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亚纳群岛位于琉球、台湾和菲律宾以东,硫磺列岛以南,加罗林群岛以北,正扼住太平洋航道的咽喉及亚洲与美洲的海上交通要冲,是美军进攻日本本土必经之路。如果马里亚纳群岛被美军占领,日本本土与东南亚的海上生命线就将被切断,台湾和菲律宾也将处在美军的直接打击范围下,更严重的是,在此起飞的B-29轰炸机可以将日本本土纳入其轰炸半径,正因为地位至关重要,马里亚纳群岛被日军视为“太平洋的防波堤”……
决定日本命运的最后防线
日本大本营非常清楚马里亚纳的重要性,早在1943年9月即决定沿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新几内亚群岛西部建立必须绝对予以确保的防线——“绝对国防圈”,绵延400多千米的弓形群岛马里亚纳则是该防线的核心。日军自1944年2月起,开始着手加强该地区的防务。
2月25日,日本大本营将中太平洋地区所有陆军部队整编为第31军,小畑英良陆军中将出任军司令官。裕仁天皇对小畑表示完全信赖:“马里亚纳是决定日本命运的最后战略防线。日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此线。望司令官全力报国。”小畑英良的回答是“愿以我身筑起太平洋的防波堤。”这句话随后成为马里亚纳日本守军的口号。与此同时,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出任新组建的中太平洋舰队司令长官,名义上成为马里亚纳群岛日本海陆军的最高指挥官。但昔日偷袭珍珠港的风云儿其实已沦为挂名司令,手下的中太平洋舰队听起来很唬人,其实只有第4舰队和第14航空舰队,其中的第4舰队主要是些鱼雷艇、扫雷艇等轻型舰艇,实力非常薄弱,而第14航空舰队编制上有478架岸基飞机,却已陆续被调往其他地区。
自3月份开始,日本陆军向马里亚纳大举增兵。原先大本营打算将在中国战场上的第3和13师团增援中太平洋,但这两个甲种师团正准备参加筹划中的“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无法脱身,最后只能把第29师团调到马里亚纳。到5月中旬,日军在马里亚纳的兵力达到近6万人,包括2个师团及2个旅团。但防御工事计划要到11月方能完成,此时才完成工程量的一半,火炮掩体几乎没有,地雷和铁丝网也没铺设,总体防御根本谈不上坚固。小畑英良本人就曾哀叹,“除非是向部队供应这些岛上无法获得的钢筋、水泥、铁丝网、木材等物质,否则,不管有多少军队,也无法构筑防御工事,只能袖手旁观,局势难于忍受。”实际上,局势到此时已经无法改善,成千上万吨的建筑材料在运输途中被美国的潜水艇送到海底,再也不可能抵达马里亚纳。
与此同时,美军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进攻马里亚纳。1944年3月12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达马里亚纳作战命令。9天之后,尼米兹亲自制定代号为“征粮者战役”的马里亚纳作战计划,并且将登陆日定在6月15日。美军将投入包括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在内4个师又1个旅共15万人的地面作战兵力,在包括15艘航母和7艘战列舰在内的600多艘舰艇和2000架飞机的支援下,攻占马里亚纳群岛的3个主要岛屿: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
如此规模的登陆战役,美军从制定作战计划到完成战役准备,竟然只用了短短3个月。1944年6月6日,也就是诺曼底登陆的同一天,威风凛凛的美国舰队从马绍尔群岛的马朱罗基地启航,浩浩荡荡地杀向马里亚纳群岛。诺曼底登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而马里亚纳行动则动用了历史上最大的舰队。
战局已到严重以上的严重时刻
首当其冲的是塞班岛。
塞班岛是马里亚纳群岛的第二大岛,面积约184平方千米,地势中央高四周低,岛上多山峰、丘陵、沟壑、岩洞,制高点是岛中央海拔450米的塔波乔峰。岛西海岸有一条覆盖整个海滩的珊瑚礁,加拉潘角将其一分为二,北面形成天然良港——塔那潘港。该港也是塞班岛以及马里亚纳群岛的经济、文化中心,南面为平坦的马基奇思海滩,是理想的登陆滩头。日军在塞班岛上建有3个机场。塞班岛不仅是日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中心岛屿,还是日军中太平洋地区的防御核心,其陆军第31军军部和海军中太平洋舰队司令部都设在该岛。美军登陆前夕,日军在塞班岛上的兵力是陆军步兵第43师团、步兵独立混成第47旅团、工兵独立第7联队、坦克第9联队、山炮独立第3联队和高炮第25联队等部,共2.8万人,火炮211门,坦克39辆。海军有第5水警区的第55警备队和横须贺第1海军陆战队等部,共1.5万人,火炮49门,坦克10辆,合计总兵力4.3万,火炮260门,坦克49辆。
6月11、12日两天,美军出动1800架次飞机空袭塞班岛,宣告塞班岛战役开始。13、14日,美军以7艘战列舰为核心的大批舰艇实施舰炮火力准备。南云忠一在岛上的观察哨看到美军密如蜂群的舰只,呆若木鸡。他还发现当年在珍珠港被自己击沉重创的美军战列舰,起码有4艘已修复参战。15日凌晨,在海空强大火力的掩护下,美陆战二师和陆战四师各两个团以水陆两用战车为先导,后续部队乘登陆艇登陆。在宽达64公里的海滩正面开始登陆塞班岛,美军部队的登陆车辆在越过珊瑚礁脉时遭到炮火的猛烈杀伤,士兵上陆后又受到重机枪的射阻,伤亡较重。但到这天天黑时,冒着持续不断的日军炮火,美军上陆部队已达2万人。消息传到日本大本营,东京广播电台惊呼:“战局已经到了严重以上的严重时刻。”
为扭转战局,6月16日晚,日军向滩头阵地的美军发动全面夜袭。担任这次反攻突击队重任的是被寄予厚望的第9坦克联队。第9坦克联队拥有从东京近卫师团调来的18辆“97改”中型坦克。虽然这种坦克仍然无法与美军主力的M4“谢尔曼”正面对抗(“97改”无法击穿M4中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只能击穿侧面装甲,实际性能略优于M5Al轻型坦克),却足以成为岛上的陆军指挥官43师团长斋藤义次中将(31军军长小畑英良被困在了关岛)心目中的一张王牌。
日军孤注一掷,出动了岛上每一辆还能开动的坦克,太平洋战争开战以来日军最大的一次坦克攻击开始了。1944年6月17日凌晨2点,在1000多步兵的支援下,日军坦克群快速穿过开阔地出现在了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的视野里,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们一边用火箭筒和3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还击,一边请求自己的坦克支援,随后一个M4A2坦克排以及一些75毫米自牵引反坦克炮陆续来到了战场,同时海军舰炮和航空兵也通过无线电定位开始对日军坦克群实施覆盖性打击。最终,这次声势浩大的坦克攻势在美军全方位的打击下消散于无形,只有几辆日军坦克到达了开火范围但很快就被击毁了。日军代价高昂的夜袭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战果,反而由于丧失了精锐部队,无力去守住白天的战线。虽然如此,登陆头两天,美军就伤亡了3500人,塞班岛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狱。
为了保住塞班岛,6月18日至20日,在上一年圣克鲁斯海战后苦心经营整整9个月的日本联合舰队机动部队倾巢出动,与美国太平洋舰队进行了决战,其结果是参战的1188架日本陆海军飞机损失800余架,航母损失3艘,而美军只损失飞机106架,4艘战舰受伤。日军的这次海空决战的失利,等于宣告其再也无力支援马里亚纳的守军,只能任由岛上的日军被美军宰割。斋藤义次获悉联合舰队出乎意料地惨败后哀叹,“在我方没有制空权的地方是没有胜利希望的。”
“我等玉碎,筑起太平洋的防波堤”
尽管塞班岛上的日军仍在做困兽之斗,妨碍美军取胜的障碍大抵只剩下了岛上的地形。像许多太平洋岛屿一样,塞班的山地中遍布着洞穴。石灰岩地形被雨水冲刷出深深的沟谷,这些都是守军设伏和阻击的理想阵地。
珊瑚岩和石灰岩岩洞是一种非常优良的防御工事,这些洞通常位于岩石的表面,炮击和轰炸难以摧毁。好在塞班岛上的岩洞,通常是可以设法绕过的,美军往往采取这种战法:攻击部队继续不断地向前挺进,不断地向敌人实行压迫,而让预备队去慢慢地扫荡那些死守在岩洞里面的残敌。美军这些特种扫荡部队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是火焰喷射器和各种规格的炸药。经过苦战,美军3个师由南向北稳步推进,到7月的第一个星期,已将日军逼到塞班岛北部的狭窄地域。不断的压力已使日军无法组成一道贯穿全岛的最后防线,用某个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的话说,此时的进军已成了“猎兔”。
7月3日,日本大本营接到塞班岛前线报告:“部队没有水喝已经3天,现在嚼草根树皮、吃蜗牛仍在抵抗。”7月5日,日本驻塞班岛上的陆海军头目南云忠一与斋藤义次向日本大本营发出诀别电报:“定于后天(7月7日)展开攻势,以一当十全员玉碎”,“我等玉碎,筑起太平洋的防波堤。”
发出电报后的次日,身心俱疲的斋藤按武士道传统切腹自尽,南云则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第二天(7月7日)凌晨,残余的日军,大约五千人发动了最后的决死攻击。日军攻击的前锋是有组织的,军官拿着武士刀冲在最前面,后卫则完全是一些伤兵病员。他们裹着绷带,拄着拐杖,狂热地投入自杀性冲锋,结果可想而知。日军不顾一切向前冲击,美军被迫守在十几个袋形阵地中顽强抵抗,以待天明。不少惊慌失措的美军被杀死。然而天一亮,塞班的形势就发生了逆转,日军丧心病狂的自杀式冲锋被美军的强大炮火粉碎,遗尸达4000余具,“整个地方好像尸体如山,内脏和脑浆的腥臭难闻。”塞班岛上日军的有组织抵抗就此结束。
几天后,推进到岛北悬崖处的美军惊讶地发现:所有能走动的日军士兵都在悬崖上跳崖自杀了。更令人凄绝的是,几百名日裔塞班岛民,包括妇女、孩子、老人,也随同日军在悬崖上跳海自尽。这个无名的石崖从此就有了名字——“万岁崖”。整个塞班之战,美军亡3143人,伤13208人,失踪335人,代价十分高昂。日本方面的伤亡更加惊人,死亡约4.1万人,被俘一千余人。2.2万岛民,即全岛居民的三分之二在战火中丧生。
美军夺取塞班岛为B-29远程轰炸机轰炸日本本土提供了基地。这在日本引起了巨大震动。1944年7月19日,就在《朝日新闻》公布“我塞班岛部队全体壮烈战死”的同一天,东条英机黯然辞去日本首相职务。
太平洋战争最成功的两栖登陆战
塞班岛的陷落只是日军马里亚纳噩梦的起点。还在塞班岛战役进行之时,美军就以海空军压倒性火力对塞班岛以南4.5千米的提尼安岛(又译天宁岛)进行了猛烈的轰炸。6月20日起,美军还将200门155毫米大炮部署在塞班岛西南,对提尼安岛北部地区进行炮击,在15天里发射炮弹24536发,平均每分钟就落弹一发。
提尼安岛长16.9公里,最宽处为8公里,由于地表相对平整,日军在这座岛上建有3个机场,第4条飞机跑道正在修建之中。岛上的日军素质和装备都较塞班岛为佳。防守该岛的日军兵力总共8000余人,配备75毫米山炮12门,37毫米反坦克炮6门,坦克12辆;海军为56警备队为主的4100人,配置有140毫米岸炮10门,75毫米高平两用炮9门。但与塞班岛的情况类似,日军的指挥系统相当混乱,岛上军衔最高的是海军第1航空舰队司令角田觉治海军中将,但这位主张“见敌必战”的岛上唯一将官手下的岸基航空兵已在战斗中损失殆尽,所以实际指挥地面战斗的是50联队的联队长绪方敬志大佐。
7月24日,美军选定为J日,即提尼安登陆日。除一部分兵力在一处开阔海滩佯动之外,主力选择一处非常狭窄的海滩登陆,达到了完全的战术奇袭。当天白天,即有1.6万名美军上陆。
在提尼安岛的美军,已经对日军的夜袭有了足够的领教。他们做好了各种准备:照明弹、铁丝网、炮兵、步兵严阵以待。日军则一如既往地教科书式地发动呆板的夜袭。7月25日凌晨,绪方敬志大佐投入了两个步兵大队和12辆坦克,总共向美军发起三次冲锋。其结果是被凶猛的美军火力所屠杀。这次反击伤亡的都是岛上最具战斗力的第50联队的精锐,惨重伤亡使日军的防御力量遭到了极大削弱,此后日军就再也无力进行有组织的反击。
7月26日,久经沙场的陆战2师全部上岸,投入战斗。美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有条不紊。由于岛上多是开阔的甘蔗田,没有险峻地形可供利用,日军因此节节败退。7月31日深夜,绪方敬志大佐向身在关岛的上司日军第31军军长小畑英良中将通报最后一通电话:表明已经弹尽援绝、将死守到底的殉国决心。8月2日黎明,绪方敬志大佐“奉烧”军旗后率领最后1000名日本军与岛上民兵进行“万岁”冲锋。绪方敬志被美军机枪击中阵亡。同日,角田觉治也选择自杀。守岛部队除252人被俘外,大部被歼灭,仅美军掩埋的日军尸体就有5000具。相比之下,美军的损失极小,在连续9天的战役中阵亡不到400人,堪称“太平洋战争中最成功的两栖登陆战”。当岛上的枪声还在响彻之时,美军的B-29轰炸机就已经在提尼安降落,并准备轰炸东京。后来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美军509轰炸机大队,就是从提尼安岛起飞的。
要在关岛内地让美军蒙受损失
最后轮到了关岛。
关岛是马里亚纳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长45千米,宽6-12千米不等。整个岛屿两头宽中间窄。战前,这里是美国的属地(现在也是),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2天,日本人就占领了关岛,但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日本人根本没有认真考虑关岛的防御问题。直到1944年2月马绍尔群岛失守后,日本人才慌了手脚,突然意识到“绝对防卫圈”也有被攻破的危险,于是开始大规模布防,不过为时已晚。
早在6月11日,美军就开始空袭关岛,击毁岛上的全部日本飞机。自7月8日起,美军对关岛进行了持续13天的炮火准备,光是战列舰的406毫米和355毫米口径大炮就发射炮弹6258发,加上巡洋舰和驱逐舰的大炮,共发射炮弹近3万发,摧毁了日军能够严重危害登陆部队的每一个已知的炮位。
1944年7月21日,美军在这一天准备结束日本人对关岛的占领。用来进攻关岛的美军包括3.7万海军陆战队(陆战3师和第1暂编旅)和1.8万陆军(隶属第77步兵师),其数量是守岛日军的两倍以上。当天,陆战3师的两万人便全部登上了关岛。
和其他岛屿的情况一样,关岛的日军在7月25日晚上发动了大规模夜袭。这次“总攻击”可能是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最出色的一次。经过多天精心准备后,日军集中炮火轰击美军防线的缺口,紧接着是小股部队的渗透突击,一股日军成功地从陆战3团和9团的结合部冲破了美军防线,竟然冲到了陆战3师的野战医院。美军的伤病员纷纷拿起武器投入战斗,无法行动的伤员甚至趴在床上开枪(混战中他们居然打死了16名日军)。美军火速调来两个连才将这股日军消灭。庆幸的是美军有强大的炮兵,炮兵集中火力向敌人集结区猛轰,打垮了日军的增援部队。接着,美军从战线中央发动了一次决定性的反击,终于堵上了防线的缺口。
到26日中午,日军的反冲击被粉碎了,多达4000名日军在战斗中丧生。这是关岛战役中一次决定性的战斗,之后的日军已成强弩之末,29师团的武田秀幸中佐在被美军俘虏后承认,“(26日中午)估计把美军赶出关岛不再可能了。”
日军的失败是注定了的。这是完全不对等的较量,在每一次战斗中,美国的步兵都可以得到空中、海上舰炮和陆上炮火的支援。7月29日,美军已经收复旧时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营房的废墟。下午3点30分,一位海军陆战队员用缴获的日本号角吹奏《向国旗致敬》,星条旗又一次在战前飘扬的地方升起了。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我们的国旗下,关岛又屹立于太平洋上,准备完成它作为美国堡垒的使命。”此时,战斗已近尾声,日军残部被赶到关岛的北端。31军军长小畑英良指挥5000人负隅顽抗到8月10日,终于彻底绝望。当天,小畑向大本营发出诀别电报:“现已无武器,弹尽粮绝,贯彻初衷已归无望。甚憾。兹决心于明日(11日)率现存之全体官兵进行最后决战。”第二天下午2点35分,小畑英良说了声“事已至此”就举枪自尽了,关岛上日军有组织的抵抗至此结束。整个战役中日军阵亡18560人,被俘1250人,宣告全军覆没。
两个月后的10月1日,《朝日新闻》刊发了提尼安岛、关岛失守与日本将士自杀身亡的报道。“死斗二个月,不灭的斗魂”这样煽情的文字亦无法掩盖残酷的事实:随着马里亚纳群岛的失守,“绝对国防圈”事实上已经崩溃,任何奇迹也不可能拯救日本帝国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