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洪武篇章-刘基的末日(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基退出之后,祸事终于发生。本来这次讨论只在两人之间发生,绝无第三方在场。可没几天,这段话竟传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刘基听说之后,长叹一声,但也无可奈何了。他知道,这是朱元璋故意放风出去的,意在对他进行打击。当然,如果只是放风出去,那也没有什么,刘基向来耿直,说话不怕得罪人,而且他说的都是大实话,就是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再怎么生他的气,他也不在乎。但接下来的一件事,对刘基的打击却很大。刘基在朝中虽然位高权重,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但并没有真的私结朋党。杨宪倒是他的铁杆,当朱元璋与他论相时,第一个便推出杨宪,但他一点不用细想就否决了。他否决杨宪,不但是自救,也是救杨宪。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仍然救不了杨宪。

    当年的科举考试,杨宪的外甥作弊,被抓了个现行。相关部门把这事报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大怒,立刻把这个案子交由杨宪处理。朱元璋并不知道这是杨宪的外甥,他交给杨宪的意思是,杨宪是个秉公执法的人,而且跟刘基一样,历来主张重典治国,也就是说,只有交给杨宪,这个作弊的家伙才会被判死刑。哪知杨宪一看,作弊者是自己的外甥,哪能判他砍头?于是,放了这个外甥一马。

    杨宪此时是中书左丞,而胡惟庸是中书右丞,权力级别相当,又分属两个不同阵营,天生的死对头,平日里早已明争暗斗得不亦乐乎,个个都在拼命抓对方的把柄。现在杨宪有这么个特大号的把柄在这里,胡惟庸哪能放过不抓?

    在杨宪放过他的外甥时,胡惟庸已把这份材料交给朱元璋。朱元璋一看,更是怒火大炽,立即下令把杨宪处死。不久,朱元璋下令,罢免李善长的丞相之职,任江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相。这两人一上台,对刘基的打击是很大的。

    朱元璋觉得,当李善长还在朝中掌权时,可以让刘基来平衡这个头号功臣,现在李善长的权力跟个平民百姓一般,胡惟庸和汪广洋不管资历还是水平,与李善长都差了一大截,哪还用得着刘基这个天才?他这时越看刘基越不顺眼,觉得每天上朝还看到这个天才,心里就难受。可现在刘基却又不主动退出,硬是天天在那里上班。朱元璋忍无可忍了,直接给刘基下了一道诏书,意思是先生老矣,何不乘着天年未尽回家课孙?

    刘基看着这个诏书,知道自己不走是不行了,这就是一个功臣的晚年。他虽然足智多谋,料事无不中,但在跟朱元璋的这几年里,他却事事被动。他本来以为,只要自己不主动辞职,凭自己的功劳以及多年与朱元璋的关系,朱元璋最多就只是生自己的一些气而已。哪知,朱元璋脸皮超厚,你不主动退出,老子就直接让你退。谁叫你比老子厉害?

    刘基深知朱元璋的胸怀,知道如果自己不走得远远的,朱元璋仍然放不过他。所以,他决定退休的那一天,就直接回到自己的老家,过从前的生活。

    他以为,他这样做朱元璋对他就放心了,但他只想到了朱元璋,却忘记了胡惟庸。朱元璋看到他甘愿去当个乡下老头,心里觉得伯温先生真识趣。可胡惟庸却很不高兴。

    在刘基走后的第二年,汪广洋又被朱元璋免去,理由是水平太差,跟刘基说的一样。既然刘基都说你连杨宪都不如,那你就真的不宜当这个丞相了。于是,胡惟庸大权独揽。

    刘基闻知,不由颤声道:“胡惟庸上来,非百姓之福,乃社稷之祸啊!”刘基深信他的判断。他毫不遮拦地放出这些话来,以为自己住在乡下,这些话不会传得太远。哪知,胡惟庸是个标准的小人,他早就派人去盯着刘基,看这个老头会如何评价自己。他一听到这个话,不发火他还是胡惟庸吗?胡惟庸心里想,以前搞不掉你,那是因为没有权。现在你就等着去死吧。

    也是合该有事。刘基虽然告老,但仍然爱管闲事。原来他所在的青田地区有块叫谈洋的地方,盐枭们都在那里聚焦,社会很混乱,于是他派他的儿子进京,请朝廷在那里设立巡检司,以维护地方治安。这本来没有错,胡惟庸同样不能抓什么把柄。不久(洪武六年),另一个叫茗洋的地方,发生了一起逃兵事件,这本来也跟刘基没有什么关系,可胡惟庸却硬让它跟刘基发生了关系。

    胡惟庸的手段很卑劣,他把自己的死党刑部尚书吴云叫来,阴笑着道:“吴大人,咱们可置刘基于死地了。”

    吴云一怔,道:“刘基自从回青田之后,好像也没做出什么事来吧。”

    胡惟庸道:“他不做出什么事来,可别人做出事来了。呵呵,去年他不是说要在谈洋那里设立巡检司吗?”

    吴云道:“是有此事。可此事也是为公的,哪能谈什么罪?”

    胡惟庸哈哈一笑,道:“现在不是又发生了茗洋事件?”

    “是啊,但又跟刘基有什么相干?”

    胡惟庸道:“咱们就说茗洋跟谈洋是一个地方,然后如此如此。何愁刘基不死?”

    吴云大笑,道:“丞相大人果然高明!”

    吴云立刻找到几个在青田的元朝旧吏举报刘基,说刘基看中了谈洋的“王气”,想占为墓地,百姓不肯,他才提出设立巡检司以驱散当地居民,于是就激起了这个事件。这个事件就是“茗洋事件”。吴云把茗洋与谈洋混在一起。

    胡惟庸老早就等着这个材料。这时一看呈了上来,马上下令先把刘琏逮捕下狱,然后请朱元璋下令把刘基也抓起来。

    本来朱元璋对这个材料也不怎么相信,可一看“王气”两个字,便半信半疑起来。不过他对刘基只是心怀嫉妒,并不相信刘基会造反。再说现在刘基给他收拾得已经很老实了,若是直接就要了刘基的命,自己这个开国暴君之名估计真要坐实了,因此只是下令剥夺刘基的俸禄。

    刘基一看这个决定,就知道朱元璋现在心里很矛盾。如果他真的相信自己要占“王气”,不直接杀死自己那还是朱元璋吗?现在他只是要继续折磨一下自己,发泄一他的嫉妒心理而已。

    刘基知道,自己已经越来越衰老,再出什么差错,刘家就难以活下去了。经过反复思看,他知道如果继续只在青田老家这里待下去,跟等死没有区别,于是他又回到南京,去见朱元璋。

    洪武六年的七月,已经告老还乡、又已被剥夺俸禄的刘基,拖着老迈之躯,再次来到京城,面见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昔日意气风发、据理力争、声若洪钟的刘基,此时已是垂垂老矣,那副纵论天下大势的挥洒之态已荡然无存,一代人杰已给自己折磨得奄奄一息,在自己的面前大磕其头,不断地进行自责,丝毫不敢作任何辩白,一种胜利者的满足感占据了心头。他请刘先生起来,道:“几年不见,先生老矣。岁月无情,一致于斯。先生先去休息,养好身体吧。”

    刘基这才起身告退。他这次不再回青田,而是在南京住了下来。他相信,朱元璋看到自己这副模样,内心已经得到极大的满足,不会再杀自己了。但胡惟庸仍然不会放过自己,能保护自己的只有朱元璋了。刘基仍然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确实把他的儿子也放了。刘琏回到家后,看到父亲憔悴不堪,形单影只,弱不禁风,不由大是悲痛,道:“父亲,咱们再回去吧。”

    刘基苦笑道:“如果再回去,只怕皇上又会起疑。而且我们远在青田,胡惟庸要搞我们,我们一点不知道,难以防范啊!在南京这里,只要我们足不出户,不让胡惟庸抓到口实,他再怎么陷害,我去找皇上,还是可以有活路的。”

    刘基很想就这样下去,把身家性命保住,然而胡惟庸和朱元璋都没有再对他怎么样,他自己却先病了起来。

    洪武八年的正月,刘基开始生病,而且病情极重。但他仍然抱病与群臣一起参加了元旦早朝。早朝之后,朱元璋在奉天殿那里宴请了他。他当时做了一首诗,这首诗叫《乙卯岁早朝》:

    枝上鸣嘤报早春,御沟波澹碧龙鳞。

    常影动千官肃,环珮声来万国宾。

    若乳露从宵汉落,非烟云抱翠华新。

    从臣才俊俱扬马,白骨无能老身。

    刘基在这首诗中把朱元璋狠狠地歌功颂德了一番,让朱元璋龙颜大悦。不过,在结尾之处,仍然流露了他的近况和心情。

    朱元璋心里大大受用。可过了不久,刘基的病情更加重了起来。朱元璋这时仍然关注着刘基,派了胡惟庸带着医生去看他。

    刘基一看到胡惟庸的笑容,刹那间彻底明白了朱元璋的用心。所有人都知道胡惟庸是刘基的死敌,是恨不得将刘基万箭穿心的人,现在居然让这样的人过去慰问他,而且还带着医生来,这不是要他的性命是什么?

    果然,胡惟庸在探问刘基先生的病情之后,让医生开了药。喝完这个药之后,刘基终于知道,近来他的决策大错特错,他仍然把朱元璋看得太善良了。现在终于要把性命丢在这里了。

    在胡惟庸离开之后,他对服侍自己的两个儿子道:“为父之命必不久了,但千万不能饶过胡惟庸这个小人。”

    他虽然知道,他的命运其实完全掌握在朱元璋的手里,但他不能埋怨朱元璋半句,他只有把仇恨全部放在胡惟庸身上。于是,他抱病去见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刘基骨瘦如柴,病体支离,看来真的离死不远了,这才想起十多年前的往事,想当年他初见此人时,一谈之下,大为激动;后来,此人大展其才,为自己出奇谋、建奇功,先破陈友谅,再灭张士诚,北灭元胡,每一场胜仗都离不开此人的策划,只要哪次不听他的话,那次都会遭到失败。连他也想不通,这个五十岁的浙东老头身上的智慧是怎么来的。他也多次想过,假若刘基为敌对势力所得,现在天下是谁的,还真未可知也。每每念及此,他都不由冷汗遍身。所以,他虽然知道刘基对他忠心不二,可那个嫉妒心态,再加上这个“假若”作怪,在建立政权之后,他真的不愿刘基这个天才再活下去了。

    虽然他也觉得,如此让刘基消失,实在说不过去,但刘基不死,其心难安。所以在胡惟庸诬隐刘基时,尽管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但他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冷眼旁观。

    现在刘基终于如风中之烛坐在他的面前,喘着粗气,显得脆弱无比。与当年鄱阳湖上,于生死存亡之际犹自与朱元璋携手船头,面对凶猛而来、无人敢撄其锋的张定边仍能毫无惧色的那个刘基,判若两人。朱元璋也不由心下一酸,道:“先生骤然得病,一定要好好调养啊!”

    刘基眼中泪水晶然,道:“多谢皇上圣恩,派胡丞相过去看顾臣下,臣十分感激。胡丞相还给臣带了药。”

    朱元璋道:“用了药,现在可好一点?”

    刘基道:“用了胡丞相的药,现在反觉有物痼积胸,难以进食。想是臣天命将尽,药石已不济于事了。”

    朱元璋道:“先生也不必说得如此悲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要慢慢调养,自会好的。”

    刘基就这样很委婉地把胡惟庸害他的事向朱元璋作了报告。他深知以朱元璋的性格,胡惟庸如此嚣张,定不为所容。现在自己先把这一罪状上达天听,到头来也会成为胡惟庸的死罪之一。

    三月,刘基的病更加沉重了,朱元璋派人护送刘基回青田。不久,刘基逝世。一代人杰,郁郁而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