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教孩子懂得珍惜物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尽管我们的生活条件富裕了,作为父母也要奉行这样一个原则:再冒不能富孩子。孩子要求的东西,不要轻易就购买。如果孩子要求的东西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得到的,那么,他就不可能珍惜这个物品。因此,对于买给孩子的物品,一定要限制数量,不能让孩子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而是要让孩子感觉到物品的稀缺,这样才能让孩子珍惜物品。

    让孩子明白,每一种物品都是有价值的,不可以丢掉有价值的物品,而是应该珍惜物品的价值。

    一个苹果只吃了一半,就被孩子随手扔掉了!

    刚穿上的新衣服,不一会儿就沾满了泥巴,而且到处是破洞!

    新买的玩具,花了几百元钱,没几天就被孩子拆得面目全非!

    孩子在获得物品的时候,往往不会去珍惜。这是因为他们在获得物品的时候并没有付出劳动,所以不懂得应该珍惜物品的道理。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引导孩子去认识每一个物品的价值,让孩子懂得应该珍惜物品。

    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16岁时决心自己创业,于是,他开始研究如何致富,但是却一直找不到致富的门路。

    有一天,洛克菲勒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宣称有发财秘诀的书的广告,于是赶紧去买这本能够教人发财的书。当他急匆匆地打开这本神秘的书时,却惊呆了。原来全书只有“把你所有的钱当做辛苦钱”这几个字。

    洛克菲勒感慨万分,他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学会珍惜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勤俭节约,才有可能成为富翁。

    后来,他把这条至理名言当做家训来教育子孙后代。

    一、培养孩子珍惜物品的好习惯

    1.让孩子在俭朴的生活环境中长大

    现代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父母对孩子也特别宠爱。但是,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奢华的环境中,往往不懂得珍惜物品,有些孩子甚至会觉得俭朴是一种可耻的习惯。

    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如果父母很珍惜东西,那么,父母自然而然就能成为孩子学习的一个好榜样。如果父母自己并不在意的话,孩子当然容易养成凡事都不重视的态度。珍惜东西,实际是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实践的生活态度。因此,父母自身更要以身作则,努力珍惜每一个物品的价值,用身体语言自然而然地告诉孩子要珍惜物品的价值。

    2.要求孩子珍惜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人们用汗水和心血创造出来的;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譬如,从谷子播种到吃进嘴里的饭,要进行几十道工序的劳动,不爱惜东西就是不尊重劳动者。使孩子从小树立“浪费可耻”的观念。家长除了讲解这些浅显的道理以外,如有条件,还可带孩子去工厂或农村看看、走走,了解一些生产的情况。

    东晋有一位叫陶侃的官员。

    有一天,陶侃出去巡视回来,发现儿子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子,就问儿子:“这是用来干什么的?”

    儿子说:“我在路上偶然看到了它,就随便扯了一把。”

    陶侃一听,怒斥儿子:“你既不种田,却又以毁坏别人的稻谷为戏!不罚你,你不知道粮食的珍贵,这顿饭你就不要吃了。”

    从那以后,儿子懂得了粮食的珍贵。

    还有一次,陶侃叫儿子把造船剩余的木屑和竹头、竹尾收藏起来,儿子不知道他要拿这些东西干什么。

    后来,正月初一聚会,雪后天晴,但屋子里湿漉漉的。陶侃就叫儿子把木屑倒在地上,用以吸干水分。

    东晋讨伐蜀国的时候,陶侃把贮藏的竹头、竹尾拿出来,做成钉子用来装订船只。

    陶侃的所作所为,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用父亲训导,自然懂得了珍惜物品的妙处。

    可见,在生活中,父母要教育孩子爱惜物品,首先是自己不要随意浪费物品。

    在食物方面,要求孩子吃多少,拿多少;不要咬一口就扔掉。有些父母总是让孩子随意吃,吃不完的再自己吃。如果孩子形成“反正我吃不完,爸爸妈妈会吃”这样的观念,后果是很严重的。因为这意味着孩子不仅不善于珍惜物品,而且养成了不关爱父母的坏习惯。

    在物品方面,不管是给孩子购买的物品还是别人送给孩子的礼物,在把物品交给孩子时,父母都应该教育孩子好好爱惜物品,并强调如果因为他的疏忽或故意损坏,父母下次将不再给他提供物品。

    如果真的是由于孩子的疏忽或故意损坏而导致物品损坏,就应该对孩子进行教育,甚至施行开始时对孩子强调的惩罚。比如不再提供物品,或者要求孩子做一定的家务活来赔偿等,这样才会让孩子更加珍惜他所拥有的物品。

    3.教孩子妥善保存物品

    父母要教育孩子妥善保存自己的物品。比如,各种物品应该分类整理,妥善放置于一个固定的地方;使用时要小心取拿,使用后要物归原位……

    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准备几个储物箱,专门让孩子来放置他的物品。在刚开始的时候,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怎么去放置物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们千万不要认为“反正东西也值不了多少钱,丢了再买好了”,这样的想法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珍惜物品的好习惯的。

    如果孩子养成了妥善保存物品的好习惯,不但不容易使物品丢失,而且也不会随意损坏物品。一旦孩子能够把保存物品与珍惜物品联系起来,那么,孩子的这种价值观就初步养成了。

    4.规定孩子不得擅自拿用父母的物品

    父母的物品有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只有一个,任何东西都可以让孩子去用。实际上,孩子并不懂得有些物品的价值,他们往往随意玩弄最后损坏了这些物品。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品,孩子只能支配他自己的物品;对于父母的物品,他是没有权利随意支配的。如果孩子确实需要使用父母的物品,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这样,孩子才能建立起“每个人的物品都是重要的,我们要珍惜他人的物品”这样一个概念。

    5.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孩子的人格很重要,这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一点。孩子虽然小,他也是有价值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随意呵斥孩子,决定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等等。这样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学会尊重他人。

    在培养孩子珍惜东西的同时,又要防止他产生吝啬和贪婪的心理。有的孩子不愿将自己的用品借给别人,或者不爱惜别人和公家的东西。这种自私和狭隘的心理是要不得的。

    总之,要让孩子懂得每个物品来得不容易,孩子才会觉得这些物品的珍贵,才会去珍惜这些物品。

    二、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被金钱、物质及其他东西所诱惑。

    目前,大部分孩子都经不起网络的诱惑,成为网络时代的小网虫。有些青少年沉溺于电子游戏,对电子游戏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不能操作时就会出现情绪烦躁等症状,这与吸食毒品的成瘾行为极为相似,被称为“游戏上瘾症”。

    有位老师讲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班上有一个学生是个孤儿,被叔父收养,学习跟不上进度,很不守纪律,而且迷上了网络游戏,常常逃学,令多数老师头痛。

    有一次,我和他谈心。“老师,你爱玩游戏吗?”我没直接告诉他我上网不玩游戏,而是委婉地说:“说真的,我也是个网虫了,可就是不会玩游戏,你能教教我吗?”他满口答应了。在以后的时间里,随着我和他接触的时间增多,他开始和我说真心话了。

    他说他在家里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可在游戏里却能体验到温暖和快乐。当他取得成功的时候,有人向他表示祝贺。他说他学习成绩差,多数老师对他另眼相待,同学也不喜欢他,而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却得到了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他对网络游戏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总是无法摆脱。

    我听后默默无语。接下去的日子里,我在生活上关心他,把他请到家里让他上网,和他交流游戏经验,告诉他哪些游戏能玩,哪些游戏不能玩,课余时间帮他补习文化课。两个月后,他从虚拟世界里走了出来,成绩也渐渐地提高了!

    实际上,网络只是其中一个诱惑而已。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了,而且许多媒体也在宣扬吃好、穿好、用好、玩好,电视上刺激孩子盲目消费的广告形形色色。家长出于爱孩子的心理,迁就孩子自不必说,就连家长自己往往也产生了攀比、从众、赶时髦等心理。而金钱与物质的诱惑往往是青少年容易走向犯罪的一个诱因。

    要让孩子抵制诱惑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作为父母,必须要给孩子打预防针,以防止孩子迷失在不良的诱惑当中。

    1.教孩子抵制不健康东西的诱惑

    现在的社会诱惑孩子的因素很多。一些网站、报纸、杂志、电影、录像、图书等夹杂有不健康的内容,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很具有诱惑性,会腐蚀青少年的心灵。如果孩子缺乏自制力,经不起诱惑,那么,他就会沉迷于花花世界中,丧失自我。

    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讨论什么内容是健康的,什么内容是有毒害的,以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让孩子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东西。

    2.教孩子抵制物质的诱惑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物质的诱惑总是难以抵挡的。比如,看到广告就想买广告中的商品;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赖着不走;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想有,等等。怎样教孩子抵制物质诱惑呢?

    ●多与孩子讨论广告,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广告的诱惑;

    ●教孩子分辨需要与想要,买东西一定要根据需求而定,而不是喜欢就买;

    ●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孩子接触过多的诱惑;

    ●让孩子学会权衡取舍,引导孩子自主控制不良欲望。

    3.不要用物质来引诱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最好不要以物质来诱惑孩子干活或者学习,不要总对孩子说“今天表现真好,带你吃大餐”或“这次考试成绩挺好的,奖励你一双名牌运动鞋”之类的话。

    对于孩子的奖励要更加注重精神奖励,“这次考试成绩挺好的,离你的理想——当老师——越来越近了,真替你高兴,一定要不断努力哦!”同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用自己的志向去抵抗不良的诱惑。

    4.用励志故事教孩子抵制诱惑

    父母要让孩子有清醒的头脑,认清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能全面稳定地把握自己,要让孩子戒除一些模仿和好奇心理。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来熏陶孩子,让孩子对诱惑有一定的抵制力。

    比如,宋代的范仲淹就是一个能经得起诱惑,爱读书、立大志的好榜样。

    范仲淹的家境十分贫寒,他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一间僧舍去读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一锅稀粥,等第二天粥凝固了,用刀切成四份,自己每天早晚各吃两份。没有菜,他就挖一些野菜,用盐水腌了就饭吃。

    一天,他的一位同学来看他,看到范仲淹生活如此清苦,心里十分感动。回家后,就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父亲。他父亲马上让人给范仲淹送去好酒好菜。

    可是,过了几天,当这位同学又来看范仲淹时,惊奇地发现他父亲送来的酒肉还原封不动放在远处。

    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我平时吃稀饭已经成了习惯,并不觉得苦。现在如果贪图好吃的,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

    在这里,好酒好菜显然对范仲淹是巨大的诱惑,而对好酒好菜的需求也是他的需求和欲望,但是范仲淹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自我本能的需求和欲望,没有让其宣泄出来。因此,范仲淹的远大志向从未被动摇。

    三、教孩子学会节俭

    让孩子明白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理财的理念和方法。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节俭。

    现在的许多孩子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便浪费的现象很严重。在某个班级,老师说每个学期都能捡拾许多东西,铅笔、橡皮、本子,乃至穿的小夹克等。老师让孩子去认领,却没有人去。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专门讲了这件事,有的孩子明明看见自己的铅笔掉在地上,也懒得弯腰去捡,因为家长会给他们买新的。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家长们的深思。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就会发现,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人们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的生活与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太不相称了!但是,这也真正体现了富翁们的生活态度。

    拥有几百亿美元资产的他,却不像其他富翁那样有自己的私人飞机,出门公干时他不坐头等舱而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名牌;他甚至不愿意为泊车而多花几美元;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对打折商品感兴趣……就是这样一个节省之人,竟然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比尔·盖茨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对他而言,财富是衡量他的价值的标尺,他生活的信条就是:一个人只要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现代集团创办人郑周永是韩国的首富,他腰缠万贯,拥有巨额的财富,但却是一个异常节俭的人。在创业时期,他告诫部下“喝咖啡浪费外汇”;后来,郑周永甚至不愿意花钱更换磨损的皮鞋底,而是给鞋底补上“铁掌”。

    华人首富李嘉诚尽管拥有亿万财富,但是,在生活上他崇尚简单,非常节俭。他家的餐桌上,总是四菜一汤,吃得很清淡。他的小儿子李泽楷说:“我觉得我很幸运,可能是令人想不到的。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简单,不是说简单就叫做非常好,而是简单原来就是非常幸福。”

    不管你的经济条件如何,都不能浪费物品,尤其是不能在孩子面前浪费物品。一个人如果不知节俭,铺张浪费,贪图享受,一味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必然会导致趣味的低下、志向的短小。“成由俭,败由奢”,把节俭的美德传给每一个孩子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1.父母要以身作则,奉行节俭生活的原则

    我国光学专家蒋筑英不仅自己生活很俭朴,也要求孩子们俭朴勤劳。他曾对孩子们说:“孩子小的时候穿得华丽,长大了条件再好也不会满足,要求会越来越高,人应该学会知足。”

    在蒋筑英夫妇的教育下,他们的孩子路平、路全从小勤劳,生活俭朴。他们很少穿新衣服,一般都将爸爸妈妈的旧衣服改了穿。一双袜子,爸爸穿过了,就给路平穿;路平穿过了,路全穿。路平、路全小时候就自己洗碗、擦地、买生活用品。

    蒋筑英逝世后,有一天,采访的记者看到路平穿着妈妈穿旧的衣服,路全穿着姐姐穿小的棉袄,就问他们:“你们看到别的同学、小朋友穿好衣服,不想要吗?”

    路平回答说:“爸爸妈妈也不穿好的呀。穿暖和、干净就行。学习好了有人佩服。打扮得好,学习不好,能说你美吗?”

    在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父母节俭,勤劳持家,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会和父母一样节俭。但今天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有些父母不再把“节俭”当一回事,这是一种误区。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更要以身作则,即使是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父母也应该勤俭持家,让孩子耳濡目染,养成节俭的习惯。

    比如,人不在的时候要及时关灯,把电费上省下来的钱存入“家庭银行”;在洗手间的抽水马桶水箱里加入一个注满水的饮料瓶,每次冲水可以节约一瓶水;购买物品的时候不应盲目消费……

    2.教育孩子如何节俭

    怎样才是节俭?怎样做才可以更节俭一些?这需要父母不断地教育孩子。

    比如,教育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只拿自己吃得完的数量;教育孩子要爱护自己的物品;教育孩子纸张要写两面;教育孩子当物品坏了的时候要先找父母修理,不可以随便扔掉……

    父母可以让孩子想出更多的节约主意,并要求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节约的方法。

    3.及时制止孩子的浪费行为

    曾国藩是清朝湘军首领,曾权督四省,位列三公。但他并没有因自己的显贵就铺张浪费,更没有放松对子女节俭习惯的教育。

    一次,曾国藩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坐在一起吃饭,儿子曾纪泽一边吃饭一边用筷子往桌子上挑东西。

    曾国藩仔细一看,原来是饭里夹杂着谷粒。他没有在饭桌上批评孩子,而是拿起筷子把饭桌上的谷粒一一捡起,放到嘴里用牙齿咬掉谷壳,然后将其中的米粒吃了下去。

    曾纪泽看到父亲这样做,自己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把碗里的谷粒用牙齿咬掉谷壳,再把米吃下去。父亲满意地对曾纪泽点了点头。

    曾国藩既没有用大道理来说服教育儿子,也没有用严厉的训斥来指责儿子,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懂得节约的道理,保持俭朴的家风。

    许多情况下,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浪费行为,这就需要父母的提醒。一般来说,在孩子有浪费行为时,恰恰是最好的教育时机。如果父母视而不见,或者听之任之,那么,当浪费的习惯养成后,再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节俭就起不到教育的效果了。因此,当孩子出现浪费行为时,父母一定要及时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养成浪费的习惯。

    4.及时鼓励孩子的节俭行为

    对于孩子的节约意识和节约行为,父母应该进行鼓励。

    比如,孩子希望购买一个玩具,但是,家里已经有许多玩具了。父母就可以要求孩子在生活方面节约一些,并答应他持续履行节约行为一段时间后,便奖励他一个喜欢的东西。

    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父母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但尽量不要给孩子购买名贵的物品,避免让孩子产生不正确的消费观。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物品只要质量较好,满足需要就可以了,根本没有必要考虑品牌和档次等问题。

    5.给孩子讲一些富翁节俭的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中华民族的俭朴美德以及中外名人和富翁的节俭故事,让孩子明白节俭并不是小气,而是—种美德。

    四、让孩子通过劳动学会珍惜

    美好的东西如果轻易得到,孩子就会毫不在意;只有让他们亲自付出相应的劳动,才懂得应该珍惜、爱护这些美好的东西,而那些优秀的人物,那些伟人,无一不是在苦难中,在贫困的推动下,勤奋劳作,而终于脱颖而出的。

    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很少经历风吹雨打,他们不懂世上还有“艰辛”二字。他们不懂得体贴农民,不知道爱惜粮食,他们已经丧失了把劳动作为美德的最朴素的理解。而要让他们获得这种理解,体会这种艰难,培养起对劳动的兴趣,只有让他们亲自去体验。

    在孩子有了一定自理能力后,父母就要培养他整理房间、收拾东西的能力。现在,许多孩子生活能力差。不少父母认为,孩子学习一天就够累的了,再干活儿多累呀!现在只要好好读书就行了。类似这种想法的人还很多。父母们可否想过:这样做的后果,使这些孩子成为“肩不会担担,手不能提篮”的公子哥、娇小姐,将来长大后到社会上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工作呢?

    布鲁茨特太太制定了一张工作表,将它贴在浴室的门上,儿子每天晚上洗澡时都会看到它,对照一下自己这一天的任务是否完成。

    “宝贝,你今天好像忘了在猫咪的水盆里添水。”布鲁茨特太太望着只有5岁的玛塞尔德,亲切地说。

    “对不起,妈妈,我今天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明天早上我会为所有人摆好餐具的。”玛塞尔德愧疚地说。

    “你是很棒的孩子,你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妈妈为你骄傲。”布鲁茨特太太对自己的儿子说,然后在他的腮上使劲亲了一下。玛塞尔德开心地笑了,欢快地跑进自己的卧室。从布鲁茨特太太教养孩子的方式上可以知道,如果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但可以强化孩子的劳动观念,还可以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要认真细致地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在劳动中认真体会,树立孩子的劳动观念和意识。另外,父母还要以身作则,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并让孩子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使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为了使孩子获得自理的能力,掌握自我服务的本领,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让孩子干什么,都要循序渐进,开始分配孩子的家务活儿,要求不能过高,时间不可过长,难度当然也要低,要坚持“量力、适度”的原则,使孩子能胜任并愉快地完成任务。父母要教给孩子方法,指导孩子按一定顺序去做,起床后怎样叠被、整理床铺、收拾书桌、打扫室内卫生等。除此之外,还要教会孩子洗衣服,刷鞋,学会整理学习用具,每天按课程表整理书包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自然就会养成了。

    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既是学习过程,又是锻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成功和失败,父母应当教育孩子战胜困难,不怕失败,树立信心和决心,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要求父母要经常、恰当地发现与赞扬孩子的优点,肯定成绩,并和蔼地指出其不足之处,对孩子进行具体而耐心的指导或示范,教孩子逐步掌握劳动技巧。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雷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应该说,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孩子今后幸福的重要保证。

    掌握一些劳动技能是孩子爱劳动的必备条件,只有发现劳动中的乐趣,才能自然地养成勤劳的习惯。

    总之,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习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要享受真正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生活,就必须从事这样或那样的劳动。懒惰、好逸恶劳是万恶之源。只有在劳动中,人们才能找到无尽的快乐,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