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非药物疗法-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调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很长一段时期的护理和保健,所以医生建议,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要形成一个小团队,成员包括医生和糖尿病患者的家属,而团长,是糖尿病患者自己。家人要在生活中关心照顾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是患者本人要有自控能力,不偷懒、不倦怠,积极地做好自己的护理工作。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对于病情的控制十分关键。要合理地安排生活节奏,合理饮食,按时服药,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分为日常护理和药物护理。

    1.日常护理

    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又可分为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

    (1)饮食护理。合理地饮食是控制糖尿病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糖尿病患者进餐要定时、定量,食品要以粗粮为主,细粮搭配,必要时加餐,病情有变化时要及时改变膳食量,以配合治疗。在血糖控制理想稳定期间,含糖量少、水分多的水果,可以在两次正餐之间适当食用。

    (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也是糖尿病护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有些患者十分畏惧糖尿病,紧张的心理可导致许多糖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进一步升高。应该通过健康教育指导和家人朋友的开解,使患者明白紧张焦虑可使病情加重,帮助他们克服紧张心理,尽量保持情绪稳定。由于糖尿病病程较长,一些患者对自己的疾病逐渐产生了消极心理,这时应该帮助其转变观念,在思想上消除抵触情绪,督促患者遵守治疗和护理计划,树立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有些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糖尿病缺乏了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已服用药物,不必再控制饮食,产生侥幸心理,对于这类患者,护理团队应多与其沟通,向他们强调控制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消除患者对病情的淡化心理。另外,患者家属要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定时随诊。

    2.用药的护理

    在用药的护理中,应教育患者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观察患者血糖,GHB,FA,尿糖,尿量和体重的变化,观察药物疗效、药物剂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在口服降糖药中,磺脲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厌食、胃酸分泌增多、腹部烧灼感,同时服用制酸剂可减轻或防止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双胍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口干苦、口腔中有金属味、腹泻等,偶有变态反应,肝、肾功能减退者不宜使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有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溃疡病、胃肠炎病人应忌用,服用时应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

    对于胰岛素治疗的护理,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1)胰岛素应置于冰箱(4℃)中冷藏,禁止冷冻。为防注射部位脂肪萎缩,使用前1小时将胰岛素自冰箱取出恢复至室温。用1毫升空针抽取所需量做皮下注射。药瓶和皮肤严格消毒,注射部位可选择手臂三角肌、腹部、大腿等,并有计划、按次序地更换注射部位。避免两周内在同一部位注射两次,防止注射部位组织萎缩或增生。当长效和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时,先抽取短效胰岛素,后抽取长效胰岛素,以免长效胰岛素中的鱼精蛋白锌与瓶中的短效胰岛素发生反应而影响药效。注射胰岛素时间为餐前30分钟,注射后按时进食,以防低血糖。

    (2)观察和预防胰岛素不良反应。常见的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或运动过量有关,多见于Ⅰ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疲乏、头昏、心悸、出汗、饥饿,重者可引起昏迷。对低血糖反应者,应立即平卧休息并及时检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如糖果、饼干、含糖饮料以缓解症状。昏迷者应立即抽血、查血糖,继之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30毫升。根据情况调整胰岛素的有效使用剂量和时间、定时定量进食及适量运动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若就餐时间推迟,可先进食些饼干等食品。注意胰岛素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罕见血清病、变态性休克等严重变态反应。

    (3)胰岛素的保存。中效及长效胰岛素比普通胰岛素稳定。同样在5℃的情况下,前两者的保质期为3年而后者为3个月,使用期间宜保存在室温20℃以下。

    (4)应用时注意胰岛素的换算,剂量必须准确,抽取时避免振荡;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先抽取正规胰岛素,后抽取鱼精蛋白胰岛素。

    (5)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与安排。胰岛素常用于皮下注射,宜选皮肤疏松部位,有计划地按顺序轮换注射。每次注射都要改变部位,以防注射部位组织硬化,脂肪萎缩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注射部位应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爱心提示

    糖尿病患者的必备物品

    俗话说得好:“久病成医”。糖尿病患者就应当成为自己的半个医生和护士。为了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护,糖尿病患者应备有以下物品。

    一套检查尿糖、尿酮体所需的物品,如班氏液、酮体粉、试管、酒精灯及尿糖试纸等。有条件者,可购置1台家用血糖仪。

    1本记录检查结果、病情变化及体重用的笔记本。

    有关糖尿病知识的科普书籍和中国食物成分表。还应有简单的食物衡量器,最好还要有1台称食物的小磅秤和1台称体重的小型台秤。

    Ⅰ型糖尿病患者需准备1套注射胰岛素所用的器具,如注射器、针头、消毒盘、消毒用棉签、酒精及消毒设备;胰岛素冷存处。有条件使用人胰岛素者,如购置1把胰岛素笔就更理想了。

    常备水果糖、饼干等食品,以防发生低血糖。

    呵护双足才能走健康之路

    糖尿病足部并发症与血管供血不足、神经病变和局部感染有关。糖尿病神经病变可使患者足部感觉减退或缺失,使患者足部保护性反应能力下降,易遭受各种损伤。而很多时候,一点小的损伤就使糖尿病患者不得不截肢。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呵护自己的双足,否则可能发生多种足部疾病,致使小病发展成重疾。

    糖尿病足部病变是周围神经病变(包括自主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和不良的卫生习惯等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旦发病,由于其治疗复杂,困难大,会面临截肢等后果。

    为了减少糖尿病的足部病变,糖尿病患者必须掌握下述一些糖尿病足部护理的基本常识。

    (1)选择合适的鞋袜。软皮皮鞋、运动鞋是最理想的鞋子。鞋型宜选择方头,要保证鞋较足略宽、透气且有一定的抗击外力的作用。不要穿高跟、尖头、硬皮及塑料鞋,还要经常检查并取出鞋内可能存在的异物。袜子应选择棉质地和羊毛质地的为好,既吸汗又透气。袜子不要太大,不要穿有松紧带的袜子。每日换洗,不要穿有补丁或破口的袜子,以防脚的压力不均,影响血循环。

    (2)正确做好洗脚和护脚。为保持足部卫生,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洗脚。但洗脚前,一定要先用手或温度计试水温,因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神经病变,所以对温度的感觉能力下降。一般要求用40℃左右的温水,可一边泡脚,一边加入温水,泡脚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洗完脚后要用软干的毛巾将脚擦干,并一定要擦干趾缝之间的水迹,必要时可用电吹风的小风吹干。秋冬季节足部易干裂,可用润肤霜均匀涂搽在足的表面,汗脚可撒些滑石粉。冬季洗完脚后切记不要使用热水袋、电热取暖器或直接烤火取暖,以免足部被烫伤。

    (3)坚持足部检查并及时到医院治疗。可自己利用足镜等或在他人的帮助下定期检查足部,若有皮肤干裂、湿冷、水肿、肤色变暗、感觉缺失、趾甲变形或局部红肿痛热等,都可能提示已经出现了足部病变。必须尽早到医院就诊。

    特别要强调的是,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能用锐器自己修脚或是用有腐蚀作用的药膏涂抹脚部,以免足部损伤,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情景模拟

    “我真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躺在内分泌科病床上的李大伯看着他仍在渗脓的右脚,轻轻地摇了摇头。李大伯是一位有十几年病龄的耱尿病患者,他万万没想到只因修足茧时不小心剪破了脚趾,竟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足部并发症。送到医院时,李大伯发着高热,右足的第二足趾已坏疽脱落,皮下形成大面积蜂窝织炎,脓液已深入筋膜并延着足骨将膝盖以下的右下肢撑得又红又肿,情况十分危险……经过医院分泌科的积极治疗,李大伯现在已脱离了截肢的危险,病情慢慢好转,但要完全康复,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家人的长期护理,而且还有高额的医药费。

    面对李大伯的病情,医生们惋惜地说:像李大伯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只要坚持做好日常的足部护理,上述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保护心灵的窗口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糖尿病很容易使这面窗口蒙尘,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糖尿病眼部病变的早期,视力不受影响,许多患者便忽略了保护眼睛,等到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时则悔之晚矣。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保护眼睛呢?

    糖尿病患者如果平时能够加强眼睛保健、积极治疗,失明等严重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保持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并把血压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不过分使用眼睛,以免双目过度疲劳,学习和工作时注意要有明亮的光线。适时做眼部保健操,对防止眼睛并发症的发生很有帮助。

    (3)积极治疗高血脂;戒烟限酒。

    (4)当出现视力改变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如果已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情况,应避免参加剧烈活动及潜水等活动。

    (5)定期到医院检查眼睛。眼睛的检查包括视力和眼底的检查。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30岁以上的人,在初次发现糖尿病时,就应请眼科医生进行视力、眼底等方面的全面检查;Ⅱ型糖尿病患者应在患病5年后每年检查一次;女性患者如果已经怀孕或打算在一年内怀孕,应增加检查的次数,因为怀孕可能使患者的眼睛出现严重的病变。

    (6)有的患者视网膜已经受到糖尿病的影响,应在采取有效措施治疗糖尿病的同时,积极治疗眼疾,以免引起失明。激光治疗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有效手段,另外也有其他很好的治疗办法,总之要及时就医,经过检查后医生会为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科学饮食10细节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潦草,必须讲究科学性,哪些该吃,哪些不该吃,吃多吃少,荤素怎样搭配,这些细节问题必须要重视。有句话叫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注重细节,往往会使很多努力都付诸流水。

    医学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的科学饮食,要注意以下10个细节。

    (1)粮食要严格按照规定量吃,不能多吃,也不能少吃,更不能不吃,还要均匀地吃(即每顿饭都要有粮食、蔬菜、蛋白质)。

    (2)市场上所谓“无糖食品”实际上是“无蔗糖食品”。其中的甜味是甜味剂的味,不是糖,但制作食品所用的粮食、馅中的豆沙及奶中原有的乳糖仍可转变成葡萄糖。

    (3)蔬菜中的土豆、白薯、山药、藕、荸荠、芋头、蚕豆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应算做主食,不应算做蔬菜。

    (4)由于每个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利用有差异,一些数据只是框架、参考,在实际应用中要固定主食,用副食调节体重,超重时减少副食量,体重轻时增加副食量,当达到理想体重时,吃副食的量以体重不增不减为合适。

    (5)甜味剂是非糖食品,一般不会升高血糖,但吃后也需测血糖来证实。甜味剂不能作为低血糖时的急救食品。

    (6)当血糖尚未控制好时暂不要吃水果,当血糖控制达标后再试着吃水果,即在两顿饭之间血糖最低时吃水果,于吃后半小时到1小时、2小时测测血糖,吃什么水果,吃多少量,以血糖不高为标准。

    (7)千万不要限制喝水,否则会引起血液浓缩、血栓形成水盐代谢紊乱、代谢产物排泄障碍等多种不良后果,要做到“渴了就喝”。

    (8)坚果类食物(花生、瓜子、核桃、杏仁、松子、榛子)其主要成分是油(约占509/6),并含有一定量的糖类,故应少吃或不吃。如果用其充饥,不但会使血糖升高,还会发胖,增加胰岛素抵抗。

    (9)烟有刺激升糖激素释放的作用,还可使组织低氧,微循环障碍。酒含热量高,易增加体重,啤酒每100毫升含糖11克,易吸收,使血糖升高,长期饮酒会伤肝,引起酒精性肝硬变,使血糖难以控制。所以一定要戒烟,少喝或不喝酒。

    (10)最好能够少食多餐,用胰岛素治疗者每天要吃6次饭,即3次主餐,3次加餐,如每天225克主食,可以分为:早餐50克、加餐25克、午餐50克、加餐25克、晚餐50克、加餐25克。

    正确摄入蛋白质和糖类

    对于人体来说,蛋白质和糖类都是人体必需的很重要的物质。糖尿病患者同样需要这些物质,但是由于在饮食方面控制总热量的需要,糖尿病患者在摄取蛋白质和糖的时候,在摄取量和摄取方法方面要遵循一些要求。

    正常食用的蛋白质食物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动物蛋白,如肉、鸡蛋、鱼、虾、乳等,这类蛋白质生理价值高,利用率好,又称为优质蛋白。另一类是植物性蛋白,如米面大豆等主食中内含的蛋白质等,这类蛋白质生理价值不如动物蛋白。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每日摄入的蛋白质中,应有部分来自动物食品,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必需的氨基酸,保证了人体营养中蛋白质代谢所需的原料。

    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因人而异,也因病情而异,一般成人糖尿病蛋白质摄入量按每千克体重08~12克/日计算,占总热量的12%~20%;孕妇、乳母、营养不良及伴有肺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者,可酌情增至每千克体重15克/餐左右,个别可达2克,可占总热量的20%,儿童糖尿病每干克体重2~4克/日。并发糖尿病肾病时,饮食中蛋白质应减少,并以优质蛋白(动物蛋白)为主,有明显氮质血症、尿毒症及肝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应限制蛋白的摄入。

    临床实践证明,如将患者主食限制得过低,使患者处于半饥饿状态,病情反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控制。当进食糖类过少,就会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分解,若每日摄入糖类少于25克,体内脂肪分解增加,酮体产生增多,若胰岛素不足,酮体不能充分利用,则会引起酮症酸中毒,由此可见“主食摄入越少越好”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那么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多少糖类为好呢?一般认为采用饮食治疗的患者,开始时糖类为200克/日,经治疗血糖下降后,可逐渐增至250~300克/日;对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病情不稳定者,糖类控制在200~250克,病情稳定后可增至250~350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糖类不宜超过250克,因某些原因不能进食者,要静脉输入150~200克葡萄糖以防发生酮症。

    饮食需限制,热量需计算

    大家都知道,在糖尿病的饮食疗法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限制每日的总热量,那么糖尿病患者每日的热量摄取到底以多少为宜呢?这个数量又以什么为标准呢?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糖尿病患者一天当中所需要的总热量,一般是根据本人的活动量以及标准体重计算的,而一个糖尿病患者的标准体重又决定于患者的身高,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是: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根据个人的活动量,可以算出每天每千克标准体重所需要的热量。若在家休息,未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每天所需要的热量是104.6~125.5千焦/千克标准体重;若从事轻度体力活动,每天所需要的热量则是125.5~146.4千焦/千克标准体重,对于从事中度体力活动的患者来说,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为146.4~167.4千焦/千克标准体重,而对于需要进行重体力活动的糖尿病患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是167.4千焦/千克标准体重以上。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及消瘦者,或伴有消耗性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每天所需要的总热量应该酌情增加,而对于肥胖者,则应酌情减少,增减幅度应该以每天20.9千焦/千克标准体重为准。

    计算出一天的总热量后,还需要计算出一天中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分别的需要量。一般来讲,每克糖类可产生16.7千焦热量,每克蛋白质也可释放出16.7千焦热量,而每克脂肪可以释放37.7千焦的热量。糖尿病患者一天的总热量确定后,糖类、蛋白质及脂肪可按前面所述给出一个合理的比率,即糖类占总热量的60%,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2%~20%,而脂肪则应占总热量的30%以下。据此就可以计算出患者每天需要吃多少米或者面、多少肉蛋以及多少油等,并且按总热量的1/3,1/3,1/3或者1/5,2/5,2/5的比率分成三餐。’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

    某患者患Ⅱ型糖尿病,身高170厘米,体重75千克。那么标准体重便是:170-105=65千克,由于该患者从事轻度体力活动,并且体重超重了许多,因此,每千克标准体重每天所需要的热量应该是1255千焦,由此算出一天所需要的总热量为:65千克×1255千焦/千克标准体重=81575千焦。按照三大营养物质在饮食中的构成比,该患者的一天饮食热量分配如下。

    糖类:81575千焦×60%=48945千焦

    蛋白质:81575千焦×20%=16315千焦

    脂肪:81575千焦×15%=12236千焦

    再由此算出食物的重量。

    糖类:48945千焦÷167千焦/克-293克

    蛋白质:16315千焦÷167千焦=98克

    脂肪:12236千焦÷377千焦/克=32克

    计算好以后,一天的食物可以按1/5,2/5,2/5的比例分为三餐。

    低脂饮食是健康的保证

    我国传统饮食结构都是糖类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质量及饮食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高脂肪食物所占的成分越来越大。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何避免高脂饮食或者实现低脂饮食呢?

    糖尿病患者需要减少脂肪摄入量,所以应该尽量多吃低脂的食物。一般来讲,每份食物由脂肪提供的热量如果小于20%,或者每份食物中所含的脂肪少于3克的都可以成为低脂饮食。下面把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一些食物的脂肪含量介绍一下。

    水果、蔬菜及豆类食物。这类食物脂肪含量较低,只要在烹调时,注意不放入过多的脂肪成分,它们就不会成为高脂饮食,但是这类食物糖类含量较高,因此在糖尿病患者在计划饮食时,也需要注意。

    谷物粮食类。这类食物包括我们常吃的主食,如米、面、面包、饼干等,它们也是脂肪含量低,但是糖类含量高。

    蛋类。1个鸡蛋脂肪含量可能并不是很高,但是如果吃得太多了,脂肪含量就会很大,所以糖尿病患者1天最好只吃1个鸡蛋。

    肉类。肉类脂肪含量很高,但这并不是说糖尿病患者绝对不可以吃肉,而是要注意摄入量以及烹饪方法,我国的饮食习惯是将肉与蔬菜一起烹制,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去皮的白肉。如鸡肉、火鸡肉。这些肉类的脂肪含量较低,但是鸡皮、鸡大腿脂肪含量很高。火鸡的胸脯肉脂肪含量低于一般的鸡肉。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各种西式炸鸡的脂肪含量同样是非常高的。

    海鲜类食品。大部分鱼及海鲜的脂肪含量较低,比如鳕鱼,鳙鱼、比目鱼、扇贝、龙虾、虾等。但是有些海鲜的脂肪含量则非常高,如:鲜鱼、青鱼、鲑鱼等。烧烤、煮等烹调方法可以进一步减少这些海鲜的脂肪含量。

    零食。零食实在不是糖尿病患者好的选择,零食可以使低脂饮食的努力前功尽弃。一袋炸土豆片就可以使一天的心血付诸东流。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食物烹调方法也是有讲究的,应该是低脂、低盐、易消化、高膳食纤维的。应注意食物选择以及各种食物的搭配。适宜糖尿病患者选择的烹调方法有:凉拌、氽、清蒸、烩、炖,这些方法低脂、清淡爽口,营养成分破坏少。不适宜糖尿病患者的烹调方法有煎、炸、红烧、烤、熏等。这些方法做出来的食物含脂肪高、能够刺激食欲,并而易产生有害物质。刺激性调味品如辣椒、芥末、胡椒也应少放。

    外出就餐也要守纪律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外出就餐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亲朋好友小聚、商务伙伴会餐、情侣恋人约会……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交流感情,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趣。可是糖尿病患者可以外出就餐吗?如果必须外出就餐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糖尿病患者能否外出就餐?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糖尿病患者在外出就餐时,要牢记饮食控制计划,遵守平时的饮食纪律,要做到既能享受到外出就餐的乐趣,又不使血糖控制恶化。千万不要因为满足一次的口舌之欲,而使以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糖尿病患者外出就餐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要求特殊服务。定餐前了解所去的餐馆是否可以提供一些特殊服务,比如炒菜不要放糖、少放些油或者盐等等。

    (2)了解菜量。对餐馆提供的菜量作个了解,点菜过多,势必会多吃,这会引起血糖控制不良。

    (3)不吃内脏。避免吃动物内脏做成的菜肴,这样可以做到低脂饮食。

    (4)少吃过油食品。少吃或者尽量不吃炸或煎制的食品,因为这些食品往往都热量极高。

    (5)选择低脂食物。多吃蔬菜,尽量去除肉食上的脂肪组织。

    (6)避免过于饥饿。不要在非常饿的情况下去餐馆就餐,可以在去餐馆之前,先吃一些低脂食物,如苹果、无脂无糖酸奶等。

    (7)少喝酒。尽量不要饮酒,大约30毫升的酒糟可以产生837焦的热量。如若必须喝酒,可选择啤酒、葡萄酒,同时多喝一些冰水,这样可以遏制酒量。

    (8)少吃甜品。餐后最好不要吃甜点或者水果等。如果无法克服甜点的诱惑,那么记得在吃正餐时,预先留出甜点的空间,也就是说,正餐量略少一些,那么这一餐的热量就不至于超标。

    (9)选择熟悉菜式。外出就餐时,应该尽量选取自己较为熟悉的菜肴,如果对餐馆提供的某些菜肴不了解,或者有一道菜的名称从来没有听说过,则不要贸然点菜,需要向餐馆的服务人员仔细询问。

    糖尿病患者在外出就餐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因为餐馆上菜的速度有快有慢,这样就有可能影响服药时间,进而影响血糖控制状态。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可在外出就餐前先吃一点东西,并且同时服药,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延误进餐带来的麻烦。目前有一些糖尿病治疗用药可以为服用者提供最大的灵活性,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在吃第一口饭时服药,这样就可以为患者免去延误进餐带来的不便。

    糖尿病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

    一旦患上糖尿病,药物便成了糖尿病患者须臾不离的“亲密”伙伴。既然糖尿病需要长期用药以控制病情,那么糖尿病患者就必须知道用药时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意外事故。

    由于很多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长期或短期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所以了解和掌握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是非常必要的。

    Ⅰ型糖尿病患者只需在每天每餐饭前注射适量胰岛素,与体内自生胰岛素协同作战,即可控制饭后血糖、尿糖,这类患者用胰岛素治疗,每天可以注射2~3次,每次在饭前30分钟注射。如果注射2次的,则早饭前的用量比晚饭前用量要多一些,3次注射的,可以3次用量相同,也可以早饭前用量稍大一些。需要注意的是,每日注射2次时,因早饭前胰岛素用量较大,患者可能在上午10~11点有低血糖反应,所以必要时应于上午9点加餐。

    Ⅱ型糖尿病患者与Ⅰ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其特点是早饭后血糖高,尿糖很多,难以控制。因此,早饭前必须用较多的普通胰岛素。每天可以注射2~3次,注射2次的,若下午尿糖多,特别是下午后半段尿糖多,就仍需每天3次注射。为防止低血糖反应,必要时在上午9~10点加餐。

    脆性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能力很差,不但早饭后血糖高,而且夜间血糖也高,就是说一天24小时血糖都高。若单用普通胰岛素治疗,则每天需注射3~4次,胰岛素用量的分配是:早>晚>午>睡前。最好是在晚饭前注射普通胰岛素与鱼精蛋白锌胰岛素的混合液,这样才能较好地控制夜间的血糖,为防止低血糖,除在上午9~10点加餐外,晚上睡前也应加餐。

    除了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万一漏服了药物怎么办?

    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主要是依靠药物来控制的,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即便是偶尔一次漏服药物,也可能会引起血糖显着波动或短期内居高不下,若经常忘记按时服药,后果就更严重了。几乎所有患者都有偶尔忘记按时服药的情况。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漏服药物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

    药物的服用时间和服用次数是根据所服药物在人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决定的,不同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是不同的,因此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服用次数和服用时间。给药间隔一般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间隔时间过长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间隔时间过短则易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引起药物蓄积中毒。

    漏服一次药物,对有些药物来说可能影响不大,而对另外一些药物则可能会导致疗效丧失、疾病复发或病情反跳加重。那么,发现漏服药物后,该怎么处理呢?

    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发生漏服药物后,如果不是接近下一次服药时间,都可以马上按量补服药物,如果已接近下一次服药时间,就不必补服,只能少服一次,接着按原来方案服药。例如,本应餐前口服的磺脲类药物,饭后才想起来药还没吃,此时可以抓紧补服,也可临时改服快速起效的降糖药——诺和龙,以减轻漏服药物对疾病的影响。但如果是餐后很长时间才想起来,这时补服药物或者和下次药物一起服用,都可能因药物作用太强而引起低血糖症。正确的做法是,在服药前先查血糖,如果血糖较高,可以临时增加原来的用药剂量,并把服药后进餐的时间适当后延。若餐后血糖仍然比较高,对于年轻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

    总之,如果忘记服药的时间与正常服药时间很接近,最好是及时补服,以减少漏服药物带来的不良影响。但若耽误时间已经很久了,千万不要草率行事,要咨询医生后再确定服用方法。

    此外,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做到按时服药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为了减少漏服药物对疾病治疗的影响,经常忘记服药的老年患者不妨选用长效制剂。轻度到中度血糖升高的患者,可以选用长效的口服降糖药,如每天只需口服一次的瑞易宁(长效格列吡嗪)、达美康缓释片或者是格列苯脲。目前,长效的二甲双胍片剂也已上市,可供患者选用,每天只服1次药,既方便又安全,尤其适合记性不好的老年患者。

    有的患者不禁要问,服药可以每天一次,那么,每天只打一次胰岛素可以吗?回答是否定的,至少现在还不行。如果单纯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每天至少要注射两次,而且胰岛素注射液和口服降糖药在药物治疗上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按时、定量用药对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怎样护理骨折的糖尿病患者

    由于糖尿病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骨质疏松症,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的脆性增加而易于发生骨折。一旦患者发生骨折,对其的护理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护理做得好,可以辅助治疗,加快康复,反之,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延缓康复时间。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骨质疏松症作为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一旦糖尿病患者发生了骨折现象,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做好对其的护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术前护理。在手术前,患者多存在恐惧、担忧的心理,担心术后患肢功能及生活质量,害怕手术疼痛等,这时应该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护理,如向患者介绍以往成功病例,说明手术方法、过程、时间及操作者,解除患者思想顾虑,缓解紧张情绪,增强治疗信心。术前监测血糖,每日6次,即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根据结果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术前控制好血糖,避免因手术应激而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术后护理。主要是生命体征的监测。予以多功能心电监护,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24小时。

    (3)防褥护理。糖尿病患者因血液循环及神经感觉系统等的异常,易发生皮肤感染,故防褥护理尤其重要,术后应说服患者克服怕疼心理,指导其在床上翻身,不能翻身的应帮助其定时抬臀,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腰椎骨折的患者应注意要轴线翻身。患者每次大小便后应用温水将会阴部洗净擦干,保持皮肤及床单的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

    (4)饮食护理。糖尿病患者需进行饮食控制,因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而术后患者一般均要加强营养,因此,对这些患者不应严格控制饮食,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含钙丰富的食物,以利于骨骼及切口的愈合。最好能在糖尿病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饮食治疗方案,同时做好血糖的监测工作。

    (5)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术后第1天进行肌肉的等长等张收缩,远端关节的主动或被动运动。股骨骨折患者应保持下肢外展中立位,并应预防足下垂。腰椎骨折患者术后1周后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患者不感到疼痛、疲劳为度。

    (6)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应继续控制血糖,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注意进食含钙丰富的饮食,如牛奶、鱼、豆制品,新鲜蔬菜等。多晒太阳,增加内源性维生素D3,以促进钙的吸收。3个月内不能负重,平时在生活、工作中做任何动作都应注意安全。

    一般来说,患者术后3~5天患部疼痛均会明显减轻,术后14天拆线。出院前应按常规做X线摄片检查,出院后1个月再做一次X线摄片检查,以观察愈后情况。

    女性糖尿病患者的避孕与优生

    以前,妇女糖尿病患者经常面临着难以受孕、流产率高、早产、胎儿畸形等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增高,近年来情况已经大有好转,但是这仍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每个育龄的糖尿病女性患者,都要多了解避孕、优生优育方面的相关知识。

    1.女性糖尿病患者的避孕措施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胰岛素制剂的发明和糖尿病诊治技术的不断改进,糖尿病的病情可获得明显改善,糖尿病妇女的寿命与受孕率、生育力等都和非糖尿病妇女相接近。又随着产前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糖尿病孕妇及其子女的死亡率也已接近正常孕妇,改善了过去多数闭经的糖尿病妇女难以受孕;若受孕,自然流产率又极高;孕后病情的加重等一些情况。

    女性糖尿病患者如果在病情还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意外受孕,还是会给母婴带来灾难性的结果的。主要表现在孕妇原病情加重及各并发症发病率增加与恶化;子女发生先天性畸形、早产、死胎、新生儿系列病及日后罹患肥胖症及糖尿病等的危险性增加。因此,孕前积极控制好糖尿病病情,选择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对糖尿病妇女尤其重要。只有在糖尿病病情控制达到或接近正常一段时间后,才能考虑受孕与分娩,这样对母婴健康都大有好处。

    有些具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必须避孕,比如:已确诊的糖尿病妇女,尤其是病情尚未良好控制者;有糖尿病形成倾向的高危因素的妇女,如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40岁以上、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糖耐量减退,有多饮、多尿与多食史;既往患妊娠期糖尿病或原因不明的反复流产、死胎、死产、畸胎史等。同时,对有些存有高危因素但没有确诊的妇女应再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是否曾有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妇女怎样选择避孕措施呢?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工具避孕。工具避孕是首选措施,如避孕套与阴道隔膜等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较佳的避孕措施。这类措施对代谢紊乱病情并无不良影响。使用本法失败者,多与不坚持和使用不正确使用密切相关。例如,因缺乏性交时湿润快感而不坚持,或在将射精前才匆忙带套;如果发生套破损,也往往与方法使用不当有关。此法结合基础体温所示的安全期(排卵前后各4天以外的日期)避孕,可提高使用避孕套者的避孕成功率。

    (2)宫内节育器。不愿使用工具避孕者可采用本法避孕。鉴于放置的节育器不会导致代谢紊乱,故对糖尿病妇女很有效。尤其适用于有血管病变者或年龄偏大者,或较长时间不准备受孕者。使用本法的弊端是易并发盆腔炎,多见于放器术后的头4个月期间,其原因多为放置时带入细菌所致;原存在性传播疾病者,置器后发生盆腔炎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因此,严格选择放置对象非常重要。这些对象应为性传播低危人群(无卖淫嫖娼、无多个性伴侣者)、无新近感染性传播疾病、无活动性或以往有患盆腔炎史但新近无复发的已生育妇女。

    放器术前后系列的检查与防治也很重要。如放器前,颈管分泌物检查及培养结果淋菌与衣原体阳性者,宜改用其他避孕法;检查发现阴道炎、宫颈炎或盆腔区呈压痛者,宜延迟放环,先确定病因并积极治疗。放器后,应使用抗生素,以降低受感染的可能性;放器后6周,应检查盆腔有无感染与节育器位置是否合适。同时,糖尿病患者应了解有关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危险性,并识别生殖道感染的早期症候,如阴道分泌物增加、有异味、异样色泽,伴性交不适、性交痛、痛经或下腹痛、发热等。放器后,出现一般性阴道与宫颈感染者,可暂不取器并用抗生素;若性传播疾病病原体阳性及拟诊附件炎与盆腔炎者,则在积极治疗控制病情时考虑取器。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安全地使用宫内节育器,必须及时治疗和加强糖尿病病情的监护。

    (3)口服避孕药。这是争论较大的一类避孕措施。一般来讲,糖尿病是使用避孕药的相对禁忌证。过去的避孕药中含高剂量的雌、孕激素,其中高剂量的雌激素,可致动、静脉血栓,使病人患心肌梗死、肺栓塞及脑血管意外等危险性增加且血压升高;高剂量孕激素可致血糖升高而加重糖尿病病情;其所致异常血脂水平可引起心血管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且加速微血管病变的形成。经改进,当今的避孕药中雌、孕激素已分别减少5和25倍,副作用也随之明显下降。因此最新的观点是:短期服用低剂量激素避孕剂,对糖尿病妇女仍是安全与有效的。对不适宜用工具和宫内节育器避孕并且小于35岁、无血管并发症的妇女可采用本法;已知有血栓病形成倾向,或既往有血栓史者,则不宜服低剂量的雌、孕激素复合片(低剂量复合避孕片,指每日平均量为乙炔雌二醇<005毫克;炔诺酮≤0.5毫克;左旋18-甲基炔诺酮≤0.1毫克),但可选择低剂量纯孕素片(总孕素量<复合片量),因其不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但其避孕失败的可能性较复合片大。

    使用口服避孕药时,需注意对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的监护要求不同。

    Ⅰ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者,可在严密医疗监护下口服6~12个月的低剂量复合片或纯孕素避孕片,对糖尿病病情控制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监护措施为在服用的第1周内每天,以后每3~4个月一次,检查体重、血压、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脂类水平,一旦出现糖、脂类代谢恶化,应加强治疗并更换避孕措施。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者,服上述避孕片是安全的,它不会增加日后患糖尿病的危险性,但仍应定期监护身体的代谢状况。服用后,视具体情况每3~6个月检查一次糖耐量、体重、血压,并进行饮食控制;无异常者,可较上型者适当延长服用期。

    Ⅱ型糖尿病,其病情介于上述两型之间,选用本法类似Ⅰ型,并发血管病变者也不能服用。服后一个月,继之每3~6个月测一次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体重及血压;服用第1个月、第6个月,继之每年测一次脂类值。应严格控制饮食并适量活动,以减轻体重与降低血糖。若血糖控制不佳或血压上升者,应停服避孕片。

    对每天服用深感烦琐不便,或存在使用雌激素禁忌证而不愿每天服纯孕素片者,可以用长效避孕剂,以提供较久的避孕作用,但要谨慎选用。目前有两类剂型供选择,但均尚未被推荐为糖尿病妇女的首选避孕措施。

    一类是长效醋酸甲孕酮,每3个月肌肉注射1次150毫克,可避孕3个月,末次注射该剂后不能受孕的时间可长达9~12个月。该剂不含雌激素,故不会增加血压升高和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对糖和脂类代谢的影响也不大。迄今尚未见糖尿病与妊娠糖尿病史者应用该剂后出现代谢异常的情况。

    另一是长效孕酮皮下埋植剂,其埋植在皮下胶囊内的左旋18-甲基炔诺酮可供5年持续避孕。该剂对上述各型使用者的安全性,目前还无定论,尚需继续观察研究。月经周期欠规则者,不宜采用本法避孕,因其可致30%~40%的不规则阴道出血。注意,直接选此剂又从未使用过激素避孕剂者,应试服低剂量左旋18-甲基炔诺酮3个月,以观察被试者能否耐受该剂或有否不良的代谢反应出现,以避免不必要的过早取出埋植剂及相应的经济损失。

    注意,应用这两种避孕剂,均应定期检查血糖与脂类。总之,避孕期间,为保证糖尿病者的安全,需定期监护病情并积极治疗,医、患间良好的配合,是提高糖尿病妇女避孕成功率的关键。

    2.女性糖尿病患者受孕前的优生措施

    女性糖尿病患者在计划受孕之前,为了生下健康的宝宝,并且保证孕妇的安全,一定要在妊娠前做好一些措施。

    首先,要全面评估有无血管并发症。鉴于妊娠可加速糖尿病病情,包括糖尿病性肾病与视网膜病等血管病变并发症,宜考虑在糖尿病病情控制达到或接近正常期间,尽早计划妊娠。

    近年来,对应用避孕剂是否增高畸形儿发生率尚有争论,故目前较为慎重的观点是:在控制了糖尿病病情的基础上,于计划受孕前3个月起就停激素类避孕剂,而以工具避孕代之。并于计划受孕前3个月起停用口服降糖剂,改为胰岛素治疗。

    其次,计划受孕期间,每天测定基础体温,有助于明确受孕期。无特殊指征,早孕期间应避免超声波检查,尤其是经阴道超声。

    最后,还要熟练掌握与严格执行自我监护糖尿病病情及治疗的知识与操作,包括饮食控制及胰岛素制剂的使用等,以维持受孕后血糖值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常备零食,安全驾驶

    近年来“有车族”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可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否可以驾车呢?得了糖尿病,只要多与医生联系,积极治疗,把血糖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是可以安全驾车的,但是在驾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出车祸和事故更多,不过,当血糖浓度低于某一临界值时,驾驶能力将会下降。低血糖时出现的头晕、无力、手抖、冒冷汗等症状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尤其是糖尿病司机,工作强度大,驾车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更容易出现低血糖现象,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驾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低血糖的预防措施,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需明确的是,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开车的。但有一些患者处于糖尿病的某些阶段,如血糖尚未控制稳定、有急性并发症(酮症、感染等)时,则应暂时避免驾车。当有较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时,如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视力下降、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足、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则应放弃驾车。

    其次,患糖尿患者在外开车一定要特别慎重。开车前最好测一下血糖,血糖过高会引起视物模糊,影响驾驶安全,但血糖低于5毫摩尔/升,也不要开车。但驾车途中最不好的情况是低血糖,这可能是由药物引起或是没有按时进餐所致的。尤其是服用长效的磺脲类降糖药(如优降糖等)以及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患糖尿病的司机当出现头晕、无力、心慌、颤抖、冒冷汗等症状时,很可能就是低血糖反应。因此,建议最好购置一个快速血糖仪,并随身携带,以便随时监测血糖。如果在驾车途中出现低血糖反应,一般的应急措施是食用含有糖类的食物或饮料,休息片刻,待血糖及神志完全恢复正常后才能再开车。如果是长途驾驶,应该在驾驶室的小储藏柜中存放足够整个路程食用的含糖食物,以便于及时取用。长途驾车时,应每隔3~4小时停车加餐一次。

    最后,经常驾车的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适当运动。轻松的全身运动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同时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患者可以减少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