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人性-人生准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可将心灵所有的表现视为为某项特殊目标做的准备,这是个体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我们能从之前描绘的种种心灵活动中看出,个人在为达成一切心愿,为了理想的未来,持续、勇敢地做准备工作。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这是人类的普遍经验。总会有种种神话、传说、英雄故事提到美妙的理想国度,提到世人为此做出的努力。一切宗教信仰都有天堂,该信念同样展现了人们笃信在将来,一切难题都将得到解决,而这便是大家对将来的期待。教义中灵魂不死、灵魂转世之类的内容,同样能作为人们坚信灵魂终将重获新生的有力证据。而若不是一直在期待幸福的前景,世人也不会这样喜欢童话,创造了如此众多的美妙童话。

    第一节 游戏

    作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游戏将孩子为未来做准备的方法展现得一清二楚。我们应将游戏当成教育的辅助方式,推动心灵、想象、生存技巧发展的刺激元素,断然不能将其视为父母、老师带孩子随便玩闹。各种游戏都隐藏着为未来做的准备,孩子对身边环境的态度、他跟身边环境的关系、他跟人往来的方式,都在他对游戏的态度、为游戏所做的选择、对游戏有多看重中得到了暗示。孩子玩游戏时,态度是敌对还是友善,尤其是想不想领导他人等特征,都将完全展露出来,即要清楚了解孩子所有的人生态度,只需对其在游戏中有何表现做一番认真观察即可。这说明游戏对所有孩子来说都重要得无与伦比。教育学教授格罗斯最先提出了孩子做游戏是为人生做准备的观点,在动物的游戏中,他也发现了相同的倾向。

    但游戏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为人生做准备,其还是一种能展现、完善孩子的社会感的社会锻炼,这是其另外一项十分关键的特征。一般说来,大家会觉得不喜欢参与游戏、跟其余人玩耍的孩子,适应生活的能力不足。通常情况下,这种孩子不会主动参与任何一种游戏,并往往会在得到跟其他孩子玩耍的机会时坏了大家的兴致。这主要是因为他自负、自尊至极的性格,这导致他对自己会不会在游戏中表现欠佳、丢人现眼,怀有过度的担忧,因此拒绝参与一切游戏,以避免自身缺陷被人发现。总之,孩子在游戏中有何表现,能作为判定其拥有多少社会感的依据,结果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偏差。

    游戏期间还有一个元素不容忽略,就是追逐优越感。游戏中,很多孩子都争相担当首领、指挥者,这为其对优越感的极力追逐,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所以要确定孩子有多渴望优越感,只需了解其是不是热衷于表现自己,是不是愿意参与能担当主角的游戏即可。在孩子的游戏中包含着三大最关键的元素,即为人生做准备、社会感、追逐优越感。不管什么游戏,最低限度都会包含其中一个元素。

    游戏中自然还包括其他很多元素,例如游戏期间,孩子也许会表现出某些领域的天分。基本所有孩子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跟伙伴的交流中,将自身很多潜力激发出来。某些游戏重点突出了孩子的创新表现,这些或许能锻炼孩子的创新精神的游戏,站在为人生做准备的立场上看,十分有利于孩子的进步。例如我们发现很多人幼时都给玩具娃娃缝制过衣服,成年后,他们便成了裁缝。

    游戏跟心灵存在密切关联。在孩子做游戏时从旁干扰,必然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因为游戏就相当于且务必要被当成工作的一种。另外,由于孩子做游戏相当于为未来的人生做准备,所有孩子都能在游戏中展现出成年后的一些特征,因此断然不能将游戏单纯地当成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这说明若能了解某个人童年时期的生活,便能在评价此人时更轻易、客观地得出结论。

    第二节 专心与不专心

    专心是心灵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人类的一切才能中,这项才能相当引人注目。借助感官,集中精力探寻身体内部或外部的某项特殊事实,能让我们得到某种特别的紧张感受。这种感受仅限于眼睛之类的特定器官,而不会蔓延至整个身体。将精力集中于某件事时形成的紧张感受,跟准备行动或马上就要行动的感受相似。例如眼睛在紧盯着某一目标时,便会有这种特别的紧张感受。

    专心的意愿会想要摒弃其他所有干扰,因为若心灵一隅或运动组织的一个部位,因专心产生了紧张感受,其他部位的紧张感受就会遭到忽略。专心对心灵来说代表了一种态度,也代表了人们想跟某项确切的真相建立直接、紧密的关联。专心另外也相当于心灵在积极准备,以满足自身需求,也就是我们要在某一特殊状况下,在某项特殊目标中,集中自身所有的意志。

    任何人都能做到专心,只有生病、智障的人例外,但依旧有很多人很难集中精力。其中有很多原因:第一,集中精力时,会因疲倦、病弱受到阻挠;第二,部分人不愿集中精力,原因在于集中精力的对象完全背离了他们的行为模式,且让他们提不起兴趣来,这种人的注意力会在遭遇跟他们的生活方式关联紧密,且让他们兴趣浓厚的事情时,马上被唤醒。抗拒的倾向也是无法集中精力的关键原因之一,孩子极易出现这种倾向。有这种倾向的孩子,往往会拒绝给予他们的所有事物。一定要先消除这种孩子的抗拒,让其乐观、宽容,然后才能让他们集中精力。具体说来就是,要想让这种孩子甘愿接受教育,教育者与教育组织就要在这种孩子务必要学习的内容与孩子的行为模式间建立关联,同时将这些内容变成孩子生活方式的构成部分,必不可少,兼具实用价值。

    对于自己和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有些人能够看、听、感受。但有些人在探究人生时,却只借助眼睛。有些人在感受一切事物时,则完全借助耳朵。另有些人感知事物的感官还未受到刺激,因此对视觉性事物毫无兴趣,无法看见任何事物,无法留意任何事物,乃至无法在最能刺激其产生兴趣的环境中集中精力。

    对世界存有真正、真挚的兴趣,是让注意力觉醒的关键元素之一。相较于注意力,兴趣的精神层次要深刻许多,相当于注意力的基石。所以兴趣会让人很自然地去留意,教育者不必为有兴趣的孩子能不能集中精力忧心。兴趣作为一种工具,有效且便利。人们一旦有了兴趣,就能投身某个专业领域,目标清晰,精力集中。但所有人都可能在培养、实践兴趣期间犯下错误。若某个人渐渐养成了一些固定的错误兴趣,便会连累其精力转移到对其人生并不那么关键的事情上。例如某人对自己的身体或者权力有最浓厚的兴趣,那一旦牵涉到这种兴趣,或有何事要其争取,或有什么威胁其权力,此人定会将自身精力全部集中于此。其精力断然不会在对自己的权力的兴趣被另一种兴趣取而代之前,转移到其他任何一种事物中。一旦发觉自己无人关注,发觉自己的重要性大不如前,孩子马上就会集中精力,而一旦觉得对自己而言,某件事很无所谓,孩子的精力马上就会转移,这些情况在平时的生活中十分常见。

    精力不集中不能表明一个人缺少专心的能力,只能表明其对自己应集中精力的情境没有兴趣,想从该情境中抽身离去。实际上,他能做到非常专心,只是他专心的对象在别处。与之相似的还有毅力、活力匮乏的案例,这种人总在缺乏意义的小事上,投入自身一切强大的毅力与执拗的精神。这说明这种人关键的问题是,相较于我们通常的期望,他们追逐的是另外一种目标。除非能将其整个生活方式完全扭转,否则很难改善这种不足。

    精力不集中的倾向也许会固定为一种性格特征,永远不会发生改变,这是十分常见的。例如常有人被安排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因此选择应付了事或罢工,最终变成众人的负累,也是无可避免的。精力不集中已成了这种人恒久的习惯与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会在他们被要求做事时,顺理成章地表现出来。

    第三节 过失犯罪及健忘

    一般说来,我们会称以下行为是过失犯罪:因为偶尔的粗心大意,未能采取必不可少的防护举措,以至于威胁到其他人的安全或身体健康。作为一种极端的精力不集中,过失犯罪的根源是,一个人对其他人缺少兴趣,精力全都集中于自己身上。只需观察一下孩子在玩游戏时会不会经常表现得很粗心,就能轻而易举地判断其只是为自己考虑,还是会顾及他人的权利。权衡个人有没有公共意识与社会感的标准,便是其是否关怀其他人。社会感发展不充足的人难以对其他人感兴趣,就算会因此受到惩处,他也不会改正。而拥有强烈公共意识与社会感的人会对其他人投入更多精力,这是很自然的。所以据此能够得出结论:大致说来,过失犯罪与缺少社会感没有区别。但就算某个人果真因粗心大意犯罪,我们也应心怀宽容,找到他无法关怀他人、满足众人期许的原因,而不应只是批评他。

    精力不集中往往就会很健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都体验过,在精力不集中的日子一定会忘事。部分人对某事的强烈兴趣也许会被低落的情绪伤害,导致记忆力衰退,经常忘事。例如孩子经常忘了带书本,这是因为他们尚未适应学校的生活,或因对学校的生活感到紧张或不悦,而不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至于常丢钥匙或放错钥匙的家庭主妇,却是因为对家庭主妇的工作毫无兴趣才会这样健忘,二者迥然不同。即健忘之人往往对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缺少兴趣,其健忘的表现清楚地暴露了这一点,只是其不想公然抗议而已。

    第四节 无意识

    实际上,我们之前描绘的人大半都未意识到自身心理活动的意义,连精力集中之人往往也难以清楚说明自己能在刹那间看清楚面前发生的所有事是出于什么原因。这说明在意识范畴内,我们无法寻觅到部分心理机能。虽然我们能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集中精力,但是刺激精力集中的大半是包含在无意识领域内的兴趣,而非意识。无意识广义说来也属于心灵活动,还是关键的心灵元素。我们一般能在人的无意识中探寻、找出其内部行为模式,而我们在其意识中的发现却往往会与其行为模式相背离。例如贪慕虚荣的女子正是为了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朴素、庄重,才会有贪慕虚荣的表现,她对自己这种表现并无正确的认知。而世人一早便达成了共同的认知,将贪慕虚荣视为愚蠢的品性。所以站在这名女子的角度,只要醒悟到自己是贪慕虚荣之人,继续如此明目张胆地表现虚荣(或是愚蠢)就成了不可能,因此这种醒悟根本是无益的。可见人要得到极强烈的安全感,只需在某些毫不重要或全无关联的事情上集中精力,对自身贪慕虚荣的表现视若无睹即可。这一系列心理活动自然都发生于未察觉时与无意识中。你若尝试跟贪慕虚荣之人探讨其虚荣,他唯恐自己受到伤害,便会吞吞吐吐或改变话题,让探讨难以继续。但我们却因这种态度更加确定,他之所以一谈到贪慕虚荣的问题就会如此警惕,生怕自己的真面目被揭露出来,就是因为他想继续做个贪慕虚荣之人。

    以对自己的无意识活动有多了解为依据,基本可将人分为超出平均程度和低于平均程度这两种类型。很多病例显示,第一种人的活动范围很大,对所有人、所有事都充满兴趣;第二种人的活动范围则往往较小。认为生活压力太重、身不由己的人,往往会不知如何面对如此宽广的人生,因为其多半目光短浅,生活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就觉得很满足了,不能理智、透彻地观察人生,就像明白生活规则之人所做的一样。而这种人往往没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只能感受生活中全无意义的细节,却不能理解那些美好,也恰恰是因为其对生活缺少兴趣,唯恐过度扩张自己的圈子,自己的能力会不足以控制整个局面。

    很多个人的经验显示,人对自己的价值估计过低,且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不足,是其对自身生活能力强弱认识不足的原因所在。也许他觉得自己很善良,但其实不管他做什么事,都是为了自己。反过来,也许他觉得自己很自私,但实际却非常善良,只要认真观察一番就能得出这种结论。但说到底,你的自我评价和其他人对你的评价并不重要,而你一切的心愿、兴趣、做法,全都取决于你对人类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才是重点。

    继续来探讨两种人:第一种人的生活更有意识,面对人生的种种问题,他们断然不会表现得漫无目的,而会以客观、理智的态度去处理;第二种人只能看见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面对种种问题,其处理方式多半偏执而缺少理性,且其大半言行都被无意识掌控。这两种人共同生活,便会彼此对立,谁都不肯让步,因此要友好共处,可能会很困难。这两种人以及他们彼此对立的情景,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很常见。其中每一方都觉得只有自己是对的,另一方完全不讲道理。为表明自己有多期待大家能融洽共处,其还会罗列出种种证据。但实情却不是这样的,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另一方的反对和拐弯抹角的进攻,只是听起来好像很诚挚,很光明正大。而更深入的观察表明,在日常生活中,这两种人一直以仇视、好战的态度对待彼此。

    某些时候,人们会突然拥有一些力量,超出自己的想象。这些力量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乃至引发严重后果,即使力量本身都潜藏在无意识中,也无法改变这一点。在小说《白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让后世心理学家拍案叫绝的出色文笔,描绘了如下事件:小说主角公爵去参加一场聚会,一名贵妇人用嘲讽的语气提醒他不要把身边那只中国花瓶碰倒了,那只花瓶价值高昂。公爵承诺自己会很慎重,结果过了几分钟,花瓶却倒在地上摔碎了。在场诸人都觉得花瓶打碎不是意外那么简单。由于那名贵妇人的话在公爵看来是对自己的羞辱,因此以公爵的性格,做出这种事也很正常。

    只通过一个人有意识的行为与表现了解他是不够的,还要留意他身上的细枝末节。这些连他自己都未留意到的无意识之举,是极好的依据,能帮我们看清其真正的性格。例如有人喜欢咬指甲或抠鼻子,这种不雅的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并不了解,而这种行为其实彰显了他们倔强的性情,他们或许也毫无认知。为什么要据此说他们倔强呢?很简单,因为大人一定会不断斥责有这种恶劣习惯的孩子,监督其改正这种习惯。很明显只有冥顽不灵的人才会在多次遭到斥责后,依然不愿改正错误。经验相对丰富之人能借助对这种不引人注目但能展现整个性格的细枝末节的观察,对任何人建立深刻、全面的认知。

    心灵能够掌控意识,即心灵会把所有对心灵活动不可或缺的事物保存在意识中。心灵还会将一些事物保存在无意识中,或使其完全变为无意识,以保护个人行为模式。接下来解释这样一个问题,将无意识的事物保存在无意识中,对减轻个人精神压力相当有效。为此,我们会对两个病例进行解析。

    第一个病例,一名年轻的男士在家中排行老大,他还有个妹妹。他十岁那年,母亲离开了人世,教育两名子女的责任从此便落到了父亲肩上。父亲相当有智慧,心地非常善良,还有强烈的道德感。他极力鼓励儿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坚持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儿子不负所望,不仅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道德、科学方面的素养也始终排在前头。一直希望儿子能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父亲,为儿子有这种表现欣慰不已。

    但年轻人这段时期也表现出了某些性格特征,让父亲忧心忡忡。为帮助他纠正这些问题,父亲倾尽全力,却未能如愿。妹妹这时候也逐渐长大了,开始跟哥哥竞争,寸步不让。能力出众的妹妹更倾向于利用自身的柔弱取胜,倾向于为彰显自己有多重要而打压哥哥。妹妹非常擅长做家务,哥哥完全不是她的对手。在其他方面,哥哥能很容易地得到认同,表现突出,可在家务方面,他难以取得这种成绩。而且从很久以前父亲便留意到,在社交方面,儿子的表现有点异常,这种异常在儿子进入青春期后越来越凸显。他其实从未参与过社交,对于一切初识之人,他都心存敌对态度,尤其是总爱逃避初识的女孩。父亲起初并未察觉,但这个问题非常糟糕。儿子如此反感社会,逐渐发展到近乎不出门的程度,乃至只在夜里才肯出门散步,厌恶在其他时间出去,最终自闭到连自己的故交都不肯见。可儿子在学校、在父亲面前却依旧表现完美,跟之前没有区别。

    父亲被迫在儿子的情况恶化到彻底不想出门时,带他去求医。医生在数次诊察后,终于弄明白了他为什么不愿意出门。男孩觉得人们会因为他的耳朵过小,认为他十分丑陋,可实情并不是这样的。医生跟他说,跟别的男孩比起来,他的耳朵并无异常,他只是想借这种说法避开其他人,才会有这种念头。之后,他又对自己的牙齿、头发很丑发出怨言。很明显,这些也是不成立的,只是他的托词而已。他为何会选择这么幼稚的托词,说自己的耳朵很小之类?因为容貌丑陋之人在人类社会中必然会遭遇比其他人更严重的困境,这点大家都已了解,所以若这些托词都能成立,便说明他完全有理由表现得这样小心翼翼,甚至情绪紧张。

    男孩显然颇有雄心壮志,他自己对此也心知肚明,且觉得之所以会这样,全因父亲对自己的悉心教导,因为由始至终,父亲都在鼓励自己努力奋斗,攀上生命的巅峰。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是男孩最远大的理想。这种理想本身没有问题,但在以下情况下却是有问题的:他之所以确立这种理想,只是因为不想履行所有人都应履行的社会义务。

    男孩其实在追逐一项十分远大的目标,这是更深入的观察得出的结论。他以往一直是全班第一,并想将来也能如此。实现该目标需要具备一些优良的品性,包括专注、努力等。但只有这些品性,他认为还不够,他还想摒弃人生中所有看似与目标无关的事物。他这种思想可概述成一句话:“我一定要摒弃所有可有可无的社会关系,这样才能获得荣誉,投身科学。”

    但他并无这种说法和想法,反过来却说自己容貌丑陋,想用这种琐碎的托词,实现自身目标。由于这种托词能让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且有充足的理由,因此在他的行动计划中,这种托词是相当关键的。眼下,他为了继续追逐心底隐藏的目标,就要坚持这种观点,对自己容貌的丑陋之处加以夸张。但是他若公然表示自己想跟苦行僧一样,远离人群,独自生活,以达成永远占据第一的目标,那他心里的想法必然会被人轻易识穿。这说明在意识层次中,他并未发现自己只想扮演出类拔萃的关键角色,而在无意识中,他却已经确立了这种目标。

    他从来没有打算为达成目标奉献所有,倾尽全力。若他果真公开孤注一掷,只为在科学领域功成名就,那他的确尚不确定自己最终到底能否成功。若以自身容貌丑陋作为没有勇气参与社交的托词,那在达成目标这件事上,他也许会有更多信心。除此之外,所有公然表示自己希望一直占据首位,表现出众,且宁愿放弃所有社交以达成该目标的人,一般都会被人耻笑。这说明这是一种让人连想一想的勇气都没有的恐怖念头。众所周知,有些念头绝对不能公开,是兼顾影响与利己得出的结论,所以男孩只能在无意识中隐藏指引自己人生的思想。

    眼下,若我们向此人揭露其最重要的人生动机,同时表明,他是因畏惧毁坏自己当前的行为模式,才没有勇气直面自己的一些倾向,必然会完全打乱其总体精神机制。他先前愿意牺牲所有,阻挠发生的事,这时终究还是要发生了。忽然之间,他无意识的思想过程就被这样清楚、彻底地公开了。他根本没有勇气想象、拥有的思想,只要察觉便会打乱他总体行为模式的倾向,全都被揭露出来,不带半分掩饰。无论什么人,都拒绝采纳所有或许会阻挠自己根据自身意志采取行动的观点,宁愿采纳能证实自身态度与行为合理性的观点,这是人类共有的特征。即人们只会采纳自认为能为自己创造价值的事物,将所有自认为有好处的事物全都放在意识中,将所有会损坏固有行为模式的事物全都丢进深不见底的无意识中。

    第二个病例,有个男孩十分优秀,一直以来都被当老师的父亲鼓励争做全班第一。一开始,男孩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如此。在自己的圈子里,他是最富魅力的人,并有几位密友。

    转折出现在他十八岁那年。他失去了一切生活乐趣,情绪低落而急躁,为离开当前这个世界,他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且总是很快毁掉刚刚建立的友情。所有人都能根据他的表现了解到,他遭遇了巨大的阻碍,但在他父亲看来,他不出门就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因此是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男孩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不停地发出怨言,说他一切的生活乐趣都被父亲扼杀了,他已失去自信与勇气,无法继续存活,失去一切的他在余下的人生中将是孤独而悲惨的。他的学习成绩也退步了很多,读大学期间,连及格都做不到。根据他的说法,这种转折始于一场聚会,朋友们在聚会上取笑他,因为他对现代文学所知不多。之后,他离群索居的念头变得越来越确定,因为同类事件又发生了很多次。他跟父亲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劣,因为他执意相信,父亲要为自己的悲惨负责。

    上述两个案例有很多相像之处。第一个案例中的病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有妹妹从中阻挠。第二个案例中的病人坚信一切错误都在父亲,所以深深仇视父亲,这便是其症结所在。两位病人都以所谓英雄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指引思想。沉迷于该理想中的二人切断了跟身边环境所有的关联,以至于情绪低落,丧失生活信心,想从人生舞台上退下,再不出现。但第二个男孩断然不会认为:“我应该从社会生活中退场,痛苦地度过余生,反正我已经做不成英雄了。”

    他的父亲的确犯了错,他所受的教育同样是错误的。然而,他看见及不断埋怨的,很明显只有父亲教育方法的错误,只因他想寻觅合理的借口,逃避社会。可是能让他光明正大逃避社会的好法子好像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以自己受到的教育太过糟糕作为托词。这种做法能让他把所有责任都推给父亲,让自身免受失败的痛苦,这点才是最关键的。此外,他要保留少许尊严,追逐自己远大的理想,这也是唯一的方法。他认为自己先前成就不凡,将来也必然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只因父亲的教育方法出错,才阻挠了他当前取得更非凡的成就,父亲要为此负全责。

    他的无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如下观点:“我应竭尽所能撤出人生的战场,因为眼下我离这个战场太近了,且相较于从前,一直考第一名的难度也提高了。”但没人会这样说出来,因为大家都知道,要让普通人接纳这种观点,颇具难度。不过,男孩确实持有这种观点,他的行为与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点。他为了寻找从人生的战场撤出的借口,罗列了很多点,最终心愿达成。通过对父亲错误教育方法的连连抱怨,他顺利逃避了社会和所有务必要由他自己做出的人生抉择。他的上述观点必须隐藏于无意识中,因为其若提升到意识的层次,一定会破坏其秘密的行为模式。有什么人能评价他本领不强?这种人要如何解释他过去非凡的成就?如果在之后的日子里,他继续毫无成就,也要由他父亲以及那糟糕的教育方法承担责任,至于他自己,当然不会受到指责。男孩这时拥有了多种身份,稳固占据了上风:第一,作为辩护人,他竭尽所能辩护,说明并非自己犯了错;第二,作为原告,他又极力向父亲及其教育方法提出谴责;更有甚者,他还拥有法官的身份,执意做出判决,让父亲负全责。他怎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舍弃当前这种对他这么有益的观点?作为儿子,只要他愿意且持续采用这种方法,就能摆脱一切责任,将父亲变成永久谴责的对象,对于这一点,他再明白不过了。

    第五节 梦

    通过人做的梦,能看出其总体性格,这是世人一直以来的观点。利希滕贝格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期,他曾提出了一种有少许夸张的说法:根据梦推导个人的性格与本质,比根据其言行推导这二者更简单。我们认为,一定要用最慎重的态度处理心灵活动的单个现象,同时要在该现象与其他现象间建立关联,在这种关联基础上进行思考。所以要毫无顾虑地以梦为依据,推导一个人的人格,一定要在解析其人格时,从心灵其他的表现中找出强大的依据,为我们对他的梦做出的解析提供证明。

    从远古时期,人们便开始解析梦。我们能以对文化发展史的研究,特别是神话、英雄传说的各种例子为依据,推导出如下结论:相较于今人,古人对于梦的解析怀有更加强烈的兴趣,且相较于今人,古代的一般人对梦的了解也更深。要了解古人对梦有多熟悉,只需回忆梦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何等关键,回忆西塞罗创作的有关梦的作品,或回忆《圣经》中描绘的各种梦境即可。有无数相关案例,例如在描绘梦境时,《圣经》不是给出巧妙、含混的解析,就是佯装梦的含义十分清晰,不管什么人都能明白,因此仅限于客观、坦率地描绘,比如约瑟在梦中见到了麦穗,并向兄长们描绘了这个梦。在源自截然不同的文化的尼伯龙根传说中,人们也会把梦视为真的,把梦中见过某种东西当成一种证据,证明这种东西真的存在。

    探寻人类心灵时,若过度依靠梦,就会跟尝试在梦和梦的解析中寻觅超自然力量的人变成同一种人,要清楚了解问题的实质就会变得相当困难。我们要接受梦给出的证据而没有任何顾虑,必要前提是我们从梦中得到的观念有其他方面的很多研究证明、巩固。

    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对于将来,梦的意义很特别。部分唯心主义者还演变到让梦来影响自身,例如我们的一位病人,他整天沉迷于股票投机,将所有好工作轻易拒之门外。然而,他在买入卖出股票时,却总是以自己的梦为依据,并养成了习惯,他认为不这么做,自己一定会倒霉,他时常罗列之前的各种经历作为证据。他梦到的往往是他白天专心思考的东西,梦由心生,这是很自然的。他据此一直以梦鼓励自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都光明正大地表示,梦让自己获利不俗。不过,很快他又改口说不再相信梦的价值了,一定是折腾光了钱。赔钱赚钱对炒股之人是家常便饭,哪怕没有梦的引导,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说梦能在这里头发挥何种神奇作用,是无凭无据的。其实人若对一件事兴趣浓厚,就算到了晚上,也会继续对白天思考的问题埋头苦思。有人因此费尽心机,晚上总是睡不着觉。有人能睡着,也会在梦中继续思考,一直没有闲下来。

    实际上,在睡眠期间充斥于我们意识的这种特殊现象就等同于一道桥,将昨天和明天连在了一起。若能了解某个人大致以何种态度对待人生,以及他怎样在这时与那时之间建立了关联,那关于他的梦的结构特征与意义,我们基本就能了解了,即人的总体人生态度决定了其做的梦。

    有位年轻女士梦到自己因丈夫忘记了结婚纪念日而指责丈夫。这个梦应具备多重意义,如果这种事在实际生活中也曾出现过,显然说明妻子觉得自己被忽略了,夫妻关系遭遇了困境。女士表示,自己原本也忘记了结婚纪念日,最后又想起来了,可在梦里,丈夫想起这个日子,却是基于她的提醒。这说明在她看来,她在夫妻关系中表现更为优秀。她在回答我们更深入的提问时说,过去丈夫每次都会记得他们的结婚纪念日,梦中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出现过。我们由此了解到,这个梦说明,她唯恐丈夫将来有一日会做出这种事,这是她对将来深切的忧虑。我们以这个梦为依据,初步判定她热衷于批评、挑剔他人,无缘无故就会找人麻烦,经常跟丈夫发生矛盾,引起矛盾的理由却根本不成立。

    如此解析她的梦到底是对是错,我们无法百分百确定,除非能找到其他证据。我们为此问及她最初的童年记忆,她谈到了一件事,直到现在还忘不了。三岁那年,她从姑姑那里收到了一份让她非常自豪的礼物:一个木勺子。有一回,她玩木勺子时把它掉进了小溪里,溪水把它冲走了。之后接连很多天,她都在为此事感伤,身边人因此也都开始留意这件事。

    我们据此能够假设,她的梦其实表明她觉得自己的婚姻也会消失,一如被冲走的勺子,她应该如何应对将来丈夫真的忘记结婚纪念日时的情况?

    她还曾梦见丈夫带自己去攀登一座高楼,在向上走的过程中,楼梯的陡峭程度不断增加。她觉得自己可能攀登得太高了,马上产生了头晕、惶恐的感觉,到了最后,她居然昏倒了。清醒之际,普通人也许也会有相似的经历。这种头晕的感觉在很高的地方更易出现,可相较于这种地方,在相对幽僻之处,将产生更加强烈的惶恐。我们若在这两个梦之间建立关联,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其内部隐藏的思想、感受、意义,并能更深入了解做梦之人:这位女士忧心自己会从很高的地方掉下去,忧心自己会受伤,忧心灾祸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丈夫对自己的感情越来越淡或其他同类事件,在她眼中都是巨大的灾难。试想若因某一原因,丈夫跟她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若他们二人的婚姻出现了不协调因素,情况又会如何?他们也许会吵架乃至动手,最终,妻子也许会昏倒,整件事因此宣告结束。其实这种情况在他们的某次争执中的确出现过。

    眼下,对于第二个梦,我们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际上,梦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才是重要的,思想感情本身并不重要,对思想感情只有一点要求,就是不管从哪方面看,其都要有实用价值,且能对外表达。第二个梦中的女士以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遇到的人生问题,好像在说:“要想不跌得太厉害,就不要爬到太高的地方去!”在《婚姻的歌》中,歌德叙述了这样一个梦:一名骑士从乡间归来,回到自家的城堡,发觉其中人丁稀少。他筋疲力尽,躺在床上进入了梦乡,梦到有些小矮人从床底钻出来,举办婚礼。从梦中醒来后,他觉得十分快乐,他心底想要结婚的念头在这个梦中得以展现。之后他结婚了,他在梦中见到的景象成了真。

    在这个梦中,我们找到了很多元素,大家对此都很熟悉了:第一,梦背后潜藏着作者对自己婚姻的评价;第二,做梦的骑士渴求什么,不能缺少什么,以及他对眼前生活的态度,都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来。为了改善现在的生活,他想结婚,因此梦到了关于婚姻的事物。翌日醒来后,他便坚信结婚必然能大大改善他的生活。

    接下来说这样一个梦,做梦者是一名二十八岁的男士。梦中发生的事跌宕起伏,好像人发烧时的体温,将做梦之人在真实生活中的思想揭露得一清二楚。特别是梦中明显揭露出做梦之人非常自卑,并十分渴望权力与优越感。他这样描述他的梦:“我跟很多人一起去旅行,我们要去一个很小的车站,并在当地的小镇上住一晚,因为我们旅行要坐的船不够大。夜里,我们听说那艘船要沉没了。为了让船不至于完全沉没,参与旅行的人全都被命令去船上,借助水泵把水抽出去。我迅速跑到船上,因为我想到自己有些行李很贵重。大家此时已开始借助水泵忙活起来了。我却想去行李舱,不想做这项工作。之后,我从窗户那里把我的旅行袋打捞出来,并发现了一个铅笔刀,便将其放进旅行袋中。我最喜欢的是我的旅行袋,其次就是这个铅笔刀了。船下沉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便从船上跳进了海里,同时跳下来的还有一个我熟悉的人。我从海里游到岸上,沿着一个地势非常高的码头走到一座悬崖上,然后从那陡峭的悬崖往下滑,这是我唯一能走的路。而从船上跳下来以后,我就再没见到那个伙伴。我下滑的速度不断加快,很担心自己会这样摔死。最终,我来到悬崖底端,一个年轻人刚好出现在我身边,我们像陌生人也像旧相识。年轻人跟一些人站在一起,一言不发,原来是在罢工。我感觉这个年轻人似曾相识,他似乎对我在船沉没时不顾别人逃走一事有所了解,用批评的口吻跟我说:‘你为什么要来这儿?’我有心从这座深谷中出去,可四下里都是悬崖,从悬崖顶端垂落的绳索又太纤细,让我借助这些绳索向上攀爬,我可没有勇气。为了出去,我想尽各种方法,拼尽全身力气,却不停地跌回谷底。到了最后,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爬上去的,但我的确是上去了。这段情节可能被我跳过了,因为我没有耐心,便特意没有将其加入梦中。悬崖旁边有一条小道,往来的行人都向我问好,态度友善,而靠近悬崖那边有一道篱笆环绕。”

    在回想此前的人生历程时,这位男士首先提到,五岁前自己总是病得很厉害,五岁后还是经常得一些小病。父母将病弱的他照料得无微不至,对他宠爱有加。他跟其他孩子交往不多,父母还会在每回他想跟大人交往时提醒他,孩子跟大人到底不一样,玩耍时要在大人的视线范围内,要乖巧,不要打断大人的话,更不可喧闹。这导致他小小年纪便无法跟父母之外的人往来,无法得到步入社会的机会。跟同年纪的人比起来,他落后了太多,无论如何都追不上去,这种结果更加恶劣。不仅如此,在伙伴们眼中,他如此蠢笨,受尽讥讽,这也跟我们的推导没有出入。他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结交朋友,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因环境的刺激变得自卑至极。父母是他唯一的教育者,父亲很善良,也很急躁,和专断,母亲柔弱但不体贴,乃至有少许蛮横。父母的性格与脾气决定了他必将接受极其严苛的教育,他们再怎么不厌其烦地说明自己有多爱他,多为他着想,都不能改变这一点。能够想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肯定受尽挫败,消沉沮丧。幼时他遭遇了一件直到现在依然铭记于心的大事。三岁那年,母亲便以他不乖为由,让他跪在很多豌豆上半小时。但实际上,他早就告诉过母亲,自己不想出去帮她跑腿是因为外边有个马夫让自己很畏惧,所以母亲对他为什么不乖心知肚明。平日里,他挨打的次数并不多,一旦挨打,父母就会用一条编织细密的皮鞭抽打他。打完以后,父母会要求他恳请他们饶恕自己,还要说明自己为什么会挨打。“孩子理应对自己犯的错有清楚的认知。”这便是父亲给出的理由。他曾平白无故挨了一顿打,打完以后,无法说明自己为什么挨打,于是又挨了一顿打。为了不让父亲再打自己,他只能胡编了些错误。

    他因此自幼便以强烈的敌对态度对待父母,再加上他的自卑不断加剧,严重到没有勇气想象自己也能有出头之日。跟家庭生活类似,他的学校生活基本也是由一系列失败组成的,只是程度大小不一。他十八岁以前,在学校不断遭人讥讽,连老师也讥讽过他。当时老师当众读了他写的一篇很糟糕的文章,其间加入多处评语,都是讥讽性质的。

    在上述各种悲惨经历的作用下,他不想跟人交往的意愿不断增强,终有一日将主动跟社会脱离关系。他在应对父母时偶然找到了拒不讲话这个回击方法,颇具可行性,但代价极高。人能跟外界建立密切关联,靠的是语言这条纽带,拒不讲话便相当于他自动放弃了这一纽带和自己跟外界的一切关联,这点毋庸置疑。他一定会因拒绝跟所有人讲话,成为彻底的孤家寡人。人们全都误会他,他也不跟大家特别是父母讲话,最终被所有人冷落一旁。他在之后谈恋爱时,也不断遭遇挫败,因此悲伤不已。能吸引他进入社会的人与事,就这样彻底消失了。二十八岁前,他的人生历程便是如此。他的社会感越来越被歪曲,被吞没,这源自他心底隐藏的深刻的自卑情结,以及该情结刺激产生的让人难以理解的雄心壮志与对尊贵、出众无法压抑的巨大渴望。他的心灵随着他语言的减少不断膨胀。他白天夜里都在做种种平步青云、建功立业的梦。前文描述的梦便是他在某个夜晚做的,其中他的行为与行为模式完全契合了他心灵的发展,我们把这一点看得一清二楚。

    接下来回想一下西塞罗描述的一个梦,也是文学史上最有名的预言梦中的一个,然后我们再最终总结一下与梦相关的这些内容。

    有一回,诗人西摩尼得斯在大街上见到了一具尸体,也不知是什么人,他将其好好安葬了。之后,他在出海远航前受到了那名死者的鬼魂的告诫,说他会在此次航行中丧命于海中。西摩尼得斯于是退出了此次远航,那些未退出者后来全都遇难了。

    史料显示,世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始终不曾忘记这一跟梦相关的沉船灾难。

    我们先要明确,当时的船出海时出现事故是常事,所以很多人出海前都会梦见船沉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解释上述事件。这个持久流传的梦相较于其他沉船梦,看起来非常特别,其展现了梦与现实一种特殊且让人震惊的巧合。这种故事对喜欢探寻神秘梦的人来说,必然是非常受欢迎的,这点能够想象。但我们却十分理智、清醒地对这个梦做了这样一番解析:对于那次远航,我们这位诗人很有可能并不期待,因为他非常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他的犹豫一直持续到了即将做出最终决断之际,这迫使他找了一个合理的借口,来解释自己为何会犹豫。他想起了那名死者,此人被他好好安葬,因此要向他致谢,预言家这个角色就由此人来扮演。他由此得到了一个借口,退出了此次远航。由于人们一般只会铭记震撼人心之事,隐藏着无尽智慧之事,以及根本无法想象之事,而能世代流传下来的同样是这些事,因此若并未出现沉船事件,这个梦和这个故事便无法流传后世。简而言之,要解释梦因何能够预测将来,只需明确一点:人在真实生活中怀有何种人生态度,其做的梦就怀有何种态度。

    务必还要留意一点,即只有很少的梦能被解析得一清二楚,要如此解析所有的梦,是很困难的。做完梦以后,我们马上就会忘记,就算没有忘,若不是对解析梦很精通,也难以将梦中隐藏的含义明确解析出来。但梦说到底,仅仅是对个人行为与行为模式的象征性或暗喻性展现。比喻或是象征能让人们进入其渴望进入的环境,这便是其关键意义所在。若我们正专心解决某一问题,若我们已从心灵中得知,从哪个方向出发能拉近与该问题的距离,那找到一种强大的力量,促进我们进入一种环境,在其中解决问题,便是种可取的做法。由于增强感情或制造解决问题所需的动力都是梦的强项,因此选择做梦是很明智的。虽然对梦的原理毫无了解,但做梦之人只需找出某一形式的材料与动力已经足够,梦会做完余下的工作,现实就是如此。梦之所以能秘密展现做梦之人的行为模式,是因为梦的内容其实就源自做梦之人的思想。梦就好比一股烟,能够让大家了解哪个地方发生了火灾。在看到这股烟之余,经验丰富的伐木工人还能以烟的情况为依据,确定发生火灾的是哪种类型的树木。而精神科医生若富有经验,也能以对梦的解析为依据,概括出人的天性,二者的道理是相同的。

    总之,在说明做梦之人致力于解决某一人生问题之余,梦还说明了此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梦中,社会感与对权力的追逐这两项影响做梦之人与外界关系的元素,也将清晰展现出来,这点要格外留意。

    第六节 天赋

    能帮我们评判个人的心灵现象中还包括智力这种现象,我们还没有谈到。由于我们相信任何人都会犯错,任何人都会为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借助种种复杂的自私自利方法、道德方法等,因此对于个人的自我评价,我们一般不会太过重视。但在有限的范畴内,我们依然能以一些特殊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作为切入点,对个人的人格特征展开研究,即我们断然不能忽视个人的想法和言谈,否则便无法正确评价他们。

    所谓天赋,是指在做出种种判断的过程中,个人展现出的特殊能力。由始至终,天赋都是不计其数的研究、分析、测试的对象,而智力测试是最出名的,用来测试孩子和成年人的智力。但上述测试截止到目前,全都无法让人满意。每批学生接受测试的结果通常都能说明,老师就算不进行测试,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且不费吹灰之力。实验心理学家一开始将智力测试当成一种伟大的发明,但也对这种测试在某种意义上堪称多此一举心知肚明。另外,很多测试结果糟糕的孩子,也许会在数年后忽然展现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发展势头与能力,因为孩子的思维与判断力发展得既不稳定,也不规律,同样属于智力测试的不确定之处。务必还要留意一点,在大城市或一些社交圈子里生活的孩子会以更充足的准备迎接这类测试,这是由其更加广阔的生活范围决定的。在测试中,这种孩子将有更出色的智力表现。这种测试成绩会把那些没有如此充足准备的孩子反衬得相当逊色,哪怕这种成绩本身并不可靠。通常说来,相较于出身贫苦的孩子,出身富裕的孩子在八到十岁之间要机灵很多,这点大家都有所了解。不过,这只能表示出身富裕的孩子自幼生活的环境导致了这种差异,并不表示这些孩子的天赋更高。

    在智力测试方面,我们至今尚未取得太大进步。显然,在柏林、汉堡的测试中成绩最高的孩子,很多在之后的学习中并没有良好的表现,真让人惋惜。该现象表明,孩子将来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智力测试的成绩。反过来,个体心理学实验以找到发展过程中隐藏的积极元素,而非判断发展程度为目的,因此更加可靠。而且相关研究还能在有需要的情况下,教会孩子怎样改正错误。简而言之,要把孩子的思维与判断力跟其他心灵活动关联起来思考,无论如何不能让其跟总体心灵活动脱节,便是个体心理学始终坚持的原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