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课-善良是一缕最美的人性光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北大人善良,他们认为这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善良给被帮助者送去的是温暖,为助人者带回的是收获。我们生活中的幸福大都来自一颗善待别人的心。心中有爱,才会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情,才不会让自己在困境中沉沦。拥有爱心,你才会拥有幸福和成功。

    只有爱才可以征服整个人类的心灵

    武力可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一定不是唯一的方法,暴力能够征服别人的肉体,但永远征服不了别人的心,只有爱。

    ——李连杰在北大的演讲

    有人说,爱是一种自发的有目标的行动。爱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对一个十分陌生的人产生爱的行动。有人说,爱说穿了就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维系人类向前发展的力量,是人们彼此能感觉温暖的一种形式。爱是一种发自人类内心的本能和天性,是无法伪装和矫饰的,所以大爱无言。纯洁的爱,至高无上的爱,往往尽在默默无语之中。

    关于爱,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这样告诉我们:“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应付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所以,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助。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考虑,为对方着想,就能够理解他人的困难和不易,从而促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高尚的选择。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曾在北大做过这样的一次演讲,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他演讲的主要内容:

    造成人类痛苦的原因原来不仅仅是物质,物质到底是什么?心灵又是什么?我在那个时候就开始觉得,不行,这个东西不是我要走的路,我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真的,我觉得物质,在某一个阶段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这个东西,我们不能专心读书,我们不能专心地照顾家庭,我们不能专心地做一件事情,在某一个阶段是非常重要,但是跨过那个阶段以后,就是本质不变而量在变了。因为这个观点是,有的人有1000块钱一个月就开心了,有的人希望有5万块,有的人希望50万,这是一个量的区别,你拿1000块给希望有50万的人,他不会开心的,所以钱和物质并不能使每一个人开心。欲望是无止境的,我经常开玩笑,就算在座的,如果真指望发财的话,我们每一个都是李嘉诚,但是往前一看,还有一个比尔·盖茨,更有钱,怎么样比比尔·盖茨更有钱?所以我觉得物质不能解决心灵的痛苦。所以我变成了一个佛教徒,重新来看宇宙,看生命,看物质结构是什么,心灵结构是什么,从这个当中找到很多快乐。

    2003年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看到以后我非常震撼。2003年,中国好像有28万人自杀了,当时我就想,20多万,每一个人有10个兄弟姐妹、父母、爷爷奶奶、同学,那就是10倍的痛苦,几百万人在痛苦。我觉得,我能做些什么。因为当你探讨心灵的时候,到了某一个阶段你会了解到,真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去关心这些人,如何用我的能力为社会做一些什么,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我就决定,通过一部电影《霍元甲》,去阐述我42年来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生命,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年轻的时候我也经历过,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来定位去看社会,去看生命,我的老师怎么样,我的同学怎么样,谁对我好,谁对我不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了。如果可以提早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一看生命,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我想的,什么是我真正需要的。因为真正想得到和真正需要的未必是一种东西,如果说我非常希望得到一个奔驰,但是当你拥有了奔驰,也会有奔驰的麻烦,因为保养也很贵,保险也很贵。所以任何一个东西,只是量的区别,本质并没有变。做总统也有总统的痛苦,做明星也有明星的痛苦,但是很多朋友会说,我情愿做总统、做明星,那个痛苦我喜欢。真的,我不是说这个方向不好,这个方向非常好,但是你要了解,在好的背后的付出是什么,多个角度来看生命,他们灿烂的背后有多少痛苦,你看到多少明星自杀?我还是很尊重他们的选择,但是我认为那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只能说我尊重他们,但是我只提倡这个东西,因为在任何一个宗教,不管是佛教、天主教还是基督教等经过长时间考验的宗教里,都是反对自杀的,因为自杀只能把肉体的痛苦暂时解决掉,并没有结束。

    我觉得人类,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全世界的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就是幸福、快乐。人生活在人群中,人群里就需要关心、爱和付出。

    连简单的动物都了解普通的保护和爱,我作为一个动作演员,最近几年我经常在强调,其实我针对的很重要一部分是美国的观众“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我不停地希望我的作品里能传播这种思想。其实《霍元甲》有一个蛮重要的信息就是告诉大家:“武力可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一定不是唯一的方法,暴力能够征服别人的肉体,但永远征服不了别人的心,只有爱。”只有爱的力量,才可以征服整个人类的心灵。

    我希望跟红十字会长久合作在于我在印度洋海啸的时候跟死亡擦身而过,海水在我这里。大家可能听到过很多次,不过没死,但是死亡的震撼还是很大的。回来以后我就希望创立一个基金,这个基金叫“壹基金”,我想从内地开始,因为我在香港做了,在美国也做了,但是各地的法律不同,我们要按法律做事就要按手续做。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成立这个基金,每个人每个月出一块钱,滴水变成大海,这是爱的大海,可以从内地开始,一直延续到整个人类。

    李连杰在北大的这次演讲,让大家在敬佩他的仁义之举的同时,更被他对人生、对爱的理解和处世态度深深折服。他在演讲中说道:武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那么什么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呢?看完这篇演讲稿我们明白,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方法便是对人类的大悲悯和大爱。这让我们懂得,这位明星的耀眼光芒,绝不仅仅来自他深厚的武学功底和一流的表演才能,更重要的是在光芒背后那一颗仁爱之心。

    李连杰在印度洋海啸中与死亡擦身而过后,也许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人世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大家,一切功名利禄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被人们所重视,但从一个人心里流淌出来的爱可以因为帮助了需要帮助的那些人而在岁月的长河里历久弥香,并一点一点地传递下去。

    【北大心理课笔记】

    我们通常崇尚用武力来征服别人,殊不知,爱才是唯一能征服别人心灵的武器。正如李连杰说的,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作为人类共同的追求目标就是幸福、快乐,而另外一个被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共同认同的,就是我们是一个大的集体,这个大集体需要关心、爱和付出。在爱与被爱中感受人生的真谛,我们才会真正快乐。

    莫让良心接受灵魂的审判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海子(毕业于北京大学,诗人)

    在人的内心世界有这样一对永恒伴侣:天使与魔鬼。天使与魔鬼总是如影随形,它们之间的厮杀与搏斗是永无休止的,而且务必要搏出胜败输赢,胜利者将会成为人性的主管者,失败者必将退居幕后,重整旗鼓。正是有了天使与魔鬼的争斗,才得以划分出善与恶的界限。

    天使,即指一个人的良心;魔鬼,即指一个人的恶意。良心的力量是很奇妙的,它使我们控诉,使我们战斗。在没有外界证人的情况下,良心会追逐我们、反对我们。正如尤维纳利斯所说:“良心就像用一根无形的鞭子在随时随地抽打我们,充当我们的刽子手。”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长篇小说《罪与罚》中就描写了一个关于罪恶与惩罚的故事: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座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迫于生活的压力,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房东太太。此时,房东太太的异母妹妹外出返回,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慌乱中又杀死了她。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因内心处于痛苦的矛盾冲突中而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诚地信仰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罚是良心对人的真正的谴责,尽管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一个动机是生活所迫,但依然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良知让拉斯柯尔尼科夫重新皈依上帝,完成了从罪到罚到救赎的全过程。

    自然界存在着对立规律,如斑螫身上分泌一种自身毒液的解毒素。人类社会同样如此,即使人在作恶时感到乐趣,良心上却会适得其反,产生一种憎恶感,引起许多痛苦和联想,不论睡时醒时都在折磨着自己。

    伊壁鸠鲁说:“坏人无处藏身,因为他们躲在哪儿都不安宁,良心会暴露他们。”良心可使我们恐惧,也可使我们坚定和自信。一个人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经过许多险阻而步伐始终不乱,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意图深有了解,自己的计划光明正大。

    有一次,西庇阿在罗马人民面前被指控犯了一桩大罪,他不但不要求宽恕或向法官求情,而且还对他们说:“好啊,你们还不是靠了我才有权审判每个人,如今竟要起我的脑袋来了。”

    又有一次,人民法庭起诉西庇阿,他却绝不声辩,只是侃侃而谈:“来吧,我的公民们,去向神祇拜谢,也是在今天这样的日子,让我战胜了迦太基人。”说完,他便大步向神庙走去,只见所有人都跟在他后面,其中包括他的起诉人。

    还有一次,人民法庭应加图的要求,传讯西庇阿,要他对安蒂奥克省的一切开支作汇报。西庇阿为此事来到元老院,从袍子下抽出账册,说这本账册把一切收支原原本本记了下来,但是他没有同意把它转交给法院档案室保存,说他不愿意自取其辱,然后在元老院当着众人的面亲手把账册撕成了碎片。

    西庇阿在面对众人的指责与批判时仍能保持镇定,坚持己见,最大的原因在于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无愧于良心。良心,是人的道德情感的试金石。人活着,无论遭遇多大的磨难和挫折都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良心遭到谴责。一个人做了错事、坏事,或许可以逃过别人的眼睛,甚至能够逃过法律的制裁,唯一逃不过的是良心对自己心灵的谴责。

    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往往达到癫狂的地步,人的生命为财富所劫持,而其他的一切则成为附属,生命在社会的进步中被异化。然而良心不是儿戏,谁能使一个人开脱掉自己良心的责备呢?良心是每个凡人的上帝,是性善的一种表现。

    【北大心理课笔记】

    对自己真实,能带给人尊重和信任,它本身有一种近乎本能的、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同时才能对别人真实,拥有让人生充满宁静与幸福的魅力。

    真正的友谊如水般恬淡

    真正的友谊,必将如水般恬淡。

    ——沈从文(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孔子曾经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意思是说晏子是个了不起的人,很善于和人交往,他和老朋友交往,相处得越久,就越是互相尊敬,甚至有些距离。这句话也正如我们常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清澈、透明、纯洁;君子,如兰、淡泊、宁静、致远。二者似远实近,身上所具备的品质大抵相同。古人追求如水般恬淡的君子之交,不求相交轰轰烈烈,只求信义和真诚。

    君子之交,相亲相知,这种交往是高尚、有益之交,它形淡如水,情浓如血,味轻如雾,义重如山。正如薄伽丘所说:“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惠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姊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其实,人们之所以如此看重友情在自己生命中的分量,是因为朋友就是另一个自己,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关键时刻甚至还能震撼我们的心灵。

    季羡林老先生一生交友无数,有学者,有作家,有普通老百姓,也有做官之人。而乔木或许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其特殊之处就在于,乔木与季老的友谊,是在乔木逝世一年后让季老感知深切的。季老在文章中曾说,自己与乔木的关系有些微妙,生前相交60年,往来却不频繁,直到乔木去世,季老才大梦方醒,理解了自己与乔木的这段挚诚友谊。

    季老这样写道:“我同乔木相交60年。他生前,我有意对他回避,绝少主动同他接近。这是我生性使然,无法改变。他逝世后这一年多以来,不知是因为什么,我倒常常想起他。

    “我像老牛反刍一样,回味我们60年相交的过程,顿生知己之感。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感到过的。现在我越来越觉得,乔木是了解我的。有知己之感是好事,然而它却加浓了我的怀念和悲哀。”

    季老常说,他生平有一个弱点,便是不喜欢拜访别人,即使是他最尊敬的老师和老友也难得一访。并不是他不重视交友,他交友奉行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交的是真正的朋友。朋友之交是信义之交,讲究的是志同道合,无须多礼、多见,只要心诚便可。

    其实,季老之所以有些悲哀,是因为他对这段友谊明白得有些晚了,大有后知后觉的意味。除了怀念和悲哀,我们还可以体会出什么呢?或许是一种经营友谊的方式吧。友谊的成长是需要空间的,认识这段友谊也是需要时间的。

    亲密的朋友之间,确实存在着共同的目标、爱好,乃至心灵的沟通,但这并不代表两个人可以毫无间隙、融为一体。过于亲近,有时候反而会被刺伤;过于疏远,又感受不到友情的温暖,只有把握好相处的距离,才能让友谊之树常青。

    “朋友”两个字,有时显得这样简单,有时却显得那么伟大。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连一个高尚朋友都没有的人,是不值得活着的。”现代人越来越难以理解这句话中蕴含的交友艺术,一来朋友越来越少,二来人越来越忙碌,已无暇去细细品味。有的人因为和老朋友交情深厚,相处起来无所顾忌,时间长了,曾经很好的朋友也可能会形同陌路。

    每个人都想拥有真正的朋友、纯洁的友谊,但是正因为难得,反而显得珍贵。其实,很多人意识不到,真正的君子之交是恬淡如水的,很多时候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对朋友多一些敬爱和真诚,在相互交往的时候,适当地拉开一些距离,留出一些空间。即使这空间可能会隔着千山万水,隔着几十年的光阴,只要我们用心经营,适当地维系彼此间的关系,友情依然会长久顺畅地发展下去,美好友谊的圣洁之光会在彼此的生命中闪耀。

    【北大心理课笔记】

    实际上,真正的朋友,彼此之间不存在什么礼遇,哪怕只是一碗清水,也一样能代表情意的深厚。

    人生短暂,爱的时间有限

    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待,哪里还有人生?

    ——周国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者)

    在古希腊神话中,爱神埃罗斯是众神中最受尊敬、最有威信的一位。他征服了众人和凡人的灵魂,使他们统统丧失了理智。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上的种种事物,都是由于他的干预,而且是在他的参与之下才得以发生的。

    爱情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爱使一个人成为人,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都是失败的;如果不具备爱他人的能力,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人的一辈子并不长,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最为重要的事应该是了解和修好爱这门艺术课,因为只有这门课程才能使我们感到生命的意义,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周围人的存在,并体验到克服困境的艰辛和欢乐。

    风靡一时的美国大片《金刚》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野兽爱上美女的那一刻,它其实已经死了。不错,在人身上,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是软肋;在处世过程中,最容易被人利用的是弱点。一旦被别人抓住弱点,也就容易被击中要害。影片里的大猩猩如若不是对女主人公心存爱慕,以至于有所顾虑,人类的尖端武器也是奈何不了它的。“金刚不是被飞机射死的,它是被美丽害死的”,这是片尾点睛的一句话。因为,野兽在爱上美女的那一刻,它就已经死了。

    就连凶猛的野兽也具有爱人的欲望和本能,更何况我们人类呢?

    爱可以让两个完全陌生的人一见钟情,爱可以让相隔万里的两个人牵肠挂肚,爱可以让两人誓死不渝。这就是爱,爱可以让自私的人变得伟大,也可以让伟大的人变得自私。

    我们因爱而生,因生而爱。试想如果没有爱,人类是否可以生存至今?这个世界是否依然会如此美丽可爱?

    在这个世界上,谁和谁的相遇不是偶然的呢?在茫茫人海里,两个个体相遇的概率只是千万分之一,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可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而且在宇宙永恒的生成变化中,每一个生命诞生也是极具偶然性的。两个偶然的生命偶然地相遇,这种相遇的概率简直是微乎其微。世上并无命定的情缘,凡缘皆属偶然,好的情缘的魔力岂不恰恰在于,最偶然的相遇却唤起了最深刻的爱的珍惜之感?

    懂得惜爱的人必定有一颗温柔爱人的心。当我们所爱的人远行或故去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百般追念与他们相处时的美好时光,悔恨自己的疏忽和过错。然而,事实上,即使尚未生离死别,我们所爱的人何尝不是在时时刻刻离我们而去呢?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许你已经习惯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这样的日子会无限地延续下去。可是,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正无可挽回地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股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劫掠。你还深切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点滴的幸福也是弥足珍贵的,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我们正是通过友爱、亲情等这些最具体的爱,不断地建立和丰富了与世界的联系。学会深深地爱一个人,你在此所建立的不只是与这个人的联系,而且也是与整个人生的联系。一个从来不曾深爱过的人与人生的联系也是十分薄弱的,他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他会感觉到自己始终是一个局外人。爱的阅历决定了人生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爱的阅历越是深刻和丰富,他就会越深入和充分地生活。

    【北大心理课笔记】

    人,终究是要死的。在这短暂的人生中,爱的时间是有限的,何不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献出我们全部的爱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