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说的都是真的。”“那好吧,你看着我的眼睛再说一遍。”生活中,当母亲怀疑孩子说谎时,母亲时常用这种办法来对孩子进行测试。在识破谎言的试验中,大多数人都会注意说谎者的眼睛,看说谎者是否直视自己。持续长久和躲躲闪闪的目光接触都是对方在说谎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讲,谎言研究学者认为:回避目光交流,或是低头不看对方,或是明显地把头偏向一侧,说明这个人不坦诚。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说谎者也许不会与你对视,他担心这样会增加不安感,于是眼睛就会四处张望,目光游离不定。确实,如果一个人撒了谎,他在与别人对视的时候,心里必然紧张,然后就反应在眼睛里。所以,说谎者本能地转移视线,以消除紧张感。
眼神的判断,有时候也不那么准确。
有一些善于玩弄权术的狡诈者,在说谎时眼睛仍然紧紧地盯着对方,显得是那么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经常说谎的人也能做得很漂亮。因此,眼睛与对方保持“胶着”状态的人,并不总是诚实的。
关于如何从眼睛中辨别谎言,这里有一个绝招。无论说谎者的演技多么高超,他也无法掩盖这一点。人的瞳孔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相应的放大或缩小。瞳孔的这种变化是人无法控制的,因此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对方的瞳孔,就能断定他是否在说谎。
俄国有个故事:
卡莫在外国被警察抓获,沙皇政府要求引渡他。回到俄国的他无疑将面临死刑。于是他装成疯子,企图以此逃过惩罚。他的演技让许多有经验的医生上当受骗,最后他被送到德国一个著名的医生那里进行鉴定。这位专家的最终试验是把一根烧红的金属棒放在他的手臂上。卡莫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没有露出任何痛苦的表情,但是他的瞳孔放大了。老专家看到了这一点,完全明白了他不是丧失了知觉的疯子,而是一个正常人。
除此之外,眼神的方向也能帮助识别谎言。
眼神的方向显示了大脑的不同部位在活动,几乎不可能作假。大多数惯用右手的人在回忆时,使用左脑,眼睛望向右侧;编谎话的时候,用右脑,眼睛望向左侧。简单来说,惯用右手的人说谎时向左看、左撇子说谎时向右看。这个动作是识别谎言的重要信号。
观察他的面部表情
狄德罗说过:“一个人,他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非常清晰和明显。”因此,当一个人撒谎之后,他的表情极有可能出卖他。
脸是人际交往时最引人注目的部位,喜怒哀乐的变化和生理健康状况都可以直接反映在面部表情上。面部表情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语”,语言不通时可以借助表情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情绪几乎是自动地激活脸上的肌肉活动。因此,谎言也会在脸上有所表现。
所以,要识破谎言,“察颜观色”不失为一个可靠的方法。
三国时候,有一次刘备接待一位客人,二人相谈甚欢。这时,诸葛亮突然走进来,客人见他来了,马上起身上厕所。刘备对诸葛亮夸奖客人,而诸葛亮却说:“我看这人脸上眉飞色舞,而神情似有所畏惧;眼睛看着低处,眼珠子却四处乱转;外形露出了奸心,内里包藏着邪念。我看此人十分可疑,极有可能是刺客。”刘备急忙派人去缉拿,可是,那人已经翻墙逃走了。
诸葛亮果然机智过人,一眼就能看透人心。为了辨别真伪,我们也有必要掌握点“察颜观色”的技巧,练就几招识人术。
通常,人的面颊的颜色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变红和变白。
人们最常见的面颊变红经常出现在害羞、羞愧或尴尬等情形中,脸红也是愤怒的表示,愤怒时,面颊瞬时转为通红而不是由面颊中心慢慢扩散开来。当愤怒中的人们想极力抑制自己的怒气和克制自己的攻击性冲动时,其面颊肤色会变得苍白,当人们惊骇时,面颊肤色也会变得苍白。
面颊肤色的变化是由自主神经系统造成的,是难以人为控制或掩饰的,但他所要隐瞒的也可能正是羞愧或惊恐本身。
另外,表情的时间长短也可反映出说谎的印迹。它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表情的停顿时间、起始时间(表情开始时所花的时间)和消逝时间(表情消失时所花的时间)。
停顿时间长的表情很可能都是假的,比如10秒钟或10秒钟以上的时间,甚至是停顿5秒钟的表情也可能是不真实的。除了那种极其强烈的情绪感受,比如欣喜若狂、勃然大怒、悲恸欲绝等之外,自然的表情都不会超过4~5秒钟。而且,即使是非常激动的情绪,其表情也不可能持续太久。只有象征性表情和嘲弄式表情是长时间地存在着的。
表情的起始时间和消逝时间的长短是没有固定标准可言的,如果惊讶的表情是真的,则可能起始时间、停顿时间与消逝时间都很短,加起来还不到1秒钟。
可以说,脸部是说谎者最容易作伪的部位。这给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诚意带来了麻烦,因为研究表明,有信任感的听者更多地注意说话者的脸部及其表情,而不是身体的其他部位。既然脸部最难揭露骗局,那么,作为一个持怀疑态度的听者,你应该更多地注意说话者的声音、眼睛和手势。
据专家评估,人的表情非常丰富,大约有25万种,而左脸的表情往往较右脸更丰富。心理学专家曾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人脸部的喜、怒、哀、乐表情,发现表情的变化从左向右移动。这是因为左脑掌管思维和语言,支配人体右半侧;右脑掌管感情和视觉,支配人体左半侧,所以,多数人左半脸的表情机敏、丰富。
尽管骗子很懂得心理学,又很会演戏,巧舌如簧,能把稻草说成金条,伪装得几乎滴水不漏,但是,假的毕竟是假的,只要你注意观察,细加分辨,就会发现,即使是他们精心编织的谎言,也仍有大量的破绽和堵不完的漏洞,任他怎么遮掩也遮掩不住。识破谎言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认清对方的目的,弄清了他的目的,任他变换什么花招,我们都可以应付自如而不至于上当受骗。
强装的笑脸,说谎的迹象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说谎时很少会笑,即使笑了,也是假装的,强装笑脸。怎样区别真心的笑容和伪装的假笑呢?真正发自内心的笑,眼睛周围会堆起皱,而强装的笑脸则不会有面部肌肉的配合,看起来十分生硬。
虽然发出了笑声,但眼睛丝毫没有笑意,这是典型的假笑。因为眼睛里的笑意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人能装得出来。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在说谎时都装出笑嘻嘻的样子呢?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笑脸是装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迷惑对方,隐瞒谎言。诚实人的笑是无所顾忌的,同时具有感染别人的力量,而说谎者在认为自己需要装出笑脸时,他的笑就不是发自内心的,从中我们就可得出结论:他在说谎。
有几个途径可以识别假笑:
首先,发自内心的笑会使眼角起皱,而装出来的笑不能牵动眼角的肌肉,即使牵动了也是僵硬的,而且转瞬即逝。
其次,假笑能保持特别长的时间,因为假笑缺乏真实情感的内在激励,所以很难知道其何时结束,而且,常常有眼睛和口、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不一致的情况发生。
再次,对于大多数表情来说,突然的开始和结束就表明人们在有意识地运用这种表情。
最后,假笑时,两颊的表情常常会有些不对称,习惯于用右手的人,假笑时左嘴角挑得更高,习惯于用左手的人,右嘴角挑得更高。
一个伪装的笑容很容易与真实的笑容区别开来。伪装的笑容常常与说话的内容、说话的节奏以及说话时的手势不吻合,装出的笑脸往往显得僵硬,不生动。比如当你的丈夫谎称出差回来,在描述旅途艰辛时向你一笑,你应当马上捕捉到其中的破绽。当他笑的次数大大多于平日时,很可能是在掩饰。你问他,他的新产品展示会进展如何,他笑着对你说:“好极了!”看来展示会进行得并不尽如人意,因为真心的笑容眉毛是随着咧开的嘴角而不扬的。
除了专业的演员,一般的说谎者都很难在笑容上抹去撒谎的痕迹,只要留心观察,你一定能找到破绽。
从手势看他是否在说谎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世界上没有看不穿的谎言,说谎是一种复杂的行为,要做到让人相信,需要动员全身的器官共同“演戏”。一般来说,无论一个人的说谎技术如何高明,他的肢体都会“出卖”他。因此,善于观察的人,留意说谎者的动作,就可以判断他是不是在说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被迫下台之前,议会对“水门事件”展开了调查,当时他正在国会接受审问,在审问期间,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经常会出现一种非常明显的惯性动作——老是不断地用手触摸自己的脸颊及下巴。
因卷入“洛克希德贿赂事件”被迫下台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也有类似的举动。当他小心翼翼地反驳别人的攻击时,会不自觉地拿手帕拭汗。
心理学家指出,手势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动作,能较为真实地反映说话人的心理状态。
如果你的交际对象在你面前做如下几种动作时,你要留心了,他可能正在撒谎。
1捂嘴巴
一个人说话时以手或拳掩口,很可能表示他正在说谎。
2摸鼻子
这是一种由掩嘴巴转化而来的,做这个动作来掩饰一般表明说谎者比较老于世故的掩饰动作,有的是轻轻在鼻子下方擦几下,也有的是用几乎看不见的细微动作,很快地触摸。
3揉眼睛
说话时揉眼睛或者向某人说谎时避免注视对方的脸,这是一种防止眼睛泄密的方式。如男人常常会用力揉眼睛,假如是撒个弥天大谎,他还会把视线转往别处,通常是望着地下;女人则多半在眼睑下方轻轻摸一下,也许是怕把眼睛的妆弄花了。
4搔颈
右手的食指搔搔耳垂下边的颈部,也代表说话者正在说谎。心理学家对这种姿势进行了观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实:说谎的人搔颈次数很少低于五次。这种姿势也许是怀疑或不能肯定的信号,表示那人正在想着:对方能否相信我所说的话。
5摸耳朵
这是一种比较世故的动作。好像是不经意的动作,实际上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除了摸耳朵之外,也有人会揉耳背、拉耳垂或把整只耳朵拉向前面掩住耳孔。
6拉衣领或拉链
在交谈的过程中,如果你看到对方好像不经意地拉了一下衣领,你就需要长点心眼,以没有听清为由,让他再重复一遍对你说过的话。如果对方以前说的是谎言,在接下来的重复回答中会出现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这时,你再观察一下对方的神态,对方是不是在撒谎,你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美国的研究家们曾用角色表演的形式考察那些对病人的病情故意撒谎的护士。考察结果表明,说谎的护士使用这些手势的频率远远超过对病人讲实话的护士。由此可见,当人们撒谎时,他们的手势便会随之显示出一种下意识的无声信号。留意这些信号,你会更懂得区分真话和谎言。
从坐姿看透他的心
一个人的坐姿往往可以反映出他心理状态的信息。坐姿是由身体各部分共同配合形成的一种状态,可以作为独立的非语言行为来解释。
当人感到紧张或焦虑时,会向门口和窗户的方向倾斜身体或者双腿不断拍打地板,想马上摆脱或离开对自己不利的环境;在他人面前猛然坐下去的人,表面看上去不拘小节、随随便便,但他的内心一定是烦躁不安的;喜欢与人对坐或并排坐着的人,是由于他希望能够得到被人的理解或认同,而且有意识地从并排坐改为对着坐的人,或是对你抱有疑惑,表明其对你有了新的兴趣;喜欢侧身坐的人,表明此人此时心情舒畅,觉得没有必要给他人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把椅子反转,椅背朝前,双腿叉开,跨骑在椅子上的人,表示其正面临言语威胁,对谈话内容感到厌烦,或想压制他人谈话中的优势,而表现的一种防卫行为;斜躺或深深坐入椅子内,腰板挺直、头高昂的人,是在显示他心理上的优越感;把身体尽力蜷缩成一团,双手夹在大腿中的人,则表明他在心理上是自卑和缺乏自信的;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人,表明他力图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或此刻其内心很安然和坦荡;喜欢跷二郎腿的女性,要么是对自己的容貌有信心,要么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由此可见,不同的坐姿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动向,只有读懂这些非语言行为背后的含义,才能够洞悉别人内心深处真正的感受和想法,做到知己知彼、灵活应变。
从词汇和话题看破他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喻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所谓不同的话,包括除了场合不同外,人们在不同心态下所选择的词汇和话题,往往也是不同的,所以从词汇和话题中也可窥见说谎的蛛丝马迹。
第一,不同的职业和文化背景,所选用的词汇和话题是不一样的。
如果有人在谈吐中不时冒出“IT”、“服务器”、“内存条”一类的词汇,那么基本可以断定,此人从事IT业或与IT业有关的职业。如今的骗子在编造谎言时,往往要把自己包装成什么“高干子弟”、“中央领导秘书”、“海外专家”等,如果他们的词汇和话题总是和他们扮演的角色对不上,就应该引起怀疑了。这时,只要你抓住一两个关键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对方就会心虚,要么嘲笑你没见识,要么避重就轻,搪塞过关,这时你就可以判断,对方十有八九在说谎。
第二,人们在不同的心态和情绪下,所用的词汇和话题也会有所差别。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达纳德曾做过一项实验:把某人使用的词汇中表示肯定的部分和表示否定的部分加以比较,即可推断此人目前的心态和情绪。比如,某人近来谈话中总是抱怨“恶劣”的气候、“乏味”的电视和“拥挤”的交通等,那么可以断定此人近来心情不会太好。同理,如果总是在谈论过去或未来,就是避而不谈现在,那么此人目前的状况恐怕也不会太好。骗子一般在说谎时,为减轻内心的负罪感,常常会起劲地抱怨天气、抱怨交通、抱怨单位,似乎这样一来可以减轻他说谎的罪恶,让别人感到他所说的谎是情非得已;二来可以掩饰自己的谎言,使其不被揭露。
第三,一个人关注的重点不同,也会选择不同的词汇和话题来表达。
比如,如果一位生意人经常唠唠叨叨地提到医院,那么可以断定,要么他患有严重的疾病,要么他心中一定有关于疾病的焦虑,这种焦虑一直潜伏在他的心中。在辨别谎言时掌握这一规律,可以探求对方心中究竟在想什么。
第四,词汇和话题还与人格和追求有关。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是有所追求的人,对与所追求的事情有关的话题,则格外热衷;反之,则可能毫无兴趣。比如球迷、棋迷,说起球、说起棋往往头头是道。但如果一扯到别的话题,很可能是一言不发。如果一个人说的话与他展示的身份、职业不符,则此人很有可能是骗子。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谈话中就能分析出他的所思所想,除上述说到的内容外,从谈话人的语气、语言习惯、逻辑关系等,也可以分析出一个人是否在说谎。
谎言往往这样开头
说谎一般都有目的性,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看用什么样的方式,更易让谎言得逞。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他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说谎套路,他们发现用以下方式说谎时,极易赢得人们的信任。
1贬低自己
这样做会有许多好处,一是可降低对方的防范意识,二是符合社会传统观念,可让对方产生“此人很虚心”的信任感。
因此,高明的说谎者并非总是大吹大擂,而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声称自己“帮不了什么大忙,只能帮这么一个小忙”,待取得对方的信任后再开始“大动作”。
2假话和真话混合说
高明的说谎者都知道,在“推销”谎言时,往往是需要讲一些真话的。真话是假话的“广告”,是引出假话的“引子”。例如,医生明明知道病人得的是无药可治的绝症,在讲了一些病人的真实病况后,却引出一个闻所未闻的进口药,声称此“药”可治此病。这种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话语,让人辨认起来更难分清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3赢得对方认同,拉近双方的距离
要让谎言被对方接受,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让对方先接纳自己。尽一切可能去“套近乎”,那只是低级骗子的伎俩,高明的骗子一般不会这样直露。据媒体报道,有一位“明星”在面对媒体时,滔滔不绝地谈论他小时候如何受苦,他是如何奋斗挣扎,他又是怎样受经纪人的气……一下让大家感到“他也真不容易”,不知不觉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而后来有人揭露,这位“明星”所言,全是根本不存在的谎言,是为了获得歌迷的认同感而凭空捏造的。
4摸清对方心思,解除对方的顾虑
推销商的思维总是快人一步,比如一些房地产推销员,会主动说“您可能会问合同会不会有假”、“您肯定想知道我们的建筑质量”等一系列顾客关心的问题,然后再用准备好的台词一项项打消顾客心中的疑虑,但实际上推销的仍有可能是一些伪劣产品,而顾客却早已被他“想顾客所想”的精神打动了,不上当才怪。
5主动亮出自己的“私心”
高明的说谎者深谙人的心理,常常会主动亮出自己的“私心”——当然,他亮出的只是一个假的“私心”或小的“私心”,而真的“私心”或大的“私心”,他是不会说的。比如,一位导游会主动告诉游客,到所谓的“免税店”买东西,他是有回扣,但仅是区区2%,即游客买100元货,他才得2元钱。游客们听了觉得这位导游为人“诚实”,2元钱又的确微不足道,不由产生了信任感,到了免税店大买特买。其实,这位导游拿到的真正的回扣超过了20%。这种谎言利用的是人们“以诚相待”的心理,即骗子用小“诚”来换你的“大诚”。
6虚张声势,用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压倒对方
县里刚调来一位新县长,说谎者在等对方谈完对这位新县长的了解后,会抛出一颗“重磅炸弹”——“我和县长不是很熟,但和县长夫人比较熟,我和她曾经是同事。”一下子就在气势上压倒了对方,再往下行骗就方便多了,因为对方已对骗子产生了一种敬畏感。其实,他根本就不认识新县长的夫人,这只不过是骗子“无中生有”的花招罢了。
7用客观的语言
高明的说谎者往往会“推心置腹”地向你抛售他的谎言。他会很客观地分析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利弊,对他有什么好处。在谈这件事时,他会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用一种极客观的语言,不知不觉之中,你就没办法独立思考了。
骗子年年有,骗术特别高,但追本溯源,世上所有的骗子无一不是利用人们想走捷径谋取各种各样利益的心理而得手的;同时,又无一不是利用人们的“无知”而得逞的——这里所指的“无知”,有的是缺乏社会经验,有的是缺乏专业知识,有的是缺乏相关的信息,有的是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那些骗子正是钻了这些空子才屡屡行骗成功的。
真意总是在言外
俗话说:“锣鼓听声,说话听音。”
说谎的人绝不会直接告诉你他说的是谎言,而会想尽办法让你相信他说的是大实话。
例如,他们会说“坦白地说”、“说真的”、“老实说”这些词来提高自己的信誉度,让别人相信自己,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那么诚实、真诚和坦率。“老实说,这是我能给出的最优惠条件”,但事实上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虽然条件并不最优惠,但也许我会让你相信这是”。“毋庸置疑”,就是有理由怀疑,“毫无疑问”更是个值得提高警觉的词。
“相信我”通常意味着“如果我让你相信,你就会按我的想法去做”。一个人试图说服别人时,使用“相信我”的频率和他说谎的程度成正比。如果讲话人觉得你不相信他,或者他所说的缺乏可信度,他会总把“相信我”挂在嘴上。“真的”、“不骗你”这些话也是一样。例如,男人移情别恋了,当他面对女友的质问时,通常会这样说:“相信我,我是真的爱你,我和她是普通朋友。”
有些人会用“只”来降低后续语句的重要性,以便事与愿违时减轻自己的内疚,或推卸责任。说“我只占用你5分钟时间”的人,经常拿时间不当回事,有的实际上想占用你一个小时。开发商在卖房时通常会做这样的宣传“首付只需要10万元,轻轻松松住新房”,是想让你相信价格便宜得不值得计较。“我只是个普遍人”,是那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的典型语言。
当你听到某人说“只”的时候,你要考虑一下为什么他要降低他讲话内容的重要性。是因为对所说的缺少自信,还是避免承担责任?把“只”这个词和他说的前言后语联系起来仔细推敲一下,就可以找到答案。
老是完不成任务或把事情搞砸的人经常说“我尽量”,这是在让自己免于承担不能胜任工作的责任。当某人被要求忠实于某段感情时,他回答“我尽量”或“我尽力而为”,这预示分手即将来临。这些说法的潜台词是“我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兑现承诺”。
当失败不可避免时,他会说“我努力过了”,这证明他不愿讲真话,更不愿意对事情的结果负责。
如果他用“无意冒犯”和“完全无意冒犯”这些字眼,意味着他对听者并不尊重或者毫无敬意,甚至蔑视。例如,“我欣赏你的观点,我无意冒犯,但请允许我说,我并不赞同”,这是兜着圈子说话,真实的意思是“你说的是一堆废话”。
但是,以上这些说法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在说谎,还要结合语境来判断。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就要察觉其中隐含的信息,才能摸透他真正的心思。
毫无疑问,我们是需要“言外之意”的。毕竟在很多时候,说话不能太直接、太明了。比方说,批评人,你不能伤了人的自尊;给领导提建议,你不能让人觉得你比领导高明;事情紧急,但涉及商业机密,使用只有你的亲信才能明白的“暗语”是最好的选择……
齐威王时,齐国有个辞令家叫淳于髡,这个人满脑子都是巧妙地比喻。当齐国开始振兴了,楚国却来侵犯,齐威王决定派能言善辩的淳于髡去赵国搬救兵。他让淳于髡驾上马车10辆,装上黄金100两。淳于髡见了放声大笑,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齐威王就问:“先生是嫌这些东西少吗?”
淳于髡说:“我怎么敢嫌少呢?”
齐威王又问:“那你刚才笑什么呀?”
淳于髡说:“大王息怒,今天我从东面来时,看见有个农民在田里求田神赐给他一个丰收年,他拿着一只猪蹄和一坛子酒,祈祷说:‘田神啊田神,请你保佑我五谷丰收,米粮满仓吧!’他的祭品那么少,而想得到的却是那么多。我刚才想到了他,所以禁不住想笑。”
齐威王领悟了淳于髡的隐语,马上给他黄金1000两,车马100辆,白璧10对。淳于髡于是出使赵国,搬来了10万精兵。赵国闻讯,立即撤兵。淳于髡是个聪明人,他没有当面指出齐威王做法的不妥,而是用了一个小故事暗示齐威王,以便齐威王明其意,最终搬来救兵,使齐国免于危难。
为了能够敏感地听懂别人言外的话,必须养成这样的习惯:当你听别人说话,或者是你在和别人对谈时,你要自问:“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那句话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与人谈话时,如何才能更好地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呢?孔子说过,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首先,要听其言义。听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而是一种本领、一种智慧。说话者总是从一定的角度来表达他的思想。会听的人能够抓住说话角度这个关键,发现其中的异常因素,从而明白他的真正意图。
人们对于不好明说的事情,经常会换个角度含蓄地表达出来。而这个角度的改变其实都没有脱离事物本质,所以你不要以为对方跑题,只要你结合场合来分析对方说的话,就很容易悟出对方的意图。
其次,要观其行。人们有时候碍于面子难免会说些违心的话,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言行不一,你只要注意观察他的具体行为,就能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使自己掌握主动。
听懂别人的场面话
现代社交场上,“场面话”随处可见。“场面话”是一种生存智慧,人际交往中的人都会说。然而对这些“场面话”你千万不能当真,不然,上了当还闹笑话。
阿峰在一家单位上班,多年没有升迁,企业效益也不太好。于是通过朋友帮忙,结识一位经管调动的主管,希望能调到别的单位。
那位主管表现得非常热情,并且当面应允,拍胸脯说:“没问题!”
阿峰高高兴兴地回去等消息,谁知两个月过去了,一点消息也没有。打过电话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开会”;问朋友,朋友告诉他,那个位子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气愤地说:“可是他对我拍胸脯说没有问题的呀?”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这件事的真相是:那位主管说了“场面话”,阿峰却当了真。
什么是“场面话”?简言之,就是让人高兴的应酬话。既然说是“场面话”,可想而知就是在某个“场面”才讲的话。这种话不一定代表你内心的真实想法,也不一定合乎事实,但讲出来之后,就算别人明知你“言不由衷”,也会感到高兴。从性质来说,场面话也是一种谎言。聪明人懂得:“场面之言”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现象之一,而说场面话也是一种应酬的技巧和生存的智慧。所以对场面话千万不要较真,更不要当真;否则,轻者伤了和气,重者让自己处境艰难。
比如,当面称赞人的话。诸如称赞你的小孩可爱聪明,称赞你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你教子有方等等。有的说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有一定的差距。遇到这种情况,要理性地对待,既不要否定对方说的话,也不要沾沾自喜,礼节性地微笑一下,说声谢谢就可以了。
又如,当面答应人的话。诸如“我全力帮忙”、“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如果当面拒绝,场面会很难堪。如果对方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故而,有“缓兵之计”的作用。所以,“场面话”不可轻信。
对于称赞或恭维的“场面话”,你要保持冷静和客观,千万别因别人两句话就乐昏了头,只有不要一味地认为自己遇到了贵人、救世主。其实真正能帮忙的只有你自己,即便是别人帮了你,也是因为他认为你值得帮。
对于拍胸脯答应的“场面话”,你太过当真,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你既测不出他的真心,只好以最好的期待,做最坏的打算。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闪烁、虚与委蛇,或避不见面、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就真的是“场面话”了!所以对这种“场面话”,也要保持头脑清醒,否则可能会坏了大事。总之,作为一种生存智慧,“场面话”往往被蒙上了模棱两可的神秘面纱,这种话是否真实要根据自己的感悟能力去辨伪去妄,切不可偏听偏信,误入歧途。
测试:你能仔细观察吗?
右图A、B、C、D、E中,哪一幅可以和左图拼出一个完整的三角形来?
下面的图形组合起来,可以组成一条船。但1一13中有一块是多余的。请你找出是哪一块?
第一题答案——B 第二题答案——12 你都回答正确了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