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早就知道这件事,看到朱元璋回来,就问:“臣妾听说皇上把沈万山抓了起来?”
朱元璋道:“正是!”
“往下如何处置?”
“按律处置。”
“看来皇上是要把沈万三杀头了?”
朱元璋道:“这些商人,奸狡无比,早就该杀了。”
马皇后叹道:“沈万三之死,罪不在茅山石,而在于修石头城。”朱元璋一听,不由一怔,望着马皇后,默然良久。
马皇后道:“连我一个妇人之见,尚能念及至此,天下贤士难道不知?皇上这一刀砍下去,暴君之名,只怕实至名归了。”
朱元璋脸上一红,道:“那我不杀他便是。只是他富可敌国,实为不祥!”
马皇后道:“国家立法,是惩罚那些犯罪行为的,不是惩罚所谓的不祥啊。民可富国,不祥在民,与国何干?”
朱元璋一听,也无话可说了,便下令放了沈万三。但死罪可免,活罪还是有的——杖戍云南。大家看到沈万三从牢里出来,一身是伤,已经奄奄一息;又见他仍然在差役的押解之下,往云南而去,不禁唏嘘。南京离云南有多远,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即使是寻常壮汉,要跑到云南一趟,也是极不容易,他那个样子能到云南吗?不久,南京城里的人就得到消息,沈万三在半路上死了。
很多人对沈万三的遭遇都大惑不解:他到底是有功之人啊,为什么最后却送掉了性命?但刘基却心下雪亮。他知道,朱元璋此时心头的嫉恨已经堆积太多了。他要是觉得谁比他更强,他就得让谁消失。现在还有谁比他更强?刘基想到这一层,心中一片恐怖。
从龙湾之战开始,刘基就与朱元璋共同决策。朱元璋看到的地方,他刘基同样看到;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地方,他刘基也想到了,他的才能远远超过了朱元璋。如果朱元璋不嫉恨,他还是朱元璋吗?这个嫉恨与对沈万三那个嫉恨相比,那简直是皓月之明比之萤火之光。朱元璋处置了沈万三,这个嫉恨心态就完全暴露在刘基的面前了。
刘基不寒而栗。他这才知道,现在以李善长为首的群臣不断攻讦自己,其实是另有原因的。如果朱元璋不答应,他们敢再这么猛攻自己吗?朱元璋是在故意放纵这些人对他进行攻击。只等水到渠成,他就是第二个沈万三了。沈万三之罪说起来还是莫须有,还是朱元璋自己罗织的,一点不过硬,而自己的这些罪行,是大部分朝臣举报的,朱元璋要坐实起来,那简直是易如反掌。
刘基慢慢地梳理了一遍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找来刘基,说刘基功可比张良,应该封公。可刘基知道朱元璋并非善类,而且目前朝中淮西集团太过强大,因此就谢绝了朱元璋的好意,只要了个伯爵,而且俸禄还是伯爵中最低的,只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长为四千石。两人之差,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刘基是淮西人士,他再怎么坚辞,估计朱元璋也是不允的。但因为自己是浙东派的,所以自己一表示推辞,他就同意了。他终于知道,以前由于打天下的需要,朱元璋恨不得自己天天睡在他的身边,帮他解决难题;现在天下打到了,他其实早已不愿自己老在他面前出现。
他知道,如果他还在这里混下去,他的末日就将近了。于是,他想了个以退为进的办法。当时,正好他的妻子死去,他便借机向朱元璋请假,把御史台的事务全交给杨宪。朱元璋爽快地答应了。在他离开之前,正好朱元璋在着手第二次北伐,并想把首都定在凤阳,于是便向他征求意见。可惜,聪明如刘基这般的人,也有自己的致命弱点,这次他仍旧没有敛锋,反而再一次把自己的性格和智慧表现了出来。第一,他坚决反对在凤阳建都;第二,他提醒朱元璋小心王保保,此次北伐当以守为攻,否则日后祸事无穷。
第一条朱元璋当场采纳;但第二条,朱元璋却不采纳。朱元璋以为,元朝北遁,已是强弩之末,王保保不过尔尔,以前不怕,现在为什么要怕他。然而事实证明,刘基确实是天才,朱元璋又输了。
当徐达他们班师回朝时,徐达主动告罪,但朱元璋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处分。本来,冯国胜和傅友德取得了胜利,理当有赏才是,可是为了照顾徐达的面子,朱元璋同样没有给冯国胜什么奖赏。
虽然算起来,北伐没有取得预期的目的,但把北元猛打了一顿,他们元气大伤,看来也没有什么作为了。朱元璋下令边防各路将领日后以防御为主,不必再进攻,即使北元再犯,也不会有什么事的。
虽然朱元璋觉得自己又输给了刘基,心头对刘基的嫉妒更深了一层。但朱元璋毕竟是一个雄主,他对刘基只是嫉妒,却深刻地知道刘基对他忠心耿耿,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大才。他可以暂时放过刘基,也放过打了败仗的徐达,但却对李善长越来越看不顺眼了。
李善长动用淮西集团所有的力量把刘基挤走后,他觉得自己胜利了。刘基你不是足智多谋吗?现在怎么了?还不是给我们赶跑了。其实,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刘基是给他们赶跑了,可是杨宪还在。杨宪正是刘基留下的一颗棋子。刘基走的时候,让杨宪接管自己的工作。杨宪是刘基的铁杆,也跟刘基一样认死理,而且也很有谋略。他接过刘基的班之后,立即着手对李善长的反击工作,这正是刘基之计。刘基自己树大招风,一举一动会牵动无数人的目光,实在难以成功。倒不如让杨宪出手,暗中搜集黑材料,突然反击,出其不意,赢面会大增。
杨宪深得刘基的器重,同时也很得朱元璋的器重。朱元璋对杨宪搜集臣下情报的能力极其赞赏,所以只要是杨宪报上来的,基本都点头称是。
杨宪进入中书省之后,权力大大地增加了,没多久就搜集到了李善长很多黑材料。现在看到朱元璋对李善长已不爽了,便马上抓住机会,果断出手,向朱元璋告发。
朱元璋听了杨宪的报告,对李善长的不满也不断增加,由对李善长脸色难看上升到对他进行指责。
李善长被朱元璋一指责,立刻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就要完结了。他当然不愿坐等杨宪继续打击下去,于是他的反击也开始了。
李善长不是蠢人,把这事的前因后果想了一遍之后,马上知道是刘基老奸巨猾,自己隐藏幕后,让杨宪出手把自己打倒。他知道,现在自己再正面出击,为时已晚。因为虽然表面上说是杨宪打倒他,其实是朱元璋在打倒他。既然朱元璋要打倒他,他再怎么挣扎也是死路一条。于是,他也向刘基学习,在朱元璋出手之前主动退下。
朱元璋知道,要把李善长打倒,还不能由自己亲自动手,还必须由李善长的政敌出手。杨宪当然是李善长的政敌,但资格远远不够。刘基的资格才够。于是,他又把刘基请了回来。当刘基回来时,大家才知道刘基是真的足智多谋,整个淮西集团就这么给他干下去了。
在刘基回来的时候,朱元璋召见了他。朱元璋这时不再有什么隐瞒,直接向刘基提问:“李善长器量才具,难以胜任,朕欲易相。先生以为如何?”
刘基说:“李丞相不但功高,而且协调群臣,甚是得当,不宜突然易相。”
朱元璋道:“他多次排斥先生,朕看,先生也不必为他求情了。朕想了想,罢相之后,先生当右相。”
刘基急忙道:“易相如换柱,必得大木方可换柱。臣只是小材而已,哪能当得丞相?”
朱元璋道:“那先生以为哪位可以担当此任?杨宪如何?”
刘基一听,立刻就知道,朱元璋还在试探自己,便道:“杨宪有相才,但缺少为相的器量,仍然不堪大任。”
朱元璋的眼睛微微一眯,觉得刘基虽然已老了,胡子一片花白,但随机应变之能依然如故,又道:“那汪广洋如何?”
这个人仍然不是淮西集团的。到了这个时候,刘基的应对就轻松多了,道:“此人器量褊浅,比杨宪都不如。”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基松了口气,道:“此人更不可。胡惟庸区区小犊,一旦被委以重任,必将摆脱辕犁。那时必成国之大祸。”
朱元璋一听,便道:“看来也只有先生才可以担当了。”
从今天朱元璋的口气中,刘基本来已觉得不大寻常,刚开始时就有所警觉,回答时小心翼翼,自问没有什么差错。这时看到朱元璋这么一问,以为对他的考验也结束了,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不及细想,便道:“臣并非不行,但臣本性疾恶如仇,确实不宜当这个丞相。皇上还是慢慢挑选吧。”
这话一出,朱元璋心里大怒:“你疾恶如仇就不能为相,请问,谁是恶才能让你怕得不敢为相?这不是说朕是恶人吗?”他一时之间面挟寒霜,心里咬牙切齿,竟然说不出话来。
刘基向来目光如炬,但现在那双眼睛却突然失神,居然没有看到朱元璋的神态,还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目前诸人,臣未看出谁真的能胜任丞相之位。”
朱元璋心里已冷笑不已,对刘基道:“多谢先生推诚相见。既然先生不愿屈就,别人又不胜任,也只有朕自己苦了。”
刘基一听,这才知道朱元璋已经十分生气了,不禁在心中长叹:“纵然自己小心谨慎,仍然得罪了这个皇帝。跟一个时时妒火中烧的皇帝在一起,不管你如何小心,都会得罪他——谁叫你的才能胜过他呢?”刘基知道再说下去,自己的祸事就马上来了,当场便告退了下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