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会道最讨人喜欢-不难有礼,难在得体:与领导说话讲策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话到舌尖留半句,事从礼上让三分。

    ——《济公传》

    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

    ——[俄]屠格涅夫

    不要直言直语地反驳领导

    和领导说话时,换一种方式,讲一点策略,用委婉、礼貌的语气比旗帜鲜明地反对要有效得多。

    很多人都以为讲话不拐弯抹角是一种直爽、坦率,其实,也不尽然。特别是在和领导讲话的时候,如果你直言直语,不讲任何策略,那么你就有可能为自己招来麻烦。

    阿军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员工。一天,老板把他叫到办公室,严肃地对他说:“阿军,你曾经是本厂技术最强、最全面的员工,可最近一段时间,客户纷纷打电话,反映你修理的车子老是出毛病,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吗?”

    “没有任何原因,是那些客户太挑剔了!”阿军冷冷地回答道。

    “我承认,有些客户是很挑剔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这样,不过现在是所有的客户都在投诉你!”

    “那就让他们投诉去吧,我才不怕呢!”阿军说完,准备离开老板的办公室。

    “阿军,我想你应该冷静下来,反省反省你自己的工作态度,看看问题到底出在你身上,还是客户身上。”老板提醒道。

    “老板,我再一次向您说明,我的工作态度是一流的,问题当然是出在客户身上。”

    “好吧,既然你如此认为,你可以带着你良好的工作态度另谋高就吧!”

    “有什么了不起的?到哪里我都能找到工作……”阿军挥舞着拳头,咆哮并怒骂着,但老板却没再理会他,转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直到今天,阿军还在人才市场上找工作。事实上,如果当初老板找阿军谈话时,他能理解老板的一番苦心,并反省自己,那么今天就不用为“饭碗”而发愁了。

    阿志是一名修理工,在经济不景气时,他和几名同事一起接到了老板的解聘通知书。面对这一无情的打击,早就对老板怀有怨恨的几名同事跑到老板那里,对老板进行了一番辱骂,临走时还踹破了公司的大门。老板很理解这些失业者的心情,因此没有和他们过分计较,但令老板吃惊的是,在解聘的人当中,惟有阿志没有参与这次“辱骂”行动,他便决定找到阿志问个明白。

    当老板找到阿志时,他还穿着那身油腻的工作服,正在车间修理一台机器。那认真的工作劲头,像丝毫没有接到解聘书一样。

    “你不怨恨我吗?”老板问。

    “哦,不,先生。我一直都非常感激你,感激你为我提供了这个工作机会,而你今天之所以这样做,我想是因为公司受大环境的影响,我相信你做出这个决定也是迫不得已的,因此,我很理解你,也很同情公司目前的处境。你看,现在离下班时间还有半个小时,我得抓紧时间干完再走。”阿志说完,又埋头工作起来。

    3个月后,正在街头寻找工作的阿志忽然接到了前任老板的电话,说是公司经济开始好转,只要他愿意,马上可以回去上班。当阿志兴奋地回到公司时,才发现这次公司只招聘了他一个人,而当初和他一起被解雇的同事,现在依然在人才市场上奔波。

    毫无疑问,阿志之所以再一次得到这份工作,与他对待老板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因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和老板说话时都很有分寸、很得体。

    忠告就像雪花,飘落得越轻柔,就越能持久,也越能深深地潜入人心。

    ——[瑞士]斐斯泰洛齐

    选择好说话的时机

    不管你是因公还是因私去和领导谈话,都要注意讲话的方式、说话时的态度、说话的时机。

    身为领导,一天到晚要考虑的事情自然很多,他们也许根本没有闲暇来听员工谈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但是,员工除了工作之外,有时因为自己的私事而不得不找领导时,为了让领导重视你的谈话,因此一定要把握好适当的时机。

    某食品厂一位职员想请假,他走进科长的办公室便说:“我明天想休息一天,是否可以?”

    虽然请假是员工的权利,但科长还是说:“为什么要请假?”

    职员很坦白,他说:“有人约我去钓鱼。”

    其实科长也是个钓鱼迷,但他还是拉下脸来说:“为什么非要明天,星期天不行吗?”

    职员最后说明约他的人是女友,并且女友星期天不休息。科长这才勉强答应,然而从此科长心里对这个职员有了工作不认真负责的成见。

    另一个职员有一次也想请假和女友约会,他想起了上次同事得到的教训,没有在办公室去找科长。

    下班时他对科长说:“科长,近来去滑雪了吗?我女朋友明天休息,约我去滑雪,科长愿意带太太和我们同车去吗?”

    科长听了以后一边笑一边说:“啊,去滑雪,真让人向往啊,可惜明天不放假,我还是星期天去吧。当然你是佳人有约啊,明天我来给你请假吧。”

    前后两个职员虽然都是向上级请假,前一个得到了不愉快的结果,后一个顺利且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原因何在?就在于说话的场合。当科长埋头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时,你去请假钓鱼,当然让上级恼火。而当临下班时,工作已经结束,科长正一身轻快地准备回家,此时委婉地请假肯定是会得到理解的。

    如果是要和领导谈公事,更应该把握进言的良机,因为这往往影响着自己能否升迁和加薪。特别是在领导主动征询意见的时候,如果有良策,更应该勇敢地表现出来,只要向领导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就有可能赢得领导的青睐,从而给自己获得重要工作打下基础。

    某企业的老总在着手安排招聘事宜时,策划部的一名员工偶尔碰见了他,这名员工率直地说:“老总,看你招聘,我就想起自己当年来公司时的情景,那可是什么都不怕啊,就特别渴望有一种成就感。所以,我希望能摒弃员工的那种给人打工的感觉,公开地提出‘同企业一同成长’的目标,让来应聘的每一个人都觉得有奔头,该多好!”

    老总一听,眼前顿时豁亮开来:这不是个好主意么?立即对这名员工委以重用,让他到人事部参与招聘和面试工作,使他的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此需要提醒的是,不管你是因公还是因私去和领导谈话,都要注意讲话的方式,说话时的态度,说话的时机。只有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才有可能获得让领导欣赏的机会,而自己的话更容易让人接受。

    坚持原则,该出“口”时就出“口”

    一味迁就、忍让只会让你成为“懦夫”。该出口时不要计较太多,应该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领导,只有做到不卑不亢、不媚不俗,才有可能被领导青睐,并得到应有的尊重。

    作为下级,尊重领导是第一要务,但在礼貌、谦逊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原则,对于违背原则的事情,还是应该据理力争,在该反驳时绝不赞同,要勇敢地向领导说出自己的心理话。

    贞观六年,李世民在众多大臣的奏请下,决定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但大臣魏征却极力反对。李世民强压住心里的怒火,对魏征说:“我希望你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不要有什么隐瞒忌讳。你认为不能举行封禅大典,是我治国无方吗?”

    魏征回答道:“不,陛下治国无人能及。”

    李世民又问道:“是我的德行不厚吗?”

    魏征道:“德行厚。”

    李世民问:“是天下还没有太平吗?”

    魏征答道:“天下太平了。”

    李世民问:“是每年五谷不丰收吗?”

    魏征答道:“丰收了。”

    李世民进而不解地问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能举行封禅大典呢?”

    魏征回答说:“陛下如果举行封禅大典,各地王候都来集会,远方蛮族酋长,也要随从左右。可是,今天我国的情况是:从伊水、洛水开始,向东直到大海、泰山,村落稀少,人烟不密,荒草野蔓,望不到边。这正是把蛮族迎接到我们的心脏地,况且陛下往东边的泰山去举行封禅,各国前来参加盛典的使者都会向那里聚集,遥远边地的人们会急速赶来。现在从伊水、洛水的东面到东海、泰山,此间各处木丛生,大泽遍布,茫茫千里路途,百姓稀少,炊烟断绝,鸡鸣犬吠的声音都听不到,道路荒凉,前进后退都极为艰难。怎么可以招引那些异域的外族人来,向他们展示我朝的虚弱呢?即便竭尽我国的财力来赏赐他们,也恐怕不能满足那些远方来人的欲望;即便朝廷增加免除赋役的年份,也不能补偿百姓为封禅所付出的劳苦。”

    魏征觉得李世民毕竟还是有雅量的,于是又大胆地就李世民自认为的“功高德厚”直言了:“陛下功业虽高,但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够多;德行虽厚,但恩泽尚未遍及于全国;国内虽已太平,但物资还不足以供封禅;外邦小国虽已表示臣服,但朝廷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祥瑞虽多次出现,但国家法网还嫌太繁密,刑狱常有;年成虽然好,但国库粮仓还嫌空乏。”

    一席话,说得李世民心悦诚服,大臣们都面面相觑。

    一阵沉默之后,李世民说:“帝王的贤明与否,不在于是否封禅。如果百姓不富足,外族频频入侵,就是举行了封禅的礼仪,也与桀纣无异。封禅之事,就算了吧。”

    毫无疑问,魏征是一位口才高手,他在李世民面前据理力争、毫不含糊,终于使他打消了去泰山封禅的念头。

    “装聋作哑” 低调做人

    处处“指教他人”是一种不成熟、不明智的做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也都有“虚荣心”,因此,“自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孔子曾说:“人之恶在于好为人师。”这句话的现代版就是:人最大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孔老夫子不愧是千古圣人,他一语中的地切中了人性的弱点,因为生活中有许多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博学多才,经验丰富,可以成为他人之师,而且如果不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或教诲别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心中难受至极。这类人认为自己如果不到处“指点江山”,那么自己的“博学”与“经验”就不会被人知道,也就无法赢得他人的尊重与爱戴。

    事实上,处处“好为人师”是一种不成熟、不明智的做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也都有“虚荣心”,因此,“自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由于人的敏感性,每个人都会从潜意识中抵制来自外界的侵犯——即使可能是善意的。在此,我们有很必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露骨地去指出别人的错误,否则,对方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比如在工作中,如果你过分热心,就会被对方认为你是在否定他的智慧,甚至还会认为你是故意揭他的短,或是和他抢功劳。总之,对方对你的“指点”是反感而不是感激。

    某食品公司新来的主管第一次主持公司的会议时,态度亲切,表现得非常民主,他很诚恳地说:“虽然我在这一行有20多年的工作经历,但是在工作中肯定还会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存在的不足之处与缺点,希望大家能直言相告,我一定虚心接受,拜托了!”现场鸦雀无声,大家都低着头,没有人站出来提建议。

    第二次会议,主管再次重复那些话,质检部的阿洪终于鼓足勇气站起来说:“我认为公司在管理上存在较大的漏洞,而且公司的制度也极为不合理,只有惩罚条例,却没有建立奖励机制,这样的局面将会造成大家由于担心处罚而在工作中墨守成规,不敢有丝毫创新,而一个公司如果失去了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具备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公司也就不会有生命力……”阿洪慷慨陈词,说的都是员工们平日想说却又敢说的话。因此,当他话音刚落时,会场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当会场安静下来时,主管当场对阿洪表扬了一番,并鼓励他以后多提建议,阿洪激动得连连点头。

    阿洪见主管心胸开阔,善于纳谏,便热情高涨。在后来的日子里,公司每次开会,阿洪都要提几条建议。除了工作上的建议之外,他也开始针对主管个人的言行提些诚恳的建议。在年终进行人事调整时,大家都以为阿洪会升任为质检部的主管,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却被调去当一个闲差,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在开会时提建议了。

    很多时候,从上级或其他人口中说出的“敬请批评指教”,事实上是一句应酬话,所以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去给别人“指教”,即使是在别人的一再要求下,也应该谨言慎行。

    事实上,“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中不和谐的音符,尤其是当你面对自己的上司、同事,或不太熟悉的朋友时,好为人师总会遭到许多猜忌,甚至是怨恨,于人于己都不利。所以,与其好为人师去招惹麻烦,还不如去拜人为师,以助自己成长。

    不管你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指教他人都不会受到欢迎;而“以人为师”的人则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因此,不管我们本身的资历如何,都应该放下“架子”,低调做人。

    揣摩对方的心意后再说

    在相同的环境里,同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说话技巧,结果往往有天壤之别。而揣摩领导的心思后再说,就能说得准,说得好。

    揣摩领导的心思,不是要“拍马屁”,揣摩是为了让自己的正确意见能被领导接受,或是给领导的提问一个贴切的答复。我们在与领导谈话时,就非常有必要揣摩对方的心思,然后再开口,否则,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惹火上身”。

    古时候有个皇帝,梦见他所有的牙齿都掉光了。醒来后他立刻召来一个解梦家,问他这个梦具有什么意义。

    “唉,真不幸啊!皇帝。”这位解梦家说道:“每一个掉落的牙齿,都代表着您一个亲人的死亡!”

    “什么?你这大胆的家伙。”皇帝愤怒的对着他大喊:“你竟敢对我说这种不吉利的话?快给我滚!”

    接着他又下令:“来人啊!给这个家伙五十大板。”

    过了一会儿,另一个解梦家被召唤来,听完了皇帝的梦,他说:“皇帝你真幸运啊!你将活得比所有的亲人更长久!”

    皇帝的脸色开朗极了,他说:“谢谢你。请立刻和我的侍从一起去库房领取100个金币!”

    在去金库的途中,侍从对这位幸运的解梦者说:“就我听来,你所解释的和第一个人所解的意思并没有什么不同啊!”那聪明的解梦家从容地答道:“话有很多种说法,问题就在于你如何去说!”

    好口才能决定好命运,好的口才能助我们的事业成功。怎样和领导说话,有时能左右我们的命运。的确,对同一位领导,说同一件事,说的方法不同,所得到的结局肯定不同,前后两位解梦者的命运就证明了这一点。

    把见解“移植”到上司的头脑中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应该把自己的意见硬塞给别人,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见巧妙地“植入”对方大脑中,这样既能使对方接受你的意见,又不会伤他的“面子”。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当我们满怀热情地去向领导献计献策时,却常常会受到领导的冷遇,甚至是批评;我们制定了一个极具操作性、可行性的销售计划呈报给领导时,却又被领导断然拒绝了。每当此时,我们的心情常常糟糕到了极点。

    其实,向领导进言、献计献策是需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和技巧的,只要方法运用得当,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话像和风细雨般地渗进领导的心田,从而达到进言、献策的目的。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任时,在他的顾问班子中间,只有霍士最得其信任。别人的意见,他常常很少采纳,或是根本不采纳,而霍士却屡屡进言得以被采纳,后来霍士做了威尔逊的副总统。

    霍士自述说:“我认识总统之后,发现了一个让他接受我的建议的最好办法,我先把计划偶然地透露给他,使他自己感到有兴趣。这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我有一次去谒见总统,向他提出一个政治方案,可是他对此表示反对。但是几天之后,在一次会议上,我很吃惊地听到他将我的建议当作他自己的意见发表了。”

    霍士不但使威尔逊自信这种思想是自己的,后来他还牺牲了自己许多伟大的计划,让给威尔逊来获得民众的拥戴。

    那么,霍士是怎样把计划“移植”到威尔逊心中的呢?他常常走进总统办公室,以一种请教的口吻提出建议:“总统先生,不知道这个想法是否……您不觉得这样做还有什么不妥吗……我们是不是这样……”就这样,霍土把自己的思想不露痕迹地灌入威尔逊的大脑,使他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这些计划,加以完善并付诸实施。

    像霍士那样,把自己的建议巧妙地“移植”到领导大脑中,让领导于不知不觉中接受我们的“指令”,是和领导对话的最高技巧。然而,在工作中,我们很多人却常常忽略了用这种方式婉转地把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传达给上司,而是用一种直率的语言对上司说:“销售计划应该更改,因为它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或是“某某事情应该这样处理,因为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比你清楚。”不难想象,如此直率的语言,没有几个领导会接受,哪怕你的建议再中肯,再有价值,也会从领导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因为大凡领导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是不会轻易听部属的“高见”的。我们只有采用一些技巧于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建议“过继”给领导,这样领导既容易接受,又会从心里欣赏你,何乐而不为呢?

    在生活或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给上司提意见或建议,在此我们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提意见时的要真诚,要低调,最好是用请教或商量的语气说出自己对某一事情的看法,这时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切忌说“听我的,准没错!”或是“我认为必须……”诸如此类的话语,这样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还会激怒对方。

    此外,我们在必须对领导提出意见时,不妨事先就想个办法,把自己早已考虑好的方案,在和对方闲谈时装作不经意的样子说出口,这样我们的见解就会通过谈话巧妙地输入对方的大脑,对方在吸收消化后,就变成他的思想了,如此就不会有损领导的“面子”,还能维护他的权威和尊严,而且领导也会乐于接受你的建议。

    避开敏感的话题

    避开敏感话题,就能减少刺激,这样既不会得罪领导,又不会委曲自己。

    和领导说话,要想说得好,说得让领导高兴,就得避开“雷区”,避开领导最敏感的话题。

    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技很差,但兴致很高。他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他每画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流放他乡。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又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你们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县官得意地说。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新来的差役说:“你来说说看。”

    那个差役胆战心惊地说:“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此,怕什么?”

    差役:“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差役:“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差役:“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天老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差役:“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差役:“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差役:“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差役:“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差役:“老鼠最怕它!”来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新来的差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从容周旋,借题发挥,绕弯子似地达到批评的目的。这位差役对付不宜直言的话题的手段实在是高明。

    在职场中也有许多“不宜直言”的场合需要你用心应付。

    古人曾言:“伴君如伴虎。”的确,身为员工,有时面对领导确实有如伴老虎的怯怯惶惶之感,因为从某方面来说,领导决定着你的“生死荣辱”。因此领导的一言一行都能左右着你的人生,决定着你的命运。那么,如何和领导说话,的确是我们职场中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一项技能。

    谦恭的语言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谦恭表示你的“低下”,而有时“低下”正是战胜“伟大”的最关键、最有力的武器。

    和领导说话时,适当的谦恭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没有人喜欢别人比自己强大。特别是领导,如果领导觉得某个下属比他强大,那么这个下属就要小心了。同样的道理,在语言方面,我们也在要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尽量让领导感觉到他比你优越,比你更具智慧,这样就能暗中“抬高”领导,“贬低”自己,使自己成为最受领导欢迎的人。

    德国最后一代君王威廉二世的总理大臣是布洛亲王。他是一位真正的沟通高手,能在关键时刻用机智的语言来拯救自己,但他在平时说话时却显得很谦恭。而威廉二世傲慢自大,自恃建立了一支较有实力的陆军和海军,因此夸口可征服全世界。

    有一次,他在英国做客时,仍这么说,还让伦敦的《每日电讯报》刊登他的言论。例如,他宣称他是和英国友好的惟一的德国人。他说,他建立的海军足以对抗日本军队;他说,他独自一人挽救了英国,使英国免于臣服俄国和法国的势力之下;还说,由于他的策划,使得英国罗伯特爵士得以在南非打败波尔人,等等。

    在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从来没有一位欧洲君王说过如此狂妄的话。整个欧洲大陆立即愤怒起来,尤其是英国,德国政治家也惊恐万分。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皇帝慌张了,情急之下向总理大臣布洛亲王建议,让他来承担一切责难,希望布洛亲王宣布这全是他的责任,是他建议君王说出这些令人难以相信的话的。

    布洛亲王当然不愿意:“陛下,这对我来说,几乎不可能。德国人和英国人不会相信我有能力建议陛下说出这样的话。”

    皇帝立刻发起火来:“你言外之意是,你比我聪明,而我是个笨蛋?”

    布洛亲王知道反驳之后要恭维几句,便说:“陛下,我绝没有这个意思,您在许多方面都胜过我,在陛下解释晴雨计、无线电报和伦琴射线的时候,我常常是仔细倾听,对您的才学十分佩服,并觉得非常惭愧,我对自然科学知之甚少,甚至连最简单的自然现象也搞不清楚。但是,为了补偿这方面的缺失,我学习了某些历史知识,以及一些可能在政治上,特别是外交上有用的知识。”

    皇帝听到赞美之词,就不好再责难布洛亲王了,表情也由阴转晴:“我不是经常告诉你,我们两人互补长短,就可闻名于世吗?我们应该团结在一起,从此让我们好好合作吧!”说完,又紧握着布洛亲王的双手,激动地说:“如果有人对我说布洛亲王的坏话,我就一拳头打歪他的鼻子。”

    就这样,谦恭使布洛亲王避开了皇帝给他出的难题,相反还趁机与皇帝加深了感情。

    不过,谦恭的话语也要得体,有分寸,否则,过分的殷勤也会让人讨厌。

    先扬后抑巧劝谏

    要想让领导“听”自己的话,切忌直言直语,而应该迂回前进,不正面交锋,采用先扬后抑的方法去巧妙劝谏,这样做的效果将会更好。

    毫无疑问,领导的尊严是不容侵犯的,尊重领导是应该的。但是,领导不是“圣人”,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美。当领导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后,身为员工的我们,不能直面领导陈述他的“罪过”,也不能用命令的语气说“你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但是,又不能不对公司负责任,为了保住领导“自尊”的同时,又让他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的局势,我们可以迂回前进,不正面交锋,而用先扬后抑的方法去巧妙劝谏。

    楚汉之争的结果是刘邦打败了项羽,刘邦心里自然很骄傲,常常问群臣为何能打败项羽。群臣深谙刘邦胜者为王的心理,于是对他赞美不巳,刘邦遂产生了自满情绪,执政的积极性慢慢懈怠下来。

    一次,刘邦生病后整日留在后宫中,下令不见任何人,不理朝政。周勃、灌婴等许多身经百战的元勋都找不到办法。

    大将樊哙想出一个点子,闯进宫中进谏,他掷地有声地对刘邦的过去进行了一番赞美:“想当初,陛下和臣等起兵丰沛定天下之时,何等豪情壮志!上下团结,同甘共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基业。”几句话激起了刘邦的自豪之情,然后樊哙话锋一转:“现在天下初定,百废待兴,陛下竟这般精神颓废,群臣皆为陛下之病终日恐惶不安,陛下却不见大臣,不理朝政,而独与太监亲近,难道就不记得赵高祸国的教训吗?”

    樊哙既称赞又巧妙地批评了刘邦,先扬后抑,终于使刘邦专心朝政,不再在后宫消磨时间了。

    刘邦是樊哙的“领导”。而下级是不能与领导正面交锋的,否则,不但起不到劝谏的效果,反而还会惹祸上身。樊哙正是深谙此理,因此他劝谏刘邦时,没有一开口就批评他不理朝政,而是先表扬他的“丰功伟绩”,最后话锋一转,把刘邦亲近太监,不理政务之事轻轻带过。刘邦也是聪明人,在受到表扬高兴之余,又听到樊哙的批评,因此他不但没有怪罪樊哙,反而还接受了他的意见。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樊哙没有采取先扬后抑的策略,而是直言劝谏,说不定会触犯龙颜,而遭到杀身之祸。但是,樊哙却采取了先扬后抑的策略,既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又保全了自己,这种高超的谈话艺术,是值得职场中每一个人学习的。

    掌握“火候”,亦刚亦柔最得体

    不管劝诫能获得哪种效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劝诫的效果与劝诫者所掌握的分寸和火候有很大关系。

    要想烧制出上等的瓷器,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好火候。同样的道理,要想说服上司,也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把握好“火候”。但是,要说服领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进谏者具有良好的口才,并在说服的过程中采取一些策略,才有可能让自己的主张得到采纳,这样既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又能使事情得到解决。

    战国时期,齐威王荒淫无度,不理国政,好为长夜之饮。由于上行下效,大臣们也全不干正事了,眼看国家就要灭亡。可是就在这种节骨眼上却没有谁敢去进谏。最后只好由“长不满四尺”的淳于髡出面了。

    然而淳于髡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气势汹汹、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提出劝谏,而是先和他搭讪聊天。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咱们齐国有一只大鸟,落在大王的屋顶上,已经三年了,可是它既不飞,又不叫,大王您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齐威王虽然荒淫好酒,但是他本人却并不笨,同夏桀、商纣一样的坏进骨子里去的人物有着巨大的不同,所以当他听到淳于髡的隐语之后,他就被刺痛并醒悟了。于是,齐威王很快回答说:“我知道:这只大鸟它不鸣则已,一鸣就要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即将冲天。你就等着看吧!”

    说毕,齐威王立即停歌罢舞,戒酒上朝,切实清理政务,严肃吏治,接见县令共72人,赏有功一人,杀有罪一人。随后,齐威王领兵出征,打退要来侵犯齐国的各路诸侯,夺还被别国侵占去的所有国土,齐国很快又强盛起来。淳于髡劝戒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当自己的领导有失误时,我们不能回避,也不能直言指出,而应该采取一些方法,运用一些技巧,把自己的意见巧妙地灌输进领导的耳中,使其能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才是上策。

    以史为鉴 让事实说话

    说理一千,不如摆事实一条更具有说服力,因为事实胜过雄辩。再好的语言天赋,在事实面前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在工作中,有时想让领导接受我们的意见,简直比登天还难,因为大多数领导都极为自信,总认为自己有能力决断一切事情,对下属的进言多半采取“左耳进、右耳出”的方式,或者干脆将下属拒之门外,不听他们的任何进言。有些话我们又非得对领导说不可,特别是在重大的事情上,必须说服领导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那么,怎样才能用自己的“舌头”去打动领导固执、高傲的心呢?萨克斯的说服技巧就值得我们学习。

    德国物理学家哈恩于1939年发现了中子裂变现象,人们从中预见到裂变会产生连锁反应,利用它可以研制出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原子弹。

    当时,在美国的一些物理学家听说德国想要研制原子弹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们找到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要求他上书罗斯福总统。爱因斯坦立即写信给罗斯福,请他重视核武器研制,并且抢时间赶在纳粹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

    但是,要实现这一主张,必须说服总统罗斯福。派谁去说服呢?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慧眼选中了罗斯福的朋友,他的非正式顾问、国际金融家萨克斯。萨克斯好不容易才得到机会同罗斯福见面,并简洁地转述了爱因斯坦信中的内容。可是,罗斯福的反映十分冷漠:“这些东西外行人听起来真是神乎其神,转告你的物理学家们,我祝愿他们成功。不过,我觉得,在现阶段行政部门干预此事为时尚早……”

    萨克斯在离开罗斯福的办公室之前,急中生智,给罗斯福讲了一个历史典故。他说:在上一世纪初,法国的拿破仑凭借他的强悍的军队,几乎席卷欧洲,但就是打不下英国。因为当时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战舰。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富尔顿来到拿破仑面前,建议将战舰装上蒸汽机,这样,在任何恶劣天气的情况下都能横渡英吉利海峡,出奇制胜地实现登陆作战了。但是,拿破仑却对没有帆的船难以置信,于是他对发明家报以一顿嘲笑。

    萨克斯最后补充了一句:“历史学家评论这段历史憾事时认为:要是拿破仑当时能够采纳富尔顿的建议,那么19世纪的欧洲历史将要重写了。”

    萨克斯这一席话终于打动了罗斯福总统,于是他当即在爱因斯坦的信上签署:“此事须付诸行动!”最后决策和批准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现代史上著名的曼哈顿工程,从而揭开了美国制造原子弹的第一页。

    例举历史上与自己相关的话题,用典故、史实去打动领导,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因为事实已摆在那里,不接受劝告的危险后果已摆在那里,因此领导即使再“顽固”,也会开窍,也会采纳你的意见。不过,要想运用史实去说服领导,就要求你平时就应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灵活机智地运用,作为说服领导的“秘密武器”才会产生“威力”。

    事先为领导的质疑准备答案

    很多时候,一些细小的东西会和语言一样具有说服力。因此事前作一些准备是很有必要的。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会遇上这样的情况,当你把自己准备好的方案或报告交给领导时,一般情况下,领导都会对你的方案提出疑问,而你事先毫无准备,因此回答时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或者回答问题时自相矛盾,语言含糊,缺乏有说服力的数据,这样就无法说服领导。因此,只有充分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你的提案才容易被领导接受。

    KH公司准备在W地区建立分公司。这个消息在公司传开后,公司的基层主管们立即分成了两派:一派拥护公司的主张,认为在W地区开分公司的时机已成熟,现在如果不去抢占先机,将来就会失去一大片市场;而另一派的观点则恰好相反。这两派的理由都很充分,公司因以此而迟迟未能做出最后决定。

    最后,公司决定让两派各选一名代表,把自己所代表的那一派的观点写成报告呈给董事会,经董事会审议后再做出最后决定。

    拥护开设分公司那一派派出的代表叫沙文,反对派的那一位代表叫乔治。有趣的是,他们两人在大学里时是最要好的朋友。

    当两份报告交给董事会审议后,董事长分别召见了沙文和乔治,准备对他们报告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质疑。

    对于这一点,沙文显得胸有成竹,很显然,他在提写方案时,对领导要质疑的一些问题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果然,当沙文走进董事长办公室刚坐下时,董事长劈头就问:“你在方案中用肯定的证据描绘了我们公司在W地区开设分公司,其前途将一片光明,请问你的依据是什么?”

    “先生,关于在W地区开设分公司的方案,我们已进行过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离分公司所选择的地址周围10平方公里内,没有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而且,那里周边的居民区,人均消费水平很高,因此产品几乎可以就地‘解决’,而不用库存、周转、运输费等其他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会同销售、财务部门详细论证了它的可行性。根据财务评估报告显示,该方案在投资后的第26个月净现金流量将由负值转为正值,这预示着该项投资将从第三年开始盈利;经测算,该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是4至5年,另外,我们已经和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接触过,他们对我们在那里开设分公司表示欢迎,并乐意提供他们职责范围以内的帮助。与该方案有关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我已带来了,请董事长过目。”

    董事长对沙文的回答非常满意,他又提了几个相关问题,沙文都一一做了回答。但董事长当场并没有表态,他只是让沙文回去等消息。

    接着,董事长又召见了乔治。当董事长在乔治还未坐稳时,冷不丁地就说了一句:“你的提案我已看过,但觉得它还没有说服力,请问你们反对在W地区开设分公司,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记住,你的答案只要回答最主要的理由就行。”

    面对董事长的突然提问,没做任何准备的乔治一下就乱了阵脚。他结巴巴地说:“先生,我们已对它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觉得要在那里开设分公司,如果想获得盈利,简直是天方夜谭。我看沙文他们是头脑发热,得了妄想症,那里怎么可以开设分公司呢,请董事长考虑一下我们的方案。”

    “对不起,我是在向你提问,请正面回答我的问题,我不是让你诉说你对沙文他们的不满,我希望你能找出足够的理由来说服我接受你们的建议。”董事长提醒乔治道。

    “这个……这个……”乔治回答不上来了。

    当董事长向沙文和乔治提出自己的疑问时,毫无疑问,沙文的回答更具说服力,更容易令人满意,因为他对董事长要提的问题,早已精心准备好了答案,而且他知道光靠嘴巴说,说服力肯定不强,为此他事先已收集整理好了有关数据和资料,并做成书面材料,这样就能借助视觉力量,加强说服的力度。也因此,董事长最终爽快地接受了沙文的建议,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