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非药物疗法-糖尿病的病情检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血糖监测是重点

    在所有体征指数的监测中,应该说血糖监测是一个重点,因为血糖水平是衡量糖尿病患者病情是否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且监测血糖是防止低血糖发生的重要措施。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和妊娠期的糖尿病患者必须监测血糖,服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也最好能监测血糖。

    1.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

    关于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不同类型,不同情况的糖尿病患者是不一样的。在血糖监测的频率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l~4次。

    (2)Ⅰ型糖尿病患者应每日至少监测血糖3~4次。

    (3)生病时或剧烈运动之前应增加监测次数。

    (4)生病或血糖>20毫摩尔/升时,应同时测定尿酮体。

    (5)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病人应每周监测1天或2天的血糖(最好监测餐前、餐后几个点的血糖),血糖控制差、不稳定的病人或患有其他急性病者应每天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血浆葡萄糖水平比全血葡萄糖水平高10%~15%,在解释血糖水平时应注意所采用的仪器是检测的血浆葡萄糖还是全血葡萄糖。尿糖的监测是血糖监测不能实行时的替代方法,尿糖的控制目标是阴性。

    (6)医院中,因患者的血糖控制差,或并发糖尿病的并发症或(和)其他伴随疾病而住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的次数应适当增加。

    在血糖的监测时间方面,可于每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进行监测。如有空腹高血糖,应监测夜间(凌晨3点)的血糖。

    2.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的监测

    在血糖控制中,餐后2小时血糖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如果从来不做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那就说明患者在对糖尿病监测方面的知识还很缺乏,甚至连起码的了解都没有。

    及时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有3大好处:一是容易抓住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值。不少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则很高,只查空腹血糖往往会自以为血糖控制良好而贻误病情。二是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吃饭及服药是不是合适,这是空腹血糖所不能代替的。三是餐后2小时血糖不影响正常服药和打针,也不影响正常进餐,所以不至于引起血糖波动。

    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前必须和平时一样吃药或打针,吃饭的质与量也要和平时一样,否则就不能了解平时血糖控制得怎么样了。其次,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从进第一口餐开始计算,因为只要吃上一口,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就已经开始,就是三口并做一口吃,胃肠道也得一口一口地消化。有人从进餐中开始计算时间,也有人从吃完饭开始计算时间,这些计时方法都不正确,都有可能影响测定结果。

    监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也有两个基本要求。

    (1)空腹血糖指在禁食过夜后,早餐前抽血测定的血糖叫空腹血糖。有人把午餐及晚餐前空肚子时抽血测定的血糖也称做是空腹血糖,这是不正确的。另外,空腹血必须早抽,而且应在正常注射胰岛素或服口服降糖药之前抽血,才能反映平时真正空腹时的血糖水平。测空腹血糖时,最好带上降糖药或胰岛素,一抽完血立即采取降糖措施,将抽空腹血糖所造成血糖波动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在午餐或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是空腹血糖,可视为随机血糖。

    (2)餐后2小时血糖指被检查者空腹口服75克葡萄糖(溶解在300毫升水内)从进服第一口糖水开始计算2小时后测的血糖。或早晨进食100克面粉制作的馒头,从进第一口开始计算2小时后测的血糖。在平时正常的早餐、午餐或晚餐后2小时测血糖也为餐后2小时血糖,可视为随机血糖。

    及时的监测是为了控制血糖水平,那么,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到底控制在什么水平比较适宜呢?所谓的适宜,即是要兼顾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控制好血糖,另一方面是不能发生低血糖。一般来说,血糖控制得越低就越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临床上并不要求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都严格控制在正常水平范围内,一般只需要正常偏高就可以了。对年纪较大的老年患者,空腹血糖达标标准不变,而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20毫克/升(11.1毫摩尔/升)就算不错了,因为对年长者来说,低血糖的危险陛比短暂的高血糖更严重。

    3.餐后2小时血糖有时比空腹血糖还低的原因

    有的患者在血糖监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餐后2小时血糖比空腹血糖还低,觉得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吃饭等于增加了一个糖负荷,饭后血糖应该比空腹时高,怎么反而会下降呢?

    实际上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有的人在餐前吃过口服降糖药,所谓饭后,实际上也是服药后,服药后血糖比服药前低,也是完全可能的!可是也有人餐前没有吃药,餐后血糖也下降了,这又做何解释呢?这可能是由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不是太差,餐后由于血糖升高的刺激,更多的胰岛素分泌出来,使血糖降低了。当然也有的时候是由于血糖测定不准造成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4.自测血糖好处多

    监测血糖不一定非要去医院,在仪器的帮助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自测血糖。患者自测血糖的好处很多,首先是血糖查得及时,什么时候想查就什么时候查,可查空腹,也能查三餐后和睡前血糖,如果有类似低血糖的症状,也能及时地测测血糖,以便立即加以处理。其次是方便,患者不用去医院,也不用排队、等候,就能及时查上血糖,也不会影响正常的吃药和吃饭。

    常用的血糖自测装置叫做血糖仪,目前多数靠进口,国内也有少数厂家生产。血糖仪使用起来十分简单,只用一滴耳血或指血,就可以测定出血糖了。过去有些血糖仪测定前需要将血滴擦去,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则不需要擦血,只要滴上血在1分钟之内就可以得到结果了。还有的装置可单用血糖试纸进行肉眼比色测定血糖,价格更便宜,但准确性欠佳。血糖仪和血糖试纸测定出来的是毛细血管血糖,其测定值可能与静脉血糖稍有差别。所以,最好不要用血糖仪测定出来的血糖,代替静脉血糖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但用做血糖监测的指标,血糖仪的准确性已经足够了。

    5.静脉血糖和手指血糖是否一致

    备有血糖仪的糖尿病患者,对于一个问题很关心,就是血糖仪测定的血糖是否和静脉一致?从理论上讲,两者是同时测定的,应该一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一般来说,空腹时毛细血管血糖与静脉血糖相差不多,饭后2小时内毛细血管血糖应该略高于静脉血糖。这是因为静脉血糖采血于静脉,手指血糖是从指尖毛细血管中采的血。大家知道,血是从毛细血管流到静脉的,在到达静脉之前,身体利用了一部分葡萄糖,结果就使静脉血糖比手指血糖低了,特别是餐后2小时之内更是如此。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静脉血用的是血浆或者血清,不包括血细胞,而手指血用的是全血,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而血细胞中糖分比血浆或者血清低,这又使手指血糖低于静脉血糖。所以总的看来,如果两者都测得准确,静脉血糖和手指血糖应该一致。

    爱心提示

    快速血糖仪的正确使用

    为了方便糖尿病患者自己监测血糖.不少厂家生产的微量血糖检测仪,使用方法简便,测试血糖快捷,患者在家中可以随时根据病情需要自己检测血糖,为糖尿病病情变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提高糖尿病治疗及管理的水平。

    使用血糖仪,首先要掌握操作步骤;校对仪器的准确性;测血糖时,核对血糖试纸的代码;采血时,要保证采血针刺破足够深的皮肤,才能得到充足的一滴血样来检测血糖。现在使用的快速血糖仪大都是开机、滴血样、检测3个步骤,最好挑选操作步骤简便的仪器,减少操作误差。血糖仪本身的性能误差,与血糖仪采用的技术优劣有很大关系。有些手握型血糖仪采用先进的生物感应技术,比光学反应血糖仪的准确性好,可以减少血液中药物和内源性物质的干扰;当采血量不足,可以追加血量而不致浪费试纸;当测试血糖值超过16.7毫摩尔/升时,能提示您检查尿酮体;机外采血,不污染机身,这些优点肯定是最受欢迎的。还有些血糖仪可以用试纸条先在机下采好血,再上机测试,也是给使用者的一种便利。所以,选择操作简便,准确性好,重复性好,监测血糖范围大,不受血量多少影响的血糖仪,实用性最好。

    在使用微量血糖仪检测血糖时,要注意选择采血部位。大部分的血糖仪需要先把试纸条插放在机上,所以只能在手指端采血。应该先把手洗干净,用酒精消毒指端皮肤,待酒精干后再刺破皮肤取血。一般在无名指、中指和食指指端的两侧,甲沟旁的软组织处取血最适宜,不但血量丰富、也较少疼痛。能在机外或机下取血的血糖仪,除了在手指端采血,还可以在耳垂部采血,患者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简单快捷的尿糖监测

    尿液检查没有痛苦、快速方便、费用低廉,糖尿病患者可以经常自己检测,虽然尿糖不一定能永远如实地反映血糖的水平,但在多数人和多数情况下,尿糖和血糖是一致的,所以尿糖检测不失为一种糖尿病病情监测的好方法。

    目前,糖尿病患者自测尿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但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第一种是传统的班氏液法,这种方法比较古老,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优点是结果很准确。班氏液是海蓝色的透明液体,主要成分是硫酸铜,经与含糖溶液共同烧开或者煮沸后可与糖发生反应,产生黄至砖红的颜色,所以可以观测颜色变化来估计尿糖水平。具体方法是在试管内按10滴班氏液1滴尿或者20滴班氏液2滴尿的方法加入药液和尿液,用煤气灶烧开3次,或者将试管放入开水中煮沸5分钟,等到颜色已经不再发生变化时,就可以进行观测了。

    另一种方法是试纸法,操作十分方便,而且还可以同时测定尿酮体以及尿蛋白,但是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较多,试纸的质量以及是否在有效期内等都会影响测定结果,有时需要与班氏液法相比较加以校正。使用尿糖试纸时,观察颜色变化的时间非常重要,如果超过应等候的时间再观测颜色,那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如有人将试纸浸入尿液后就去干别的事情,回来看颜色时早已超过规定的时间,这样的结果就根本不可靠了。

    尿糖监测中的留尿方法至少有3种,包括次尿、段尿和24小时尿。

    1.次尿的监测方法

    次尿留取方法简单,一般采取“4次尿”方法,通常是指早、午、晚餐前及睡前留取的尿液,分别反映这4个时间的尿糖水平,间接地反映血糖水平。留取次尿的关键,也是人们经常搞错的地方是留尿前半小时应该排空膀胱,也就是在留取待测的尿前半小时,要把以前的尿排掉,以免各个时点的尿混合在一起,说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的尿了。例如,想留取中午12点钟的尿,应在11点半时排1次尿,这次尿不必做尿糖检测,这样到了12点再留尿检查,就是午餐前的次尿了。否则早餐后没排过尿,午餐前留的尿就分不清是早餐后还是午餐前的,测出的尿糖就很不可靠了。有人测定餐后2小时尿糖,这种测法主要反映餐后血糖最高之时的控制水平,虽说比较敏感,但测定结果往往令人难以满意,甚至造成患者的紧张、焦虑和沮丧。实际上我们并不要求餐后2小时尿糖阴性,那样的话下顿饭前就可能出现低血糖了。

    2.4段尿糖监测

    4段尿糖是指早餐开始后到午餐前(一般为7~12点),午餐开始后到晚餐前(一般为12~18点),晚餐开始后到睡觉前(一般为18~22点),以及开始睡觉后到第二天早餐前(一般为22~次日7点)整段尿中所含的糖分,各段具体时间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划分时段的原则是一致的。留取四段尿的关键在于每段时间结束时,不管有尿还是没有尿,一定要排一次尿,以作为这段尿的结束和下段尿的开始。比如早7时,应该注意一定去排尿,这次尿应算做前一天最后一段的尿,从下次尿开始,就算做今日第一段尿了。

    4段尿尿糖测定的优点在于能更加完整地反映不同时段尿中糖的排泄量,不只反映餐前或睡前的血糖水平,而且包括餐后及夜间尿糖的排出量。正因为包括餐后尿在内,所以段尿比次尿尿糖测定更加敏感,更容易发现问题。因此,在血糖控制初期,可先测4次尿糖,4次尿糖阳性者,4段尿糖多半也是阳性。当4次尿糖转阴后,想了解包括餐后血糖在内的全天血糖控制水平时,再改测4段尿糖监测。另外,测定4段尿糖可以了解每段的尿量,这点对评价血糖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次尿只反映尿糖浓度,无法大略计算到底有多少尿糖排出,而段尿就能较好地反映尿糖排出的总量。当然,留4段尿方法比较复杂,留尿者的活动受到限制,所以较多的患者还是测定4次尿糖。

    3.24小时尿糖

    留24小时尿的方法为:早晨起来固定时间(如早7时)排掉前一天夜间的残尿,注意这次尿不应包括在所留24小时尿之中,因为它实际上是前一天的尿。以后每次尿全都一滴不落地留在一个便器中保存,甚至大便前也应先将尿排入便器,以尽量减少大便过程中尿液的流失,直至次日早(如早7时)最后一次尿排入便器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此时自己觉得没有尿,也必须准时排尿并加以收集,这样留的尿才叫24小时尿。用量杯、量瓶、葡萄糖瓶称量尿液总体积,或者用秤称量尿液总重量后记录在化验单上,然后将尿液混匀,取出100毫升来,送交医院的化验室进行24小时尿糖测定,其余的尿就可以弃去不用了。24小时尿糖测定能比较准确地得知全天尿糖的排出量,包括白天和黑夜也包括餐前和餐后,是一个能较好地反映糖尿病病情轻重以及血糖控制水平的十分有用的指标。

    测定24小时尿糖存在的问题是留尿时间比较长,留尿期间患者的外出可能会受到限制,另外夏天留尿必须加入防腐剂,以免细菌分解了尿中糖分,造成结果的假性降低。

    4次尿糖及4段尿糖都是半定量测定尿糖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常用加号来表示,包括-(即阴性),±(即微量),+,++,+++和++++共6种水平,每个加号代表05%的尿糖。

    一般而言,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尿糖要求较严,空腹和餐前尿糖以及段尿尿糖应多数为阴性,偶尔出现±至+尿糖,24小时尿糖不超过10克。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较大,比较容易出现低血糖,对这类患者的尿糖测定结果可以适当放松,也就是说他们的空腹和餐前尿糖以及段尿尿糖应多数为阴性至±,偶尔出现+甚至++的尿糖也不必紧张,24小时尿糖不超过20克即可以了。

    医学专家提醒,如果一个患者全部尿糖都是阴性,24小时尿糖也是阴性,又没有肾糖阚的问题存在,就说明他的血糖经常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这时要提防低血糖症的发生,因为当血糖低于肾糖阈时,尿糖就没法反映血糖的高低了,也就是说血糖控制良好与低血糖无法用尿糖测定的方法加以鉴别。

    情景模拟

    小王很年轻的时候就得了糖尿病。

    小王:“我不愿去面对这种病,我在听见‘糖尿病’3个字的时候,就有一种受侮辱的感觉。”

    后来,身患糖尿病10年后,小王终于用上了胰岛素,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小王:“现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也不检测尿糖。”

    终于有一天,即使有胰岛素的帮助,小王的身体也抵不住糖尿病并发症的侵袭了。

    小王:“我已经有很多并发症了,肾、视网膜、血管……”

    经过这次磨难,小王的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终于能够正视糖尿病,并积极认真地治疗了。

    学会自测尿酮体

    尿酮体测定对于了解糖尿病病情控制得好坏,有没有酮症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患者最好能自己测定尿酮体,这对于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自我护理以及患者参与治疗都是很有意义的。

    尿酮体的监测是Ⅰ型糖尿病、糖尿病并发妊娠和妊娠糖尿病患者日常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些患者,尿酮体的检测可以提示有无酮症酸中毒存在或即将发生酮症酸中毒,是否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血糖的控制和及早控制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另外,任何糖尿病患者,在应激、发生其他伴随疾病或血糖超过167毫摩尔/升时,均应进行常规的尿酮体监测。

    正常人尿酮体应该为阴性,少数人空腹时尿酮体呈弱阳性,但尿糖阴性,等到吃完饭后尿酮体也就转阴了。和尿糖测定一样,尿酮体测定也有两种方法:酮体粉法和试纸法。

    尿酮体粉法是传统的方法,操作起来稍微复杂一点,但结果准确可靠。方法是取黄豆大酮体粉一坨,放在白瓷器或白搪瓷上,加尿液数滴,使尿液浸过酮体粉,观测出现玫瑰紫色的时间,如半分钟内出现明显的玫瑰紫色为强阳性,1分钟内出现玫瑰紫色为阳性,2分钟内出现玫瑰紫色为弱阳性,2分钟以后才出现的玫瑰紫色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里需要提醒患者的是,酮体粉中有些红色的小颗粒,这是亚硝基铁氰化钠,为酮体粉的有效成分,没有这些颗粒的酮体粉不能使用。测定时,这些红色小颗粒可能溶解而出现红色,这并不说明尿酮体阳性,只有玫瑰紫色变化才有价值。此外,尿酮体也可以用尿酮体试纸来测定,方法简单易行,但尿糖试纸一样也有准确性的问题值得注意。

    尿常规测定的意义

    有的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用尿糖试纸测过尿糖,就不必再测尿常规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无论在初诊还是在随诊时,医师经常给患者查尿常规,尿常规检查对评价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的好坏十分有用。

    通常情况下,尿常规检查包括8~10项内容,其中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及尿血细胞,医师看尿常规结果时往往更注意尿蛋白或者尿酮体。健康的人应该为阴性,因为他们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及尿血球量都很少,一般方法测不出来,

    关于尿糖、尿酮体前面我们已经谈过,这里主要谈谈尿蛋白及尿血球的意义。尿蛋白主要反映肾脏情况,糖尿病肾病主要的早期表现就是间断出现尿蛋白,以后就变成持续性蛋白尿。尿血球则包括白细胞及红细胞,这两种细胞阳性常见于泌尿系感染。尿液检查发现尿蛋白阳性,如果患者年纪不太大,又无显着的高血糖及高血压,加上尿细胞又不多,一般要多考虑糖尿病肾脏病变。如果尿蛋自呈阳性,但尿中自细胞和红细胞大量,则首先要考虑泌尿系感染的可能性,因为尿中细胞多也会造成尿蛋白增多。

    如此看来,糖尿病患者最好每3个月查一次尿常规,如果这次尿常规检查有问题,下一次就诊时必须重复做尿常规。那种认为只要自己查尿糖或尿酮体就不必再查尿常规的看法,是大错特错的,往往会贻误诊断和治疗时机。

    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的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一段时间血糖控制好坏的良好指标。糖化血清蛋白可反映一段时期内的血糖平均水平,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两项指标的监测同样也是不能放松的。

    1.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也是一种反应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是红血细胞中血红蛋白与糖类结合的产物,它生成多少与血糖的高低密切相关,而且糖化血红蛋白要比血糖稳定得多,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这次抽血前两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是反映较长一段时间血糖控制好坏的良好指标。

    Ⅰ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不稳定,血糖波动可能很大,一次血糖测定往往难以反映血糖控制的全貌,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价值更大。现在多数医院已不再测糖化血红蛋白总量HbAl,而测HbAlc。HbAlc的水平大约为HbAl的85%。正常人HbAlc应为3%~6%。如果超过7%,就说明之前120天的血糖控制不太满意,需要改革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如超过11%就需要赶快调整药物了。多数专家主张糖尿病患者的HbAlc应控制在40%~75%之间,太高说明血糖控制得不好,太低则应该小心低血糖症的发生,需要改进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HbAlc,血糖控制比较好的,一般应3~6个月监测HbAlc,血糖控制不理想者应每2~3个月监测HbAlc一次,直至病情稳定控制。HbAlc测定不用于糖尿病的诊断,而只作为较长时间内糖尿病病情控制好坏的评价指标,但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可间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

    2.糖化血清蛋白的监测

    因人类血清蛋白的半衰期为14~20天,因此,糖化血清蛋白可反映1~2周内的血糖平均水平。常用的糖化血清蛋白检测方法检测的是果糖胺检测,正常值为1.5~2.4毫摩尔/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透析性的贫血、急性全身性疾病期、肝病、糖尿病并发妊娠、降糖药物调整期等,糖化血清蛋白可能更能准确反映短期内的平均血糖变化。因目前尚未建立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糖化血清蛋白尚不能作为监测血糖控制的目标。

    肝功能、肾功能的监测

    肝脏和肾脏都是体内糖类和胰岛素代谢的重要场所,由于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很容易对肝、肾造成损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所以,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对肝功能、肾功能的监测,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都知道,肝脏是人体中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最重要的场所,也是胰岛素作用和胰岛素分解代谢的主要部位,所以肝脏功能与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关系非常密切。糖尿病很容易造成脂肪代谢紊乱和脂肪肝,影响肝脏功能,造成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甚至导致肝硬变,可见肝脏功能和糖尿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肝脏功能的状况也是选择糖尿病治疗手段的一个重要依据。

    所有的药物都需要肝脏解毒,肾脏排出。肝脏功能损坏较重的糖尿病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应谨慎,否则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使肝功能进一步下降,还可能引起致命的乳酸性酸中毒。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原来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平均6~12个月监测1次,内容包括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胆红素和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等等。如果肝功能在开始时就不正常,或者血糖控制得很不理想,就还要增加肝功能监测的次数。

    肾脏也是人体内糖类及胰岛素代谢的重要场所,在糖及胰岛素代谢中的地位仅次于肝脏。与肝脏一样,糖尿病对肾脏的影响十分显着,而肾脏功能的好坏是决定糖尿病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从糖尿病发生就开始损害肾脏功能。肾脏功能明显降低的患者,胰岛素代谢速度减慢,发挥作用的时间延长,因此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机会增加。肾脏功能损害后,各种药物的代谢率和排出速度都降低,这些药物就容易在体内积存起来,进一步增加肾脏的负担,并使药物的副作用增大,由于药物积累所引起低血糖的机会增多。肾脏功能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尿常规、尿蛋白(特别是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肌酐等,其中尿蛋白及血肌酐的意义重大。尿里持续出现白蛋白时,患者最好使用胰岛素治疗,如实在不能使用胰岛素,也应选用那些对肾脏功能影响较小的口服降糖药,如糖适平等。糖尿病患者进行肾功能检查的次数和频率与肝功能检测一样。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分泌率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尿微量白蛋白分泌率是目前反映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最好的指标。正常人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很低,低于20微克/分钟。糖尿病肾病的最早临床表现就是尿液中持续出现白蛋白,开始时白蛋白的量很少,用一般方法测不出来,但用放射免疫等比较灵敏的方法则可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已达到20~200微克/分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糖尿病早期肾病阶段。随着病情的进展,尿中自蛋白的量越来越多,最后超过200微克/分钟,这就是糖尿病的临床肾病阶段了。如果血肌酐也升高了,超过了2毫克/分升,就说明患者已经进入肾脏病变的最后阶段,即肾功能不全期。可见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非常重要。

    不过,尿微量白蛋白也受年龄、血糖控制水平、血压的高低以及泌尿道感染存在与否的影响,在分析尿微量白蛋白结果时必须对这些因素予以考虑。为避免测定误差,一般要求连续测定3次,取平均值作为衡量糖尿病肾病状况的指标。也有人以测定血或尿的p2微球蛋白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指标,但它们的特异性都不如尿微量白蛋白。

    必须要做的其他监测

    由于糖尿病几乎影响全身的器官和部位,引发大大小小的并发症,所以除了我们前面所谈到的那些监测项目外,还有一些其他监测也是不可忽略的,以免大意失荆州,给糖尿病并发症以可乘之机。

    1.血脂的监测

    糖尿病患者应根据病情定期监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平时血脂的水平最好保持在正常水平:血清总胆固醇浓度<4.5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5毫摩尔/升;血清游离脂肪酸浓度300~600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11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2.5毫摩尔/升。

    2.眼底的监测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糖尿病对眼影响最大的是眼底视网膜病变。值得警惕的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患者的视力可完全不受影响,患者自觉视力挺好,不相信已经发生了眼底病变,而到了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去看医生时眼底病变已错过治疗良机,医生感到治疗起来十分棘手,疗效也不理想。Ⅱ型糖尿病发病比较隐蔽,从发病到做出诊断往往已经过了许多年,此时很可能已有不同程度的眼底病变,不过患者本人不知道罢了。所以,对刚刚做出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必须要求他们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了解视网膜的受损程度,并留下一个初始眼底的情况资料,以作为将来的对照资料。如果眼底检查情况比较好,以后每年应复查一次;如已发生眼底病变了,则应该每半年查一次眼底,眼底病变已达到Ⅲ期以上者,更要增加检查的次数。

    3.其他

    糖尿病患者还应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了解这方面的变化;应做心电图或者超声心动图,以了解心脏情况;应测定血尿酸,以了解尿酸水平,排除痛风的可能;应测定血液黏稠度,必要时还需要做颅脑CT或者磁共振(MRI)等检查,以了解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性。

    为了避免糖尿病性皮肤病变和糖尿病脚发生的可能性,还要注意检查患者的皮肤,特别要注意患者的脚上有没有脚癣(俗称脚气)和灰指(趾)甲等皮肤霉菌感染,足背动脉搏动有没有减弱,有没有脚部皮肤变紫或苍白,有没有皮肤感染或溃疡等,以及早发现和诊治糖尿病足,避免出现下肢坏死或被迫截肢等严重后果。

    情景模拟

    王阿姨今年63岁,已经与Ⅰ型糖尿病成功相处了46年,说起成功经验,她认为接受糖尿病是关键。她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一直以乐观健康的心态生活着。

    在刚患糖尿病时,只用葡萄糖,王阿姨就能很快从低血糖中恢复过来,并且没有后续的影响,但是在最近一些年,从低血糖恢复之后,她会经历高血糖,内分泌医师告诉她,这是因为人体为了应付低血糖释放相反的调整激素导致的。王阿姨控制高血糖的方法是用微小剂量的胰岛素并且坚持运动。她的糖尿病目标是:避免低血糖,同样避免高血糖。

    在王阿姨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她参加音乐会,在一个社区的小合唱团中当演员,表演、朗诵她自己的文章和诗歌,在老年时装秀中当模特,还参加本地图书馆糖尿病方面的演讲,每周去3次体育馆,骑脚踏车,游泳,与老伴一起跳舞……

    虽然在王阿姨努力治疗糖尿病过程中,有时也会有低血糖的插曲,甚至还经历过低血糖昏迷,但大部分的时间,她都是都充满活力的,她自己的感觉也很好,认为糖尿病并没有影响她的生活。

    第一个医生就是自己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方面的身体指标也是经常波动的,在病情的控制中医生不可能始终守在患者身边,想要全面掌控病情比较困难。所以在病情监测过程中有很多事需要患者自己来做,这就要求所有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并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有人把糖尿病患者称为其保健团队的团长,还有人说,糖尿病患者的第一个医生应该是他自己,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对于病情的控制非常重要!糖尿病医师再高明,检测手段再先进,治疗方法再好,也没有糖尿病病人自己对病情的了解,没有他们的充分合作,想控制好糖尿病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亲自参加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

    做好糖尿病病情观测记录,这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措施,它能够详细、真实、准确地反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病情变化,并有助于把医生制定的目标和细则跟他本身的生活习惯和病情很好地结合起来。

    病情观测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日期、进食量及饮食分配情况、4次尿或4段尿糖、24小时尿量及尿糖浓度、尿酮体水平、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尿素氮或肌酐测定结果、口服药或者胰岛素使用情况、备注等。备注十分重要,在这里需要将特殊食品食用情况、生病、劳累、情绪波动、月经情况、有无低血糖症发生等记录在案,看病时提供给医师,作为调整饮食、运动,特别是调整药物的依据。患者本人也可以根据病情观测记录分析自己的病情变化,总结出有益于自己病情控制的经验,以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延缓或避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爱心提示

    糖尿病患者应多长时间看一次病?

    糖尿病患者必须定期就诊,有些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漠不关心,初诊后就再也不去医院了,这样不查不看的患者将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初诊时最好到一家有内分泌或糖尿病专科的医院及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糖尿病防治技能的医师那里看病,这样能得到比较适当的检查、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后定期随诊的次数和间隔应该因病情而异,总的来说,控制得越好、问题越少的患者随诊的间隔可以越大,但不宜超过2个月就医一次;控制越差、问题越多的越应该勤看、勤检查,以利于掌握病情变化,做出适当处理,有时需要每周就医一次。

    初诊时需要判断病情,选择治疗方案,最好到条件比较好,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大医院找糖尿病治疗水平较高的大夫诊断,这之后如果血糖控制得已经比较满意,又没有其他严重问题了,也可以就近看病、开药,到血糖又有波动,或出现糖尿病急性、慢性并发症的征兆之时,再到大医院找专家、教授,解决较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