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人性-性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劳动分工和性别差异

    之前的探讨显示,个人的社会感与个人对权力、优越感的追逐这两项元素,共同掌控了个人所有的心灵活动。个人的所有行为,个人在追求安全感,迎接爱情、工作、社会这三项人生挑战时,怀有怎样的态度,都被这两项元素作用。由于个人了解社会生活规律的程度和接受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劳动分工的程度,都取决于这两项元素的彼此关系,因此若想深刻了解人类心灵,务必要在综合思考这两项元素的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为各种心灵活动做出判断。

    人类社会要维持下去,劳动分工元素必不可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一定要做自己应做的事,履行自身义务。不想履行义务或不承认社会生活价值的人,将与社会对抗,这种人既不愿进入社会,也不愿跟其他人合作。利己主义者、爱捉弄别人之人、只关注自身之人、爱惹事之人,往往属于这种类型。这些性格特征也属于行为古怪之人、乞丐、犯罪者,这些人拥有更加复杂、强烈的反社会倾向。人们已了解了这种人展现出的性格特征的实质,认为其跟社会生活相冲突,无法兼容,因此才会批判他们。由上可知,个人以何种态度对待他人,其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劳动分工的程度如何,共同决定了其本身的价值。肯定社会生活的人对其他人意义重大,其本身将变成巨大社会链条中的一环,不能缺失。顺便一提,若不想扰乱人类社会秩序,就断然不能搅乱该社会链条。人们渴求并追逐权力与优越感,以至于树立了错误的价值观,且正常的劳动分工一早便被这种价值观渗透,受其作用,因此导致一个原本很明显的真理却隐藏在了浓雾中,该真理便是个人的能力决定了其在人类社会中占据的地位。即除了会干扰、阻碍人类的全部劳动过程外,追逐优越感还会导致人在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中,犯下一些实质性错误。

    面对自己应做的事、应履行的义务,部分人会选择拒绝,这必将扰乱劳动分工。另有部分人会为公共社会及社会工作制造障碍,以维护一己私利,这是一种不合理的野心与对权力的欲望,同样会严重干扰劳动分工。而社会阶级差异是人类大量矛盾与斗争的源头。那些有权阶层会借助手中大权,将一切良好的位子据为己有,将其他阶层全部排挤出去,以此保障自身权力或物质利益,正常的劳动分工便被阶级差异以这种方式作用并阻挠。劳动分工一直无法顺利进行,正是因为上述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大量阻碍劳动分工的因素。持续毁坏劳动分工的力量将特权赋予部分人,与此同时必然会将锁链赋予另外一部分人。

    劳动分工之所以产生,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即人类的性别差异。女性时常会因身体差异被拒绝参与一些工作,反过来,由于男性参与这些工作更合适,因此便被拒绝参与那些工作。一切妇女解放运动若不是激烈到理智全无的程度,便应认同没有丝毫性别歧视,是在性别差异的条件下进行劳动分工的基础。因为劳动分工是为了让男性和女性都能参与最适合自身的工作,断然不是为了夺走女性独有的气质,毁坏男性与女性天然的关系。性别差异导致的劳工分工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女性从很久以前便开始接替男性,开展一些社会工作(这些工作有时也会由男性负责);而男性转而开展其他工作,并能在其中将自己的力量发挥得更加出色,便是交换的条件。总之,满足以下条件的劳动分工一定是有价值的:所有人都能发挥自身才能,没有人被浪费,无论是人的体能还是智慧,都用在了对的方面。

    第二节 在现代社会中,男性占据掌控地位

    在部分想获得特权的个人与阶级驱使下,人类文化以追逐个人权力为发展方向。劳动分工也被这种总体环境严重影响,建立了一种特殊体系,完全能让人类文明全部被歪曲。而在现代社会中,男性的关键地位被彰显到了极致,是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例如男性在具体的劳动分工中,通常占据着掌控地位,掌控着女性,由此获得了部分特权与部分利益保障。男性不过是为了轻易避开自己不想做的工作,永享舒适生活,才占有了各种有利的条件,掌控并安排女性参与各种类型的工作。

    男性想方设法继续掌控女性,女性却开始抗议男性的掌控,这便是当前的情况。能够想象,这种紧张的局面长久维持下去,一定会让相互依存、关联紧密的男女两性的心理失去平衡,若情况恶化,还可能引发身体方面的障碍,到了最后,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深受折磨,这是毋庸置疑的。

    拥有特权的男性为维护自身至高无上的掌控地位,决定并维系着所有事物,这点已被一切制度、传统思想、法律、道德、风俗证实。在人类社会中,男性占据掌控地位一早便成为了一种习惯,难以动摇。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幼儿园的孩子在内,都被该习惯作用。虽然对各种社会规范的源头并不清楚,但孩子的思想情感必然会被整体社会环境作用,这点不能不承认。随处都有这种案例,例如被命令穿女孩的服装时,男孩也许会表现得十分愤怒,乃至大吵大闹。强烈渴望权力的男孩必将展现出对男性特权的喜好,明白自身优越的地位将时刻因自己的性别获得保障。况且父亲往往是家中权力的代表,因此在年纪还很小时,孩子便已了解父亲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并关注着父亲怎样控制家庭生活整体的节奏,怎样为所有家庭事务做出安排,怎样在各种情景中表现出家庭主人的风度,还留意到包括母亲在内的全体家庭成员,都要遵从父亲的安排。尽管父亲相较于始终在孩子身旁忙碌的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往往要少一些,但是父亲的行动如此让人捉摸不定,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其很神秘,对其兴趣更加浓厚。简而言之,父亲这个角色在方方面面好像都很强大。所以有些孩子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认为父亲说的话全都是真理,时常用“父亲这么说过”这种话证明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可以想象的。而由于父亲是家中的支柱和整个家庭重负的承担者,因此父亲的掌控作用在父权并无太显著影响力的情况下,依然能被孩子感知。由此可知,全因劳动分工,父亲才能在家中将自身权力完全发挥出来。

    男性的掌控地位是怎样产生的?断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这点必须要留意。这是人为引发的结果,一项强有力的证据是,人们制定了种种法律法规以保障男性能合法占据掌控地位。这自然也表明,在法律向男性的掌控地位提供庇护前,男性必然不具备如此众多的特权。在母系社会中,的确出现过这种情况,已被历史证实。彼时母亲、女性扮演着生活中的关键角色,特别是对孩子而言。此外,部落之中的所有男性都要尊重母亲的尊贵地位,这是他们的义务。这种历史悠久的制度,在部分民族的风俗与语言习惯中残留至今。例如见到素未谋面的男性,孩子会以“舅父”或是“表哥”作为对其的称谓。人类必然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才从母系社会进入了男权社会。男性获胜后,女性的地位随即开始降低。制定、完善相应法律的过程,清楚证明了上述历时甚久的征服战争。部分男性将男性特权与优先权视为一项自然规律,且理所应当,他们必然会惊讶于男性地位的转变过程,惊讶于男性是借助一系列恶战才得到了这种地位,其特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男性并非天生就占据着掌控地位。实际上,原始部落间不断发生争斗,必将引发这样的结果,已有证据证实了这一点。男性的作战能力能在部落争斗中完全发挥出来,其地位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到了最后,借助这种刚刚获得的有利条件,他们将为自身的领袖地位提供保障,实现自身的目的。财产权与继承权也随着男性地位的不断提升,渐渐被他们掌控,男性由此兼具财富积攒者与所有者这两种身份。站在这一立场上,男性得到了财产权与继承权,恰恰是其能占据掌控地位的原因。

    孩子成长期间,只依靠感觉便能了解男性是拥有特权的家庭成员,因此能掌握上述所有内容,而不必阅读以及学习相关史料。孩子的这种感受在以下情况下依旧会产生:极有远见的父母倡导人人平等,努力将古老、稳固的男性特权摒弃在外。简而言之,要让孩子相信,相较于父亲,做家务的母亲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颇具难度。

    试想一下,自幼便明白男性有明显特权,会对孩子有何种影响?一出生,男孩就得到了比女孩更多的喜爱,因为大家都知道,通常说来,父母都更愿意生育男孩。男孩在这种成长环境中,随时都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享有特权,具备更高的社会价值,只因自己跟父亲同属于男性。再加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已被男性享有特权的思想影响,就算男性的重要性并未被着重强调,人们无意间的言论也能让男孩察觉到,男性比女性更重要。

    孩子的这种印象,还会因某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变得越来越深刻。孩子对男性占据着绝对掌控地位一事,也将因此变得更确定。例如那些低贱、琐碎的家务,多半不是由男用人,而是由女用人负责。又如通常情况下,大半女性都对自己能否拥有跟男性平等的地位,持质疑态度。顺便给女性一个提议,结婚之前,若能向未婚夫提出如下问题再好不过:“你对男性占据的尤其是在家庭中占据的掌控地位,持何种看法?”但面对该问题,能直接做出回答的男性基本为零。而对于该问题,女性的看法也并不统一,热烈期盼两性平等和多多少少认可两性不平等的,都大有人在。男性却刚好相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就坚定不移地相信,男性身份赋予了自己一种天生的责任,无法推脱,这种责任就是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将因此格外留意这样一些人生与社会挑战,其对维系男性特权颇有帮助。

    孩子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对女性的实质有全方位的认知,了解大半女性的地位都很低贱,惹人同情。男孩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向男性化方向努力,没有任何迟疑。他将极力追逐权力,并会制定相应的努力目标,即培养男性化气质与态度。这说明权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用于培养男性气质。一般说来,人们会将部分性格特征划分为男性独有的,将另外部分性格特征划分为女性独有的。但没有半分依据可将人类性格特征分成两类,一类是男性独有的,另一类是女性独有的。对男孩与女孩心理状态的对比好像能为这种分类方式提供某些依据,但由于这些调查的对象一早便有了自己独有的位置和成长的路径,特殊权力观一早便开始制约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甚至强迫他们制定了当前的努力目标,因此这些依据其实都是人们设计的结果。而且以上两种性格特征都会推动人们追逐权力,即一个人拥有女性性格特征,包括臣服、温顺等,也有可能对权力有强烈的欲望,且是权力掌控者,这一点同样证明了这种分类方式一点依据都没有。例如不听话的孩子对权力有强烈的欲望,听话的孩子也是一样,不过,后者在追逐权力时,毋庸置疑会更加方便,因为听话必然会为其创造有利条件。简而言之,探究人类心灵活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毕竟追逐权力要用到相当复杂的方法。

    男孩会在成长期间,渐渐把维持自身的男性身份视为一项重要的责任。他的野心会因这项责任不断膨胀,他对权力与优越感的渴求也会因此不断增强,更有甚者,他还将因此确定,竭力追逐权力与优越感便是男性与生俱来的职责。只对自身的男性身份产生认知,对很多充满权力欲的男孩是很不够的。他们还要为自己是真真正正的男人提供证明,而在种种证明方法中,最出色的莫过于取得男性的特权。他们既要努力奋斗,跟自己的男性身份相匹配,又要极力以高贵、傲慢的态度对待女性,这样才能实现上述目标。为实现目标,他们将以自身遭遇的反抗程度为依据,采取固执、野蛮的强迫,或巧妙、狡诈的算计这些不同的方法。

    若拥有特权的男性制定了全社会的权衡尺度,那连年纪幼小的男孩都逃避不了这种尺度,其在权衡、审视自身,判断自身行为是不是足够男性化,自己称不称得上真真正正的男人时,都将采用这种尺度,对此我们不会有半分惊讶。现代人好像已经在男性气魄这一点上达成了共同认知,但归根究底,男性气魄只是用于满足自恋的自私产物。男性气魄包含了诸如勇气、力量、责任、战无不胜(特别是在跟女性的战斗中取胜)、地位、荣耀、名衔、对女性化倾向坚定不移的摒弃等大量“积极”性格特征,完全能赋予他们一种感受:自己比其他人更出色,或自己的地位比其他人更高。男性气魄的表现之一便是取得掌控权,所以他们不断努力,以获得高高在上的地位。

    这说明所有男孩的性格特征都人为造就的,其源头便是成年男子(特别是父亲)的所有表现。激励人们追逐高高在上的权力,在人类社会中其实很常见。男孩自幼便被鼓励追逐权力与特权,鼓励的方式多种多样,所谓男性气魄就是这样。男性气魄会在其选择了恶劣的努力方向后,沦为粗俗、蛮横,这点大家都已了解。

    全体男性都能在这种环境中得到种种益处,毋庸置疑,这将引诱所有人,让其根本无法抗拒。这样一来,很多女孩都幻想自己能变成男孩,惋惜且失望自己是个女孩,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总是以男性气魄为标准,做起事来跟男孩如出一辙,她们有这种种表现的原因就很好解释了。更有甚者,不妨说人类社会中所有女性都希望变成男人。一般情况下,想成为男孩的女孩都想在更适合男孩身体构造的游戏、活动中有优秀的表现,且无法压抑这种念头。她们都很爱爬树,更喜欢男孩做自己的玩伴,无论何种女性化的活动,在她们看来都很羞耻,她们拼命想要避免参与这些活动。简而言之,她们的满足感与优越感,只能从参与适合男孩的活动中取得。要了解某个人是怎样追逐优越感的,关键要了解其具体的表现后面潜藏的意义与目标,至于这些表现本身则无关紧要,这点大家都已了解。而对拥有男性气魄、变成男孩的强烈欲望,便是这些女孩喜欢参与种种男孩活动的唯一原因。

    第三节 所谓女性的低贱

    男性始终坚持自己的地位源自上天的安排,且理所应当,并表示女性本身的低贱是所有这些的源头,以此为自身占据的掌控地位的合理性做出证明。女性低贱的思想好像已被所有民族共同认可,广泛普及开来。但男性若非心中忐忑,又何必为贬损女性不遗余力?也许在跟母系社会对抗的战斗中,男性就已感受到了这种忐忑,毕竟要说彼时的女性是让男性忐忑的源头,是确凿无疑的。类似描绘时常出现于文学作品与史料中。“男人因女人陷入迷茫。”拉丁美洲一名作家这样表示。女性有没有灵魂的问题,在神学诊断书中频频被拿出来探讨。女性到底是不是人类,也被大量学术论文拿来讨论。曾有漫长的一百年,女巫一直遭受迫害,且往往会被处以火刑,堪称男性对女性成见表现的极致。不妨这样说,人们在那个早已被忘却的时期,对女性怀有彻底混乱、多变的认知。

    《圣经》的原罪说、荷马的《伊利亚特》都将女性说成一切罪恶的源头,这种思想是很常见的。一名女子能引发灾祸,毁灭全民族,这是海伦的故事的结论。还有不计其数的传说、童话,都描绘了女性恶劣的道德、罪恶、虚伪、背叛、放荡。更有甚者,连法律辩论中都有“蠢如女子”的言论。女性的能力、努力、才华,必将因这种成见被贬损。文学作品与各民族的语言习惯中都有大量批判、贬损女性的形象化比喻、传闻、格言、笑话,狠毒、小气、蠢笨等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容词。

    某些情况下,女性会遭受极为刻薄的贬损。诸如斯特林堡、莫比乌斯、叔本华、魏宁格等男性,都对女性成见极深。同样如此的还有大量女性,她们相信女性生来低贱,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简而言之,在这些认为女性低贱的人看来,女性天生就应温顺、臣服,对此不必有半分置疑。贬损女性的另外一种表现是,打压女性的劳动价值,即女性哪怕做跟男性同样重要的工作,也得不到相同的酬劳。

    对智力测试成绩的对比显示,男孩在数学之类的科目中,的确拥有更高的天赋,女孩却在语言之类的科目中,拥有更高的天赋。男孩在对未来参与男性化工作有帮助的科目中确实天赋更高,可这仅仅是种表象。对女孩具体状况的深层次研究表明,说女性的能力生来就不足,根本无法成立。

    女孩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也许都会听到这样一些话:女人比不上男人,女人只适合处理无关紧要的零散工作。女孩会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渐渐产生这样一种想法:这便是女人与生俱来、无法扭转的命运。此外,女孩从来没有接受过恰如其分的培养与训练。这几点加起来,最终将导致她坚信自己是无能之人,因此丧失信念,情绪低落,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对所有“男性化”工作都没有兴趣,就算有也会迅速消失,而这种表现她自己根本无法掌控。不妨这样说,她主动放弃了所有内部心理和外部能力应该做的准备工作。

    女性能力不足好像就这样确定下来了。这种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在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时,人们的依据往往是其事业的发展现状,乃至自己的片面意见,如此一来,错误评判女性自然就成了常事;另一种是既然已经习惯在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时,以这种成见为依据,人们便难以了解人的心灵发展现状将决定此人有何种表现与能力。人们极易忽视一个重要的生活现象:女孩一出生便活在大量对女性的成见中,而让她逐渐丧失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击垮她对自己的信心,毁灭她对取得成就期许的,刚好就是这些成见发挥的作用。这些成见的持续增强,以及女性扮演臣服角色场景的持续上演,必然会让女孩失去勇气,逃避自身责任,以至于面对自己人生的问题,却没有独自解决的能力,对此不必存有半点惊讶。这会把女孩变得毫无价值与能力,这是很自然的。但若是我们做的所有事就是打击人的自尊、自信、勇气,让其极度沮丧,不再妄想自己还能取得半点成就,结果打击对象真的变得全无可取之处与前途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的所有这些是对的吗?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一点?若说我们是让他陷入痛苦的罪魁祸首,我们能否认吗?

    女孩处在这个社会中,会轻易丧失勇气与信心。有一项智力测试为如下有意思的现象做出了证明:对一组十四岁到十八岁的女孩的测试成绩显示,相较于其他有男有女的测试组,这组女孩拥有更高的才华与能力。更深入的调研结果显示,她们家中都是母亲在养家或参与养家。这说明这些女孩的家庭环境根本没有或只有轻微的对女性能力不足的成见。在见证了母亲怎样用勤奋的工作换取报酬后,这些女孩便不会动辄被女性能力不足的思想作用,不会遭遇过度的成长约束,因此享有更多的自由与独立。

    针对这一对女性的成见,还有如下反对的依据:现在已有很多女性在很多领域功成名就,尤其是文学、艺术、工艺、医学这些领域。在上述领域中,女性的成就跟男性相比毫不逊色。另外,一事无成、能力低下的男性到处都能见到。我们同样能据此轻易证明,是男性低贱,而非女性,相关证据跟上述情况一样多。不过,我们这样说仅仅是为论述做出证明,不宜真去这么做,这点显而易见。

    对女性价值的贬损必将导致人们以固定模式为依据,将种种思想划分为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很极端,例如把男性和价值、强大、成功、努力等品性直接对等,把女性跟听话、温顺、附庸等品性直接对等,这种结果相当恶劣。人类文明中所有能被赞颂的东西,之所以都被打上了男性烙印,所有微不足道、卑鄙无耻的东西,之所以都被打上了女性烙印,其实就是因为人类思想中一早便牢固确立了以上思维模式。例如有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说男性女性化,是对其最严重的羞辱,说女性男性化则无关紧要。更有甚者,人们讲话的语气、语调,某些情况下都像在向女性的低贱发出谴责。

    深层次的研究表明,女性在心灵发展中遭遇阻碍,是其部分“低贱”表现的原因。人类社会能轻易让孩子没有才华,却不能确保所有孩子都有才华,这是其特征之一。我们从未做过这种事,真是庆幸。可部分人在这种事上再成功不过,我们却是了解的。如此一来,在当前这个时期,女孩通常会受到比男孩更多的压抑,要理解这点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即便是这样,自然还会有一些没有才华的孩子忽然变得很有才华的事频频上演,即发生了不可能发生的事。

    第四节 对女性身份的逃避

    在社会中,男性占据明显的上风,必然会严重阻碍女性的心灵发展,导致基本上所有女性都萌生了这样一种思想:对自身的女性身份心存不满。相较于因受约束而极度自卑之人,女性有着极其相近的心灵活动路径,且该问题必将因对女性的成见,变得更加严重且复杂。可能会有很多女孩会在这种条件下,找到某种方式,为自己做出弥补。然而,一般情况下,她们会把自身性格与智慧,乃至自身的一些特权,当成这种弥补的源头。虽然因为这些特权,女孩不必再被某些责任与义务约束,且能获得奢侈享受,但这种优越地位实际并不存在,即女性获得的极大的尊重并不真实存在,所以这不过是为“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提供了证据。其实女性优势有些理想主义,但由于其源自男性的利己需要,并由男性一手创造,因此终将变成一场空。乔治·桑在这方面的观念一语中的:“是男人巧妙地发明了女人的美德。”

    抗拒女性身份之人通常能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努力朝男性化迈进,前文中已简略提及。这种女性往往很有精力和野心,坚持追逐人生的美妙之处。超越兄弟或是其他男性同伴,是她们一门心思想要达成的目标,所以一般被认为只有男性才能参与的活动,她们会积极参与,且她们会对运动等怀有更浓厚的兴趣。她们往往会逃避爱情与婚姻,因为她们必然会在这种关系中为超越丈夫,用尽各种各样的手段,让其中的和谐受损。对家务活的极度厌恶会让她们当众把这种情绪说出来,或为推脱这项责任兜圈子,例如说自己不会做家务,同时为证实自己自幼便缺少相关天赋,罗列出种种证据。

    实际上,这种女性为了弥补男性优势给自己的打击,采取了男性化这种方式来抗拒女性身份,便是其基本对策。她们往往会被冠以一些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称谓,如男人婆、假小子之类。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女性天生拥有一种男性元素或是分泌物,导致其行为倾向于男性。但人类文明的整体历史表明,女性一度承受着且现在依然承受着社会给予她们的太过沉重的压力,不堪忍受,所以才会选择抗拒。我们很容易理解女性会借助男性化这种方式展现自己的抗拒,毕竟人类只包括两种性别,每个人都务必要在成为理想化的女人和成为理想化的男人之间做出选择。由此可知男性化做派是仅有的能逃避女性身份的方法,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女性的男性化是基于人类社会的范围如此有限,不包含其他可能,跟神秘莫测的分泌物的影响无关。要想女性快乐地跟生活和社会相适应,一定要确保男女两性完全平等。所以在女孩心灵发展期间或许会出现的种种阻碍,都是不容忽略的。

    第二种女性毕生都任由上天安排自己的命运,面对自己的处境,她们表现得如此适应、驯服、谦恭,几乎让人无法相信。然而,她们不会取得太大成就,因为她们只是看似能够适应各种处境,其实才能极度匮乏。她们也许会罹患神经症,因此看起来更脆弱,更需要他人关心,这会成为她们无法跟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托词。她们会表示自己的教育与生活方式频频受到打扰,罪魁祸首便是神经症。在她们看来,全世界再也找不出比自己更好的人了,自己之所以无法自如地接受人生挑战,无法让身边人获得幸福,是因为自己病弱的身体,真是可惜。她们这种顺从、谦恭、对自己的压抑,其实都是一种抗拒的方式,跟第一种女性没有区别。这种抗拒的方式似乎在代她们说出:“生活连一点幸福都没有!”这种含义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准确说来,尚有第三种女性深感痛苦,因为她们虽不抗拒自己的女性身份,却明白自己地位低贱,只是附庸,且无法摆脱这种命运。她们承认男性拥有特权,热烈赞美男性,称其能干又成功,应拥有特殊身份,这是基于她们对女性生来低贱,唯有男性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就的观点的坚信不疑。她们将自己的脆弱完全展露出来,不带半分掩饰,好像想为获得更大帮助,不惜将此事公告天下。其实,她们的这一态度正是抗拒的开始,她们已为此筹谋了很长时间。“这是男人才会做的事。”她们时常这样说,以此宣泄愤懑,并轻巧地让丈夫承担了所有婚姻的责任。

    被当成低贱群体的女性,却大半是最关键也最艰巨的教育任务的承担者。接下来说说以上三种女性对该任务的态度,并利用该机会为三者划分更清晰的界限。拥有男性化做派的第一种女性,通常会以野蛮粗鲁的态度对待孩子,且经常惩处孩子。深感压力的孩子为逃避她们,用尽各种各样的手段。就算能发挥作用,这种教育方法最多也不过是种军事训练,价值不高。这种母亲作为教育者,在孩子看来相当恶劣,这点毋庸置疑。大声和唠叨反而让她们难以实现目标,更有甚者,会造成多种危害,例如也许会鼓励女儿变成她们的模仿者,让儿子遭受乃至毕生遭受这种恐慌的影响。在这种强制性教育中长大后,男性好像很难摆脱恐慌对自己心灵的困扰,以至于很多人会极力逃避女性,对全体女性都持无法信赖的态度,这当然会导致显著的界限与疏远出现在男性与女性之间。我们将母亲的强制性教育,确定为男性罹患“恐女症”最重要的原因。部分研究人员却提出了一种可信度不高的说法,说其源自“雄性与雌性激素比例不协调”。

    其他两种女性在承担教育任务时,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她们很难让孩子听从自己的管束,因为她们严重缺乏自信一事,能轻而易举被孩子看出来。她们也许会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得更加恶劣,不停地唠叨、斥责,还表示会向其父亲告状,以此作为威胁。向父亲求助的做法,把她们自信不足的缺陷和不相信自己能够把孩子教育好这两点,都暴露了出来。实际上,她们的所有做法都证明,她们想逃避这项任务,在她们看来,教育任务必须要由男人承担,缺少了男人,教育便无法展开。一般说来,这两种女性都无法投入精力去教育孩子,她们始终认为这并非自己所长,因此会推卸责任,让丈夫、家庭教师担负起这种责任,且对此满不在乎。

    为逃避生活,部分女性会以所谓“崇高”作为借口,该做法其实暗示了其对女性身份不满到极致。例如修女以及其他因职业独自生活的女性,她们表现如此极端,说明她们并不认可自己的女性身份。很多早早开始工作的女性也有相似的情况,她们将工作视为在某种程度上维持自身独立、逃避婚姻的庇护伞。这同样说明对女性身份的反感,是女性这样选择的动机。

    这种女性的婚姻能否证明其愿意做女性?答案是婚姻未必等同于对女性身份的认同,这点非常明显。有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一位三十六岁的女士来求医,表示自己罹患了多种神经症。她在家中排行老大,父亲年纪老迈,母亲却年轻且骄纵至极。我们能从她年轻漂亮的母亲跟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结婚一事,推导出这段婚姻必然包含着对女性身份的厌憎。这并非和谐的婚姻,母亲终日大喊大叫,为了让所有家庭成员无论愿意与否,都听从她的命令,愿意做出一切牺牲。至于上了年纪的父亲,却在所有事情上受母亲压迫,一点反击的能力都没有。女儿提到,父亲连在沙发上躺着都不行,因为母亲不允许。简而言之,强制实行自己喜欢的管理家庭的方法,将其变成家中至高无上的法律,便是母亲全部的举动。

    这位病人自幼便有很强的办事能力,深受父亲宠爱,但反过来又被母亲挑剔、反对,在任何方面都是如此。母女俩的关系在弟弟出生后更加恶化,让人无法忍受,因为母亲对弟弟偏心至极。在其他事情上,父亲表现得忍耐、迁就,却总是在危及女儿利益的事情上站出来,为女儿提供庇护。女孩据此发觉自己可以依靠父亲,并由此对母亲产生了由衷的怨恨。

    母女间爆发了十分激烈的冲突。母亲有洁癖,被女儿抓住不放,发起进攻。有严重洁癖的母亲甚至向女用人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务必要擦干净其触碰过的房门开关。女儿却故意不修边幅,四处乱走,还抓住一切机会弄乱家里,好像能从这种做法中得到特殊的快乐。

    相较于母亲的期许,她拥有了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很明显,这证明并非遗传决定了性格。若非有一项有意或无意的计划潜藏在背后,孩子不可能拥有各种会让母亲暴跳如雷的性格特征。直到现在,这对母女依然彼此仇恨,简直势不两立,让人难以想象。

    女孩八岁时,父亲在家中一直支持女儿,母亲的脸色却从来没有好看过,为实行自己那一系列管理家庭的方法,她表现得既尖锐又苛刻,训斥女儿是家常便饭。女儿心存恨意,极力反抗,为讽刺、进攻母亲,不断说出相当恶毒的话语。这种家庭状况在弟弟罹患心脏瓣膜病后,变得越发复杂。作为母亲的至宝,弟弟一直深受母亲宠爱。他生病后,母亲更加关怀他,宠爱他。这表明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双方始终以对立方式对待子女。在这种环境中,我们这位病人逐渐成长。

    这位病人在随后的日子里,忽然莫名其妙得了焦虑症。实际上,她时刻想着跟母亲对抗,因为种种恶毒的思想,心灵饱受折磨,以至于产生了抑郁至极、没有一件事顺心的感受,这便是她的病因。她在之后忽然又成了狂热的教徒,可这对她改善自身处境并无帮助。不过,她的恶毒思想最终还是消失不见了。在众人看来,是药物的疗效改善了她的状况。其实,她的病情迫使她的母亲从进攻转向防守,避免跟她发生激烈冲突,才是更有可能的原因。只是病情得以改善的她,却对雷电产生了深深的恐惧,这成了她的后遗症。她觉得自己居然对母亲有那样恶毒的念头,心肠歹毒至此,所以天上才会出现雷电,最后一定会将她劈死。她在那段时期有多希望自己不再仇恨母亲,可想而知。

    她逐渐成长,好像即将迎来美好的未来。“无论有何心愿,这个女孩肯定都能达成。”一名老师这样表示。她深受这句评语影响,觉得这说明“我一定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只要我有这种意愿”,虽然老师也许只是随便一提。她跟母亲的战争,因为这种认知变得越发白热化。

    她在步入青春期后,长成了美丽的姑娘,又在适婚年纪得到了很多男士的追求,结果她的刻薄恶毒却导致每段感情都以失败告终。她曾对一位年长她很多的邻居产生了好感,众人很担心她最终会跟那人结婚,可没过多久,那人便搬离此处,她却继续留在这里生活。之后再无一人向她求婚,直至她年满二十六岁。在她的生活圈子里,所有人都知道此事,却因对她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不甚清楚,不了解个中原因。她从童年时便开始跟母亲激烈对抗,饱尝艰辛,由此产生了一种让人厌恶的缺陷,那就是动不动便跟人发生争吵。她觉得能主动挑起纠纷就是胜利,且自己必须不停地追逐新胜利,因为母亲从未停止过刺激她的怒火。只有激烈的争吵才能满足她对虚荣的渴求,才能让她获得至高无上的幸福。而她对在争吵中击败对方的强烈欲望,也能为她的行为十分男性化提供充足的证据。

    二十六岁那年,她认识了一名男士,此人很受人尊重。她的性格如此争强好胜,这位男士非但没有退却,还对她展开了相当热烈的追求,并且不管在什么事情上,都愿意顺从她的意见。亲戚全都逼她跟这位男士结婚,她却不断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这种念头,因为跟他相处,自己无法得到快乐。要明白这点并不困难,但前提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她的性格。但她抗争了两年后,终于还是跟这位男士结了婚,原因在于,她深信自己能彻底掌控他,他已跟她的奴隶没有区别。这说明由始至终,她都暗暗期待能嫁给一个完全对自己顺从、满足自己一切要求的男人,跟她的父亲没有区别。

    但没过多久,她便意识到自己错了。丈夫在婚后数日便开始安坐着抽烟,看报纸。早上,他去上班。晚上,他准时回来用餐,并会因晚餐未能及时做好发出几声怨言。他向她提出了如下要求:干净、温柔、准时。他还为她制定了种种规则,她却完全不准备遵从,因为她觉得这些规则并无道理可言。她与丈夫的关系,跟她与父亲的关系基本没有共通之处,她的梦想由此幻灭。丈夫不想让她如愿,她的愿望越多,他便越是如此。她也完全不理会丈夫的要求,丈夫越是希望她好好履行家庭主妇的责任,她便越是如此。她整天寻觅各种机会,告诉丈夫他无权做这些要求,并清楚表示自己对他并无爱意。丈夫却继续向她提出种种要求,完全不把她的话放在心上,她因此觉得自己无法得到美好的将来与幸福。追求她时,这个安分守己、刚直无私的男人表现得那样顺从,那样谦恭,结果这种顺从与谦恭却在得到她后忽然彻底消失了。

    她跟丈夫的关系也没有在她生下孩子后得到改善,她还因此被分配了一项新的工作,且不得不去做。她跟母亲的关系,这段时期也不断恶化,因为从头到尾,母亲都极力站在她丈夫那边。她跟丈夫的家庭矛盾不断升级,丈夫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愤怒且十分粗鲁的表现,从而增加了让她埋怨的借口。毋庸置疑,她那种让人很难亲近的性格,直接导致了丈夫的恶劣表现。她不能谨遵女性身份,觉得自己能一直悠闲度日,并有一名奴隶相伴,其能让自己的一切要求得到满足,认为这才是自己心目中真正且有意义的生活,便是她让人很难亲近的原因。

    眼下,她能采取何种举措?离婚,返回母亲那里,将自己的失败公告天下?但她其实毫无自立的准备,因此无法做到这一点。再加上离婚对她这种傲慢且贪慕虚荣的人而言,绝对是一种耻辱。她于是被迫在丈夫的责备与凶恶母亲对她要干净卫生的唠叨中痛苦度日。

    然而,她忽然变得讲卫生了。每天,她都忙着清洁洒扫,好像在母亲多年的教导下,最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母亲见她清理垃圾,打扫房间和柜子非常欣喜,丈夫也十分高兴,认为情况已得到改善。但她这种改善好像过了头,她不断清洁洒扫,把家里弄得干净至极,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注。另外,她做家务时,不希望被其他人干扰,但这种热忱却让其他人受到了干扰。她会将所有被人碰过的干净东西重新拿去洗刷,且绝不容许别人代劳。

    不停地清洁洒扫其实是种病态。在对自己女性身份不满的女性身上,经常表现出这种病态。借助这种尽善尽美的干净品格提升自己,表明相较于少做家务者,自己的表现更加出色,便是她们此举的目的所在。她们如此能干,的确会在无意间搅乱全家上下。这种女性的家堪称最凌乱的家,实际上,要说她们此举是为了弄乱整个家,而非把家收拾干净,也无不可。

    这说明一些看起来像在严格履行女性责任的做法,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类似案例。说回这位病人,她的如下情况都跟我们的推导毫无出入,包括没有同性友人,无法跟任何人友好相处,不知道怎样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为了让女孩准备得更加充足,以便在对生活的适应中表现得更加出色,我们从现在开始,有必要寻找更好的方式,向女孩提供教育。但像这个案例这样,女性在很好的环境中依旧形成了完全无法适应生活的生活方式,自然也是有可能的。虽然所有了解心理学的人都将否认,所谓女性低贱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法律与传统的保护,但我们却必须承认这是事实。所以为了辨别、阻止相应的错误做法,务必要随时保持警觉。这是基于社会生活的整体秩序已被当前这种错误态度损害了,跟人们太过尊重女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无关。

    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来探讨一下所谓“危险年龄”——五十岁前后——这种贬损女性的观点。女性的部分性格特征在这一年龄阶段将越发凸显,且女性将在同一时间遭遇绝经这种重要的生理改变。绝经对女性就等同于痛苦生活的开始,也等同于她以毕生精力艰难获得的少许重要意义即将恒久消失。她的身份与地位此时好像失去了原先的稳定性,鉴于此,所有对维持原先身份与地位有帮助的方法,她都一定会加倍努力争取。可惜能适应当前情况的才是有价值的,这项原则却在人类文明中占据着掌控地位。这导致一切老人都生活得比较艰难,不断走向衰老的女性尤其如此。对年老女性的价值完全否认,将严重伤害她们本人,而人类之所以能存活下去,自然不是只依靠对辉煌过去的回忆,因而这也会伤及其他所有人。若某个人的力量与办事能力不断衰减,无法遏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应继续以其年轻时创造的所有成就为依据,确定其价值。不能只因某个人上了年纪,便将其彻底排挤出社会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这种做法对女性便等同于贬损与奴役,这点毋庸置疑。念及自己将来一定会有如此身不由己的人生经历,一名正值花样年华的姑娘会产生怎样的忧虑与抑郁,请想象一下吧!因此务必要确保五十岁以后,女性不会一切终止,不会失去所有价值,务必要确保年龄增长不会让人的荣耀与价值随之发生变动。

    第五节 男女紧张的关系

    人们思想上的错误,导致了各种歧视女性的悲惨状况。人类的成见会在产生之后迅速扩及全社会,展现于方方面面。由始至终,女性低贱也就是男性尊贵的悖论,都在影响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导致一切爱情关系都变得非常紧张,危害乃至时常毁灭男女两性的幸福。爱情生活受到污损、扭曲、侵蚀的过程便是如此。圆满和谐的婚姻之所以罕有,很多孩子之所以认为婚姻艰苦且危险至极,原因就在于此。

    孩子很难对人生有全面认知,因为其视线被对女性的成见遮挡了大半。思考一下,因为心急想要逃避生活,才希望步入婚姻的女孩有多少,将婚姻当成一种罪过,避无可避的男孩与女孩又有多少!男性与女性紧张的关系,现在已经引发了相当普遍的问题。更多且更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断涌现,只因男性会因女性逃避社会强行赋予自己的女性角色的意愿增强,而越发强烈地想要实施自身特权(虽然这没有任何依据)。

    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是让所有人认可自身性别,让男性与女性真正实现均衡与协调的最佳方法。所有人都应对此事做出郑重思考,并思考怎样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因为男性与女性间的附庸关系,就好比国家间的从属关系,但做附庸或从属,对任何人、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无法恒久忍受的,再加上无法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与另一半的性别的人,会严重干扰另一半的概率也相当高。由于任何人都务必要建立两性关系,因此这种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且有十分普遍的影响力。但现在两性关系毋庸置疑已更加复杂化了,因为孩子们全都被迫接纳了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对另外一种性别持轻蔑与否认的态度。上述问题原本能得到妥当解决,但前提是要能平静下来,以正确的方式开展教育。人们的整个人生发展方向,已被现代社会过多的不利元素彻底固定下来,这些元素包括过快的生活节奏,过于浮躁的社会整体,过于稀少的真正被检验、证明过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无时无处不在、连幼儿园都有的不计其数的竞争。

    面对爱情,很多人会畏惧、后退,这说到底也源自性格成见。男性受性格成见作用,时刻想展现自身男性化的方面,为此甚至可以背叛道义,玩弄阴谋,采取武力。此举必然会对坦率与信赖这两项维持爱情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造成损害,对此不必有任何质疑。例如唐璜,他要通过频频征服不同的女人,弥补自己在男性气魄方面的不自信,为自身做出证明。夫妻之间会因广泛存在于男女两性间的信赖缺失,难以坦诚对待彼此,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全体人类。而对男性气魄的过度强调,则代表着无尽的挑衅、刺激、骚动,这当然会让男性养成一些恶习,包括贪慕虚荣、傲慢自大、彰显特权等。简而言之,这些全都违背了正常、和谐的社会生活。这说明面对妇女解放运动,我们毫无反对的依据,而由于要妥当解决男女两性的关系,要让人类得到幸福,首先务必要让女性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因此支持女性追求自由与平等,便成了我们的责任。

    第六节 试图做出改革

    男女同校制度是一切改良男女两性关系的举措中最关键的一项。截止到目前,该教育制度依旧有部分人反对,部分人支持,没能获得广泛认可。支持的人深信,该制度能尽早为男女两性创造彼此了解的良机,各种错误的成见及其毁灭性后果,都将因这种了解的加深而相应减少。反对的人却提出了如下意见:男孩与女孩在进入学校前,已出现了相当显著的差异,他们在同一个学校接受教育,只会导致彼此的差异越来越大,因为相较于男孩,女孩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速度要快很多,男孩必将因此承受重压,原先他们觉得自己生来便要承担如下责任,包括维护自身特权,为自身能力在女孩之上做出证明,可到了这时,他们忽然发觉自身特权原来如此脆弱,跟泡沫没什么不同。部分研究人员也表示,男孩会在男女同校的模式中以局促不安的态度对待女孩,并由此伤及自己的自尊。

    这些观点无疑都有各自的依据,但是其全都建立在如下基础之上:男孩与女孩相遇后便会发生竞争,为确定能力、才华更为出众的是哪一方而较量。如果把鼓励两性竞争当成男女同校制度的真正意义所在,如果连老师、学生都支持这样的观点,那该制度造成大量恶劣的影响,便成了不可避免的。实际上,培养男女两性相互合作的精神,为让男女两性在走上社会后能和睦共处,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才是男女同校制度的目的所在。该制度会因老师对其目的缺乏认知,丧失原有的意义,最终走向失败,无可挽回。对该制度持反对意见的人,这时自然就掌握了更多依据,对自身观点的正确性更有自信。

    有才华的诗人一定可以利用自己巧妙的文笔,细致、精彩地描绘出男女两性的各种不均衡。我们却只满足于清楚解释其中的重要之处。众所周知,女孩步入青春期后,似乎有种自己比别人低贱的感觉,一举一动都很害羞,不自然。实际上,这类似于之前提到的生理缺陷引发的自卑,但女孩觉得自己比别人低贱的观点,是由环境强行赋予的,这是二者的重要差别。女孩在女性被歧视的整体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建立一种行为模式。某些情况下,连观察力极强的研究人员都会误会,她是真的比别人低贱,所以才会有这种表现。总之,女性卑贱的悖论通常会导致男女两性都热烈追逐巨大的权力和不适合自身的角色。到最后,这将造成何种结果?人类社会的混乱不断加剧,人与人不能再以坦率的态度对待彼此,人们深陷各种错误与成见中,难以重获自由,最终再也不可能获得任何幸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