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课-以谦卑的心对待一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真正伟大的人以谦卑待人、以谦虚求知,北大人深知这样的道理,也因此赢得更多的赞赏。谦卑就像跷跷板,你在这头,对方在那头。只要你谦逊地压低自己这头,对方就高了起来,而这最终会为你打开成功之门。

    饱满的谷穗总是低着头

    大智慧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大骄傲者往往谦逊平和。有巨大成就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

    ——周国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者)

    一个人不管自己有多丰富的知识,取得多大的成绩,或是有了何等显赫的地位,都要谦虚谨慎,不能自视过高。应心胸宽广,博采众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本领,进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获得更大的成功。

    蒙田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趋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虚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

    知识匮乏使人骄傲,知识丰富则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谦逊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你无往不胜的要诀,因为谦和、温恭的态度常常会使别人难以拒绝你的要求,这也是巨大收获的开始。

    我们人生中所拥有的一切,不过如沧海一粟,是那样的渺小。我们若能以一颗谦卑的心、包容的心去面对眼前的一切,便能达到一种做人的至高境界。

    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西塞罗认为:“没有什么能比谦虚和容忍更适合一位伟人。”一颗谦逊的心是自觉成长的开始,就是说,在我们承认自己并不知道一切之前,不会学到新东西。许多年轻人都有这种通病,他们只学到一点点,却自以为已经学到一切。他们将心灵封闭起来,再没有东西进得去,这就会成为他们所犯的最严重的错误。

    清晨的未名湖总荡漾着氤氲的雾气。一学子捧书于石上。晨风中,过来一位老者,他说:“你在看什么书?”

    答:“朱光潜的《美学》。”

    老者说:“这书不值得看。他的东西都是从国外的美学理论那儿来的。你直接看几本《西方美学史》就行了。”

    学生不由得有些愤怒:从哪儿来的一个老头,竟敢如此贬低朱先生?他猛然站起来,合上书就走。

    走不了几步,忽听见耳边有人招呼道:“朱先生您好!”

    回头一看,是几个挂红牌的研究生正恭恭敬敬地向刚才那老头行礼。

    学生冲上去问道:“您就是朱先生?”

    老者含笑颔首:“我告诉你,不要看他的书嘛!当年外国的美学还没有进来,大家看它很稀奇,现在,那些书都介绍进来了,你可以直接看原著。最好是英语原著,翻译的有偏差。”

    学生面对朱先生,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朱先生中等身材,小四方脸,一双眼睛笑盈盈地看着学生。后来学生才知道,朱先生患有极重的眼疾,近乎失明,可是那天学生记忆里的他分明双目炯炯有神。

    意大利的达·芬奇在《笔记》中感叹道:“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谷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谷穗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越有学识、越有成就的人越懂得谦虚,也正是这种谦虚的精神促成了他们学术和事业上的成功。

    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也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比方:“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真正的谦虚,是自己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事物都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对待;对于来自任何方面的意见,都能听得进去,并加以考虑。这样的人能做到在成绩面前不居功,不重名利;在困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主动进取。他们的谦虚并不是卑己尊人,而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我们固然要表现生命的率真,但同时也应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因而谦虚能够指引人们走向成功,那些在事业上卓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拥有谦虚的美德。

    【北大心理课笔记】

    《易经》有云:“人道恶盈而好谦。”一个人可以豪气万千,但绝不能傲气半分,纵然有超人的才识,也要虚怀若谷。一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茫然不知自己还有缺点。

    事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凡事都要踏踏实实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李大钊(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无产阶级革命家)

    《论语》中记述,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意思大致是保持言与行的一致是君子言行的基本标准。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言行一致的人并不多见,这可能与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经历不同有关系,但是一个明显的道理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说得再多都不如有所行动,事情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喊口号,而不行动。只说不做,停留在空想阶段,那么空想将永远是空想,不会成为现实。只有我们踏踏实实地做起来,才能让看起来困难而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还有一种人,就是做出一点成就,就以高调示人到处炫耀。他们沉浸在短暂的成功光环中,不思进取,那最后只能是故步自封,难成大器。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只有保持谦虚低调的品格,才能使一个人面对成功、荣誉时不骄傲,把它视为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而不会陷在荣誉和成功的喜悦中不能自拔,把荣誉当成包袱背起来,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不再进取。居里夫人以她谦虚谨慎的品格和卓越的成就获得了世人的称赞,她对荣誉的特殊见解,使很多喜欢居功自傲、浅尝辄止的人汗颜不已。也正因为受到她的高尚品格的影响,她的女儿和女婿也踏上了科学研究之路,并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令人敬仰的两代人三次获诺贝尔奖的家庭。

    另外,当我们遇到非议的时候,不妨保持低调,做出自己的成绩来,这比所有的辩解都有用,都让人信服。就像林语堂先生曾经就这样做化解了一段争执。

    一代文豪林语堂年轻时曾在大学任教。他为人幽默,学贯中西,深受学生们喜爱。然而一向谦和低调的他,却怎么也没想到竟成了一个同事的眼中钉。这个同事对林语堂不仅没有什么好感,而且对其授教方式也大加批驳。原来,此人的思想非常守旧:你林语堂既然身为大学教授,就应该满脸严肃,一本正经地为学生们讲授知识,而不能一边开着玩笑,逗得人哈哈大笑,一边传道授业,太不正经了!后来,他把这种成见几乎流露给每一个教职员工,这让林语堂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仅如此,每当两个人在校园里偶遇时,对方都会把头高昂起来,一脸不屑地从林语堂的身边走过去。然而,尽管对方做得很过分,林语堂也从未和他争辩什么,而是踏踏实实地工作,尽全力讲好每一堂课。朋友们都很为林语堂打抱不平,嚷嚷着要去帮他讨一个说法,林语堂却摆了摆手,说:“我来这是为了教出更多更出色的学生报效国家,而不是和人吵架斗嘴的。现在去争辩有什么用?是非成败日后自见分晓。”几年后,林语堂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和欢迎,而他所教出来的学生大都出类拔萃,而且思想进步,充满朝气。这让当初那个看不上林语堂的同事也不得不承认,林语堂的教学水平的确非常出色,并且自叹不如,后悔当初不该那样冒失地诋毁人家。

    林语堂先生没有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是继续为国家培育充满无限朝气的栋梁讲好每一堂课。当他所做的一切受到了师生的认可,那位诋毁他的同事也明白自己当初那么做是错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做一时的义气之争,而应该把视线放远些,低调为人,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来。

    西谚有云:“工作中的傻子永远比睡在床上的聪明人强。”对于正处于学知识长学问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说得再多,也比不上一个实际行动。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做得更多、更好,成功的人永远比一般人做得更好、更彻底。虽然遇事先行动有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只要在做之前沉下心来思量做的利弊,这样做的可行性,那么,我们做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

    【北大心理课笔记】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多说不如多做,凡事先干起来总是有好处的。我们不要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瞻前顾后地等待,口若悬河地吹嘘,永远成不了气候。唯有懂得知行合一,懂得躬身实践的人才能有所作为。

    做人像水,做事像山

    做人像水,做事像山,这是我的原则:第一是任何时候一定要知道如何停止;第二就是做事情知道转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条直线能够做成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永远不是最短的距离;第三就是在任何时候一定要维持力量平衡,这样一来,容易形成稳定的局面。

    ——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新东方学校创始人)

    所谓“做人像水”就是做人尽可能谦虚内敛、躬身自省、心向低处、不耻下问。“做事像山”,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确定了目标,就必须像山一样坚定不移,要有山一样坚强的意志和山一样不可动摇的决心。俞敏洪在《新东方需要什么样的老师》一文中说:

    做人做事的第一条,我认为一个人应该把谦虚和坚强结合起来。我自己有一句座右铭,叫“做人像水,做事像山”。怎么解释?

    “做人像水”就是说,你在社会中与别人打交道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就低不就高,不要自以为是,处处狂妄。这个世界上有几十亿人,每个人都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而已。不管你本人多么有能力,不管你本人多么有成就,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你厉害的人。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就是说你周围几个人加起来的智慧,至少在某一点上一定会超过你,所以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没有“牛”的资本,谁在这个世界上“牛”,谁就会被这个世界所“消灭”。

    “做人像水”意味着我们一定要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一定要虚心地来观察社会,一定要尽可能去谅解这个社会的错误和你周围的人所犯的错误,然后再用恰当的方法去纠正这些错误。

    “做人像水”,你就能容纳百川,你的心胸就能变成汪洋大海,广阔无边;否则,你永远站在山顶上,你的空间永远是狭窄的,不仅没有容纳别人的地方,最后连容纳自己的地方都会没有,一阵大风就会把你刮到悬崖下去。

    心胸不开朗的人,斤斤计较于小利益的人,做老师是永远不合格的,因为他会把这种狭窄的心胸通过自己的言行传给学生,使学生终生受害。师者,为人师表也,自己都不合格的人,做什么老师?

    “做事像山”意味着人做事情要坚定不移,要有脊梁骨。一件事除非你不想做,做了就要把它做好,一定要把它变成你人生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很多东西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把这些东西按照同一个目标组合在一起,就变得极其有意义了。

    构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物质只不过是水泥、石头加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把它作为纪念碑竖立起来,就变成了永恒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做的事变成一座纪念碑。

    俞敏洪对自己有这样的自我评价:“判断力强,决断力弱,细腻而敏感。”俞敏洪是江阴人,有着江苏人特有的细腻与真实,这种特性再加上典型的文人气质,以及特有的诗人情怀,就使得俞敏洪具备了如水一般的性情。

    在俞敏洪看来,做人就应该如水一样,他认为自己的“决断力不够强”反而是有好处的,这样能够更容易与身边的人相处,因为“大家在一起工作都是有感情的,如果决断太快的话,容易伤人”。

    但是,作为企业管理者,又不能只具备水的性情,因此,俞敏洪要求自己要做事像山。他认为,合格的管理者,做事情理应像山一样:对战略目标坚持追求、对客户服务不打折扣、对员工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付出关爱、对企业精神执着坚守……

    许多年来,俞敏洪始终提倡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同时自己也践行着这样的品格。可想而知,当水的柔韧和山的稳重同时展现在一个人身上,那么,这个人为这个世界所带来的将不仅仅只是成功,还有世人的尊敬和钦佩。

    因此,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做事就要像山一样,要有山的胸怀、山的风骨、山的品格、山的内涵和山的原则。山水相融来为人处世,这样的人,一般情况下很难没有大气魄。

    【北大心理课笔记】

    为人处世需要懂得忍让和妥协,但又要坚持不懈而不能失去原则。既要像水一样审时度势,柔顺谦和,在纷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又要像山一样沉稳坚韧,面对任何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应该认真慎重地去对待。

    有自满心的人做事一定要失败

    一个人做事失败,虽不必由于有自满心,但有自满心的人,做事一定要失败。

    ——冯友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家)

    诗人鲁藜曾说:“还是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如果在一个群体里,老把自己当作主角,别人不仅不会接受,反而会遭到别人的嘲笑。要知道,看轻自己,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才能更好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们不能保持谦逊的态度,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说,每个人都不能太过于自高自大,只有真正看清自己,才能追求自身的不断进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一个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已经非常渊博,且对我们的疑惑解答得也十分正确,但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存有疑问呢?”芝诺随手在桌子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他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这就是芝诺著名的“知识圆圈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越多,圆圈也就越大,相应的,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正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在浩瀚无际的知识海洋中,唯有意识到未知面的广泛,才可能在知的领域有所进步。一旦存有自满之心,便再无进取之可能了。

    冯友兰先生说:“人往往如醉汉,‘扶得东来又倒西’,人必须要有自尊心及自信心,但不可有自满心。有自信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有自满心是失败的充足条件。一个人做事失败,虽不一定由于有自满心,但有自满心的人,做事情是一定要失败的。”

    大多有所成就的人,都不会浅尝辄止,刚愎自用,他们常常能看到自身存在的不如人之处,并且希望自己能不断完善和进步。

    谢文炳和夫人李孝芳都是北大的教授,经常一起去看望学生。课余假日,同学们常常三五成群去谢文炳在中关园的家,每次都受到热情的接待。师生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聊天、喝茶、吃糖、打桥牌,玩得很高兴。有一年暑假,学生陈受钧去谢文炳家玩,正逢学校要派年轻教师赴苏联进修,年龄要求在35岁以下。谢文炳惋惜地说:“我只差一岁,要是能去苏联学习,该多好啊!”那年谢文炳36岁,刚从美国留学回来不久,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他没有沉醉在过去的成绩中,还想去苏联继续深造,可见其对学术的追求是多么执着。

    人一旦开始自傲,不懂得看轻自己,就像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的世界就处在一片昏暗中,对任何事都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要知道,我们了解的只是汪洋中的一滴,而别人在某一方面肯定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有一句话说得好:把杯子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无限地拔高自己,进而陷入盲目自大的状态。看轻自己,是让自己的心态平和一些,凡事看淡一些。看轻自己是一种智慧,也是人生的一份苦心经营。只有把自己看轻了,才能明白自己是需要学习,需要进步的人,这样才能拥有一个不一般的人生。

    【北大心理课笔记】

    只有撇开那颗“高高在上”的心,学会看轻自己,将自己放低,才会时刻自我否定,不断历练自己,才能轻装上阵,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从而没有负担地踏上人生的光辉征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