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海洋中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们仅由一个细胞组成,然而这个唯一的细胞却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具备了一个动物个体所应有的基本生活机能。科学家在分类的时候把它们归为一个门,即原生动物门。主要分为鞭毛纲、纤毛纲、孢子纲和肉足纲,种类有6~7万种。其中一半为海洋原生动物,它们从赤道至两极都有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有孔虫和放射虫。
放射虫属于肉足纲,在海洋中已经生活了五亿多年,几乎可以在各个地质时期的沉积岩中都能找到放射虫的化石。放射虫种类繁多,因身体呈辐射状而得名。
有孔虫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它们大多数都有矿物质形成的硬壳,壳壁上还有许多小孔,身体由一团细胞质构成,细胞质分化为两层,外层薄而透明,叫做外质;内层颜色较深,叫做内质。外质围绕着硬壳并且在小孔内伸出许多根状或丝状的伪足,这些伪足的主要功能是运动、取食、消化食物和清除废物等。
海洋海绵动物
海绵动物是海洋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早在寒武纪以前它们就已经出现并且至今仍生存繁衍着。海绵动物构造很简单,无口、无消化腔、无行动器官,它们是由单细胞动物演化而来的,是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过渡的类群,展示了动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海绵动物有单体的,也有群体的,外形多种多样,其中单体海绵有高脚杯形、瓶形、球形和圆柱形等不同形状。它们的体壁有许多孔,水道在孔内贯穿,体内有一个中央腔,其上端开口形成整个个体的出水孔。骨骼分为两类,一类是针状、刺状的钙质或硅质小骨骼,称为骨针;另一类是有机质成分的丝状骨骼,称为骨丝。
海绵动物五颜六色,各具形态。有扁管状的白枝海绵,有圆筒形的古杯海绵,有形象逼真的枇杷海绵,也有被称为“维纳斯花篮”的偕老同穴海绵等。
海绵动物大都生活在海洋里,附贴在石头、木桩、贝壳、介壳或水生植物的表面,看起来像花一样。海绵动物的分布很广,从赤道至两极都有它们的足迹。
海洋腔肠动物
在动物学上,称单细胞动物为原生动物,称多细胞动物为后生动物。而腔肠动物就属于最原始的后生动物,可分为水螅虫纲、水母纲和珊瑚虫纲,大都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的浅水区。
海葵腔肠动物的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内胚层围成身体的消化循环腔,腔肠一端为口,一端闭塞,没有肛门。它的骨骼主要由角质物或石灰质构成,具有支持和保护身体的功能。
腔肠动物是一种外观非常美丽的海洋生物。其中以珊瑚虫和海葵为代表。
海底岩石上有一种鲜艳亮丽的“鲜花”——海葵。海葵真的是花吗?当然不是。海葵只是一种比海绵进化更完全的腔肠动物,它和海蜇属于近亲。海葵的“花瓣”是用来捕捉猎物的触手,触手上暗藏着肉眼看不见的武器——刺细胞。刺细胞里有刺丝,一些小动物一旦碰到它的触手,刺细胞就会立即伸出刺丝,刺得小动物们浑身麻木,动弹不得。这时,海葵便轻而易举地用触手把它们送入口中,美美地饱餐一顿了。
我国美丽富饶的南海盛产“石花”。如果你踏上西沙、南沙群岛,便会看到处处都“珠光宝气”。原来,这些都是五颜六色的珊瑚礁,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白的,还有粉红的,放在一起非常漂亮。人们把珊瑚叫做海石花。
海蜇的身体柔软无力,犹如白色的降落伞一样在水中游荡。但是,海蜇可以蜇伤人类。海蜇的触手就是它的武器,而这些触手上有许多有毒的刺细胞,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中有中空的刺丝。当受到刺激时,刺丝便像投枪似的掷出,把毒液刺进侵袭者的体内。这些毒液能使人感到强烈的麻痛感。
兜水母是一种酷似水母的栉板动物,长约3~4厘米,长着一对触手,可轻而易举地捕取猎物。兜水母的体表有栉板,栉板上密生着细毛,能够用来过滤细小的浮游生物,身体无色透明,常与水母一起在水中漂浮游荡。
海洋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种类非常丰富,现存的有11万种以上。同时,某些软体动物已发展到了能利用“肺”进行呼吸的程度,同时身体还具有调节水分的能力,这使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构成了仅有的陆生软体动物。
海洋软体动物大都由头、足、内脏三部分组成。由于大多数软体动物都覆盖有坚硬的外壳,所以又有“海贝”之称。
软体动物可分为单板纲、多板纲、无板纲、腹足纲、双壳纲、掘足纲、头足纲。它们分布很广,从赤道到寒带,从海洋表面到万丈深渊都遍布着它们的踪迹。常见的海洋软体动物有鹦鹉螺、鲍鱼、乌贼、章鱼、牡蛎、石鳖、海兔、海牛以及各种贝类。
沙蚕在海底有固定的巢穴,它们常常栖息在海滩的沙中或石头底下,过着隐居的生活,仅通过身体的蠕动收缩进行运动。
巢沙蚕主要生活在沙滩上,它们长着坚韧的蚕管,管口部分略略弯曲,呈烟囱状,伸出地面之外,壳口处常粘连有大量海藻等杂物,以便于隐蔽。
旋毛管虫大多穴居在一个棕褐色的管内,它们一般都生长在水深约十米的珊瑚礁中,喜欢附着在造礁珊瑚的骨骼上。珊瑚长大后,穴管则夹在珊瑚骨骼内,头端长着两根主轴,主轴四周有很多羽状的鳃冠。鳃冠从穴管中伸出时,呈旋转状。
旋毛管虫的鳃冠颜色因珊瑚礁的深度和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蓝色、天蓝色、紫色和白色等多种颜色,外观非常漂亮。
海笋是嵌在岩石中生活的,它的凿岩能力很强。海笋在凿洞时,两片壳会以扭动和摇摆的方式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藏身的洞穴来。
贝壳在幼年时的生长速度很快,到老年时生长逐渐放缓甚至停止。贝壳的身体结构是这样的:在贝壳与身体之间有一层叫做“外套膜”的薄层,生长时,外套膜能持续分泌出碳酸钙物质,这种物质不断地沉积在壳质上,时间久了,便结成了具有保护作用的坚硬外壳。单壳类沿着螺口边缘以自我盘卷的方式生长,双壳类则只在两贝壳边缘处增长,贝壳生长方向始终不变。贝壳表面上的纹路是对生长环境及生长速度的真实记录,这也是贝类年龄的显现。
石鳖是贝类中的原始类型,由八枚覆瓦状排列的壳片连接而成,其行动非常迟缓,外形很像海龟。石鳖的头和足掩盖在贝壳的下面,头上没有触角,也没有眼睛,只是在腹面有一个非常大的嘴。它们的足有很强的吸附力。一旦受到惊吓,身体便会牢牢地吸附在物体的表面,很难用外力将其摘取下来。
鱿鱼和章鱼均属于贝类,它们是软体动物中进化最好的一类。因为它们能在大海中像鱼一样飞快地游动,所以人们常将它们误称为“鱼”。鱿鱼和章鱼的身体都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及贝壳五个部分构成。奇怪的是,它们的贝壳长在体内,足长在头顶,而且足上带有吸盘。鱿鱼和章鱼在头足类中又属于不同的类群,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鱿鱼的足是8条,而章鱼比鱿鱼多了两条足。鹦鹉螺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贝类,也是现今地球上唯一保留了真正外壳的头足类动物。因为它的贝壳上长满了红色的火焰状斑纹,所以叫鹦鹉螺。
鹦鹉螺是最古老的头足类动物,腕足非常多,可达90多条,且不带吸盘。鹦鹉螺虽然有外壳,但却没有塔尖,只是在一个平面上从小到大旋转着。更有趣的是,它的壳内构造很特别:整个贝壳从里到外被一道道横隔分成30多个小室,彼此由中空的管子串连起来,身体居住在最外面的一节,其余的充满空气。鹦鹉螺通过调节气室里空气的含量,使身体在水中上浮或下沉。现代潜水艇就是模仿这一原理研制出来的,因此鹦鹉螺有“生物潜水艇”之称。
鲍鱼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海贝。它的壳很像人的耳朵,所以又称“耳鲍”。有趣的是,鲍鱼的贝壳上有一排具有呼吸及排泄功能的小圆孔。平时身体紧紧地吸附在岩石上,不怕风吹浪打。
星螺是一种外形很像哪吒风火轮的海螺,它是深海底层动物,也是漆黑、荒凉的海底世界中着名的“深海隐士”。
蛇螺在幼年时与锥螺很相似,整个身体也是紧密规则的螺旋体。但长大后,蛇螺的外壳变得很不规则,螺旋间距也逐渐加大。由于蛇螺自身行动十分不便,所以喜欢潜于沙中或附着在岩石上生活。
马蹄螺的贝壳坚厚,外观上很像马蹄,极具观赏性。马蹄螺美丽的贝壳常被做成各种工艺品。马蹄螺种类较多,色彩和形状差别较大,主要生活在热带珊瑚礁海区。
梯螺的样子十分迷人,它肥圆的身体表面由10~11条白色精致装饰物组成,它们将游离的螺层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外表,深受人们的喜爱。
海边红树林是一些沿岸贝类良好的栖息场所,望远螺就是其中的一员。望远螺又称望远镜螺,因为它圆锥形的贝壳很像单筒望远镜而得名。
轮螺可以称得上是最完美、最标致的海螺了。它那精致的辐射状轮纹由内向外逐渐展开,构成了优美匀称的几何图形。
凤螺的外唇前缘有一个缺口,它可以使左眼伸出壳外观察外界的环境。凤螺有100多种,大都生活在热带海洋中,最着名的是印度洋中的巨型粉红凤螺,当地居民曾在其体内发现了粉红色珍珠。
锥螺的螺纹非常多,一般约有30层。锥螺的外形很像笋螺,也很擅长挖沙。它利用又长又尖的外壳,左右猛烈摇摆着潜入泥沙之中。
项链螺的外观十分美丽,像一串串项链似的,然而它却是双壳类动物的致命杀手。
玉螺属于肉食性动物,一旦发现猎物便用肥大的肉足将它们包围起来,接着从口里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专攻猎物由碳酸钙组成的贝壳,很快便在双壳类的一片外壳上钻出一个小圆孔,接着伸出锉一样的齿舌,锉碎猎物的组织,然后再慢慢地将其吮食掉。
芋螺倒锥形的贝壳像极了芋头,它们的壳顶扁平,有一个伸出的小螺塔。大多数芋螺栖居于热带珊瑚礁里。芋螺属肉食性动物,主要进食其他软体动物、蠕虫及小鱼虾。有些芋螺具有带蜇刺的“武器”,捕食猎物时,芋螺往往利用矢齿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使其昏厥,然后再慢慢享用。
骨螺的迷人之处在于壳上长着美丽独特的长棘装饰物。骨螺色彩鲜艳,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大多生活在热带珊瑚礁海区,因此骨螺都长着类似珊瑚形状的贝壳。骨螺贝壳表面上常常覆盖着一层厚厚的低等海洋生物,这是它们绝佳的保护色。
海菊蛤长得很像盛开的菊花,它长了一对大小不等的贝壳,右壳凸起,左壳一般为扁平状。海菊蛤在贝壳表面长有放射状长棘装饰物,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了50余种海菊蛤。海菊蛤的一生都将右壳固着在坚固的物体上,它们是珊瑚礁海区主要的海洋生物之一。
海月蛤在水中宛如一轮圆月。它属于不等蛤科双壳类。圆盘形的贝壳极其扁平,贝壳脆薄而透明,左右两扇贝壳一凸一平。海月蛤是着名的可观赏贝类之一。
长砗磲的身体庞大,因其壳面鳞片状的装饰物而闻名。最大体长可达2米,重量约300千克,是贝类中的“巨人”。有的砗磲甚至能活到一百多岁,真可谓是贝类中的寿星。虽然它的身体庞大,但只以滤食的方式摄食海中的微小生物。由于它的贝壳巨大,热带岛国居民常把它当做儿童们的浴盆。此外,砗磲的力气非常大,据记载,从前曾有大船的锚链不慎落入砗磲的两壳之间,只见砗磲两壳一合,锚链竟然断开了。
扇贝属于扇贝科贝类,全球约有360种,主要生活在热带浅海地区,它通常右壳在下而左壳在上,并以足丝侧卧式附着在其他物体上。扇贝贝壳的外观非常艳丽,两扇贝壳略有差别:一扇扁平,另一扇微微凸起。此外,扇贝很受美食爱好者的欢迎。
海洋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的种类繁多,在目前已知的100多万种动物中,它就占了85%左右,分为4个亚门。它们身体两侧对称,有发达的头部和坚硬的外骨骼,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每一体节上有一对分节的附肢,故名节肢动物。
海洋中的节肢动物分为肢口纲、海蜘蛛纲、昆虫纲和甲壳纲四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甲壳纲,它又分为头虾亚纲、鳃足亚纲、桨足亚纲、微虾亚纲、颚足亚纲、介形亚纲和软甲亚纲。
海洋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都属于海洋动物,分为海百合纲、海参纲、海星纲、海胆纲和蛇尾纲,共6400多种。
棘皮动物的外观差异很大,有星状、球状、圆筒状和花状等,以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为典型代表。
有趣的是,棘皮动物的最大特色是身体呈五辐对称,即通过口面至反口面的中轴,将身体做5次不同的切割,被分割出来的两部分基本对称。然而,棘皮动物的幼虫却是两侧对称的,这也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海参长着一种特殊的防御器官——居维氏器。它是由许多盲管构成的,里面含有毒液。当海参遇到危险时,居维氏器就从肛门排出,用来缠绕和毒杀敌人。一旦抵挡不住了,海参竞能把五脏六腑也从肛门中喷出,只留下空躯壳便逃之夭夭了。经过几个星期后,海参还能再生出新的内脏。有的海参即使身体断成数节也不致丧命。
无论在深海、浅海,都可以找到海胆的踪迹,它们算是海里十分古老的“居民”了。海胆是杂食性动物,它们既吃藻类,也吃鱼虾。海胆的硬刺里藏有毒汁。在印度,人们对海胆十分崇敬,把它们当做“护雷神”进行供奉。
调皮可爱的小丑鱼在充满毒刺的海葵触手丛中穿梭来往,却能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小丑鱼和海葵维持着共生关系,它们关系极为密切,真可谓是同甘苦、共患难!小丑鱼可以受到海葵毒刺的保护而保证自身不受侵害,同时,它们又会赶走一些吃海葵的鱼类,而小丑鱼也可以分享海葵吃剩下的东西。它们配合默契,使双方在很多方面都获得利益。此外,小丑鱼鲜艳的色彩还可以引诱各种饥饿的动物前来“自投罗网”,让海葵捕杀来犯者为食。所以人们又把小丑鱼叫做海葵鱼。
许许多多的寄居蟹经常会在海岸的潮间出没。这些蟹寄居在芋螺的壳内,伸出四对长长的步足来爬行,虽然壳很厚重,但它行动起来可是不会落后的。
寄居蟹只能寄生在螺类死后留下的空壳里。随着身体的不断成长,它们便会换一个较大的壳继续生活。
海星的形状十分奇特,它并不是左右对称,而是由几根臂足构成,从身体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延伸。这种体形没有前后之分,他每次移动时,任何一根臂足都可以充当前进的先锋,带领其他臂足朝同一方向前进。海星一般有五个腕,而且颜色并不相同,看上去就像海底的“星星”一样漂亮。海星的腕用途非常广,它们不但可以代替足来引路,还可以用末端的触手观察、感觉周围的环境。一旦它不小心仰天翻转,腕反过来又能扭转着地,把它的身体翻转回来。海星大多都是肉食动物。它们常以腕紧紧捉住捕获物,当它在捕捉帘蛤时,能够产生1350克的拉力,从而使猎物的闭壳逐渐松弛下来,壳口张开,海星随即翻出贲门胃,包住蛤肉,美美地饱餐一顿。
海洋原索动物
原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型。
原索动物分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半索动物只有50种左右,它的代表物种是柱头虫。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它们形态结构复杂,数量庞大,有七万种之多,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三个亚门,其中海鞘是尾索动物的代表,文昌鱼是典型而古老的头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是脊索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是原索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