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社会-佛教的忠孝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把忠孝的精神发扬起来,我们的社会将会更有秩序,我们的家庭将会更为美满;我们的国家是个人人忠贞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是个人人孝悌的社会。

    每一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赞美他是忠臣、孝子,甚至是忠孝双全、举世景仰的人物。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无非是教导人们如何尽忠尽孝,倘若家中出现一位忠臣或孝子,全乡里的人都会感觉到无比的光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更易,古代的忠孝观念,是否应该一成不变地保持下去?什么是忠、孝的真正意义?在现今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对于忠孝的观念,应该有什么崭新的诠释与发扬?以下从佛教的观点重新对忠孝作一番考察。

    一、世间忠孝的意义

    在过去的时代,要做一位忠臣很困难,因为忠臣对君王要绝对地服从尽忠,毫无条件地奉献牺牲,所谓“君要臣亡,臣不亡不忠;父要子死,子不死不孝”。甚至陷君亲于不义不仁的愚忠愚孝,都不能违抗。

    孙中山先生在民族主义中提到,这个时代并不需要我们尽忠于君主,但是要尽忠于国家,尽忠于民族,尽全力去维护国家的利益所在和全民的幸福所系,而不是对于特定个人的尽忠。那么,我们应该向什么对象竭尽我们的忠诚呢?我们要忠于国家,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灭亡了,个人也就岌岌可危。我们要忠于爱情,忠于夫妻之间生命相托,至死不渝的感情;忠于朋友之间诚信不欺,肝胆相照的道义;忠于责任,忠于自己对社会、对家庭、对工作、对承诺、对自己的责任;忠于良心、忠于人格。良心人格是对于道德价值不妥协的一份爱护;忠于信仰,信仰是对于真理信念不转移的一种追求。我们须要尽忠的对象实在太多了。

    “忠”的含意是什么?以下分为几点说明:

    1.专注的意思:譬如忠于国家、忠于感情、忠于朋友、忠于信仰,是表示把精神和心意专注于此,完完全全地投入关怀,甚至献出整个生命。

    2.不二的意思:譬如忠于夫妻感情,是表示珍惜这份休戚与共的情谊,不再见异思迁,移情别恋。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君而仕,忠于领袖,既已认定一位贤明的领导者,就不再贪恋荣华,背弃他去。

    3.完成的意思:为了忠于国家、忠于朋友,乃至忠于信仰,必须去巩固彼此之间的关系,尽到应有的责任,平时固然要喜乐同享,休戚与共,临到最后抉择关头,更要死生不渝,绝不背信,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一样。

    4.圆满的意思:既然能够专注不二,不计成败地去竭尽自己的忠诚,完成自己的责任,当下即已圆满忠贞之行,实践的本身即是成就。

    由此可以了解忠的含意,不仅是狭义地尽忠某一个人,或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恭敬崇拜,更是广义地对大众的服务奉献。在家庭里,要忠于妻子儿女,忠于为人夫,或者为人妇的一份职责。在社会上,要忠于团体,忠于公司,忠于主管上司,恪尽为人部僚的一份责任;与人相处,要忠于道义良心;追求理想,要忠于自己的原则立场。在生活里,忠的美德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忠的懿行对我们人格成长的影响至深且巨。内心忠诚的人,往往是指路的明灯,光照八方。

    在“青年守则”中,开头第一条标示:“忠勇为爱国之本”,第二条揭橥:“孝顺为齐家之本”。忠诚对我们固然重要,孝顺也不容忽视。孝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不过,一般人以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恪尽奉养,就是孝顺。事实上,禽鸟牲畜尚知反哺,人类奉养父母只是孝顺最基本的一环。除了对父母尽孝,更要扩而充之,对宗族尽孝,功成名就,才能光宗耀祖,门庭增辉,使祖先不致蒙羞,甚至进一步扩大孝道的范围,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

    《礼记·祭义》记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孔子将孝道的层次提升到动物、植物,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爱心,这种无私广被的慈悲仁爱,就是孝顺。孔子能将孝顺诠释得如此圆融,无怪乎日后其门生曾子也成为孔子门中弘扬孝经的传人。

    “孝”的意义是什么?所谓“孝”,是曾子所说爱心的表现,是对国家、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在千百年颠沛流离、迷惘失措的时空里,孝维持了长幼有序,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对生命的挚诚感谢,更是无悔无怨的回馈报恩。如果说忠是与国、与民、与己的关系,那么孝就是与亲、与人、与生的关系。

    中国文化主张三纲五常,而人生的重心主要在孝道的阐明,以孝顺为中心,扩而充之,对国家的孝顺就是忠,对兄弟的孝顺就是悌,对朋友的孝顺就是义,乃至对众生的孝顺就是仁,如同一雨霖润百卉,在柳树就生烟,在桂树就开香花,在荷塘就成水苗,在芝草就成新芽,在不同的草木花枝上成就不同的胚苗苞蕾。

    孝道的思想,几千年来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从历代典籍掌故的记载,可以明了中国对孝道的重视。过去为了表扬孝行,有所谓二十四孝的典范,动物里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也时常被取用为教育教材。

    “羔羊跪乳”在提醒现代人返本知源,一来不要忘记父母从前哺育培养的恩泽,今日一切成就,皆由从前哺育而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二来唤醒现代人爱亲尊亲的良知,不要因今日的腾达显赫,博学尊贵,就将父母看成卑贱无知的人。子女爱亲,当如羔羊跪乳,有极谦恭和睦的心态,在父母面前,子女要极低极低,低到尘埃地面,让父母顺心适意,弥补他们为养育子女而牺牲奉献的生命时光,抚慰他们为子女承受的辛劳伤痛。

    孝亲之道,除了尽本分如羔羊跪乳之外,更应该积极学习“乌鸦反哺”,常怀亲恩,亟思还报,才不失为人子之道。所以提倡孝道,应积极孝养父母,解决老年的孤苦,甚至解决所有老人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过去五代同堂的社会,老人是宝贵的智慧财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结构的改变,同堂的古风逐渐消失,父母子女之间形成了代沟,甚至悖逆不孝,不知孝敬父母。佛教有一首诗,道尽了天下父母的慈心,这首诗说:

    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

    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这首诗明白易解,意思是说当初我含辛茹苦将儿女抚养长大,曾几何时,我的儿女今日也成为别人的父母,同样在抚儿育女了。我的儿女不肖不知奉养我,让我忍饥挨饿,我都能甘之如饴;但是千万别让我的孙儿也忤逆父母,让我的儿女遭受饥饿,那将会多么令我伤心呀。真是天下父母心!为人子女者不可不深思切记。

    另外,孟子提到世俗称为不孝的事共有五种:

    1.荒怠游戏,不知勤奋上进,奉养父母,使父母衣食匮乏,是第一不孝。

    2.嗜好赌博,贪爱杯中之物,只图自己逸乐,置父母温饱于不顾,是第二不孝。

    3.只知爱护妻子儿女,积聚自己的财富,却把父母冷落一旁,无关怀请安之情,不能恪尽孝道,是第三不孝。

    4.放纵耳目声色的娱乐,沉溺欲望,让父母悬念操心,是第四不孝。

    5.好勇斗狠,爱惹是生非,让父母担惊受怕,使家门不幸,是第五不孝。

    羔羊尚能跪乳,乌鸦更知报恩,人若不知孝顺父母,进而孝顺国家乃至一切众生,就失去为人的尊贵了。

    二、佛教忠孝观的理论根据

    有人认为佛教出家遁世,逃避世间,对于忠孝之道无法恪尽本分。其实佛教和儒家一样,非常重视人伦关系、道德纲常,尤其注重忠孝的实践。在许多经典中,皆有佛陀针对忠孝问题,谆谆告诫弟子如何奉行的记载。譬如在《杂宝藏经》中,佛陀提出十种譬喻,来说明人民应该如何尽忠仁王国君,并且进一步告诉执政的人主,应该如何爱护他的子民。佛陀认为理想的忠孝之道,应该是君仁臣敬,彼此互爱的融和关系,而不是上暴下惧、交互争利的各怀鬼胎。

    我们为什么效忠国王呢?以下列出十种譬喻,可以了解有德的仁王对人民的重要性:

    1.国王如桥:仁王好比一座桥梁,为万民所乘渡,将百姓由贫穷渡至富贵,从困苦渡至快乐,从落伍渡至进步,从烦恼的此岸渡至解脱的彼岸,从忧患的今日渡至美好的明天。

    2.国王如秤:国王好比秤锤一样,无私地称出东西的斤两重量,明智的君主亲疏平等,知人善任,依臣民的才能,给予平等的表现机会,不分阶级差别,给予充分的发挥因缘。

    3.国王如日:太阳普照大地,给万物无限的生机;英明的国王也如同太阳,将慈爱的光辉照耀世间,百姓能够蒙受照拂,安居乐业。

    4.国王如月:国王施行仁政,如同月亮一样,能够施给众生清凉,安然自在,适得其所。

    5.国王如天:天覆盖一切,给万物以庇荫;国王如天,能作万民的依怙。

    6.国王如地:大地载运万物,成长万物;国王如同大地,能够化育众生,养成百姓。

    7.国王如父:国王如同父亲,能够护卫百姓免于危难;仁君如同父亲,能够教化百姓臻于至善。

    8.国王如母:母有悲德,怜爱子女;王有慈恩,普济臣民,自然使百姓衣食无缺,生活和乐。

    9.国王如火:火具有祛寒成熟的功能,能将败坏邪恶烧毁,并成熟食物;国王如熊熊烈火,励行法令,去除国中恶贼,使众生智慧成熟。

    10.国王如水:国王如甘露法水,能够滋润群黎百姓,纾解他们的热恼饥渴,为民间遍洒清凉风雨。

    一国之君既具备如此的仁德懿行,为人臣民自然会竭诚尽忠;同理,君王、官员对于黎民百姓也应该尽忠,为对方谋幸福。提到尽忠的规则,一般人总面露难色,因为尽忠是要为对方乃至国家,作个人的牺牲奉献,很难竭诚去实践。其实尽忠非常平等,是人我之间彼此互敬的关系。国君、官员应该如何对他们的部下僚属尽忠呢?《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上提出了八点:

    1.视民众如亲人:对待一切百姓,要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手足至亲,人我一如,不起分别,休戚与共,生死相关。

    2.视恶人如病子:对待愚顽恶劣的众生,要把他们当作生了重病的孩子,不嫌弃而包容他,不厌恶而悲悯他,导其向善,重获新生。

    3.对贫苦起慈心:对贫病孤苦的众生,要生起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慈悲心,帮助他、济度他,以财施助他离困苦,以法施度他登乐城。

    4.对富乐生欢喜:对于富有发财的人要生随喜之心,不嫉妒、不障碍。一般人的毛病,总是见不得别人得意成功,看到他人飞黄腾达,不但心生妒忌,并且极尽破坏诽谤之能事。一个君王官员不应计较人民有钱,民富才能国强,老百姓愈有钱,表示国力愈雄厚。

    5.遇政敌常相和:在政治上与我不同立场、不同见解的政敌,尽管常常与我较量争执,但是更要有容纳异己存在的雅量,包容对方,彼此和睦相处。

    6.遇朋友不相弃:功成名就,声闻显赫,对于昔日故交旧友,尤其是穷苦患难朋友,绝不轻言背弃,要珍惜彼此情谊。

    7.对五欲不贪着: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不起贪爱之心,须能淡泊明志,超然物外。

    8.对自身无我想:古人说为人君主者,应以老百姓的幸福为首要,国家社稷次之,君王的享乐更为次要。为官者要培养无我的观念,只求百姓能安居乐业,不求自己的舒适安逸。岳飞曾说过:“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

    在上位者如果具备以上八个条件,就是个爱民敬民,对老百姓尽忠尽孝的好君王。

    经典中有关忠贞之道的记载繁多,至于孝亲之行的著述更是不胜枚举。如有名的《地藏经》《盂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就是阐扬孝道的经典,其他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经常可看到佛教的孝亲思想。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说:

    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

    慈父恩高如山王,慈母恩深如大海;

    若我住世于一劫,说悲母恩不能尽。

    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

    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

    天下至高莫过于须弥山,天下至深莫过于四大海,父母养育之恩昊天罔极,世间难比,为人子女累劫累世甘旨奉养,曲意承欢,乃至割肉刺血,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哺乳鞠养之恩。因此佛经上又说:

    若有男子及女人,为报母恩行孝养,

    割肉刺血常供给,如是数盈于一劫,

    种种勤修于孝道,犹未能报暂时恩。

    由经文的记载,可以明白父母慈恩的伟大深远,子女的区区寸草孝行,怎么报答得了父母的春晖之爱。

    从佛陀的教诲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于孝道的重视,佛陀不仅教育弟子们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孝顺七世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父母,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实践者。《涅槃经》说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够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金刚之身,是因为他于无量阿僧祇劫之中,恭敬三宝,孝养父母,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说:

    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顺颜色不相违,

    一切灾难尽消除,诸天拥护常安乐。

    孝顺父母,不仅今世可以免除灾难,为天人所护念爱敬,更可为来生种下圆满佛道的因缘,怎么能不欣喜去力行实践呢?更何况孝亲敬亲,本来就是基本的人伦之道,人道若有亏损,妄想佛道有成,这是痴人说梦,愚昧颠倒!

    三、怎样尽忠尽孝

    了解忠孝的重要性,更要实际去履行完成忠孝之行。谈到尽忠,并非要我们捐弃生命,作无谓的牺牲,只要每个人站在个人的岗位,将分内的工作做好,尽到本分应尽的责任,即是尽忠。譬如家庭主妇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有条不紊,如乐园净土般,就是对家庭尽忠;社会的每一分子努力工作,不偷懒,不取巧,就是对社会国家尽忠;身为佛教徒、出家人,也应对国家社会尽忠尽孝。

    佛弟子怎么对国家社会尽忠尽孝呢?佛弟子以佛法来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使民风敦厚,就是对国家民族尽忠。佛教寺院的设立,使每一个民众在心灵上点燃一盏明亮的灯火,祛除黑暗的愚痴无明,重现智慧光明,给予心理建设,给予精神武装,这就是佛教对社会大众尽忠。佛弟子实践佛陀的教示,以慈悲来化导边远,以忍辱来消除怨敌,以智慧来教育顽强,回心向道,这就是佛教对一切众生的尽忠。

    佛教徒虽然参政不干治,不直接参与政治的活动,但是佛教徒对国家民族的拥戴忠诚是真挚可鉴的,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朔望之日,佛弟子们在早晚课诵的仪式里,都会唱诵《宝鼎赞》,为国家的千秋万世、人民的幸福平安虔诚祝祷。

    佛教长久以来对于国家公益事业,总是默默而热心地护持支持,但是佛教却从未接受过政府实质上的补助。自古以来,佛教如何对国家社会尽忠,要而言之,可归纳成下列十点:

    第一、帮助生产。

    第二、开发交通。

    第三、保护生态。

    第四、利济行旅。

    第五、文化建设。

    第六、安住军民。

    第七、兴办教育。

    第八、医疗救济。

    第九、财务运转。

    第十、科技文学。

    此外,在文学方面,举凡小说、戏剧、音乐、汉语字母等,都受到佛教巨大的影响,譬如《西游记》、《红楼梦》、《老残游记》等,这些不朽的古典名作,都充满浓厚的佛教思想,甚至现在的拳术、剑术、花道、茶道,也都寓含佛教的精神。佛法丰富了文学的生命内容,也提升了文化生活的层次。

    佛教从以上十方面来对国家社会尽忠,那么佛教又如何对父母众生尽孝呢?佛教认为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一般的甘旨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辗转之苦,才是上上大孝。

    佛教认为恪尽孝道,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一)孝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源源不绝地奉养无缺,而非凭一时情绪的喜恶,偶尔给予饮食供养。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献出一切,我们也应该同等付出回报,纵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侍奉汤药。

    (二)孝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孝顺父母要实际上解决父母的需要,衣食住行无所匮乏,生老病痛有所倚靠,百年丧葬无有后虑。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乐,而不是沽名钓誉,表面功夫,做给世人观看的样板故事。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尽的众生。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更要泽被广大的众生父母,全心全力解决一切有情的烦恼,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

    《佛说末罗王经》云:“或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以充满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么众多的珍宝奇玩来施舍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养父母箪瓢之食的功德来得大,供养父母功德之殊胜,由此可以明了。从佛经上对孝道的赞颂、强调,可以确定佛教对孝道思想的重视。只是佛教的孝顺观有别于儒家,注重在家的、世间的孝行完成,佛教主张孝道更应该是出家的、出世的普遍孝心。

    《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为,更是对有情众生的孝顺。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今生今世父母的孝顺。当然爱由亲始,对于父母的孝顺是人子最基本的伦常纲纪。

    《大集经》云:“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诸佛涅槃的末法时代,要将父母当作佛陀一般来侍奉尊重,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能保有人身,才能去追求佛陀所诲谕的慧命,而人身具足,慧命成就,也才能圆满菩提,证得佛道。

    四、佛教对忠孝的贡献

    佛教对于忠孝有什么贡献?佛弟子对尽忠尽孝的伦常有什么具体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太虚大师为了疏通滇缅铁路,使抗战的资源能够借由这条铁路源源而来,他不惧危险,领导佛教访问团到缅甸、泰国等国家访问,赢得国际友邦的支持,解除了困局,这就是对国家尽忠。乐观老法师在抗战期间曾号召出家人,组成僧侣救护队,出入枪林弹雨之中,为受伤的军民疗伤服务,这也是出家人为国尽忠的表现。

    不只是近代的佛弟子为了救护国家奋不顾身,古代的沙门释子为了国家的安危也不落人后。宋朝遭遇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掳,康王在江南即位,礼聘法道禅师参与军机大事,筹募军粮,对于日后南宋江山的保安稳定,有举足轻重的贡献。唐代安禄山之乱,经济凋敝,幸赖出家人贩卖度牒来资助军需,才得以平定叛军,这是佛教在灾难乱世对国家的效忠事迹。

    佛光山大智殿设有宗仰上人纪念堂,是为了纪念栖霞法脉的一代高僧宗仰上人。宗仰上人曾经加入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同盟会,捐助很多的资金,帮助完成革命,当初他与孙中山先生往来的书信,都被妥善地保存至今。

    除了历代高僧大德对国家竭尽忠诚,已经成就佛道的释迦牟尼佛,忧国忧民的悲怀更甚于一般人。佛世时,琉璃王举兵侵略佛陀的祖国迦毘罗卫国,佛陀的堂兄弟摩诃男,为了拯救无辜的百姓,请求敌军将自己沉入海中,等到自己再度浮出水面的这段短暂时间,让迦毘罗卫国的百姓逃命,琉璃王答应了他。但是摩诃男潜进水中,久久都不见浮出水面,琉璃王赶快派人潜入水中查看,原来摩诃男将自己的头发绑在海里的大石上,永远不再浮上来了。摩诃男为了国家民族壮烈地牺牲自己,拯救了许多释迦族人的性命。

    琉璃王为了报复与释迦族的宿仇,几度出兵攻打迦毘罗卫国,佛陀为了保卫祖国,烈日之下,坐在大军经过的大道上,挡住琉璃王军队的过路。按照印度当时的规矩,军队遇到出家人是不可昂然经过,甚至挑衅打仗,何况坐在那儿的是世上至尊的佛陀。琉璃王不得已,只好带领军队绕道而行,但是无论走到哪一条路,都碰到佛陀端坐在路中央。琉璃王无奈,只好上前向佛陀问讯说:“佛陀,太阳这么炽烈,您不要坐在路中间受煎烤,路旁有树,您可以坐在那儿享受清凉呀!”

    佛陀悲悯无限地说:“亲族之荫,胜于余荫。国家亲族好比我的树荫,现在我的国家正遭受战争侵略,我的族人面临灭绝的危机,没有了国家亲族,我坐在树下享受那短暂虚幻的荫凉,又如何能止息我内心断失骨肉手足的哀痛呢?”

    琉璃王三次进兵,三次都被佛陀的慈悲所阻挡,可知佛陀和一般人一样的爱国。因此,出家人虽然出家,却没有出国。不论是在家,或者出家的佛弟子,国家是保护者,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国家的庇荫,我们将依赖什么生存?因此护国护民,是我们缁素大众每一个人不可逃避的责任。

    佛陀不但尽忠,也非常重视孝道。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出殡时,佛陀也参加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亲自为父王抬扶棺木。佛陀为了报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她及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因此,佛教才有了比丘尼的教团。佛陀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倒悬的孝心,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辟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捷径。

    中国历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亲事迹:隋朝的敬脱法师一头担荷母亲,一头挑负经典,云游四海,随缘度众。南朝齐道纪法师一面躬亲侍奉母亲衣着饮食、大小便利,一面乐说佛法不倦,有人要代为照顾他的母亲,道纪法师却婉拒说:“生养我的母亲,应该由我亲自来孝顺,怎么好麻烦他人代劳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众。唐朝的子邻法师由于母亲不信三宝,死堕恶道,子邻法师于是悲泣礼拜阿育王塔,终于使母亲得生忉利天宫。唐睦州陈尊宿在黄檗禅师那儿开悟,后来住在开元寺,自己织作蒲鞋,卖给过路行人,以所得薄财奉养年老的母亲,因此被称为陈蒲鞋。

    出家人虽然割爱辞亲,但是出家人对于赐予人身的父母,更能感念他们的恩德,所以,出家人的孝亲反而超越一般的世人。“永怀亲恩,今生有缘今生度;本无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是佛门对于出家弟子的警策诲训。

    《杂宝藏经》说:“如果你希望梵天、帝释、诸佛菩萨常住家中庇佑你,只要孝顺敬养父母,诸佛圣贤就会常在左右。”过去有一个不孝的屠夫,对于老母亲动辄喝斥詈骂,使母亲终日以泪洗面。有一天,不孝屠儿听说南海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很灵验,特地搭船过海去朝拜,但是走遍了前山后山,就是见不到活观音。正在失望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和尚,说明原委,老和尚指点他说:“活观音此刻已经到你家去了。”

    “有这回事吗?那活观音长的什么样子?我如何知道她就是活观音呢?”屠夫半信半疑地问道。

    “你只要看到反穿衣、倒踏鞋的人,那就是活观音。你赶快回去吧!”

    屠夫听了,赶忙披星戴月,水路兼程,连夜赶回家去朝拜活观音。到了家门,已是三更半夜,大地寂静,他为了急着见到观世音菩萨,急促地大力敲着门扉,并且大声吼叫:“开门哪!开门哪!”

    熟睡中的老母亲被儿子的吼叫声惊醒了过来,心想不能怠慢,开慢了,说不定要挨上不孝逆子的一顿毒打。黑暗中,忙乱地抓起衣服随意就披上,下得床来,匆匆忙忙穿上鞋子赶来开门。门扉“呀”地应声而开,在朦胧的星光下,儿子抬头一看,一位反穿衣、倒踏鞋的妇人正站立在眼前,这不是活观音显现吗?这个屠夫赶快倒头就拜:“真的是活观音!菩萨,请您慈悲开示弟子。”

    “你在胡说些什么,我哪里是什么活观音?”母亲被儿子拜得莫名其妙。

    “没有错,老和尚指示我,你就是那位反穿衣、倒踏鞋的活菩萨降世呀。”

    母亲听了,恍然大悟,心想: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显圣,慈悲感化我这不孝的儿子,于是福至心灵地教训跪在尘埃中磕头如捣蒜的儿子:“你这个不孝子,平常不知道好好孝顺父母,要到普陀山见活菩萨,哪里有这么容易的事?堂前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所谓忠孝,都是由我们的内心所激发出来的一种感情、良知,一种爱心和美德,是维系人类关系的伦理纲常。把忠孝的精神发扬起来,我们的社会将会更有秩序,我们的家庭将会更为美满;我们的国家是个人人忠贞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是个人人孝悌的社会。

    1984年7月9日讲于北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