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青白于1925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当黄青白在上海念小学四年级时即开始学习口琴,长大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工程时,依然琴不离手。他善用半音阶口琴演奏韩德尔的A小调奏鸣曲、赖可纳的玛拉桂娜之类的乐曲。之后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取得小提琴学位。1953年他到美国纽约市大会堂作第一次演奏,从那时起,便经常到世界各国表演同时也灌录许多口琴唱片。1979年,黄青白与马思宏、董先生等著名美籍华裔音乐家在纽约每行音乐会,最高票价一百五十美元,为超南难民义演。1980年,黄青白在台湾国父纪念馆举行口琴独奏会,在由钢琴家麦可梅(Michael May)伴奏演出时,所用的一只口琴由银制成,价值五仟美元。演出的乐曲包括盖希文的蓝色狂想曲,泰勒生的F大调奏鸣曲及巴赫的Eb大调奏鸣曲等,演出非常精彩,给听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许多著名音乐家,如罗素,伯纳特、齐奇、曼西尼和杜鸣心(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等,均专门为黄青白谱写口琴协奏曲和室内乐。美国音乐评论界的权威人士在纽约时报上对黄青白的评价如下:“黄青白先生既是多才多艺的奇妙的口琴演奏家,又是口琴乐器的发明和革新家。他的演奏技巧,对乐曲的通达理解,最充份的利用乐器的能力,使他能应付自如和淋漓尽致地演奏早期古典大师巴赫、台列曼、法施和柯卜林的作品。黄青白发明的口琴,无论是设计还是材料的改革上,均是划时代的。使口琴提高到正规乐器的地位,涉足于盛大的音乐台,打破了音乐界某些保守人士的墨守成规的偏见。”
具有权威性的英国格罗荷音乐辞典和西德音乐新辞典已将黄青白列入音乐名人之列。尤其是列曼编着的权威音乐大全“音乐字典”(RIEUA-NHS,UUCM UXICO)中,黄青白是所列的世界上唯一口琴演奏家。黄青白曾担任纽约市甲鱼湾音乐学院口琴系主任,纽约市大学七堡鲁小区学院音乐教师,纽约州HOHNER乐器公司研究发展组主任。
复音口琴大师石人望
石人望是我国有名望的口琴曲,编曲,作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东方的复音口琴音乐体系,他满腔热情,把许多古今中外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歌曲和乐曲改编为口琴曲。既善于掌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又能巧妙地运用口琴的技法把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巧妙的表现出来。在口琴编曲方面,他首创了独奏加助奏这种音乐形式,他善于运用创作中的变奏原则使主旋律得到发展,变化,丰富。他能遵循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规律,创作出优美的前奏和引子,把乐段浑然一体地连接起来,并充分运用加花变奏和转调变奏等手法把乐曲推向高潮。他总是用灵活多变的技法来处理乐曲,从不用生硬的伴奏来贯穿全曲。他编的口琴曲,结构严谨,技法细腻,内容充实,独具特色。如《小放牛》《凤阳花鼓》《金蛇狂舞》《南泥湾变奏曲》《纺棉花》《美丽的祖国》《杜鹃圆舞曲》《卡门变奏曲》等。至今仍广为流传,为口琴界所称道。
石人望又是久负盛名的口琴演奏家,他的创作就是建立在演奏实践的基础上的。由于他有着高超的演奏技巧,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而使口琴音乐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吹奏的伴奏柔和优美,清晰可辨,音色丰富,根音明显,节奏性强,娓娓动听。他的气息运用得法,乐感浓郁,耐人寻味。他在漫长的演奏实践中创造了“小鼓奏法”,使乐曲变得生动活泼。他还创用了八度加手震奏法,它即能表现雄壮明亮的音色,又能吹奏优美圆润的抒情旋律,他是我国口琴届研究日本首创的“小提琴奏法”最获得成就的人。他曾参加过全国音乐周,上海之春及上海音乐界的音乐会的多次演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精湛的口琴技艺,闻名遐尔。他还荣幸的被周总理邀请到中南海演奏他的代表作《凤阳花鼓》。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口琴音乐民族化,大众化的重视和关怀。
石人望还是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他从大众口琴会成立之日起几十年来,一直推行口琴音乐教育,热心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及全国口琴爱好者普及口琴音乐,曾在上海各区少年宫,文化馆,文化宫,青年宫,及学校口琴班,口琴队作辅导工作。他也曾到过北京,天津,巡回教授口琴,并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教授口琴,受到广大口琴爱好者的热烈欢迎。他的弟子真是桃李满天下,有的成了我国知名的口琴活动家,演奏家,或音乐家。有的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为国争得了荣誉。
石人望也是我国少有的口琴理论家。他善于总结自己多年来的艺术实践经验,编着出版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标准口琴奏法》《口琴广播教材》及供自修用的《口琴吹奏法》。特别是《口琴编曲法》,是他对创作改编口琴乐曲的重要理论贡献,他还专为少年儿童编写了《怎样吹口琴》,受到我国广大少年儿童的重视和喜爱。他的许多口琴书籍如《口琴自学法》《新编口琴演奏法》《口琴圆舞曲》及《口琴名曲选》等在香港出版,对港澳和东南亚的口琴爱好者及口琴届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石人望所有这些著作,不仅是口琴艺术理论的珍贵财富。同时也丰富了东方复音口琴音乐体系的艺术宝库。
傅豪久
1935年5月出生,男,浙江宁波人,汉族。甘肃省音协会会员,兰州市音协理事,兰州市口琴会会长。著名口琴演奏家。兰州黄河悦利印务有限公司工程师。1955年加入上海中华口琴会,经常参加口琴演出活动。1960年支援内地建设,几十年来坚持在兰州发展口琴音乐,举行过各类演出百余场,个人音乐会三场,培训班70多期,专题讲座20多次,为西安、兰州、天水等地培训师资400多名。曾四次荣获省、市职工文艺大赛一等奖;1986年获全国口琴独奏比赛二等奖;1987年获文化部社会文化管理局和中国音协颁发的荣誉奖状;1998年获第二届亚太国际口琴节大赛复音口琴独奏组第三名。
傅豪久致力于口琴音乐的普及发展,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第二事业,填补了甘肃音乐界的一项空白,成为甘肃唯一的业余音乐家。并在省市电台举办过口琴广播讲座二期,在中小学推动口琴进课堂教学取得了显着成效。
1985年创办兰州口琴会出任会长,1986年创办《简报》,促进口琴界的友谊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兰州口琴会已成为我国较有影响的口琴团体之一,傅豪久还被台湾、香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的口琴团体聘请为顾问。他的艰苦创业精神深受口琴界及甘肃音乐界的高度赞誉,报纸、电台、电视台多次对他作过专题报导。
陈剑晨
陈剑晨6岁开始吹洋萧(简易口琴)。14岁开始吹口琴,从20岁起从事演奏、教学活动。是我国口琴事业的拓荒者之一。
当时他从报上看到外国人讥笑我们中国是“无乐之国”,心中很是气愤,决心以口琴为桥梁来普及我国的音乐事业。于1933年创建亚声口琴会,1935年创建上海口琴会,任会长。1938年开办“上海口琴厂”任厂长兼监制人,1946年开办“环球口琴厂”任经理。1949年任上海市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加人“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任上海市第一、二。三、四、五届文艺界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任上海市各界人民抗美援朝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起任历届卢湾区人大代表,文革后任第五、六届政协委员。1956年作为上海代表团代表,应邀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并与毛主席和其它中央首长合影留念。同年,参加“民主建国会上海分会”。11月1日被上海市市长陈毅任命为“上海市体育文教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副经理。
陈剑晨为发展我国口琴音乐,培养口琴人才,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在上海口琴会内不断开办各种训练班,如初级班、高级班、独奏班等,专门教授口琴吹奏技巧。在三十年代里,每天需开八个班,人数之多,可想而知。为提高吹奏水平和增加乐理知识,又开设了和声乐理班,口琴师资培训班,并组织了口琴队,以培养口琴演奏人才和教学人才。仅在口琴会内,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培训了约二十万名学员。除了在本会开办上列各种班级外,同时还到各大、中学校,工厂、商店和机关团体去担任口琴辅导工作,其间曾在本市和江浙等地设有分会。并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设有分会。他们中有的受到口琴音乐的启蒙而转学其它乐种,进行深造,从而成为著名音乐家。
陈剑晨多年来编着了大量有关口琴的书籍,自1933年起至今,正式编辑出版的有《世界口琴名曲集五《口琴独奏、重奏、合奏名曲集》、《中外影视口琴曲集》k流行口琴名曲集》、《口琴吹奏法》、《口琴人门》、《口琴修理法》、《五线谱速成法》、《袖珍口琴吹奏法》、《高级、中级口琴独奏曲集》、《解放口琴名曲集》、《中外口琴通俗曲选》、《中外名曲80首》等五十余种书藉。创作有《为钢而战》、《向社会主义前进》、《丰收圆舞曲》、《节日的狂欢》等独奏、合奏曲,并编着数百首活页合奏、重奏、独奏乐曲。
1939年,在国内首创以口琴音乐为电影“红粉飘零”配音。4月,创办了全国唯一的口琴杂志《上海口琴界》月刊,深得中外口琴爱好者欢迎,其间停刊后于1983年经市委宣传部批准复刊并改为季刊由邮局、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但终因经费欠缺,不得已于1986年再度暂停出刊。上海口琴会在会长陈剑晨的领导下,自创建迄今65年来,不断进行各种演出,除专场音乐会外,还到苏、杭、锡等地巡回演出。解放后的工厂和学校,纷纷成立了工会和学生会,在成立大会上邀请上海口琴会演出,备受听众欢迎,平均每月要去各处演出十余场,有时一天内要赶三、四个场子。还到电台录音广播,电视台录像,为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应邀参加“上海之春”,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第72期《星期广播音乐会》演出等共计3000余场次,单独举行口琴独奏锦标赛四次,评委都是著名音乐家。决赛后举行音乐会,全部票房收人,捐献给慈善机构和救济失业工人。1951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在兰心大戏院、大众剧场举行三次义演。并参加各种宣传和庆祝活动的演出,为工人、解放军指战员进行慰问演出等。
1942年4月,陈剑晨为捍卫民族自尊,坚决不向日本宪兵队登记,在没有得到他们审查批准的情况下,假座于“天宫剧场”举行音乐会。演出到第二个节目时,日本宪兵冲进剧场,勒令停演。将陈剑晨押到“特高科”,人还没站稳,就被日本宪兵挥拳痛打。
为推动口琴的发展和交流,陈剑晨于八十年代和上海音协、群艺馆、市教育局等联合举办或协办全市、全国口琴独奏比赛。其中1985年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市少年宫、《儿童歌声》编辑部、上海口琴总厂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市少年儿童口琴比赛,参赛人数达1000人左右,是我国历史上参加口琴比赛人数最多的一次,在我国口琴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派员辅导市教育局主办的中、小学校音乐老师口琴师资培训班等。他同时致力于国际口琴活动的交往,接待了地区间、国际间的口琴个人、团体来访、交流。有香港梁日昭,陈国勋,韵声口琴会,乐友口琴协会,台湾刘金山,台北黄石口琴乐团,美籍华裔徐德明、黄青白、日本小报井雅敏,新加坡孙仁光、周进识、何中荣,新加坡国立大学,业青口琴研究团……
1984年全日本口琴联盟组成60余人的代表团前来上海交流经验和访问演出。上海口琴会和他们一起同台演出了口琴大合奏《在希望的田野上》、《旧友进行曲》、《樱花》等。由陈剑晨和日本斋藤寿孝分别担任指挥。这场演出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专场音乐会。日本代表团回国后,专门为这场访问演出举行总结大会,并编辑出版了特刊,以志纪念。1985年陈剑晨以75岁高龄访问了香港口辇界,受到盛大的欢迎和招待。他在港期间,先后接受了香港无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和绿村电台采访并作演出,还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香港《文汇报》和《新晚报》都刊登了长篇采访文章。应邀参观了各口琴团体的排练,观摩了青年会口琴乐团的演出,还为香港的口琴、口风琴比赛发奖,并作了示范演出。
陈剑晨为了提高口琴吹奏艺术,勇于探索、革新。早在三十年代,曾有不少人包括有些音乐家认为口琴不能转调,而且对于乐曲中的高低半音,也很难吹奏;口琴只能吹吹民歌小调。陈剑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口琴演奏中采用固定调的演奏方法,即不论什么调子的乐曲,一律用C调和升C(#C)调两只口琴来吹奏原调,由于许多乐曲的升降半音多,所以吹奏的难度极高,特另对于吹奏快速的乐曲,难度就更大。但他下定决心,在严格的训练下,口琴队的吹奏水平提高很快,终于冲破了半音多的难关。1940年4月假座原“卡尔登大戏院”,举行音乐会。全部大合奏乐曲都用这个方法来演奏,使口琴吹奏水平来了一个飞跃。同时他本人在独奏时,用九种不同调的口琴,演奏了著名作曲家奥芬巴哈的《口琴与地狱》序曲。口琴爱好者、闻讯前往的观众,挤在门口争买票子,黑市票价竞卖到4元一张(这是当年梅兰芳演出的票价)。以致剧场不得不拉上铁门,此事曾轰动了整个上海口琴界,在音乐界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陈剑晨为了使口琴演出形式更丰富多彩,早在解放前就首创女声独唱用口琴队伴奏,1953年采用板胡协奏形式演出《胜利鼓》、《陕北组曲》,丰富了演出的音色和音量,又以口琴独奏小乐队伴奏;大合奏中加人各种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配合。在我国口琴界,陈剑晨素以不断创新而着称。60年代又首创口琴、吉他、大提琴组成口琴弦乐四重奏,口琴、手风琴、吉他三重奏等。在文革后的1980年上海口琴会刚恢复活动不久,就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纪念该会成立45周年音乐会上又采用这些形式,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受到全场听众最热烈的欢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多次将实况录音报导了这场演出和陈剑晨的创新精神。当年他口琴独奏由小乐队伴奏的乐曲“乡间小路”,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播后,响彻了浦江两岸的大街小巷。1981年底日本国举办国际口琴录音带比赛时,陈剑晨用板胡协奏形式的口琴大合奏《胜利鼓》参赛,在主办单位的录音广播中得知受到全体评委高度赞赏,荣获合奏比赛第二名,这是我国口琴在当时国际比赛中获得的最高荣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以“刘小口琴为国争光”为题,作了专题报导。文化部社会文化管理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向上海口琴会陈剑晨颁发了荣誉奖状。
在陈剑展带领下的上海口琴会,从艰难困苦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走到今天的发展壮大,整整走了六十五年。现今上海口琴会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在国外尤以东南亚地区及日本,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六十五年来,陈剑晨为发展口琴音乐,培养口琴人才,倾注了毕生精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陈剑晨是一个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口琴音乐先驱者,他为中国的口琴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中国口琴乐坛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何家义
中国杰出的口琴家何家义,这回再度应吉隆坡口琴世界有限公司之邀,前来本邦担任全国口琴口比赛的评审,同时也受安排主持口琴讲座与示范表演。
何家义在去年即受邀来本邦为口琴大赛作评审,并作巡回表演,深受本邦口琴音乐界与社会人士的欢迎,而他精湛的琴艺,更令本地观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次他再度前来献艺,肯定会造成另一番轰动声势,也是本邦口琴音乐爱好者的耳福。
何家义不仅是位出色口琴演奏家,同时也是改进口琴的发明者。他在1985年把传统式半音阶16孔口琴改造成14孔,却在左侧增加两个按键和日琴后面按键用连杆沟通,而使口琴的一个孔能控制8个音来,因此把这种新式日琴取名为112型半音阶日琴。这项成就使他荣获全国爱迪生发明一等奖,同时也在保加利亚举办的世界青年发明家展览会上展出。
何家义自1987年开始就经常到外国参加世界级的日琴比赛或演奏,每年都在不同国家的国际中荣获前三名的奖次,让外国人对这位亚洲年轻口琴家刮目相视。英国的“周末邮报”曾评论说,“要特别写写必须亲耳听到才能相信的口琴演奏,何家义演奏的速度之快,就像一只发狂的仓鼠,这是最卓越的表演之一。”
美国ABC电视台也特地报导他参加比赛及获奖的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美国TJ.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口琴人才的研究,何家义演奏的“蓝色狂想曲”被选人该公司出版的“世界口琴荟萃集”,并用他与交响乐队一起演奏的“查尔达什舞曲”作为该集的片头曲。
何家义在国内更是忙碌于口琴演奏与讲座主持。中央广播电台邀他录制了许多中外名曲,另有甘多部电影、电视剧、电视片等录制口琴配曲目前还出版了各类型口琴名曲的CD向全球发行,中央电视台特地录制他的专辑播映,其它电台与报章媒体的专题报导更屡见不鲜。
他还积极地推广口琴的普及工作,经常在大、中、小学以及工人俱乐部等开办口琴学习班。他编写的教材,曾在“北京青年报”、“解放军歌曲”等报刊连载,并担任《学生常用乐器知识与演奏技巧》书中口琴部份的编写工作。他被上海口琴总厂教学中心聘为“名誉顾问”,被中国电视师范学院聘为《口琴演奏与教学法》主讲人,通过电视对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他的事迹已被收入《中国当代发明家辞典》、《中国当代音乐家辞典》、《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人物年鉴》以及《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等辞典内。
德国十孔口琴大师
Steve Baker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口琴家之一,也是现代口琴的重要人物。他出生和成长在英国伦敦,现在居住在德国汉堡附近,这是他在70年代末和传奇的陶瓶乐队“Have Mercy”第一次来到的地方。有过30年全职的专业人士的经验为Steve赢得良好信誉在这个经常被人低估的口琴乐器的的改革和创新方面。
他创造发展了一种迅速被人公认的有表现力和充满感情的表演风格,而这种风格并没有停滞不前。此种风格先以音乐开始,接着他的表演融入歌曲,结合后带出最好的歌曲效果,而不是一味的强调他精湛的技艺。他的微妙动听、有节奏的加上重音的短句,与一种具有良好音色和音质的强烈语气相结合,传递出在口琴演奏中极少能听到的感情丰富,内心深处的表达。
正因为以上的原因他在欧洲常被认为是赋予了乐器新的生命的演奏家之一,在世界上也是领军人物里的佼佼者。他的独特的传统布鲁斯口琴结合上乡村、民谣、早期爵士、爵士乐风格,创造了一种令人振奋和独特的音乐结合,一种纯自然,超越风格界限的融合。
Steve Baker经常与Abi Wallenstein&Blues Culture(www.bluesculture.com)一起现场演出,每年平均有50到60场的演出在德国和其它地方。他也在二重奏中与出色的吉他弹唱家Dick Bird一起表演。Steve与Bird有一个音乐协会可以追溯到30年前。直到2005年秋天Dick Bird突然去世后,Steve才与出色的吉他手、作曲家Chris Jones有定期的表演合作。Jones和Baker在Acoustic Music Records共同出版了四张精心制作的CD以及在澳大利亚、波兰、俄罗斯、美国、西欧进行了巡回演出。Steve作为一个专业音乐人已经录制了几百首曲子,出现在各种CD、电影、电视作品中。1987年起他就作为顾问为世界主要口琴制造商Hohner提供咨询。最近他直接参与了包括最新上市的Marine Band Deluxe在内的几款口琴的开发。
Steve也是一位被人高度赞扬的口琴作家,他已经写了许多口琴指导方面的书。1990年“口琴手册”一书第一次出版,如今已印刷到了第四版。这本书被公认为是蓝调口琴的标准教材,被称为“学习口琴者的宝典”。CD版的“互助蓝调口琴教程”是口琴学习领域的第一个作品。2000年和2003年他出版了“一起玩蓝调口琴”系列的第一集和第二集书(书可在USA/Canada and Music的Mel Bay买到)。目前他还在写此系列的第三集。除了以上的一些活动,Steve还经常出席一些音乐讨论会,他也是欧洲口琴教育活动中最活跃的人士之一。2000年他在有名的“Schorndoff吉他节”活动中进行了有关口琴的第一次讲座,尽管组织者起初有一些怀疑,但是他的课程的座位很快就被人预定光了。随后这个口琴讲座成了此次活动中重要的一个部分。2003年Steve在Trossingen发起了“口琴大师班”的活动,Trossingen也是Hohner在德国的口琴生产所在地。由于的积极的反响,有80多位欧洲的口琴演奏者参加了此次活动,也赢得在2004年和2006年这个活动的后续。2004年他还在Tuscany的Mediterranean音乐学院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口琴讲座。
巴西口琴乐手Alex Rossi
巴西口琴师Alex-Rossi
Alex Rossi,巴西最具才华的blues口琴手之一。以下是他的一些演艺经历。
经过90年代初期许多blues jazz演出经验的积累,Alex Rossi意识到要往更高层次去发展。1994年的时候他首次在离家很远的Buenos Aires当地的酒吧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在1998年他和吉他手Solon Fishbone一起在ISantiago Chile巡回演出时还与Chilean和Johnie Jamm有过合作。
以另一位口琴手Flávio Guimar?es谈到Alex Rossi时,说:“我们在一起合作过很多次,已经可以用口琴音乐来产生美的共鸣。Alex的海外演出经历,使他有机会和Rod Piazza,Sam Myers,Kim Wilson,Billy Branch,Carey Bell,Peter Madcat等这样的乐手一起合作。”在美国期间他也得到和很多大师一起合作的机会。
在他居住过的达拉斯、得克萨斯,他和Shawn Pitman Smoke Joe Kubek,Sam Myers,Lucky Peterson,Hash Brown等乐手也有过多次合作。他的顶峰时期是和著名乐手Robert Ealey一起,在得克萨斯的一些地方演出,他最近专辑中的口琴部分都是由Rossi来演奏的,此外同张专辑中还出现了Susan Tedeschi,Mike Buck(来自以前的Fabulos Thunderbirds),Sham Pitiman,Up Wilsom这样知名乐手的名字。
Alex在美国参加了最盛大的blues演出。其中之一是在塔尔萨和Robert Ealey的乐队合作,Oklahoma,Buddy Guy,Koko Taylor,Carey Bell,and Roy Rogers也同台演出。
2000年2月,他在巴西巡回演出的时候再次与Phil Guy(Buddy Guy的兄弟)合作。同年三月他还作为吉他手Billi Branch的特邀嘉宾参与演出,并在吉他手Fernando Noronha和Black Soul的专辑中演奏blues口琴。
近来,在萨克斯手Joshua Redman和其它巴西乐队的音乐专辑中都有他的很多演奏。2004年也是他第四次和Phil Guy一起巡回演出。
现在他有了一只蓝草音乐风格的乐队Trem27,同时他也是他自己乐队的主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