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洪武篇章-为什么是胡惟庸(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胡惟庸这才知道,问题真的严重了。往时他杀人,即使有人告到朱元璋那里,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可现在一个车夫,他居然要过问,而且还直接派人叫自己过去说明情况。他虽然下决心要把皇帝拉下马,而且觉得现在朱元璋已经势单力薄,只要自己一发号令,就可以让朱元璋真的又变成“淮右布衣”了。哪知,朱元璋一个口头通知,就让他觉得心头栗然,什么也不想就跟着这两个黄门就上车出去了。

    来到宫中,朱元璋坐在那里,一副冷然的样子。胡惟庸行过礼,朱元璋也不叫他平身,只是嘴里哼了一声,算是知道他来了。

    胡惟庸这时心虚异常,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向朱元璋说了。最后,他大倒苦水:“小儿向来聪明孝顺,突然遭此横祸,臣悲愤之极。臣查了一下,是车夫赶马过快,导致小儿坠落而死。臣一时激愤,未经有司,便杀了车夫。请皇上体谅臣丧子之痛……”

    胡惟庸在那里说了大半天,额头上的汗珠一颗比一颗大,而且他那双撑着地面的手臂也越发颤抖得厉害。但朱元璋却一言不发,只是用那双老辣而又冰冷的眼睛盯着他,嘴巴闭得紧紧的。

    胡惟庸已经多年没有看到朱元璋这个脸色了。胡惟庸别的本事不高,但察言观色的本领是很厉害的。当年,朱元璋在听刘基说话时,是这个脸色;在听李善长说话时,也是这个脸色;最后,这两位老人都被迫离开了权力中心。不过,当刘基他们说完话后,朱元璋还是给他们说几句好话,算是安抚,可现在他在朱元璋的眼神中,丝毫看不到安抚的迹象。

    他暗自道:“难道我的下场会比刘基他们还惨?”想到这一层,他突然想到朱元璋绝对不是一个仁慈的人,更不会是一个念旧功的人。刘基、李善长帮他打天下,最后下场都那么惨,比起他们来,自己既没立过大功,连跟朱元璋的交情也没有多少,他能宽大自己吗?想到这一节,他的汗水已经把里面的薄衫湿透了。

    他还想讲一些话,可实在讲不出了。朱元璋不讲话,他也不出声。大殿之上,空荡荡的,一片寂静。朱元璋高高上坐,神色木然,一动不动,更像是一尊威严的雕塑。胡惟庸跪在地面上,全身发颤,脸色发白。

    胡惟庸觉得自己就快崩溃了,他盼朱元璋能说出什么话来,让这个大殿里有个声音,减轻一下自己内心的恐惧感——哪怕远在帷帐后面的小太监能搞出什么声响来也好;即使就是放个响屁,也胜于无。可是,太监没有声响,朱元璋也没有作声。朱元璋只是静静地看着他,观察着这个曾经得意忘形的小丑。这个小丑在他的眼皮底下,足足表演了七年,把朝廷玩得鸡飞狗跳,连他朱元璋也不放在眼里了,现在老子就要让你的表演结束了。

    朱元璋心里冷冷地道:“胡惟庸,按朕的本意,你哪能当这个丞相?你这么嚣张,朕早就该杀你了。可是朕却让你活到现在,把持朝政到现在,那是因为朕另有深意啊!算起来,你是为朕立了功的,这朕不会忘记,但朕必须杀死你。”

    朱元璋站了起来,直接走到胡惟庸面前,让胡惟庸直接就跪在自己的脚前。他俯视着这个小人丞相,突然觉得有点悲哀:自己堂堂一个明君,却重用了一个奸恶之臣。后人在评说时,又该如何?他想到这里,不由大怒起来,牙齿咬得咯咯作响。胡惟庸听到了这个咬牙切齿的声音。

    胡惟庸心下大骇,叫道:“皇上……”

    朱元璋只恨恨地道:“杀人偿命,自古已然。”谈完便迈开步,离开大殿。

    胡惟庸全身瘫软在地,望着朱元璋离去的背影,知道自己这些年来,把朱元璋看得太低了。他根本没有想到,朱元璋可是曾带着千军万马,横扫天下,让多少英雄都在自己面前轰然倒下的一代豪强啊!可以说,朱元璋的面前,尸骨如山,血流成河;朱元璋的来路,艰险异常;但他从不惧怕过任何敌人。他能怕你这个胡惟庸吗?

    胡惟庸这才知道,刘基他们会被自己拿下,并不是他们比不过自己,而是他们比不过朱元璋。连刘基那样的大才都自知比不过朱元璋,他能比得过吗?在这个世界上,谁跟朱元璋作对,谁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胡惟庸吓得魂飞魄散,以为朱元璋很快就会要他的命,然而过了几天,却再也没有听到朱元璋的声音。胡惟庸的恐惧期马上过去,以为是朱元璋头脑不过是突然发热,把他叫去骂几句而已,于是胆子又全面恢复。

    洪武十二年十月,占城国使团来南京向大明进贡,胡惟庸再次把对朱元璋的藐视表现了一次。他居然没有向上奏报朱元璋。朱元璋是什么人?他表面上让胡惟庸上蹿下跳,好像大权在握,其实胡惟庸的一举一动,全在他的掌握之中。当占城国的使者出现在南京城时,他就知道了这回事。

    朱元璋大怒,召来胡惟庸和汪广洋,厉声责问,这是怎么回事。上次被朱元璋当面斥,胡惟庸吓得要差点当场小便失禁,可是过后什么事也没有,就以为朱元璋只不过是声音大一点、表情严厉一下而已,于是大起胆子,没有向朱元璋认错,而是说:“臣也不知此事,全是礼部没有上报。臣请问礼部之罪。”

    朱元璋又把目光投向汪广洋。汪广洋本来有点水平,可是因为斗不过胡惟庸,在左相上不敢有所作为,被革除相位,放逐广州。后来,朱元璋又把他提上来,哪知,他仍然什么事也做不成。刘基说他没水平,他还真的没水平起来了。朱元璋看他的时候,不由又想起来刘基的话来,觉得自己又输给了刘基一次。

    这时汪广洋的脑子已经不会自己转动了,只是看着胡惟庸的脸色办事——胡惟庸说是礼部的事,那就让礼部去承担这个责任吧——于是道:“胡丞相说得极是,是礼部擅自处理此事,我和胡丞相都不知道。请皇上明察。”

    朱元璋大怒,心想,“这事还用明察吗?你们两个是什么人,礼部那几个人敢不怕你们?”当下厉声道:“既然礼部可以如此擅权,要你们何用?”大喝一声,两边力士出来,竟把汪广洋当场拿下,然后下令处死。接着他又下令,把所有与此事有关的人全部抓起来。

    胡惟庸一看,朱元璋原来还是像以前那样威猛,杀起人来一点不拖泥带水。汪广洋这罪好像也不至死吧,但朱元璋就把他处死了,而且还不断地扩大化。只要再扩大下去,就会扩大到自己的头上。再想起此前他说的那句“杀人偿命”的话,自己是完全有可能步汪广洋后尘的。

    胡惟庸这才知道,朱元璋是真的把刀子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了,砍下只是时间问题了。现在他不管如何向朱元璋求饶也是无济于事了——小人出身的胡惟庸在这方面对朱元璋的看法是十分正确的。

    胡惟庸决定举事,派人把涂节等人找来,要他们举兵。然而,当他的使者去找涂节时,涂节并不在家。此时,涂节正跪在朱元璋的面前。他现任的职务是御史中丞,位高权重,向来是胡惟庸的头号死党。朱元璋老早就知道两人的关系,他之所以敢于放手让胡惟庸乱来,什么也不管,就是看准了这伙人的小人之心——那双眼睛只盯着利益,又都贪生怕死,是成不了什么事的。

    果然,涂节在朱元璋冷酷的目光之下,片刻便觉得不寒而栗。朱元璋只是把涂节叫来,同样一言不发。涂节终于忍不住了,问:“皇上宣臣进来,有何圣谕?”

    朱元璋只是冷冷地道:“把你该说的都说出来。”

    涂节一听,顿如五雷轰顶。他是胡惟庸集团的核心人物,胡惟庸所作所为,他无不与闻。他也跟很多要谋反的人一样,平时最怕的就是密谋败露。现在听到朱元璋如此一说,看来这个密谋已经败露了。他在片刻之间,就把朱元璋和胡惟庸进行了一次快速比较,觉得胡惟庸比起朱元璋来,那是相差万里,胡惟庸必败无疑。于是,他就只好和盘托出,争取立个大功,保住脑袋,甚至保住荣华富贵。

    朱元璋在他说完之后,点了点头,道:“你忠心可嘉,接下来你就帮联络大臣,一起揭发胡惟庸谋反之事。”

    涂节一听,立刻大汗淋漓。朱元璋这一招太厉害了,如此一来,胡惟庸七年来的经营、网罗的所有铁杆会在短期内全部瓦解。

    在胡惟庸在磨刀霍霍的时候,他的那些死党都在排着队向朱元璋告发他的罪行。告发的信件已经堆满朱元璋的案台。朱元璋看着堆积如山的信件,那张难得一笑的脸这时终于挂起了微笑。朱元璋终于下令,立刻处死胡惟庸。

    胡惟庸做梦也想不到,朱元璋的动作居然这么快,出手居然这么狠,容不得他有片刻喘息之机。连他的丞相之位都没有宣布停止,刑部的人就已经在黄门的带领下,直接把他抓起来,连问都不问一声,就连同涂节一起押赴刑场开斩,并诛灭三族。

    胡惟庸这才知道,自己跟朱元璋斗,实在是太不自量力了。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走到这一步,全是朱元璋故意放纵的结果。朱元璋要杀的不是他胡惟庸,而是丞相这个职务。他之所以选择胡惟庸,原因跟李善长一样,就是胡惟庸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是可以随时打倒的。更有一点,胡惟庸是个小人,容易干出大量让人不齿的坏事,所结之果全是恶果,最后处理起来,也能够顺天意、民心。

    朱元璋这一次下手真的太狠,所有与胡惟庸有过瓜葛的全部都杀。所有的审问也只是简单操作一下,然后从重、从严、从快,而且以此为契机不断扩大化。先是与胡惟庸同谋的要杀,然后继续深入追查,严刑逼供——你不把另外同谋的供出来,就继续打你,被打得难以忍受了,就只得想到谁就供出谁。大量本来与此无关的人也被拉了进来,最后也都被押赴刑场。更可怕的是,这个案件朱元璋一直没有叫停,从洪武十三年开始,连续几年都没有完结。

    朱元璋大开杀戒,一时朝中群臣无不心头栗然,大气都不敢出。他再次把大权收归手中,心头极为畅快。他的目的达到了。他在处死胡惟庸的同时,就宣布进行一项改革:废除丞相这个职位,以后谁也不能再当丞相了。

    朱元璋怕他的儿子又会恢复这个职位,后来还下了一道诏书: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