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决定钱袋-富有从改变观念开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首先像亿万富翁一样思考

    适应人群:不善于思考的穷人。

    致富指数:★★★★

    穷人迷思:穷之所以穷,富人之所以富,不在于文凭的高低,也不在于现有职位的卑微或显赫,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是恪守穷人思维还是富人思维。

    爱思考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富人,但富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因为思考是让一切做出改变的开始,也只有通过思考,才可以让一切改变。

    美国俄亥俄州一家小店的售货员普洛斯特和杂货店老板盖姆脾气相投,俩人经常互相串门,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盛夏的一天,普洛斯特到盖姆家,一起在楼前喝咖啡闲聊,盖姆夫人在一旁洗衣服。普洛斯特突然发现,盖姆夫人手中用的是一块黑黝黝的粗糙肥皂,与她洁白细嫩的手形成鲜明的反差,他不禁叫道:“这肥皂真令人恶心!”普洛斯特和盖姆就此议论起如何作出一种又白又香的肥皂来。那个年代,使用黑肥皂是一件平常事,但有心的普洛斯特却萌发出创业的念头。

    他和盖姆决定开办一家专门制造肥皂的公司,名称就用他俩名字的头一个字母P和G,叫P&G公司。普洛斯特聘请自己的哥哥威廉姆当技师,研制洁白美观的肥皂。经过一年的精心研制,一种洁白的椭圆形肥皂产生了,普洛斯特和盖姆欣喜若狂。

    像面对刚刚诞生的婴儿一样,该给它起一个什么动听的名字呢?普洛斯特煞费苦心,日夜琢磨。星期天,普洛斯特来到教堂做礼拜,一面想着为新肥皂命名的事,一面听神父朗读圣诗:“你来自象牙似的宫殿,你所有的衣物沾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普洛斯特心头一热:“对!就叫‘象牙肥皂’,‘象牙肥皂’洁白如玉,又语出圣诗,能洗净心灵的污秽,更不用说外在的尘埃。”

    美好的产品、圣洁的名字,谁能不爱?P&G公司为此申请了专利。为了把这种产品推向市场,普洛斯特和盖姆决定大力进行广告宣传。他们聘请名牌大学的著名化学家分析“象牙肥皂”的化学成分,从中选择最有说服力和诱惑力的数据,并将它们巧妙地穿插在广告中,让消费者对“象牙肥皂”的优良品质深信不疑。P&G也由此大获成功。

    富人爱思考,借助思考,富人们更容易找到获取成功的突击方向,可以在阻挡自己的障碍上撕开缺口。善于和珍视思考,是富人所具备的可贵品质。

    穷人如果希望改变自己的状况,获得进步,那么首先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思维。

    思维突破:像亿万富翁一样思考

    贫穷是一种思想障碍,而不是一种经济状态,富人最大的资产不是他账户上的数字,而是他与众不同的思考试,如果你想变富,就必须学习像亿万富翁一样思考。

    香港领带大王曾宪梓是学习像富人一样思考的典型。

    在商业竞争十分激烈的香港,曾宪梓正是因为独辟蹊径,抓住生产高档领带这个商机,才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曾宪梓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艰苦,家中经济困难,无钱支付学费,从中学到大学的学费全靠国家发给的助学金。他1961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生物系,1963年5月去泰国,1968年又回到香港。在这段时间中,他的处境甚为艰难,甚至给人当过保姆看孩子挣钱。空余时间他抓紧时间阅读有关经营方面的书籍,向一些内行人请教经营的基本常识和技巧,他还注意研究香港的工商业及市场情况。经过长期的琢磨思考,有一天终于从市场的“缝隙”中找到了发展的机遇:香港服装业很发达,400多万香港人中,有不少人有好几套西装。香港比较流行的话,叫做“着西装,捡烟头”,捡烟头的人都穿西装,可见西装之普遍。可曾宪梓发现,在香港没有一家像样的生产高档次领带的工厂,于是他决定开设领带厂。

    曾宪梓在决定办领带厂后,遇到了一系列想象不到的困难。

    最初,他从人们的价格承受能力考虑,准备生产大众化、低档次领带,试图以便宜的价格来吸引顾客,领带的批发价低至58元一打,减除成本38元,心想还可以赚20元。可惜,现实却偏偏开他的玩笑,买主拼命压价,利润所剩无几,尽管这样,还是不容易销出,一度经营不顺。

    他吸取了产品“受阻”的教训,决定尝试生产高档次领带。他用剩下的钱,到名牌商场买了4条受顾客欢迎的高级领带,买回后逐一“解剖”,研究它的制造工艺。他根据样品,另外制作了4条领带,并将“复制品”与原装货一起交给行家鉴别,结果以假乱真,行家也无法识别。这样一来,进一步坚定了他生产高级领带的想法。

    他立即借了一笔钱,购买了一批高级布料,赶做了许多领带。岂料,领带商因怀疑产品质量而不从他这里进货,一度造成了产品的积压。

    曾宪梓想,别人不买我的货,主要是不认识这些货,如果将它放在高档商店的显著位置,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可能会打开销路。他把自己缝制的4条领带寄存在当时位于旺角的瑞星百货公司内,要求陈列在最显眼的位置,供顾客选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领带受到广泛好评,随之而来的是销量的大增。曾宪梓也因此而一举成功。

    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制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你首先要改变思维,像一个富人那样去思考,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事业才能够得到发展。

    从心理上成为一名富人

    适应人群:固守穷人心理的穷人。

    致富指数:★★★★★

    穷人迷思:富人就算穿双草鞋,看上去还是像个富人;穷人就算戴上黄金,看上去还是像个穷人。想变成富人,首先从心理上应该是个富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或许从外表上看去像富人,却是一副穷人做派。实际上他们根本不能算富人,只是一些比较有钱的“穷人”罢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想成为一名富人,首先必须从心理上成为一名富人。只有从心理上成为一名富人,才能摆脱心理的贫穷。

    井底里有一只刚出生不久的青蛙,对生活充满了好奇。

    小青蛙问:“妈妈,我们头顶上蓝蓝的、白白的,是什么东西?”

    妈妈回答说:“是天空,是白云,孩子。”

    小青蛙说:“白云大吗?天空高吗?”

    妈妈说:“前辈们都说云有井口那么大,天比井口要高很多。”

    小青蛙说:“妈妈,我想出去看看,到底它们有多大多高?”

    妈妈说:“孩子,你千万不能有这种念头。”

    小青蛙说:“为什么?”

    妈妈说:“前辈们都说跳不出去的。就凭我们这点本事,世世代代都只能在井里待着。”

    小青蛙有些不甘心地说:“可是前辈们没有试过吗?”

    妈妈说:“别说傻话了。前辈们那么有经验,而且,一代又一代,怎么可能会有错?”

    小青蛙低着头说:“知道了。”

    自此以后,小青蛙不再有跳出井口的想法。

    小青蛙的悲剧就在于它“不再有跳出井口的想法”了。只有你的心中存有广阔的蓝天,你才能跳出贫穷的井,成为一名富人,如果连跳出井口的愿望都没有,那么,此后就只能坐在井底了。

    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有钱人和富人的区别,做一个一时的有钱人很容易,但做一个真正的富人并没有那么简单。有钱人的财富是需要用富的思想去统率、去维持的,如果只是口袋变富,而思想心理仍旧是穷人的思想和心理,那么这些财富是不会长久的。

    思维突破:从心理上成为富人

    穷人有受穷的原因,富人有发财的理由,这其中没有什么偶然,只有不变的必然。我们不要把目光全盯在财富的获取上,而应该放在自己思想和心理的锻炼上,一旦自己的思想富有了,那么致富就是时间的问题了。也只有我们从心理上富有了,才能真正地驾驭财富,而不被财富所伤。

    因此,必须首先从心理上成为一名富人,穷人才能够致富。

    洛克菲勒小时候,全家过着不安定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地被迫搬迁,历尽艰辛横跨纽约州的南部。可他们却有一种步步上升的良好感觉,镇子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繁华,也一个比一个更给人以希望。

    1854年,15岁的洛克菲勒来到克利夫兰的中心中学读书,这是克利夫兰最好的一所中学。据他的同学后来回忆说:“他是个用功的学生,严肃认真、沉默寡言,从来不大声说话,也不喜欢打打闹闹。”

    不管有多孤僻,洛克菲勒一直有他自己的朋友圈子。他有个好朋友,名叫马克·汉纳,后来成为铁路、矿业和银行三方面的大实业家,当上美国参议员,并作为竞选总统的后台老板,在政界为洛克菲勒行将解散的美孚石油托拉斯进行斡旋。

    洛克菲勒和马克·汉纳,两个后来影响了美国历史的大人物,在全班几十个同学中能结为知己,不能说出于偶然。美国历史学家们承认,他们两人的天赋都与众不同,一定是受了对方的吸引,才走到一起的。

    表面木讷的洛克菲勒,其内心的精明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同龄人。汉纳是个饶舌的小家伙,通常是他说个不停,而洛克菲勒则是他忠实的听众。应当承认,汉纳口才不错,关于赚钱的许多想法也和洛克菲勒不谋而合,只是汉纳善于表达,而洛克菲勒习惯沉默罢了。有一次,马克·汉纳问他:“约翰,你打算今后挣多少钱?”

    “十万美元。”洛克菲勒不假思索地说。

    汉纳吓了一跳,因为他的目标只是五万美元,而洛克菲勒整整是他的两倍。

    当时的美国,一万美元已够得上富人的称号,可以买下几座小型工厂和五百英亩以上的土地。而在克利夫兰,拥有五万元资产的富豪屈指可数。约翰·洛克菲勒开口就是十万元,瞧他轻描淡写的模样,仿佛十万美元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

    当时同学们都嘲笑这个开口就是十万的家伙的狂妄,殊不知,不久的将来,洛克菲勒真的做到了,而且不是十万,是亿万!

    在小小的洛克菲勒的心目中,他就将自己的财富定位在很高的位置上。最终,他也获得了比别人高亿万倍的成就。

    如果你愿意去改变自己的心理,像富人们一样,你也可以富。如果你愿意,你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做;如果你愿意,你就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做你愿意做的事情,别人说你我行我素也好,别人说你固执己见也好,管他们怎么说呢?

    拥有富人的心理就应该是这样的!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思想,是认为自己注定贫穷、必须老死于贫穷的信念!

    只靠学校教育成不了亿万富翁

    适应人群:只把学历作为致富良方的穷人。

    致富指数:★★★★★

    穷人迷思:在穷人眼里,高学历是一块“香饽饽”,似乎拥有它,就与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画上了等号。但亿万富翁并不是一纸文凭所能成就的,如果你只会死记硬背知识,而不开发自己的大脑,即使你是博士生,也只能受穷。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穷人这样认为:“只要把学上好了,财富自然就有了。”这个论断到底正确与否?在回答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项调查。

    据有关部门一次对中国15个省市千万富翁调查的结果显示:

    受教育程度硕士及以上者为310人,占3.1%;大学本科2420人,占24.6%;大学专科2503人,占25.4%;高中2230人,占22.6%;初中1201人,占12.2%;中专1026人,占10.4%;小学172人,占1.7%。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国的千万富翁受教育程度集中在中学、大专、本科上,平均值在大专水平,本科学历的富翁中以年轻人居多。由此可见,能否成为富翁,其关键并不在于学历的高低。

    而当我们再将目光转向社会之时,我们会发现中国目前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数万硕士生、博士生,他们都成为亿万富翁了吗?显然没有,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开篇的那个论断是错误的,只靠学校教育成不了亿万富翁。

    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墨尔斯教授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博士后;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大富翁。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很多穷人眼里,高学历成了“香饽饽”,似乎拥有它,就与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画上了等号。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

    不可否认,学历是证明一个人所学知识的一种标准,却不是唯一标准,更不是绝对标准。一个人有高学历固然好,但具备高素质比高学历更重要。高强的学习能力,是形成高素质的必要前提,但是一个学历并不高,却极具智慧的人,同样能够掌握手中的命运,他能够凭借善于思考的大脑、灵感的迸发、机遇的挑战以及卓绝的才能,最终实现一个又一个理想。

    思维突破:学历与财富并不成正比

    犹太人有则笑话,谈的是智能与财富的关系。

    从前,有两位拉比在交谈:

    “智能与金钱,哪一样比较重要?”

    “当然是智能重要。”

    “既然如此,有智能的人为何要帮富人做事呢?而富人却不替有智能的人做事?为什么学者、哲学家老是在讨好富人,而富人却对有智能的人摆出狂态呢?”

    “这很简单。有智能的人知道金钱的价值,而富人却不知道智能的重要。”

    在这个故事里,拉比认识到金钱的价值。他说得很对,有智能的人应该知道金钱的价值,不应该和金钱脱节。没有金钱的智能是没有用的智能,就没有什么价值。只有让智能和金钱结合,智能的价值才能在现实世界中显露出来。而接受学校教育并没有将智能和金钱结合起来,所以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并不一定都会成为富翁。

    这也就是说,高学历并不代表着高成功率,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将来。日本西武集团主席堤义明认为,学历只是一个人受教育时间的证明,不等于一个人有多少实际的才干。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曾写过一本书叫《让学历见鬼去吧》。盛田昭夫提出要把索尼公司的人事档案全部烧毁,以便在公司里杜绝学历上的任何歧视,因为那样会阻碍公司的发展。他在索尼公司大力提倡不论学历高低,只比能力大小的做法。

    学知识、拿文凭是一种好现象,但轻视低学历却是一种怪观象了。一个人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在学校接受教育或者自学来培养,日后的发展只能在实践中锻炼。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努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只要你找到了适合自我发展的工作,并在其中有创意地工作,你才能超越一般的劳动者,成为人才。

    赚钱能力通过积累和学习而来

    适应人群:想获取赚钱秘诀的穷人。

    致富指数:★★★★★

    穷人迷思:穷人要记住,想成功,就必须跟成功者在一起,只要你能够了解成功的人做哪些事情,采取哪些行动,只要你跟他们做同样的事情,你就一定可以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穷人总认为富人赚钱一定有秘诀,不然不会那样轻易就成功的。其实,富人富起来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智慧,也就是说,用已经证明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成功。穷人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们不去学习别人的经验,都只是在用自己的经验。

    学习自己所需要的技能和本领,是真正富人的特点。李嘉诚是一个真正的富人,他也就具有真正富人的特点。比如他煞费苦心学习广州话和英语让自己适应了香港社会,从而为日后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穷人在赚钱之初,也许并不理解世事的艰难,并不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当然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穷人只要知道,要想将来获得巨大的成功,就要首先做一个谦虚的学生。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从做学徒开始的。

    有人曾经这样总结:几乎“每一个成功者都曾经干过学徒这一行”。杰伊·科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杰伊·科克出生在俄亥俄州,14岁时就去杂货店当学徒。15岁时,他到圣路易的法国人城堡中去,学习做皮毛生意。很快,他就从中找到了诀窍,没多长时间,就赚了一笔钱。他由此起家,到费城去做生意,还购买了宾州运河公司的股票,生意越做越大。

    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杰伊·科克自己的总公司正式成立,同时,还在伦敦和纽约分别设立了分公司。他的从事新闻事业的弟弟向当时的俄亥俄州州长——波兰·乔伊斯部长推荐了他,他因此深得乔伊斯部长的信任。在战争期间,他全力配合乔伊斯部长的工作,为北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可以说,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几乎是平步青云。

    后来,杰伊·科克回忆说,还是他当学徒的经历让他受益终身,那个时刻,让他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最重要的是,他学到了挣钱的本领。

    日本著名实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经验是很重要的,智慧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做一件事,不管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宝贵的经验。”既然只靠学校教育成不了亿万富翁,那必然要在实践中积累和学习赚钱的能力,这时经验就是你宝贵的财富之匙。

    思维突破: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

    生活中,常听到有人抱怨薪水太低、运气不好、怀才不遇。但这些人却不知道自己其实正处于一所可以求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大校园里,今后一切可能的成功,都要看自己今日学习的态度和效率。无论目前职位多么低微,汲取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将对你的事业大有裨益。

    有这么一类人:在商店里工作多年,只会按顾客的要求拿东西,对商业一窍不通。他只是在挣钱糊口,不思考,不关心商品的特点和顾客的需求,这样的人即使不被淘汰,也只能当一辈子售货员。

    而有一些商店里的学徒和公司里的小职员,尽管薪水微薄,但他们工作却很努力。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能趁着空闲的时候,如晚上和周末时间,到补习学校里去读书,或是自己买了书来自修,以增长他们的知识,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晋升或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奠定基础。这些精明强干、善于思考的年轻人,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一个行业的秘密,时机一旦成熟,就能独当一面。

    两相比较,后者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并能利用业余时间深造,他将获得成功;前者恰恰相反,不管他们是否满足于现状,他们这样庸庸碌碌地混日子,永无出头之日。

    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能抽出时间,我们都要自觉、有意识地去学习,盖一座适合自己一生事业的丰富宝库。

    只有行动才能填平贫穷与富有之间的沟壑

    适应人群:只动嘴,不动手的穷人。

    致富指数:★★★★★

    穷人迷思:“行动是成功的关键。”这是富人的成功经验。很多富人之所以富有,不仅在于他们那高瞻远瞩的目光、远大的目标、丰富的财商理念,更在于其务实的经营行动。

    当火车静止不动时,放一块小小的木头在它的8个驱动轮前面,火车就不能启动;而当火车以每小时一百里的时速前进时,却能穿透厚达两米的钢筋混凝土墙。

    道理很简单,动量等于重量乘以速度。因此,如果你足够大胆,自觉主动地投入每一次行动,那么即使是运动定理也会帮助你。

    全力以赴,就会发现目光所及之处仍有无穷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界定自己的财富目标,并制定各个时期的具体目标。但如果你不付诸行动,还是会一事无成。正缘于此,美国只有不到5%的富人,因为其余95%的美国人想致富,却没有真正行动。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梁。”

    行动是获得财富的最好手段。这是毋庸置疑的,穷人却不以为然,他们幻想着哪一天从天上掉下个馅饼来,不劳而获地成就财富梦想。世上哪有这样的美事?所以终究是两手空空。

    有这样一则白领丽人的生存寓言: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

    小男孩又问上帝说:“一百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

    小男孩再问上帝说:“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元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财富不是梦想,他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行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也有很多穷人知道这个道理,决定自己创业走出贫穷,但却总是怕失败,于是迟迟不敢行动,总想等到“条件成熟”。其实,条件并不是等成熟的,而是逐渐干成熟的,在干的过程中完善,让不成熟的东西逐渐成熟。

    从道理上说穷人一无所有,应该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但事实上,穷人手里只有一个鸡蛋,这一个鸡蛋就是他的全部希望,他没法分别放在几个篮子里,只能小心翼翼地攥着,生怕落到地上,他必须为这一个鸡蛋负责。

    于是穷人就陷入一个怪圈,越穷越怕,越怕越穷,直到连最后那个鸡蛋都打烂了,他才敢迈出一步,尝试去过新的生活。而这时,很多机会已经被先行的人占去了,他自己的能力也在长久的等待中萎缩,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

    既然一个鸡蛋是靠不住的,还靠着它干什么!出路在行动,晚动不如早动,心动不如行动。

    古语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活中某些人在接近人生旅程的尽头时,回顾一生时说:“如果我能有不同的做法……如果我能在机会降临时,好好地利用……”这些未能得到满足的生命,只充塞着数不清的“如果……”,他们的生命在真正起步之前就已经结束了。

    只有行动才能让计划成为现实,这是千年不变的真理。穷人应该记住,创富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

    思维突破:永远把行动放在第一位

    美国金融大亨摩根曾经说过:“一张地图,不论多么详尽,比例多么精确,它永远不可能带着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半步。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论多么公正,永远不可能防止罪恶的发生。任何宝典,即使你手中的羊皮卷,也永远不可能创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地图、法律、宝典、梦想、计划、目标得以实现。”

    行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无论你做什么,从事什么行业,行动就像食物和水一样,是你成就理想、迈向成功的保障。

    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代苹果个人电脑诞生的经过。

    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斯蒂文·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尼亚克卖掉了一辆老掉牙的大众牌汽车,得到了1500美元。对于斯蒂文·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尼亚克这两个正琢磨开一家公司的人来说,这点钱甚至无法支付办公室的租金。两个年轻人只好在一个车库里安营扎寨。然而正是在车库里,苹果电脑诞生了,一个电脑业的巨子迈出了第一步。

    这绝对是一次冒险。因为,两个毛头小伙子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商用计算机公司(IBM)——一个财大气粗的巨无霸。1500美元,对IBM来说,还能叫做钱吗?还有那个肮脏的车库,它应当被叫做厂房吗?

    但是,从车库里诞生的苹果电脑,成功地从IBM手里抢走了荣耀和财富,让苹果电脑成为像IBM一样的赢家。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1938年,两位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惠尔特和普克德,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尝尽了求助他人谋生的艰辛,同时,他们还看到了许多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陷入困境的惨状。于是,他们决定摆脱受雇于人的想法,合伙开创自己的事业。两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总共才凑了538美元,他们有的只是想法和决心。但是,他们并没有停止或等待。在加州的一间车库里,他们办起了一家公司。

    这家公司以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来命名,这就是惠普公司。

    经过艰苦创业,惠普公司现在是全球最重要的电子元器件、配套设备供应商之一,总资产达300多亿美元。

    是的,只要你行动起来。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阻止你,很多人的平庸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想法,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行动起来。

    创富也有三招秘诀,那就是:

    第一是行动!

    第二是行动!!

    第三还是行动!!!

    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来的,财富也不会无缘无故地降临到人们的头上。

    行动,除了行动,还是只有行动,才能创造财富,把你送到成功的巅峰。

    所以更要强调的是:行动即财富!

    让赚钱成为一种习惯

    适应人群:没有好的赚钱习惯的穷人。

    致富指数:★★★★★

    穷人迷思:造成穷人和富人巨大差别的原因很多,但习惯是里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富人的富有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把赚钱当作了一种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者把一块很重的石头放在一只乌龟的后背上,开始时乌龟拼命地挣扎,但是因为石头实在是很重,乌龟不能承受那么大的重压,最后只好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眼睁睁地看着实验者。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实验者把石头挪开,乌龟反应很快,马上往前爬,为了活命,它不得不这样做。然后实验者又把石头放在乌龟的背上,这次放得久了一点,乌龟的反应也稍微迟钝了一些。如此反复多次,乌龟的反应速度便和放在它身上石头的时间成反比例趋势。当最后一次实验者把石头撤除时,乌龟根本就没有任何反应。

    三天以后,实验者发现那只乌龟还趴在那里。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乌龟还趴在那块它已经熟悉的地板上。

    如果这只乌龟会讲话,它一定会说:“我还留在这里,是因为我已经习惯重压了。”

    谁都无法否认习惯的巨大力量,它与人的发展终生相随。国外有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也有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现实生活中造成富人和穷人区别的原因很多,但习惯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富人的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把赚钱当做一种习惯。

    正是由于富人把赚钱当做一种习惯,所以他们的一生中总是善于发现财富。

    而穷人从小就有拒绝金钱的习惯,他们很希望得到财富,但是只知道财富是怎么挥霍的。在他们眼里,能挥霍财富的人,才是真正的富人,而不是那些积累赚钱能力和本事的人。

    能拥有财富的人,对财富总是有着强烈的拥有欲望,拥有良好的发现财富和控制财富的习惯,并且时刻都在细心地寻找着财富,同时也经营着财富。

    所以说,富有是一种习惯,贫穷也是一种习惯。

    思维突破:播种让你养成赚钱习惯的行为

    常言道:“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

    穷人要想让赚钱成为一种习惯,就必须播种能够养成这种习惯的行为。

    让赚钱成为一种习惯,首先是要积攒起赚钱的资本。要让鸡生蛋,首先是得有鸡。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财富的增长不能仅靠储蓄,但如果你一直做“月光族”,从不储蓄,你也永远不能成为富人。因此,在开始独立生活的初期,将你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储蓄积攒起来是完全必要的。只有储蓄你的财富才能使你的生活好起来,才能有进一步投资的资本,才有可能让赚钱成为一种习惯。

    储蓄资本只是养成赚钱习惯的第一步。财富的积累需要储蓄,但如果一直储蓄,不思投资,那么钱就成为死钱。虽然不会为没钱生活而忧虑,但也永远成不了亿万富翁。钱就像水一样,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要想让赚钱成为一种习惯,就必须让金钱流动起来。

    一位理财学者曾这样说过:“认为储蓄是生活上的安定保障,储蓄的钱越多,则在心理上安全保障的程度就越高,如此累积下去,就永远不会得到满足,这样,岂不是把有用的钱全部束之高阁,使自己赚大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了吗?再说,哪有省吃俭用一辈子,在银行存了一生的钱,光靠利滚利而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富翁的?”

    每一个人最后能拥有多少财富,是难以预料的事情,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将钱存进银行只能保证生活安定,而想致富,比登天还难。将自己所有的钱都存入银行的人,到了年老时不但不能致富,常常连财务自主的水平都无法达到。这种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选择以银行存款作为理财方式的人,无非是让自己有一个很好的保障,但事实上,把钱长期存在银行里是最危险的理财方式。

    让钱流动起来的方式有很多种,或投资实业,或投资证券。已经把赚钱当做一种习惯的富人,总是善于发现各种投资的机会,从而让利生利。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使所有生物和所有事物都臣服在环境影响之下的法则。这个法则可能会对你有利,也可能对你不利,结果如何,全看你的选择而定。

    也许你并没有很好的天赋,但是,一旦你把赚钱当做一种习惯,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