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学口琴吹奏-提高技巧练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口琴压音技巧

    布鲁斯口琴压音方法

    1.若有吹吸音不响亮,想吹单音却吹了两个音,可以试着噘嘴,用内侧的嘴唇含琴,再把嘴含的今可能的小,会好一点。

    2.吹了一会头昏,可以试着用腹式呼吸法,(你弯下腰,用手摸腹部感觉这时呼吸的方法这时一定是腹式呼吸法)还有就是休息一会再吹,这是每一个演奏者会遇到的。

    3.不要急着练习超吹(overblow)的技巧,而是先把压音练习好,把每一个音吹的准,把第二把位的音阶吹熟,不久你就会发现把每一个音吹的好听(音色)会比你练习那些技巧更有用。

    4.买一把好的口琴,如TOMBO牌,老的HUANG牌,HOHNER,国产琴要到做琴的师傅手里才能买到好琴因为他把琴又很仔细的较过,好不好吹这个很重要。

    SUZUKI的琴也很好,但难买到,大城市可以到通利琴行买。

    下面仔细的讲一讲压音的方法。

    1.在练习之前要保证自己已经能够很好的吹,吸每一个音,如用饱满的音量吹一些很简单的曲子,如小蜜蜂之类的。

    2.能分的清音的高低变化,这个很重要,可以吹吸“1”和“7”这两个音来区分什么是半音,也就是小二度音程。

    3.发“吃”和“去”两个中文的音,用心去感觉在发这两个音时口腔的变化方法,以及舌头的地址。

    4.压音技巧就是用改变吹或吸口琴的气流方向,来加大口琴吸音或吹音簧片振幅,振幅大了振动频率就小了,音高就低了。

    5.我们用发“吃”的口型去吸口琴的第3孔,吸一个长音,同时不段的收紧口腔,并把舌尖顶在下鄂根部,口型是发“去”的音但是吸音!有音的变化吗?

    自己再多练习几边,可能不明显但应该有音降的感觉了。

    6.搞定了吗?压下来了吗?如没有那自己再琢磨一下。如是压下来的就是下一步了就是把音压准了。

    7.你发先“吃”“去”“酷”这三个字的发音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吗?就是舌尖的位置越来越向下了,对这样也就是压音的方法,收紧口腔和舌中上鄂之间距离之后,通过改变舌尖的向下位置来加大压音的程度。

    8.好了你家有吉他或别的乐器吗?用来做比较音高,先练:“7”这个音把就是吸第3孔的音,再用发“去”的方法降一个半音发“7b”好了在降就是“6”和“6b”了。

    口琴超吹改琴法

    1.调整超吹调整槽孔与簧片之间的距离

    几个常见问题:

    1.改琴的目的就是让簧片与座板之间的间隔距离(通常说的GAP)更贴近一些。改善簧片和槽孔之间的工差配合。

    2.用圆珠笔,压它,来回几次,要小心别动坏簧片!(不要改动簧片,是改槽孔)

    3.首先是吸气簧片,因为超吹虽然是吹气,但是发音的反而的吸气簧片。把它距离弄到最小,又刚好不卡住,然后,吹气簧片在你能超吹时,会发出啸叫甚至怪叫,解决它的办法就是把它同样调整小(簧片和座板之间的距离)

    4.压槽不要压过分,否则,你要用锉子重新打磨改宽回来。要是不发音,就是压得过多把簧片卡住了,或者把簧片弄到了槽版里面或者平行了,这个时候,你反过来弄就可以了。

    2.做超吹技巧时,吹气簧片的处理方法

    Turbo Dog(aka Dr.James Antaki)先生发明的办法,只用在吹气片上,便于OVERBEND。

    第一步:割取合适大小的胶片;

    第二步:根据簧片尺寸(宽度)取正方型;

    第三步:拆卸下簧板情况下的粘贴(贴在吹气片的中部);

    第四步:看看结果;

    第五步:不拆簧板情况下的粘贴(个人推荐如此操作);

    第六步:粘贴好以后要这么压一下紧固。

    口琴超吸法

    超吸是在口琴的第7,8,9,10孔吹奏的。大家都知道吹气是吹气簧片振动,吸气是吸气簧片振动。吹气压音是靠吸气簧片振动而发出的。(吹气簧片实际上也参与了振动)吹气压音时,依靠口腔内各个部分的改变而使琴孔内的簧片发生不规则振动,吸气簧片被迫振动,发出了比它本身自然音高半个音的声音。我们平常说的吹气压音是相对于吹气簧片而言的。

    以上说的是吹气压音的发声原理。下面再说一说超吸的发声原理,超吸和吹气压音正好相反,它是在吸气时吹气簧片的不规则振动而发出比吹气簧片高半个音的声音。具体是:吸气升音时(超吸)依靠口腔内各个部分的改变而使琴孔内的簧片发生不规则振动,吹气簧片被迫振动,发出了比它本身自然音高半个音的声音,而这比吸气自然音高了一个小三度,比吹气自然音高了一个半音。

    以上是吹气压音和吸气音升(超吸)的发生原理,那吸气音升到底是怎样发出的呢?

    1.必须要有足够的吸气量,而用力的感觉不是靠脖子和嘴使劲,而是靠腹部的横膈膜使劲,带动了嘴和脖子使劲。尽量依靠横膈膜的力量向下吸气。从7孔开始孔数越高吸气的力度就越大!

    2.口腔内部的变化和吹气压音差不多,试着不吹口琴,用吹口哨的感觉(不是吹,是吸气),依靠舌头和下巴肌肉把口腔内的空间缩小,吸气,你能听出你吸口哨的声音比你刚吸时的音高了,然后把这种感觉用到口琴上。

    3.吸气的感觉和口腔内部的变化是同时的,没有先后。

    4.当你吹口哨时,声音可以升高,而用到口琴上时还是吹不出,或者一开始有一点点吸气音升,而再吸就发出了比较尖锐的刺耳的声音。遇到这种情况时说明你的方法是对的,而是口琴的簧片出了问题,这时就要调整簧片间隙了。

    口琴的振音奏法

    震音是口琴演奏的一种基本技巧,分为手震音和气震音两种。通过使用震音,可使音乐更加生动、细致,富于感情色彩。

    手震音:手握住琴的底端,合拢,两手掌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一只手均匀地扇动(半音阶口琴和布鲁斯口琴通常用左手,复音口琴多用右手),吹奏时产生波纹状的声音。手动作的快慢需根据音乐的具体情况,但一定要有控制,均匀地动作,手臂、腕子要放松。手震音是通过手的一开一闭的边续交替,依靠琴边的“空气震动”,所以没有音高的变化。这是口琴演奏上区别于其它乐器所特有的一种震音方法,常用于演奏柔缓、抒情的乐章,尤其是对长音的演奏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如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德彪西的《月光》等作品的演奏中,大量使用了手震音。

    气震音:依靠气息上的强弱交替而产生,如同管乐上的震音和提琴上的揉弦,也是口琴演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震音。如果说手震音是通过手的均匀扇动而产生的空气震音,那么气震音则是靠演奏者吹入的气流的强弱变化而产生的具有音高变化的震音,这便符合人们常规上认为的震音概念。气震音可用吹奏长音来练习。首先把音吹平稳,然后均匀地加力,气息不要间断,这样就产生了上下波动的震音。演奏时,气的位置要靠下,采用腹部吸气,并借助腹部的压力完成。开始练习时,吹气的音比较容易做,吸气的音会有些困难,不如吹音演奏得自然、舒展,要注意倾听、鉴别。气震音与手震音相比较更符合声学原理,音质较厚而华丽,可塑性好,对音乐处理更加细致,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这种技巧在半音阶口琴和布鲁斯口琴的演奏中最为多用。

    一首乐曲如果适时的运用一点振音的效果,那么听起来的感觉一定会相当的优美悦耳。事实上,我们可以从许多乐器上看到他们的振音,虽然方法不尽然相同,但振音所给予我们的感动却是一致的。口琴的振音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效果都不同,现在我将为诸位介绍的是最简单、好听的一种称为“手振音”,以下便是它的步骤:

    要领:

    1.以左手的虎口挟紧琴身,由拇指及食指扣住,其余三指自然并拢于后。

    2.右手的根部紧贴住左手掌的根部,两手拇指相迭,其余四指靠拢并微微翘起然后整个向左手掌包住,两手掌外缘也互相贴合,尽量不要有太多的空隙出现。这时吹出来的音色便有一种包住、暗暗的感觉。

    3.左手固定不动,以掌根为中心,右手向外张开,但两掌根却不可分离,张开角度不需很大,以免太费力,这时吹出来的音色又会变成很明亮的感觉。

    4.做手振音时,不断的反复第2及第3的步骤,我们就可以听到明暗交替的振音效果。

    5.H.C代表两手掌合起来,H.O代表两手掌打开,而手振音就是H.C与H.O两者同时连续动作。

    注意事项:

    1.手振音的振动频率不宜过慢,否则效果不彰。

    2.五指如果无法并拢,也会影响到振音的效果。

    3.初学者在练习时,可能会发生手脑不能并用的问题;例如:运用手振音时就忘记了吹奏,想要认真吹奏时却又不能将手振音用的很顺;另外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手振音常会跟着旋律忽快忽慢,这些都是要尽量避免的,只要初学者多加练习即可克服。

    口琴的滑音技巧

    滑音是指由一个音滑到另一个音的奏法。效果如弦乐器或管乐器中使用的滑奏。这是口琴优于其它簧片乐器(如风琴、手风琴)的一种单独具有的重要技巧,它的音响效果自然、圆滑、可塑性强,多用于演奏流行音乐、爵士乐、布鲁斯音乐等。滑音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两种。

    半音阶口琴和布鲁斯口琴在演奏滑音时,用将嘴唇缩小吹单孔的方法。复音口琴由于是上下双簧片,需用下唇盖住下一排的吹孔,只吹上边的单孔即可。演奏时,气流由缓到急,嘴唇由放松到绷紧,从而将簧片下压,产生音的下滑(通常下滑小二度到大二度)。由于口琴结构上的原因,吸音演奏较为容易,吹音稍有困难,需演奏者用心体会和练习。下滑音在口琴演奏中用得最多,甚至布鲁斯口琴的特色音b7、b3必须靠下滑音才能获得。

    上滑音与下滑音的动作相反,开始要绷紧嘴唇,用气要急,使口琴一发音就要比该音孔正常吹奏的音高低小二度或大二度,然后放松嘴唇,同时气息变缓,音便上滑到该孔的正常音高。上滑音比下滑音演奏起来难度稍大,但道理相通,关键在于演奏者对口琴性能的把握和科学的练习。

    在练习中,首先要注意气息的调整,气尽量靠下,以便充分借助腹部对气流的压力,其次要注意音准,即小二度和大二度的音高概念。在此基础上,还要熟悉乐曲的风格、内容,才能使滑音这种技巧表现得恰到好处。另外,由于滑音这种技巧难度较大,口琴的质量对其发挥也起着较大作用,只有柔韧性好,声音才会做得轻松、圆滑。

    琶音及单向颤音

    “琶音奏法”(Arpeggio,除了表示琶音奏法外,尚含有分散和音的意思存在)通常是指一个和音,如拨奏竖琴一般,依其指示由下或由上,迅速顺序吹出各音的一种奏法,所以有人说:“琶”同“爬”。常见的琶音奏法,大都是由和音下面的音往上依序吹出。

    注意事项:

    1.琶音奏法虽然简单,但仍然有规则可循,琶音的音阶一定要在起始音与终止音之间。

    2.吹奏时,头不要动,以手来拉动,且气不可断掉。

    3.琶音的速度需配合拍值,如果主音为一拍,那么当他记上琶音奏法的记号时,琶音加上主音总共为一拍。

    4.琶音的音阶,不一定全都是吸或吹,也有可能是吹吸相间

    5的琶音(经过5135),6的琶音(经过67246)

    “单向颤音”(Trill)对复音口琴而言,吹奏方法是以左手虎口辅助支撑口琴以右手手腕快速推拉口琴,让主音及上二格的音,快速、均匀且连续的出现。例如:1的单向颤音为13131313,2的单向颤音吹成24242424。奏法记号为左手固定不动,并支撑着口琴,右则左右推拉,制造两音急速交换出现的颤音效果。

    注意事项:

    1.建议初学者先以头不动,只动手部来作颤音效果。

    2.左手固定不动外,还要支撑着口琴,以利右手推拉口琴的滑动性。

    3.原音的历时较长,且速度缓慢时,可称之为“长颤音”;反之,则称之为“短颤音”。不管是长暂音或是短颤音,都没有硬性规定要演奏多少个音符,一般都是以十六分或三十二分音符来演奏。

    4.初级颤音对于初学者会造成较大的困难是,不容易在快速推拉演奏中,准确无误的将两音平均的奏出,解决办法只有三字真言——“多练习”。

    5.所谓“单向颤音”是本站提出的奏法名称,因为颤音可以分成同时吹或吸的两音或是一吹一吸的两音,后者难度高于前者许多;单向意指的是同时吹或同时吸的两音,双向就是一吹一吸的两音。

    鸣蛙奏法

    在手的动作方面,分别是“包起来(Cover)”和“打开来(Open)”,就像复音和半音阶常用的手法,这是让音色改变的重要技巧之一,靠着手的动作造成音色明暗的明显差别,也是呜哇奏法的要素之一。

    嘴形的变化,或许比较没有前两项来得明显且重要,但是呜哇奏法若能加上靠嘴形改变的音色变化,将会生色不少。嘴形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念法,想象没在吹口琴时念“呜~哇”时嘴形的变化,甚至念“呜~”,都可以在实际演奏时造成更多的变化。

    以下是呜哇奏法时三个要素的变化:

    呜——啊

    压音压音——正常音

    手包起来——打开

    嘴形呜——啊

    我们在长音中用到呜哇奏法时,可以把前面的“呜”看成是稍长的装饰音,“啊”则是主音,有时我们会在长音的结尾做“收音”的动作,把“啊”再变回很短暂的“呜”。另外,呜哇奏法也可以和双孔合音搭配,这样的做法在许多名家的专辑中都可以找到,效果出奇得好喔!

    开放和弦伴奏

    这个奏法其实相当的简单,任何初学者一学就会,其练习方法如下:

    一、先以“单孔含法”一次含住多个琴格,但主音仍保持在右嘴角。

    二、注意舌头不要盖住琴格,然后一起奏出,这时我们就会听到数个音阶一起发出即是够简单吧。

    吹奏时注意事项:

    一、以“单孔含法”所含到的孔数,最好是五至七孔为佳。(因为所谓的“和弦”最少由两个以上不同音名的乐音同时发响所组成)舌头必需内缩不可碰触琴格。

    二、当吹奏力度较强时,通常是用来加强乐曲气势;吹奏力度稍弱且宽厚时,反而增添和谐的感觉;有时放在乐曲的终了时,也会制造一些不错的戏剧力。所以,“开放和弦奏法”的技巧是很简单,但使用时机却不简单,若不能配合曲趣所在,其破坏将莫此甚也,更讲究者,还会注意到和弦声响的正确性,因此除了吹奏者不能乱用以外,编曲者也要让这个奏法得到最大的效益。

    三、一般令初学者感到困扰的地方就是,常常分不清楚“杂音群”与“开放和弦奏法”的不同?

    四、开放和弦奏法有时称作为“空气伴奏”。

    五、从“单孔含法”变换到“开放和弦奏法”的方法,与上一个章节所述的“三孔和音奏法”步骤差不多;但是“多孔含法”变换到“开放和弦奏法”只要将舌头内缩即可。

    口琴的三孔合音

    在吹奏乐器中,能够同时发出两个音以上的很少,而口琴是其中的佼佼者。以下是“三孔和音奏法”的练习方法:

    一、先以“单孔含法”吹出一个音阶,例如中音Mi。

    二、保持右嘴角不动,左嘴角向左方侧移,直到发出第一个声音为止,那个声音为中音Do。

    三、此时两孔的距离刚好为三孔。

    四、保持三孔的嘴型不变吹奏其它音阶,以右嘴角的音当成主音,并细心聆听这两音的和声。

    三孔和音尽量不要吹到的组合

    对于比较和谐的和声,我们当然可以用力的吹奏,但若有不和谐的和声,自然要尽量去避免,例如:

    7与6的三孔和音,是一组不和谐的二度音程,我们自然是尽量来避免。

    口琴的鼓音奏法

    鼓音奏法是口琴的一种吹奏技法。鼓音奏法多用于热烈、欢快、激烈的乐曲中。在优美、抒情的乐曲中为表现某些特色的意境也少量使用。鼓音奏法经常与回音奏法配合使用。

    关于鼓音奏法,因演奏者演奏风格的不同,在一些细节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小军鼓奏法:这是一种模仿其它声音的奏法。它的吹法和老式单音差不多,口含三孔,舌头轻轻翘向上鄂,然后气从喉管发出,是气浪冲击舌头,发出“得儿”、“得儿”的声音,就象鼓棒在小军鼓上滚动一样。它的记号是在音符上写一个“R”。《口琴吹奏技法》(陈剑晨)编着。

    二、学习小军鼓奏法首先要学会舌尖能在口腔里打滚,连续发出“得勒勒勒……”声响,然后含口琴的一孔或三孔,在吹气时舌尖打滚,舌头不接触琴孔,声带不发出声音,就能获得模仿小鼓滚奏的音色。由于吸气时舌头无法打滚,因此小鼓奏法也仅限于吹音。《少儿口琴教程》(徐立)编着。

    三、鼓音奏法是模仿中国鼓(小鼓)而奏出的音响。方法是将舌头靠近上额的前端(牙根处)

    以气流冲击舌头发出模拟“得儿”的字音,再将嘴唇缩小,含在主音上(或三孔),一边吹奏,一边使舌头滚动,双手以手震音姿势握琴,便能发出“鼓音”。鼓音一般只用于吹奏,不用于吸奏,记谱符号为“R”。《口琴名师指点》(周张庆、周张跃)编着。

    四、花舌(又称鼓音奏法),是通过气的冲击使舌尖在口腔中飞速颤动,使口琴产生一种快速抖动的碎音效果。其方法是:将舌头轻轻顶住上鄂前离牙根很近的地方,接着用呼气对舌尖进行有力适度的冲击,使舌尖自然有弹性的颤动,发出连续的“嘟噜、嘟噜……”声音,接着保持吹口琴的嘴型,将口琴吹响即成。

    舌在口腔内连续“嘟噜”,有的人不教就会,学花舌较容易。但也有人感到困难,可用下面两种方法来练习:

    1.保持吹口琴口形,口中连续念吐噜两字,越念越快,并慢慢加大腹压,使气流力度加强,直到舌尖自然均匀地颤动。

    2.将舌尖抵住上鄂,在用气息冲出来,打动舌尖,使其颤动。这种方法初练时总是断断续续,持之以恒就能练好。

    3.开始实只练习吹音,待熟练后再练习吸音。大多数作者对“吸音的鼓音奏法”持否定或谨慎的态度。原因如下:

    (1)对“吸音鼓音奏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利用吸气时可以使舌尖在口腔内打滚,并能使口琴的吸音发出“鼓音奏法”的效果,但音色不纯伴有喉音存在。

    (2)由于吸音鼓音奏法与吹音鼓音奏法正好相反,吹音鼓音是气流先震动舌尖再传导到簧片产生鼓音效果后消失。吸音鼓音奏法是气流先经过口琴再进入口腔,要产生鼓音效果必须强化吸气的力度使气流经过吸音的同时产生颤动,强力的气流进入口腔内很易产生共鸣,这也许就是产生喉音的原因。(当然喉音可以通过降噪程序消除)

    (3)由于吸音鼓音奏法比吹音鼓音奏法难练,又有喉音的产生,同时可造成咽腔干燥,加之其使用价值不大,作为好奇尝试一下未尝不可,但作为一种技法大可不必在此下功夫!

    小合奏与大合奏

    小合奏

    “小合奏”从何而来已不可得知了,不过我们大概可以从历年来大小比赛(包括国际口琴比赛)里看出,的确有设小合奏这项组别,人数从6人到15人左右。当然很多音乐上的编制一但落入到比赛的框架里,其音乐上正统的分类规则大都无法维持,而小合奏这项编制是相当尴尬的,因为介于室内乐与交响乐团的中间,其演奏效果差异很大。

    基本上,室内乐的编制可以小到2人,最多到9人,一般来说以3~5人的室内乐作品最多,超过这个数字后,6人以上的室内乐编制就开始将所谓室内乐特性的“亲密性”与“小规模性”逐渐的淡出,往小型的交响乐团靠近。不可讳言的,以目前口琴有限的种类,以演奏6人以下的室内乐作品应该不错,但一般的社团为了让更多社员有上台的机会,可能刻意的让其中几部的配额增加,如此总人数很容易就超出这个数字,换句话说实际的配器部别无法再扩增,但演奏效果会因为某些部别的音色重迭而让厚度增加,直接影响到效果的差异。或是扩增一些非口琴类的乐器加入,通常都不担任主旋律的位置。这样因人数或其他乐器增加的编制类型在各社团里也占有不少的地位,至少在中小型社团里,在无法吹奏大型编制的乐曲时,小合奏倒是唯一像大合奏的表演型态。目前我们可以确知一件事情,在圈内里,要不要归属于小合奏的范围里,通常都是决定在演奏人数的多寡,而不是从乐器部别来看。

    大合奏

    在口琴乐团的大合奏里,关于口琴的配器包括有复音、半音阶、高音铜角、中音铜角、上低音口琴(Br.)、重音口琴、单音贝斯、倍低音口琴等等,其实数量并不多,以目前有限的配器去演奏需要庞大编制的乐曲,一定要经过“改编”的过程方能顺利演奏,限于国内专事改编工作的人材极少,因此采用“缩编”手法的乐曲仍远多于“扩编”的乐曲,至于演奏效果好坏,在此不便详谈,但可以肯定的是,透过这样的演奏方式,的确让音乐初入门者能够一窥交响化的堂奥,与及大幅增进社团内部的向心力。类似口琴大合奏编制的乐团不少,例如直笛乐团、吉他乐团、管乐团弦乐团、手风琴乐团、合唱团等等,都是属于同构型的乐器所组成,再分配出各种音域或音色上不同的部别,以SP-ALTO-TENOR-BASS这种基本的混声四部作架构,加入一些居于架构音域里的乐器,经过编曲的手法营造出符合交响化效果的音乐。事实上,这样的说明仍不足以解释清楚,只能含糊的说明而已,毕竟口琴的大合奏至今发展不过百多年,没有统一的编制与配器,很多的大合奏的组合常常加入非同质的乐器,例如打击乐器,其目地是希望加强节奏上的力度与变化。随着音乐的性质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组合方法,这些setting常常都掌握在改编者的手里,换句话说,如果效果不好不见得是因为演奏者能力,大家都忽略了编曲者在一开始的配器改编就已经决定了一切,如果编的不好,演奏者不管再努力,也只是把弱点不断地放大而已。仅管如此,大合奏也是口琴展现音乐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的体现,它让参与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调,也聆赏了和声或对位上的优美,更从优秀的交响化效果中全面性地沐浴在音乐所编织的立体世界。

    合音的演奏

    和音指口琴演奏和弦或双音。口琴可以几个孔同时发音,吹气和吸气都可以,但口琴不是一件天才的和乐乐器。

    先谈谈和弦的演奏。我们知道,用含多孔的方法,把舌头放开,几个孔同时发音,吹气可得到“1 3 5”,吸气可得到“2 4 6 7”几音。按大调式来讲,只能演奏出主和弦“1 3 5”、Ⅱ级和弦“2 4 6”及Ⅶ级和弦“7 2 4”等有限几个和弦音。很多口琴爱好者都在吹奏一些传统的、古典的作品,可口琴上连最基础的 Ⅳ级和弦“4 6 1”和 Ⅴ级和弦“5 7 2”和弦也不具备。布鲁斯口琴由于特殊的排列,也只可拥有“1 3 5”和“5 7 2(4)”和弦。由于口琴的呼吸关系和结构关系,不能随意组合和弦以满足音乐上的和声色彩的要求,所以口琴不是擅长演奏和弦的乐器。

    在传统的口琴演奏,尤其是复音口琴的演奏中,有一种叫做“伴奏”的方法,即用含孔的奏法,舌头抬起又马上放回原位,产生一个短促的和弦,用“∧”来表示,也称为“打伴奏”,如“〇∧〇∧”或“∧Λ∧Λ”等。这种奏法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较为流行,有很多曲子从开始到结尾都使用这种技巧。这在和声上的错误显而易见。在音乐高度发展和人们的欣赏水平较高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长期存在的习惯性问题,因为它不符合和声学的要求,而不能武断地解释为“这就是口琴”。任何乐器都要为音乐服务,口琴也是一样。

    日本的世界级口琴演奏家佐藤秀郎发明了小调式口琴,试图改进口琴的和声,但也只适合于部分特定曲目,如著名的《荒城之月》、《樱花变奏曲》等。但就这两首作品,在录音时,口琴也只演奏了两个适当的和弦,更多地依靠了乐队的伴奏。而他演奏的根据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改编的《吉卜赛之歌》,则完全使用了钢琴伴奏,口琴只吹单旋律及一两个与钢琴伴奏和弦相符合的和弦和双音,从而完美地展现了原作品的意境,成为口琴演奏的典范之作。有的口琴家吹奏一首作品需要换几支不同调的口琴,除了转调外,也是为了和声处理的需要。

    口琴通过口腔的变化及舌头的作用,可演奏出少量的双音,如:三度、四度、五度、六度,极少的二度、七度,只有八度双音是口琴上每个音全可得到的双音。半音阶口琴由于可演奏出全部的半音,在双音的演奏中占有优势。但双音的演奏一样要根据音乐的需要,不能随意使用。每一个双音在正常情况下都要与原作品和弦相贴,这需要演奏者在吹口琴的同时,学一学乐理及和弦上的知识,正确地掌握和使用口琴上的和音。

    在这方面,欧美的口琴家比我们要研究得深入一些。他们虽然是以单音吹奏为主,多采用乐队或其它乐器伴奏的形式,在作品中,却常常能够编排出适合口琴吹奏的绝妙的和音,令人耳目一新、惊叹不已。著名的口琴演奏大师拉里。阿德勒就是探索和音演奏的代表人物,在他演奏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技巧。

    如果我们听到过他演奏的《蓝色狂想曲》、《夏日时光》等作品,就会对和音的使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声是音乐的重要表现因素。如果说旋律表现了音乐的单线条,那么和声将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充满绚丽色彩的、有如流动建筑般的纵向的立体感。口琴的演奏应扬长避短,除了在旋律的演奏上多下功夫,对吹奏的每一个和音都要仔细分析,并与原作品的和声相符合,否则就会出现和声上的错误。长此以往还会破坏演奏者对和声色彩的感受,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另外,我们能够注意到一些乐曲或歌曲中的口琴演奏,通常口琴只吹奏单旋律,由乐队、钢琴或吉他伴奏。我和交响乐队演奏或为影视配音时也是这样做的。这不但符合音乐的要求,对演奏技巧的发挥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广大的口琴爱好者不妨借鉴。

    口琴的断音与装饰音

    断音奏法简称“断奏”(staccato,简写stacc。),与圆滑音正好相反,是一种约缩短原音符一半,并切断持续音的奏法,听起来感觉短促且鲜明。口琴的断奏方法,一般可分成三种:

    1.气断音:以肺部、喉部或是腹部的力量来控制气息,让声音产生停顿、断掉的感觉。

    2.唇断音:刻意去控制唇口是否离琴,让气息无法进入,达到断音的效果。

    3.舌断音:琴不离口,以舌直接阻住琴口,让气息进不去,同样具有断音的效果。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奏出断音,但效果不尽相同;建议初学者多方尝试这三种方法并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断奏方法,加以练习熟悉之;也许有人会问,为何要学这么多种方法来作断奏呢?有用的,只要一个不就行了吗?问题是,并不是每一首曲子的断奏,使用时机都是相同的,有的断奏极短,有的速度极快,只用一种方法是无法面面俱到的,多一些方法来哂茅对初学者来讲,是有益无害的!

    布鲁斯口琴的高级演奏技巧

    塞舌法和口哨法

    关于这两种技法哪一种更好的争论没有太大的意义。二者都有各自的优劣。塞舌法适于新音和特殊效果塞舌法的一个巨大的优点是运用该法可以制造出许多不同的音,并且可以制造出许多特殊效果。例如:呼啦啦伴奏法(节奏和旋律同时奏出)、八度和音、延迟主音法(有时被称为拍舌法)、塞舌颤音和tongue switching。

    塞舌技巧是芝加哥布鲁斯流派的特色。芝加哥布鲁斯流派的特色之一就是运用了塞舌法,以及第二把位吹奏法和扩音(口琴音通过“子弹头麦克”并经电子管放大器放大)。八度和音和呼啦啦伴奏技巧在这一流派中被频繁使用。

    塞舌法是吹奏单音的另一种方法。学习塞舌法首先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吹奏单音。如果你已经会用口哨法吹奏单音,那么在练习用塞舌法吹奏的时候应该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初学者更适于用口哨法吹奏单音对初学口琴者,最好先学习用口哨法吹奏单音。对大多数人来说用口哨法吹奏单音和压音都更为容易。塞舌法不同于U形舌法。把舌头卷起来成管状的方法被称为U形舌法或管状舌法。这是与塞舌法不同的另一种方法。

    塞舌单音技巧

    学习塞舌法首先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吹奏单音。标准的塞舌单音技巧是使用舌端堵住口琴的左端,只从琴的右端吹出一个音。基础的塞舌吹奏,单音从口腔的右端吹出。基础的塞舌吹奏,单音从口腔右端吹出。这种塞舌的方法可以变换成从口腔左端吹出单音,或者堵住口琴中间的两个孔,从口腔的左右两端吹出音来(八度音)。

    张大嘴覆盖三至四个孔。

    从口腔右端吹奏单音,舌覆盖左端的二或三个孔取决于嘴张得多大和使用了多大部分的舌头。张大嘴,舌头同时盖住口琴左边的三或四个孔。大部分初学者都能做到口含三个孔、舌头盖住左边的两个孔;如果含住四个孔、盖住三个孔也可。这并不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练习即可。

    使用舌端。

    练习塞舌法最大的问题是初学者往往使用过多部分的舌头去盖住音孔。将舌头缩回口腔内,然后慢慢地伸出、仅仅使用舌端去接触口琴(仿佛去接触热的东西)。大多数初学者用了过多部分的舌头,这将导致无法从口腔右端吹出单音。

    在第四孔练习吹吸

    最开始使用口哨法或者用手指挡住周围的孔,缓慢地大声吹出清晰的单音。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开始新的单音吹奏法之前给耳朵以清晰的单音的印象。之后练习用塞舌法吹奏单音,当吹出清晰的单音时反复吹奏,让口腔肌肉获得机械记忆。

    使用胶带

    如果无法在四孔上吹奏出清晰单音,可以试着在五、六、七或其它孔贴上塑料胶带。然后可以忽略这几个孔,集中精力用舌端盖住口腔左边的孔。

    塞舌单音的练习

    塞舌法吹奏单音的一个重要练习是吹奏上行和下行的大音阶。如果在第四孔上吹奏单音仍有困难,则暂时不要进行此项练习。注意在练习的时候,移动的是琴而不是头部。尝试吹奏简单的第一把位旋律。如果吹奏上下行的大音阶已经毫无困难,可以试着吹奏“Oh Susanna”或“Mary Had A Little Lamb”之类的简单曲子。只练习记住了的曲子。

    塞舌法高级技巧

    八度音、延迟主音法、呼啦啦伴奏法和塞舌颤音塞舌法在吹奏单音时加入一些新的音。如果在曲子或即兴重复段中用塞舌法持续吹单音有困难,需要在学习以下高级技巧之前加强练习。

    八度音技巧

    用嘴含住四个孔、舌端盖住中间的两个孔,就可以吹奏出八度音。旋律中一些较高的音使用八度音,可以使音听起来更加饱满。这种技巧在第二把位演奏(cross harp)中非常普遍。真正的和弦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然而八度音不妨被看作实际中另一种形式的和弦。

    学习八度音的两个普遍问题。

    如果不能吹出准确的八度音,首先看看嘴是否确实含住了四个孔(不多也不少),然后确定没有使用过多部分的舌头盖住中间的两个孔。用舌端感觉中间的两个孔,然后盖住这两个孔。你也许需要把舌头往口腔内部缩回一些,以保证只用了舌的前端。

    重要提示:使用胶带。为保证听到正确的八度音,用胶带盖住二、三孔和五、六、七孔。这样在吹吸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就是清晰准确的一孔和四孔的八度音。

    是否拥有同调的两支全音阶口琴?如果拥有两支同调的全音阶口琴(比如:两支C调口琴),用贴了胶带的口琴反复吹几次,在脑子里形成正确音的印象;然后用未贴胶带的口琴,看是否能够吹出准确的音。用两支口琴如此反复练习,直到可以用未贴胶带的琴吹出准确的八度音来。熟练掌握一孔和四孔的八度音后,练习吹出三孔和六孔的八度音(三孔和六孔的吸音不是八度音)。相应地移动胶带继续练习。

    1和4,2和5,3和6,4和7,5和8,6和9,7和10,这些孔可以吹出八度音;1和4,3和7,4和8,5和9,6和10,这些孔吸气可以发出八度音。高音不如低音用得多,因为前者听起来不如后者饱满。

    带着“目标音符”概念使用八度音,如果已经学习并练习了第二把位“目标音符”,可以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八度音。吹3和6孔可奏出I和弦,吹1和4孔可奏出IV和弦(4和7或7和10也可奏出,但是低的八度音听起来更为饱满),吸1和4孔可奏出V和弦。

    吸2和5孔可奏出近似的八度音,在布鲁斯和摇滚中常听到的二把位八度音是吸2和5孔奏出的。吸第2孔发出的是G音(C调),吸第5孔发出的是F音。和吹奏典型的八度音一样吹奏2和5孔(堵住中间两个孔),但是G音和F音组合起来并不是标准的八度音。吸2和5孔发出的音以一种具有布鲁斯味道的平滑的VII和弦结束。Paul Butterfield就是频繁使用这种音的一位演奏者。

    使用其它塞舌技巧奏出组合的八度音,八度音可以和延迟主音法、呼啦啦伴奏法以及下面将介绍的舌颤音技巧同时使用。可以尝试各种组合方式找到你喜欢的那种。

    延迟主音法技巧,延迟主音法效果有时被称为拍舌法,是布鲁斯尤其是芝加哥布鲁斯演奏中特有的音之一。在第一把位旋律中也被使用。

    如何使用延迟主音法效果?使用塞舌法的嘴形,但是不必用舌头覆盖口琴的孔;吹出大和弦然后用舌头迅速拍打口琴。这种方法的吹奏效果是迅速奏出的和弦,然后一个清晰的单音。正确地吹奏,听者不会听到两个分离的步骤,而是听到一个被充实了的单音。这和“呼啦啦伴奏法”效果相反,后者是先奏出单音然后加入和弦。

    这种技巧可以在第一或第二把位来演奏音头。它通常在3和4孔或者更往上的孔上使用。布鲁斯口琴的先锋Sonny Boy Williamson习惯于在第二个孔吸音频繁使用这种技巧(第二把位)。

    呼啦啦伴奏法技巧

    使用呼啦啦伴奏法(先单音后加和弦伴奏)呼啦啦伴奏法也就是伴奏,是用塞舌法在嘴的右端吹出单音(“呼”的部分),然后抬起舌头以“啦—啦”的形式增加节奏感。同时吹奏旋律和节奏这种方法的演奏效果使人听起来仿佛有两支口琴,在吹奏旋律的同时有和弦伴奏。然而事实上只是一个人一把口琴,不过使用了这种技巧罢了。

    第一把位呼啦啦伴奏法,由于呼啦啦伴奏法技巧自身的特性,它更适于在第一把位(口琴本调)旋律的曲子中使用。在第二把位曲子中不太常用。

    用塞舌法从嘴的右端在第4孔吹出单音,这是主音的部分。然后抬起舌头以“啦—啦”的形式吹奏,同时气流保持吹奏单音的状态。注意在抬起舌头的时候气流不中断。

    如何发出清晰的啦—啦?诀窍是舌头的动作保持“啦—啦”而不是“嗒—嗒”。舌头离开口琴然后回到口琴的动作幅度大一些,这样有助于发出清晰的“啦—啦”音。不用口琴,练习“啦—啦”的动作并发出声音,试着像演戏一样夸张,以得到清晰的效果。

    在第4孔练习吹几次呼啦啦伴奏法,每一组呼啦啦伴奏法必须是单独的一次呼吸。然后第4孔用同样的方法练习吸音,这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多加练习就可以学会。如果吹吸都已掌握,就练习吹吸呼啦啦伴奏法。

    在平八分音符歌曲和摇摆八分音符歌曲中使用呼啦啦伴奏法,呼啦啦伴奏法在平八分音符曲子或旋律中效果很好。如果在第一把位旋律中感觉有摇摆八分音符,你会愿意去掉最后一个“啦”而吹“呼—啦”,“呼—啦”,“呼—啦”。迪斯尼的曲子《加勒比海的海盗》是摇摆曲子很好的例子,“呼—啦”的效果很好。

    塞舌颤音技巧

    塞舌法的这个方面不如上面提到的技巧使用得多,但仍然有用。实际上,用第三把位半音阶口琴演奏“Little Walter”类型布鲁斯的演奏者常常使用这种技巧。这种技巧最著名的应用是Magic Dick演奏的J.Geils乐队的歌曲“whammer Jammer”,在这首曲子的第一个音之后。

    塞舌颤音方法

    塞舌颤音相当简单。用塞舌法在嘴的右边吹出单音,然后抬起舌头做快速的“啦—啦—啦—啦—啦”的动作。这会给单音加入颤音效果的和弦。诀窍是舌头的动作必须是“啦—啦”而不是“嗒—嗒”。舌头在离开、回到口琴做“啦—啦”动作的时候,必须保证每个音都是独立的。去掉口琴,做“啦—啦”的动作并发出大的声音,试着像演戏那样夸张以发出清晰的音。

    对大多数人来说“嗒—嗒”的动作可以做得比“啦—啦”更快一些,但是“啦—啦”听起来效果更好。这个技巧不如其它技巧常用,但在第二把位布鲁斯中,可以在第4和第5孔的吸音使用演奏出旋律最高音(单音)。这种技巧在第一和第二把位吹奏中可以作为手颤音的替代,手颤音多在长音中使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