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年,亚历山大参加俄国贵族发动的宫廷政变,杀父夺权,当上了沙皇。
在和拿破仑涅曼河会见时,他投拿破仑所好,故意装出没经验的样子,表示自己也恨英国人,甚至假惺惺地说,在对付英国人方面,“我是陛下的一名助手”。
亚历山大最精彩的表演还是1808年秋天在埃尔富特与拿破仑的那次会见。
当时俄法关系因土耳其、波兰等问题出现了恶化的迹象。俄国宫廷内部反对亚历山大前去会见拿破仑。但亚历山大却认为俄国目前力量不足,还必须佯装同意拿破仑的建议,因而不顾朝廷很多人的反对,踏上了前往埃尔富特的道路。
在途中,他对前来迎接他的法军元帅拉纳“诚挚”地表示:“我非常喜欢拿破仑皇帝,一定利用一切机会向他表明心迹。”
在之后的几次接触中,亚历山大极力奉承、恭维拿破仑,使其完全放松了对俄国的警惕。
1812年,亚历山大认为俄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便向拿破仑提出了一个法国无法接受的照会,故意激怒拿破仑出兵俄国,结果被俄国人打败。
战胜拿破仑之后,亚历山大不无得意地说:“他(拿破仑)对我作了错误的估计,自己落了个不幸的下场。”
人们大都喜欢听好话,但有的时候,恭维的好听话其实是对手对你施下的麻醉剂。如果你吃他那一套,那么你要小心了。想想拿破仑的教训,以免自己被蒙蔽了。
你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方总是对你恭维有加,这其实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即便你才华出众、能力超群,但别人老对你说恭维话,也容易引起其他人对你的反感。这时你应该仔细想想,别人当众夸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他居心叵测,故意抬高你的功绩,制造你高不可攀的形象,让其他人看不顺眼,你就要对这种人小心提防。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公开说道:“你过奖了,我只是个普通人,做了一些普通的事,跟大家没什么两样。你老这样夸我的成就,让我觉得很不适应。”或者是私下里告诫他:“多谢你的夸奖,不过我不太喜欢这样,以后请不要公开说赞扬我的话。”
所以,遇到别人恭维你,千万不要当真,你要保持头脑冷静,懂得判断他所说的恭维话中几分可信、几分可疑,或者说哪几句是真实的,哪几句是无中生有、另有企图的。只要不被夸奖冲昏头脑,小人就不会对你构成威胁。
善于伪装的人
不少人有伪善的本领,要识别出来还真有相当的难度。对于那些貌似“忠厚”的人更是如此。他们伪装成君子,似乎具备了人世间的一切美德,让人无所怀疑。他们会以恭维的言辞和丰厚之礼示弱,使对手因骄傲而不再戒备,他们则静待对手暴露缺点,让人有机可乘时才露出真面目。对于这样的人,也不能不多加防备,毕竟“知人知面难知心”。
隋炀帝杨广在登基前本是隋文帝的次子,文帝内定的接班人原是杨广的同胞哥哥皇太子杨勇。为了夺取太子之位,将来做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可谓煞费心机,在他的父皇和母后面前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伪善的好戏。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珍惜国力,崇尚节俭。他的妻子独孤皇后深得文帝宠信,政见常与文帝相和,宫中称为“二圣”。她有两大特点:一是节俭,反对奢侈;二是嫉妒,反对男人纳妾,尤其反对男人与妾生养子女。
太子杨勇是一个花花公子,疏阔豪爽,不拘小节。独孤皇后最讨厌男人有姬妾,杨勇偏偏有很多姬妾,而且生有很多子女。杨坚最讨厌大臣花天酒地,杨勇偏偏喜欢音乐歌舞,饮宴达旦。这些都是杨勇的小辫子,却为杨广陷害他留下了口实。
其实,杨广同他哥哥一样,也是个纨绔子弟,声色之徒,但他在父母面前将这些丑行统统掩盖起来。每逢父母来他家,他都将娇妾、美姬藏于密室,只留老丑者穿上普通衣服侍候在自己左右。他还撤去华美的屏障,改用廉价的素缣,弄断乐器的丝弦,使其落满厚厚的尘土;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还掐死庶出子女,以示只和正妻生儿育女,从而显示自己处处以父母为榜样,勤俭持家。杨坚夫妇见状不由大喜。老夫妇每派人到儿子们那里,杨勇只把他们当仆人看待,杨广却不然,他和妻子一定双双站到门口,亲自迎接,赠送厚礼,于是老夫妇耳畔听到的全是赞扬杨广的声音。
杨广所展示出来的,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标准领袖形象,具有肝胆相照、义薄云天的英雄性格和救国救民的圣贤抱负。节俭、朴实、谦恭、虚怀若谷、好学不倦、礼贤下士、不爱声色犬马——集人类美德于一身。
一切布置成熟后,杨广便把“诬以谋反”的罪名罩到杨勇头上,最终杨坚下令把杨勇贬为平民,囚禁深宫,改立杨广为皇太子,杨广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隐忍已久的图谋。
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但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面对小人的伪装还是不可救药地陷了进去,从而身受其害。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需要擦亮双眼,深入地去了解对方的为人和品质,不要上了他的当。
外表愚钝的人
有些人看似愚钝鲁拙、傻里傻气,实际上却是心底透亮;而有些人表面上精明灵秀,骨子里却糊涂颟顸。前一种人可谓傻中精,后一种人则是精中傻。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小时候,他是一个很文静又怕羞的孩子,人们都把他看做傻瓜。镇上的人常常喜欢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五分的硬币和一枚十美分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选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五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傻”。
有一天,一位妇人看到他可怜,便对他说,“威廉,难道你不知道十美分要比五美分多吗?”
“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十美分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古人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思。”本来胆大如斗的,却表现得胆小如鼠;本来足智多谋的,却表现得寡言讷语。智而示以愚,强而示以弱,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其目的就是为了蒙蔽对手,争取主动。
愚者和装愚者是迥然相异的两种人。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在皮毛小事上,无关大局,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装醉打拳乃斗智技法,人情练达的一流功夫。那些能够使他人“买”下自己“傻气”的人,正是人生中“最伟大的推销员”。
大智若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智谋的人保护自己的一种处世计谋。过于聪明的人,常是别人猜忌的对象,因为任何有所图谋的人,都有可能在事情刚开始筹划时便被识破,一旦发现有人独具慧眼,那么为了保全自己,必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加以掩盖,散布流言,捏造罪名,甚至谋杀。历史上古今中外,这样的事多得不胜枚举。所以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以保护自己,那种聪明全露在外面的行为实际上才真正是愚蠢的。
貌若愚憨的人未必真愚。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上,我们常常会发现:最圆满的好像有所欠缺,最充实的似乎显得空乏,最精明的头脑又仿佛是愚笨的,最善辩的口才表现得倒像是结巴……于是,也便有了“大智者若愚,若愚者大智”的看似悖论的真理。
一些有心计的人,一般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以保护自己,他们也知道把聪明露在外面的行为实际上才真正是愚蠢的,所以他们也伪装成愚笨的人。
谁是小聪明?谁有大智慧?懂得了以上的道理,相信你已能洞悉。
关键时刻装傻的人
魏明帝时,曹爽和司马懿同执朝政。司马懿升为太傅,其实是明升暗降,军政大权落入曹爽家族。司马懿见此情景,便假装生病,闲居家中,等待时机。
曹爽骄横专权,不可一世,但司马氏是他的心头大患,一日不除,他便不可安枕而眠。正值李胜升任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马府辞行,探听虚实。司马懿明晰实情,就摘掉帽子,散开头发,拥被坐在床上,假装重病,然后请李胜入见。
李胜拜见过后,说:“一向不见太傅,谁想竟病到这般。现在小子调任青州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
司马懿佯答:“并州靠近北方,你得当心啊!”
李胜说:“我是往青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笑着说:“你从并州来的?”
李胜大声说:“是山东的青州!”
司马懿笑了起来:“是青州来的?”李胜心想:这老头儿怎么病得这般厉害,都聋了。
“拿笔来!”李胜吩咐,并写了字给他看。
司马懿看了才明白,笑着说:“不想耳都病聋了!”手指指口,侍女即给他喝汤,他用口去饮,又吐了满床,噎了一番,才说:“我老了,病又如此之重,怕活不了几天了。我的两个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训导他们。如果见了曹大将军,千万请他照顾!”说完又倒在床上喘息起来。
李胜拜辞而回,将情况报告给曹爽,曹爽大喜,说:“此老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从此对放松了司马懿的防范。
司马懿见李胜走了,就起身告诉两个儿子说:“现在曹爽放松了警惕,等他出城打猎的时候,再给点利害让他尝尝。”
不久,曹爽护驾,陪同明帝拜谒祖先。司马懿立即召集昔日的部下,率领家将占领了武器库,消除曹爽羽翼。然后又骗曹爽,说只要交出兵权,并不加害他。等局势一稳定,就把曹爽及其党羽统统处斩,司马懿从此便掌握了魏朝军政大权。
装痴扮傻的人正是吃透了人们轻视低能弱者的心理,才装出疯癫、痴傻的样子,心中却十分精细地打着小算盘。这种人看起来似乎疯疯傻傻,但在节骨眼上,会突然露出本来面目。
过于谦虚的人
我们常常能看到这么一个怪现象:当某人取得一定的成绩,却在受到表扬时尽量推诿,要么是说自己成绩的取得是领导的关怀和英明指导及大家的帮助,好像与自己没有什么事一样;要么是脸涨得通红,半天讲不出话,一副十分感谢领导的模样,好像成绩不是自己努力所得,而是路上捡的一样;要么是手足无措,抓耳挠腮,“不敢当不敢当”,好像是面对错误而不是成绩。实际生活中,自我贬抑才是谦虚,我们在更多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世故。
人若不知保持谦虚,往往会被人指责为傲慢自大。然而过度谦虚,也是一种心理障碍。
唐宇自小学起就非常优秀,现在任职于某大电机厂。他多次的研究成果及每次所开发的产品都对公司有很大的贡献。然而唐宇在同事中人缘并不好,大家都公认他是个阴险的人。大家会如此批评,当然也有他们的理由。
了解唐宇个性的同事们,虽然觉得他很有才华,仍常常故意讽刺他说:“你真是了不起!”唐宇却回答:“哪里!哪里!没什么……”就唐宇而言,他有足以骄傲的条件,根本无须谦虚,可是他却常说:“没什么!没什么!”
过度的谦虚,就是虚伪了。一个过度谦虚的人,也许表面上不喜欢别人夸奖,但内心仍希望接受别人的赞美。
唐宇其实有非常自傲的倾向,但是他偏喜欢声称:“没什么,这不算什么成就!”由这句话,我们就可以感受其内心除了希望被人赞美外,还包含了许多虚伪的成分。
总之,过分谦虚的人,多半有强烈地表露炫耀的心态,因为他们害怕对方会看出自己真正的欲望,所以感到不安和恐怖,企图以谦虚这种方式来掩饰。一般人往往无法忍受他们这种刻意的炫耀及虚伪的谦虚,而事实上他们也是在欺骗自己,所以才会拼命以谦虚来掩盖自己自傲的言辞。
“过分谦虚就是骄傲”,因为它缺乏诚意,过分谦虚只能是一种骗人的、遮人耳目的、伪善的表象。可以说,适当的谦虚是一种智慧,识别真正的谦虚和伪谦虚是一种更大的智慧,只有看穿谦虚的实质,才能帮助你识人、交友。
神秘兮兮的人
有一篇小说,讲一个男人因为心里隐藏了太多的秘密,所以觉得生活很压抑。于是,他把自己的秘密分成几类,把不能跟同事说的说给妻子听,不能说给妻子的说给父母听,不能说给父母的说给朋友听。最后他发现有些秘密谁也不能说,于是他给一个乞丐100块钱,请求他来倾听自己的秘密,说完之后,感觉痛快了许多。但过不了多久,他发现,又有了新的秘密,周而复始。
人人都有秘密,只是程度不同。有的人愿意公开自己的小秘密,有的人却刻意隐瞒。如果你问喜欢保有秘密的人一些事情,他们多半会避重就轻,一带而过,因为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隐私,与你无关。这是他们的处世态度,并非故弄玄虚。
如果不了解这种人的心理,如此敷衍的回答,更会激发询问者的好奇心。
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若不敞开心胸,就无法了解彼此的心意。可是喜欢保密的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常会被第三者埋怨,指责其“阴险”、“内向”等,阻碍其人际交往。
这些人既无法在工作场所交到好朋友,又无法使自己融入人群,难免经常会有疏离感,产生孤寂的不良情绪。
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无法下决心改变呢?原因是这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已培养出这一过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且一直保留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由于他们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却又偏偏隶属于某一组织,于是恶性循环,更加封闭自我。
基于种种原因,他们生怕自己被人看透,因此想遮掩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情绪与想保守秘密的行为反复出现,于是就愈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了。
当然有些事情说了还不如不说,把什么事情都如实告诉人家,这种坦诚未必是好的。有的时候实话是很伤人的,不如隐瞒来得柔和。多说无益的事情就没必要说,隐藏必要的秘密,是在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别人。当我们知道某人在隐瞒着什么,应体会他的动机,再作出应对。
[BT2]装糊涂的人
人与人之间交流应真诚,以心换心,这样才可融洽沟通。然而,有的人为隐藏自己的底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看到了说没看到,明白了说没明白,故意装糊涂,以蒙蔽对手,争取主动。“装糊涂”具有后发制人、出其不意的效果,也被一些心机极深的人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日本一家航空公司与美国的一家飞机制造公司谈判,日方为买方。美国公司为了抓住这次商业机会,挑选了最精明干练的高级职员组成谈判小组,势在必得。谈判开始时双方并没有像常规谈判那样交涉问题,而是由美方展开了产品宣传攻势。他们在谈判室里挂满了产品图像,还印刷了许多宣传资料和图片。他们用了两个半小时,三台幻灯放映机,放映了公司介绍。他们这样做,一是要展示自己的谈判实力,二是想以这样的产品宣传攻势向日本公司的代表示威。在整个放映过程中,日方代表静静地坐在里面,全神贯注地观看。
放映结束后,美方高级主管们脸上挂满了得意的笑容,笑容里充满了期望和必胜的信念,向一直沉默的日方代表问道:“请问,你们的看法如何?”岂料日方代表并不买账,其中一位日方代表说:“我们还不懂。”这句话大大伤害了美方代表,他的笑容随即消失了。他又问:“哪一点你们还不懂?”另一位日方代表彬彬有礼、微笑着回答:“我们全部没弄懂。”美国的高级主管强装镇静,再问对方:“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们不懂?”第三位代表严肃认真地回答:“从关掉电灯起,我们就不懂了。”这时,美国公司的主管几近崩溃。
但为了商业利益,他不得不再一次播放幻灯片,这次速度比前一次慢多了,其间还加入了很多详细的讲解。之后,他强压火气,问日方代表:“怎么样,这下明白了吧?”然而,日方代表依然是木讷地摇摇头。美国的高级主管一下子崩溃了,他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灰心丧气地斜靠着墙边,他无奈地对日方代表说:“那么,那么……那么你们希望我们做些什么呢?既然我们所做的一切你们都不懂。”这时,一位日方代表慢条斯理地将他们的条件说了出来,他说得如此慢,好像在给美方高级主管做催眠,而那位刚才还趾高气扬的美国主管现在就像泄气的皮球,毫无斗志地斜坐在那里,稀里糊涂地应答着,他的思维已经紊乱了,信念被摧毁了,根本无法作出什么有效反应。结果,日本航空公司大获全胜,成果之大,连他们也感到意外。
日本人用的即是装糊涂的方法,把对手弄得晕头转向。装糊涂的人在对手面前尽量收敛自己的锋芒,表面上对对方百依百顺、唯命是从,使对方不起疑心,一旦时机成熟,便果断出手,一击成功。
遇到装糊涂的人,要保持冷静,“以静制静”,守住自己的底线,不为对方的假象所动。
测试:你上当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人际交往中,你以怎样的心态看待对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上当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以戒备心、平常心还是热情,或者干脆视对方为敌人呢?做了下面的测试你就明白了。
忽然间,有个不熟的人对你百般讨好,你会:
A马上拒绝,不给对方机会
B自认有人缘,高兴、开心
C不拒绝,但心有防备,对方必定有所图
D以平常心与对方交往
答案解析:
选A:你的自我防卫系统非常警觉,不过有点反应过激,一口回绝,不给对方机会。这种做法多少会影响到你的人际关系,如果对方是诚心想和你做朋友的,那你就会增加一个敌人。你的心态是对任何人都没有安全感,尤其是陌生人,因此,你随时都处在戒备状态。也许你曾经受过伤害,也许你曾经受过刺激,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最好稍微开放一点心灵空间,不要太封闭。
选B:你是—个自我意识强烈,只为自己着想的人。因为你心中想的都是自己,所以你很容易被人抓住弱点,让人有所企图地接近你。只要对方对你稍微殷勤一点儿,对你说点儿好话,你就会很容易陷入自我期待中,认为自己真的是很受欢迎的人。接下来,无论有心人想如何利用你,你都只能乖乖地任人摆布了。
选C:你是个很有戒心的人,尤其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你的自我防卫系统就会自动开启,静待对方的攻势。正是由于你有这样谨慎的态度,所以你的人际关系通常是四平八稳的,就算有敌人要暗算你,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你往往能看清对方的真实意图,但你非常聪明,一般不轻易拆穿对方的把戏,这是一种很成熟稳重的做法,它可以使你不会无端得罪人。
选D:当有人接近你,你不会预先给人套上敌人或朋友的帽子,你也相信对方只是想跟你做朋友,所以宁可以平常心来和对方交往,而且可以坦诚地表现自我,所以你的心中不会有任何防卫意识来隔离对方。如果对方真有所图,并且品质恶劣,那么你要当心了。第三部分 浪漫的欺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