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看明白世界经济-汇率与资本流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汇率源于资本流动早在古希腊时代,为了方便来自各地络绎不绝的朝圣者,各个宗教圣地很自然地铸造了自己的货币,并开展了汇兑业务,宗教圣地也就成为各种货币的汇集地。人们从或远或近的不同城邦前来献祭和朝拜,随身携带着不同的货币。到了宗教圣地,朝圣者按一定汇率将自己的货币兑换成当地使用的货币,在圣地的活动结束后,若支付完各种花销还有结余,他们就会把结余的钱兑换回自己城邦的货币,然后离去。宗教圣地通过在汇兑过程中收取7%的手续费,也获得了大量的收入。这些收入为寺庙的运作提供了资金,甚至被用来放贷。

    到了金银货币普遍成为通货的时期,货币的兑换就变成了成色的检验和重量的换算。而且人们很快发现,金钱的流动甚至因此而更加迅速。如果黄金白银在某一国被低估,那么这些贵金属会迅速流出这个国家,就像水能迅速找到低洼地一样。在商业社会里,资本的跨国流动几乎是无法阻止的,在金银货币时代,这种流动表现为金银的跨国流动,而在信用货币时代,这种流动则直接表现为汇率的起伏,而且资本的跨国流动问题远较当年金银货币时代复杂。

    二、市场是汇率的最终决定力量从长期来看,一国货币的汇价决定于很多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该国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而从短期来看,这个汇价直接取决于该国货币当前的供求状况。汇价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信号,但也因此被注入过多的政治含义。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希望本国货币的汇价基本保持稳定,所以当汇价出现波动时,各国政府总是倾向于直接出手干预。

    这其中固然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政治方面的考虑。资本的跨国流动实际上是很难控制的,除非采取非常严厉的管制措施,而这种管制措施,所付出的综合社会成本无疑会非常高昂。由于汇价本身被注入了过多的政治含义,因此各国政府对本币汇价的干预,往往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

    2008年8月,原油价格开始从高位下滑,而当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发生的军事冲突又使得外国投资开始大量撤出俄罗斯。特别是在当年10月份以后,原油价格的连续跳水使得俄罗斯经济的总体形势急剧恶化,外国投资加速撤离,俄罗斯本国的资本也开始大举外逃。俄罗斯卢布因而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俄罗斯的中央银行动用外汇储备对卢布汇价进行了积极干预。多年以来,坚挺的卢布一直是俄罗斯经济复兴的象征,也是普京的重要政治资本之一,所以俄罗斯政府多次声称将不惜代价捍卫卢布。然而,俄罗斯政府干预行动的代价是巨大的,俄罗斯的外汇储备急剧缩水更加深了人们对俄罗斯经济的忧虑,卢布最终还是屡屡突破俄罗斯中央银行设定的防线,对美元贬值达35%。可以说这一场干预活动徒劳无功,代价巨大。同一时期,澳大利亚的澳元也经历了大跳水,其对美元汇价,从最高点算起曾下跌40%左右。而澳大利亚的中央银行并没有像俄罗斯那样对外汇市场价进行剧烈的干预。目前澳元对美元的汇价已经大幅回升,市场的力量自动地开始纠正偏差。与俄罗斯相比,澳大利亚并没有付出那种高昂的代价。毫无疑问,卢布的汇率被注入了过多的政治意义,而且俄罗斯也缺乏像澳大利亚那样的信心,这是导致其对金融市场过度干预的根本原因。当然,俄罗斯政府的干预并未取得太大的效果,即便是俄罗斯政府的力量,跟整个市场的力量相比还是弱小得很的。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也曾遭到严重冲击,但香港最终挺了过来,维持住了对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注2 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换言之,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 —编者注)。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以百分之百的美元作为港币发钞准备的发钞制度。香港被称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也有赖于这一货币制度。

    制度的设计是着眼于遏制非市场力量对经济活动造成扭曲还是着眼于用非市场的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两种制度的效果。正如前面所言,资本的跨国流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是无法阻止的,而且作出这种干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所以这两种制度设计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就是:前者好比事先开挖好泄流渠道,而后者好比洪水来临时四处围堵,又无法完全堵上所有缺口,从而在少数缺口处聚集压力,形成危险的破坏性力量。从历史来看,汇率从诞生起就是自然自发的产物,企图以制度机制来进行扭曲无疑是徒劳的,并可能导致相当负面的经济后果。市场力量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是汇率的最终决定力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