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看明白世界经济-泡沫化危害中国经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前苏联的教训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在其历史上不断上演着大喜大悲的国运兴衰。在苏联时代,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前苏联的工业化,曾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奇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其后的国内战争的废墟中起步,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成为了与纳粹德国比肩的工业强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不仅获得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地位,还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强国。在其后的40年里,苏联一直保有这种地位。

    那么苏联工业化的秘诀是什么?众所周知,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一度被认为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优越性的体现。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来做一些特定的事情,如果不考虑实际的经济成本,这种体制在达成某些特定目标上有着比自由市场经济高得多的效率。前苏联在其整体经济实力只相当于美国一半的时候,其常规军力就超越了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将人类第一个宇航员送上了太空,而且还曾有机会第一个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这就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在达成某些特定目标时体现出来的效率。这种效率,结合苏联的丰富资源,就是前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秘诀所在。

    前苏联有着世界上最为广袤的领土,其资源之丰富自不待言,苏联还拥有约2亿人口,这在工业化国家中也仅次于美国。正是由于有这些厚实的基础,前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获得了充分的发挥空间。负责经济规划的前苏联官僚们,对固定资产投资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他们热衷于宏伟的工程,特别是作为工业能力象征的巨无霸式大工厂。苏联人甚至还不计成本地在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丛林中排干沼泽,砍伐森林,铺设铁路,建立起一座座工厂和城市。而20世纪又恰好是世界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跃进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得很多西方技术流入了当时“欣欣向荣”的苏联寻找市场,二战中与盟国的合作又使得大量西方先进技术流入了苏联,即便是在冷战拉开序幕之后,苏联的间谍仍然有能力从西方大量窃取先进技术。这种先进技术的持续流入,也给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至关重要的活力。如果不是后来苏联由于种种原因过快崩溃,苏联工业神话的本来面目还要很长时间才能暴露在世人面前。著名学者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访问苏联之后,居然得出结论:苏联经济仍然充满活力,甚至表现出优于美国的特征。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数年之后,苏联帝国就轰然倒塌。在今天的西伯利亚丛林中,依然可以发现不少所谓的“鬼城”。

    耗费巨资建立的城市和工厂设施依然整体完善,只是已经空无一人,它们与废弃的机器设备一起在风吹日晒中逐渐锈蚀崩坏;而废弃的铁路依然将这些“鬼城”与其他城市相连接。这就是苏联时代留下的“杰作”。过去的辉煌转眼间如同云烟散尽,留下一片破败和荒凉。苏联解体之后,很多老人对自己的退休金在一夜之间变得只够买一个面包而愤怒不已,他们的感觉是有人偷走了他们的财富。他们的感觉是对的,只是这些财富早就被悄悄偷走,而他们直到这个时候才得知而已。那些废弃的“鬼城”,就是他们被偷走的财富的一部分。

    纵观前苏联工业化的兴衰历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联那种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曾经取得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透支未来的发展实现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苏联奉行的是所谓的赶超战略,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就是它实行这一战略的利器。集中资源,不计成本和代价,追求在某些特定的数字指标上追赶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至于这些数字指标的实际意义,却没有多少人去关心。也可以这么说,苏联的工业化,并不是真正为了发展经济,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追逐政治上的“虚荣”。这也正是苏联对固定资产投资如此热衷的原因,因为固定资产的投资对于拉动经济指标,效果是最为立竿见影的。

    其根本原因并非是固定资产投资本身能带来经济效率,而是这种方式更有利于集中资源。这种资源集中,不仅是空间上的,更是时间上的,也就是说固定资产投资有着更强的向未来“借用”资源的能力,或者用更直白的语言来描述:透支未来的能力。

    二、中国的病症前苏联的教训是如此地深刻,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近些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忧虑。目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都已经大大超过前苏联,当然也超过了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和韩国。前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其固定资产的投资是严重缺乏效率的。中国虽然进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是这种改革并不彻底。资产价格泡沫和管制下的非市场化信贷在相当大程度上掩盖了某些固定资产投资的低效率,而通货膨胀则在账面上掩盖了这种投资所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损失。多年来,中国与前苏联一样奉行赶超战略,对各种经济指标,尤其是GDP数字非常痴迷。投资和出口双引擎拉动经济指标增长的能力无疑是非常强劲的。我们也很容易对林立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工厂感到沾沾自喜;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所付出的巨大成本,我们也很容易理解成是对未来的投资;资本泡沫所形成的溢价也很容易让我们错估投资的实际价值。殊不知所谓“投资未来”,也可能仅仅是“透支未来”。前苏联解体之后的卢布崩溃,实际上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退休的老人们困惑而愤怒地面对退休金的急剧贬值,殊不知他们的退休金早在当年苏联无比自豪地用钢筋水泥打造一座座庞然大物时就已经被透支。中国有着类似的病症,如果得不到“治疗”,那么就很可能有类似的结果。

    前苏联用自身的崩溃向我们阐释了这么一个道理:持续的经济繁荣和真正的国家富强,不能仅仅依靠高楼大厦、矿山工厂这样的“物”的基础,更要建立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人力资源充分开发这样的“人”

    的基础之上。如果中国继续醉心于依靠投资拉动的GDP增长,满足于自身劳动力价格的低廉,将来必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这种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透支,而任何透支都需要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偿还本金,而且还要加上高昂的利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