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可能有一千张面孔,但它却只有一个身躯:欺骗。要摆脱受它欺骗的局面,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撕开其伪装的面孔,让它虚假的面目暴露出来。
当一个人用恶意的谎言来与我们相处的时候,他事实上已经开始对我们造成伤害了,不管他的谎言是否达到了目的,即使他现在尚未造成伤害,他下一步必定是;下一步没有,最终目的一定是的。我们既知对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引我们上当,我们不等他动手便抢先堵住他的嘴,再厉害的谎言也发挥不出效力。
比如,一个商人向我们推销劣质商品,他一开始可能并不向我们直截了当地推销商品,而是不经意地同我们扯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或者谈论一些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对他产生信任后,他就趁机把劣质商品推销给我们。
识破谎言必须具备坚定的意志不能动贪心,否则,谎言仍然会突破你的防范使你突然蒙受损害。识破对方的谎言后,应时刻对他保持戒备,不管他说什么、做什么,你都只当在看表演,即使他说的是真话,也要对他真话背后的动机多考虑几番。有的人会用虚虚实实的方法诱你上当,在假话中掺杂真话,在真话中夹杂假话,真真假假,让你分辨不清,他就趁机大行其骗术。尤其是那些有意向你暴露自身弱点的人,往往就把这当作造谎的第一步。
电影中经常有这类镜头,一个油头粉面的花花公子在向自己心仪的女子表白时说:“我既没有钱又没有地位,但是请你相信,我对你的爱比任何人都深……”这话虽然暴露没有财富、没有地位的弱点,但同时也强调了自己感情的珍贵,一旦女孩子为这甜言蜜语所动,一部令人心碎的爱情悲剧便拉开了帷幕。
还有一种骗子他们故意把自己说成是流氓、诈骗犯、逃犯,按照常理,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坏人绝不会承认自己的身份;而如此坦率承认自己是坏人的人,则一定不是坏人。于是,又一个骗局设置成功。
这种方式在商业谈判中也常常见到,他们采取低姿态,消除你对他们的警戒和不信任。被称为“美国商业大王”的C·N·哈顿说,商谈的技巧就是“使对方不停地说‘不’!”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想否定对方的意念,交涉中不断提出不利于自己的条件,并使对方说不,久而久之对方自然失去戒心,而逐渐对你产生信任,接下来的谈判就可顺利进行了。
除了上面讲的两种“自报其丑”的方式,我们常看到不少喜欢给自己涂脂抹粉、树立威望的人。事实上,这一招就是胡编乱造以蔽人,或哗众取宠引人注目。如果这些噱头只是用来逗人一乐,也就罢了;但很多人并不止此,他们用这种手段博取他人信任,换取支持,以此沽名钓誉,对付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无情地揭穿他的谎言,使他威严扫地、身败名裂。
俗话说:“乌云遮不住太阳,雪堆埋不住尸体。”谎言终究是谎言,无论它多么巧妙、精彩;无论它把一个人装扮得怎样荣华富贵、冠冕堂皇,假的就是假的,只要一揭穿它,它就一文不值。
如果你发现对手用谎言包装自己,你只要揭穿他的谎言,就取得大半胜利再乘胜追击,他肯定会现出原形。
釜底抽薪的论证法
说谎者编造的谎言必定是虚假的,通过论证对方论据的虚假,可以识破对方的谎言。从事实的逻辑关系来说,论点来自论据,论据孕育论点。论据真实,则论点正确;论据虚假,则论点谬误。所以,驳倒了论据,有如釜底抽薪,刨根倒树,是从根本上揭穿了对方的谎言。
运用釜底抽薪揭穿谎言的技巧在于紧扣论据与论点之间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多问几个问题,分析一下论据之间是否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年轻时是一位律师,一次,他得悉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控为谋财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林肯以被告律师的资格,到法院查阅了全部案卷,知道全案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福尔逊发誓说在10月18日晚11时,清楚地看到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对此,林肯在经过了全面了解和周密分析后,要求复审。复审中,有以下一段对话:
林肯问证人:“你发誓说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他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脸。”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是在11时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钟,那时是11时15分。”
林肯问到这就转过身来,对法官和旁听者说:“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时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脸。请大家想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时漆黑片,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时间记得不十分精确,时间稍有提前。但那时,月光是从西往东照,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面对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大家先是一阵沉默,紧接着掌声、欢呼声一起迸发出来。福尔逊傻了眼。
在这里,林肯运用了釜底抽薪的反驳技巧抓住细节、步步为营,终于戳穿了福尔逊的谎言,澄清了事实,彻底驳倒了福尔逊的论点,还小阿姆斯特朗以清白。
釜底抽薪是一招很有效的破谎技巧,通过全面、细致地了解情况,分析情况,找出谎言的破绽予以致命的还击,用确凿的事实来反驳对方。这样,对方精心构筑的言论布局就会因基础瓦解而全面崩盘。
抽掉谎言的支柱
说谎者往往利用一个道具或论据来支撑起整个骗局,此时我们只要不被他表面的言语所迷惑,认真思考、冷静分析和判断,就能洞察他们的谎言。
燕王有收藏各种精巧玩物的嗜好。有时他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东西,甚至不惜挥霍重金。“燕王好珍玩”的名声不胫而走。
有一天,一个卫国人到燕都求见燕王。他见到燕王后说:“我听说君王喜爱珍玩,所以特来为您在棘刺的顶尖上刻猕猴。”燕王一听非常高兴。虽然王宫内有数不尽的稀世珍宝,可是从来还没有听说过棘刺上可以刻猕猴。因此,燕王当即赏赐那个卫国人。
随后,燕王对那卫人说:“我想马上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猕猴。”那卫人说:“棘刺上的猕猴不是一件凡物,有诚心的人才能看得见。如果君王在半年内不近女色,戒酒戒肉,并且要在一个雨过日出的天气,抢在阴晴转换的那一瞬间才能看到那棘刺上的猕猴。”
为了能看到棘刺上刻的猕猴,燕王只好拿俸禄先养着那个卫人,等待有了机会再看。
有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觉得其中有诈,于是去给燕王出了一个主意。匠人对燕王说:“在竹、木上雕刻东西,需要有锋利的刻刀。被雕刻的物体一定要容得下刻刀的锋刃。我是一个打制刀斧的匠人,据我所知,棘刺的顶尖与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精心制作的刻刀锋刃相比,其锐利程序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棘刺的顶尖连刻刀的锋刃都容不下,那怎样进行雕刻呢?如果那卫人真有鬼斧神工,必定有一把绝妙的刻刀。君王用不着等上半年,只要现在看一下他的刻刀,立即就可知道用这把刀能否刻出比针尖还小的猕猴。”燕王一听,拍手说道:“这主意甚好!”
燕王把那卫人招来问道:“你在棘刺上刻猴用的是什么工具?”
卫人说:“用的是刻刀。”
燕王说:“我一时看不到你刻的小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
卫人说:“请君王稍等一下,我到住处取来便是。”
燕王和在场的人等了约一个时辰,还不见那卫人回来。燕王派侍者去找。侍者回来后说道:“那人已不知去向了。”
铁匠用推理的方法揭穿了骗子所设的骗局,可见尽管骗子很懂得心理学,又很会演戏,巧舌如簧,伪装得几乎滴水不漏。但是,假的毕竟是假的,只要你注意观察。细加分辨,就会发现,在他精心编织的谎言下,仍有大量的破绽和漏洞,任他怎么遮掩也遮掩不住。这时只要点出说谎者的破绽,抽掉谎言赖以成立的支撑点,即可让谎言无处遁身。
解除对方的心理戒备
正在说谎或试图说谎的人,他们的心理一定会先武装起来。“如何除去他的武装”就是揭穿其谎言的关键所在。如果这时你正面跟他冲突,他一定会强词夺理把你反击回来。
例如,你对说谎者说:“你有什么话干脆直说好了,不用跟我兜圈子撒谎。”这样去攻击他,是不会产生效果的。应该在对方有些动摇的时候,找出他的弱点去攻击他。不过,如果对方硬要坚持他的谎话,这一招就不管用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另想办法使他解除心理上的武装。我们暂且不必理会他说话的内容真实与否,只要把重点放在如何使他解除内心的武装就行了。
这个道理就跟关得紧紧的海蚌一样,越急着把它打开,它就关得越紧。如果暂时不去理会它,它就会解除心中的武装,过一会儿就自然地打开了。
二战期间,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盟军反间谍机关收审了一位自称是来自比利时北部的“流浪汉”。他的言谈举止十分可疑,眼神中露出一种机警、狡黠,不像农民那么诚恳、憨厚。因此,法国反间谍军官吉姆斯怀疑他是德国间谍,可是也没有确凿的证据。
在审讯的时候,吉姆斯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会数数吗?”这个问题很简单。“流浪汉”用法语流利地数数,没有露出一丝破绽。甚至在说德语的人最容易说漏嘴的地方,他也能说得很熟练。于是,他过了第一关。
不一会儿,哨兵用德语大声喊:“着火了!”“流浪汉”仍然无动于衷,似乎真的听不懂德语,照样睡他的觉。吉姆斯觉得这个人不简单。
后来,吉姆斯又找来一位农民,和“流浪汉”谈论起庄稼的事,他居然也头头是道,有的地方甚至比这位农民更懂行。但是吉姆斯依然没有减少对“流浪汉”的怀疑,他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
第二天,“流浪汉”在被押进审讯室的时候,表情更加沉着、平静。吉姆斯假装非常认真地审阅完一份文件,并在上面签字之后,抬起头突然用德语说:“好啦,我明白了,你的确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从现在开始你自由了。”“流浪汉”一听到这话,长长地松了口气,不自觉地卸下了防备。他仰起脸,愉快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显得十分兴奋。
尽管这种表情十分短暂,但仍然没能逃过吉姆斯的眼睛,这表情一方面暴露了他懂德语,另一方面暴露了他的伪装,从而使他露出了破绽。经过进一步审讯,“流浪汉”最终承认自己是一个德国间谍。
这是一场典型的心理战。法国军官吉姆斯利用人的潜意识心理,忽然用德语说释放“流浪汉”,从而解除他的心理戒备,他在不经意间露出得意忘形之色,暴露了自己。
间谍的目的是蒙混过关,掩示自己的身份,所以当他听到德语说的自己将要被释放时,以为自己的目的达到了、“演出”成功了,使得自己精神放松、喜形于色,最终功亏一篑,可见,揭露谎言有很多种方法,像这种“解除对方戒备心理”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
将计就计破谎言
如果把谎言也看成是具有危害性的力量,当它们向我们施展它的危害和威力时,我们同样可以借用中国武术中借力打人的技巧化害为利,使谎言成为制伏对方的绝妙手段。甚至,使自己转败为胜、转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
这种办法在战争和其他一些存在着激烈竞争的场合被频繁地使用,人们把它叫做“将计就计”。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初到辖地,免不得各处走访。在访问老人的时候得知这里每年为河伯娶妻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河伯是漳河的神,地方上管事的人串通巫婆,每年借着给河伯办喜事以减少水患的名义,强迫老百姓出钱。他们每年从老百姓身上征集数百万钱,仅用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妻,其余的就坐地分赃。
光捞钱也还罢了,他们还以为河伯娶妻的名义残害少女。谁家的闺女年轻、漂亮,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花点钱也就过去了,没钱的可就遭殃了。他们在河上扎起斋宫,布置举行仪式的大场地,将弄来嫁给河伯为妻的少女放入河里的斋宫。选好一个日子,就将载着少女的斋宫放人河水中漂走了,行数十里而灭,显然少女难免溺水而死。老百姓也习惯了这一套,以为真的有什么河伯,年年借此看热闹。所以,好多有闺女的人家都跑到外地去了,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少,地方也越来越穷。西门豹得知了这一情况,便有了主意,说那天也去送河伯的新娘子。
河伯娶妻那一天,各种人物都来了,围观的群众数千人。西门豹首先拿太巫开刀。那是个七十岁的老女人,带着十个女弟子。西门豹表现得仿佛比那些人更热心,说:“这个新娘子不太理想,请你去给河伯说说,让他等几天,我们再选个好的送去。”接着不由分说,让兵卒将那个老女人扔进了水里。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怎么去了这半天还没回来?再让人去催吧。于是将太巫的女弟子扔了一个。过一会儿,就再扔一个。连扔了三个了,西门豹又说,可能去的都是女人,不会办事。
便挑了些地方管事的扔到河里。一连扔了好几个了,毕竟都是怕死的家伙,剩下的怕被扔进河里,马上跪下磕头,恳求大人饶命。
眼见为恶的人自己向人们证实了那是谎言,老百姓也受到了教育,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西门豹这才说,河伯说了,他不再娶妇了。后来,他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条河渠,把河水引入田里,灌溉庄稼。从此,年年丰收。
这是一个典型的“将计就计”揭穿谎言的例子。西门豹作为地方官,为了让人们相信他也尊重他们的习俗,效仿那些行迷信的人们,也一本正经地假戏真唱,“簪笔磬折,河立待良久。”他必须让谎言不攻自破,必须让那些以迷信愚昧老百姓的人原形毕露,才能达到根除恶习的效果。假如他事先就去搞什么破除迷信的宣传,绝不会有人相信,老百姓也不会站到他这一边,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于是西门豹就将计就计把他们一个个除掉,是开刀问斩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将计就计最关键的两个环节,第一是识破对方的谎言,第二是让对方相信自己已被他的谎言骗住了,这样,才可能行使计谋。如果不能识破对方的谎言,发现破绽,抓住主动,“将计”就无从谈起;如果不能使对方确信自己已经受骗,对方就会起防备之心,“就计”也无从实施。
识破对方的谎言固然需要智慧、需要机敏,但稍微具备防骗意识和警惕性的人几乎都可以做到。困难在于如何装出一副已受骗的模样来,这是将计就计的关键。那种大智若愚、心中有数的境界,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更加周密的思考、精心的策划、巧妙的掩饰与装扮。因此,它对一个人的心智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说谎者自乱阵脚
通常情况下,谎言有两种,一种是掩盖和隐藏,另一种是编造和篡改;前者不容易被识破,而后者却很容易露出破绽。因为编造和篡改的情节都是无中生有的,并非是说谎者亲身经历的,所以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当说谎者不断重复谎言时,难免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和分析,就很容易识破谎言。
唐朝初年,李靖担任岐州刺史时,有人向当时的朝廷告他谋反。唐高祖李渊派了一个御史前往调查此事。
御史是李靖的故交,深知李靖的为人,他心里很清楚李靖是遭到了奸人的诬陷,因此便想办法要救李靖,替李靖洗清不白之冤。于是便向皇帝请旨,请告密者共同前去查办此案。皇帝准奏,告密者也高兴地答应下来。途中,御史假说检举信丢失了,观察告密者以后的动作反应。
御史佯装害怕的样子,不停地向陪伴的告密者说:“这可如何是好!身负皇上之托,职责所在,却丢失重要证据,我可真的难辞其咎了”!说着,御史便发起怒来,鞭打随从的典吏官。他的举动使告密者确信检举信已丢失。
御史无奈地向告密者请求:“事已至此,只好请您重写一份了。否则,不仅我要担负不能办成查访之任的罪责,您的检举得不到查证,就没办法让皇上论功行赏了?”
那人一想不错,赶紧去重写。根据想象,又凭空捏造出一份来。
御史接到信件,拿出原信一比较,只见大有出入:除了告李靖密谋造反的罪名一样,而所举证据都换了模样,细节更是大相径庭,时间、人物都难以对上号,一望即知是胡编乱造的诬告信。
御史笑笑,立刻下令把告密者关押起来。随后拿着两封检举信赶回京城,向唐高祖禀告原委。唐高祖大为震怒,竟然有人敢诬陷大唐的开国元勋,一气之下杀掉了诬告人。
整件事情的峰回路转,归功于御史巧妙地引出说谎者前后不一的证据,成功地揭穿了诬告谎言,惩治了撒谎者。
事实上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不只是因为临时遗忘而编造另外的谎言能使人抓住自相矛盾的地方,即使事先有很充裕的时间来准备,说谎的人很谨慎地编造了台词,但假如他不够机灵的话,他也无法预期对方反问的所有问题,仔细想好所有的答案;而且,就算说谎的人很机警,当时的情况也会引出突发事件,本来说词是可以骗到别人的,但是一旦发生这种突然的改变,就会令说词出现漏洞。
因此,我们就要为说谎者创造这样的“机会”让他的谎言露出破绽。
问出对方的真心话
如果你担心别人欺骗你,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得到正确的信息,在与他交谈时,你不妨多问些问题,这是逼迫别人说出真心话最有效的办法。不过,问问题也是很有学问的。
你到海鲜酒楼里吃饭,点菜时问服务员:“今天的龙虾好不好?”这等于白说,因为他一定会说好,除非你是一个熟客。倘若你另用一种方法:“今天有什么好的海鲜?”那么效果就会完全不同,你就可以吃到真正好吃的海鲜了。
因此,要想了解交往对象真实的内心想法,在有限的时间的里,正确认识对方,看清对方,你可以连续地提出几个使对方不高兴的问题,把对方逼迫到一种孤立的状态,或强迫对方作二选一的抉择等等,主要是把对方逼到一种“进退维谷”的危机情况下,探察出对方的反应,使他说出真心话。
在一个看守所里,警察让犯罪嫌疑人王某重述一遍犯罪事实。王某看上去有些紧张:“前几天的一个上午,我在街上闲逛,碰到一个陌生人要卖摩托车。我正好需要一辆,就花1500元买了这辆车。可没过几天,就被民警逮住了,把我送进看守所,我实在是冤枉呀!”如果王某的供述属实,他涉嫌的就只是收购赃物罪。然而,仔细琢磨案情和笔录,警察觉得此案很可能存在“猫腻”。当天下午,警察来到王某家中了解情况,试图发现新线索。一个重要情况引起了警察的注意:王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按照常理,王某在街上闲逛时不大可能身上正好带有1500多元,由此推知他很可能说了谎。于是警察打算从购车款的来源入手,进行下一步的讯问。
回到看守所,警察直接向王某追问购车款的来源,他显出一丝慌张,但很快又故作镇定地回答:“是从我女朋友那里借来的。”为戳穿谎言,固定证据,形成证据链,警察对王某借款的时间、地点、现金面值等细节逐一讯问并记录。王某的回答越来越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警察更坚信了自己最初的判断。为防止串供,提审刚结束,警察就迅速找到王某的女朋友核查此事。一提到借钱的事情,还没等警察介绍完情况,王某女友就立即矢口否认,并作了书面证明。
第三次在看守所面对王某,当警察把其女友的书面证明拿给他看时,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滑下,他终于低下了头。原来,王某听人说过,收购赃物罪比盗窃罪判得要轻些,就决心一口咬定是收购了别人的摩托车,企图蒙混过关。怎奈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嫌疑人王某终于承认自己在公安机关侦查时说了谎,如实供述了自己盗窃摩托车的犯罪事实。
在情况紧急而又完全始料不及的状况下,人往往会剥掉外表理性的自制力呈现真实的自我。日本一位学者曾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召集了国会议员一百多人,然后作探问真意的试验。这位学者让议员们一个一个单独地进入一个放映室,里面只有放音机,参与试验的人看不到其他议员的脸孔,而只听到质问人的声音。接受质问后这些议员的表情极其反常,有些人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威严、显得相当心虚;有些人是表现出愤怒的样子而退场。人在危机或者极不舒服的环境下,是很难进行伪装或长时间伪装的,通常都会原形毕露。
利用心虚辨谎言
公元前500年,印度一位王子曾设计出一种测谎方法,就是用“圣猴”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实际上,这是利用心理学进行测谎的一种方法。测试时,被测人被告知:有罪的人拽住“圣猴”的尾巴时它会嘶叫。所以嫌疑人被带入“圣猴”待的黑暗帐篷里后,无辜者不害怕“圣猴”会叫,进到里面就会拉住“圣猴”的尾巴;有罪的人进到里面后由于害怕“圣猴”会叫,不敢碰其尾巴,待一会便离去。嫌疑人不知道“圣猴”其实只是尾巴上涂有乌黑涂料的普通猴子。结果可想而知,说谎者由于心虚不敢触摸“圣猴”,而没有说谎的人当然不怕。所以,如果嫌疑人从帐篷出来后,双手是干净的,便断定他就是有罪的人;反之,他就是无罪的人。
说谎者在说谎时往往有心虚的感觉。有时候,说谎的人只有一点点罪恶感;有时候,罪恶感会很强烈,以致露出漏洞,使对方很容易揭穿谎言。十分强烈的罪恶感会使说谎的人痛苦难耐,会令说谎者觉得说谎很划不来,简直是受罪。虽然承认撒谎会受到处罚,但是为了要解除这种强烈的罪恶感,说谎的人很可能会决定坦白招认。
说谎者因为这种难以消除的害怕感和心虚感,将会让我们成功地识破谎言。
宋宁宗年间,刘宰出任泰兴县令。一次,一个大户人家丢失了一支金钗,四下寻找不见,告到县上。刘宰调查后,了解到金钗是在室内丢失的,当时只有两个仆妇在场,但谁也不承认拿了金钗。
刘宰将两人带到县衙,安置在一间房子里,也不审问。众人都很困惑,刘宰却像没事人一样,饮酒散步,与大家闲谈。
到了天黑以后,刘宰拿着两根芦苇走进关押仆妇的房间,每人给了一根,说道:“你们好好拿着芦苇,明天我要根据芦苇决案,谁要偷了金钗,芦苇就会长出二寸来。”说罢关门走了。
第二天,仆妇被带到堂上。刘宰取过芦苇审视,果然有一根长出二寸。刘宰嘿嘿一笑,却指着手持短芦苇的仆妇大声喝道:“你如何盗得主人金钗?还不从实招来!”那个仆妇战战兢兢,当即跪倒在地,口中喃喃道:“是我拿了金钗,大人如何知道?”
刘宰答道:“我给你们二人的芦苇是一样长的,你若心中没鬼,为何要偷偷截去一节?”仆妇方知上了当。
刘宰正是因为知道撒谎的仆妇有恐惧和心虚感,才用这个测试办法使其自我暴露,辨识出了说谎者。
我们还可以依照生理、心理学原理通过情绪紧张与否判断是否说谎。利用情绪与生理变化的关系来识别谎言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让嫌疑人吃稻米做的蛋糕,观察他在强大罪恶感压力下咽下蛋糕的表现。如果嫌疑人被蛋糕噎住,那么他就被认为说谎了。第二种,是“嚼米审判”,即让嫌疑人抓一把炒米放入自己口中,嚼碎后马上吐出来。如果这个人能马上吐出来,则证明是诚实的,反之则是说谎。其原理就是:那些撒了谎且担心被识破的人,心里比较紧张,消化功能受到抑制,唾液分泌会减少,从而吞咽蛋糕和吐出炒米时比较困难;那些诚实的人不会觉得紧张,因而他们的消化系统不会受到抑制,唾液分泌正常,吞咽和吐出食物都较顺利。
英国人通过观察嫌疑人吃面包和干奶酪的顺利程度来判断其是否说谎;阿拉伯游牧民族则根据证人作证之前用舌头舔烧烫了的铁棒的表现,来判断证词的真伪。可见利用说谎人的心虚来识破他的谎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利用证据揭穿谎言
当你怀疑某人对你撒谎时,你直接找他当面对质,他可能不会承认。要使对方说出实话,最高明的手法就是提出有效的证据,尤其是物证,它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拿出有力的证据来作为武器,是识破谎言最好的手法,不管对方如何狡辩,只要证据确凿,他就不得不俯首承认。
明朝时,一个叫做王和尚的盗匪首领被兵部抓获。在审判过程中,王和尚供出了从犯多应亨、多邦宰两兄弟。随后,这两名原本以为自己可以逍遥法外的富家兄弟也被缉拿到案,认罪结案。
可是不久之后,多家两兄弟的母亲却不断上告审判不公、屈打成招,说她的两个孩子是冤枉的,要求重新审判。
这时,担任兵部尚书的王阳明,判断其中必有文章,同时,推想多家兄弟的母亲可能已经买通王和尚准备翻案,为多家兄弟脱罪。怎么才能找到确凿的证据让罪犯伏法呢?
重新审案当天,王阳明以保密为由,将审判地点设在衙门后堂密室,并预先在桌案底下藏了一名负责记录案卷的官员,然后,再传提三名罪犯。三名罪犯到了之后,王阳明先随意问话几句,便有事先安排好的衙役,前来报告有贵客来访,王阳明就借故出门迎接客人。
三名罪犯眼看四下无人,就立刻抓住机会,交头接耳起来。除了相互埋怨之外,三名罪犯还把准备串供的说辞说了一遍。等王阳明回来之后,躲在案桌底下的官员,立刻爬了出来,将记录有王和尚准备要为多家两兄弟脱罪的私语的案本呈上。
三个罪犯当然是当场傻眼,只有拼命叩头请求饶命的分了。审判官已掌握了证据,现在不伏法还能怎样呢?
关于利用证据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
第一,运用时机得当。如果事情过了很久,我们才拿出证据来印证,那么证据价值可能就大大地减低了。
例如我们在提出证据之后,还让对方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那么就让他获得了一个答辩的机会,使证据的作用大打折扣。
第二,运用方法得当。证据要同时提出还是逐项提出来呢?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必须由证据的价值以及当时的状况来决定。
第三,注意证据保密。至于我们握有的证据究竟有多少,绝不能让对方知道。尤其是当你只有少许证据的时候,更要绝对保密。总之,证据是一种秘密武器,证据越少越要珍惜,否则等待你的只有失败。
不到关键时刻,你不要让对方知道,或者显露自己手中的证据。你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静观其变、道明出手,使紧握在手上的证据能运用得恰到好处。
以上所说方法的运用,看情况而定。有时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取得成效。我们要想利用证据去揭穿别人的谎言,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学会透视别人的内心,不被蒙蔽,诱使别人说实话。
识破离间术
明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领清军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明朝山海关总兵袁崇焕亲率九千骑兵保卫京师。两军对垒,战争形势瞬息万变——
第一天,明军在北京城的德胜门和永定门外,各捡了一份议和书,是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
第二天,清军后退5里下寨,并捉了两名明军的太监(明军以太监为监军)。
第三天,明朝的两个太监逃跑了。
第四天,传来明军督军袁崇焕、总兵祖大寿被捕下狱的消息。
原来,这都是清军使的离间计,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议和书”,袁崇焕根本没看到,就被明军捡去送到了崇祯皇帝那里。于是,明廷上下对袁崇焕产生了怀疑。
清军把抓去的两个太监软禁起来。夜里,有人还陪同他俩喝酒,酒到半酣,有人来找陪酒的清军官员说有秘事。陪酒的人来到帐外,明朝的两位太监不禁去偷听,断断续续听到“袁督师已经应允”、“不要让明监军知道”等话。两人大惊,原来袁崇焕通敌了!
两位监军逃跑后,向崇祯皇帝密报。崇祯皇帝顿时大怒,把袁崇焕及他手下的亲将祖大寿逮捕下狱。不久,以叛国罪处死。
数年之后,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明朝灭亡,清统一了全国,才公布了这一历史真相。原来,袁崇焕的死,是一个叫明朝人痛心疾首的大冤案!
离间术是一种圈套,是离间者(主体)在被离间者(客体)之间搬弄是非、制造矛盾,以期破坏被离间者的团结、从中获利而制造的谎言。
离间术在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如创造条件造成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误会;或将误会加以渲染,扩大他人之间的分歧;或编造谎言,制造矛盾,破坏他人团结等等。离间术的外在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它的内在本质却是唯一的,那就是:抑人扬己,损人利己。我们如何识破敌人的离间计呢?
离间术有以下特征:
(1)目的性强。任何离间术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只有在目的的驱使下,离间的所有行为才可以表现出实际意义。离间者的目的是自我的、本位的,是建立在实际自我利益基础之上的。有时为的是获取个人的某种利益,有时则表现为满足个人的某种欲望,有时也可能是为了小集团的利益。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建立于私欲、颓废、反动之上的。离间者的目的不在离间过程本身,而在于达到离间之后的结果。
(2)隐蔽性好。离间者的目的决定了行为的隐蔽性。因为伴随着离间术的实施,离间者对被离间者的侵害行为已经开始,而这种侵害又是巧借被离间者之间的摩擦力量进行的。一旦离间成功,被离间者的利益受损则是绝对的,所以,离间者只有使被离间者在表面上知情,而不能在根本上知底,才能达到离间的目的。因此,隐蔽性贯穿于离间活动的始终。
(3)欺骗性大。离间的隐蔽性决定了离间手段的欺骗性。因为离间是一种侵害行为,且要借助客体之间的摩擦力量实施,又要做到隐蔽得“天衣无缝”,显然采取正当的、公开的手段是不行的。所以,离间者往往会制造假象欺骗客体,使其产生错觉、作出错误的判断、形成错误的认识,以便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尽管离间术具有隐蔽、诡诈的特点,但还是可以识破的。
识破离间术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联系分析。任何离间者要想达到离间他人的目的,必然要与被离间者发生这样那样、或明或暗的联系。没有联系就无法借助客体之间的摩擦力量,再高明的离间术也无法得以实施。因此,谁突如其来的与你发生联系,谁就有可能在实施离间术。
其次,是利益分析。一般说来,离间术通常是伴随着利益冲突而实施的,而离间者往往又是被离间者发生矛盾后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因此,对人际冲突制造者的利益得失进行分析,有利于识破离间者的真面目。
再次,是反常分析。任何离间术,无论它怎样高明绝伦,只要它付诸实施,总要留下一些反常的痕迹。因此,对反常的蹊跷的行为进行认真分析,进而反向思维,弄清人际冲突的来龙去脉,对于破译离间术很有帮助。
总而言之,离间术的破译应建立在对其行为特征的综合分析上,既不能盲目猜疑,又不可掉以轻心。
测试:你的破谎能力有多高
每个人的见识经验都有所不同,所以有的人具有察言观色的能力,有的人没有。我们称人具有的那种通过观察非语言交流来获得信息的能力为破谎能力。下面的选项可以帮助你检测自己的破谎能力的高低:
1喜欢同朋友聊天。
2自己容易喜怒形于色。
3同陌生人也能够很好地沟通。
4看到有人受虐待,会感到愤怒。
5看话剧或者电影的时候,会联想起相似的故事。
6同新人见面会感到兴奋。
7努力想要给初次见面的人留下好印象。
8不想和不幸的人待在一起。
9圈子中有人恼怒异常,自己马上就知道这个人具体是哪一位。
10即使一个人度周末也不会感到郁郁寡欢。
测试解析:
在上述10个问题中,如果你选择“是”的次数为7次以上的话,说明你的破谎能力高。这种能力因人而异,因人的性格和素质等因素而异。破谎能力高的人,不单单可以通过语言来交流,还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和形体语言推测出对方在想什么,自己该如何应对才好等方面很敏感的问题。他们不仅理解对方的心情,富于同情心,还有很强的共通感。
破谎能力的高低,与个人是否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在意别人的心情,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大有关系。
其实谁都可以提高自己的破谎能力。接触各种各样人物的时候,只要能够注意深入观察对方,不放过任何微妙的信号变化,你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破谎能力,识破别人的谎言。第七部分 巧妙利用谎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