败”的温州人做生意考虑的不是“能否成功,失败后怎么办”,而是“值不值得去做,有没有去做的价值”。如果有利可赚,即使会失败也要去试一试。在他们看来,值得做的项目,只要能够克服客观存在的一些风险,成功就大大有希望。如遇到一些不可避免,超乎自己解决范围之外的风险和苦难,导致失败了,也不会后悔,起码有了再次进军的经验,或者干脆转而做其他行业。

    ※抱着最好的希望,作好最坏的打算

    失败是做生意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而灭亡是一种彻底退出。温州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能够做到在战略上藐视失败,在战术上重视失败。也就是说失败要努力去避免,但不去逃避。永远不可能有百分之百把握,失败了就要积极去面对,千万不可以消极情绪去面对。

    ※暂时的退出,是为了明天的复出

    在生意场上肯定有风险,有风险就会难免失败。失败了可以暂时退出,今天的退出是为了明天更好地站在场上,只要永远保持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就能夺得最终胜利。但如果一蹶不振,那就彻底与成功失之交臂了。

    【一定要摒弃的思维误区】

    ◎失败就是风险,有风险一定会失败——有风险不一定会失败,没风险并不一定就完全可以成功。在温州人看来却恰恰相反,没有风险就是最大风险,有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点风险也没有。

    “赚钱这个领域,不应该有性别歧视。”

    【财富语录】

    谁说女人不能创业,女人能顶半边天,男人能干的,女人照样能干!

    【温州人创奇】

    美国华裔企业家林敏芝原本是温州人,1982年,她把两个女儿留在了家中,自己毅然赴美打工。当时,她买机票的钱都是借的,有人规劝她不要义气起用事,作为一个已经结婚的女人,远离家乡,到美国去淘金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她决定背水一战,去了就去了,失败了再回来。

    林敏芝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但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到达美国后只能在车衣厂和餐馆打工,做些简单的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经常受到白眼和不屑。

    有了餐馆工作的经验之后,林敏芝决心要创出个样子来,一年后她毅然开了自己的餐馆——“梨园”餐馆。餐馆开业后生意很红火,很快,她又在布鲁克林闹市区和曼哈顿的时代广场开分别在了两家百货礼品店。

    她的发展速度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1986年,林敏芝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开始地产进军,创建了华美地产公司,担任纽约第一百货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7年的一天,她得知在河头镇有一家旅馆于闲置很久,长期无人经营,准备拍卖。她了解到这家旅馆虽然看起来有点破,但可利用的面积还是很大的,地理位置也不错,紧靠美丽的风景区!旅馆附近有名牌商品专卖店一条街!如果装修一番,必然能吸附近的游客。精明的林敏芝却看准了这一机会,买下这个废弃的旅馆。购买后,她花了100万美元进行重新装修,把这个昔日破旧不堪的旅馆打造成一个环境优雅的“绿景旅馆”。

    女人也能创业,女人也可以做大事。在温州人眼里,创业已经超越了性别的界限。

    中国几千年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着一代代人,大部人男人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传统意识下,很大一部分女人已经将自己定位,自已只能附属于男人。当前,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这种思想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女人也出来工作,创业,做自己的想做的事,

    在温商中活跃着一大批成就卓然的女人,这些女人与男人比起来有毅力,更坚强。他们打破了固有观念的束缚,抛开家庭,抛开子女,毅然出来创业。这在全国的女性中也是位数不多的。因为女性的母性决定了她们必须在家庭生活中承担得更多,比如说看到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那么可爱,那么需要照顾,很多女人就会放弃一切,专心做自己的妈妈,即使已经有了一番事业,也必须暂时扔到一边。从这个角度看来,女人如果决定做一番事业,其实比男人更坚强。

    温州女人做生意的比较多,也与长期的环境熏陶有关,因为每个温州人都在做生意,每个温州人都在谈论如何创业,女人也毫不意外地受到感染,即使坐在家里也会琢磨如何赚钱。

    温州华兴隆国际家具城,这是浙南地区创办最早的一个大型专业家具市场,这在当时被看作是一个“神话”,这个神话的缔造者就是温商秦秀莲。1988年,她利用为别人做裁缝打工积攒的30万元,和丈夫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公司,由一个制作服装的裁缝忽然转入家具行业,她难免有点不适应,但是她不甘心,为了打开市场,她历经千辛万苦去跑市场,找客户。1994年,红木家具正在国内市场开始走俏,在参加一次广交会上,她居然得到了很多订单,她也因此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华兴隆,此后,来自北京、上海各地的订单主动找上门来。

    杨忠微,也是一个不一样的温州女人,她1999年来到四川成都,在刚刚建成的九龙广场租赁了一件商铺,卖起了服装。当时,她只有20岁,看起来如不禁风,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她现在的事业如日中天,拥有3个中低档服饰商铺,里面设有来自全国各地60个余家厂家100多个款式的服装。

    在温州人眼里,创业没有性别之分,无论男女都可以去创业,去做生意,有人会问,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激励着温州女人去创业。追根到底,这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传承。一个人成功了可以带动自己亲戚朋友,可以带动自己左邻右舍,更可以打动自己的妻子、姐妹、女儿。

    ※无论男女,都流淌着赚钱的血液

    创业是“温州精神”的精髓,这种精神没有性别歧视,在商场上,温州女性与男人一样,都具有不怕苦、不怕累、敢做敢当,勇敢而坚强地面对生意场上的起起落落。与男人一样,在经历过自己的奋斗同样获得了巨大财富,获得了众人的拥戴,享受着家庭和事业的乐趣。

    ※女性创业,选择做什么很重要

    就创业本身来说,创业没有性别之分,也就是说当你做事业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位女人,不要有“男人应该做这个,女人应该做那个”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但在选择具体经营某个领域的时候,也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行业。

    女性在行业选择上,应以一些具有“细腻”、“感性”特征的行业为好,如服装、小商品、餐饮等生活类的。温州是服装,皮鞋,其他小商品的聚集地,这对于温州的女性创业有很大的优势。

    【一定要摒弃的思维误区】

    ◎男人能做的女人一样可以做——男女有别,有些行业男女都有发展空间,有些女性则不适合去做。在某些特殊行业上,男人仍有优势,比如,煤矿、建筑等行业,显然女人很难和男人竞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