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糖尿病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并把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它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然而,它却又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对糖尿病就有过记载。什么是糖尿病,它是如何产生的,其患者为什么如此之多呢?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4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达177亿,估计到2025年糖尿病患者将增加到3亿。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大概占到人口的6%~7%。研究发现,由糖尿病造成的死亡,已居当今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
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无数患者带来痛苦。1980年以前,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仅有总人口的03%,现在据国内最新统计,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达到4%以上。在部分大城市,Ⅰ型、Ⅱ型糖尿病患者占总人口的近6%,而北方城区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78%。那么,糖尿病到底是怎样一种病呢?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患者表现出烦渴、多饮、多尿、多食、易饥、消瘦及视力模糊等症状。其严重形式是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状态,若不及时救治,常导致死亡。
糖尿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又分Ⅰ型、Ⅱ型糖尿病和特殊型。中医根据辨证主要分为4型,即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淤血内阻型和阴阳两虚型。
糖尿病的最初症状多不典型,甚至全无症状,在确诊之前往往已经存在长时间的高血糖,这足以引起重要器官的病理及功能的改变。所以,糖尿病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很大,糖尿病患者中将有l/4发生脑血管病变,1/3发生冠心病,1/5并发肢端坏疽。
据悉,50%的失明病人与糖尿病有关,50%的血透析病人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发病隐匿,据估计在我国还有5000多万的边缘人群可能是糖尿病患者但未被确诊。近年来,糖尿病人群的发展正趋于低龄化。所以,正确认识和全面了解糖尿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
胰岛素——人体的金钥匙
在人体内胃的下方,十二指肠的旁边有一个呈长条形的器官,叫做胰脏。胰脏是个腺体,腺体中有许多星罗棋布的细胞群叫做胰岛,胰岛素就是由胰岛分泌出来的。胰岛素被比做人体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它到底对人体有什么重要作用呢?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它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胰岛素发现于19世纪20年代,它是一种激素。激素是人体制作分泌的一种化学反应物质,能够保证人体各部分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医学专家把胰岛素比做一把金钥匙,因为只有它才能打开细胞的大门,使血中的葡萄糖顺利进入各器官组织的细胞中,为它们提供能量。身体中的细胞组织把葡萄糖作为存活的能量之源,没有了能量,体内的细胞组织就无法存活。胰岛素也帮助身体储存多余养料形成脂肪。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进餐后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多,而在空腹时胰岛分泌胰岛素会明显减少,因此健康人血糖浓度虽然随进餐有所波动,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下,能使这种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如果缺少胰岛素这把钥匙或者钥匙坏了时,就会使血中的葡萄糖无法敲开组织细胞的大门,无法进入细胞提供能量,人们就会因此而血糖升高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又分为两种情况,即胰岛素绝对缺乏和胰岛素相对缺乏。
(1)胰岛素绝对缺乏。胰岛素绝对缺乏,就是指患者的身体内不能生成足够的胰岛素。这是因为胰腺制造胰岛素的细胞组织受到免疫系统的破坏,最终所有制造胰岛素的细胞组织都会被破坏,不会再生产出胰岛素。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一般是由胰岛素绝对缺乏造成的,所以Ⅰ型糖尿病又被称为依赖胰岛素型糖尿病,这类患者一般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维持健康。
(2)胰岛素相对缺乏。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可以产生胰岛素,我们称之为胰岛素相对缺乏。患者胰岛素水平一般并不降低,但其胰岛素的作用却大打折扣,即胰岛素工作效率降低,“金钥匙”虽有,但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这类糖尿病的患者可先用口服药物治疗,改善胰岛素的工作效率。
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温床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可以证明,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病之前多年就存在,是多种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是滋生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共同土壤。所以可以说,在众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胰岛素抵抗处于核心地位。可见,胰岛素抵抗的防治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极其重要。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了抵抗。早期胰岛β细胞尚能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以弥补其效应不足,但久而久之胰岛β细胞的功能会逐步衰竭,导致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
目前将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的组合,统称为“代谢综合征”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是促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等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胰岛素抵抗常常与肥胖、年龄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相伴随。肥胖是引起胰岛素抵抗最常见的原因,肥胖症者几乎都存在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几乎占90%以上,可能是Ⅱ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针对其病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胰腺β细胞功能的保护,必须选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
胰岛素抵抗的防治需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是改变生活方式——戒烟、合理膳食、运动疗法和减低体重等,如能在胰岛素抵抗期进行干预,则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其发病率。
糖尿病与糖的关系
糖,本来代表着幸福美满,比如有一首歌便唱道:“生活比蜜糖还要甜”。现在,由于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糖一下子被人们敬而远之,无糖食品竟相出笼,充斥市场。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一个“不祥”的字眼,似乎糖就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糖和糖尿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得了糖尿病是不是就要从此与糖“绝缘”了呢?
经过研究证明,糖类是糖尿病和反应性低血糖(还有肥胖)最主要的促成因素。糖类进入血液后能很快引起血糖的急剧升高,机体对此所做的反应是迅速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的过多分泌又促使血糖降低并引起低血糖的症状。
机体对血糖水平的迅速降低做出的反应是分泌肾上腺素,它是一种可使血糖迅速升高的激素。反复的低糖刺激,逐渐会使肾上腺素变得“精疲力竭”而无法做出适度的反应,这一反应的缺乏会导致反应性低血糖的发生。如果血糖调整机制进一步恶化,最终机体将变得对胰岛素不敏感或胰岛素功能走向衰竭,而且反应性低血糖也将演变成糖尿病。
显然,糖尿病和低血糖的治疗或预防的关键在于远离糖类。
但是,有很多人根本就不喜欢吃甜食,甚至都想不起上次是在哪年吃过一点糖果,为什么也得了糖尿病呢?
我们在这里所指的糖,是指碳水化合物的总称,也就是我们饮食中的米饭、馒头、面条、饼干、面包、南瓜、山芋、豆子等,当然也包括我们吃的白糖、糖果之类。
米饭、馒头也是糖吗?是的。糖,分为多糖、双糖、单糖。米饭、馒头、面条、面包、饼干、山芋、南瓜所含的淀粉便是多糖,而蔗糖、麦芽糖和乳糖,是双糖。果糖、半乳糖与葡萄糖是单糖。人体只能吸收单糖,而单糖之中葡萄糖是主要可以利用的形式。多糖类的淀粉虽然不甜,但在淀粉酶的作用之下,会被分解为单糖,而且主要是葡萄糖。如有足够的胰岛素,身体便能将其吸收利用;如果没有足够的胰岛素帮助它转化,它们便在血中升高血糖,乃至滤出成为尿糖,这便是糖尿病。
根据研究结果发现,从进入血液来说,葡萄糖最快,果糖次之,半乳糖更次。糖尿病人血液中高出的糖主要是葡萄糖而不是果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控制淀粉类食物对于预防糖尿病更为重要。
糖尿病人的尿为什么是甜的?我们每天吃的主食经消化酶分解成葡萄糖,在肠道吸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葡萄糖在饭后1小时后开始升高。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血糖不能全部进入细胞。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增高,过多的葡萄糖就从尿中排出。所以,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的“糖”。糖尿病患者不能吃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因为这些糖可以很快升高血糖,糖尿病人胰腺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分泌胰岛素迟缓,不能及时将血糖调整到正常,持续高血糖是糖尿病一切并发症的祸根。但是,糖尿病患者在未定时进餐,运动量过大,用药和进餐配合不好,情绪不稳定时,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全身发软、头晕、眼花、舌尖口舌发麻,甚至昏倒。医生会建议糖尿病患者随身带一点儿糖块,遇到低血糖反应时可以吃一两块,以避免低血糖带来的危险。
糖尿病患者如果特别想吃甜食,也可以选择一些甜味剂,如甜叶菊糖、双歧糖、木糖醇等,它们的甜度可以是蔗糖的许多倍,但对血糖无影响,且含极少热量或没有热量。
血糖指数——糖尿病患者的最大挑战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都要面对糖尿病的挑战:生活中的诸多因素让血糖跌宕起伏。为什么要时刻关注血糖指数呢?生活中都有什么因素在影响着血糖呢?如何才能让它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呢?
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
正常人血糖的来源主要有3条途径。
(1)饭后食物中的糖消化成葡萄糖,吸收入血循环,为血糖的主要来源。
(2)空腹时血糖来自肝脏,肝脏储有肝糖原,空腹时肝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3)蛋白质、脂肪及从肌肉生成的乳酸可通过糖异生过程变成葡萄糖。
那么,血糖最后去了哪里呢?正常人血糖的去路主要有5条。
(1)血糖的主要去路是在全身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人体利用消耗。
(2)血糖进入肝脏变成肝糖原储存起来。
(3)血糖进入肌肉细胞变成肌糖原贮存起来。
(4)血糖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
(5)血糖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
糖分是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一。人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时血糖浓度为08~12毫克。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毫克称为高血糖;血糖浓度低于07毫克称为低血糖。低血糖时,脑组织首先对低血糖出现反应,如果血糖持续下降到低于045毫克,就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
人们摄入谷物、蔬果等,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进入血液,运送到全身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如果一时消耗不了,则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肝脏可储糖70~120克,约占肝重的6%~10%。肝脏就像一个糖的活期银行一样,可以随时存随时取,但是细胞所能储存的肝糖是有限的,如果摄入的糖分过多,多余的糖即转变为脂肪。
当食物消化完毕后,储存的肝糖即成为糖的正常来源,维持血糖的正常浓度。在剧烈运动时,或者长时间没有补充食物的情况下,肝糖也会消耗完。此时细胞将分解脂肪来供应能量,脂肪的10%为甘油,甘油可以转化为糖。脂肪的其他部分亦可通过氧化产生能量,但其代谢途径和葡萄糖是不一样的。
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细胞必须要靠糖来维持生存,必要时人体将分泌激素,把人体的某些部分(如皮肤、肌肉、甚至脏器)摧毁,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糖,以维持生命。饥饿的难民个个都骨瘦如柴,就是这个原因。
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在一天之中是轻度波动的,一般来说餐前血糖略低,餐后血糖略高,但这种波动是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既然人体所有的细胞所需的糖都由血液来输送,所以维持血液中糖的恰当浓度是很重要的。
在生活中,饮食、药物、运动、压力和体质健康都影响着血糖指数:食物会使血糖指数升高;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会降低血糖指数;运动可以降低血糖;紧张压力会产生激素,致使血糖陡然升高;疾病会引起血糖升高。
了解了影响血糖的因素,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就应该注意避开这些不利因素,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少吃淀粉类食物,勤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从而使自己的血糖趋于稳定。
爱心提示
血糖检测仪的选购技巧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血液中的葡萄糖量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所以,血糖监测在防治糖尿病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准备了家用血糖仪,以便及时地监测血糖变化,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糖尿病治疗方案。
目前,市场上的血糖仪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如何选购一台方便、实用、适合自己的血糖仪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血糖仪的分类和性能,家用血糖仪的直观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连续型血糖监测仪。这种仪器一般是医院用于对病人的连续性血糖监测,它是用一个微小的探头插入患者皮下(保留72小时),其他部分夹在皮带上或放在口袋中,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特地设计有家用型。
(2)非连续型血糖检测仪。它用于某个时刻的血糖检测。
(3)无创血糖仪。它包括血糖生物表、热感应光谱分析仪等。
(4)微创血糖仪。这类仪器有针刺式(又分抹血式、吸血式)、激光采血式。
对于广大患者来说,尤其是我国患者,主要是选购微创血糖仪,目前相对多见的是“针刺式+吸血式+电子感应型”微创血糖仪。
在确定了适合自己的血糖仪类型后,购买时,还应该注意一些具体问题,才能买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血糖仪。
(1)是否便于携带。选择一台方便携带的血糖仪,在旅游、探亲时也可以随时监测血糖。
(2)测试时间。如果对你来说时间很重要,那么就应挑选一台能够快速读数的血糖仪。
(3)操作步骤。有些仪器检测步骤较多,操作起来比较烦琐,测试容易失败,所以应选操作过程简单的产品。
(4)显示窗尺寸。对于老年病人或并发有视力下降的病人应选用显示窗大些的血糖仪。
(5)温度范围。很多血糖仪都有一个可以正常使用的温度范围。所以,购买时要确保你所选定血糖仪可以在当地环境下正常工作。
另外,购买时还要注意记忆容量大小,以及是否附带时间和日期等功能,因为没有时间和日期的储存结果会导致无法分辨餐后血糖值和空腹血糖值。另外,有些血糖仪具有自动抛弃试纸、自动开机、计算平均值、闹铃、外语显示等附加功能,这些会给你的日常血糖监测带来很多方便。
什么是肾糖阈
阈,在字典中有两个解释:“门槛”或“界限”。顾名思义,肾糖阀就是一个“槛儿”,具体地说。肾糖阀是指尿液中刚刚出现糖分时的血糖水平。也可以说是肾脏能够完全留住糖分使之不致外流的最高血糖值。肾糖阀可以帮助医生正确判断血糖值,在糖尿病的诊断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正常人每天从尿中排出的葡萄糖为32~93毫克,一般葡萄糖常规定性试验不起反应。当尿中每天排出的葡萄糖超过150毫克时,尿糖呈阳性反应,称为糖尿。
正常人血浆糖超过89~100毫摩尔/升(160~180毫克/分升)时即可查出尿糖,这一血糖水平称肾糖阈值,也就是说,正常肾糖阈应不低于89毫摩尔/升,也不高于100毫摩尔/升,但有个体差异。
血糖低于89毫摩尔/升尿里就出现糖分的情况叫做’肾糖阀减低。约有1/3的妊娠期妇女由于肾糖阈值降低,血糖正常时也可能出现糖尿。
血糖高于100毫摩尔/升,尿里还不出现糖分的情况叫做肾糖阈升高。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能血糖超过10毫摩尔/升,甚至超过167毫摩尔/升,都没有糖尿,这就是肾糖阈升高所致了。
肾糖阀减低或升高时,尿糖不能正确反应血糖值,所以此时就不能根据尿糖来判断血糖水平了。
黎明前的黑暗——黎明现象
白天血糖控制稳定,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放松了警惕,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不然,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在凌晨发生饥饿、心慌、口渴等不适症状,这种现象叫做黎明现象,即糖尿病患者在黎明出现高血糖症。这个说法是1981年,美国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的。这种清晨的血糖波动一般不易被发现,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非常不利。黎明现象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避免呢?
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出现高血糖,称为“黎明现象”。一般血糖升高开始于凌晨3时左右,持续至上午8~9时。
黎明现象多见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Ⅰ型糖尿病患者。其机制目前还不是特别清楚,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1)清晨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有类似的昼夜节律,即清晨对胰岛素需要量增加,血糖正常与否取决于有无足够的胰岛素,正常人可通过增加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来代偿,而糖尿病患者则因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表现为高血糖。
(2)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都存在黎明前或清晨分泌高峰,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加重,而发生黎明高血糖现象。
糖尿病患者出现清晨高血糖,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针对不同情况处理方法也会不同,所以首先要明确是不是“黎明现象”。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为“黎明现象”,这种血糖波动应尽量避免,首先要消除精神紧张,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过于劳累,改善睡眠条件,提高睡眠质量,调节合理的饮食,适当运动。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糖药物的调整,如果注射速效胰岛素,则应将早餐前胰岛素注射提前到清晨6时,或将晚餐主食分1/3量到睡前吃,在进餐前注射胰岛素24个国际单位。除了降糖药物调整之外,睡前口服赛庚啶可抑制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或睡前注射生长抑制素。
如果不是“黎明现象”的话,患者需要根据病因减少用药,以避免睡眠中发生低血糖。对于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是鉴别是否是“黎明现象”的最好办法。
此外,没有发现患上糖尿病的老年人,如果在凌晨四五点醒来后感到饥饿难忍、心慌,还伴有疲乏无力的症状,吃一些食物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口干舌燥想喝水,而这些症状在吃早餐后,逐渐消失,就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什么是“苏木杰”反应
“苏木杰”反应是一种非常容易与“黎明现象”混淆的现象,因为它们的表现症状同样都是空腹血糖升高。但是这两种现象的病因和处理截然不同,必须清楚地加以鉴别。如果忽略了“苏木杰”反应,看见空腹血糖升高就盲目加大降糖药物的用量,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糖事件,甚至危及生命。
所谓“苏木杰”反应,就是指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也就是说患者在睡眠中曾发生过低血糖症,不过这种低血糖症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所以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仅仅是早晨出现的高血糖。
由于低血糖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人体带来严重危害,而人体自身的升糖机制是十分强大的,当出现低血糖状况时,人体会做出自我保护的反应,以防止低血糖症的发生。正常人一旦发生了低血糖,肝脏就会立刻加紧工作,放出所储存的糖分,并将其他物质转化为糖以补充糖分的不足。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这时候也变得很活跃,积极活动,使肾上腺素、胰升糖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多,以刺激血糖的回升。同时,胰岛素等降糖激素分泌减少,糖分变为糖原或者转化为其他物质加以储存的量也显着减少。这些变化都会帮助病人血糖迅速升高,尽快脱离低血糖状态。遗憾的是,糖尿病患者的降糖功能并不像正常人那么有效,经常是矫枉过正,往往导致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难以控制,结果使病情从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低血糖变成了高血糖。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的状况非常相似,但这两种情况的病因和处理截然不同:前一种情况可能需要加大药量,或推迟晚间用药的时间;后者则需要减少用药,以避免睡眠中发生低血糖症。鉴别这两种情况的主要方法是监测凌晨3~4时的血糖水平,若凌晨血糖偏低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总之,“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都是病人机体出现的一种血糖失稳态表现。这两种血糖的波动,对糖尿病患者都是十分不利的,都有较大的危害,必须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避免“苏木杰”反应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合量安排饮食和药物治疗,并坚持运动,把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的可能降到最低。所以,对于有“苏木杰”反应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减少作用于晚餐前的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在睡前吃一点东西。睡前小吃是晚餐的分餐,可以防止前半夜的低血糖,能够有效避免“苏木杰”反应的发生。好景不长的“蜜月期”
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也存在蜜月期,但这个蜜月期远远没有新婚的蜜月那么“甜蜜”。糖尿病的蜜月期,指的是Ⅰ型糖尿病患者可能经过的一个阶段。Ⅰ型糖尿病的自然过程中常有一段自发的缓解期,在临床上称为“蜜月期”,糖尿病的“蜜月期”往往给患者造成一种错觉——自以为病好了。实际上,如果在蜜月期盲目乐观,非但血糖难以下降,还会促使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请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忽视你的“蜜月期”!
Ⅰ型糖尿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病发后用胰岛素治疗数周或数月后病情有所缓解,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甚至完全停用,血糖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患者的情况良好,能正常地生活学习,此时期称为糖尿病的“蜜月期”。一般此期大约持续数月至1年。
那么,这段“蜜月期”是怎么出现的呢?原来人体内的各种组织都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Ⅰ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胰岛受到破坏后也能进行自我修复,使部分胰岛再生,分泌胰岛的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所以,患者的病情就得到一定的缓解,出现了一段稳定期,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甚至什么药都不用也能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这时候,患者和患者家属都很高兴,以为糖尿病已经好了,甚至有的医生对此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只看到眼前口服降糖药血糖有所下降,而不知道疲惫的β细胞正负担过大,这最终将导致功能衰竭。一般经过6个月左右,病人的胰岛又因为自身免疫性的第二次破坏,再次遭到重创,这次的损害更大,而且可能就是永久性的了。患者的胰岛再也不能分泌胰岛素了,迫使他们必须终身用胰岛素治疗。
为了防止Ⅰ型糖尿病的发生,在糖尿病的“蜜月期”,要把好两道关。
第一道:增强抵抗力,使病人的胰岛不受病毒等有害因素的损害。
第二道:增强免疫力,使病人受到有害物质损伤的胰岛避免再次遭受自身免疫的破坏。另外,“蜜月期”血糖虽然不高或正常,但是还应注意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并定期检查,才能有效地遏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互动平台
我很久都没有出现高血糖了,糖尿病是不是已经根治了?
在有些病例中,患者可以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而使血糖达到正常范围,或通过一段时间中药治疗配合饮食、运动使血糖达到正常,不再需要长期服药,但这样是否就可以认为已经根治了糖尿病呢?
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来看,糖尿病暂时还无法根治!上述情况确实存在,但必须以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为前提,并且这类患者的胰岛功能损伤较轻,病情较轻,但往往一有“风吹草动”,如遇到感冒、劳累、情绪波动等情况,血糖又会高起来,这说明糖尿病没有“根治”。很多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宣称“根治糖尿病”,如果病人没有医学常识就很容易轻信。糖尿病患者心中要时时有一根弦绷着,不能放松警惕。
性格“决定”糖尿病
有一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性格是否决定疾病呢?据医学专家研究,具有某些性格特征的人易患疾病,即具有疾病的个性特征。这是社会心理因素致病的一个方面。那么,糖尿病是否也和性格有关系呢?
性格能够体现出个人的独特风格,是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等方面表现出来,它的形成与发展如同能力、气质一样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心理学上常将人的性格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型、B型、M型、MA型、MB型和C型。
医学专家发现,A型行为模式的人血中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血脂、血糖常处于较高水平。A型性格的人遇上矛盾和冲突时容易冲动、发怒,意气用事,因好胜、忙碌等导致的急躁心理等都对健康不利,轻则会导致饮食不调,睡眠不好;重则将成为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
医疗专家提示,性格与疾病是一种互动关系:不良性格可能会导致生病,不同性格类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有密切关系;反之,在性格成为致病因素后,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病况又会破坏人们的心情,使性格进一步变坏。也就是说,这种生理和心理的相互影响会形成不良循环,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们要改造不良性格,抵御疾病侵袭,保持身心健康。
当然,糖尿病患者到底是否存在个性特征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一个人的心态与其性格有关是肯定的,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性格外向的患者比较乐观,容易接受患糖尿病的现实,并能将心中的烦恼向别人倾诉,以减轻郁闷情绪和心理压力;而生性敏感、多虑或内向的患者则需要注意进行心理调节,焦虑、抑郁或悲观的情绪很容易影响血糖水平,进而影响生活质量。心理调节的方法不一,因人而异,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培养一些爱好,或选择一些娱乐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如欣赏欢快的音乐、观看喜剧表演、听相声等,也可唱歌、散步、旅游等,随个人喜好进行选择。总之,多想能让自己高兴的事情,不计较一些小事,保持淡泊愉快的心境,方能对健康有益。危害人类健康的“季军”
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糖尿病荣居季军,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平时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一旦发生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就会追悔莫及。有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因缺乏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01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2002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眼病,2003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肾脏疾病,2004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肥胖,2005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足部护理。
连续5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上。世界糖尿病日主题为何紧盯着糖尿病的并发症不放?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短暂的高血糖并不是最大的危害,血糖是可以通过饮食和药物加以控制的,最可怕的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糖尿病的高并发症发生率,导致了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
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病程为10年和15年的患者中,有40%~50%和70%~80%的发病率。大约有10%的患者在患糖尿病15年后会发展成严重的视力损伤,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
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先兆。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恶化成终末期肾病。青年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岁时有40%的人发展为严重的肾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否则有生命之虞。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还常导致足部溃疡,进而截肢。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增加2~4倍,并且发病年龄提前。
从死因上看,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主要是各种并发症。其中,缺血型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大约是10%,其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糖尿病肾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发病年龄越小,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
糖尿病本身的症状给病人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也是巨大的,患者全身不适,被迫控制饮食和锻炼身体,还得打针吃药,这种状况绵延无期,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大大下降,甚至造成残疾或者过早死亡,其中的苦恼是非糖尿病者难以体会的。糖尿病儿童的病情如果控制不好,还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
另外,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费用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庭、工作单位以及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一旦患了糖尿病,一定要认识到这种疾病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疾病观,正确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尽量减小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生活带来的影响,麻痹大意、讳疾忌医或者过于恐惧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互动平台
我的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是不是就不会有并发症了?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给出一个答复:不是!
高血糖只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多种原因之一,血糖控制好了未必不会得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引起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原因有胰岛素中断或不足、感染、各种应急状态、脂肪分解加速、摄水不足、失水过多、药物的影响等。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发生和发展中,高血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并非唯一因素,有的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多年,仍无严重并发症,有的糖尿病患者患病初期就伴随着并发症。可见人和人是有个体差异的,而且差距很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