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位僧人,他经常就“天堂与地狱”对信众布道。然而,有位皈依者却对他经常说同一内容而感到厌倦。因此,有一天他站起来说:“告诉我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如果你回答不了,那你就是在撒谎!”这位僧人素来单纯,他此时显得非常害怕,不但没有回答他的提问,反而缄口不言。这使得这位信众更加生气,他愤怒地喊道:“告诉我天堂和地狱在哪里,否则我会让你好看!”这位僧人很快恢复了理智,他回答道:“地狱就在你的身边,而且伴随着你的愤怒。”这位信众听到这句话之后冷静下来,也笑了起来。随后,他问道:“那么,请问天堂在哪里?”僧人回答道:“它还在你的周围,与你的笑容同在。”
天堂和地狱在什么地方?
其实,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念念善,念念积极,即是天堂;念念恶,念念消极,就是地狱。
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各种苦难,遇到这些苦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还是泰然处之、洒脱对待呢?
如果把苦难当作苦难,认为它们是我们人生的绊脚石,是无尽的痛苦和沮丧,那么我们就处在地狱之中;而出现这种结果,就在于我们将自己放置到了人生的寒冬。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些挫折和苦难,苦难既来之,那就安之,坦然面对,把它们当作砥砺我们自己、使我们真正成长的磨刀石,当作引导我们前行的导师,那么我们就活在天堂,因为是我们的乐观直面了诸多苦难。而出现这种结果,同样在于我们理智地放置了自己。
众多的苦难,其实根本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角度不同,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有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以染布作为生计,二儿子靠卖伞糊口。这位老太太整日为两个儿子愁闷不已:天下雨的时候,她担忧大儿子,因为阴雨天不能晒布了;天气晴朗的时候,她又因为二儿子的伞卖不出去而发愁。因此,老太太总是愁眉不展,没有一天开心,以致疾病缠身,骨瘦如柴。有位哲人告诉她: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想呢?下雨的时候,你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好多雨伞;晴朗的时候,你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染布晒布了。这样,你就可以每天开开心心的,不用担忧两个孩子了。在哲人的开导下,老太太以后天天都乐呵呵的,身体自然也健康了。
对于同样的事情,老太太只是简单地转换了视角,就形成了不同的结果。这就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代表快乐,一面代表悲伤,但它却有着同样的本质——两边都是那个硬币。
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我们该如何选择?是因为它的一面是悲伤就久久沉积心底,无法排遣,让其成为阻碍我们前行的沉重负担,还是看到它积极的一面,理智对待呢?相信我们已经明白,其实苦难依然是苦难,但它是天堂还是地狱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克服消极心态
地狱天堂原本在于我们怎么对待苦难,然而不可避免,在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时我们会产生消极心态,致使我们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悲观绝望,颓废消沉,自我否定,缺乏斗志,从而毁掉我们克服生存危机的希望。我们又该如何克服这种消极心态呢?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主要从事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他曾对人类的消极心态作过深入的研究。经过研究,他指出三种特别模式的心态,即“困难永远存在”“困难无处不在”“产生困难的问题在我”,这三种心态会给人们造成无力感,最终毁掉他们的一生。
(1)困难长存。人们倾向于把暂时的困难看作永远的存在,使苦难在时间上无限延长,从而把自己置于消极的心态而不能自拔、振作。
(2)无处不在。由于在某方面失败了,人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也会遭遇失败,从而将困难在空间方面无限扩大,把自己笼罩在失败的阴影里,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3)问题在我。由于失败了,人们会认为在自己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从而一味地贬低自己,削弱自己的斗志。
塞利格曼指出这三种特别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消极心态会阻碍成功的实现,它使人处于失败的阴影之下,自我否定,看不到希望,甚至毁掉人们的一生。相反,积极的心态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雨露,使我们拥有不竭的动力和昂扬的斗志,激励我们去拼搏、奋斗,从而铸就理想的人生。因此,如果我们想拥有令人艳羡的人生,就一定要积极看待人生的各种苦难,克服所存在的消极心态,将自己从消极心态的束缚中脱离出来,从而树立积极的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心态。所有取得成功的人,起初都是从一个极其微小的心态开始的。心态就是所有奇迹产生的开始点。
克服消极心态的秘诀就在于确信未来,怀着不断突破的信念而付诸行动,这样就一定能为自己及他人开创出所希冀的人生。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臭名远扬的大沙头贫民窟。贫民窟的环境非常恶劣,到处充斥着暴力,聚集着大量的偷渡者和流浪汉。在这儿出生的孩子,由于受环境的影响,他们从小逃课、打架、斗殴、偷盗,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拥有体面的工作。然而,有一个例外,他就是罗杰·罗尔斯,罗杰·罗尔斯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就职时,在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问他到底是什么促使他成为一州州长。面对着三百多名记者,罗尔斯压根没有提自己的奋斗史,而是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并兼任校长。在当时,美国嬉皮士风行。走进这所小学的时候,他发现当地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不配合老师,逃课、打架,甚至连教室的黑板也被他们砸烂。皮尔·保罗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有效果。后来,他发现孩子们非常迷信,为了鼓励孩子,于是他就在上课时增加了一项新内容——给学生看手相。
罗尔斯也非常迷信。当他从窗台上跳下来,举着稚嫩的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对他说:“看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我就知道将来你会成为纽约州的州长。”听老师这么说,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他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说他可以成为一艘小船的船长,这让他振奋过一次;而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然说他可以成为州长,超出他的意料之外。于是,他在心里记下了这句话,而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激励着他不断前进,罗尔斯的衣服看不到泥巴了,说话时也听不到污言秽语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每天都按照州长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在五十一岁那年,他终于成为纽约州的州长。
在就职演说中,罗尔斯说:“信念值多少钱?信念其实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谎言,然而只要你坚持下去,它就会很快升值。”
安东尼·罗宾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克服消极心态,并且拥有现在的快乐,全是因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自己克服消极心态的期望。而这种期望促使我们积极地思考,进而影响我们为了克服消极心态所作的一切决定,从而“持久不懈地改善危机”。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琼司曾经在《科学》杂志中,评论了一项有关“期望”的研究。他说:“期望不仅会影响我们对现实的看法,也会影响现实本身。”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几乎每位医学院学生在接受训练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种或者好几种他所学疾病的症状。有史以来历史上最伟大的神经外科医生库辛斯,也曾在刚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时预测他自己肯定会死于脑瘤。结果确实如此,他的预期变成了事实。
宾州大学的赛利曼博士说:“克服消极心态之道,在于几许天分加上屡败屡战的精神。”
天分和屡败屡战的精神这两者相结合就是乐观。赛利曼博士还说,那些较实际情况更能掌握自己生命的人,所取得的成就比那些自以为洞悉事理的现实主义者更好。
可见,消极心态就像沉重的包袱,它会阻止我们前行。但是,只要克服它们,就能够轻松自如地前行!
朋友们,如果你们承受了生活的一些苦难,请记住德国这句谚语:“即使世界明天毁灭,我也要在今天种下我的葡萄树。”
积极看待人生的各种苦难
无论怎样,苦难始终还在,一味抱怨反倒会使我们陷入窘困的境遇;而换个角度,积极看待,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它会锻造我们,促使我们真正成熟,并且最终有所成就。或许,到那个时候,我们会对生活中的苦难心存感激。
不信,请看看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少有的全才,在诗、文、词、书、画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与其父、其弟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和韩愈的文章纵横捭阖,读来如潮如海,波澜壮阔,因此有成语“韩海苏潮”来形容他们文章非凡的气势。
其实,他人生的升华、真正的成熟,在于经受了诸多人生的苦难,并积极看待那些苦难,从而真正脱胎换骨。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东坡一生的重大事件。
为解决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然而,由于变法中某些条款不合时宜,并存在严重的用人不当的现象,苏轼并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于是在1079年的3月,苏轼被贬调湖州。从此,苏轼的不幸真正开始。
在湖州任职时,由于小人的断章取义和嫉妒他文名太盛,苏轼以“诗文讪谤新政”的罪名被捕。拘捕他的人来势汹汹,苏轼见此情形心神大乱,不知如何是好,竟不敢出去拜见公差。在得知不会被判处死罪,只是拘捕回京之后,他才松了一口气。
在押解进京至太湖时,苏轼寻思自己必定会被交付有司审讯,那样的话牵涉的人会相当多,还不如闭着眼睛跳入太湖,这样痛苦也只是暂时的。然而,他又想到自己和弟弟苏辙感情深厚,如果自己寻了短见,弟弟也不会独生,那样就会因为自己一时的软弱而枉送了弟弟的性命。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他被带回了京城,被关押在御史狱中。在监狱中,苏轼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审讯者对他通宵辱骂。一位和他被关押在同一监狱、只有一墙之隔的官员写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可见,对苏轼的摧残和折磨竟然到了令人不忍听闻的地步,惨绝人寰!
他的对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苏轼料想自己难逃此劫,便在狱中收集了一些平时服用的丹药以备不虞,一旦确定自己被判死罪,为了避免遭受更多的痛苦,他就服食丹药自杀。然而他骨子里的儒家风范让他坚忍从容,他选择了活下来。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由于生死未卜,他让每天到监狱给自己送饭的儿子苏迈打探消息。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他们约定:如果安然无事,就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消息不好,或者被判死罪,就送鱼。一日,苏迈因出京去借银钱,便委托一朋友代为送饭,但是他却忘记告诉朋友他们父子之间的约定。很凑巧,这位朋友当日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便写下了诀别诗两首,题为“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他这两首绝命诗时,感动之余,也为他的才华所折服。
当时,为了挽救苏轼,当朝的很多人仗义执言,为其求情,甚至连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王安石也劝神宗说不应当诛杀名士,神宗于是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且无权签署公文,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结案。
九死一生的苏轼来到了黄州,在这里他虽然充任团练副使,但实际上他就是一个犯官,受到监督,不能擅自离开,缺乏人身自由,想“致君尧舜上”,为老百姓做点事情,也没有权力签署公文,而且连俸禄都没有。为了维持生计,他在朋友的帮助下申请到了一些废地,自己和家人开垦耕种,并自得其乐。由于这地在黄州城东,所以他称之为“东坡”。而且,他还在这儿搭建了一座茅屋,题名为“东坡雪堂”,给自己也起了一个别号“东坡”。
苏轼劫后余生保全了性命,也暂时离开了尔虞我诈的官场。尽管他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但在这里他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他真正成熟了。他初来时,也曾慨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也曾“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也想着驾驶着一叶扁舟,在江海中了却余生。但是他并没有消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地看待这些人生的苦难,认真反思自己,尽力营造生活的乐趣,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极力使自己成为艰苦生活的主人。
他曾有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这首词时,他贬谪黄州已经两年了,处境依然险恶,但是他心胸开阔,旷达乐观,虽然承受了人生灾难与厄运,但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却是任其自然,不怕挫折,边歌边行,回首去看来时的萧瑟,只不过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的这种超然物外、旷达潇洒、积极乐观、坦然自若使自己脱胎换骨,真正成就了一个千古绝版的苏东坡。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因朝廷党争被再贬惠州。惠州虽然瘴疠横流,但苏轼的心态却变得更为平和,他已然不再将苦难当作折磨,内心极为平和,他认为岭南也是很好的地方,“此心安处是吾乡”,自己心灵栖息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乡。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他也“不辞长作岭南人”,而且“请终老于斯游”。他这种对待人生苦难的积极豁达、随遇而安以及乐天知命更加令人敬仰。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第三次被贬谪,这次他的目的地是更加遥远的儋州,儋州即海南岛。以今人的眼光看来,海南岛就已非常遥远,更何况在一千年前的宋朝,恐怕贬谪到蛮荒之地的儋州在有宋一朝不杀士大夫的政策下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了。在这儿,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即使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下,他依然洒脱如昔,“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谪居海南就好像是去遥远的地方游玩罢了,也不要认为是在天涯万里的地方,他在这个地方顽强地生活了整整五年。
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被赦还北迁。黄州、惠州、儋州艰辛的生活、恶劣的条件以及爱妾朝云的离世等众多苦难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超然脱俗的品格,使他变得更为坚强。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苏轼病逝前两个月游览了金山寺。在寺里他看到了李公麟所画的自己的画像,百感交集,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对他的后半生作一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中华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苏轼暮年时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其中虽然含有自嘲的意味,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看待人生苦难的超脱和释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