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给我的21个人生哲理-找到破解苦难的钥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办法总比问题多

    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恋爱受挫,工作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人际关系紧张等等。面对众多问题,我们深感束手无策,不能很好地解决它们,整日忧心忡忡。这些“问题”甚至成为很多人逃避的借口,画地为限,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问题,发展的道路并不是畅通无阻的。无论是个人的成长之路,还是社会的发展进步,都伴随着困难和问题,人生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无忧无虑的日子总是那么少。

    但是,我们在每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相对而言是固定的,上学时学习的苦恼,恋爱时的困惑,工作时做好本职工作、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困扰……所以,请不要惧怕,毕竟问题还没有多到让人无法喘息。

    详加分析,办法和问题总是相伴随而生的,有问题自然会有解决它们的方法。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人。只要发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全面细致地分析,就可以找出绝佳的解决方法。一个善于处理问题的人,即使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也能游刃有余,从而操纵局面,实现自己的目的。

    而且,我们考究很多的成功之路,那些风云人物之所以功成名就,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处理各种棘手问题。很多现实情况,尤其是和平时期,“英俊沉下僚,贵胄蹑高位”,英雄豪杰往往处在社会的底层,很少能够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命运坎坷;而那些纨绔子弟却高居上位,尸位素餐。命运是如此不公平。然而,命运是公平的,当出现问题,尤其是非常棘手问题的时候,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为那些拥有经国济世之才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他们能够挺身而出,既很好地解决问题,也为自己改变命运提供了机会。而这正是问题所给予他们的,问题恰恰成为他们通向成功的阶梯。

    如果问题不想办法解决,它始终在那里,如同不可逾越的山梁,阻碍我们通往成功的路。我们只有克服了困难,才能走向成功。

    这个世界上永远是明媚的阳光多于阴霾暴雨,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多于失败留给我们的失望,笑容总比泪水多,办法总比问题多。对于问题我们总是能够找到解决方法,甚至会找到很多种解决方法,一把锁是可以用多种方式打开的,不管是用原配钥匙,还是用万能钥匙,没有钥匙之时大锤也是可以选择的。虽然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解决,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胜利总是属于我们的。

    所以,遇到了问题,我们不能自甘放弃,自我为限,一定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敢于应对一切困难的挑战,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问题是我们实现自己价值的绝佳机会,从而致力于解决问题,最终很好地解决问题。

    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愚死的汉。

    《热血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位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最终教育好孩子们的教师——“美国明星教师”克拉克。克拉克是一位幽默、风趣、有点神经质的老师,他教育成果斐然可观,可他却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辞职来到纽约黑人区一所中学开始了他新的教师生涯。然而,这一次他面对的学生和以前截然不同,这是一群来自社会底层、自由散漫的学生,他们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和纪律,无视教师的存在,将老师辛苦粉刷的教室弄得一片狼藉,坐在桌子上聊天,在教室里打架斗殴、聚众赌博、跳舞化妆……

    他们曾在一个月内气跑了五名教师,可以用“不良少年”来形容。这样一群棘手的学生,想要教育好他们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是克拉克却没有退缩,他用自己的心去爱护、尊重、理解自己的学生,想尽一切办法和学生交流沟通,和他们做朋友,耐心而坚韧地将自己制定的五十五条班规慢慢传达给学生。他以自己的爱心与智慧,以独特的教学方式感染、关注着每个学生,不但教给他们知识,还让他们树立起了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遇到问题,他都能勇敢面对,他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从而想尽一切办法来教育孩子们。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心,他在教室里摆了一个大蛋糕,插上蜡烛,用自己跳崖的事例告诉孩子们,要相信自己,要相信老师。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听课,他承诺,只要他们认真地听,每隔15秒钟,他就喝下一瓶酸奶。为了看老师出丑,也出于一片好奇,孩子们果真安静地听老师讲课,而且一旦有人说话,大家都群起“嘘”之以保持安静。15秒钟一瓶酸奶,一节课30分钟,克拉克竟然要喝掉多达120瓶酸奶,想想真令人不可思议,他居然做到了。为了让孩子们记住美国的总统和历史事件,他自编自唱。他还同喜欢赌博的孩子玩赌博游戏,以此教他学习数学,到学生家里家访……

    通过各种方法,用自己的爱心和坚韧,他彻底改变了孩子们。最后,在克拉克的教育下,这群孩子的成绩获得了全校的第一名。

    都说“江山易改,秉性难易”,然而克拉克改变了这些学生,还有什么我们做不到呢?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克服不了呢?

    世界青年成功学会副会长吴甘霖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朋友们,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灰心,要坚信问题再多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多,我们一定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

    请大家先看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天,动物园的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是笼子的高度太低,致使袋鼠从笼子里跑了出来。所以他们决定增加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公尺加高到20公尺。但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发现袋鼠跑出来了,所以又决定将笼子加高到30公尺。

    不曾想,第三天他们还是看到袋鼠跑出来了,面对这种情况,管理员们非常紧张,索性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公尺。他们认为这回笼子这么高,就是袋鼠插翅也飞不出来了。

    可是第四天,简直太神奇了,袋鼠还是从笼子里跑出来了,而且,还在与它们的好朋友长颈鹿热切地交谈呢。

    长颈鹿问:“你们猜猜,这些管理员是不是会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呢?”

    袋鼠回答道:“这很难说,如果他们还是忘记关门的话!”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它告诉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存在问题,但因为抓不住问题的核心而很难很好地解决它们。一旦找到核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或许有人会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问题不解决依然是问题,并没有实现最终的目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去解决问题,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结果就会像故事中的管理员盲目增加笼子的高度一样,费尽周折也没有解决问题。

    有人喜欢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可以一蹴而就、马上可以解决的,所以这也是一个方法,但它绝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问题层出不穷,一点一滴地解决不仅费时耗力,而且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如果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很难提纲挈领,达到“擒贼先擒王”的目的。这一点或许可以从上世纪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看明白。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此现象,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他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器都能做的事。”他主张“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而且要“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他说:“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解散安福部问题到加入国际联盟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胡适反对根本解决。对于胡适的言论,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予以驳斥,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本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其实,胡适和李大钊之所以起争论,就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人认为逐个解决问题,另一个则认为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然后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逐个解决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费时费力,就像一座破屋子,门、窗挨个修理,但房屋是腐朽破烂的,很难有个根本解决;而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就好比推倒房屋重建,才会使门和窗等全都是新的,这就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根本。

    所以,解决问题,根本之道在于抓住它的核心。

    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就要找到其中的关键点;要治好一个病人,就要通过“望、闻、问、切”,找出病根;要攻击敌人,就要找到他们最薄弱的地方;要牵牛,就要牵它的牛鼻子……

    但是问题的关键却很难发现。

    鲁迅因为父亲死于庸医之手,所以起初选择学医,以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他的这种梦想没多久就被残酷的现实粉碎了。在一场电影中,他看到许多“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却在漠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他受到的打击很大,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手中的笔为人民鼓与呼,探讨中国的国民性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深入思考,他抓住了当时一切社会现象的核心因素——中国的国民性,正是这种“国民性”从“内部”导致了中国的积弱和落后,也导致了中国的贫穷和屈辱。也因为发现了问题的核心,鲁迅奠定了自己成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一个问题,解决方法总是很多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牵住牛鼻子呢?一旦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核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抓住问题的核心呢?

    抓住问题核心的前提就是我们知道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譬如工作效率低下、同事之间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不高、科研难以获得进展等。只要明白了这一点,仔细分析就会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核心。

    为了抓住问题的核心,需要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它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互相渗透、转化,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综合的指导下分析,循环往复,推动认识深化和发展。所有的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就像李瑞环同志在《辩证法随谈》中所讲到的那样:“要将繁杂、零散的材料掰开了、揉碎了、摆正了、捋顺了。要分好类、排好队、归好堆、论好辈,不断地分,来回地分,边分边合,分分合合。这是一个寻找事物内在联系、探求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最难的一步,也是最苦的一关。这要用相当的功夫,‘谁怕用功夫,谁就找不到真理’。”掰开了、揉碎了,不停地分开来,不停地合起来,下工夫认真分析,就可以找到真理,找到客观规律。对于解决问题而言,也就是找到了问题的核心。

    我们以管理为例。注重过程的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由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组成。如果一个公司管理混乱,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是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抑或是管理手段不对?对这三者详加分析之后,然后综合这三者就会得出管理混乱的具体原因了,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所以,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将它们掰开了、揉碎了,在综合的指导下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就会找到破解它们的钥匙,抓住问题的核心,从而最终克服它们,使我们从困境,甚至是苦难中脱离出来。

    为解决问题而学习

    上文中已经说明要解决问题就要善于抓住它们的核心,那么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点,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应该指向这一点——解决问题。

    而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就必须学习,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够不经过学习就可以完美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的。我们学习、获取知识无外乎两种途径,通过书本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增加阅历、增长才干。社会是一本大书,在社会中我们亲身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更直接、更有用,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这种方式往往代价巨大,并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因为成功的经验尚可,但是失败的经验却令人追悔莫及;而通过学习书本获取知识,可以通过他人的实践来为自己提供镜鉴,避免自己走别人的弯路,更快地复制别人的成功,还可以学得更多的知识,开阔眼界,所以这种方式更经济,更适合我们自身。

    为解决问题而学习,虽然带有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但如果不这样,学习就丧失了针对性,变成了无的放矢,自然收效甚微了。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解决问题学习是一种非常经济的方式,它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使我们的学习具有了明确的目标,避免无边的知识将我们困在里面,作用非常明显,因此把解决问题作为我们的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学习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从而确保了学习的方向性,最后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结合,解决存在的问题。

    而且,为解决问题学习,会始终对学习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在这种兴趣的促动下,学习的效果会更加明显,我们会集中有限的精力搜罗那些我们需要的知识,效果也就非常明显了。更何况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问题无止境,学习也就没有停止的时候,在这种无止境的学习中,我们不断进步,在获得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快乐也就存在于学习之中了。

    所以,我们就应该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梁漱溟就是我们效仿的榜样。

    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和陈寅恪、胡适、顾颉刚、冯友兰、金岳霖、朱光潜同在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文化大师们比较起来,梁漱溟的成才之路较为独特。陈寅恪等人都接受过大学教育,而且很多人具有留学的经历,而梁漱溟却只有中学文凭,就是这样,他还被蔡元培请到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对于这一点他自己说是多半因为自学,“像我这样,以一个中学生而后来任大学讲席者,固然多半出于自学。”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六岁时还不会穿有背带的裤子,上过四次小学,但成绩平平,饶是如此,梁漱溟竟凭借自学出入百家,在佛学、儒学、政治学、医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他一生不断追求着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梁漱溟曾多次申明自己是问题中人,而非学问中人。

    梁漱溟从小就善于思考,而且会在思考中发现诸多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或许一般人会轻易放过,然而梁漱溟处世却极其认真,凡是他自己认为是问题的,都不会忽略过去,总是竭力寻找问题的答案。为了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关于人生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的答案,他就大量阅读书籍,无论是佛学方面的还是儒学方面的,也无论是经济方面的还是政治方面的,只要他认为和自己所思考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相关,他都尽可能地阅读,在阅读中参考别人的意见,经过比较、分析,最后总结出自己的思想。他曾说自己在哲学、佛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是被问题逼出来的。于是,他的很多著作,如《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等相继问世,也因此确立了他文化大师的地位。

    在人面对苦难的时候,抓住问题的核心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的脚步仍然不能前行,因此也就不能迈向我们的目的地。所以,我们就必须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学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掌握破解困惑的法门,从而最终克服那些问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