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最早的大规模通货膨胀发生在罗马帝国时代。在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开始从巅峰状态跌落下来,之前的经济繁荣和福利过度透支了罗马的经济潜力。为解决财政困境,罗马的皇帝们一开始还只是偷偷摸摸地在金属货币的缺斤短两上下工夫,但很快就明目张胆地往货币里“掺水”。戴克里先(罗马皇帝,公元284-305年在位——编者注)时代,“掺水”行为达到了最高峰,号称是银币的罗马货币实际含银量只有5%。由于掺入的铅过多,这种“银”币流通不久就会发黑,以致彻底无法使用,连士兵们都要求其薪水用实物发放,拒绝接受“银”币。通货膨胀也造成了贸易的萎缩,人们只接受实物交易,甚至连高利贷都以实物发放和偿还。罗马皇帝们“饮鸩止渴”式的通货膨胀政策,将罗马经济推向了破产边缘。
18世纪初的法国,也经历了一场剧烈的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无度,最终大大超过了法国的金银数量,从而引发了纸币的崩溃。法国民众群情激愤,几乎酿成革命,政府不得不出面收回纸币。
至于中国,历代皇帝都精于用通货膨胀政策来纾缓财政困境,搜刮民间财富。比如汉武帝由于连年对匈奴用兵,造成巨额财政亏空,为解决财政困境,就曾经铸造五铢钱,遍收天下财富。之后的历代皇帝往往如法炮制,钱越铸越轻薄。汉朝末年,钱币泛滥,以至于人们拒绝接受钱币。三国时期,国小民穷的蜀国甚至曾铸造“直五百铢”钱币,当然其实际重量不过与五铢钱相当。现代考古也发现,古代王朝兴盛时,其钱币往往厚重一些,而衰败时,其钱币往往十分轻薄。这说明每到王朝衰败、财政吃紧时,皇帝们都会用通货膨胀这一招来搜刮财富。
一战以后以及1929年的大萧条中,欧洲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剧烈的通货膨胀,其中以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马克崩溃最为著名。由于物价飞涨,一条面包的售价动辄数千马克,但是普通人每天连一个马克都很难挣到。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也面临严重的财政困境,导致法币滥发,法币急剧贬值。据说有一对夫妇在抗战前生了一个儿子,为了将来给孩子娶媳妇,这对夫妇决定将每年收入的一半存起来。抗战胜利后,孩子也长大了,这对夫妇无奈地发现,他们这么多年存下来的钱,只够给孩子买两个包子而已。这个故事深刻表现了当时通货膨胀的剧烈。
二战以后,为稳定各国的货币、帮助各国战后重建,在美国和英国的主导下,建立起了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得金本位制得以重新确立。但是各国很快就又开始经历通货膨胀,给金本位制带来了沉重压力。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崩溃,1972年,美元也彻底与黄金脱钩,西方各主要国家在这一时期都经历了剧烈的通货膨胀。即便在通胀有所缓和的20世纪80年代,美元仍然贬值50%以上。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也在1989年之后释放出长期被冻结的通货膨胀压力。前苏联卢布在崩溃后贬值了数千倍。自从告别金本位制之后,通货膨胀就已经成为了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常态。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拉美多个国家也发生了剧烈的通货膨胀,其中以阿根廷的通货膨胀最为著名。由于财政状况急剧恶化,阿根廷宣布停止偿还外债,开创了非革命状态下国家信用崩溃的先河。而非洲的津巴布韦,更是把超级通货膨胀演绎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2007年其货币贬值一千倍,到了2008年,则贬值高达15万倍!2008年12月23日,津巴布韦发行的最大面额货币为100亿津元,而到了2009年1月16日津巴布韦再次发行了一套世界上最大面额的新钞,这套面额在万亿以上的新钞包括10万亿、20万亿、50万亿和100万亿津元四种。在20世纪80年代,大约2津元可以兑换1美元,而到了2009年1月则大约需要250万亿津元才可以兑换1美元!
每一个发生剧烈通货膨胀的国家,当然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背景。然而,即便在正常的所谓繁荣昌盛的国家,通货膨胀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只不过相对温和许多而已。在世界已经完全进入信用货币时代的今天,通货膨胀已经是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无法摆脱的经济现实。津巴布韦的超级通货膨胀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但是世界经济状况一旦继续恶化,恐怕类似的后来者将会十分众多。津巴布韦的纪录,完全有可能被打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