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洪武篇章-火攻,唯有火攻(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将领们一听,着实佩服这个老大。他们知道,现下他们的力量仍然比朱元璋雄厚,而且他们的水军素质仍然比朱元璋强,如果有目的地专打一只船,那是很容易做到的。于是大家都在用心记住:白船!朱元璋你等死吧!

    第二天,太阳如期从东方升起,双方两阵相对。这一次与此前大不相同,双方都信心满满。陈友谅和他的众将对朱元璋的舰队视若无睹,一心只想找到那艘白船。打掉白船,就是打败朱元璋。胜利有时就这么简单。

    可当那一双双充满杀气的眼睛去搜寻白船时,本来准备展开一场大屠杀的汉兵们都傻了。白船,他们一眼就看到了,可却不是一只。朱元璋所有的船全是白的,在阳光的映照之下看过去,一片白晃晃,极为刺眼。

    陈友谅也坐不住了。他半夜做了几个梦,可没有一个梦会梦见朱元璋连夜把所有的船全部刷成白色。陈友谅被那片白色惊得呆住了。

    朱元璋命令部队发起了总攻。由于刚刚取得一场完胜,此时朱元璋部队的士气高涨至极,他们按照朱元璋布置的战术,对陈友谅的楼船进行分割包围。陈友谅的部队本来惊魂未定,此时妙计落空,军心更加不稳,全军都在手忙脚乱地应付敌人的进攻。这些大船一脱离连接,立马又陷于“狼群战术”之中,疲于应付。于是,不断有大船被朱元璋部队击沉。看着陈友谅的楼船接二连三地沉入江底,朱元璋站在旗舰上意气风发,可站在他身边的刘基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突然,他看到陈友谅的阵地后,一群白鹭冲天而起,一片惊叫,便大感不妙,急忙拉着朱元璋,从旗舰上跑出。

    朱元璋被弄得莫明其妙,想挣脱开去,哪知这个读书人此时手劲极大,任他怎么挣扯,也挣脱不去。

    刘基把他拉到船边,然后大叫:“赶快跳到那边船上。”说着自己先跳了过去。

    朱元璋虽然还处于莫明其妙的状态,但看到刘基神色极为严肃,便依言跳了过去。两人刚刚跳到旁边的船上,便闻得呼啸之声大作,两颗炮弹落在朱元璋的船上,炸出两个大窟窿。而炮弹所落之处,正是刚才朱元璋意气风发站着的地方。朱元璋不由吓得大嘴张开,一时无话可说。真不知道这个刘基是怎么在这个电光石火之间发现这个危险的。

    陈友谅站在高处,严密监控着这两发炮弹的落点。看到朱元璋的坐舰果然被准确命中,高兴得大叫不已:“哈哈,朱元璋完了!”哪知,就在他在那里大喊大叫时,突然又看到一只大船驶出,船上大旗飘飘,正是朱元璋的坐船,不由大惊失色。

    此时,廖永忠、俞通海、汪兴祖、赵庸等人带着六艘船杀得兴起,也不管什么协同作战了,一路杀入,竟深入敌阵。汉兵的船远远高于朱元璋的船,这六条船一进入敌军阵地,一下就被敌船全面覆盖,连桅杆也看不见了。

    朱元璋一看,不由大叫苦也。这六人乃军中水战的佼佼者,如果深陷敌阵而战死湖中,实在是巨大的损失。哪知,那六船此时却如得神助,在汉兵阵地中转了一圈,连破几只敌船,然后又昂然而出,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朱元璋大喜,当下亲自擂鼓。诸将一看,都大受鼓舞,无不全力以赴。一时间,喊杀之声,惊天动地,连湖水都为之波涛澎湃。

    陈友谅这时方寸全无,而大船此时的弊端又显露无遗。这哥们在设计楼船时,由于怕上下层的士兵受到影响,故隔音效果做得很好。摇橹的听不到作战的,作战的不知道摇橹的情况。这时,很多船上的作战人员都被朱元璋军杀光,那些摇橹的却浑然不觉,依然号声整齐地拼命划桨,却不知全是在为敌人服务。

    此战从早打到晚,陈友谅全军溃败。仍然是那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饶是陈友谅连遭惨败,但他还是有能力全身而退。他带着残部退到了湖西的渚溪。

    朱元璋在取得这一场大胜之后,觉得部队过于劳累,于是决定就地休整,并移师罂子口,将陈友谅堵住,令其进退不得。后来,他觉得就这么困着陈友谅不过瘾,又下令进逼到柴棚,离敌人只有五里左右。诸将一看,这要是敌人哪天突然进攻,自己还是很危险的,纷纷劝朱元璋:“别靠那么近吧,那毕竟是陈友谅,不是难民营啊!”

    朱元璋道:“两军相对,哪个先退哪个就会挨打。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不用我再举例了。”

    俞通海道:“那里的湖水太浅了,不宜久驻。还是把船移到水深处,一定要死死守住上游。”

    刘基道:“湖口才是关键地点。”

    朱元璋道:“为什么?”

    刘基知道这个解释起来有点难,便弄了个玄虚,道:“我认真算了算,咱们跟陈友谅决战的那天,是金木相犯之日,我们占的是金位。”朱元璋一听,大喜,便下令移师湖口。

    哪知,命令很容易下,但行动却很困难。由于已过丰水期,水路十分狭窄,一次只能进一船,大家只能乱糟糟地聚在那里,等着排队过去。要是敌人在这个时候打过来,那真是死定了。幸亏陈友谅这时心情糟透,根本没有考虑去打击敌人,并没有来个突然袭击。一夜工夫,全军尽渡。

    朱元璋天天派人去观察陈友谅那边的动静,听说陈友谅那边几乎天天都有士兵开小差,心情大好,暗道:“何不再把陈友谅玩一玩。”于是,他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

    公乘尾大不掉之舟,殒兵敝甲,与吾相持。以公平日之强暴,正当亲决一死战,何徐徐随后,若听吾指挥者,无乃非丈夫乎!

    陈友谅得书,果然大怒,当场下令:此后但凡抓到朱元璋手下的,不管职位大小,统统杀头,一个不留。

    陈友谅把这个命令大张旗鼓地宣扬出去,很快就传到朱元璋的营中。朱元璋一听,哈哈大笑:“如此狗急跳墙之举他居然也能做出。陈友谅离死期不远矣!”

    他也大声宣布了一个命令:此后但凡抓到伪汉俘虏,统统优待之,然后按其意愿,愿去者发路费,愿留者即为我兄弟。那些要回去的士兵,朱元璋还让军医把他们的伤都治好,然后才放行。

    陈友谅看到士兵们陆续回来,心下很是喜欢,很天真地认为,自己这个皇帝还是有点吸引力的。可他的心情才好一点,侍卫却过来报:“皇上,左右金吾都投奔朱元璋了。”

    陈友谅当场暴跳如雷。原来,这两个金吾,一个先出主意,说应该弃船登陆,跑到湘中,保存实力。陈友谅觉得很好。可另一个人反对,认为现在他们还有实力,用不着跑。陈友谅也觉得有道理,于是沉吟不决。

    两人看到陈友谅多时不作决定,就都怕起来。他们深知这哥们的脾气,对你不爽起来,那是立马大刀一挥的,于是左金吾先带着部队出去。右金吾知道自己也不安全了,也跟着带自己的部队出去。结果两人全投奔了朱元璋。

    陈友谅恨不得把两人抓起来,撕得稀巴烂。可现在他已经无可奈何了。他在那里大骂了一通,累得身体发软,这才住口。陈友谅一夜难眠。他一生自负,自从杀掉徐寿辉把“天完”改成”大汉“之后,觉得这个天下基本就姓陈了。哪知,自己挟全国最强军力与弱于己数倍的朱元璋决战,竟至大败如斯——败得让他的心头充满了绝望。

    想想啊,这段时间真是大大的晦气。六十万大军,花八十多天的时间,居然奈何不了只有两万人的危城洪都;接着就在完全可以打败朱元璋的那一刻,又硬是又被他一把火烧了个焦头烂额,然后被赶到这个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只能归结于上天的意志了。陈友谅出了大帐,独自出营。自从他宣布就任大汉皇帝之后,即使在宫中也是前呼后拥,随员众多,像这样的单独走动好像还是第一次。此时,天幕漆黑,百虫之声,清晰可闻。阵阵清风吹来,从他的脸上拂过,他这才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散落在额前。他用手一掠,转头看了看身后的鄱阳湖。

    其实,他不用看也知道,湖面水波荡漾,大是宜人。他突然想,真想好好享受一下这样的夜晚。他想坐在那里,闭目养神。然而,他的眼睛还没有闭上,便有一阵嘈杂之声传来。他忙伸着颈脖看过去,却是一队士兵正慌慌张张地走过来。

    他很快就听到他们谈话的内容。这些内容,让他愈加心灰意冷。原来这些士兵刚刚丢下武器,正准备乘夜色离开他的大营。有的道:“要回老家过生活了。”有的道:“还是到朱元璋那里好。”反正从他们的语气中,陈友谅清楚地听出,这些人不管准备到哪里去,但都觉得能离开他是万幸的。脱离他的大营,简直就跟脱离虎口狼窝一样。

    如果放在平时,陈友谅会暴跳如雷,然后把这些逃兵全部杀掉。但现在,他居然没有一丝杀气,只是在那里任那些人从他的身边,一边骂着他一边摸黑走过去。

    这一批刚刚走过,接下来又一批人走了过来。陈友谅这才知道,他的士兵此时已经源源不断地走出。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大营里的士兵要走光了。所以,他不能再这样跟朱元璋耗下去了。不能耗,就只有逃。陈友谅在这个凄凉的晚上做出了决定:逃跑!

    这一天,是八月二十六日,秋高气爽。他选择的逃亡地点正是湖口。朱元璋接到消息之后,不由大大佩服刘基,预案做得太正确了。他立刻命常遇春、廖永忠对突围之敌迎头痛打。

    陈友谅虽然拼命作战,努力程度空前,然而这时他已经远远不是朱元璋的对手。最后,他也疲软下去了。就在万分绝望之时,他又收到朱元璋的信:

    昨吾船对泊潴矶,尝遣使赍记事往,不见使回,公度量何浅浅哉!丈夫谋天下,何有深仇!夫自辛卯以来,天下豪杰纷然并起,迩来中原兴问罪之师,挟天子令诸侯,于是淫虐之徒一扫而亡。公之湘阴刘亦惧而往,此公腹心人也,部下将自此往矣。江、淮英雄,惟吾与公耳,何乃自相吞并!公今战亡,弟侄首将,又何怒焉。公之土地,吾已得之,纵力驱残兵,来死城下,不可再得也。设使公侥幸逃还,亦宜修德,勿作欺人之容,却帝名而待真主。不然,丧家灭姓,悔之晚矣。

    字里行间,全是轻蔑侮辱的语气。若在往日,陈友谅肯定暴怒不已,可现在他却只是呆呆地望着那张纸,望着下面朱元璋的签名,怔怔不语,内心深处隐隐然有一种羞愧之感。

    朱元璋知道,陈友谅这个大敌已途穷末路,心下大是高兴。现在陈友谅已经被堵在那里,毫无作为,他便每日跟几个读书人在那里写写诗词,喝喝小酒,然后分兵登陆,连取蕲州、兴国,彻底断了陈友谅的后援。

    那个驻守南昌的朱文正,休整了这么久,觉得无事可干,又派人出来,不断地烧陈友谅的船,把陈友谅烧得很窝火。可更窝火的事还在后头——粮食全部告罄。

    汉军本来已经士气低落至极,此时又无米下锅,哪还能支撑下去?陈友谅没有办法,只得冒死突围。这一次,他真的是拼掉了性命,亲自站立船头,在一线作战,真的突出了重围。可朱元璋却死追不放,一路尾随而击,只要一靠近敌船,就用火船冲击。一连追了数十里,让陈友谅一路都不消停。

    最后,陈友谅到泾口。朱元璋早就在这里布置一支部队等着他的到来。陈友谅这时已经没有别的想法,只是努力战斗。他还想努力,可一支箭却让他的最后努力戛然而止。那支箭从对方射来,穿过他的头颅。陈友谅就此结束了他的生命。幸亏还有张定边,他带着陈友谅的儿子逃离了现场,前往武昌。

    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之战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朱元璋站在船头,回望湖面万顷,心潮澎湃。终于胜利了,这场胜利真是来之不易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