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1-夜行动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豹猫

    豹猫又叫山狸、野猫、狸子(商品名)、狸猫、麻狸、铜钱猫、石虎。在动物分类中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豹猫是亚洲地区分布最广泛的小型猫科动物,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各地。包括: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朝鲜北部、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在我国国内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四川、甘肃南部、云南、西藏东南部、海南岛等地。

    豹猫是小型猫科动物,体重3~7千克,体长40~107厘米,尾长15~44厘米。头形圆。两眼内侧至额后各有一条白色纹,从头顶至肩部有四条黑褐色点斑,耳背具有淡黄色斑,体背基色为棕黄色或淡棕黄色。胸腹部及四肢内侧白色,尾背有褐斑点半环,尾端黑色或暗棕色。

    豹猫豹猫在平原山区均有分布。包括海拔3,000米的高山。由于分布区跨纬度较大,区内气候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是炎热湿润的东南亚还是寒冷的西伯利亚,对豹猫来说都不在话下。豹猫主要栖息于原始林、次生林、灌木丛、半沙漠地带。由于它们并不太害怕人类,在一些地区的农田村庄附近也能看到它们出没。豹猫的巢域大约1.5~7.5平方米,核心区为0.7~2.0平方米。

    豹猫主要为树栖,攀爬能力强,在树上活动灵敏自如。夜行性,晨昏活动较多。独栖或成对活动。善游水,喜在水塘边、溪沟边、稻田边等近水之处活动和觅食。与它的同类——猫类动物一样,它善于奔跑,会偷袭,以伏击的方式猎捕其他动物,主要以鼠类、松鼠、飞鼠、兔类、蛙类、蜥蜴、蛇类、小型鸟类、昆虫等为食,也吃浆果、榕树果和部分嫩叶、嫩草,有时潜入村寨盗食鸡、鸭等家禽。

    豹猫以独居为主。但在婚配季节,雌性可能会遇到好几个追求者。南北方的豹猫在繁殖季节方面也有不同,北方的豹猫一般在春季进入婚配状态,5、6月份生产。而南方豹猫在婚配时分对季节并没有要求。婚配过后的母猫在经过大约65~70天的孕期后,将生下1~4个孩子(2~3个为多)。孩子们一般在5~15天睁眼,在23天左右就可以进食肉类了。值得一提的是,豹猫爸爸在哺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参与较多,这在猫科动物里并不太常见。孩子们长到18个月左右即可达到性成熟。它们的寿命约有15年。

    豹猫在我国分布广,资源数量大,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出口裘皮之一。60~70年代,我国豹猫毛皮年收购量约20~25万张,估计全国的豹猫资源量不少于100万只;70年代以后,豹猫在多数省区数量下降,有些省区(如北方和华东地区)豹猫几乎成为濒危物种;80年以后,年收购量约为60年代的1/3~1/2。有人曾统计过我国南方六省区(云南、贵州、广两、湖南、湖北、江西)1955~1981年的收购数,60年代中期的1964、1965年六省区的年收购量分别为22.2万和17.2万张;1978、1979年分别为12.6万、14.1万张。在80年代中期,我国的豹猫皮每年收购数仍保持在15~20万张左右。据资料,我国1989~1990年的豹猫皮库存量有80余万张。根据最近的调查,1991~1992年我国豹猫皮的年收购数约在10万张左右,其资源约为60年代的一半。

    与其他猫类动物一样,豹猫经过培育驯化后,也是一种皮用、药物、观赏类经济动物。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地方人工养殖成功。有人认为,人工养殖豹猫的意义是:国际上已把豹猫列入世界珍稀动物之一,有利于出口创汇和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豹猫的骨与肉均可入药,能治痔及鼠瘘;豹猫皮为裘的原料。

    银狐

    生活在北美寒冷地区的银狐,美丽、遍体白毛、灿如银雪。它与皑皑雪地共色,无声无息,无影无迹。

    银狐的经济价值很高,上等的毛皮十分珍贵,可做大衣、衣领、皮帽和围巾等,其中银狐皮是狐皮中的珍品,毛绒细柔丰厚,色泽艳丽,皮板轻薄,御寒性强,是传统的高级裘皮,在我国古代即有“一品玄狐,二品貂,三品穿狐貉”之说,在现今的国际裘皮市场上更有“软黄金”之称。

    银狐不但毛皮珍贵,它的肉也是营养丰富的野味佳肴,还可入药治病。我国明代李时珍所着的《本草纲目》一书中曾有狐肉、内脏煮觅食,可补虚损、治恶疮等的记载。它的心也有镇静、安神之功,可治精神失常、癫狂等症。此外,胆、肺、鞭也均可入药。脂肪是优质化工原料,可作化妆品等。在动物园中,是可供观赏的珍奇动物。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毛皮兽饲养场都饲养银狐,具有容易饲养,容易繁殖,成长迅速,毛皮珍贵,销路广,利润大等各项优点,种畜都来源于美国和加拿大。银狐又因银毛有多有少,在毛皮市场上被分成全银,四分之三银,半银和四分之一银等四种类型。另外还有完全无银的黑狐皮,也有完全纯白的白狐皮,这不是北极产的白孤,而是赤狐的白化型,为数更少。在饲养场中,经过人工选种,又培育出所谓白金型、珍珠白金型、冰川蓝型等更多的不同色型,所以比赤狐皮更为贵重。

    雕鸮

    雕鸮生活在山区、森林、草坡、荒漠、农田。捕食时,快速俯冲,用利爪和钩嘴捕杀鼠类、小鸟等动物。主要以老鼠、野兔、小鸟、蛙、蛇、蜥蜴、螃蟹等小动物为食。

    雕鸮体型80厘米。体重1000~2200克。夜行性猛禽。中国体型最大的猫头鹰。除繁殖季节成对外,平常单独活动。听觉和视觉在夜间异常敏锐。白天隐蔽在茂密的树丛中休息。不能消化的鼠毛和动物骨头会被雕鸮吐出,丢弃在休息处周围,称为食团。雕枭在夜间常发出“狠、呼,狠、呼”叫声互相联络,感到不安时会发出响亮的“嗒、嗒”声威胁对方。以各种鼠类为主要食物。被誉为“捕鼠专家”。在石崖洞隙里产卵,每窝产3~5枚白色的卵。边产卵边孵化,孵出后的小猫头鹰大小悬殊。在食物不足的季节,体型小的猫头鹰会被体形大的小猫头鹰啄死吃掉。这种看似残酷的习性能保证只有最强壮的个体能够存活。分布在我国云南省各地,中国各地区均有分布。

    美洲獾

    美洲獾只有一种,产在北美,是仅有的一种产在西半球的獾。分布于北美中部和西南部。体长775~845毫米,体重3600~7700克。耳壳、尾均短;足部宽,前足爪长而后足爪短;体侧毛被比背部和腹部毛被更长。背部浅灰色;吻、头及后颈呈棕褐或近黑;鼻至肩部有狭长的白色斑纹;下体淡黄或黄褐白色;四肢棕色,足部黑色。

    它们一般都是独栖,栖于开阔草原、耕地和稀树草原,极少进入林区。非常善于掘洞,能迅速挖出地洞躲起来。主要吃各种啮齿动物、小动物和腐肉。有时把食物埋起来储存。如果捉到较大的动物,如兔子之类,就会挖个洞把死兔子拖进去,并在洞中停留数天不出来。

    仅在交配季节组成配偶。冬眠。8~9月交尾,每产1~5仔,一般为两仔,约6周断乳。

    捕食草原害鼠,对农牧业有利,但又打洞而破坏草场。量多时可有计划地适量捕捉,其肉、油脂及毛皮均可利用。

    土狼

    土狼是食肉目鬣狗科土狼属的单型种。外形与鬣狗颇相似,体长80厘米,肩部高而臀部低;从头后到臀部的背中线具有长鬣毛;全身棕色,但体侧和四肢均有棕褐色条纹;尾长30厘米,尾毛长而蓬松。分布于非洲西海岸和南部。土狼门齿和犬齿与食肉兽相似,但前臼齿小而尖,只有2枚,臼齿只有1枚而又退化,显然已不适于强力咀嚼肉类。除进食柔软的腐肉、鸟卵外,主要食物是白蚁。舌较长而发达,可舐食白蚁。晚上出来寻食。冬末产仔2~5只,雌雄兽共同哺育。土狼在尾根下有1囊状腺体,其分泌物用于标记领域。性懦弱,从不攻击人。

    主要居住于荒地及草原。由于只在夜间活动,所以极难见到踪影。土狼独居生活,怀孕期90~100天,一胎产2~4仔。天敌是锦蛇和豹。土狼在用餐后有一个非常良好的习惯,就是将长舌头拼命缩进伸出或卷曲,以清洁牙齿。

    许多食肉动物在威胁敌人时都要张开血口展示牙齿,但土狼却闭口不露牙齿,而是将毛竖起,以增大身体。遇到敌害袭击时,由肛门放出臭液。

    在非洲的大草原生长着一种非洲土狼。这种非洲土狼远没有狼那样飒爽,它个头不大,形态猥琐,面貌丑陋,体形距流线理论相去甚远;口的张开角度在猛兽中差不多要算是最小的了,这使它的咬合面积和力量都受到较大限制;爪子适宜刨土,但不大适宜格斗和攀爬。无论从哪个角度比较,土狼都远不是猎豹、狮子的对手,但在非洲草原,土狼的确能够从它们口中夺食,而且时常以猎豹天敌的身份出现。

    猎豹速度远比土狼快,但土狼的耐力比猎豹强。土狼与猎豹争战,往往是由土狼挑起。土狼滋扰猎豹,猎豹奋起追讨,土狼拔腿就逃;猎豹停下歇息,土狼再行滋扰,如此你停我扰,你追我逃,个把钟头后猎豹就累得大气长喘。这时,两只前后夹击的土狼就能置猎豹于死地。这多少有点像抗日战争时我们所采取的“敌打我退、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

    自然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应该说,力量最大的属狮,速度最快的属豹。按人类直线进化的逻辑讲,力量最大,速度最快,能力最强者应占尽先机,显王者气象。但无论猎豹,还是狮子,它们都斗不过土狼,这是不是有些滑稽可笑。

    斑鬣狗

    斑鬣狗身长950~1600毫米,尾长250~360毫米,重40~86千克。雌性个体明显大于雄性。毛色土黄或棕黄色,带有褐色斑块。短、无鬃毛;上额犬齿不发达,但下颌强大,能将9千克重的猎物拖走100米。

    见于视野开阔的生存环境,如长有仙人掌的石砾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低矮的灌丛等。成群活动,每群约80只左右,雌性个体在群体中占优势。性凶猛,可以捕食斑马、角马和斑羚等大中型草食动物。进食和消化能力极强,一次能连皮带骨吞食15千克的猎物。善奔跑,时速可达40~50公里,最高时速为60公里。

    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较开阔地区,南至南非联邦、除热带雨林地区,是鬣狗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也是最着名和捕食性最强的一种,可以成群捕食较大的猎物。是非洲除了狮子以外最强大的肉食性动物。斑鬣狗是夜行性猛兽,它们白天在草丛中或洞穴中休息,夜间出来四处游荡,到处觅食。它们单独地、成队地或几只一起去猎食,有时40~60只一起有组织地对大动物斑马、野牛等进行围猎。

    当斑鬣狗集体捕获猎物时,它们就会一拥而上,同时撕咬猎物的肚子、颈部、四肢及全身各处。为了防备狮子前来掠夺它们的食物,整个族群的斑鬣狗就一起狼吞虎咽地分享这份大餐。数十分钟内,猎物便被它们分食得干干净净。

    斑鬣狗捕食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战术。斑鬣狗往往在夜间袭击角马群,它们以40~50千米的时速追逐2~3千米后,冲散马群,迅速围上一只角马,用强大的犬齿咬住角马鼻子、腿或腰部,死死不放,直到角马窒息而死。

    对付斑马,斑鬣狗也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在碰到斑马群的时候,它们往往很冷静,缓缓地保持一定距离,在斑马群中穿行,伺机而动。由于雄斑马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而且拼命地保护母斑马和小斑马,所以斑鬣狗得手的机会不是很多。然而,一旦有老弱斑马单个落入它们的包围圈,生还的机会很小。

    多年来,人们把斑鬣狗描述成“委琐胆小、令人讨厌的家伙”,说它是“最丑陋的、怪模怪样的、蠢笨的贪食尸骨的动物”。这些贬义之词,实际上是对斑鬣狗的误解。

    其实,斑鬣狗是一种强悍的中型猛兽,它们集体猎食瞪羚、斑马、角马等大中型草食动物,甚至可以杀死半吨重的非洲野水牛,并不是靠吃狮子吃剩的残骸和尸骨果腹生活的弱者。

    然而,斑鬣狗将猎物捕获之后,在进食中,由于兴奋和争食,会发出一种像人一样“吃吃”发笑的声音,这一声音往往会把狮子引来。于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狮子赶走了斑鬣狗,吃着它们辛辛苦苦捕获的食物,而斑鬣狗自己却在一旁围观、等候。清晨,人们看到这一幕,便错误地下了结论:斑鬣狗专门等着捡狮子没吃完的剩肉。由此看来,斑鬣狗真是深受狮子之害。

    斑鬣狗群体生活,一个群体大到上百只,小到十几只,每群的首领是一个体格健壮的雌性斑鬣狗。斑鬣狗的社会组织等级森严,觅食时“母首领”总能得到一块最大、部位最好的肉食,而且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有人称斑鬣狗群是母系社会。

    每个斑鬣狗群都有自己的巢穴。洞口野草丛生,洞内四通八达。每群斑鬣狗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一般为20平方千米左右。它们严守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别的斑鬣狗群侵犯。如有越界现象发生,双方就会相互对峙,甚至发生冲突,但这种武斗并不多。

    斑鬣狗在群体生活的前提下,有相当大的自由,经常独来独往,单独狩猎,自己吃食。群体的成员往往不是长时间在一起。一旦它们重逢,又理所当然地以集体一员的身份行事,以此体现它们的社会合群性。

    当两只性别不同的斑鬣狗碰到一起时,雄性总让雌性走在前面。如果只有一块肉,雄的会把它留给雌的。此外,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重很多,平均可多出6.6千克。

    在群体中,不管雄性或雌性的成年斑鬣狗在受到刺激时都以张开肛门、排出肛门腺分泌物的方式来标示领域。

    当一群斑鬣狗追逐猎物到另外一群斑鬣狗的地盘上以后,如果对方的数目较多,这群斑鬣狗会把所猎得的猎物让给对方。一旦斑鬣狗离开自己地盘1000米以外,它们就会失去安全感。

    斑鬣狗在一起时,好像一群嬉戏的孩子,吵吵嚷嚷,异常热闹。它们用耳朵、尾巴互相传递信息,不停地用叫声互相联系。它们有时高声咆哮。有时爽朗地大笑,有时低声地哼哼,有时吃吃地低笑,声音可传到几千米外。夜深人静时,斑鬣狗发出一种尖历、阴森的叫声,比狮吼更令人毛骨悚然。

    对斑鬣狗而言,根本不存在什么“夫妻”概念。雌斑鬣狗全年只有14天固定的发情期,在此期间,它们相当容易动情,可以连续和不同的雄斑鬣狗交配一次或数次。

    全年都能繁殖,但雨季为产仔高峰期。妊娠期110天,每胎产2仔。通常在洞穴内生产。雄性2岁、雌性3岁性成熟。刚出生的小斑鬣狗重约1.5千克。刚出生时它们已经能睁开眼睛,其毛呈单一深褐色。小斑鬣狗只有在自己母亲叫唤时才会离开洞穴,它们对自己母亲的声音非常熟悉。约一个半月以后,小斑鬣狗的鬃毛上开始渐渐浮现斑点。4个月以后,它们就有和成年斑鬣狗一样的斑点了,但它们足底部深色的部分还需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才会出现这样的斑点。

    斑鬣狗的哺乳期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大概是12~16个月。每只母斑鬣狗有4个乳房,专门用来哺育子女们。小斑鬣狗惟一的食物便是母乳,慢慢地它们再吃一些成年斑鬣狗为它们衔回来并放在洞穴四周的肉块。当这些小斑鬣狗身体长到快和成年的斑鬣狗一样时,它们才开始断奶,但距离性成熟还需要好几个月。

    棕鬣狗

    它的个头比斑鬣狗小得多,体重只有40~47千克。头躯干长1,100~1,356mm,尾长187~265mm,肩高640~880mm,雄性体型较雌性略大。

    主要分布于那米比亚、波札那、罗德西亚的西部及南部,莫桑比克南部、南非等地。

    以腐肉及残骸为主,也会吃鼠类、昆虫、蛋及果实,有时也会以植物为食,在海边则会食用死掉的螃蟹、鱼类及海狮等,有时也会盗取鸵鸟蛋食用。

    棕鬣狗通常栖息在干燥的区域,包含开阔的灌木、疏林草原、草地及半沙漠地区等,它们在晨昏及夜间活动,白天躲藏在岩缝、洞穴或树叶里休息。育幼时会寻找适当的洞穴或自行挖掘洞穴,有时候几只雌鬣狗会共同育幼,互相为对方的子女哺乳。

    棕鬣狗借着肛门腺体的分泌物及粪便来辨识或联系,会发出咆哮、啜泣、嚎叫、尖叫等声音。

    棕鬣狗是卓越的幸存者。站立身高与德国牧羊犬差不多。它是世界上四种鬣狗中最珍贵的一种,由于对南非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适应能力极强,所以在卡拉哈里沙漠中一直保持着可观的数量。

    薮猫

    薮猫,一种长相古怪,外表可爱的非洲动物,属于中型猫科。英文名serval,最初来自葡萄牙语,意思是“像鹿一样的狼”。因为薮猫的相貌确实“超凡脱俗”:纤细的身体,修长的四肢,颀长的脖子,外加一对紧密相靠的超大耳朵,让古代的人有了“狼”和“鹿”的联想也不足为奇。

    薮猫薮猫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除了非洲北部和西南部的干旱沙漠、中部的热带雨林以外,都能见到它们的足迹。薮猫喜欢在水源充足的高草草原地带生活,在这里,它们刚好可以利用修长的四肢像羚羊般在高高的草丛或芦苇间到处跳跃。不过尽管薮猫分布甚广,由于它们热衷择水而居,种群之间因此呈现隔绝状态。在北非阿特拉斯山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一带)据称还有薮猫的一支亚种残存。但即便那里真有幸存者仍然悄然生活,它们也早已陷入绝境,要知道那里已经有20年没人见过薮猫。

    薮猫的个头和狞猫相当,体长约有67~100厘米。它们的四肢相当长,竟然将近一米。薮猫浑身沙黄或红棕色,身上布满黑色的斑纹或斑点,腹部的颜色偏白。在西非的薮猫身上的斑点比较小,斑点也不那么明显,以至于一度被人认为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物种。总的来说,来自湿润地区的薮猫斑点更为精巧,而较为干旱地区的薮猫斑点则比较大。薮猫的尾巴较短,不到身长的1/3,尾巴上有黑包的环纹装饰。它们的头部小,口吻部位也比较长。当然,最有特色的还是那对大耳朵。薮猫的耳朵长的化置比较高。而且两耳距离也很近,耳背毛色黑白相间。在相对潮湿的树林地带还有周身黑色的薮猫。

    人类总共命名了14种薮猫亚种,但由于分歧甚多,目前被确定下来的只有7种。

    同多数猫科动物一样,薮猫也基本在晨昏或夜间活动。如果在雨季或哺育后代的时候,它们也会白天出来捕食。另外,部分地区的薮猫也会根据猎物的活动情况适当调整自已的作息习惯选择白天捕食。别看薮猫个头不小,它们平常基本只捕捉小动物,例如各种鼠类、兔类、鸟、蛇、青蛙、蜥蜴、昆虫。运气好的话它们也能抓点小羚羊之类个头比较大的动物好好饱餐一顿,因为薮猫虽然生了两对超级长腿,但对草原追逐战并不那么感兴趣,而更愿意利用长腿优势占高望远、攀爬跳跃。比如它们会飞身跃入空中,用两只前爪拍击鸟类和昆虫,或者把它们按在爪下。薮猫在捕捉猎物的时候常常先用爪子连续击打,把猎物拍晕甚至打死,然后才用嘴撕咬。薮猫的大耳朵在捕猎当中自然也起了重要作用,它们需要用那对超强大耳朵聆听草从或地下小动物细微的活动声,分辨这些小东西的位置。曾有人看见它们埋伏在猎物的洞外。等那个小倒霉一接近洞口,它们就用长长的爪钩把猎物从洞里拖出来,甩到空中再行捕捉。

    薮猫也会划分白己的领地,母猫的领地大约有2~9平方公里,而公猫的领地则有母猫的两倍大,并可能和母猫领地交叉。公猫之间的“战争”很有意思,颇具仪式性,它们会怒气冲冲地面对面坐着,如果某位实在忍不住,把前爪推到对方胸口,另一位则会用嘴回敬这只来意不善的爪子,这样你来我往,最终升级成全面打斗。不过,多数时候,这两位文明的小绅士只会长时间地怒目而视,选择用目光“攻击”对方而已。

    薮猫的孕期大约有67~77天,每胎大约有1~5个宝宝(2~3个居多)。宝宝们大约存4~7个月的时候断奶,母猫一般独自抚养孩子,到了18~24个月,等到孩子性成熟之后,妈妈会把孩子赶出自己的领地,强行让它们独立生活。圈养状态下的薮猫最长能活20年。

    薮猫很漂亮,花纹非常像猎豹,奔跑速度也接近猎豹,可能的话养一只确实很好,但野生动物还是不要当宠物养,这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

    薮猫体型不小,但是很弱,只能捕捉小型动物为食物,而这些小动物连家猫都能捕食,和薮猫的体型完全不符合。它们算是猫科动物里最弱的了,当然是在忽略体型的条件下。

    薮描的“天敌”除了豹、狗之外就是人(人似乎是所有生物的敌人,包括人自己)。由于十分不幸地拥有一身漂亮的皮毛,薮猫又是被人类迫害的对象,制一件人类毛皮大衣需要杀害13只成年薮猫!而薮猫很好捕捉,只要放狗追赶吓唬,就能让惊恐万状的薮猫变成人类射击的好靶子。此外,人类还认为它们是家畜杀手而对它们施以毒手,尽管那很可能是狞猫或者豺干的。另外,热衷毒药的人类每当毒杀鼠类,也会让这种以鼠类为食的倒霉动物跟着遭殃。当然。它们面临的问题还不止这些,比如,栖息地的丧失……唉,总之……十分十分不幸。

    袋熊

    袋熊属于有袋目袋熊科,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塔斯尼亚以及南澳大利亚和昆士兰州内陆等地。

    体形粗壮似熊,矮胖敦实,体长70~120厘米,体重15~35千克。眼小,脸似鼠。灰褐色的皮毛,小而尖的耳朵,短而粗壮的腿和锋利的爪子。袋熊头骨略扁平,鼻面部相对较短。所有牙齿无齿根,终生生长,尾退化。育儿袋向后开口,内有一对乳头。四肢短而有力,前足5趾,宽而具长爪,后足第3和第4趾合并。

    袋熊富有挖掘能力,穴居在地洞里。穴长往往超过30米,洞穴向外开着,或位于岩石堆下。主要吃草,但也吃根或树皮。

    袋熊在澳大利亚叫koala,是澳大利亚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有袋动物。koala的名字起源于她的特殊行为,koala是澳大利亚土族“不喝”的意思。也就是说koala除非生病,她是不喝水的,她身体所需的水分全部来自她吃的鞍树叶。她的一生均以鞍树叶为食物,偶尔吃一些其他树叶。

    袋熊每年只繁殖一次,通常每次一只。刚生下来的小袋熊只有蚕斗一半大,瞎眼,没毛,没耳朵。一生下来就存放在妈妈袋熊肚袋里。存那里要一直呆到七个月之久才开始与外界接触学吃树叶,但在头二个月里仍回到妈妈袋熊的袋里喂食。

    袋熊是群体动物,有自己的群体领地。

    袋熊每天睡眠近16小时,这是因为要保持来自树叶中少的可怜的能量才能维持她们的生存。所以在动物园里看到的树熊通常都在睡觉。

    毛鼻袋熊

    毛鼻袋熊属于有袋目、袋熊科。毛鼻袋熊体型比袋熊小。体重约25~28公斤,体长95~105厘米,尾长可达5.5厘米,因而形成矮胖的体型,四肢粗短,前肢的趾头长,趾甲坚硬,常用以在地面挖洞筑巢。头色有咖啡色毛茸所被覆;体毛长,呈绢毛状,外耳长,其尖有白色长毛。它的毛也比袋熊柔软、光亮、细腻,因此也被称为软毛袋熊。

    分布区有些地方与袋熊重叠,生长于澳洲昆士兰省(pueensland)东部约15.5平方公里的森林地上,根据调查,该地仅有100个的巢,约70-80只的澳洲毛鼻袋能在使用,其数量可说是甚为稀少。

    毛鼻袋熊多栖息于山丘斜坡,水丰的山崖及岩石间,以前脚掘洞,后脚拨土筑巢,能挖掘深而长的洞(有时达30米长)居住,洞末端铺上草。白天在洞中休息,夜间出来吃草及其他植被。在山区或岩石地区的毛鼻袋熊挖的洞较浅,有时它们也在岩缝间作窝。

    生性胆小、谨慎,但在走投无路时也会摆出威吓的架势,并发出嘶嘶的威吓声。当地面食物短缺时,它们也会象海狸那样咬倒树木吃树叶;还能象大熊猫那样用前爪握住树干、吃杆上的叶子。

    毛鼻袋熊独居生活,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到一起,但交配后不久,雌兽就把雄兽赶跑。

    大赤鼯鼠

    大赤鼯鼠分布很广,在现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锡利兰卡、中国、台湾、泰国、马来半鸟、苏门答腊及爪哇等地都有分布,主要生活在树木繁多的次生林及原始森林中。

    大赤鼯鼠的体型比较大,头部浑圆,吻不突出,须黑。头与躯干长45~50厘米,成鼠重约1.2公斤。全身长满红褐色的柔软细毛,间杂着黑色毛,而头部以黑色毛为主。腹部淡黄褐色。尾长约46~49厘米,尾基部与体背同色,越接近尾端即转变成黑色。最大的特征便是位于体侧的飞行皮膜(翼膜),从前肢手腕延伸至后肢之髁关节处;为一种特化的构造,便于在森林之间飞翔。

    大赤鼯鼠属于杂食性动物,喜食嫩芽、幼叶、种子及果实,尤其是血藤的叶片、樟科、和谷斗科汁坚果,是飞鼠最常吃的东西之一;为典型的叶食性动物。

    白天大赤鼯鼠躲存树洞内睡眠,傍晚才开始外出活动、觅食。主要栖息在成熟的天然林内。飞膜大,移动方式不像鸟类那样展翼冲天,而是用滑翔来“飞”的;所以都是由高处滑到低处,等抓住对岸的树枝后,再爬上树梢,准备第二次的滑翔。而大赤鼯鼠似乎也懂得流体力学。它们能够借着上升气流来滑翔,远的可滑到450公尺外的距离。

    一年中,大赤鼯鼠有两次繁殖期,即每年的一月及六月,一胎产仔2~3头,经过两个半月的照顾后离开母巢独立生活。圈养的大赤鼯鼠可活上16年。

    近年,原始林的面积日益缩小,而单调的人造林无法提供鼯鼠所需的嫩叶和果实,于是开始啃树皮为食,危害林业。

    白鼻心

    白鼻心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主要分布于台湾岛、兰屿、绿岛各地平原至海拔1000公尺的山地。从额头到鼻端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带,所以被称作“白鼻心”。白鼻心最爱吃的食物是水果,所以又被称作“果子狸”。肛门附近具有肛门腺,遇敌时会放出恶臭驱敌。

    雅美族人将白鼻心当作“魔鬼的猪肉”,因为白鼻心为夜行性动物,意味着它是属于黑夜中鬼魅的食物,而非人类可以食用的,从这里亦看出它昼伏夜出的习性。但是白鼻心也不是一年到头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它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活动场所。一般说来,夏天为其最活跃的季节,活动的范围甚至可达高海拔地区;但是一到冬天,却连动都懒的动,只想留在洞穴中。

    每年4~6月间,白鼻心会产下2~4只小白鼻心,但是通常不会全部安然无恙的长大,据说白鼻心妈妈会吃掉一、两只小宝宝,在全心全意的抚养它所留下的孩子,直到它们长大能够另寻配偶为止。白鼻心的怀孕期大约需要两个月,一年生育2次,由幼儿到成熟只需一年的时间即可。

    白鼻心在吃东西时候十分特殊,它常将果实藏在口腔中,利用压榨的方式取用柔软多汁的部分,并将比较粗糙坚硬的外皮或种子吐出,所以可依这些食物残渣的新鲜程度,来推测白鼻心出现的时间。

    臭鼬

    臭鼬以极其发达的肛门腺而“臭名远扬”。体形大小如家猫。体长512~610毫米,体重920~2440克。雄性大于雌性。头、耳、眼均小,四肢短,前足爪长,后足爪短尾巴长并似刷状。有1对会阴腺。头部亮黑色,两眼间有一狭长白纹;两条宽阔的白色背纹始于颈背并向后延伸至尾基部。

    生活于林地、沟谷和耕地四周。性情温和。以奇臭的腺体分泌物作为防卫武器。多在黄昏活动,偶见于白天。挖涧而居、用草叶作为垫巢材料。巢域为10.4公顷左右。

    奥鼬一般生活在树林、草原和沙漠中。它们白天在洞中睡觉,晚上外出觅食。臭鼬是杂食性的,吃小型啮齿动物、鸟卵、腐肉、昆虫、野果、坚果、树叶等。秋、冬季以野果、小型哺乳类及谷物为食,而春、夏季多以昆虫和谷物等为主。偶吃小鸟、鸟卵、蛇、蛙等。

    交配季节一雄多雌,2~3月交尾,妊娠期62天。每胎2~10仔,5~6仔居多。初生仔兽与母兽一起度过同年冬天。

    臭鼬属包括两种:臭鼬产在加拿大南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冠臭鼬产在美国西南部和中美。体长28~38厘米,尾长18~43厘米,体重一般0.75~2.5公斤。

    臭鼬长着一身醒目的黑白相间的毛皮。栖息地区多种多样,包括树林、平原和沙漠地区。它们白天在地洞中休息,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

    成年雄性在夏季时一般都是独栖,冬季则往往一只雄性和数只雌性共同居住在同一洞中。

    臭鼬用它那特殊的黑白颜色警告敌人攻击它。如果敌人靠得太近,臭鼬会低下头来。竖起尾巴,用前爪跺地发出警告。一旦遇到进攻者,就会立即掉转屁股,高竖尾巴,从肛门喷射臭液,使强敌退却。这种臭液不仅奇臭难闻,强烈的臭味在约800米的范围内都可以闻到。而且还有麻痹作用,能使追捕者难受几星期。臭液喷到人脸上,会使人昏厥,倘若射入眼中,还会引起流泪甚至失明。由于有了这套本领,臭鼬经常大摇大摆毫无顾忌地徘徊在猛兽群栖的森林中。就连美洲野猫,美洲豹,除非它们非常饥饿,一般都会避开臭鼬。

    不幸的是,许多臭鼬是被汽车撞死的。它们还不知道撞上汽车会有生命危险。面对一辆即将驶过来的汽车,它们往往站在那儿翘起尾巴,希望能把汽车吓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