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面所谈到的,人民币汇率目前仍然还存在相当程度的“非市场因素”,而且其市场化改革也是任重而道远。由于制度刚性造成的冻结效应,目前我们依然无法获知人民币的真实“价格”,或者其真实的“价格趋势”。所以,人民币汇率将何去何从,从短期来看,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如果我们放大时间尺度,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的走向,就会有更清晰的图景出现。因为制度刚性所带来的冻结效应只能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发生作用,在长期内,由于压力的不断积聚,历史积累效应仍然会得到集中的释放。这是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学领域内的普遍真理。制度刚性制造的价值迷雾最终会散去,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们将能够越来越准确地评估人民币的真实“价值”。
二、人民币面临的长期内在风险汇率的本质是供需决定价格,而在长期内决定供需的,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趋势,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相对而言的经济发展趋势。最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无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按GDP核算的总体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三,并很有可能在近期内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时隔一百多年后,中国在总体经济规模上重回在世界上的巅峰地位。但是,人们也看到,中国已经渐渐为自身的问题所困扰,多年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积累下了诸多的深刻矛盾。
在过去这些矛盾往往是被暂时放在一边,但是到了今天,已经变得越来越无法回避。所有这些问题和矛盾,都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有可能带来社会的衰败和经济的倒退。
首先是人口问题。丰沛而廉价的劳动力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根重要支柱。中国之所以能够吸收来自全世界的资金和技术,中国产品之所以能够以低廉的价格风行世界,都与这个劳动力的相对优势息息相关。然而,中国正在渐渐失去这个优势。按照科学测算,中国的人口将在不远的将来达到顶峰(可能是2020年左右),在此之后将会进入长期的衰减历程,换而言之,中国即将进入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时代。更雪上加霜的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日益严重,并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急剧恶化。早在2005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一亿,占到人口总数的7.7%,属于典型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国家。人口减少、人口结构老龄化对于一个非移民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影响无疑是相当负面的。
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的减少,更重要的是,还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负担。有报告称,美国的社会保险体系面临破产,按目前的数据测算,美国的医疗保险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分别将在2019年和2039年左右耗尽,这意味着1980年以后出生的美国人,将没有分文退休金可领。虽然美国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上较中国更为严重,但是美国不仅远较中国富裕,而且还是移民净流入的国家。这些移民不仅平均年纪较轻,而且往往将资金和技术带入美国,大大缓解了美国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可以想象,中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和养老保险体系也将在未来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我们还应该记住的是,未来社会保障体系所消耗的资源和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实际上都要从今天的账户中支取。
中国目前存在的大规模的年轻人失业现象,会使得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总而言之,中国的人口问题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竞争力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制约,这种制约,特别是未来用于医疗和养老这样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巨额非产出性福利支出,将严重削弱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这是笼罩人民币汇率长期趋势上的巨大阴影。
制约中国未来经济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结构失衡带来的资源配置扭曲。虽然中国进行了多年的经济改革,改变和纠正了以前很多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活力,然而从整体上来看,资源配置扭曲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本质上的经济“双轨制”并没有改变。今天的国有垄断企业,从账面上看盈利水平相较以往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这种盈利并非实际经济效率提高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垄断地位得以强化的结果。或者说,国有企业通过自身垄断的地位,从其他发展迅速的竞争性经济部门手中夺取了本应属于那些部门的经济果实。并且这些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银行系统获得低于市场利率的低成本融资支持,从而获得了相对其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巨大优势。国有垄断企业只不过是整个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的一小部分。对非生产性部门或经济效率相对低下的部门支付与其实际经济贡献不相符的过高福利,也是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带来的是整体经济效率的低下。此外为了维持以投资拉动的高速经济增长,在资产价格方面也存在着制度性的扭曲现象。虚高的资产价格,不仅带来了过多的流动性,更是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扭曲,损害了整体经济的效率。所有这些中国经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都会对人民币的长期汇率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此外,技术能力的落后和发展乏力也对中国未来的经济竞争力构成严重制约。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无疑是撬动财富增长的最有力杠杆。但遗憾的是,中国在技术能力方面仍然没有取得太多实质性的进步。虽然中国一直保持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关键设备往往仍然依赖进口。中国虽然拥有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也拥有庞大的科研院所体系,但是原创性、突破性的技术成果依然十分罕见,在技术能力上与其经济规模极不相称。由于在教育、科研体制上存在的诸多弊端难以革除,改变这一状况的前景依然十分不乐观。曾经有美国学者在对比中印两国的教育现状后尖锐地指出:印度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质量而是数量;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中国通过“高等教育大跃进”虽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但是其质量令人忧虑。这位美国学者还指出:中国大学里培养的所谓工程师,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工程师,而更像是技术工人。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离技术工人又太远。
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合格的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大学毕业生大量失业。
技术能力上全面落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方面又存在严重弊端,使得这一状况得以改变的前景十分黯淡。这是中国经济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中国现有的经济模式在过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种成功不可能在未来持续下去。为维持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已迫在眉睫。如果中国不能在技术能力上有所突破,那么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都将是一句空话,未来的经济前景堪忧。
人民币汇率不仅在今天是个焦点问题,在将来也依然会是焦点问题。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无疑是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将长期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关注。人民币汇率作为表征中国经济状况和趋势的重要经济变量,仍然将继续处在“风暴之眼”。在制度性刚性消除之前,人民币汇率或许会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风平浪静,而实际上却是处在猛烈风暴的包围之中。中国要克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体制性障碍,安然渡过必然来临的风暴,无疑要付出相当艰辛的努力。而人民币汇率要在长期内维持稳定或者相对坚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