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太大还是遇见你:林徽因传-与子携手,遍走天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结合·烟火幸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总是喜欢用“孤单”来形容自己。人生旅途的漫长无际,是因为前行路上只有自己,当有喜悦可以分享,有忧伤可以倾诉,便如漆黑的夜有明月当空,一泻倾城。

    因为有一个人的陪伴,时间不再漫长,四年的留学生活,转眼就要结束。林徽因和梁思成别了美丽的校园,别了熟悉的老师、同学,准备起航前往下一个方向。

    人生最美不过相守,当结束一段旅程,感动我的不是收获了无限美景,而是当初约好一起来的人,还会陪自己一起走。终于到了毕业的日子,也到了应该考虑成亲的日子。当初梁启超怕耽误两个孩子的学习,将婚事推迟,如今林徽因的父亲已经去世,他对这亲事便更为上心。

    因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国外,婚礼的规矩也按国外的进行。梁启超于传统中,多有现代意识,他拟定由双方长辈和亲人在国内操持订婚、行文定礼等事宜,安排梁思成和林徽因从美国前往加拿大,由他在渥太华的女儿梁思顺和女婿周希哲为他们操办,在教堂举行仪式。婚后赴欧洲旅游,兼考察国外建筑,然后回国。

    1927年12月18日,梁启超在北京家中为梁思成和林徽因举行正式的订婚仪式,“全帖遍拜长亲,午间宴大宾,晚间家族欢宴”,至于聘礼,梁家用玉佩两方,林家用双印,打算礼毕后“汇寄坎京,备结婚时佩戴”。

    岁月如歌,匆匆而逝,在如今快节奏的爱情面前,不知有多少人艳羡这传统的礼仪。一唱一和,都寄予了长辈深深的祝福;一石一木,都浓缩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想象着珠联璧合,闻听着环佩叮咚,无端让人生出高山流水、岁月静好的心境。

    1928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渥太华举办了婚礼,由于在异国他乡买不到中式的婚礼服,而林徽因又不愿穿千篇一律的婚纱,于是由她自己设计了一套礼服。旗袍式的裙装充满东方韵味,头饰格外引人注目,两侧的披纱垂落,伴着细长的璎珞,极富民族情调。对于林徽因,这无疑是她傲人才情的初次展示。

    从平淡里开出的花,一样醉人心脾。或许从初识到相爱到最后结为夫妻,一切都太过于平淡无奇,但这种安静的生活,正是林徽因所渴望的平和。婚后,他们一起踏上了欧游的旅途。

    梁启超在北京牵挂着这两个孩子,尽管当时他已经重病缠身,并且于1926年年初在北京协和医院切除了右肾(后来证实这是一起重大医疗事故,他被医院切去的是健康的肾,留下的是坏死的肾,从而为1929年梁启超的去世埋下了伏笔),但他还是充满怜爱地为儿女们打算着。

    在梁启超写给思成、徽因的信中,详尽地为他们安排着欧游的旅程:“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

    再次游览欧洲的一个个国家,林徽因已经褪去了第一次和父亲同来的青涩懵懂。在她的眼中,当初让她深深震撼的建筑,现在已经成了熟悉的朋友,自己曾不止一次地从书本上触摸过它们的肌骨。饶是如此,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圣彼得教堂……当它们一个个真实地矗立在自己面前,林徽因和梁思成还是一样地兴奋和激动。

    喜欢她和梁思成在欧洲蜜月间的一张合影,梁思成坐在敞篷车里,林徽因穿着清爽的裙,轻靠在他的身边。尽管在黑白的影像里,看不到天空的色彩,却让人深信那天的天气一定是万里无云;尽管感觉不到风的气息,却可以从林徽因的裙裾中感受到清风怡人……

    时间的快慢,总是和当时的心境相关。在幸福的欧游旅程中,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转眼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在中国驻西班牙公使馆,他们接到了梁启超写来的信:“你们回来的职业,正在向各方面筹划进行(虽然未知你们自己打何主意)。一是东北大学教授,一是清华学校教授……”

    最终,在父亲的选择下,梁思成的工作确定了下来。梁启超来信说已经接到了东北大学的聘书,要求他们尽快赶回。至此,他们结束了幸福的蜜月,踏上了回京的旅程。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归国,无疑给病中的梁启超带来莫大的安慰。

    在写给女儿思顺的信中,梁启超详细描述了新人归家的情况:“新人到家以来,全家真是喜气洋溢。新娘子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不解作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又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和我们家的孩子像同一个模型铸出来。”

    在这样的家庭温馨中,两个人度过了匆匆的半个月时间。8月底,梁思成前往东北大学任教,林徽因则赶赴福州,看望生母。

    这浪漫的一年,在我看来,是林徽因和她青春年少的挥别。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再也无法回转,那些伴着欢声笑语的学生记忆,消散在过往的尘烟里,再往前,只能是背负起人生责任的长路,不再索取,唯有回报。

    执教·凡尘驿站

    每个女人都像一朵花,安身于凡尘。我们唏嘘着她们的一生,感叹于一个红颜的漂泊,却不知,残缺也是一种美。在静静流淌的时光里,岁月的雕琢推动着万物轮回。白莲出身泥淖,昙花转瞬凋谢,红梅苦斗严寒……质本洁来还洁去,终留下暗香袭人。

    回顾一生,多是匆匆,没有谁能在其中获得永生。大可不必羡慕谁在俏立枝头,也不必哀叹谁的随波逐流,随性而已。对于林徽因,婚后伴着梁思成的时光,多是辗转于各地。很多人鸣不平,认定梁思成是折花人,而非护花者。

    回头想想,对于林徽因,婚后的生活确实和婚前不同,少了浪漫肆意,少了自由随心,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责任。可是生活的滋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林徽因婚后和梁思成游走各地,四处奔波,却能伴着蛙鸣,伴着清风,收获一份踏实的烟火幸福。

    即便是喧嚣尘世里的平凡日子,林徽因也过得尤甚充盈。世间女子,多是在平凡生养、相夫教子中度过流年,林徽因却还要迎来事业的高峰。回头想想,在林徽因的生命里,诗情、爱情、才情,缺一不可。或许正因如此,她才甘愿陷在安稳的幸福里,兼顾着每一份所得。

    1928年的秋天,梁思成任职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说是主任,其实他又是所有课程的教师。东北大学成立于1923年,校长是张学良,学校新增的建筑系在当时的中国属于罕见,首届只招收了一个班的学生。梁思成作为这门新兴学问的带头人,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实在忙不过来的情况下,梁思成写信给林徽因,盼她早日过来协助自己。匆匆赶赴东北后,林徽因担任了建筑系的教员,开始了她和梁思成在东北大学三年的教学时光。

    原本夫妻间最平淡的生活,因为有着共同热爱的事业,从而开出了炫目的花朵。常常在脑海里想象,美丽热情的林徽因站在讲台之上,该是如何生动的画面。事实上,原本冷清的建筑系,因为他们两个共同的努力,获得了学生们一致的热爱。

    林徽因讲课灵活生动,她的课像是一盘各门艺术的拼盘。学生坐在下面,聆听着她将雕塑、书画、音乐、哲学、语言等各种学问糅合在一起,不知不觉就伴着她清脆的声音,神游万里。

    梁思成讲课稳重实际,他从不同的建筑外形入手,帮助学生记忆。通常是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不一会儿的工夫,雕梁画栋,飞檐峭壁,一幅精美完整、惟妙惟肖的建筑剖面图就出现在了黑板之上。

    常常想起金岳霖对他们的评价,尽管他爱林徽因超出了世俗,越过了生死,可他仍理智着、清醒着:“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

    学生们爱课堂上的梁先生和林先生,也爱课堂下的他们。梁思成和林徽因非常注重和学生的课下交流,不论是带他们去实地考察古建筑,还是邀他们到自己家中闲谈,气氛总是活跃而温馨。在学生们的眼里,这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先生,甜蜜恩爱、知识渊博,不由让人敬重中带着热爱,也带着祝福。

    尽管在人的愿望里,都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平淡的日子里却总有风霜。1928年12月,两个人突然接到了梁启超病重的电报,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放下手头一切事务,梁思成携林徽因匆匆赶回北京。

    梁启超的几个儿女均在国外,望着陪在他身边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梁启超虽然身在病中,口不能言,但面有悦色。尤其林徽因对他而言,已是女儿一样的亲切。早在他以前写给孩子的信中,就有提及:“……尤其令我喜欢者,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溘然长逝,享年57岁。对梁思成和林徽因而言,无疑少了一位老师、一位知己、一位至亲。思成和徽因共同为梁启超设计了一座高大的墓碑,并按照他生前的意愿,将他和五年前逝去的夫人李蕙仙合冢。

    经过这场突来的变故,再回到东北大学,林徽因和梁思成身心疲惫。这表现在林徽因身上,更加严重,彼时她已经怀有身孕,严重的妊娠反应折磨着她,让她毫无食欲。梁思成此时不但要整理好丧父的悲痛,还要担起教学的重任,同时照顾好孱弱的妻子。

    被平凡的幸福笼罩着,林徽因愈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没有错。在人间走这一遭,所到之处,皆不过是短暂的停留。比起虚幻不实际的情爱,能有人遮住自己头上的风雨,给自己一片从容的空间,优雅淡定,随遇而安,才是最大的幸福。

    在梁思成的呵护中,林徽因的才情愈加耀眼。这一年,校长张学良向社会征集东北大学的校徽,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同年8月,两个人的第一个孩子在沈阳出生,为了纪念离世不久的梁启超——饮冰室的主人,他们给女儿取名“再冰”。

    淡雅如林徽因,散发着令人瞩目的光。回顾少女时的她,如一朵静静绽放的白莲,散发着幽幽的清香;嫁为人妇的她,如一朵素白清新的百合,安放在梁思成这个不奢华却安稳的瓶中。然而林徽因却始终是不惹尘埃的,让人不由赞叹着,去仰望她的美好。唯有等到孩子出世的那一声啼哭,才让一个女人成了母亲,也让一朵花落了地,生了根,成了树。

    执着于琐事的幸福,是旁人体会不到的充实。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光,林徽因上足了发条,在家务、孩子、工作之间周转,结果过度劳累使得她从前的肺病复发。医生认为,东北的气候不适宜病人的治疗,于是梁思成决定把林徽因和女儿一起送回北京。

    一个人的一生要在无数个地方停留,或长或短。虽然再没有古人的长亭送别,也没有古道的秋风萧瑟,别离,却仍是悲伤的词语。东北大学的三年,对于林徽因而言,是人生的又一个驿站,平凡,却又不凡。在安静平和、烟尘缭绕的时光里,林徽因成了一个幸福的妻子,成了一个母亲,更成为一个授业解惑的先生。

    生命的长河,有延续,有终止,掺杂着尘世百味。这长河在流过林徽因二十六岁的那一瞬,捧起一掬,定然甘洌怡人。世人说林徽因安静美好,或又孤傲冷寂,又怎知她在转身离开的时候,也会留恋这一处凡尘中的驿站,在后来的时光,每每想起那些叫她“林先生”的学生们,都要悠然绽放一个明媚的笑。

    静养·诗意西山

    孤独者蛰居的世界,总拉扯着安静。在诗人的领地,一切污淖都似该被彻底地抛弃,然而又像精神分裂的患者,他们在安静中守着不肯割舍的,对生命、对光明的热爱。以莫大的孩子气迎接一切之美好,以洁身自好的心态躲避一切之丑陋,这是诗人的纯粹,也是诗人的宿命。

    仍记得活在“一个人的城堡”中的顾城,也记得用死亡绝唱来祭奠诗歌艺术的海子,他们在生命的盛年凋零,去了最纯净而又再无干扰的地方。望向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其中有几多能读懂诗人的内心?只盼着多些理解,不将世俗的评断强加给这些纯真的魂灵。

    或许是骨子里就有的风韵,也或许是受徐志摩的牵引,林徽因在诗文上的造诣很高,契合了她灵动唯美的个性。若说爱情是让徐志摩发疯着魔的引子,是他无限诗情的源泉;那么对于林徽因,只需一张案几,一盏香茗而已。寂静的时光,足以造就林徽因笔下淡雅的诗篇。

    1931年3月,梁思成送林徽因前往香山养病,一直到秋季才离开。与他们同住的,还有林徽因的母亲和女儿。在这短暂的数月间,林徽因展现了她旺盛的诗情,陆续发表了《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等诗作。

    林徽因一家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坐拥满山美景,每天任清风拂面,听鸟鸣山间,忙碌的日子陡然闲淡下来,倒有说不出的惬意。身陷琐事时,林徽因总能坦然去面对,这在她写给沈从文的信中可见:“我是女人,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但是一旦从俗世的泥潭中拔出腿来,她就仍回到了最初的优雅。或者说,这是她深埋在骨子里的气质,只不过暂时被平淡的生活所掩盖了。

    月色朦胧的时候,林徽因着一身素净的睡裙,单手托玉腮,慵懒斜靠在案几边,酝酿着她腹中的诗句。看着陪在身边的梁思成,林徽因不由出言戏谑他:“看到我这样子,任何男人都会晕倒吧。”偏生梁思成不是徐志摩,不会将浪漫诗意的话挂在嘴边,回答她说:“我就没有晕倒。”

    但是有时候,浮华的情话里或许再难分出真假,老实人憨厚的话语里偶尔流露的宠爱,却是值得回味一生的浪漫。一直记得梁思成对朋友说的话,那是他站在一个丈夫的立场,同时也是一个仰望着的立场,近似炫耀地夸赞着自己的爱人:“人家讲‘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但是我觉得‘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换作是我,在这样清静的环境中休养,身边陪着挚爱的亲人,还有何求?但是林徽因仍不开心,这缘于她的性格。喜爱清静的她同样也喜好热闹,有人认为林徽因太过孤傲,她自己曾说,不愿多说一句没用的话。同时,她的很多朋友又认为她很热情,总是滔滔不绝,可见林徽因对待朋友,也是讲求随性的。

    于是,那些上山来探望她的客人,成了她闲淡生活的调剂。其中来的较频繁的,是徐志摩。从1926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他的生活过得并不幸福。陆小曼习惯了交际和应酬,生活中离不开浮华和纸醉金迷,于是她肆意地挥霍,尽情地享乐,这些都让徐志摩疲于应对。

    现如今,林徽因回到香山休养,无疑给徐志摩提供了一个让心灵安静的庇护所。他每每上山来,不光是为了和林徽因探讨文学,更多的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平和。而在林徽因,这个对自己倾诉着生活不满的男人,早已不再是自己当初迷恋的模样,岁月的刻刀,已经在每个人身上留下了新的生活符号。

    饶是如此,他们对于文学、诗歌的热爱却依然未变。感性而朦胧的诗句从不经意的对白间流淌出来,每一声莺啼,每一抹斜阳,都让他们感叹。看着林徽因依旧恬淡的笑容,或许徐志摩也会懊恼,也会抱怨,默默从心里翻出当初有关康桥的记忆,偷偷怀念。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

    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

    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

    我却仍然怀抱着百般的疑心

    对你的每一个映影!

    你展开像个千瓣的花朵!

    鲜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

    那温存袭人的花气,伴着晚凉:

    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

    来偷取人们的痴情!

    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地在说话:

    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

    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这首《仍然》是林徽因在1931年9月发表在《新月诗选》上的作品,世人多认为这是她对徐志摩那首《偶然》的应和。或许在林徽因心里,也有很多忘不掉的回忆,或许她也明白徐志摩还在痴痴地望着自己,可是这答案仍然是否定,她将用纯净的友情呵护着彼此,“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忍不住去想,如果林徽因能够知道,在未来的几个月后,徐志摩将永远地离开这世界,从此再无法和她交谈,那么彼时在香山的见面,会不会袒露别样的情怀?世间纷纷扰扰的情缘,本来就纠缠往复,只是不管林徽因再怎么淡然,徐志摩在她心里,也终究不仅仅是挚友那么简单。

    本应被岁月消磨的诗情,在香山的环绕里,在徐志摩的陪伴中,一点点复苏开来。在我看来,林徽因或许算不上真正的诗人,她用理性压抑着自己的感性,但这恰是她的聪慧所在,在烟霞西山,她完全让自己的诗情流淌出来,绽放了生命中一个璀璨的夏天。

    痴爱·逐林而居

    爱是一场邂逅,也是一场劫难。心和脑的主次决定了一个人的特点,飞蛾扑火是对求而不可得的纠缠,静静守望则是理智占据上风的成全。仓央嘉措说:“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但是感情真的来了,又该怎样如初时那般相待?

    有的人执着一生,只为求心的宁静,在关乎感情的角落,又何来公平可言?如果朝朝暮暮不能相忘,何如小心呵护?有时候,对感情的成全,更是为了安抚自己那颗念念不忘的心。

    所以世人尊重金岳霖的爱,也敬佩他用理智克制出来的距离。我常常想,金岳霖一生苦恋林徽因,也不过做了她生命中的插曲。徐志摩轰轰烈烈爱过,继而轰轰烈烈投入下一段恋情;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也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然而只有金岳霖这段插曲,在默默地继续演奏着,弹唱着他属于独自一人的恋曲,一唱就是一生。

    金岳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著有《逻辑》、《论道》和《知识论》,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回国后主要任职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并为中国培育出了一批知名的学者。金岳霖的朋友们都称呼他为“老金”,身材高大的他总是一副天真烂漫、率性而为的模样,这样的个性或许也是他一生未娶的原因所在。

    林徽因在香山养病期间,徐志摩常常过去探望,为了避嫌,他常约上金岳霖一同前往,大概就是那个时候,两个人开始有了感情的交集。在金岳霖的印象里,林徽因是清新脱俗的女子,她高谈阔论,针砭时弊,让静美的香山也因了她添了几许灵动。

    1930年秋,梁思成应聘到朱启钤担任社长的“中国营造学社”任职,任法式部主任,林徽因被聘为学社的校理,正式辞去东北大学的教职。待林徽因病愈下山后,他们在北总部胡同租了一个四合院,带着孩子和母亲一起住了进去。而他们的邻居,就是金岳霖。

    根据林徽因的挚友费慰梅回忆,梁氏夫妇住在前院,老金住在后院,穿过“老金的小院子”,有一扇小门可以直接进入“梁氏夫妇的客厅”,也就是当时声名赫赫的“太太的客厅”。林徽因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则是座上常客。

    前来参加沙龙聚会的文人学者很多,包括沈从文、张奚若、费慰梅等,当然也少不了徐志摩。这些文化教育背景相似的人,品茗坐论天下事,一起交流不同的思想见解,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种精神的聚餐。在当时北京的文化圈子中,这种文化沙龙并不鲜见,胡适家有,凌叔华家也有,但却都没有梁思成家的太太客厅人气旺盛,原因就在于这个客厅的主角是林徽因。

    大概是在1932年,梁思成从宝坻调查回来,林徽因突然哭丧着脸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听闻妻子这样的话,梁思成顿时感觉血液凝固、呼吸困难,但他却同时感谢林徽因对他的信任和坦白。于梁思成而言,他能给林徽因的一直是爱护和理解。

    于是在思索了一个晚上之后,梁思成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这样的话说完,林徽因和梁思成均已落泪。梁思成不会不明白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慕,只是他没想到,林徽因会坦言自己爱上了老金,一切都这么突然。

    时至今天,我们也不能具体地知道林徽因对金岳霖的态度。或许是林徽因的开朗健谈、才情灼灼吸引了金岳霖,而金岳霖的诙谐稳重亦打动过林徽因,但终究他们没再有过感情的交集。

    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转达给了金岳霖,良久沉默后,金岳霖做出了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这一句“退出”是重若千钧的承诺,从这次谈话之后,他始终用最高的理性来驾驭自己对林徽因的爱,终身未娶,“逐林而居”。

    换作任何一个人,大抵都没有梁思成那般包容,在“太太的客厅”,看着诸多文人学者包围着林徽因,看着徐志摩和金岳霖对林徽因深沉的思慕,他所做的,仍是理解和包容。即便林徽因亲口承认了和金岳霖的感情,但一旦有了决定,他仍然愿意相信林徽因,相信金岳霖,他说:“我相信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

    在这种默契之中,三个人遵守着不成文的约定,再也不提那段感情的纠葛。工作上,梁思成但凡遇到难题,仍会跑到老金那里请教;生活中,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争吵,也要常请来老金做“仲裁”,金岳霖也总是不负众望,用他的理性帮小两口把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

    我不知道倘若真爱一个人,能深沉到什么程度,但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却让我无言感动。据说林徽因一家曾多次搬家,而金岳霖却一直毗邻而居。他用他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心爱的人,尽管口不能言,尽管永无结果。而这种邻居的关系,也莫名让三个人都很安心,就这样做了一生的朋友,一世的旧邻。

    在林徽因去世多年以后,有一天,很多好友受到金岳霖郑重地邀请,前往北京饭店赴宴。席间大家都大惑不解,直到吃到一半的时候,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在座好友闻听此言,莫不唏嘘感叹。

    林徽因在世的时候,金岳霖要毗邻而居,默默相伴;在林徽因去世的年月里,他也要靠着往昔的回忆度过残年。金岳霖曾说:“我离开梁家就像丢了魂一样。”确实,在他晚年的时候,仍选择和林徽因的孩子们住在一起,而梁家的后人也都尊之如父,称呼他为“金爸”。

    这样纯粹的感情,不奢望拥有,只盼望成全;从没有获得,也不必担心失去。在他晚年的时候,因为有人要再版林徽因的诗集,所以央求金岳霖能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最终拒绝了:“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停了一下,他神情愈加郑重起来,“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1984年金岳霖去世,他的骨灰被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和林徽因、梁思成同在一个公墓。他们三个,在另外一个世界,又得以毗邻而居了。

    死别·作别志摩

    生命有限,在世的几十年都是瞬间,只有与世长辞的时光,才能称得上永远。经常有人说:“我永远爱你。”那是在大脑皮层过度兴奋下说出的痴话,然而徐志摩却用他的痴,兑现了对林徽因的爱。

    1931年秋,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北总布胡同落脚后,这里俨然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个家。每次来北京,徐志摩都要来这里坐坐,林徽因和梁思成也待他如上宾。或许是因为林徽因,也或许是因为“太太的客厅”里自由的气氛,徐志摩总能在梁家迸发出无尽的机智和才情。

    1931年11月,徐志摩接连收到陆小曼的电报,无一不是催他回家,于是他决定回一趟上海。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两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融洽,尤其陆小曼爱交际、喜应酬,所有花销用度都要依靠徐志摩,这要求徐志摩用尽一切时间和方法,多挣些钱补贴家用。

    或许忘不了的情都是还不清的债,徐志摩为情所困,深爱着两个女人,别人用一生偿还的情债,他便多出一倍。于林徽因,他舍弃发妻,苦苦追随,也只能眼望着心爱的人儿嫁为他人妻;于陆小曼,他更是违背了全家人的意见,执迷于走向婚姻,却又对琐碎的生活疲于应对。

    陆小曼刚嫁入徐家时,是和徐志摩的父母同住在海宁的,本就不同意这桩婚事的两位老人,本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安分度日便好。偏生陆小曼是不安平静的性情,又从小被骄纵惯了的,吃剩下的饭要丢给徐志摩,上楼也要徐志摩抱着。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徐志摩的父母离开家乡海宁,投奔了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

    彼时张幼仪住在北京,虽不再是徐志摩的妻子,却也被他的父母认为义女,这对于陆小曼来说是莫大的打击。在长期郁郁寡欢中,陆小曼生了严重的肺病,并在随后的日子和徐志摩一起移居到了上海。

    如果每一座城市都有性格,上海定是如陆小曼一样的洒脱。纸醉金迷、夜夜笙歌,这一切对陆小曼来说,都是如鱼得水一样的生活。由于徐父徐申如极度不满陆小曼的做派,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妻一刀两断,这样,陆小曼参与各种应酬的花费都要徐志摩一力承担。

    后来在朋友翁瑞午的影响下,陆小曼又迷上了抽烟片,徐志摩为了哄她开心,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得空还要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然而即便如此,也仍难满足陆小曼的挥霍。

    到1930年秋,徐志摩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他曾邀约陆小曼随他北上,但被陆小曼拒绝了。或许她是离不开上海的热闹繁华,或许是离不开翁瑞午的烟片,也或者,她不想在有林徽因的城市出现。

    肆意放纵的青春背后,或许掩盖着难以诉说的痛。世人都说陆小曼是徐志摩的祸水,然而在我看来,陆小曼却有更难言的苦楚。在一次次裙裾飞扬的瞬间,在一杯杯醉人的酒中,在一声声赞美恭维的言语里,她盼着能忘了不能生育的痛,忘了徐申如对她的排斥,忘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痴迷……

    但陆小曼终究是在享受生活,经济上的负担统统丢给了徐志摩。徐志摩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往来穿梭,一边挣钱补贴家用,一边还放不下陆小曼。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但是他万万想不到的是,1931年11月的这次归家,竟是他生命里的最后一次。

    11月上旬,陆小曼由于难以维持在上海的排场,连续发电报催促徐志摩南返。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13日回到上海家中。然而,一回到家,陆小曼就向徐志摩发难,继而动起手来。据郁达夫回忆,当时陆小曼随手拿起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虽然被徐避开,却将一副金丝眼镜摔得粉碎。

    盛怒之下,徐志摩离开住处,并于18日到达南京。他本打算乘坐张学良的飞机回京,却被通知因事改期。他心里惦记着林徽因曾告诉他,11月19日她要在协和礼堂给外国使节们讲解中国建筑,为了能赶上这场讲演,徐志摩临时决定改乘一架“济南号”邮政飞机前往北京。

    在这之前,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经收到了徐志摩从南京发出的电报:“下午三点抵南苑机场,请派车接。”梁思成驱车前往,一直等到下午的四点半,仍未见到“济南号”的踪影。继而,他从机场方面得知,济南一带有大雾,飞机或不能准时起飞。

    另一方面,在协和礼堂讲演的林徽因未能寻见徐志摩的身影,她隐约感到不安,演讲结束后便匆匆赶回家中。得知梁思成并未接到徐志摩,林徽因万分焦急。直到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飞机坠毁的消息,一瞬间如天塌下来:

    “十九日午后二时中国航空公司飞机由京飞平,飞行至济南城南州里党家庄,因天雨雾大,误触开山山顶、当即坠落山下,本报记者亲往调查……惨状不忍睹……”

    徐志摩的众多朋友齐聚一堂,沉默着,哀悼着,互相安慰着……只有林徽因,却终不能把徐志摩和死连在一起。在她心中,徐志摩是那么才华横溢、生气勃勃的人儿,怎么可能突然就从这世上消失了呢?

    可是事实告诉林徽因,徐志摩确实是一去不返了。11月22日,梁思成、金岳霖、张奚若一行赶到了济南,在齐鲁大学会同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决议一起处理徐志摩的后事。林徽因执意前去,却因怀有身孕,被众人劝阻拦下。但是她让梁思成带上了她连夜为徐志摩赶制的花圈,中间嵌着徐志摩的照片。

    有的人来世上一遭,然后默默地离去,有的人却得以被历史永远铭记。对一个人爱得越深,就越悲痛,所有能释放这悲痛的,便都可以成为平复命运不公的借口。在这之上,陆小曼成了众矢之的。

    所有徐志摩的好友和敬爱他的人,都认为是陆小曼造就了徐志摩的死。倘若不是陆小曼挥霍无度,急催徐志摩回上海,也定没有后来的惨剧。也有人认为,是徐志摩心中惦记着林徽因的演讲,才坚持赶回北京。在这样的议论中,人们更加相信,徐志摩是为红颜而生,也为红颜而死。

    或许唯有蔡元培看得透彻,在北京由林徽因主持的追悼会上,蔡元培赠给徐志摩一副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行走于人世,又岂能尽得世人赞许?浪漫痴狂如徐志摩,也定然不在乎世人的评说。如果真的在意人情冷暖,便大可不必与张幼仪离婚,也不必费尽周折迎娶陆小曼为妻。之所以顶风而上、逆水行舟,更多是为了圆诗人心中一切美好的梦。

    可是这梦到底是残缺的,林徽因有梁思成陪伴,陆小曼也在奢靡的生活中失了原本的灵动,只有徐志摩仍在苦苦追寻着。但是,心中有梦,就好过在人间茫然而行,尽管造梦的人离开了,还有他梦中的人为他记挂一生,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这噩耗传给陆小曼,据郁达夫描述,那是“悲哀最大的表示”,先是初闻噩耗的呆若木鸡,后是清醒后的号啕大哭。徐志摩的死抽走了这个传奇女子尚存人世的唯一一颗真心,从此她不再外出交际,苍凉落魄地捱过余生。

    而在林徽因,她的心痛融化在她的泪水中,倾泻在她的文章中,铭刻在摆放她床头上的失事飞机残片中(她让梁思成从事发现场带了一片飞机残骸,以永远哀悼她胜似挚友的志摩)……她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散文《悼志摩》,打动了万千读者:

    “……那一年他在这同一个的报纸上写了那篇伤我父亲惨故的文章,这梦幻似的人生转了几个弯,曾几何时,却轮到我在这风紧夜深里握吊他的惨变。这是什么人生?什么风涛?什么道路?志摩,你这最后的解脱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聪明,我该当羡慕你才是。”

    至此,诗坛上的一颗明星陨落了,爱情里的一个痴者逝去了。或者如林徽因所说,死未必比生痛苦,在冷暖人间走这一遭,留下了才情,留下了牵挂,也便足矣。未来没有走尽的路,有人替自己走下去;在风起云涌的时光,有人惦念着自己。生命太过匆匆,好在那枚诗意浪漫的印章,已经由自己亲自印刻了上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