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非药物疗法-糖尿病人的注意事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从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糖尿病前期无明显症状,待患者发觉时,病情已经很重了。于是,怎样及早发现糖尿病便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实,虽然糖尿病本身的症状比较“隐蔽”,但是身体还是会发出一些其他的预警“信号”的,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对于身体的反常信号,一定要保持警觉。

    糖尿病的危害除了多发并发症以外,还在于该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呈隐匿性,在一定期间全无表现因而不易觉察。研究表明从血糖升高到出现临床表现,这一阶段平均为7年,而在这段表面上毫无痛苦或无任何不适的期间,持续的高血糖通过葡萄糖毒性作用损害胰岛功能,并导致血管并发症发生和发展,以致有些患者在诊断糖尿病时已经有并发症存在了。

    因为症状并不明显,很多人患糖尿病多时却浑然不知,直到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为了在早期发现糖尿病,必须要细心留意其发出的信号。

    (1)红色面孔。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面色较红,看上去貌似健康的样子。

    (2)视力下降。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有时也会引起急性视网膜病变,引起急性视力下降。

    (3)皮肤瘙痒。糖尿病可引起全身或局部的皮肤干燥脱屑,剧烈瘙痒,往往使人寝食难安,特别是女性阴部的瘙痒更为严重。

    (4)皮肤疱疹。糖尿病患者常出现疱疹,酷似烧伤性水疱,壁薄,内含透明浆液,疱周无红晕,多发于指(趾)、手足的背部或底部边缘。单个或多个出现,数周内自愈,但可反复复发。

    (5)手足麻木。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手足麻木、疼痛以及烧灼感、蚁走感,走路时有踩棉花的感觉。也有的人手足及四肢剧烈疼痛,穿衣裤、盖被子时可加重疼痛。

    (6)尿路感染。糖尿病引起的尿路感染有两个特点:一是菌尿起源于肾脏,而一般的尿路感染多起源于下尿道;二是尽管给予适宜的抗感染治疗,但急性肾盂肾炎发热期仍比一般的尿路感染发热期延长。

    (7)出汗反常。多汗(多见上肢和躯干)或少汗(多见下肢),甚至有的患者大汗淋漓。

    (8)胆管感染。糖尿病伴发胆囊炎的发病率甚高,而且可不伴有胆石症,有时胆囊会发生坏疽及穿孔。

    (9)排尿困难。排尿意识低下,排尿间隔时间延长,乃至排尿困难,膀胱内残留尿增多,导致膀胱扩张或尿滞留。男性糖尿病患者出现排尿困难者约为217%。因此,中老年男性若发生排尿困难,除前列腺肥大外,还应考虑是否有患有糖尿病的可能。

    (10)腹泻与便秘。糖尿病可引起内脏神经病变,造成胃肠道的功能失调,从而出现顽固性的腹泻与便秘,其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11)阳痿。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从而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以阳痿最多见,据统计,糖尿病病人发生阳痿者达60%以上。

    (12)女性上体肥胖。女性腰围与臀围之比大于07~085(不论体重多少),糖耐量试验异常者达60%。有人认为,这种体型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13)足部坏疽。足部疼痛,温觉消失,干燥易裂,糜烂溃疡,创口化脓、坏疽坏死、愈合困难,甚至发生足穿孔症。

    (14)瞳孔缩小。用红外线电子瞳孔计精密测定瞳孔的面积,正常人平均为15.4平方毫米,而糖尿病患者则平均为12.5平方毫米。为检查眼底,常需要散瞳,而糖尿病患者对散瞳药反应不敏感,散瞳效果较正常人差,这种异常反应与糖尿病所引起的交感、副交感自主神经病变有关。除此以外,病人如果出现反复眼睑疖肿、眼睑炎、睑缘炎,或见眼外肌麻痹,突然上睑下垂、视物模糊、复视、头痛、头晕等症状,可能患有糖尿病。

    (15)脑梗死。糖尿病人容易发生脑梗死,在脑梗死病人中,一般有10%~13%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因此,脑梗死病人应常规化验血糖。

    (16)耳垢增多。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耳垢异常增多的现象,而且往往糖尿病越重耳垢越多。外国医学专家曾对1200名可疑糖尿病患者的耳垢进行葡萄糖含量检测,结果发现健康人耳垢中不含葡萄糖或含量甚微,而糖尿病患者的耳垢中葡萄糖含量多在0.1微克以上。我国医务人员对健康人及糖尿病患者的耳垢也做过葡萄糖的含量测定,结果与上述报告类似。因此凡感耳痒且耳垢异常增多者,应考虑是否患有糖尿病。

    (17)口腔发生病变。口腔有烧灼感、口腔黏膜干燥,典型者可见牙龈红肿、压痛,牙周组织水肿,牙周袋形成,牙齿扣痛、松动、脱落等。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使牙周组织局部微循环损害,修复能力差,感觉迟钝,易受损伤,另外免疫力低下易感染。由于糖尿病骨病,牙槽骨质疏松,加重牙周病,可见牙齿脱落等症状。

    (18)便秘。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7天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或次数不少而排便时困难,粪便干结。可能为周围自主神经病变、平滑肌变性所致,而且高血糖可直接抑制消化道运动。中医认为便秘主要由于气虚以及阴津的不足所致,虽有便意但无力将粪便排出,为气虚便秘,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质较虚者;阴津不足表现为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干口臭,多伴有发热。所以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如果出现久治不愈的便秘现象,也代表有可能患上了糖尿病。

    爱心提示特有信号给女性报警

    糖尿病的侵犯对象本来是没有男女之分的,不过,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常常会出现一些男性病人所没有的症状。

    性功能障碍。糖尿病的神经病变使女性患者阴道壁感觉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很难激发其性高潮反应;另外,糖尿病妇女阴道及泌尿系统的慢性感染相当多见,这些都会影响患者的性生活质量。糖尿病女性患者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35%。

    顽固性外阴瘙痒。阴部本是容易感染的地方,糖尿病患者由于皮肤组织的糖原含量增高,抵抗力下降,这就给各种细菌、真菌、霉菌感染创造了条件,导致炎症而发生剧烈瘙痒。当女性出现阴道炎症且用止痒、杀菌药物久治不愈时,应考虑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不同类型、不同病期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症状,但是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三多一少”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呢?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糖尿病代谢异常的典型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与体重减轻,即大家常说的“三多一少”。按发生机制讲应按照这个顺序发生,但也可能仅仅突出某一个症状。

    (1)多尿。健康人一昼夜的排尿量,一般在1500~2000毫升,而糖尿病患者多尿不仅指尿的次数增多,而且尿量也增多,24小时可达20多次,尿量可达2~3升以至10升之多。排尿次数也随之增多,一般一昼夜排尿10~20次,甚至1小时就排尿2~3次。有时尿的泡沫多,尿渍发白、发黏。多尿的原因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不能被身体充分利用,经肾小球滤出,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尿糖增加,致使渗透压增高,而将水分带糖由尿排出,造成尿量及次数的增多,即表现为多尿。因尿糖较高,所以尿甜。血糖越高,尿量越多,随之排糖量也增多,从而病情更重。

    (2)多饮。糖尿病患者如果持续维持在高血糖状态,多尿之后使体内的水分减少,当体内水的总量减少1%~2%时,即可刺激大脑口渴中枢而思饮,以饮水自救补充体内水分的不足,即表现为多饮。排尿量越多,饮水量也越多,有的患者甚至半夜也需要饮水。应当指出的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明显低于肾糖阈,所以在未出现多尿之前可能就已确诊为糖尿病了。一方面,老年人肾血管硬化,而使肾糖阈升高,所以血糖很高,而尿中无糖,也不会出现多尿;另一方面,老年人中枢神经感受性减弱,尽管体内水分丢失明显,而口渴中枢无感觉,这也就是在老年人中常见、死亡率很高的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原因。

    (3)多食。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不能为细胞利用,另外尿中排出的糖分过多,体内能量缺乏,便会刺激大脑的饥饿中枢兴奋,引起食欲亢进,使食量增加。进食越多,血糖越高,尿糖排出更多,使进食后无饱腹感,满足感,于是进食次数和进食量都明显增多。如此反复,形成了恶性循环。应当注意的是,若病情未减轻而突然出现食欲减退,则应考虑到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性。

    (4)消瘦。由于机体对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质合成不足,分解加快等,致使消耗过多,可引起消瘦。如有多尿症状,体内水分的丢失更会加重消瘦症状。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除了“三多一少”的症状以外,糖尿病患者可能还会同时出现乏力、易疲劳的症状,这是由于体内代谢紊乱导致的。出现这些症状时,表明患糖尿病已经很久了,需要马上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协助下控制血糖,缓解病情。Ⅱ型糖尿病的“三步曲”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其发病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医学专家把糖尿病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称为糖尿病发展的“三步曲。”了解患者的发病过程,可以帮助医生科学地诊断糖尿病。

    我们知道,糖尿病患者大多都是成年后发病的Ⅱ型糖尿病。在我国,由于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引起的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5%左右。此型糖尿病的发展有3个阶段,被称为是糖尿病的三步曲。

    1.胰岛素抵抗阶段(高胰岛素血症)

    这个阶段糖代谢正常,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克服敏感性的降低。

    2.糖尿病前期

    通常情况下,进食后食物吸收,引起血糖急骤升高,此时需胰岛β细胞迅速释放大量胰岛素(数倍或10~20倍于空腹时分泌量)才能把餐后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如果β细胞的能力下降,反应不足,不能达到这种要求,餐后血糖则会超过正常,即出现餐后高血糖,这种状态称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不算糖尿病,当然不必完全按照糖尿病来治疗。但是糖尿病前期可以说是糖尿病的“预备役”,根据临床观察,如果糖尿病前期者对其病情放任不管,每年会有5%的人转变为糖尿病。但是如果对这类人群在生活方式上加以干预,比如控制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则会降低约50%的糖尿病发病率,有1/3的患者甚至可以恢复到正常的身体状态。所以,糖尿病前期者千万不可忽视糖尿病的防治措施。

    3.糖尿病阶段

    当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的情况加重,糖代谢异常变得明显,空腹及餐后血糖皆高于正常,此时病情已发展成为糖尿病。

    通过了解糖尿病发展的3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在糖尿病前期,能够给予病人饮食调控、适当运动和必要的药物干预,就可以大大减少向糖尿病转变的比例。所以,了解糖尿病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是根据血糖水平来确定的,血糖水平是目前最可靠的糖尿病诊断指标。但是血糖高于正常水平,不等于就是糖尿病。血糖高达何种程度才能诊断为糖尿病呢?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对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后讨论制定的。各国使用同一个诊断标准,才能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水平。

    1980年及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相继召开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了糖尿病分型及诊断标准:具有糖尿病典型症状者,任意时间血糖≥111毫摩尔/升,或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或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低于78毫摩尔/升者,予以75克葡萄糖负荷,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均可诊断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时,可只检查服糖后2小时血糖。

    10余年来,一些研究资料显示,空腹血糖与糖负荷后血糖的升高常不平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的人群中,约有30%的人空腹血糖低于7.8毫摩尔/升。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降低诊断糖尿病的空腹血糖标准的建议。这个建议后来被广泛采纳,所以,现在诊断糖尿病的最新标准,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标准,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当然,医生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往往还要结合临床症状加以考虑。如果患者已有糖尿病的症状,只要有一次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者有一次餐后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就能诊断为糖尿病了。如果完全没有糖尿病的症状,则需要同时有两个血糖值达到或超过糖尿病诊断标准方能做出诊断。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一些诸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具体且科学的解释是什么呢?

    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定的血糖值。空腹血糖是反应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可靠指标,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怎样才算是空腹呢?空腹实际上是指空胃。具体要求是:抽血的前一天晚上,病人按照平时的生活习惯,正常饮食;饭菜宜清淡,不能饮酒,饭后不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休息好。第二天早晨起床后,不吃早餐,少喝或不喝水,不晨练,平静地到医院等候采血,这样的血标本才是反映真实情况的好标本。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毫摩尔/升;如大于61而小于70毫摩尔/升为空腹血糖受损;如大于等于70毫摩尔/升则考虑是否患糖尿病;如血糖低于28毫摩尔/升,且临床产生相应的症状称则为“低血糖”。

    在临床上,血糖增高主要见于糖尿病,也可见于肢端肥大、巨人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枢性疾病、脱水、低氧窒息、情绪紧张、妊娠、运动后等;血糖降低主要见于胰腺β细胞瘤、功能性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用量过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肝炎、肝硬变、长期营养不良、酒精中毒等情况。

    2.餐前、餐后血糖

    餐前血糖是指早、午、晚三餐餐前空腹时采的血所测定的血糖;进餐后抽的血所测定的血糖值称为餐后血糖,如餐后1,2,3小时的血糖。

    在正常情况下,餐前与餐后的血糖值并不相同。进食后所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会变成葡萄糖排到血液中,所以餐后的血糖值会比餐前高。

    小细节造成的大影响

    人体血糖存在生理波动,正常人正常情况下血糖也可能波动到糖尿病的诊断范围内,所以,一般情况下,无症状者的一次检测结果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另外。许多疾病状态、药物都可以影响血糖,使实际上有糖尿病者的血糖假性不高,也可能使实际上无糖尿病者的血糖假性增高,极其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后果很严重。在严谨的医学诊断中,必须对细节标准化,才能得出正确和科学的诊断结果。

    虽然血糖指标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标准,可是并非在医院随便抽一点静脉血化验血糖,就可以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为了获得确有诊断价值的“静脉血糖”,在化验时需要尽可能遵循以下要求。

    (1)如果是因为最近感染、发热、呕吐、腹泻、创伤等急性病就诊,抽血化验“顺带”发现血糖高,那么,这个“高血糖”尚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患者应当在病好以后再次化验血糖。

    (2)如果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持续用药的(包括避孕药),必须告知医生,并咨询是否需要停药、病情是否允许停药、停药多久等问题,长期用药情况下的血糖水平也不能用以诊断糖尿病,因为很多药物可以影响血糖结果的可靠性。

    (3)如果曾有较重的胃肠道疾病的病史(口疮性腹泻、吸收不良、胃大部切除、倾倒综合征等),必须告知医生,考虑采用“静脉注射葡萄糖+静脉血糖化验”。

    (4)抽血前3天每天摄入碳水化合物应大于250克(特别体弱瘦小者可减至150~200克),并保持精神状态良好,若有烦恼、焦虑、失眠等现象,也应推迟进行检查。

    (5)抽血前一晚的晚餐应是日常普通饮食,如果吃了很多大鱼大肉等高脂肪的食物,第二天的检查结果也不可信。

    (6)抽血前一晚的晚餐后禁食(包括禁饮料和零食,口渴时可适量饮淡水)、禁烟、禁酒,要做到至第二天抽血时至少已空腹8~10小时,但也不宜超过16小时。

    在上述基础上,空腹状态下抽血化验的血糖称为“空腹血糖”。通常来到医院后休息15分钟左右再抽血,最好在早晨8点前抽血,太晚抽血对结果可靠性也有一定影响。但是,一般的医院8点才开始门诊。所以,对患者来说,最好第一天开化验单后先交费回家,第二天早晨到医院直接抽血化验。

    对于餐后血糖的化验,在细节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标准的、公认的、适用于糖尿病诊断的餐后血糖需饮用糖水或者吃100克淡馒头后2小时抽血,因此,患者出门时除了带上化验单以外,别忘了带上葡萄糖粉(由医生开)或100克淡馒头以及250~300毫升淡开水。具体细节如下。

    (1)首先空腹抽血一次。

    (2)抽完血后将75克(儿童按每千克体重1.75克计算用量,但最多用75克)无水葡萄糖粉充分溶解于250~300毫升淡开水中,需在3~5分钟内喝完。然后在小范围内轻度活动,不要进行强体力活动甚至办理公务等,因为情绪和活动等都会影响结果。

    (3)除非患者强烈口渴,否则化验结束前不要再喝水。

    (4)在饮糖水后2小时再抽血一次。有条件的患者,最好能在饮糖水后05,1、3小时也分别抽血化验。举例来说,假如早晨800空腹抽了第一次血,并立刻开始饮糖水,那么至少应在上午1000再抽一次血。条件许可的患者,最好能在830,900,甚至1100也各抽一次血做化验。

    如果患者对“喝糖水”心理恐惧或抵触,或少数患者饮用葡萄糖水后恶心、呕吐未能完成化验,则可以采用100克馒头餐试验。过程与上面基本相同,差别在于不是饮用75克葡萄糖粉溶液,而是食用100克淡馒头。具体细节包括以下几点。

    (1)这里说的100克淡馒头,是指100克面粉做成的馒头,而且必须是不加糖的馒头。

    (2)吃馒头时可以适量喝白开水。

    (3)不要吃得太慢(一般是5~10分钟吃完),但也不要狼吞虎咽,以免影响胃肠功能。

    (4)在吃馒头的过程中,不要另外吃任何零食或牛奶、豆浆等。

    知识链接

    为什么血糖检查如此苛求细节?

    很多患者对于血糖检查中的这些细节要求感觉不解,经常有患者给医生提供“单位组织体检的报告”或某次血糖结果,要求诊断有无糖尿病,甚至要求开药。此类化验报告通常不能用于诊断糖尿病!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血糖存在生理波动,正常人在正常情况下血糖也可能波动到糖尿病的诊断范围。因此,通常来说无症状者一次检测结果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其次,许多疾病状态、药物都可以影响血糖,可使实际上有糖尿病者的血糖假性不高,也可使实际上无糖尿病者的血糖假性增高,前者容易造成漏诊,后者容易造成误诊。为了尽可能减少漏诊和误诊,必须对诸多细节标准化,不注意细节的检查结果只能算是“筛查结果”,通常不适用于临床诊断。

    不能完全相信尿糖

    我们都知道.引起尿糖阳性最主要的原因是血糖过高,因为尿糖检查简单易行,又不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所以检查尿糖是发现糖尿病最简单的方法。但是为什么不能以尿糖检查代替血糖检查呢?

    正常人的尿糖应该是阴性的,也就是说尿中应查出糖分来,因为健康的人每天从尿中排出的葡萄糖是很少的,不到100毫克,一般的定性试验无法检出。尿中排糖一般要超过150毫克时,尿糖才呈阳性,所以尿糖可以作为检查糖尿病的一种方法。但是,尿糖在多数情况下虽能反映血糖水平,可尿糖毕竟不是血糖,在某些情况下,尿糖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血糖水平。有些糖尿病患者在血糖不很高时,尿糖可能为阴性,如仅用尿糖来筛选糖尿病病人,就会发生漏诊,延误治疗。

    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尿糖会呈阴性呢?

    其一,空腹血糖高于78毫摩尔/升就能诊断糖尿病,但血糖处于此水平时,尿糖应为阴性;其二,老年人,特别是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肾糖阈可能升高,血糖虽已超过11.1毫摩尔/升时,尿糖还可能是阴性的。

    正如有些尿糖阴性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一样,有些尿糖阳性者也可能不是糖尿病患者。尿糖阳性而血糖正常者,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尿糖阳性而又不是糖尿病的情况主要可见于以下情况。

    (1)孕妇。20%~30%的孕妇尿糖可呈阳性反应,特别是在妊娠后期。某些正常孕妇在妊娠后期及哺乳期尿中可能有乳糖出现,也可能引起尿糖阳性。

    (2)肾性糖尿。这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疾病,患者肾小管运转葡萄糖的机制异常,肾糖阈减低,患者无论何时尿中总有糖分,但是血糖不高。如经检查肾脏其他功能正常,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3)尿糖假阳性。可能与尿中含有大量结合型的葡萄糖醛酸盐,或与服用水杨酸盐(如阿司匹林)、水合氯醛等药物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有人发现尿糖阳性的非糖尿病者今后发生糖尿病的机会要比尿糖阴性者大,所以对尿糖阳性者应更注意随诊,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

    如此看来,在糖尿病的诊断中,是不能完全相信尿糖的。所以虽然尿糖测定简单易行、无痛苦、基本上能反映血糖情况,是发现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检查仍不能代替血糖测定而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

    哪些化验能判断糖尿病类型

    糖尿病患者很关心自己所患糖尿病的类型,特别是“是Ⅰ型还是Ⅱ型糖尿病”这个问题,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很多患者千里迢迢地奔赴一些权威医院,要求查查胰岛功能,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打胰岛素,其实,这样劳民伤财完全没有必要。那么,在医学上,都有哪些化验与判断糖尿病类型有关呢?

    目前,与判断糖尿病类型有关的化验包括以下几种。

    (1)遗传学指标。有的人白细胞抗原(HIA)和Ⅰ型糖尿病有关,所以查查人白细胞抗原(HIA)的类型,有时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

    (2)免疫学抗体。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可能有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这些抗体阳性的病人很可能是Ⅰ型糖尿病患者。但阴性不见得就是Ⅱ型的。

    (3)尿酮体。Ⅰ型糖尿病患者尿中经常有酮体,有时酮体量很大,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而Ⅱ型糖尿病患者则只有在感染、发热、饥饿、创伤以及重大情绪波动时尿中才会出现酮体,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机会较少。

    (4)血胰岛素和C-肽。Ⅰ型糖尿病患者血胰岛素和C-肽水平多很低,Ⅱ型糖尿病患者则不一定。当然,Ⅰ型糖尿病患者在最初一段时间内也可以不低,反之Ⅱ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很差时胰岛素和c-肽水平也可以很低。

    (5)血糖。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往往很高,特别是空腹血糖很高。相比之下,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一般不是那么高。当然,空腹血糖的高低也是波动的,很难画出一条线作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的分水岭。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这些化验虽然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但是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即使做了化验,也还是难以分型,主要还得根据临床表现,特别是有没有酮体或者酮症酸中毒、是否消瘦、年龄等因素来判断糖尿病的类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